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病中医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科病的中医治疗
一、流行性腮腺炎
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无特殊治疗药物,主要采取对症处理。
患儿应当卧床休息,给予对症治疗,至腺肿完全消失为止,高热降温,为减少酸性对口腔的刺激,可用肠溶阿司匹林或对乙酚氨基酚。可用复方硼酸溶液漱口,磺胺药和抗菌药无效。中药是常用板蓝根。局部用紫金锭或如意金黄散加减,用醋调后外敷,是否确实有效,有待一定数量病例严格对照观察证实。临床用干扰素治疗,是否有加速消肿、缩短疗程的效果尚未有不同意见。局部也可以用透热、红外线灯理疗。
二、慢性鼻炎
中医疗法:
(1)处方举例一:藿香9克,连翘9克,升麻6克,辛夷3克,青黛3克,水煎服,对单纯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特别市小婴儿鼻炎,效果较好
(2)处方举例二:辛夷15克,蒿本9克,白芷9克,防风9克,升麻6克,甘草6克,青黛3克。煎服或研为细末,每次服0.9~1.5克,每日2~3次。对单纯性鼻炎或肥厚性鼻炎均适用。
(3)针刺疗法:针刺常用穴位为迎香、合谷、列缺、风池,每日1次;按摩迎香、合谷疗效亦佳,耳针则用内鼻、肾上腺。
三、慢性扁桃体炎
中医疗法:主证为扁桃体中毒红肿,时轻时重,低热,手足心热等阴虚内热症状,治法以滋阴清热、凉血消肿为主。常用甘露饮加减。
处方举例:元参、生地各15克,青黛3克,麦冬9克,板蓝根9克,青果9克,夏枯草9克,昆布9克。可随症加味;
(1)合并淋巴肿大时加海藻9克,夏枯草9克,昆布9克。(2)大便秘结者重用元参至30克。(3)疼痛音哑者加桔梗6克,蝉衣6克。(4)伴有低热者加选地骨皮9克,白薇9克,知母6克,黄柏6克。
四、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1.普通感冒:
(1)风寒感冒:多见于较大儿童感冒初期,出现恶寒、发热、无汗、流涕、头身疼痛、咳嗽有痰、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浮紧,治以辛温解表发法。处方举例:麝香9克,菊花9克,苏梗6克,荆芥穗3克,连翘9克,生石膏9克。
(2)风热感冒:多见于婴幼儿,发热较重,或汗出而热不解,鼻塞、流黄涕、面赤、咽红,或咳嗽有痰,舌尖稍红,苔薄白或黄白相间,脉浮数或滑数。治以辛凉解表,清热解表,清热解毒法。
处方举例一(用于表热重者):银花9克,连翘9克,薄荷6克,板蓝根9克,生石膏15克,牛蒡子9克。
处方举例二(适用于里热重者):银花9克,连翘9克,菊花9克,青黛3克,地骨皮9克,白薇9克,生地9克,板蓝根9克,生石膏15克。
2、流行性感冒:发病急,病情较重。全身症状较明显,容易出现营分证候,可采用风热感冒的治疗方法,结合临床随证加减。
五、急性支气管炎
中医治疗:
1、风寒咳嗽:以突然咳嗽、声咳急频为主,痰稀薄、鼻塞、流清涕、咽痒或头痛、恶寒或不发热,苔微白,脉浮。治以辛温解表,散寒止咳,常用杏苏散加减。
处方举例:杏仁6克,苏叶3克,前胡9克,半夏6克,牛蒡子6克,生姜3片
2、风热咳嗽:咳嗽不爽,痰以黄稠为主,咽红口于,鼻塞流黄涕,或伴发热有汗,舌苔微黄,脉浮数。治以辛凉解表,宣肺止咳。常用桑菊饮加减。处方举例:桑叶9克,菊花9克,杏仁6克,白前9克,枇杷叶9克,桔梗6克,黄苓6克。
以上两型可随证选加其他药1~2味:(1)发热重时加青黛3克,生石膏15克。(2)咳嗽重时加百部9克。(3)痰多时加苏子6克,菜菔子9克。
3、实热喘:除上诉症状外,患儿发热较高,同时伴有喘憋。治以宣肺化痰,降逆平喘。常用麻杏甘汤加减。
处方举例:麻黄3克,杏仁6克生石膏15克,甘草3克,青黛3克,苏子6克,菜菔子9克,可随证加1~2味药:(1)表邪重时加菊花9克,鲜芦根15克。(2)热重时加黄苓6克,银花9克。(3)咳嗽加前胡9克或百部9克。(4)喘重时选加郁金6克,银杏9克或生赭石15克。(5)痰多时加葶苈子9克,蒌仁9克。
六、小儿呕吐中医治疗
