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案例(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优秀7篇)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优秀7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这里作者为大家分享了7篇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希望在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初步学会自己查找资料,根据课后题目理解课文内容;对同一题材的小说、音乐、电影的比较感悟。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课文的学习,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这一感情基调。
教学重点:爸爸是个怎样的人?对我成长的影响?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具体含义?文章哪一部分是插叙,作用?教学难点:对小说、音乐、电影的比较感悟教学时数:1课时课前准备:学生自己搜集作者作品资料,并对课文提出疑问。
教学过程:活动主线教师主导学生主体预期效果一、教师播放音乐《送别》一个人的童年生活无论是快乐还是忧伤,到若干年后回首都会发现是自己脑海里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专注地听联想吸引注意二、检查预习请同学来说说林海音和《城南旧事》自己介绍能够说得比较具体三、朗读请挑一段较受感动的语段来读。
接二连三积极举手激发动机,主动介绍,大胆表现。
四、重点问题讨论(问题根据文章重点和学生疑问确定)1. 爸爸是个好爸爸吗?2. 对我成长的影响?3. 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具体含义?4. 文章哪一部分是插叙,作用?小结:小说之美积极讨论通过活动,学生自己将问题基本解决五、《送别》歌曲赏析小结:音乐之美专注地听动情地唱谈谈体会通过对歌曲的感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六、电影片段欣赏与文章中的小音子像吗?有什么不同?小结:电影之美饶有兴味地观看七嘴八舌地谈论通过比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总结深化(再播放音乐)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了小音子的童年生活,感受了文章里那种“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的感情基调。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新人教版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新人教版《第2课爸爸的花儿落了》学情分析:《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原题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孩子”。
从题目中可以看出主人公经历了那么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
文章随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时而记眼前之事,时而忆从前往事,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而不零乱。
文章重点写了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写得深沉而动人,令读者仿佛能依稀的看到文字的幕帘后面,闪烁着一双盈盈的泪眼,“童稚里充满了哀怨,纯真中蕴含了惆怅”。
品味语言,体会父爱,感悟成长,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揣摩理解故事中蕴含的真情是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1.理解父母对儿女的深情。
2.理解“爸爸”的形象。
3.记叙文中的插叙手法。
4.学习记叙中的伏笔与照应。
依据教学目标1、2点制定教学重点为:(1)理解父母对儿女的深情。
(2)理解“爸爸”的形象。
(3)品味语言,体会父爱,感悟成长依据学情制定教学难点为:(1)记叙文中的插叙手法。
(2)记叙文中的伏笔与照应。
(3)揣摩理解故事中蕴含的真情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手段:多媒体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父母对儿女的深情。
2.理解“爸爸”的形象。
3.记叙文中的插叙手法。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生词、理清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记叙文中的插叙手法。
教学过程:一、预习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肿胀(zhong zhangg)叮嘱(zhu)骊歌(li)廊堆(yan)徘徊(pai huai)抽屉(ti)2.解释下面的生词:(1)肿胀:肌肉、皮肤或黏膜等组织由于发炎、郁血或充血而体积增大。
(2)叮嘱:再三嘱咐。
(3)恐惧:惧怕,害怕。
(4)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比喻犹疑不决。
3.阅读全文,质疑。
4.思考:研讨与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朗读课文内容,把握主题,培养对文字细节的感知力。
2. 学会运用正确的语音、语调、音量等语言技巧。
3. 掌握词汇:落叶、纷纷扬扬、铺、槐树、枝头、寂静等,并尝试用词语描绘场景。
4. 培养学生对父爱的感知与理解。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题。
2. 学会正确朗读课文,运用语言技巧。
三、教学准备教学PPT、课件、录音机、黑板、笔四、教学过程1. 热身导入1.1 引入话题:谈论春天是如何到来的。
1.2 学生回答问题:春天来了,树上的花朵怎么样了?树上的叶子怎么样了?1.3 在黑板上列出学生的回答。
1.4 教师引出下一个话题:花儿掉了以后会怎样?2. 学习课文2.1 阅读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
2.2 教师解释生词、短语等:落叶、纷纷扬扬、铺、槐树、枝头、寂静等。
2.3 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达的感情。
2.4 学生小组内进行角色扮演表演课文,体验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和表情。
3. 讨论与思考3.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爸爸会弯腰拾起花瓣?爸爸的举动表达了什么意思?3.2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3.3 教师指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对父爱的理解。
4. 语言技巧训练4.1 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正确的语音语调:用大声、慢慢、响亮的语音读课文,体会语音的美感。
4.2 学生分组进行朗读训练,老师提醒学生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和自然。
5. 创作活动5.1 教师指导学生集体创作诗歌:“落叶纷纷扬扬,地上好像铺上了黄金。
”5.2 学生自由创作描述秋天景色的句子,鼓励用词语描绘场景。
5.3 部分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句子。
6. 归纳总结6.1 学生归纳出课文的主题和故事情节。
6.2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爸爸的行动表达了深深的父爱。
7. 课堂延伸7.1 学生可写一篇作文,描述自己与爸爸的一次感人的互动。
7.2 学生将作文发表出来,分享自己的故事。
