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经典案例分析
中学教育教学案例评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学教育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以某中学为例,通过分析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探讨中学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二、案例描述某中学七年级某班在开展《自然地理》课程时,教师以“我国地形特点”为主题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多媒体课件、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学生参与度低: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缺乏主动思考和提问的意识。
2. 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教师讲授的内容较为枯燥,未能结合实际生活,使得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
3. 教学方法单一:教师主要采用讲授法,未能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仅限于课堂表现,未能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案例评析1. 教学理念问题(1)教师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未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参与度低。
(2)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利用不足。
教师只采用了多媒体课件和实地考察两种教学方法,未能充分利用其他课程资源。
2. 教学方法问题(1)教学方法单一。
教师主要采用讲授法,未能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过程缺乏互动。
教师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氛围较为沉闷。
3. 教学评价问题(1)评价体系不完善。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仅限于课堂表现,未能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2)评价方式单一。
教师主要采用口头评价,未能充分利用书面评价、实践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四、改进措施1. 转变教学理念(1)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 优化教学方法(1)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结合实际生活,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1)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育学经典案例分析
教育学经典案例分析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的一门学科,它涵盖了广泛的内容,从理论研究到实际应用。
在教育学领域中,有许多经典的案例被广泛研究和讨论,这些案例对我们了解教育的本质、有效的教育方法以及教育改革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本文将选取几个教育学经典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
案例一:芬兰教育模式芬兰教育模式被广泛认为是世界教育领域的经典案例。
芬兰在教育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学生在国际的PISA考试中表现出色。
芬兰教育模式的核心思想是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和自主学习。
教师在芬兰被视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他们被赋予更多的自主权,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制定教学计划。
此外,芬兰还注重教师的培训和素质的提高,确保每位教师都具备高水平的教育能力。
芬兰教育模式的成功经验可以对其他国家的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它提醒我们,在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而不仅仅是传递知识。
同时,对教师的培训和素质提高也是教育改革的关键。
案例二:蒙台梭利教育法蒙台梭利教育法是一种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方法,以意大利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命名。
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核心理念是尊重和满足儿童的自然发展需求。
蒙台梭利学校创造了一个有序、激发兴趣和自主学习的环境,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成功案例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并且对儿童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提醒我们,在教育中要关注儿童的个体发展和兴趣,创造一个积极互动的学习环境。
这样的教育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案例三:布鲁纳·弗罗贝尔和乔安娜·伯斯基维兹的实验布鲁纳·弗罗贝尔(Bruno Freire)和乔安娜·伯斯基维兹(Joanna Bursztyka)是两位法国教育家,他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探索如何改进学生的学习体验。
他们的实验主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兴趣和学习效果。
大学生教育教学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育教学质量成为高校关注的焦点。
本案例以某高校为例,分析大学生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案例描述某高校是一所综合性大学,近年来,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以下将从教学、管理、师资等方面进行分析。
1. 教学方面(1)课程设置不合理。
部分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学生就业竞争力不足。
同时,部分课程内容陈旧,未能紧跟学科发展前沿。
(2)教学方法单一。
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3)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部分教师对教学质量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法简单,考核方式单一,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 管理方面(1)教学管理不够规范。
部分教学环节缺乏有效监管,如课堂纪律、作业批改等,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2)学生管理不到位。
部分学生缺乏自律意识,逃课、作弊现象时有发生,影响教育教学秩序。
3. 师资方面(1)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部分教师年龄偏大,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部分教师学历、职称偏低,难以满足教学需求。
(2)教师培训不足。
部分教师缺乏系统培训,教学水平难以提高。
三、问题分析1. 教育教学观念滞后。
部分教师和学生对教育教学改革的认识不足,未能跟上时代发展步伐。
2. 教学资源不足。
学校教学设施、图书资源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3. 教师队伍建设滞后。
部分教师缺乏教学热情,教学水平难以提高;教师培训机制不完善,难以满足教育教学改革需求。
