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治癃闭七法
1. 清金润肺:车前、紫菀、麦冬、茯苓、桑皮
等;
2. 燥脾健胃:苍术、白术、茯苓、半夏等; 3. 滋肾涤热:下焦湿热壅滞,肾燥而膀胱不利
者,知母、玄参、地黄、泽泻、通草、茯苓;
4. 淡渗分利:渗前实后茯苓、猪苓、通草、泽
泻等;
(四)治癃闭七法
5. 疏利气机:气滞而致膀胱不利者,药用枳壳、
❖ 李中梓论药见于四部著作,各有侧重。分别 是《颐生微论》、《(镌补)雷公炮炙论》、 《医宗必读》《本草通玄》。
❖ 李氏论药精当明晰,切于实用,医著中不仅 记载了本人临证、亲眼目睹的宝贵经验,而 且指正当时世俗滥用寒凉、畏惧温补之药的 错误,这些论述至今仍有借鉴作用。
(二)处方用药反对胶执Hale Waihona Puke Baidu变
半夏
肾为脏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本,三焦 之源,而人资之以为始者也。故曰先天之本在肾。
盖婴儿既生,一口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肠胃润 绝而死。经曰:安谷则昌,绝谷则亡。犹兵家之 饷也,饷道一绝,万众立散;胃气一败,百药难 旋。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气人胃,洒陈于六 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 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
9.固涩——滑者涩之
注泻日久,肠道滑脱,久泻多兼以固涩。赤 石脂禹余粮丸等。
医案举例
❖ 大司寇姚岱芝,吐痰泄泻,见食则恶,面色萎黄, 神情困倦。自秋及春,无剂弗投,经久不愈。比余 诊之,口不能言。亟以补中益气去当归,加肉果二 钱、熟附子一钱、炮姜一钱、半夏二钱、人参四钱, 日进二剂,四日而泻止,但痰不减耳。余曰:肾虚 水泛为痰,非八味丸不可,应与补中汤并进。凡四 十日,服人参一斤,饮食大进,痰亦不吐。又半月 而酬对如常矣。(《医宗必读·卷七·泄泻》)
痢疾
“在肠胃,乃属标病。其所感之邪与所受之 经,乃本病也。”
“痢之为证,多本脾肾”
(二)水火阴阳论
1、水火宜互济
李氏认为,天地造化之机,在于水火;水火之机, 在于互济,互济即水火相交。
用自然现象来比喻水火之间的关系:“太旱物不生, 火偏盛也;太涝物亦不生,水偏盛也。”于是“煦 之以阳光,濡之以雨露,水火和平,物将蕃滋。”
(二)水火阴阳论
3、阴阳的具体应用
提出“补气在补血之先,养阳在滋阴之上”的 治疗主张,即以补气引导补血,以温阳催化滋 阴。
所以李氏在辨证施治时,多用温补而远避寒凉, 注重调养而防克伐。对当时“喜用寒凉,畏投 温补”的临床用药风气提出异议。
(二)水火阴阳论
综上所述,李氏论人体之水火、阴阳、气血是相 互参合的,旨在阐明人体化生之机在于水火之互 济,阴阳之协调。既强调资养气血,又重视阳气 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贫贱之家亦有宜补,但攻多而补少;富贵之家 亦有宜攻,但攻少而补多。是又当以方宜为辨, 禀受有别,老壮为衡,虚实为度,不得胶于居 养一途,而概为施治也”。
(一)总结辨治大法
❖ “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辨之大法,阴阳、寒热、脏腑、气血、 表里、标本先后、虚实缓急七者而已。”
(二)处方用药反对胶执不变
(三) 化源论
化源,即生化之源。出自《内经》的“资其化 源”、“取化源”之说。
李氏将此加以阐发,认为“资取化源”与经义中 的“治病必求于本”、“求其属”等同义,都是 重本源之意,并在《颐生微论》中专列《化源 论》。
“不取化源而逐病求疗,譬犹草木将萎,枝叶 蜷挛,不知固其根蒂,灌其本源,而仅仅润其枝叶 。虽欲不槁,焉可得也”
第三,脉象有时出现难作凭证的假象时,必须进行 沉取,方可探得隐伏在内的真实情况。
医案举例
儒者吴君明,伤寒六日,谵语狂笑,头痛有汗, 大便不通,小便自利。众议承气汤下之。余诊其 脉浮而大,因思仲景日:“伤寒不大便六七日, 头痛有热,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 方今仲冬,宜与桂枝汤。众皆咋舌,以谵语狂笑 为阳盛,桂枝入口必毙矣。
❖ “俗以半夏有毒,用贝母代之。不知贝 母寒润,治肺家燥痰之药。半夏温燥, 治脾胃湿痰之药。而这天渊,何可代 乎?”