七年间语文教案:《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七年间语文教案:《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2.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谈谈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感情。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预测课文内容。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爸爸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3.教师提问:课文中的哪些细节让你感受到了作者的怀念之情?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我们将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课文中的爸爸形象。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
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对比、拟人等。
2.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描写手法。
三、课堂练习1.学生选择课文中的某个描写手法,进行仿写练习。
2.学生展示仿写作品,教师进行点评。
四、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并进行了仿写练习。
通过学习,我们提高了写作水平,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课文中的描写手法。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主题。
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的主题是什么?三、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2.学生展示作品,教师进行点评。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围绕课文主题进行了写作练习,进一步提高了写作水平。
同时,我们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课文主题。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审美价值。
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审美价值体现在哪里?三、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审美价值,进行写作练习。
七年级语文《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设计教学背景该节课为七年级语文课程的一节课,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基础的阅读理解技巧和方法,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词汇和语法知识。
本课的教学内容为短篇小说《爸爸的花儿落了》,通过阅读本文,帮助学生们理解家庭中的相互关系,同时加深学生们对于亲情的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们的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文的阅读,学生们能够获取相关信息,正确回答问题。
•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能够根据课文内容,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亲情体验:学生能够从文中体会亲情的温暖,强化家庭中的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归纳课文的主题和思想教学难点•理解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之心•通过语言表达,展现出对于文本中主题和主旨的理解教学方法•阅读理解法•讲述法•互动探讨法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导入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以课前预热的形式,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内容。
首先展示一个与其它亲情相关的短片,引导学生们识别和感受亲人间相互关系的温暖和重要性。
第二步:阅读课文学生们开始阅读《爸爸的花儿落了》。
教师可以通过给出关键词或者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们进行阅读,同时教师要留意全面、及时的了解学生们的阅读情况。
第三步:核心内容教师通过“讲述法”和“互动探讨法”两种方式来讲解本篇短篇小说的主题和思想。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文本的情节展开和人物形象:学生通过阅读应该了解到全文的情节,加深对于文本中人物形象的认识。
2.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让学生认识到短文中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亲情体验,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关系。
3.文本的主题和思想:教师应该利用教学互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了解到文中的主题和思想。
第四步:练习和巩固在这一部分,学生们将形成一些概念和观念,让他们更好的理解与它们的关系。
通过教师设计的作业或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态度。
第五步:总结教师可以对教学过程、学生表现等进行总结,同时归纳出关于文本和授课策略的一些想法和思路。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设计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2)分析并掌握课文中生词的含义和法。-例如:“谦虚”、“谨慎”等词语在文中的具体运用,以及它们在日常交流中的应用。
(3)深入探讨课文中所体现的亲情、成长等主题思想。
-例如:通过父亲对花的呵护,感悟父爱的无私和伟大;从花儿落了的现象,反思成长过程中的得与失。
2.教学难点
(1)对课文中父亲形象的理解与分析。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父亲形象、亲情和成长主题等方面的内容。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感悟和珍惜亲情。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希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课文。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总结: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中父亲与花之间的情感联系。这种联系体现了亲情、成长等主题,是理解课文的关键。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具体情节。这些情节展示了父亲对花的关爱,以及花落背后的深层含义。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父亲形象的特点和课文主题思想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4.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写作等方式,使学生能够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爸爸的花儿落了》七年级教案
《爸爸的花儿落了》七年级教案《爸爸的花儿落了》七年级教案1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2、能力目标:能准确归纳课文内容,揣摩理解故事中蕴含的真情。
感知课文的语言风格,并能体会朴素真挚的语言之美。
3、情感目标:体验文中洋溢的深沉的父爱,领悟成长的真正含义。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验父爱,感悟成长。
教学难点:1、记叙文中的插叙手法。