四、对策建议1. 加强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应密切关注市场需求,优化课程设置,提高课程质量;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 规范教学管理。
学校应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对课堂教学、作业批改等环节的监管,确保教学质量。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应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引进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
教师课堂教学实践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阅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案例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分析了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案例描述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丑小鸭》一文。
文章通过讲述丑小鸭的成长历程,表达了“只要努力,就能实现梦想”的主题。
2.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你们知道丑小鸭吗?”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整体感知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内容,感受丑小鸭的成长历程。
(3)细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落,分析丑小鸭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以及它如何克服困难,最终实现梦想的过程。
(4)拓展延伸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克服这些困难。
同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梦想,并探讨如何实现梦想。
(5)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丑小鸭成长过程中的优秀品质,如勇敢、坚持、乐观等,并强调这些品质对实现梦想的重要性。
三、案例分析1.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教学活动。
通过提问、讨论、分享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 重视阅读策略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阅读策略的指导。
例如,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落,分析人物心理,体会文章主题。
这种策略指导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效果。
3. 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教师通过导入新课、拓展延伸等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在导入新课时,教师提问“你们知道丑小鸭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拓展延伸环节,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梦想,让学生感受到阅读与自身生活的联系。
4. 注重阅读效果评价教师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阅读效果的评估。
二十个教育经典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一:小明的成长之路小明,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家庭条件十分艰苦。
但他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我国一所著名大学。
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许多困难,但他始终坚持不懈,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和毅力。
二、案例二:老师与学生的小故事在一次课堂上,老师发现一个学生小明上课时总是心不在焉。
经过一番了解,老师发现小明家庭情况不好,父母离异,他独自一人生活。
于是,老师主动关心小明的生活,帮助他解决困难。
在老师的关爱下,小明逐渐变得自信起来,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
这个案例说明,教师的责任不仅是教书育人,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案例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张老师是一位语文教师,她发现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总是感到枯燥乏味。
于是,她尝试通过让学生自己创作古诗词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在张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纷纷投入到古诗词的创作中,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教师要学会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四、案例四:家长与学校携手共育李同学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但最近一段时间,他的成绩突然下滑。
家长和学校共同分析原因,发现李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影响了学习。
在家长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李同学逐渐戒掉了网络游戏,重新投入到学习中。
这个案例说明,家长和学校要携手共育,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五、案例五:关爱留守儿童在我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
王老师作为一名乡村教师,她关爱每一个留守儿童,为他们提供生活上的帮助和心理上的支持。
在她的关爱下,留守儿童们逐渐克服了心理障碍,茁壮成长。
这个案例体现了教师的责任和担当。
六、案例六:爱心支教张老师是一名支教老师,她来到偏远的山区,为孩子们传授知识。
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和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张老师没有退缩,而是倾注了全部心血。
在她的努力下,孩子们的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这个案例展示了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
七、案例七:创新教学方法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育案例分析范文(热门11篇)
教育案例分析范文第1篇教育教学案例格式教学案例集理念、实践、反思于一体,它是针对一个真实的具体发生的教育教学问题或者事件的描述、反思与探讨,是对实践中存在或者发生的事实的再现与思考。
它是教学活动中的典型事例,是教学过程中有价值的主题鲜明的事件及行为的真实记录。
因用途、使用主体等不同,其体例、格式、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教师一般可参照以下格式撰写:一、案例主题(主题与背景)主题是案例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整篇案例的核心思想,每个案例都应提炼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它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困扰事件,要富有时代性,体现改革精神。
背景主要叙述案例发生的地点、时间、人物的基本情况,还可包括教育背景:教材的地位、重点、难点以及教学目标;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思维特点;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风格、教学思想;教学环境与当前社会研究的热点等。
