第8课《百家争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地位:
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 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 荀子 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稷下学宫
战国时代,齐都
临淄的稷下学宫,
是当时学术文化的
交流中心和诸子百
家争鸣的重要场
所。稷下学宫的创
建,稷下百家争鸣
稷下百家争鸣
的展开,不仅形成 了先秦百家争鸣的
高峰,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而且对我国古代
导语解读: 其中儒、道两派为最高峰
第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等诸子百 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
西汉
儒家思想
儒学出现.比较成熟 立为正宗.成为主流
宋明 明清
吸收佛道.形成理学 受到质疑.地位不动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德不孤,必有邻。
2.孟子:
(1)思想内容: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 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 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 “君轻民贵”思想。
(2)影响:
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孟子
3.荀子:
(1)主要思想:
强调“天行有常”,指 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 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 进行深入的讨论。
奖励耕战(生产、流通、田制)、严刑峻 法、确立以集权为特征的政治秩序。
著《法经》。
• (3)商鞅变法
在秦国两次变法:废旧制度、重农抑商、 加强中央集权、以吏为师。
商鞅(约前390—前338)战国时卫国人,初 为魏相公叔痤家臣,后入秦,被秦孝公任左庶长, 实行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鼓励人民为国 家利军功,并且,废除井田制和贵族世袭特权, 加强中央集权,推行县制。商鞅虽然后来被旧贵 族杀害,但是,变法却推行下去,“商君虽死而 秦法行”,秦国从此强大起来。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概念呈现
百家争鸣
“百家”泛指数量多;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 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 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争鸣”指 争论和辩难。
(三)法家思想
• 1.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 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 2.重要特点: 奖励耕战、严刑峻法。
• 2.早期法家的思想家 • 3.战国末期的韩非 • 4.作用和影响:
2.早期法家的思想家
• (1)代表人物:
李悝(法家创始人)、吴起、申不害、商鞅
• (2)李悝在魏国变法:
儒家1号人物:孔子
[名人档案]
靓名:孔子,名丘,字仲尼, 生卒:(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
籍贯:鲁国(今山东曲阜 )
成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后裔 头衔: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
孔子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主要工作:教书育人,传闻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1.孔子:
(1)思想家: 以“仁”与“礼”的学说为中心;推行德治,主张在
由的社会环境。
3、文化: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身分自由的
思想家。
礼崩乐坏
天下大乱
4、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国诸侯都
想富国强兵,因而特别的礼贤下士。
5、现实需要:各国统治者争霸的需要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儒家的开创者 2.孟子:发展了儒家思想 3.荀子: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家:
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 穿到教育活动中(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人的 全面发展(六艺教学法)。
(3)儒家学派创始人:
其言论被编纂成《论语》一书。“六经”成了 儒学的基本文献。
孔子的活动
在此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 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500年前的文化地图
请思考: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在思 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呢? (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
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
1、经济:春秋战国时期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
荣提供物质条件。
2、政治:社会大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
整理六经:《诗》、 《书》、《礼》《易》、 《乐》、《春秋》
留下言论集:《论语》
一、孔子讲学
说说孔子的名言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君子坦荡荡, 小人常戚戚。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二)老庄之学(道家思想)
1.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特征:
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 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
方2法.。老子的思想(《老子》一书中) 3.庄子 4.评价
2.老子的思想
• (1)“道”是世界根本。
(—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 (2)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事物具有向 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转化都是无 条件的。提出“弱者道之用”,阐发 了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论原则。
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春秋 战国中期 战国末期

仁政
仁义

以德治民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奠定
体系完整,
基础
成为大宗。
结合孔子与荀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分 析孔子与荀子的“礼”有什么不同。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提倡 “礼”是以维护奴隶制统治为目 的的;荀子生活在战国末期,提 倡“礼”的目的是缓和农民与地 主阶级的矛盾,使儒家思想更能 适应社会需要。
• (3)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 的态度,主张回到“小国寡民”的社 会。
3.庄子
• (1)把“道”作为世界最高 原则,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
• (2)提出“齐物论”,追求“逍 遥”自得的精神境界。
• (3)思想主要集中在《庄子》一 书中。
4.评价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 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 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 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中国 古代诗歌、艺术、美学等。
3.战国末期的韩非子
• (1)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将法家重“法” 、重“术”、重 “势”三个不同学派糅合为一, 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