2、记叙文中的伏笔与照应。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课前三分钟二、导入新课诗人汪静之有一首诗写得很美,我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其中的几句:……生命是一树繁花,时间是一根铁鞭,一朵一朵的击落,等到击完的时候,把满地残红踏入泥沙。
诗人关于生命的比喻,真的很美妙,“生命如花,多么绚丽与多情啊!可是在作家林海音的儿时的记忆里,父亲的花儿却落了。
____(板书课题)三、了解作者,老师简介《城南旧事》四、正音(方式:指名注音,指名听写正音正形后齐读)注音:衣襟鸡毛掸子玉簪花骊歌花圃抽屉雇车咻咻哭号听写:肿胀狼狈栅栏包袱廊檐徘徊五、跳读全文,感知课文1、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全文内容。
2、你知道作者用什么作为线索把__中的故事串联起来吗?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A花(结合学生的.发言可让学生勾画提到花的语段,感知其线索作用)B毕业典礼六、理清课文脉络结合“毕业典礼这条线索,让学生按毕业典礼前、毕业典礼中、毕业典礼后,把全文整理为三个部分。
七、品读研讨(一)朗读课文第一至十二自然段。
研讨下列问题:1、这一部分写了些什么?试归纳。
2爸爸为什么不能参加我的毕业典礼?父亲的病情沉重,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你能从后文中找出一些与之相照应的句子吗?提醒学生注意揣摩下列语言的含义:A爸爸哑着嗓子,拉起我的手笑笑说……B爸爸看着我,摇摇头,不说话了,……他又转过脸去叮嘱我3、作者在毕业典礼上回忆起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故事,这些故事主要有哪几件?我和父亲的故事:A爸爸鼓励我独自参加毕业典礼。
B爸爸鼓励我独自去银行寄钱。
七年级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爸爸的花儿落了「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如何从文本中提炼关键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良好品质。
(2)懂得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回报父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父爱亲情。
(2)学会从文本中提炼关键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父爱的感悟,引导学生思考父爱的伟大。
(2)简介课文作者及背景,引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文本。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讨论。
3. 合作讨论(1)组内讨论课文的大意,交流对父爱的理解。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理解了课文中父爱的伟大。
大家要懂得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父爱的作文。
3. 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内容1. 回顾课文内容,梳理知识点。
2. 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学会运用。
3. 探讨课文主题,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七、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1)检查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思考父爱的主题,回顾课文中的感人情节。
2. 知识讲解(1)详细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学会运用。
3.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主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父爱。
(2)分享讨论成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爸爸的花儿落了》七年级语文教案
《爸爸的花儿落了》七年级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父爱的深沉。
2.学习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人物情感。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主题,感受父爱。
2.学习象征手法。
3.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2.深入分析课文情感。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背影》一课,感受父爱。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父爱有什么新的认识?二、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课文讲述了什么故事?请简要概括。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爸爸为什么给“我”买那么多花?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课下预习《爸爸的花儿落了》后半部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父爱。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爸爸对“我”的爱体现在哪里?二、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爸爸为什么会在生命的时刻,让“我”去摘花?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
四、情感体验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课下写一篇关于父爱的作文。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课文中的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爸爸为什么会在生命的时刻,让“我”去摘花?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
三、作文指导1.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作文指导。
2.学生根据指导,修改自己的作文。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课下完善作文,下节课分享。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课文中的父爱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二、作文分享1.学生分享自己的作文,大家互相学习。
2.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爱的深沉与细腻。
2.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尊敬长辈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爱。
难点:分析课文写作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板书课题《爸爸的花儿落了》,引导学生关注课题,思考课题的含义。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2.教师提问:课文讲述了怎样的故事?故事中的爸爸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三、分析课文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分析爸爸的形象。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爸爸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父爱。
四、课堂小结2.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爸爸的花儿落了》,谁能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深入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象征等。
