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翻译
林纾的翻译.
![林纾的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166fa4ae2bd960590c677f7.png)
局9月版)
•
1985 《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2月版)
•
1988 《模糊的铜镜》(《随笔》1988年第5期)
•
1995 《槐聚诗存》(三联书店3月版)
•
1996 《石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月版)
•
2003 《钱钟书手稿集 荣安馆札记》 (商务印书馆7月版)
•
2005 《宋诗纪事补订》(三联书店)
• 因此“ 讹”在所难免。显然,钱钟书肯定“化” 之“讹”,认为这是译者对原作的创造性改造, 具有审美意义。
• 在《林纾的翻译》的开头,他写道,汉代文字学者许慎 有一节关于翻译的训诂,义蕴颇为丰富。《说文解字》 卷六口部第二十六字:“‘化’”,译也。从‘口’,‘化’ 声。率鸟者系生鸟以来之,名曰‘化’,读若‘言 为’。”南唐以来,“小学”家都申说“译”就是“传 四夷及鸟兽之语”,好比“鸟媒”对“禽鸟”的 “诱”,“译”、“诱”、“媒”、“讹”、“化”
翻译作品
•
林纾翻译小说始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与
精通法文的王寿昌合译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
事》,二十五年一月在福州由畏庐刊行。这是中国介
绍西洋小说的第一部,为国人见所未见,一时风行全
国,备受赞扬。接着他受商务印书馆的邀请专译欧美
小说,先后共译作品180 余种。介绍有美国、英国、
法国、俄国、希腊、德国、日本、比利时、瑞士、挪
把名著改编或删节的儿童读物当作名著
原作,把莎士比亚和易卜生的剧本译成
小说,把易卜生的国籍误成德国等。即 使这样,林纾仍然译了40余种世界名著, 这在中国,到现在还不曾有过第二 个。
• 《林纾的翻译》是钱钟书先生
在20 世纪60 年代写就的着名论作,是 体现钱钟书先生翻译理论的代表性作 品,对学术界和翻译界产生过极大的启 发作用。钱钟书主要从三个方面评价 了林纾的翻译作品。
浅析林纾翻译的历史作用
![浅析林纾翻译的历史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c5be9509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78.png)
浅析林纾翻译的历史作用林纾的翻译及“林译小说”的历史地位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曾说:“译才并世数严(复)林(纾)”。
林纾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和翻译家,一生创作颇丰,除了诗歌、散文、小说,留在近代文学史上的主要业绩就是其丰富的文学翻译作品,成为我国近代翻译西方小说的第一人。
一、林纾的生平及翻译林纾(1852—1924),幼名群玉(亦名秉辉),后字琴南,号畏庐,自号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
林纾出生在一个小商人家庭,家境较贫寒。
他年幼好学,到20岁时,校阅书籍2000卷之多。
31岁那年中举,结识李宗言,借阅李家藏书三四万卷。
正可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为林纾后来的文学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897年,林纾46岁那年,夫人刘琼姿病逝,对其打击很大。
第二年,去马江散心,经魏翰介绍,与精通法文的王寿昌合译《巴黎茶花女遗事》。
他原本借翻译此书排遣内心的亡妻之痛,不想此书译出后获得极大成功,从此与翻译结缘,一发不可收拾。
此后,他与王寿昌、魏易、陈家麟、曾宗巩、严璩等人合作,先后翻译了160多种外国小说,涉及11个国家98个作家的作品。
林纾不懂外文,凭借其深厚的语言功底和细腻的洞察力、理解力,将一大批外国名著译得栩栩如生。
其中,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1899)、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1901)、《伊索寓言》(1903)、司各特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1905)、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1906)、狄更斯的《块肉余生述》(今译《大卫·科波菲尔》1908),十分具有代表性。
二、“林译小说”的历史地位林纾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的维新变革时期。
甲午战争的失败,同样对林纾刺激很深,虽然他和翻译结缘有一定的偶然性,但骨子里涌动着一股爱国热情的他最终走上外国文学的翻译殿堂却也有其必然性。
他与其妻刘琼姿感情甚笃,失妻后内心之痛易与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产生共鸣,加之借题发挥,译风飘逸哀婉、清新隽永,大受欢迎。
林纾与翻译PPT课件
![林纾与翻译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d72f3d1a0116c175e0e4801.png)
时代背景:
晚清时期清政府腐败及帝国主义的入侵,民族危机使 得立志改革的先进者看到了小说的影响力。小说成为 他们宣传政治思想以及唤醒、教育民众的工具。
晚清时期的小说翻译是一项新兴而较随意的事业,译者 也就根据时局和表达需要而对原作较为随意地进行删 节、添加或改写。