(二)处方用药反对胶执不变
知母
❖ “多服令人泄泻,令人减食。此惟实火燔灼 者,方可暂用。若施之于虚损之人,如水益 深矣。盖苦寒之味行天地肃杀之令,非长养 万物者也。今世未明斯义,误以为滋阴上剂, 劳瘵神丹,因而夭枉者不可胜数。予故特表 而出之。永为鉴戒。”
木通、橘红等;
6. 苦寒清热:实热内蕴而致癃闭,药用栀子、
黄芩、黄连、芍药、黄柏、知母;
7. 温补脾肾:水邪内侵,侮脾土而克命火。
♫ 滋肾涤热:肾水燥热、膀胱不利 ——直接治疗
♫ 清金润肺:肺燥不能生水,气化不利 治肺以治膀胱——隔二之治
♫ 燥脾健胃:脾湿内盛,精不上承,肺金不足,不 能生水,导致肾与膀胱气化不利 治脾以益肺,治肺以利膀胱——隔三之治
(三)治泄泻九法
1.淡渗——在下者引而竭之
“治湿升不腾利鼓小舞便胃,气非其治也”。 六一以散风、胜五湿苓散、四苓散、五皮饮等。
2.升提——下者举之
脾气下陷,清阳不升之泻。 补中益气汤、升阳除湿汤。升柴羌葛之类。 风药多燥,湿为土病,木可胜土,风亦胜湿。
(三)治泄泻九法
3.清凉——热者清之
热淫所致暴注下迫,口渴溲少,脉洪数。 戊己汤、承气汤、葛根芩连汤
泻下日久,统摄无能,精气耗散不收,乌梅丸 “泻下有日,则气散而不收,无能统摄,注泄 何时而已?酸之一味,能助收肃之权。《经》 云‘散者收之’是也。”
(三)治泄泻九法
7.燥脾——虚者补之
脾虚不足用四君、六君、参苓白术等健脾燥 湿;湿胜困脾用平胃散合理中丸。
8.温肾——寒者温之
久泻属下元无火者,四神丸、六神丸、金匮 肾气丸。
(三)治泄泻九法
❖ “无湿不成泄” ❖ “脾土强者,自能胜湿” ❖ 脾虚湿盛是泄泻的基本病机 ❖ 治疗:以运脾祛湿为主
❖ 李注:夫火热之证,必以暴至;寒水之证,必以 渐成。暴泄非阴,久泄非阳。
❖ “《内经》之论泄泻,或言风,或言湿,或言热, 或言寒,此明四气皆能为泄也。又言清气在下, 则生飧泄,此明脾虚下陷之泄也。统而论之,脾 土强者,自能胜湿,无湿则不泄…若土虚不能制 湿,则风寒与热,皆可干之而为病。”
“大抵富贵之人多劳心,贫贱之人多劳力。富贵 者膏梁自奉,贫贱者蔾藿苟充。富贵者曲房广 厦,贫贱者陋巷茅茨。劳心则中虚而筋柔骨脆, 劳力则中实而骨劲筋强。膏梁自奉者藏府恒娇, 蔾藿苟充者藏府恒固。曲房广厦者,玄府疏而 六淫易客;茅茨陋巷者,腠理密而外邪难干。”
“故富贵之疾,宜于补正;贫贱之疾,利于攻 邪。…子和所疗多贫贱,故任受攻;立斋所疗 多富贵,故任受补。子和一生岂无补剂成功, 立斋一生宁无攻剂获效?