2.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仿写练习1.教师出示仿写题目:以“母爱如水”为题,写一篇短文。
2.学生独立完成仿写,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评价并给予鼓励。
四、课堂小结2.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谁能举例说明?二、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父爱的理解,分享亲身经历的故事。
三、课外拓展1.教师出示课外阅读材料,如《背影》等,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四、课堂小结2.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三、课后作业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以“父爱如山”为题,写一篇作文。
2.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批改并给予评价。
四、课堂小结2.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五、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第二课时二、深入分析课文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课文中看到了哪些对比的例子?这些对比给我们传达了怎样的信息?”2.学生A回答:“比如爸爸严厉的态度和他生病后的温柔,形成了对比,让我感受到爸爸内心深处对我们的关爱。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精选10篇)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精选10篇)《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词语并会用,了解作家作品,理请文章结构,把握行文线索,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把握文章主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理请文章层次,学习插叙手法在文中的运用,通过人物的语言事件,结合自身实际,用心体味作者的思想感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文中深沉而伟大的父爱,还要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艰苦的环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父亲对“我”的深情。
2.学习本文插叙的写法教学难点:1.理解“花”在文中的作用。
2.揣摩文中的伏笔及含蓄的表达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课时安排:2课时【文体感悟】第一课时走进作者林海音(1918—2014),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
生于日本大坂,3岁随父母返台,5岁来到北京,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
她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
作品有:处女作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
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她不仅是一位大名鼎鼎的作家,还是一位独具慧眼的编辑家,魄力非凡的出版人;同时,她是一个幼年丧父的刚强的长女,一个大家庭的敬老爱幼的儿媳,一个作家的贤淑妻子,一个儿子、三个女儿的好母亲,许多文化人的好朋友。
写作背景本文节选自《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是一篇短篇小说。
写的是20年代末北京城南的事情。
作家林海音虽然祖籍台湾,但北京却留下了她童年、少年、青年的足迹,所以作者说:“北京是我的第二故乡。
爸爸的花儿落了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爸爸的花儿落了(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爸爸的花儿落了(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篇一」教材简析初一语文下册中第二单元的六篇课文,都是以“成长”为主题。
体裁多样,感情真挚,意蕴深刻,给人启迪,令人深思。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一篇小说,节选自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选入课文的这部分,主要围绕毕业典礼,引出对爸爸及相关往事的回忆,并从回忆中展示了自己不断成长的过程。
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而不紊乱,语言朴实而不矫情,无处不透露父亲对自己的关爱,也始终贯穿自己着对父亲的追念。
文章在对往事的娓娓的叙述中,启迪学生去感悟影响自己成长的父爱,真正理解长大的含义。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能准确归纳课文内容,揣摩理解故事中蕴含的真情。
感知课文的语言风格,并能体会朴素真挚的语言之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文中父亲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生活哲理,理解长辈对自己的严格要求的必要性,体验文中洋溢的深沉的父爱,领悟成长的真正含义。
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验父爱,感悟成长。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感情,导入新课同学们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吗?为什么?--不错!同学们都喜欢长大,好自己去谱写自己精彩的生命之歌,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笔下的英子,同大家一样也喜欢长大,但是她又害怕长大,为什么呢?我想学习了《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后,同学们也许会有英子一样的同感。
二、了解作者: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生于日本,3岁返台,5岁举家迁居北京,在北京长大。
1948年同丈夫带着孩子回到故乡台湾。
讫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
本文选自她的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
这篇文章是一篇自传体小说。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文章脉络。
七年级《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
七年级《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环境描写,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锻炼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尊重长辈的情感。
(2)学会珍惜亲情,懂得感恩。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2. 分析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深层次的含义,如父爱如山、亲情至上等。
2. 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阅读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重要性。
3.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家庭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