8
林纾的翻译作品大多也是小说翻译,顺应了当时的翻译 风潮。从目的论的角度分析,林纾的翻译目的包括两 个:政治和文化。
9
翻译思想
林纾提出注重翻译的目的与功能,既强调译品要能达到预期目标 和效果,要求译作能够完成肩负的任务。(林纾的翻译目的是爱 国,其译作中就能看出倡导兴办实业来实现“实业救国”的理论)
林纾过分注重其译作中救国思想的宣扬,对原作进行删减和增加, 导致一定程度上对原作的不忠实。
林纾翻译中的“讹”:一种是不通西文和粗心大意的“讹”。另 一种是明知故犯,创新性的“讹”。第一种“讹”对译文产生荒 唐或有害的效果,第二种“讹”则给译文带来了活力。在林纾众 多的译文作品中,有一些确实是其滥砍滥伐后的作品,有一些也 出现不相关的增加的内容,但其创新性地为原文修枝剪叶,省略 了大量与情节发展不相关的,冗长的人物描写分析,再进行润色 补充,就大大增强了译文的活力。
10
翻译理论:
忠实论:基本上遵循了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认为翻译
只能“如其所言”,忠实于原作思想。 例如:林纾在翻译中能做到因据人口译而有差错和删改外,林纾
一般都能将作者原名列出,书中人名地名绝不改动一音,尤显难 能可贵。 林译的人名、书名,如大卫·科波菲尔、耐儿、罗密欧、《鲁滨逊 漂流记》,《伊索寓言》至今仍在使用。
12
: 比较论 林纾指出中外文学共同的表现,即小说的题材、情节
、人物可以不同,但其间所反映表现的情感是相同的。在林纾看 来,不管东方西方、中国外国,小说(文学)所传达的情感形式 虽有不同,却都具有“共心”的一面。
翻译家_林纾
![翻译家_林纾](https://img.taocdn.com/s3/m/66275d046c175f0e7cd137c5.png)
•
2
林译十大小说”
• • • • • • •
《巴黎茶花女遗事》,法国小仲马,林纾、王寿昌合译 《吟边燕语》,莎士比亚著[10],林纾、魏易合译。
《伊索寓言》,希腊伊索,与严培南、严璩合译。
《利俾瑟战血余腥记》,法国阿猛查德著,林纾、曾宗巩译 《黑奴吁天录》,即《汤姆叔叔的小屋》,林纾、魏易合译 《迦因小传》,英国哈葛德著 《埃及金字塔剖尸记》,英国哈葛德著,林纾、曾宗巩合译
•
•
《英孝子火山报仇录》,英国哈葛德著,林纾、魏易合译(1905)
《鬼山狼侠传》,即《百合娜达》,英国哈葛德著,林纾、曾易合译。(1905)
《女师饮剑记》,布司白(Guy Boothby)原著。(1905) 《洪罕女郎传》,英国哈葛德著,林纾、魏易合译(1906) 《雾中人》,英国哈葛德著,林纾、曾宗巩合译(1906) 《蛮荒志异》,英国哈葛德著,林纾、曾宗巩(1906) 《橡湖仙影》,英国哈葛德著,林纾、魏易合译(1906)
林纾
林纾(1852-1924)
•
林纾被称为“译界之王”、“译才并世数严林”,不懂外文,由别人在旁边 口译,他边听边以古文写作;30多人协助他口译,译出包括英、美、法等十 多国家的作品近200部。
•
林纾翻译小说始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与精通法文的王寿昌合译法国 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二十五年一月在福州由畏庐刊行。这是中国介 绍西洋小说的第一部,为国人见所未见,一时风行全国,备受赞扬。接着他 受商务印书馆的邀请专译欧美小说,先后共译作品180 余种。
不懂外语的翻译家林纾
![不懂外语的翻译家林纾](https://img.taocdn.com/s3/m/52602fc39ec3d5bbfd0a746e.png)
不懂外语的翻译家林纾1897年,林纾(1852-1924)夫人的病逝是他郁郁寡欢,适逢此时,他认识了从法国归来的王寿昌,后者劝林纾与他合译小仲马的名作《茶花女》以派遣忧愁。
这样,不懂外语但有深厚古文修养的林纾借助于口译者的解说,用文言完成了译作《巴黎茶花女遗事》。
不料,此书出版后竟轰动一时,名扬天下。
小仲马的故事固然荡气回肠,林纾的译笔也哀婉动人,因而当时有人称此书为“外国《红楼梦》”。
从此,林纾一发不可收拾,一位不通外文的古文家竟成为中国近代最著名的翻译家。
林纾一生共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一百八十余种,其译作在社会上广泛流产,“林译小说”也成为中国翻译文学史上的专名。
Lin Shu, the Translator Who Did Not Know a Foreign LanguageIn 1897 Lin Shu (1852-1924) lost his wife,leaving him in a state of grief and depression. It was at this time that he got to know Wang Shou chang, who had returned to China from France. The latter managed to persuade him to co-translate Camille as a way of relieving his despondency. Lin Shu, who did not know a word of French but had an excellent mastery of classical Chinese, then finished translating the novel into classical Chinese by virtue of Wang's interpreting. Renamed The Tragedy of Camille in Paris, the publication of the novel caused a great sensation and made the translator known throughout the county. The original story is heart-rending and soul-stirring, and Lin Shu's language is felicitously pathetic and