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先秦文学批评

合集下载

先秦时期的文学批评思想

先秦时期的文学批评思想

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文学批评思想第一节先秦文化思想综述一、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原创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最为重要而最为特殊的时期。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摇篮。

先秦的历史特征是:氏族公社的基本结构解体,代之的是诸侯纷争的激烈动荡,而正是这种巨大的动荡不安孕育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可能性,开启的是华夏历史文明的曙光。

正是那种动荡才有秦的大统,更重要的是正是那种动荡,孕育了百家蜂起,诸子争鸣的灿烂文化思想,我们将它称为先秦理性精神(春秋精神)。

在那种最为活跃、最为开拓的历史条件下,终于形成了以儒、道、墨为典型代表的诸子百家思想,其中最主要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儒道两家对立而又互补,相克而又相生,构成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线索。

所谓先秦理性精神,即是人文精神的理性自觉,追问的基本问题是:人是什么?人性是什么?世界是怎样的?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对此作了既对立而又有同一的理性思考,从而从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而又有相同的性质上确立了中国文化思想的基本体系,概而言之,儒家的走向是:自然的人化,即人的生命自然的人性化,它最终把人的生命价值落实为集群性价值,即在人际关系中实现人的价值,人的生命本性也提升为道德境界。

道家的走向是:人的自然化,即人的生命的自然化,它最终把人的生命价值落实到与万物为一的自然性中,即消除一切人为痕迹,自然率性,人的生命本性,也就是与自然万物本性一样,自然而然的自然境界。

尽管价值旨归不一样,但相同之处在于都是为了解决人自身的安身立命问题,都是人的生命修养问题,且都是把生命自由作为最高境界。

尽管儒道两家的价值旨归,自古每每成为炎黄子孙永远的乡愁,但它们的理性思考的深刻性,对生命本身、对世界的体验和感悟的卓绝智慧,于其时是独领人类风骚的;孔子、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作为东方古代智者的沉郁深刻、博大精深的理性精神气质,卓然耸立于人类古代文明背景上。

先秦文学批评

先秦文学批评

概述
1、文学和文学批评尚未形成专门学科,文史哲合 一,文学批评具有浓郁的学术文化色彩。 2、先秦文学批评以《三百篇》为圭臬,诸子百家 皆主“诗言志”之说。

3、先秦文学批评处于草创时期,无理论批评专著
问世,批评形式多为语录条目,片言只语,吉光片 羽,散见于散见于经、史、子、集著述中。
第一章 《文学的历史动向》 一文指出: 《三百篇》的时代,确乎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 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一刚开端的时期就定型了。 文化定型了,文学也定型了。从此以后二千年间, 诗——抒情诗,始终我国文学的正统的类型,甚至 除散文外, 它是唯一的类型。 先秦也是中国文学批评的滥觞时期。比较而言,先 秦文学理论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文学批评史之先秦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史之先秦文学批评

“诗言志”的发展
• 战国以后,“志”作为人的思想、意愿、感情的 一般意义开始受到重视。
• 汉代,《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 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 魏晋南北朝 陆机:“诗缘情而绮靡” 刘勰、钟嵘强调“感物言志”
•7
“诗言志”理论意义
• 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偏重于从创作主 体方面来理解文艺本质特征的基本思路
•23
第二节 先秦道家的文学批评
•24
概述
• 老庄之学 • 儒道文艺观比较
•25
一、老子的文艺观
• 老子(约前580—前500),名李耳,又名 老聃,楚国苦县人/ “柱下史”/尹喜/《道 德经》上下篇
• 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自然无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0章)
•26
1、大音希声
以告哀。”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诗以言志。”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 依永,律和声。”
•5
“志”的内涵
• 赵岐 :“心所念虑”(《孟子·公孙丑注》) 郑玄:“心意所趣向”(《礼记·学记注》)
• 朱自清:作家有关政教、人伦的志趣、怀抱。 献诗言志 赋诗言志 教诗明志 作诗明志
•6
•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41章) • “听之不闻名曰希。”(14章) • 王弼《老子注》:“‘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
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 有声者,非大音也。” •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12章) • 庄子:人籁、地籁、天籁 • 陶渊明/无弦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亚里士多德(前384)
•10
• 孔子(前551பைடு நூலகம்—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 邑