2. 自主学习:(1)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环境描写,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亲情主题。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5. 情感升华:(1)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家庭的重要性,培养尊重长辈、热爱家庭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表达对亲情的感悟和感恩之情。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亲情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珍惜家庭。
7. 课后作业:(2)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思考过程和团队合作能力。
初一语文《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教案
初一语文《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教案一、教材分析1. 教材背景《爸爸的花儿落了》是初中语文教材上的一篇人文阅读文章,讲述了男孩子小林因为父亲的死去而感到无助,但在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坚强和成长。
本篇文章适合初一学生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对生命和亲情有更深刻的理解。
2. 教材重点本文的重点在于引发学生对人生意义和家庭情感的思考,同时通过文中人物的形象描写,让学生培养对人物的情感认识。
3. 教材难点本文难点在于学生需要用更深刻的感受理解文章,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词句描述上。
同时,本文也需要学生具备一些基础的阅读技巧,如推断、联想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本文的背景和基本情节;•学会对文中人物进行情感分析;•理解生命的意义和家庭情感的重要性;•学会使用一些基础的阅读技巧,如推断、联想。
2. 技能目标•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对生命和家庭情感的思考水平;•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通过阅读培养爱和责任的情感。
3.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习惯;•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完整和珍贵以及家庭情感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亲情和家庭的关注和重视。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1. 教学内容1.文章的大意;2.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描写;3.培养学生情感认知的阅读技巧;4.反思生命,感悟家庭情感。
2.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通过简单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例如:生命有什么意义?亲情和家庭对你来说的重要性是什么?第二步:讲解文章大意通过朗读篇章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情节。
然后简单讲解文章大意,如果学生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此讲解。
第三步:分析人物形象通过投影或者板书的方式,让学生看到文章中关键人物的形象。
可以问学生:如果你是小林,你会怎么做?此时小林的内心是怎么想的?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分析人物的情感感受,培养学生认识人物的能力。
第四步:归纳阅读技巧通过老师提问,引导学生归纳整个过程中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七年级上册语文《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爱的深沉与细腻。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关爱家人、珍惜亲情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爱;分析课文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与父亲之间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感受父爱。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猜测课文内容。
二、自主阅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根据阅读体验,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三、课堂讲解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划分段落层次。
3.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四、课堂讨论a.课文中爸爸对“我”的教育方式有哪些?b.课文中的花儿有什么象征意义?c.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的?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结构及重点句子。
2.学生分享自己在上节课中的收获。
二、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象征、对比等。
2.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对自己的启示。
三、情感体验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文中父爱的深沉。
2.学生谈谈自己对父爱的理解,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四、课堂小结2.学生谈收获,教师给予鼓励。
五、作业布置1.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父爱的作文。
2.阅读课后推荐文章,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
六、课后延伸1.学生回家后与父亲分享课文内容,增进亲子关系。
2.家长参与评价,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感受父爱,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同时,注重课后延伸,将课堂所学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让学生细读课文,理解“爸爸的花儿落了”的深层含义,不仅指父亲种的牵牛花凋谢,也象征着父亲生命的逝去。
《爸爸的花儿落了》的优秀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爸爸的花儿落了》优秀教案设计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爸爸的花儿落了》,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 培养学生对家庭、亲情的关注和珍惜,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 培养学生对家庭、亲情的关注和珍惜。
二、教学难点1. 分析主人公在故事中的心理变化,理解父爱的深沉。
2. 运用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材:《爸爸的花儿落了》2. 多媒体设备3. 教学卡片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引导学生关注家庭、亲情,谈论与自己父母的故事。
b. 提问:“你们觉得父爱是怎样的?”2. 阅读理解(10分钟)a. 学生自主阅读《爸爸的花儿落了》。