touching. Hence some Chinese people claimed this book to be " an outlandish Dream of Red Mansions". From then on, Lin Shu translated more books, and this master in classical Chinese language who did not know a word of any foreign language thus became the most famous translator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is lifetime, he translated altogether over 180 titles of foreign literary works, which became very popular in his time. "Lin's translation of novels" has become a special term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in China.林纾晚年成为新文化运动最激烈的攻击者,然而他最大的贡献恰恰在于以其译作推动了近代文学的发展。
林纾对西方小说的翻译
![林纾对西方小说的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3940c03e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89.png)
林纾对西方小说的翻译译介西方近代思想的第一人为严复,而开启翻译西方文学之风者则为林纾。
林纾虽长于古文、诗词、绘画、戏曲,但最负盛名的是他的翻译。
从最初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起,到逝世的二十五年中,林纾共译外国小说一百八十三种约一千二百多万字。
其中涉及英、美、法、俄、挪威、瑞士、比利时、西班牙、日本等许多国家的作品,介绍了莎士比亚、狄更斯、雨果、大仲马、小仲马、易卜生、塞万提斯、托尔斯泰等世界著名作家。
但其余大部分为二三流作家的作品,其中英国哈葛德、柯南道尔的作品达三十余种。
林译代表作为《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拊掌录》。
林纾的翻译可以一九一三年译《离恨天》为界标,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精力旺盛,态度认真,译笔生动传神。
因此,林译小说精华大部分集中在这一时期。
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今译《茶花女》),经林纾用生动的译笔介绍进来之后,一时有外国《红楼梦》之称,风行大江南北。
严复一九0四年留别林纾诗云:“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
”可见其影响之大。
林纾后期译著,虽有塞万提斯的《魔侠传》(《堂·吉诃德》)、孟德斯鸠的《鱼雁扶微》(《波斯人信札》)等名作,但其他多属浪费精力之作。
此时林纾年过六十,译笔大为退色。
塞万提斯生气勃勃,浩翰流走的原文与林纾死气沉沉,支离纠绕的译文;孟德斯鸠的“神笔”与林纾的“钝笔”,形成鲜明对照。
如果说翻译文学是“文学因缘”,那末后期林纾颇象他自己的书名《冰雪因缘》了。
(钱钟书《林纾的翻译》)虽然如此,林纾硬是用文言文,把西方近代社会五光十色的“人间喜剧”,色彩斑烂展示给中国读者,拓展了人们的文学视野。
林译小说无论内容与风格,与严译都有很大不同,但亦不乏相似之处。
首先,如同严译常加按语一样,林纾常于译著序跋中舒摅政治热情,于爱国保种再三致意。
一九〇五年为配合反美华工禁约运动,他翻译了美国斯托活夫人的《黑奴吁天录》。
在该书跋中,他说译此书是“触黄种之将亡,……亦足为振作志气,爱国保种之一助。
林纾翻译
![林纾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b5ee0012c281e53a5802ffca.png)
2015-6-22
译文探讨
1. I have observed that he was a simple good- natured man; he was,
moreover, a kind neighbor, and an obedient hen-pecked husband. Indeed, to the latter circumstance might be owing that meekness of spirit which gained him such universal popularity; for those men are most apt to be obsequious and conciliating abroad, who are under the discipline of shrews at home. 我已经说过,他是一个朴素单纯、性格温和的家伙,他还是一个乐于助 人的好邻居,又是一个在老婆面前唯唯诺诺的丈夫。事实上,也许就是 因为在家里被老婆管得太严,才让他养成广受好评的处处与人为善的性 格。因为在老婆的严厉管束下,这种男人即使在外面,也已经习惯了妥 协与奉承。 林译:其人匪特温驯已也,且睦邻而善事其妻,唯其惧内,于是村中之 主妇咸谓李迫忠能事妇人,礼重如长者。天下人苟得阃教检束,无不扶 服如鼠猬矣;其处外接物,安能长王其气?
2015-6-22
翻译目的
1. 顺应晚清“向西方学习”的社会思潮,为维新运动服务;
2. 鉴于晚清时期列强入侵,民族危机日深,期望通过译介反映其他民族 苦难经历史的文学作品来警醒国人,为救亡图存的政治目的服务; 3. 林纾译介外国文学,是想输入西方的文学观念,并未中国作家提供创 作上的借鉴;
4. 林纾还希望借译介西方小说来宣传其政治理想,即君主立宪,振兴实 业。
钱钟书《旧文四篇:林纾的翻译》阅读练习及答案