这些内容不必面面俱到,不宜很长,只须提纲契领叙述清楚即可。
二、案例描述案例的描述一般是把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某一片段,像讲故事一样原原本本地、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来。
描述的形式可以是一串问答式的课堂对话,也可以概括式地叙述。
通过巧妙的事件描述,把问题寓于情节中,本质寓于现象中,答案寓于故事中。
案例描述的材料要求真实、完整、具体、典型、有效、适时。
三、案例诠释案例诠释是结合有关的教育理论来诠释教学活动,针对描述的情景谈个人感受或理论的说明,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行为,来促使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水平。
可用教育理论对案例作多角度的解读,包括对课堂教学行为作技术分析,课堂教学实录以及教学活动背后的资料等作理论上的分析,课堂上出现的一些教育现象隐含的丰富教育思想的阐释等。
分析方法可以对描述中提出的某一个问题,从几个方面加以分析;也可以对描述中的几个问题,集中从一个方面加以分析。
四、案例扩展对案例所涉及的理论、概念、原则与方法进一步深刻反思,把原有缄默的知识提升出来,把那些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价值、态度,通过讨论分析提升到意识阀当中来。
教育教学案例实践分析(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入。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需要对教育教学案例进行实践分析,以期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案例描述本案例以某中学七年级数学教学为例,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案例背景该中学七年级数学课程采用人教版教材,教学周期为一年。
在学期初,教师发现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以下问题:1. 学习兴趣不高,课堂参与度低;2. 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计算能力较弱;3. 缺乏解题思路,解题技巧不熟练;4. 课堂纪律较差,影响教学进度。
(二)案例描述针对上述问题,教师采取以下措施:1. 提高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引入生活实例,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2)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课堂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课堂参与度。
2.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提高学生计算能力(1)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知识;(2)加强计算训练,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3)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确保全体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3. 培养学生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技巧(1)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找出解题关键点;(2)总结解题规律,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3)鼓励学生多做题,总结经验,提高解题能力。
4. 加强课堂管理,提高教学效果(1)制定严格的课堂纪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问题;(3)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三、案例分析(一)案例成功之处1. 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提高课堂参与度;2.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提高学生计算能力;3. 培养学生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技巧;4. 加强课堂管理,提高教学效果。
(二)案例不足之处1. 教学资源有限,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不足;2. 部分学生基础较差,教学进度难以满足所有学生;3. 课堂管理方面仍有待加强。
【教学案例】教育教学案例分析100例
【教学案例】教育教学案例分析100例一、案例1: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问题在一个小学一年级的课堂上,教师发现学生小明在上课时经常走神,注意力不集中。
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调查。
1.原因分析:(1)小明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导致注意力不集中;(2)小明的家庭环境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如父母离异、家庭暴力等,影响了他的学习情绪;(3)小明可能存在一定的学习困难,如阅读障碍等,导致他在课堂上无法跟上进度。
2.解决措施:(1)教师可以通过增加课堂互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师可以与小明的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小明的家庭情况,共同关注小明的成长;(3)教师可以针对小明的学习困难,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克服学习障碍。
二、案例2:学生课堂纪律问题在初中三年级的课堂上,教师发现学生小华经常在课堂上讲话、打闹,严重影响了课堂纪律。
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1.原因分析:(1)小华可能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无法遵守课堂纪律;(2)小华可能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导致他在课堂上寻找其他方式来发泄情绪;(3)小华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如多动症等,导致他在课堂上无法安静下来。
2.解决措施:(1)教师可以通过加强课堂管理,提高学生的纪律意识;(2)教师可以与小华进行个别谈话,了解他的兴趣和需求,调整教学方法;(3)教师可以寻求专业心理老师的帮助,对小华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克服心理问题。
【教学案例】教育教学案例分析100例三、案例3:学生缺乏自信问题在一个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发现学生小李在课堂上总是沉默寡言,缺乏自信。
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调查。
1.原因分析:(1)小李可能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导致他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2)小李可能受到了同学的嘲笑或老师的批评,导致他对自己失去了信心;(3)小李可能存在一定的社交障碍,导致他在课堂上无法积极参与。
2.解决措施:(1)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和赞美,帮助小李建立自信心;(2)教师可以提供个别辅导,帮助小李克服学习上的困难;(3)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团队合作的活动,让小李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增强自信心。