b.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c. 学生分享阅读感悟,讨论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3. 分析与讨论(10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在故事中的心理变化。
b. 学生谈论自己对父爱的理解,分享感受。
c. 教师总结,强调家庭、亲情的重要性。
4. 拓展活动(5分钟)a.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回报父母的关爱。
b.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提出具体的行动举措。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家庭、亲情的重要性。
b.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提出今后如何关注家庭、亲情。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写一篇关于父爱的短文,分享自己的感悟。
2. 延伸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家庭、亲情的优秀作品。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主人公情感变化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家庭、亲情的关注和珍惜程度。
4. 学生对父爱的理解及其对自身行为的启示。
七、教学反思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亲情主题活动,如“我为父母做件事”、“亲情故事分享”等,强化学生对家庭、亲情的关注。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爸爸的花儿落了》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珍惜亲情的美好情感。
(2)懂得感恩,明白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 理解课文主题,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深刻内涵的理解。
2. 学生如何将课文中的情感体验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通过问题引导:“你们有没有经历过失去亲人的痛苦?这种感受是什么样的?”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2)学生通过阅读,自行学习生字词,并尝试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让学生体会这些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懂得珍惜亲情。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强调学生在家庭中的责任,教育学生要懂得感恩。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写一篇关于家庭亲情的小作文,可以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可以是身边的故事。
3. 回家后,帮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感受家庭亲情,培养感恩之心。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是否有所提高。
教师也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七年级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爸爸的花儿落了「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生词和重点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理解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敬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懂得珍惜家人。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二、教学重点:1. 生词和重点句子的理解和运用。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 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敬爱和怀念之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创作。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和相关的教学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认为这幅画表现了怎样的情景?请大家发挥想象,说一说画中的故事。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遇到生词和难句可以查阅资料,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并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4. 分析与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对家人的感情,引导他们理解作者对父亲的敬爱和怀念之情。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词和重点句子的运用,以及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7.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家人的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以及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课文中的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本课文,了解农村地区的艰苦环境和农民的辛勤劳动。
2. 能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并品味诗歌的美。
3. 能够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1. 阅读并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2. 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
2. 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 导入课题:请学生回顾上一课时学习的内容,谈谈自己对于农村生活的了解和看法。
Step 2 阅读课文1. 让学生读一遍诗歌《爸爸的花儿落了》。
2.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和回答以下问题:-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诗歌中有哪些表达形式?-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是怎样的?- 诗歌中有哪些语言和修辞手法?- 诗歌的结尾给你什么感觉?Step 3 理解诗歌1. 教师和学生共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2. 分组讨论:让学生再次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诗歌通过哪些具体场景展示了农民辛勤劳动的情景?- 诗中的「花儿」指的是什么?- 「花儿落了」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Step 4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人物形象1. 分组讨论:让学生再次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给你的联想是什么?- 诗歌中出现的人物形象和景物是怎样的?Step 5 分享思考1.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可以请几名学生上前讲述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2.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做出总结和点评。