![钱钟书《旧文四篇:林纾的翻译》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0b48304a8114431b90dd8d2.png)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17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
但是,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
从一种文字出发,积寸累尺地度越那许多距离,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这是很艰辛的历程。
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
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合原文。
那就是‚讹‛,西洋谚语所谓‚翻译者即反逆者‛。
中国古人也说翻译的‚翻‛等于把绣花纺织品的正面翻过去的‚翻‛,展开了它的反面。
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某些方面、某种程度的‚讹‛又是不能避免的毛病,于是‚媒‛或‚诱‛产生了新的意义。
翻译本来是要省人家的事,免得他们去学外文、读原作的,却一变而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
它挑动了有些人的好奇心,惹得他们对原作无限向往,仿佛让他们尝到一点儿味道,引起了胃口,可是没有解馋过瘾。
他们总觉得读翻译像隔雾赏花,不比读原作那么情景真切。
这样说来,好译本的作用是消灭自己;它把我们向原作过渡,而我们读到了原作,马上掷开了译本。
勇于自信的翻译家也许认为读了他的译本就无需再读原作,但是一般人能够欣赏货真价实的原作以后,常常薄情地抛弃了翻译家辛勤制造的代用品。
倒是坏翻译会发生一种消灭原作的效力。
拙劣晦涩的译文无形中替作品拒绝读者;他对译本看不下去,就连原作也不想看了。
这类翻译不是居间,而是离间,摧灭了读者进一步和原作直接联系的可能性,扫尽读者的兴趣,同时也破坏原作的名誉。
林纾论文:林纾翻译和“林译小说”
![林纾论文:林纾翻译和“林译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0dd1c3c46f1aff00bed51ee7.png)
林纾论文:林纾翻译和“林译小说”摘要:林纾是晚清翻译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我国近代翻译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林译小说”对我国很多文学家和作家起到了很大的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同时也丰富了我国文言文的表达和白话文的词汇。
本文以林纾翻译的背景和特点为主要分析对象,最后总结了“林译小说”的历史作用和贡献。
关键词:林纾;林译小说;晚清翻译;贡献林纾是晚清翻译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我国近代翻译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林纾所翻译的多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长篇和中篇小说,且数量巨大,达180余种,涉及11 个国家的98 位作家,其中不乏名家名著,而且很多名著还是第一次被译成中文,因而林纾所翻译的外国小说曾风靡一时,使得无人问津的小说书籍一时“洛阳纸贵”,故被人称为“林译小说”。
“林译小说”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时代现象,成为一个特有事物,除了以上原因,还在于林纾特有的翻译过程和备受争议的翻译方法。
林纾翻译的过程是和别人合作完成的,因为他本人不懂外文,所以他是在别人口述的基础上,经过第二次加工再译成文言文的。
这样做就不免会有误译、漏译甚至是歪曲原文的情况发生。
故而,林纾的翻译曾受到过后人强烈的抨击,尽管如此,“林译小说”仍然备受晚清读者的厚爱,并对中国文学翻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林纾翻译目的和晚清翻译状况清朝末年,中国正处于社会存亡的危难时刻,内忧外患激起了不少爱国志士的救国之心。
严复希望通过翻译西方社会学著作来拯救国家,而林纾则选择西方文学来唤起国人的民族意识。
尽管林纾在选材上会有科幻小说、侦探小说这样能够吸引读者眼球的作品,但其中也有不少是政治小说,“急于翻译能够开通民智、激励民气的政治小说或英雄传记”(朱安博,2009:66)。
比如《汤姆叔叔的小屋》(林译《黑奴吁天录》),他在译本的《序》中强调了自己译书的政治目的:“其中累述黑奴惨状,非巧于叙悲。
亦就原书以著录者,触黄种之将亡,因生其悲怀耳! 方今嚣讼者已胶固不可喻譬,而倾心彼族者又误信西人宽待其藩属,跃跃然欲趋而附之。
林纾翻译生涯简析
![林纾翻译生涯简析](https://img.taocdn.com/s3/m/4e11163e4b35eefdc8d333de.png)
从《黑奴吁天录》窥林纾翻译方法
保 留 法 节 略 法 删 除 法 增 译 法
保留法
“把保留作为翻译方法,按常理是不合适的,因为忠实原文,把原文的形式和内容 最大化地保留在译文中是译者的天职。笔者之所以把保留作为林纾的翻译方法之一, 是因为他的翻译常常因删除太多而遭受非议,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他在译文中保 留下的内容可以对他的翻译目的有更好的把握,更深层次地理解他的翻译活动。” (文永超)
林 纾
—在历史洪流中追寻“译界泰斗”
林纾生平概述
人 物 介 绍 生 平 简 介 主 要 事 迹
人物介绍
林 纾(1852.11.8-1924.10.9)