教育实践教学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课堂互动教学逐渐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本案例以某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堂为例,分析了教师如何运用互动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二、案例描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草原》的主要内容,了解草原的特点和美景。
2.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一段草原风光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初步感受草原的美丽。
随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草原是什么样的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
2. 互动环节(1)朗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分组朗读课文《草原》,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朗读。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语调。
朗读结束后,教师请各小组派代表分享朗读感受。
(2)角色扮演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课文中的一个角色进行扮演。
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角色的特点和行为。
角色扮演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对表现优秀的小组给予表扬。
(3)小组讨论教师提出问题:“草原有什么特点?你们喜欢草原吗?”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强调草原的美丽和独特。
3.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随后,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草原的作文。
(三)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课文《草原》的主要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学生在互动环节中积极参与,表达能力得到锻炼,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得到培养。
三、案例分析(一)互动教学策略的优势1.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本节课通过多种互动形式,如朗读、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互动教学要求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教学实践优秀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教育部门对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我国各地纷纷开展了教学实践优秀案例评选活动。
本文将以某市开展的教学实践优秀案例评选活动为例,分析优秀案例的特点及启示。
二、案例介绍本次评选活动共有来自全市各中小学的100多个教学实践案例参与。
经过专家评审,最终评选出10个优秀案例。
以下是其中一则优秀案例的详细分析。
案例名称:小学语文《走进古诗》教学实践案例背景:本节课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走进古诗的世界,感受古诗的魅力。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互动交流、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
案例特点: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以《登鹳雀楼》为例,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感受古诗的画面美。
随后,教师播放《登鹳雀楼》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古诗的意境。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互动交流,深入理解在讲解古诗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同时,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含义。
3. 实践活动,巩固知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诗知识,教师设计了以下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每人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朗诵和表演。
(2)学生根据所学古诗,绘制一幅图画,表达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3)学生创作一首自己的古诗,分享给大家。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4. 拓展延伸,提高素养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古诗中蕴含了哪些品质?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古诗中的优秀品质?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在古诗学习中提高自身素养。
三、案例启示1. 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更好地投入学习。
2. 重视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师在讲解知识时,要关注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从而深入理解知识。
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题(3篇)
第1篇案例背景:小明,一个活泼好动的小男孩,今年10岁,就读于我国某小学四年级。
他聪明伶俐,但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
在课堂上,他经常做小动作,与同学窃窃私语,影响他人学习。
课后,他作业完成得也不够认真,经常出错。
尽管老师多次进行教育,但小明的这些问题依然存在。
案例分析:一、案例分析1. 问题识别(1)小明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影响他人学习。
(2)小明课后作业完成不认真,经常出错。
2. 原因分析(1)家庭教育因素:小明父母工作繁忙,陪伴时间较少,导致他在家庭中缺乏关爱和指导。
(2)学校教育因素:教师在课堂上对小明的关注度不够,没有针对他的特点进行教育。
(3)个人因素:小明自身性格活泼,容易受到外界干扰,缺乏自律能力。
3. 解决方案(1)加强家庭教育:鼓励家长多陪伴小明,关注他的成长,给予关爱和支持。
(2)改进学校教育:教师应针对小明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他的学习兴趣。
(3)培养自律能力:通过游戏、竞赛等方式,培养小明的自律意识,让他自觉遵守纪律。
二、教育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提高学习动力(1)根据小明的兴趣,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他的学习热情。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课堂内容生动有趣,吸引小明的注意力。
2. 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1)针对小明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帮助他逐步提高学习成绩。
(2)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小明的学习进度,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3. 培养自律意识,树立正确价值观(1)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德育活动等,培养小明的自律意识。
