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考试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名词解释

1、“守门理论”(谁+谁改进+理论解释)

由卢因提出。1所谓守门,是指在大众传媒中可以决定什么性质的、传播多少以及怎样传播的人或机构。2守门人特征:隐形性、依附性、追加性、完善性3守门人功能:检查、加工、评价、导向、桥梁2、符号(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1)语言符号是以语音和字形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的符号系统。语言符号可以分为语音符号、字形符号。(2)非语言符号是指信息传播不以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为载体,而借助直接打动(刺激)人的感觉器官的各种各样的符号。3、政治具有倾向假说(时间+谁+内容)1944年拉扎斯菲尔德在伊里调查中提出的,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以及宗教信仰来显示受众在接触传媒宣传之前已有的态度和政治立场的综合指数。4、传播者

传播者是传播活动的发起人和传播内容的发出者,是位于传播起点的个人、组织、社会的混合体。个人层面:记者、编辑组织层面:传播机构

四简答题

一传播效果研究的三时段内容及背景

1、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以“魔弹论”为代表的“直接强力效果论”

“魔弹论”与20世纪初传播媒介迅猛发展并成为大众宣传的主要工具这一历史环境有关,其背后是大众社会理论的流行。

2、40年代至60年代——由“传播流程”研究所代表的“有限效果论”

“有限效果理论”与大众传媒的企业化、商业化的现代发展以及实现主义行为科学的流行相对应。

3、70年代至现在——“宏观效果理论”

“宏观效果理论”与电视等电子媒介的发展与普及、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信息科学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二意见领袖(谁+概念+特点)

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它最早是由美国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提出。它的四个特点是:

1、与被影响者一般是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

2、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

3、其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

4、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三传播制度(背景+原理原则)

自由主义理论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是在17世纪、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在同集权主义制度及其规范理论的斗争中形成的。由约翰*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1964中最早提出,由约翰*密尔的《论自由》加以系统化。它核心反映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观点,即认为报刊应该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实行自律的自由企业。

自由主义理论的主要原理原则

①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

②除人身攻击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

③新闻出版不应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

④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

社会责任理论

社会责任理论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

社会责任理论产生的背景:

1、媒介集中和垄断的加剧使媒介越来越被少数人所控制,而大多数人则越来越失去表

达自己意见的手段和机会;

2、私有媒介的传播内容在营利动机的驱使下,越来越有浅薄化、刺激化、煽情化的倾

向,严重危害了健康的社会道德规范,并带来了不少深刻的社会问题。

现代社会责任理论的原理原则:

①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

和义务;

②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

③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

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

④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四传播学的奠基人和创始人

一、拉斯韦尔:

美国的政治学家,美国系统研究政治传播第一人。1927年《世界大战时的宣传技巧》,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书中明确提出传播过程及五个要素(5W经典模式:控制、内容、媒介、受众、效果分析),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范围和层面。

二、施拉姆的四个贡献

1、施拉姆把美国的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传播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与修正并使之系统化、结构化,从而创立了一门新学科——传播学,这是其最大功绩。

2、施拉姆不断著书立说,目的在于立说,推进传播学的壮大。

3、施拉姆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扩大传播学在教育及学术界的影响,培养众多知名学者,形成“施拉姆学派”。

4、提出了传播学的新理论、新观念,极大的丰富了传播学理论的新观点新理论。

五论述题

一传播媒介

1、麦克鲁汉(观点+评价)

(1)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一切媒介都是人体感官的延伸:如书是眼睛的延伸,广播是耳的延伸,车轮是腿脚的延伸。(2)媒介即讯息。

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3)热媒介与冷媒介。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它本身是“热”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际不必进行热身运动。

“冷媒介”传递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更多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4)地球村

评价

积极:

1、它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2、媒介即人体的延伸——对于我们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有启迪意义。

3、“地球村”符合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

缺陷:

1、他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而忽视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

2、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3、其理论的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并由此出发解释人类的

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

2、梅罗维茨(要点+评价优与缺)

1、应把情境视为信息系统。

由媒介造成的信息环境同人们表现自己行为时所处的自然(物质)环境同样重要;在确定情境界限中,应把接触信息的机会考虑进去并当作关键因素。

2、每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

对于每一社会情境来说,人们都需要一种明确的界限;不同情境的分离使不同行为成为可能。

3、电子媒介促成了许多旧情境的合并。

随着电子传播媒介的普及,由于他们的传播代码的简单性,情境形式正在发生变化;他最后得出结论说,由于电子传播媒介造成的社会情境形式的变化,人们的社会角色也在发生变化。评价:

积极:

1、媒介研究与社会研究有机结合;把传播媒介看做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

2、以动态的和可变的眼光分析情境与行为的关系。

3、将受众的概念纳入媒介情境的分析之中,提出了一系列“情境合并”的论点。

缺陷:

1、这一理论夸大媒介对社会环境和人们行为的影响,几乎将媒介描绘成引起社会变化的唯一原因,与麦克鲁汉的媒介技术决定论如出一辙。

2、这一理论只字不提社会制度和媒介制度的关系,看不到社会意图对媒介的管理和内容。

3、这一理论把媒体本身的特点和媒介传递的内容混淆在一起,缺乏连贯性。

二受众(作为群体、市场和消费者的受众观)

作为群体成员的受众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属于不同的社会团体。受众对大众传媒的接触虽然是个人的活动,但是这种活动会受到它群体归属关系、群体利益、以及群体规范的制约。

作为“市场”或“消费者”的受众;

此观点是建立在以下几个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1、大众传媒是一种经营组织,必须把自己的信息产品或服务以商品交换的形式在市场上销售。(经营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