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福建闽县人。古文家、翻译家,晚称蠡叟、 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
林纾早年曾从同县薛锡极读欧阳修文及杜甫诗。后读同县李宗言家所藏 书,不下三、四万卷,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有狂生的称号。光绪 八年举人,二十六年在北京任五城中学国文教员,推重桐城派古文,后在北 京,专以译书售稿与卖文卖画为生。 曾创办苍霞精舍(今福建工程学院前身)。工诗古文辞,以意译外国名 家小说见称于时;山水初灵秀似文徵明,继而浓厚近戴熙;花鸟得其师陈文 台之传,淡墨薄色,神致生动。晚年居北京,求者多以山水,而花鸟则不复 作矣。著畏庐文集、诗集、春觉斋题画跋及小说笔记等。
翻译思想和方法
“日为叫旦之鸡,冀吾同胞警醒“ (开民智) 救国图存
宣传政治理想
翻译思想的两期
翻译思想——开民智
“吾谓欲开民智, 必立学堂; 学堂功缓, 不如立会演说;演 说又不易举, 终之唯有译 书。” --林纾《译林·序》
林纾认为:只有“开民智”,才有 可能抵抗欧洲列强,否则,就像 “不习水而斗游者”一样愚蠢。外 国作家“多以小说启发民智”,认 为“小说一道,尚足感人”。
《迦茵小传》和林纾的古文翻译
![《迦茵小传》和林纾的古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09ef3ba7fd0a79563c1e724c.png)
《迦茵小传》和林纾的古文翻译①张世涛一、从清朝举人到著名翻译家“译才并世数严林”〔1〕。
说到近代中国对西方文学作品的翻译就不能不提林纾,他的古文翻译无论是数量还是影响在近代中国都是绝无仅有的,说他是“介绍西洋近世文学的第一人”〔2〕毫不夸张。
很长时间以来,由于囿于政治倾向的考虑,对林纾这个不仅以翻译著名,也以保皇和反对新文化运动著名的前清举人,文学理论界充满了蔑视,翻译界也不屑一顾,这是十分可惜的。
林纾,字琴南,别署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
生于1852年(即清文宗咸丰二年),卒于1924年,终年73岁。
1882年11月,31岁的他得了举人(即清光绪八年壬午科),再赴京考进士不得,从此便绝弃了制举之业,尊桐城派末代宗师吴汝纶为师,专力于古文,成就颇高。
一个偶然的机会,从法国归来的王子仁(号晓斋主人)向他介绍小仲马的《茶花女》,说翻译它,“子可破岑寂,吾亦得以介绍一名著于中国。
”〔3〕于是他便与王子仁合作,共同翻译了这部近代中国西方文学翻译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巴黎茶花女遗事》(Ladame aux camélias),轰动一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据郑振铎的统计,他翻译成书的便有156种,出版的有132种。
〔4〕林纾这个前清举人也由此成为近代中国最著名和最高产的翻译家之一。
二、不懂外语的翻译家林纾作为一个翻译家的奇特之处是他不懂任何的外国语。
他译书时,总是由一个懂得原文的译者,口译给他听,他再把口译者的话写成中文。
他写得非常快,据陈衍《续闽川文士传》说:“口述者未毕其词,而纾已书在纸,能限一时许就千言,不窜一字。
”〔5〕在他翻译高峰期,每年光是出版的翻译小说便达十几部,翻译速度之快可想而知,因而他译文的谬误也在所难免。
由于他常常删改增加原文,有的人便把他的翻译当成“讹译”的代名词。
①所据《迦茵小传》为商务印书馆年重印版。
1981不懂外语,无法接触原著使他将作品的选择权全部交给了口译助手,助手文学修养和外语水平的高低对林纾的翻译质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钱钟书论林纾的翻译
![钱钟书论林纾的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9a5f50ee6f1aff00bed51e87.png)
的小诗集》(Epigerams of against Martial)[8]。许多人都能从自己的阅读经验 里找出补充的例子。
林纾的翻译所起的“媒”的作用,已经是文学史上公认的事实[9]。他对若干读者 也一定有过歌德所说的“媒”的影响,引导他们去跟原作发生直接关系。我自己就是 读了他的翻译而增加学习外国语文的兴趣的。商务印书馆发行的那两小箱《林译小 说丛书》是我十一二岁时的大发现,带领我进了一个新天地、一个在《水浒》、 《西游记》、《聊斋志异》以外另辟的世界。我事先也看过梁启超译的《十五小豪 杰》、周桂笙译的侦探小说等等,都觉得沉闷乏味[10]。接触了林译,我才知道西 洋小说会那么迷人。我把林译里哈葛德、欧文、司各特、迭更司的作品津津不厌地 阅览。假如我当时学习英文有什么自己意识到的动机,其中之一就是有一天能够痛 痛快快地读遍哈葛德以及旁人的探险小说。四十年前[11],在我故乡那个县城里, 小孩子既无野兽电影可看,又无动物园可逛,只能见到“走江湖”的人耍猴儿把戏或 者牵一头疥骆驼卖药。后来孩子们看野兽片、逛动物园所获得的娱乐,我只能向冒 险小说里去追寻。因为翻来覆去地阅读,我也渐渐对林译发生疑问。我清楚记得这 个例子。哈葛德《三千年艳尸记》第五章结尾刻意描写鳄鱼和狮子的搏斗,对小孩 子说来,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紧张得使他眼瞪口开、气也不敢透的。林纾译 文的下半段是这样:
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某些方面、某种程度的“讹”又是不能避免 的毛病,于是“媒”或“诱”产生了新的意义。翻译本来是要省人家的事,免得他们去 学外文、读原作的,却一变而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它挑动了有些人的 好奇心,惹得他们对原作无限向往,仿佛让他们尝到一点儿味道,引起了胃口,可 是没有解馋过瘾。他们总觉得读翻译象隔雾赏花,不比读原作那么情景真切。歌德 就有过这种看法,他很不礼貌地比翻译家为下流的职业媒人(Uebelsetzer sind als geschaftige Kuppler anzusehen)——中国旧名“牵马声价[7]。要证实那个想象,要揭去 那层遮遮掩掩的面纱,以求看得仔细、看个着实,就得设法去读原作。这样说来, 好译本的作用是消灭自己;它把我们向原作过渡,而我们读到了原作,马上掷开了 译本。勇于自信的翻译家也许认为读了他的译本就无需再读原作,但是一般人能够 欣赏货真价实的原作以后,常常薄情地抛弃了翻译家辛勤制造的代用品。倒是坏翻 译会发生一种消灭原作的效力。拙劣晦涩的译文无形中替作品拒绝读者;他对译本 看不下去,就连原作也不想看了。这类翻译不是居间,而是离间,摧灭了读者进一 步和原作直接联系的可能性,扫尽读者的兴趣,同时也破坏原作的名誉。法国十七 世纪德·马露尔神父(Abbe de Marolles)的翻译就是一个经典的例证,他所译古罗 马诗人《马夏尔的讽刺小诗集》(Epigerams of Martial)被时人称为《讽刺马夏尔
林纾--翻译家 (2)
![林纾--翻译家 (2)](https://img.taocdn.com/s3/m/89c7fa04bed5b9f3f90f1ce4.png)
翻译生涯
许译就千言,不窜一字。他是古文家, 喜欢用古文义法来讲他译的小说。 林纾近30年的翻译生涯,以1913年译完 《离恨天》为界,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林译十之七八都很醒目,后期理论运用
异化与归化是翻译过程中解决原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 之间差异的两大基本模式和方法。 归化翻译倾向于用带有某些文化色彩的词语来翻译原 语词语 。 异化则更多地在译语中引进原语的表达方式 。 根据多元系统理论 , 如果某一文学多元系统十分强大 , 使翻译文学处于一个次要地位 , 以这一多元系统为目 标系统的译者往往会采取归化式 (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的翻译方法; 而如果翻译文学多元系统处于一个主要地位 , 译者则 多采取异化式的翻译 ( foreign zing translation)。
目的论
“目的论”把翻译从原语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译入语的新视角来 诠释翻译活动,为翻译理论界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目的论对翻 译采取的是前瞻的态度,这样的译文在完成译语情景中交际功能 的同时,又符合各参与方的意愿。忠诚原则使得功能翻译理论更 趋完善。 目的论的结论:翻译目的决定可读性,可读性优于忠实性。 译者从源语提供的信息中选取一定内容,加工成目标语信息提供 给读者,目标语文化读者又从中选择对自己有意义的部分。如果 译文符合接受者的环境,译文就应该被接受 。 目的论可以很好的解释当代批评家对林纾疑问的批判。由于林纾 处于封建社会,当时的国情要求他意译。 翻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总是和社会变革或思想文化运动紧密地联 系在一起。各个时期涌现出来的一些代表性的翻译家,基本上都 是在明确的翻译动机的指导下进行着翻译活动。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生平简介
林纾(1852~1924年)近代文学家、翻译家。福建闽 县(今福州市)人。早年曾从同县薛锡极读欧阳修文 及杜甫诗。后读同县李宗言家所藏书,不下三、四万 卷,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有狂生的称号。 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考进士不中。二十六年 (1882 ) (1900年),在北京任五城中学国文教员。所作古文, 为桐城派大师吴汝纶所推重,名益著,因任北京大学 讲席。 辛亥革命后,入北洋军人徐树铮所办正志学校教学, 推重桐城派古文。后在北京,专以译书售稿与卖文卖 画为生。
浅析林纾之翻译选材
![浅析林纾之翻译选材](https://img.taocdn.com/s3/m/e5991c4981c758f5f61f67ea.png)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浅析林纾之翻译选材范荣 重庆邮电大学外国学院摘 要:林纾的翻译在晚清翻译运动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无论是林译的数量还是其影响力都堪称晚清翻译史上的奇迹。
对林纾翻译的研究多集中在其翻译策略或翻译手段的选择,其实林纾对翻译作品体裁的选择也是全面研究晚清翻译运动不可缺少的内容。
林纾对小说这一体裁的执着受制于内外动力的驱使,这样的选择虽然局限了当时国民对西方文学的全面解读,但却使得其顺利进入晚清读者视野,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晚清翻译运动的兴起。
关键词:林纾;翻译选材;内外合力作者简介:范荣(1976-),女,汉族,重庆市人,重庆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生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翻译与文化、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0-122-021.引言作为晚清小说翻译运动中杰出的翻译家代表,林纾以其巨大的译本数量及广泛的译作影响堪称第一人。
据统计,晚清纯文学作品的译本大约为300-400种左右,而林纾的作品即使以最保守的计算也有180种之多。
基于林纾对晚清翻译运动的杰出贡献,后世学者对其译作研究颇多。
然而,学者们大多关注其“归化”的翻译策略及“删、减、改”的翻译手段,而鲜有讨论在翻译过程中林纾为何对小说这一文学体裁执着的选择和偏爱。