(2)教育小明尊重他人,遵守纪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案例分析总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小明的问题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个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在解决小明的问题时,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性的教育策略。
首先,要加强家庭教育,让家长关注小明的成长,给予他关爱和支持。
其次,学校教育要针对小明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他的学习兴趣。
初中教育教学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本案例以我国某市一所初中学校八年级数学课程《三角形》教学为研究对象。
该课程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教学案例旨在通过分析教师的教学策略、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案例描述1.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及分类,掌握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等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及分类,包括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
3.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及分类,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知识。
(2)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掌握知识。
(3)练习法:教师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三角形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讲授:教师详细讲解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及分类,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知识。
(3)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掌握知识。
(4)巩固练习:教师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难点。
三、案例分析1. 教师教学策略(1)注重启发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
(2)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3)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学生学习效果(1)学生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及分类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
(2)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3)学生的合作精神得到培养。
3. 教学过程中的问题(1)部分学生对三角形的性质掌握不够牢固,需要加强练习。
教学教育实践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阅读教学的认识不足,教学方法单一,导致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阅读能力提升缓慢。
本文以某小学语文教师的一堂阅读课为例,分析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二、案例描述(一)教学内容某小学语文教师选取了《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进行阅读教学。
这篇课文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你们知道小蝌蚪吗?”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自主阅读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小蝌蚪是如何找到妈妈的?(2)小蝌蚪的成长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3)小蝌蚪最终变成了什么?3. 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1)小蝌蚪的成长过程中,你感受到了哪些情感?(2)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3)如果你是小蝌蚪,你会怎么做?4. 课堂展示各小组选派代表展示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
5. 总结全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强调小蝌蚪的成长过程以及从中获得的启示。
三、案例分析(一)问题分析1. 教学方法单一案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提问、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这使得课堂氛围较为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学生参与度不高案例中,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部分学生存在走神、做小动作等现象。
这表明教师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3. 评价方式单一案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对答案的点评上,缺乏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思维发展的关注。
(二)改进策略1. 丰富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阅读兴趣。
实践经典教学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经典教学案例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资源,通过对经典教学案例的分析,可以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本文以某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为例,分析了一位优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经典教学方法,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案例背景某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一直以传统讲授法为主,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低,教学效果不理想。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该校历史教师小王决定尝试运用经典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三、案例实施1.情境导入小王在讲授《辛亥革命》这一课时,首先以一幅辛亥革命的历史图片作为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这幅图片描绘了哪个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有何重要意义?”通过图片展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2.小组合作学习小王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取辛亥革命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如孙中山、袁世凯等,进行深入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学生需要查阅资料、分析问题、总结观点,并制作成PPT进行展示。