1、伤食呕吐
主证:呕吐物多为酸臭乳块或不消化食物,不思乳食,口气臭秽,脘腹胀满,吐后觉舒,大便秘结或泻下酸臭,舌质红,苔后腻,脉滑数有力。
治则:消食导滞、和胃降逆。方剂: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藿香、陈皮。焦三仙、砂仁、菜菔子、茯苓、连翘、半夏、生姜。
便秘:加熟军。烦躁不安:加钩藤、珍珠母。腹痛:加木香、白芍、元胡。
2、外感呕吐
(1)风热呕吐:
主证:卒然呕吐,其呕吐物酸臭不化,伴流涕、喷嚏、恶风发热、头身不适,口干而渴,咽红肿痛、舌淡红、苔淡黄、脉滑数。
治则:疏风解表、和胃降逆。方剂:银翘散加减。
常用药:银花、连翘、豆豉、牛蒡子、薄荷、桔梗、芦根、半夏、生姜、竹茹。腹胀:大便酸臭:加焦三仙、木香。
(2)暑湿呕吐:多见于夏季。
主证恶心呕吐,发热无汗,头痛,鼻塞,身重困倦,恶风寒或腹泻变溏;舌淡红,苔白腻或淡黄腻满布。脉滑数。
治则:清暑解表、和胃止吐。方剂:藿香正气散加减。
常用药:藿香、佩兰、陈皮、滑石、茯苓、金银花、鱼腥草、半夏、生姜。
高热:加生石膏、柴胡。
(3)胃热呕吐临床表现为急性胃炎。
主证:呕吐频繁,食后不久即吐,吐物酸臭,口干口渴,喜冷饮,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则:清泻胃热、和胃止呕。方剂:胃苓汤加减。
常用药:陈皮、半夏、茯苓、竹茹、厚朴、黄连、黄苓、焦三仙。
发热重:加藿香、生石膏。湿重:加六一散。腹痛:加川楝子、木香、白芍、甘草。便秘:加热军。
4、惊恐呕吐
主证:跌扑惊恐后呕吐清涎,面色青或白,心烦乱,睡卧不安,或惊悸哭闹,舌脉无明显异常。
治则:流脉理气,健脾镇惊。方剂:全蝎观音散加减。
常用药:党参、半夏、神曲、陈皮、茯苓、莲子肉、广木香、全蝎、炙甘草、蝉蜕(后下)。代赭石(先煎)。
夜睡不安:加钩藤、珍珠母。
七、再发性腹痛
1、寒凝腹痛
主证:腹痛急骤、痛势较剧,得热则舒,遇寒痛甚,口不渴,小便清澈,舌淡苔白,脉沉紧。
治则:温中散寒、理气止痛。方剂:良附丸加减。
常用药:良姜、香附、青皮、当归、沉香、木箱、干姜、元胡、甘草
2、肠胃实热腹痛
主证:身热、腹热、腹痛、腹胀满,或有呕吐,大便燥结,小便黄涩,烦躁不安,夜眠不实。舌质红,舌苔黄,脉数有力
治则:通里泻热。方剂:大承气汤加减。
常用药:熟大黄、厚朴、枳实、芒硝、木香、白芍。
3虫积腹痛
主证:腹痛时痛时止,痛时剧烈难忍,多绕脐尔痛,或左或右,面有虫斑。
治则:驱虫和胃。方剂:乌梅丸加减。
常用药:槟榔、使君子、苦楝根皮、乌梅、木香、枳壳、细辛、干姜、元明粉。
4、食积腹痛
主证:脘腹疼痛,厌食,吞酸嗳腐,得食痛甚,得泄痛减、舌苔淡黄腻,脉滑数。治则消食导滞、行气止痛。方剂: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藿香、陈皮、焦三仙、菜菔子、砂仁、黄连、茯苓、木香、白芍、甘草
八、便秘
1、食积便秘
主证:大便闭结,脘腹胀痛,不思乳食,或恶吐,手足心热,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有力。
治则:消积导滞、清热化湿。方剂:导滞丸加减。
常用药:枳实、神曲、山楂、黄连、黄苓、茯苓、大黄(后下)、泽泻、白术等。伤干面食:加用莱菔子;伤干谷食:重用神曲;伤乳食:加麦芽。恶心呕吐:加半夏、生姜;食积化热:加连翘、胡黄连;腹胀痛:加木香、鸡内金。
2燥热便秘
主证:大便干结,排出困难,甚至秘结不通,面红身热,口于口臭,腹胀或痛,小便短赤,或口舌生疮。舌质红、苦黄燥,脉滑数。
治则:清热、润肠、通便。方剂:麻子仁丸加减。
常用药:大黄(后下)、麻仁、枳实、杏仁、白芍、蜂蜜(冲)
口干舌燥、津液耗伤者:加生地、沙参或麦冬;大便干结坚硬者;加芒硝;肺热肺燥下移大肠者;加黄苓、知母、瓜蒌仁;腹胀痛者,加木香、槟榔、白芍、3、气滞便秘
主证:大便秘结,欲便不得,嗳气频作,胁腹闷胀痛。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治则:疏肝理气、导滞通便。方剂:六磨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