第一、二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

第一、二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
第一章 先 秦 文 学 批 评
第一节 孔子、孟子、荀子的文学思想 孔子、孟子、
注意: 注意: 先秦诸子并没有提出明确的文学思想, 先秦诸子并没有提出明确的文学思想, 而是在哲学典籍中包含文学思想的只言 片语,后人将之引申和阐述。 片语,后人将之引申和阐述 先秦诸子虽然都很少直接论述文艺问 题,但他们的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 影响, 影响,特别是对中国文艺学理论形成自 己的民族特色起了巨大的作用。 己的民族特色起了巨大的作用。
3、“思无邪”说(文学的批评标准——中和) 、 思无邪”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 思无邪。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见 教材p19)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对郑声的评价:“放郑声,远佞人。 “放郑声,远佞人。 郑声淫,佞人殆。 郑声淫,佞人殆。” 诗歌的思想内容既要符合儒家礼教, 诗歌的思想内容既要符合儒家礼教,又要求情 感表达符合“中和”之美,即感情要有节制。 感表达符合“中和”之美,即感情要有节制。
评价: 评价: 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中心, 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中心,强调 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 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 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 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 孔子的文学思想影响深远,它为中国传统 孔子的文学思想影响深远, 美学思想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美学思想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儒家思想中严格的伦理道德观念明显扼杀 了人的个性追求和生命创造力, 了人的个性追求和生命创造力,这对文学及文 论的健康发展存在不利影响。 论的健康发展存在不利影响。
陈亢问于伯鱼: 子有异闻乎? 对曰: 陈亢问于伯鱼:“子有异闻乎?”对曰:“未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 不学《 无以言。 对曰: 未也。’‘不学 ‘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 退而学《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 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 对曰: 未也。’‘不学《 不学 无以立。 鲤退而学《 闻斯二者。 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 而喜曰: 问一得三, 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 君子之远其子也。 君子之远其子也。” ——《论语· ——《论语·季氏篇 》

第一章先秦的文学批评

第一章先秦的文学批评
• 《大雅·崧高 》: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揉此万邦, 闻于四国。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 伯。 (吉甫,尹吉甫,周王朝的卿士。孔硕,甚宏大。 风,声调。肆,极。)
《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 懿德。天监有周,昭假于下。保兹天子,生仲山甫。 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吉甫作诵,穆如清风。 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穆,和美。比喻此诗如清 风之化养万物,感染世人。永怀,长思吉甫作诵的用 意。)
• 诗言志——帝(虞舜)曰:“夔!命汝典 乐,敎胄子。直而温,寛而栗,刚而无虐, 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 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正直而温和,宽宏而严肃,刚毅而不苛 刻,简易而不傲慢。八音:金、石、土、 革、丝、竹、匏、木。)
• 赋诗言志、断章取义。
• 陈诗观志,采诗观风——接受。
为之歌《魏》。曰:美哉!沨沨乎(同汎,轻盈浮动貌。) 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徳辅此,则明主也。”为之歌 《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 何忧之远也?非令徳之后,谁能若是。”为之歌《陈》。 曰:国无主,其能久乎?”自《郐》(kuai,《诗》中 《桧》风)以下无讥焉。(讥,批评。)为之歌《小 雅》。曰:“美哉!思而不贰,(贰,背叛。)怨而不 言,其周徳之衰乎?犹有先王之遗民焉。”为之歌《大 雅》。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抑扬曲折 而有刚劲的骨力)其文王之徳乎?”为之歌《颂》曰: “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刚劲而不傲慢,婉 曲而不靡弱)迩而不偪,(紧密而不促迫),逺而不携, (悠远而不散漫),迁而不淫,(多变化而不过火)复 而不厌,(多反复重叠而不使人厌倦)哀而不愁,乐而 不荒,用而不匮(匮乏),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 不贪,处而不底,(停滞),行而不流。五声和,八风 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徳之所同也。