五、课后作业1. 以自己的方式,写一篇短诗,表达自己对农民劳动的感激之情。
2. 阅读其他优秀的诗歌,选择一首诗歌进行朗读。
六、板书设计《爸爸的花儿落了》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诗歌《爸爸的花儿落了》,让学生了解农民劳动的艰苦与辛勤,并引发学生对于农民劳动的思考和情感表达。
通过小组讨论和学生的发言,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也培养了他们欣赏诗歌的能力。
课后作业的设计旨在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表达对农民劳动的感激之情,并培养他们对诗歌的阅读和朗读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设计(通用10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设计(通用10篇)七年级下册语文《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感知文章内容,概括故事情节。
2、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感悟人间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从中感受至爱亲情。
自学内容:1、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在学习的过程中,你可能也遇到过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教育你的呢?也许感受到父爱的事件很多,准备好说给大家听听。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课文导入:人生在世,人们夸赞的最多的是母亲,人们最不能忘怀的也是母亲,可是今天我们要为父亲唱一首颂歌。
他们同样让我们难以忘怀,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夸赞。
现在我们就一同去认识一位可敬可亲的父亲吧!一、整体感知学生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a、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b、“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c、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二、研读赏析1、教师导学: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凋谢了,另一方面则点出了爸爸的离开人世。
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呢?同学们可以围绕这一话题在深入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力求对文章能又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2、自主探究:a、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是怎样引出的?b、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经病的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的?c、怎样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话的含义?结论:a、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的爸爸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郊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飘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的意识到爸爸的花真的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案例(人教版七年级必
修) 教案教学设计
宁都县对坊中学郭福东
一、设计思路:
本课出自实验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这个单元是成长的主题,单元目标是要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
《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的主人公英子跟学生的年龄相仿,所写内容也与学生生活接近,很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与作品产生共鸣,所以这篇文章相对于本单元其他文章来说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文章内容简单,那么怎样才能充分调动起所有学生的兴趣,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呢?我的构想是在抓住重点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充分的阅读与表达的机会,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自主活动,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有所感悟,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作品的平等对话,进而与作者实现心与心的交流。
然而这样做固然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但会不会导致失去学习重点,使教学失去层次感呢?在这样的课中教师的主导地位该如何体现?我认为教师首
先要做的是选取一些巧妙的切入点来点燃学生的思维,然后还要在该住手时则住手,适时引导学生集中精力研究课文的关键和重点。
下面是我上这节课的过程及几点体会。
二、教学过程:
上课前我开始放《送别》的曲子,用来营造一种与课文内容相融的淡淡的忧伤。
这是课文中提到的毕业时唱的郦歌,古道、芳草、垂柳、夕阳、浮荡的晚风、呜咽的清笛,歌声中融入了送别时静静的无奈与忧伤,往事似乎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有了它作铺垫,不用老师再精心设计什么导语,学生早已融入到了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
把学生导进课文之后,在音乐中让他们静静地读一遍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可以提一个问题:文中写了英子和父亲之间的哪些故事?在文中相应的段落作一下标记。
学生回答得很踊跃,“我”和父亲的故事:A鼓励我独自参加毕业典礼 B逼我去上学,并给我送来棉衣。
C鼓励我独自去银行寄钱 D爸爸死后,我非常镇定、安静这个环节进行完之后本来想加一个问题,让学生体会一下本文结构的严谨自然,后来又去掉了,因为对于插叙的用法及作用学生应该早掌握了,不如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情感并主动质疑。
于是接下来就开始进入内容赏析了:找出文中最让你感动的事件,自己先试着有感情地朗读出来,然
后再与大家一起分享,读给大家听,并说一下这里为什么让你感动。
朗读首先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非一日之功,必须在日常教学中不断训练。
同时朗读还能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走近作者,与作者进行真正的情感交流。
所以不管有什么样的原因,对课文的朗读都是讲课时不可缺少的环节。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参与,与学生一起进步,不能以自己读得不好为由为自己开脱。
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开始质疑了:刚才大家都谈了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下面你能不能再从这些事件中找一两个问题考考你的同学啊?
学生先自己考虑几分钟,然后可以把自己的问题拿到四人小组交流一下。
问题一:爸爸为了不让我赖床而狠狠打了我,可是后来却为什么又去学校为我送棉衣?
生1:爸爸打我是对我严格要求,是一种严爱,而去送棉衣也是因为爸爸关心我、爱我。
问题二:我得知爸爸去世后为什么能那么镇定安静?