这样,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既能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又能对辛亥革命有更深入的了解。
3.角色扮演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小王邀请部分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需要模拟历史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使整个课堂氛围变得生动有趣。
此外,小王还鼓励学生在扮演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4.课堂小结在课程结束时,小王引导学生对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进行总结,并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
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思维能力。
四、案例分析1.情境导入小王运用图片导入,将抽象的历史知识具体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这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教学奠定了基础。
2.小组合作学习小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自己的综合能力,还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3.角色扮演小王邀请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
学校教育教学经典案例分析3篇
学校教育教学经典案例分析3篇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听**唱歌呢。
”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
“胡说,**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
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
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
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还不服气,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不会唱歌?”请你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
简要分析: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该事例摘自《人民教育》中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唱歌”,该案例涉及到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即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1)教育观: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
在教育取向上,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尤其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
(2)学生观: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人。
(是人,而不是容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一切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其发展。
要尊重、信任、引导、帮助或服务于每一个学生。
师生要*等相待。
(在人格上是*等的,要*等对话,实行等距离教学)要坚持教学**,要废除教学中的权威**、命令**。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该案例的问题是“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
”围绕该教师的行为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分析。
(1)“听**唱歌呢。
”孩子具有童心、童真与童趣,具有孩子特有的想象力,教师要善于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新的.教育取向不只关注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体验。
“听**唱歌”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教师要尊重并保护孩子的兴趣与想象。
)(2)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学生在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处于其自身的活动过程,学生是能动的、发展的人,教师要善于保护,给学生心理上的**,而该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8篇教学案例分析
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例谈【案例一】 (2)【案例二】 (3)【案例三】 (4)【案例四】 (5)【案例五】 (6)一、什么是教育案例分析教育教学案例分析是指围绕一定的教育目的,把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可供学习者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往往是一个故事、一个事例或一个事件),通过学习者独立分析或相互讨论,来提高学习者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
上海市一位青年教师曾写过一篇《走近语文教学的艺术殿堂》,其中写到在一次作文讲评课上,让一个男生上讲台朗读,结果这位略有口吃的同学遭到了哄笑。
台下的同学们紧紧注视着他,课堂里死寂一片。
沉默中,我突然从后悔自责中省悟:初为人师的我不是也有过临场时的恐惧和冷场时手足无措的尴尬吗?然而是自信战胜了这一切。
有时候,一次小小的成功能够激活一个人在的巨大的自信,可一次难忘的失败也往往可以摧毁一个人仅有的一点自信。
眼前的这一个男孩难道会陷入后一种情形吗?不,绝不能。
我终于微笑着开口了:“既然他不太习惯在众目睽睽之下说话,那索性我们大家都趴在桌上,不看,只用耳朵听吧!”我带头走到教室后,背对讲台站定,同学们也纷纷趴下头来。
终于,我的背后传来了轻巧的羞怯的声音。
那的确是篇好作文,写的是他和父亲间的故事。
因为动情的缘故,我听到他的声音渐渐响了起来,停顿也不多了,有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是声情并茂了,我知道他已渐渐进入了状态,涌上心头的阵阵窃喜使我禁不住悄悄回头看看他。
我竟然发现台下早已经有不少同学抬起头,默默地赞许地注视着他。
朗读结束后,教室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我知道这掌声不仅仅是给予这篇作文的。
(案例分析并不注重“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更注重学习者的思考与分析过程。
)二、教学案例分析与教师教育理论学习案例是学校问题解决的源泉。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向全党提出:"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教学实践教育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实践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教学实践教育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本文以某中学数学教学实践教育为例,分析教学实践教育的实施过程、效果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我国教学实践教育提供借鉴。
二、案例实施过程1. 教学实践教育目标(1)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挥想象力,提出新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
2. 教学实践教育内容(1)设计实践活动:根据数学课程内容,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如数学建模、数学实验、数学竞赛等。