第一章中国文学批评史之先秦文学批评

第一章中国文学批评史之先秦文学批评
所谓“无邪”,就是思想纯正。包括:怨诗、刺诗、情诗。
放郑声、郑声淫。指的是郑地的音乐,而非诗歌。孔子不反对情诗, 甚至让伯鱼读二南诗,以便了解男女之情。《汉书匡衡传》谓:“时感 伯鱼授室,故夫子特举二南而训之耳。”把《诗经》当成传播婚姻爱情 知识的载体,而非朱熹所说的反面教材。
3、文质彬彬、尽善尽美——孔子论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
三、荀子的文学思想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 238年),名况,字卿,亦 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个重要的 代表。荀子的文论,首先是 从他对人性的批判开始的。 在《性恶论》中,荀子假托 尧舜对话,表达了他对人性 的看法。这是荀子文学的哲 学基础。
1、三位一体的文学观
荀子继承孔、孟的文学思想,认为文学应该明道。明道, 是其文学观的核心。但荀子所说的“道”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既是圣人之道,也是自然规律之道,这里面显然吸收了老庄道 家的思想成果;同时,其所谓道,既是先王之道,也是后王之 道,体现了他法后王的主张。荀子明道的文学观,奠定了儒家 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基础。
二、五经与文论
诗:美刺说
书:诗言志
礼:
易:言有物、言有序
春秋:
《左传》:三不朽、季札观乐
1、美刺说:在《诗经》的少数篇章中,有些作者写到了自己写诗的目的和 态度。对文学的社会作用,表达了朴素的认识。美,是对人和事的肯定和赞美; 刺,是对人和事的否定和批评。美刺说虽然到汉代才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但它 的萌芽和成长时期却是在先秦。因此,诗歌的美刺作用,最早认识到的是诗人自 己。
《庄子·天下》载:“诗以道志。”《荀子·儒效》:“《诗》言是其志 也。”班固《汉书·艺文志》:“《书》曰:‘诗言志,歌永言’,故哀乐之心 感,而歌咏之声发。”《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诗言志”,强 调了诗歌与政治的关系。

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

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

——《论语·为政》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
未尽善也 。
——《论语·八佾》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虚浮),文质彬彬(恰
当配合),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论语·子路》
▲ ④对文采美的追求
孔子对文学内容与形式历来重视,在要求内容无邪、文质 彬彬的同时,很注重文采,要求美的内容必须有美的文辞和形 式加以表现 。
上述文字,集中阐述了文学语言和一般语言的关系及 区别,强调阅读文学作品必须把握其夸张等艺术手法的运 用,而不能把文学语言所表述的一切均视为真实。 比如 《云汉》诗,描写天下大旱、情势十分严重的自然现象, 以及周宣王率臣民祈雨的过程,其间有面对严重旱灾表现 出的忧心如焚之情。在描写旱情严重的程度时,以庄稼无 收、人类即将灭绝为喻,明显有夸张成分。其表现手法上 明显有夸张因素,孟子的理论已朦胧认识到文学作品艺术 加工的问题。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论语·八佾》
3.与哲学文化思想关系密切
先秦文论思想主要散见于哲学著作或历史著作,许多拥 有明显文论倾向的理论首先常常是哲学思想,或者与诸子百 家的哲学思想密不可分,后被引伸来评价文学问题,如:孔 子兴观群怨理论、诵《诗》与为政关系之理论、思无邪、乐 而不淫哀而不伤、文质彬彬等等;孟子知言养气理论;道家 言意关系理论、主体修养与虚静理想、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等等观点。
▲ ⑤强调中和的审美尺度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
此观点以中庸之道为基础,强调真正美的、有益于人 的文艺作品,其情感的表现应该适度,不能过于放肆,否则 就有害无益。因此,孔子认为:“临丧不哀”(《八佾》)是 不应该的,但又主张“丧致乎哀而止”(《子张》),即:哀 不应该伤身,明确反对因哀、乐而违背理性、甚至放纵自己、 乃至损伤身体或性命的做法。此观点对后世 “发乎情,止乎 礼义”、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等思想有极大影响。