众所周知,林纾的翻译发生在晚晴这一“翻译之社会功能高于文学功能”的特殊时期,因此,探讨林纾及当时整个晚晴译界何以将“开启民智”这一重任施以小说——这一从问世以来就一直备受中国史家轻视的文学体裁是完善对林译小说甚至整个晚清翻译运动研究的有益尝试。
2.林纾之翻译选材1897年是林纾人生历史上最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位完全不识外文的落第举人与魏翰、陈家麟等曾经留学海外的才子开始合作翻译了域外小说,而且凭借引起巨大社会反响、造成“洛阳一时纸贵”的《巴黎茶花女遗事》译本让自己奇迹般地走上了自己辉煌且短暂的翻译生涯。
浅谈林纾的文学翻译
![浅谈林纾的文学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1c3669cf9ec3d5bbfd0a7438.png)
的文学观念 , 并为中国作家提供创作上的借鉴。 他大量的介绍外国小说, 对司各特、 狄更斯等人 的作品推崇备至 , 比如他称赞《 撒克逊劫后英雄 略》 有七妙 , 《 说 块肉余 生述 》 笔如下 棋 , 称 着 堪 “ 国手” 颇有要人们学习的意思。同时 , , 林纾在 翻译过程中还拿外国小说与 中国古典作品进行 比较研究 ,例如他把哈葛德的 《 斐洲烟水愁缄 录》 史记 ・ 与《 大宛传》 相比, 把狄更斯 的《 孝女耐 儿传》 红楼梦》 与《 相比 , 从而让读者不只看到了
பைடு நூலகம்
作家的作品 。将对林纾文学翻译的动机、 特点和重要性进行 简要地介绍。 关键 词 : 纾 ; 学翻 译 ; 林 文 小说 十 九世纪末 , 小说这 种长期被认 为是“ 雕 虫小技” 的文学体裁成为了中国当时最具活力 , 最受人瞩 目的体裁之一。l9 8 9年 , 林纾 翻译 了 法国小仲马的《 巴黎茶花女遗事》 从而掀起 了 , 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一次文学翻译高潮。 林 纾 (8 2 12 ) 我 国近 代 著名 的文 学 15 ~ 9 4是 翻译家, 也是我国翻译西方文学作品最多、 最集 中 的 人 。 二 十多 年 的 翻译 生 涯 中 , 一 共译 书 在 他 10多 种 , lo 8 达 0 0万字 以 上 , 中绝 大 部 分 为 其 小 说 , 括 了英 、 、 、 、 囊 法 美 俄 日本 、 比利 时 、 腊 、 希 瑞 士 、 班 牙 、 威 等 l 国家 9 西 挪 1个 0多位 作 家 的 作品 , 世人称之为“ 林译小说”在我国文学 翻译 , 史 上 具 有 巨大 的 影 响 。 林 纾的 泽作极大的开阔 了近 代中国人的 眼界 , 不仅改变 了中国人民对外 国文学的看法 , 而 且 促进 了 中 国文 学 的革 新 。关 于 林纾 翻译 外
林纾的翻译理论
![林纾的翻译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bac690f0740be1e650e9abf.png)
林纾所译重要著作
翻译作品
三、结论
• 1在156种著作中,仅有六七十种名著,其他的书 确是二三流的作品,所以林先生的大半劳力归于 虚耗,这要与口译者的文学常识有关了。 • 2林先生把许多极好的剧本,译成了小说—填进了 许多叙事,删减了许多对话,完全变成了与原文 完全不同的一部书了。这也是为他的口译者所误 的,小说与戏剧性质本大不相同。
增补
“那格……始笑而终哭,哭声似带讴歌。曰: ‗嗟乎!吾来十五年,楼 中咸谓我如名花之鲜妍 ’ –歌时,顿其左足,曰: ‘嗟乎天!‘又顿其 右足,曰: ‘嗟乎地!......‖ 《滑稽外史》
删节
雨果的《九十三》译为《双雄义死录》多有删节 《二城记》只剩1/3
文学意译
• 林纾在别人口述的基础上进行的再翻译, 经过了两次文化心理结构上的整合。 • 原著作 口译者 林纾
开民智
• “纾已年老, 报国无日,故日为叫旦之鸡,冀吾 同胞警醒。恒于小说序中,撼其胸臆, 非敢妄肆 嗥吠, 尚祈鉴诚。” 林纾《不如归·序 》 • “今日之中国,衰耗之中国也 。恨余无学,不能 著书以勉我国人,则但有多译西产英雄之外传, 俘吾种亦在其倦敝之习,追摄于猛敌之后,老怀 其以此少慰乎!” 林纾《剑底鸳鸯·序 》 • “其中累述黑奴惨状,非巧于叙悲,亦就其原书 所著录者,触黄种之将亡,因而愈生其悲怀耳。” 林纾《黑奴吁天录·序 》
• 1871,20岁岳父刘有棻推荐资助,从陈荣圃学制举 文 • 1874,23岁从陈文台学画(石颠山人) • 1878,27弟秉耀染疫卒,以长子珪为秉耀乘嗣 4、壬午举人 • 1879,28岁中秀才 • 1882,31岁中举人 • 1883,32岁到京第一次参考会试,不第而归。(七 上春官的第一次,从32岁第一次参加会试到47岁的 最后一次,他在科举的道路上整整耗费了十五个春 秋) 5、宣传维新 • 1895,44岁再次入京赴试→“公车上书”;第一部 诗集《闽中新乐府》教育儿童 6、“多情”而又“钟情” • 1897,夫人刘琼姿病卒 • 画楼宁负美人恩
《林纾的翻译》钱钟书
![《林纾的翻译》钱钟书](https://img.taocdn.com/s3/m/66ab2fe5f5335a8103d22002.png)
《林纾的翻译》钱钟书汉代文字学者许慎有一节关于翻译的训诂,义蕴颇为丰富。
《说文解字》卷六《口》部第二十六字:“囮,译也。
从‘口’,‘化’声。
率鸟者系生鸟以来之,名曰‘囮’,读若‘譌’。
”南唐以来,“小学”家都申说“译’’就是“传四夷及鸟兽之语”,好比“鸟媒”对“禽鸟”所施的引“诱”,“譌”、“讹”、“化”和“囮”’是同一个字。
“译”、“诱”、“媒”、“讹”、“化”这些一脉通连、彼此呼应的意义,组成了研究诗歌语言的人,所谓“虚涵数意”(manifold meaning),把翻译能起的作用、难于避免的毛病、所向往的最高境界,仿佛一一透示出来了。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十七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the transmigration of souls),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象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象经过翻译似的。