生2:因为老高的话让我意识到我是家里的老大。
生3:还因为在这之前爸爸已经多次培养我的独立能力了,还有开头爸爸对我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
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这也让我意识到我已经长大了。
师:同学们对课文内容理解得非常深入。
刚才同学说“我”长大了,大家能说说除了课文结尾外,还有哪个地方能看出“我”正在一步步长大啊?
生4:自从爸爸打了我,我以后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在毕业时还作为学生代表上台领毕业证书呢。
这就证明我长大了。
生5:还有,爸爸为了煅炼我让我自己去银行寄钱,尽管很害怕,但我也很好地完成了任务。
我也有过这样一回经历,我爸爸也让我自己去寄过一回钱,像作者写的一样,我一开始也很紧张,不知道该怎么做,寄完之后我觉得自己真的很了不起,原来看起来很难的事要真做起来也不一定很难。
师:这位同学和作者产生了共鸣。
看文章的时候,我感到最幸福的时候也是与作者产生共鸣的时候,这位同学体会了一次真正的幸福,祝贺你!(学生们大笑,并鼓掌。
)问题三:我长大了,那结尾直接写“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写“爸爸的花儿落了”呢?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引起了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很多双手举了起来:
生6:爸爸的花儿落了是说爸爸去世了,通过爸爸去世这件事“我”觉得自己长大了。
质疑者不太满意地摇了摇头。
生7:我是在爸爸的教育下才一步步长大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却结出了甜美的果实,我就是爸爸结的果子,所以我长大了。
同学们哄堂大笑,质疑者说你的比喻很形象,我很满意。
(这个问题及答案让我对学生的能力刮目相看)问题四:文章为什么多次提到爸爸爱花这个情节?
生8:从这个情节中就能看出爸爸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
生9:我觉得爸爸爱花其实是爸爸爱女儿的象征,因为后文邻居说他是因为爱花才生了四个女儿。
生10:我觉得“我”就是爸爸种的一棵花,爸爸很细心地培养“我”,让我一天天长大,花落了,可是却结出了果实,爸爸去世了,我却真的觉得自己长大了。
生11:我觉得对爸爸爱花的描写还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同学们都等着他继续说,他的思路却有些梳理不清了,看来理理顺序还是有必要的,于是我让所有的同学都帮他考虑考虑对爸爸爱花的描写是如何作为线索贯穿全文的。
生12:参加毕业典礼时“我”的襟上别着爸爸种的夹竹桃,而爸爸没有来参加“我”的毕业典礼,我想起昨天在医院看望爸爸的情景。
平时爸爸最喜爱花,可院里的花今年还没
有上麻渣,因为爸爸得了重病。
爸爸的夹竹桃的枝子垂落了,石榴也掉了好几个,爸爸的花儿落了,爸爸去世了。
同学们说得真的太好了,对文章的内涵理解得非常深入,在这里就势让学生再进一步理解“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一标题的含义,从而结束这次与作者的交流。
小结:父亲的花儿落了,但结出了甜美的果实:“我”在爸爸的管教下克服了懒惰的毛病,在爸爸的鼓励下有了挑战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在爸爸话语的激励下最终以成人的姿态镇定地面对爸爸去世的恶耗。
作者在文中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通过具体的事情,用细致的描写展现了爸爸的形象和“我”成长的过程。
在大家的成长过程中是不是也有很多这样的故事?你能否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留3—5分钟时间让学生交流。
)最后的作业是构思一篇文章,像作者一样用一条线索贯穿全文,写一写自己成长的故事,再为文章起一个内涵丰富的标题。
三、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老师想的最多的都是我要教给学生什么知识,而不是学生想学什么。
这篇文章内容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最好能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作品的平等对话。
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作用主要是营造一种平等和谐
的对话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然后让感情融汇感情,思想碰撞思想。
“知识是一个过程的结果,又是另一个过程的起点。
”所以一定要学生学会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这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老师不要认为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从而不敢放手,其实学生正是在经常的质疑中不断成长、成熟起来的,而教师与学生的每一次交流与碰撞,对老师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成长呢?
陶行知先生有一句话:“先生之最大的成功,是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总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先生就永远无法体会成功的快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