第一节 先秦文学批评概述

第一节     先秦文学批评概述
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的萌芽
第一节先秦文学批评概述
先秦文学批评的趋势与特点:
1、“文”、“文学”泛指文化、学术
2、文史哲不分
3、诗乐舞一体
4、片断的资料
1、“文”、“文学”泛指文化、学术
自然之文
《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
人文
《论语》:“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天之将丧斯文也。”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4、片断的资料
《左传·文公十三年》:冬,公如晋朝且寻盟,卫侯会公于沓,请平于晋,公还,郑伯会公于棐,亦请平于晋,公皆成之。郑伯与公宴于棐,子家赋鸿鴈,季文子曰,寡君未免于此,文子赋四月,子家赋载驰之四章,文子赋采薇之四章,郑伯拜,公答拜。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卫侯如晋,晋人执而囚之于士弱氏。秋七月,齐侯、郑伯为卫侯故如晋,晋侯兼享之。晋侯赋《嘉乐》,国景子相齐侯,赋《蓼萧》,子展相郑伯,赋《缁衣》。叔向命晋侯拜二君,曰:“寡君敢拜齐君之安我先君之宗祧也,敢拜郑君之不贰也。”国子使晏平仲私于叔向,曰:“晋君宣其明德于诸侯,恤其患而补其阙,正其违而治其烦,所以为盟主也。今为臣执君,若之何?”叔向告赵文子,文子以告晋侯,晋侯言卫侯之罪,使叔向告二君。国子赋《辔之柔矣》,子展赋《将仲子兮》,晋侯乃许归卫侯。
学术
《论语》:“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墨子》:“凡出言谈,由文学之为道也。”
2、文史哲不分
3、诗乐舞一体
以“乐”为核心的文化观念
《周礼·春官》:“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ຫໍສະໝຸດ 磬、大夏、大濩、大武。”《季札观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先秦道家的文学批评
概述
• 老庄之学 • 儒道文前580—前500),名李耳,又名 老聃,楚国苦县人/ “柱下史”/尹喜/《道德 经》上下篇 • 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自然无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0章)
1、大音希声
•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41章) • “听之不闻名曰希。”(14章) • 王弼《老子注》:“‘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 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 有声者,非大音也。” •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12章) • 庄子:人籁、地籁、天籁
(一)兴观群怨
《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 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 鸟兽草木之名。”
• “兴”
1、朱熹:“感发志意。”
《诗大序》:“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诗品序》:“摇荡性情。”
2、孔安国:“引譬连类。”
• “观”
1、“观风”:“观风俗之盛衰”(郑玄) “考见得失”(朱熹) 2、“观志”:作诗人之志、诵诗人之志
第一章 先秦文学批评
概述
• 文史哲不分 • 诗乐舞一体 • “文学”概念
《论语·先进》/“孔门四教”(德行、言语、政事、文 学)/学术、学问
• 未出现专门的理论家与著作
第一节
先秦儒家的文学批评
一、先秦儒家文艺思想的萌芽
• 美刺 • 陈诗观风 • 诗言志
诗言志
• “开山纲领”(朱自清《诗言志辨》) • 《诗经·小雅·四月》:“君子作歌,维 以告哀。”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诗以言志。”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 依永,律和声。”
•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邹国人/“孟 母三迁”/“断机教子”/ “思孟学派 • 重视自我人格修养和主观内省
《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养气”说
《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 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一)以意逆志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 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 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 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 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 ‘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 (《孟子· 万章上》)
“诗言志”理论意义
• 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偏重于从创作主 体方面来理解文艺本质特征的基本思路 • 贯穿中国文论发展始终的一个基本命题
二、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 文学观
孔子及其思想简介
• 雅斯贝尔斯 :“轴心时代”(Axial Period) • 春秋时期: 老子(前580)、孔子(前551) 释迦牟尼(前566),泰勒斯(前585) • 战国时期: 孟子(前372)、庄子(前369), 苏格拉底(前470)、柏拉图(前428) 亚里士多德(前384)
2、“解衣般礴”(《庄子· 田子方》)
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 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趋, 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 臝。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
三、思考题与阅读材料
(一)思考题 1、试论庄子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想。 2、了解庄子的“物化”理论。
(二)阅读材料 1、《老子注释及评介》,陈鼓应,中华书局1984年。 2、《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中华书局,1983年。 3、李泽厚:《漫述庄禅》,《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1 期。
2、虚静
• 思想来源
《老子》:“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16章)
• “虚”与“静”
《应帝王》曰:“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 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 《天道》:“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挠心 者,故静也。”
• 虚静
《天道》:“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 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 《天道》:“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