但是,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
从一种文字出发,积寸累尺地度越那许多距离,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这是很艰辛的历程。
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
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合原文。
那就是“讹”,西洋谚语所谓“翻译者即反逆者”(Traduttore traditore)。
中国古人也说翻译的“翻”等于把绣花纺织品的正面翻过去的“翻”,展开了它的反面。
释赞宁《高僧传三集》卷三《译经篇·论》:“翻也者,如翻锦绮,背面俱花’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这个比喻使我们想起堂·吉诃德说阅读译本就象从反面来看花毯(es como quien mira los tapices flamencos por el reves)。
林纾的翻译
![林纾的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5c69eeee941ea76e58fa04a3.png)
林紓的翻譯漢代文字學者許慎有一節關於翻譯的訓詁,義蘊頗為豐富。
《說文解字》卷六《囗》部第二十六字:“囮,譯也。
從‘囗’,‘化’聲。
率鳥者系生鳥以來之,名曰‘囮’,讀若‘譌’。
”南唐以來,“小學”家都申說“譯”就是“傳四夷及鳥獸之語”,好比“鳥媒”對“禽鳥”的引“誘”,“譌”、“訛”、“化”和“囮”是同一個字。
“譯”、“誘”、“媒”、“訛”、“化”這些一脈通連、彼此呼應的意義,組成了研究詩歌語言的人所謂“虛涵數意”(polysemy, manifold meaning),把翻譯能起的作用(“誘”)、難於避免的毛病(“訛”)、所嚮往的最高境界(“化”),彷彿一一透示出來了。
文學翻譯的最高理想可以說是“化”。
把作品從一國文字轉變成另一國文字,既能不因語文習慣的差異而露出生硬牽強的痕跡,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風味,那就算得入於“化境”。
十七世紀一個英國人讚美這種造詣高的翻譯,比為原作的“投胎轉世”(the transmigration of souls),軀體換了一個,而精魂依然故我。
換句話說,譯本對原作應該忠實得以至於讀起來不像譯本,因為作品在原文裏決不會讀起來像翻譯出的東西。
因此,意大利一位大詩人認爲好翻譯應備的條件看來是彼此不相容乃至相矛盾的(paiono discordanti e incompatibili e contraddittorie):譯者得矯揉造作(ora il traduttore necessariamente affetta),對原文亦步亦趨,以求曲肖原著者的天然本來(inaffettato, naturale o spontaneo)的風格。
一國文字和另一國文字之間必然有距離,譯者的理解和文風跟原作品的內容和形式之間也不會沒有距離,而且譯者的體會和自己的表達能力之間還時常有距離。
就文體或風格而論,也許會有希萊爾馬訶區分的兩種翻譯法,譬如說:一種盡量“歐化”,盡可能讓外國作家安居不動,而引導我國讀者走向他們那裏去,另一種盡量“漢化”,盡可能讓我國讀者安居不動,而引導外國作家走向咱們這兒來(Entweder der Uebersetzer lasst den Schriftsteller moglichst in Ruhe und bewegt den Leser ihm entgegen, oder er lasst den Lesermoglichst in Ruhe und bewegt den Schriftsteller ihm entgege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翻译的小说打破了传统章回体小说的限制,在一 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二十世纪初期新文学运动的开 展,为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开展起到了启蒙作用。由 此,林纾被公认为我国近代文学翻译的开山师祖及 翻译界的泰斗。
翻译思想
1.翻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外国史录,多引用古籍,又必兼综各国语言文字而后 得之。”
2.译文要忠实于原著;
林纾
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卢, 祖籍福建闽县(今福州)。自幼学习勤奋。 1879年 入县学,1882年中举。此后却屡试屡败,只得放弃 求取功名的梦想。他自己不懂外文,根据别人口译, 以古文笔法描摹成篇。第一部译著《巴黎茶花女遗 事》(法国小仲马原作,现通译《茶花女》)与王 寿昌合作译出,1899年问世。因其叙事新奇生动, 译笔凄婉传神,受到读者赞誉。1901年,又与魏易 合易美国斯土活夫人)反映黑奴悲惨境遇的小说 《黑奴吁天录》(现通译《汤姆叔叔的小屋》), 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在数十 年的翻译生涯中,共译述了180余种(共约1200万 字)西洋小说,其中包括世界名著40余种。
“书中歌曲六七首,存其旨而易其辞,本意并不亡失, 非译者凭空虚构。证以原文,识者必能辨之。”
3.译名应统。
翻译目的
1.昌兴西学、开启民智。即学习西方,开拓 国民眼界。 2.励学明耻,翻译救国。 警醒国民,激发国人反帝救国的热情
“开民智” “以新吾亚之耳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