(2)组织实践活动: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学生讲解实践活动的背景、意义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指导实践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践活动,解决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实践活动顺利进行。
3. 教学实践教育实施(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建模:以实际问题为背景,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实验:利用数学软件、教具等,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教师组织学生参加数学竞赛: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数学竞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案例效果1.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
2. 学生创新思维得到锻炼: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敢于提出新的解题方法,创新思维得到锻炼。
3. 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
4. 教学效果明显提高:教学实践教育的实施,使学生在数学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化。
在这个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本案例选取了一堂小学语文课,通过分析这堂课的教学过程,探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二、案例描述1. 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为小学语文二年级《秋天的雨》一文。
文章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秋天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接着,教师提出问题:“文章中哪些句子让你印象深刻?请说出理由。
”(3)合作学习教师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①文章中哪些词语表达了秋天的特点?②作者为什么喜欢秋天?③文章中哪些句子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4)展示交流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展示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5)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三、案例分析1. 教学亮点(1)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提出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倡导合作学习。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2. 教学不足(1)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
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没有给予充足的时间,导致学生讨论不充分。
(2)教师引导不足。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缺乏针对性的引导,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3)教学评价单一。
教师仅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未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四、改进措施1.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应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
2. 加强教师引导。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讨论过程,适时给予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1] 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
”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
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
”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
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参考答案] 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
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
[案例2]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哪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
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案例3]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
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课室充满了生机。
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参考答案]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
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
[案例4]“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一位教师在教学《两条小溪的对话》时,老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
有一位学生问:“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老师和蔼地问:“为什么呢?”“因为书中的原话太长,我背不下来,如拿着书表演,又不太好。
”孩子说出了原因。
“你的意见很好,用自己的话来表演吧。
”老师高兴地抚摸了一下孩子的头。
果然,这个孩子表演得非常出色。
问题:请评价一下这位老师的做法。
[参考答案]师生平等关系的形成是课堂民主的具体体现,教师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学习的伙伴。
教师没有了架子,尊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真正感到平等和亲切,师生间实现零距离接触,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逐步形成。
[案例5]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参考答案]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
(1)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
(2)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
[案例6]“不是果敢,是残忍。
”一个青年教师在进行公开课《伊犁草原漫记》教学时,课文第二段第三层写秋天猎人猎熊的果敢,但一名学生没有按要求归纳猎人果敢的特点,而是说猎人残忍,同时指出猎人的行为是违法行为。
原本课文中这一段是歌颂猎人的,学生却痛斥猎人的猎熊行为,这是教师所始料不及的。
可喜的是,这位教师并不因为学生当着听课教师的面提出不同的观点而气恼或逃避,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自己意见。
最后全班学生从保护野生动物的角度出发,推翻了课文的观点。