• “群”
“群居相切磋”(孔安国)
• “怨”
“怨刺上政”(孔安国)
钟嵘《诗品序》:“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 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 易安,幽居弥闷,莫尚于诗矣!”
(二)思无邪
《诗经·鲁颂·駉》/ 《为政》 :“诗三百,一 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思” :1、语助辞;2、思想内容 “无邪”:1、创作者;2、接受者 • “中和之美” 《论语·八佾》:“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放郑声” • “温柔敦厚”的诗教
•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 邑 • 删修六经/“韦编三绝”/《易传》/《春秋》 • “仁学” • 重诗的教化作用与实践意义
《子路》:“不学《诗》,无以言”;“诵《诗》三百, 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 为?” 《阳货》:“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 而立也。”
两种理解:
一、赵岐:“志,诗人志所欲之事;意,学者之心 意。……人情不远,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是 为得其实矣”(《孟子注疏》)。 朱熹:“当以己意逆取作者之意,乃可得之。”
二、吴淇说:“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 诗。”(《六朝诗选定论缘起》)
“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是说不能以个 别文字影响对词句的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 响对原诗本意的理解,这是反对望文生义,反对 对诗歌夸张性的形象与修辞之语作刻板的字面上 的理解,而主张“以意逆志”,即通过作品文本 表层的象征性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 和作者之志。
• 进入“虚静”状态的过程:
《大宗师》: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 不死不生 王孝鱼 :“破三关”与“四悟”
• 艺术范畴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遍观众画,唯顾生画古贤, 得其妙理。对之令人终日不倦,凝神暇想,妙悟自然,物 我两忘,离形去智。身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 不亦臻于妙理哉!所谓画之道也。”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 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 苏轼:“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二、庄子的文艺观
•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漆园 吏 • 《秋水》: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 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 “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 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 其生而曳尾于涂中。” • 相对主义/逍遥游
1、言不尽意
• 《老子》第1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庄子·秋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也, 物之精也。” • 《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 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知北游》) • 言外之意、象外之象 • 道与文、意与言、虚与实、神与形 • 意境
(三)文质彬彬
《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 彬,然后君子。”
• 内容与形式、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 • 尽善尽美
《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 辞达
“言之不文,行而不远。” “辞达而已矣”
三、孟子的文学批评 方法论
孟子简介
(二)知人论世
《孟子· 万章下》:“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 又尚论古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 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四、思考题与阅读材料
(一)思考题
1、结合中国古代文学史,谈谈你对“诗言志”的理解。 2、评述孟子的“与民同乐”文学观。
(二)阅读材料
1、朱自清:《诗言志辩》。 2、钱钟书:《诗可以怨》,见《七缀集》。
• 陶渊明/无弦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2、大巧若拙
• • • • “道常无名朴”(《老子》32章 “进技乎道”(《庄子·养生主》) “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庄子·山木》) 黄庭坚《与王观复书》说:“简易而大巧出焉,平淡而山 高水深。” • 严羽《沧浪诗话·诗评》:“盛唐人有似粗而非粗处,有 似拙而非拙处,遇奇则奇,遇俗则俗。” • 陈师道《后山诗话》:“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 宁僻毋俗,诗文皆然。”
附:《庄子》有关“虚静”的寓言故事
1、“梓庆削木为鐻”(《庄子· 达生》)
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 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 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以静心。 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 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 巧专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 见鐻(好像看到现成的钟架),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 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
“志”的内涵
• 赵岐 :“心所念虑”(《孟子·公孙丑注》) 郑玄:“心意所趣向”(《礼记·学记注》) • 朱自清:作家有关政教、人伦的志趣、怀抱。 献诗言志 赋诗言志 教诗明志 作诗明志
“诗言志”的发展
• 战国以后,“志”作为人的思想、意愿、感情的 一般意义开始受到重视。 • 汉代,《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 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 魏晋南北朝 陆机:“诗缘情而绮靡” 刘勰、钟嵘强调“感物言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