问题:请对这位教师的行为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当学生的观点与课本、教师有不同之处时,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采取让学生进行讨论、比较或辨别,达到意见的统一,或者并不统一意见,留着悬念让学生课后进一步探讨。
这样的教学方式打破了惟课本是准、惟教参是准的传统教学观念,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行为的转变。
[案例7]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
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这种做法违背记忆规律,也是行之无效的。
学生识记的效果和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在一定的时间不宜过多,否则,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疲劳,降低记忆的效果,同时,“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记忆的信心和主动性,对进一步学习制造一些心理障碍。
[案例8]“黄山为什么不在五岳之列?”一位教师在教学《黄山小记》这一课时,学生对作者引用旅行家徐霞客的诗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产生了质疑:“为什么黄山不在五岳之列?”这位教师并不作正面解答,在学生争议未果的情况下,留下问题(家庭作业)让学生课后去探究,去查询有关资料,写出研究报告。
问题:这种家庭作业布置,体现了新课程的哪些理念?[参考答案]改变了传统布置家庭作业的方式,把问题留给了学生,能够促进学生探索性学习的形成。
[案例9] “老师,再给我们布置新的作业吧!”一位一年级的教师上完《要下雨了》一课之后,设计了两项作业供学生选择完成:(1)请你回家后把今天和小白兔一起碰到的趣事讲给你最喜欢的人听。
(2)你还想知道下雨前其它动物的表现吗?回家叫爸爸妈妈告诉你。
第二天,学生就围住她汇报作业的情况。
到后来,孩子们说:“老师您再给我们布置新的作业吧!”问题:请分析一下这种现象。
[参考答案]我们按课改的理念和要求,重新认识作业的意义,并赋予作业新的意义和价值,充分体现作业的愉悦性、自主性、实践性和科学性。
[案例10]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时,其试卷为什么不单纯用选择和判断题,而常常求助于填空、问答题?[参考答案]选择和判断主要通过再认解答;填空、问答主要通过重现来解答。
由于再认和重现的水平不同,人的再认记忆优于重现记忆,而且能再认的不一定重现。
因此仅靠判断、选择难以说明记忆已达到牢固保持的程度,往往借助于问答、填空等题型。
[案例11]“坐下”三例同是学生被教师的课堂提问难住,甲、乙、丙三位老师的处理方式各不相同。
1、教师甲:(语气很重,冲着该生)整天上课开小差,结果怎样?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能回答,太笨了!坐下!2、教师乙:(生气,但不表现出来)坐下。
谁来帮他?3、教师丙:(微笑、和蔼地)别急,回忆一下,我们昨天学过的内容,当时你听得很认真。
想想,昨天××同学是怎样回答的?学生:(思索片刻,说出了与问题答案相关的一句话。
)教师丙:(很兴奋)对呀!看来,你是很棒的!学生:(体面地坐下,并投入到后面的学习中)[参考答案]:尊重、信任学生是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就耐心点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而不能冷言冷语,甚至讽刺挖苦。
第三种方式最好。
[案例12]有人认为在课堂中,师生保持“零距离接触”,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做教师要求做的事,只要有这种共同活动就是师生互动。
问题: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参考答案]显然,这种认识是肤浅的,这将使师生互动流于形式。
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师生互动旨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不仅要让他们“在思维”,更要让他们“会思维”。
认知心理学指出,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时是积极思维的表现。
由此可见,师生互动并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其实质是教学原则和教学思想的体现。
因此,广义地讲,凡是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来完成认识上两个飞跃的各种教学活动和措施都可以看成是师生互动。
**[案例13]一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在用教具-天平来称粉笔时,忘了拆下天平物盘下的胶垫,出现了第一次称一支粉笔为100克,第二次称一支粉笔为10克。
而该老师把两次测量10倍之差向学生解释是天平这种测量工具的误差。
请你评价一下这位老师处理错误的方法。
问题:假如你是这位老师,你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参考答案]:老师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而是如何对待和处理的问题。
对待课堂上出现的错误,应该是善待错误而不是放纵错误,并通过教学机智把错误的事实转变为探究问题的情境,打破课前的预定目标,促使具有鲜活的个性的探究发现在课堂中创造生成。
如前面例举的那位老师,当发现这个“天平”称一支粉笔会相差10倍的错误问题时,假若以此来创设问题情境,把“怪球”踢给学生,则能迅速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让他们亲身经历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就不仅会发现问题的拆下天平的胶垫,还能通过亲自观察、积极思考、动手操作等感知和体验,从而获得认识天平、使用天平的经验。
[案例14]一次公开课过后,我把课堂上用过的精美卡片作为奖励发给同学们,然后对他们课堂上踊跃的表现给予表扬。
从这以后,我渐渐发现我班注意力不集中的宋振铭同学在课堂上的听课状态有了明显的好转。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母亲说:“自从你给了他那个‘特殊的奖励’后,他对自己的要求严格了。
”询问,我才知道,我奖励给同学们的卡片中仅有一张是最大的,在我按顺序发的时候,恰好这张被宋振铭得到了,他回家后对母亲说:“老师可能觉得我这节课表现最好,所以把最大的一张送给我”。
现在这张卡片还贴在他的床头,谁都不准碰。
他说那是“特殊的礼物”。
这位老师一次无意中的举动,却造成了一个“美丽的误会”。
问题:请你就此案例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一个肯定的目光,一句激励的话语,一次赞美的微笑,都会为孩子的生命注入无穷的动力,甚至为他的一生奠基。
一次美丽的“误会”,改变了孩子的学习态度,这份“特殊的礼物”在孩子的美好心灵里是一份至高的荣誉,这份荣誉也将一直激励着他,成为他前进的动力。
新课标中强调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这种新的评价倾注了更多的情感与人文色彩。
这样一种发自内心的评价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案例15]“老师,让我们自己来”为了让班会开得更成功,我为我们班选了一篇课文改写了剧本。
第二天,把我的计划和大家说了说,全班同学都很高兴,这时我听到了一段小声议论:“老师怎么选这篇课文,又长又不好演。
”“你管呢,让你演什么你就演什么呗。
”“我可不想演。
”听到这儿,我的心一沉,原来是王渺。
下课,我把她叫到办公室请她谈自己对演课本剧的想法。
她说:“老师,我觉得您选的课文不好,而且您每次都是写好了剧本让我们演,您应该让我们自己来试一试。
”她的话让我突然意识到他们并不希望老师什么都是“包办代替”,他们长大了。
于是,我把导演的任务交给了王渺同学,她高兴地接受了任务,开始和同学商量演哪一课。
然后找我做参谋,帮我做道具。
课本剧表演得非常成功,我和孩子们一同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问题:这个案例给我们留下的思考是什么?请你结合新课程理念谈谈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 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适当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去实践。
而不应该用条条框框的模式去束缚学生的创造力,更不应该让孩子按教师的思维、想法去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