先后天根本论 水火阴阳论 化源论 别症、知机
(一) 先后天根本论
孙思邈重视先天,提出补脾不如补肾 薛己、张介宾均十分重视肾命之补法 许叔微提出补肾不如补脾 李杲提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
李中梓——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茂。 明确提出脾肾先后天根本论。
(一) 先后天根本论
而人体与自然必须保持协调与统一,水火二气共同 主宰人体生命活动。只有水火相交,人体才有正常 的功能活动。
(二)水火阴阳论
2、阴阳宜协调,尤以阳为重
“天地造化之机,水火而已矣。宜平不宜偏,宜交 不宜分。”
阳气的重要性:“春夏生而秋冬杀,向日之草木易 荣,潜阴之花卉善萎也。”
“春夏之温可以发育,秋冬之寒不能生长,虚者 必补以人参之甘温,阳生阴长之理也。”
(三) 化源论
虚证:资化源即虚者补其母。
隔二疗法:虚则补其母,如治肾水之虚,可隔 二治肺,赖母补子虚。
隔三疗法:补母之母法,如治肾水之虚,可隔 三治理脾,使土助肺金,金实水源
实证:根据五行相克关系,常用清心保肺、 抑肝扶脾、利水通阳法。
亢害承制:“法当平其所复,扶其不胜”
(四)别症、知机、明治
医案举例
余曰:汗多神昏,故发谵妄,虽不大便,腹无所 苦,和其营卫,必自愈耳。遂违众用之,及夜而 笑语皆止,明日大便自通。故病多端,不可胶执, 向使狐疑而用下药,其可活乎?
三、治疗经验
总结辨治大法 处方用药反对胶执不变 治泄泻九法 治癃闭七法 制定新方
富贵贫贱治病有别论
“尝读张子和《儒门事亲》,其所用药,惟大攻 大伐,其于病也,所在神奇。又读立斋十六种, 惟大温大补,其于病也,亦所在神奇。何两公 之用药相反,而收效若一也?
4.疏利——实者泻之,通因通用
痰凝气滞食滞水停之泄泻,祛痰、理气、消 积、逐水。
(三)治泄泻九法
5.甘缓——急者缓之
泄利不止,有急迫下坠感者,佐以甘缓培中。 “泻利不已,急而下趋,愈趋愈下,泄何由止? 甘能缓中,善禁急速,且稼穑作甘,甘为土味, 所谓‘急者缓之’是也。”
(三)治泄泻九法
6.酸收——散者收之
李中梓
生平
李中梓,字士材,号念莪, 明末华亭(上海市松江)人,是明 末一大名医。他一生对中医理论 研究十分重视,兼取众家之长, 其论述医理,多能深入浅出,所 著诸书,通俗易懂,在中医普及 方面作出较大贡献。
著作
《内经知要》《医宗必读》 《颐生微论》《伤寒括要》 《诊家正眼》《病机沙篆》 《本草通玄》《里中医案》 《雷公炮炙药性解》
《颐生微论》
综合性医书。四卷。著成后李中梓予以删补, 并由其门人沈朗仲校订,改名《删补颐生微 论》,刊于1642年。全书分述三奇(精、气、 神)、医宗、先天、后天、审象、运气、脏 腑、医方、医案等24论。书中突出李氏重视 预防和脾肾并重的学术思想。内容比较广泛。 但全书分类略嫌杂乱。
二、学术理论
(一) 先后天根本论
上古圣人见肾为先天之本,故著之脉曰:人之 有尺,犹树之有根,枝叶虽枯竭,根本将自生。 见脾胃为后天之本,著之脉曰:有胃气则生, 无胃气则死。所以伤寒必诊太溪,以察肾气之 盛衰;必诊冲阳,以察胃气之有无。两脉既生, 他脉可弗问也。
(一) 先后天根本论
治先天之本有水火之分: 水不足——六味丸 火不足——八味丸
《内经知要》
《内经》的节注本,2卷。作者精选《内经》 中重要篇章内容,依据其理论体系予以分类 详释。全书分为:道生、阴阳、色诊、脉象、 经络、治则、病能等八篇,基本上体现了中 医理论体系的概况。
清代薛雪予以重校并加按语出版,遂广为 流传。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 穷。
《医宗必读》
补肾不专乎地黄;治脾并不胶于升、柴;于肝肾 龙雷之火,又极为慎用知母、黄柏之品。
医案举例
给谏章鲁齐,在吾邑作令时,令郎凌九,吐血发热, 遗精盗汗,形肉衰削,先有医士戒之曰:勿服人参, 若误服之,无药可救矣。两月弗效。召余诊,曰: 此脾肺气虚之候,非大剂参芪不可。鲁齐骇曰:前 有医者戒之甚严,而兄用之甚多,何相悬也?曰: 此医能任决效否?曰:不能也。余曰:请易参五斤, 毋掣其肘,期于三月,可以报勣。陈论甚力,鲁齐 信而从之,遂用六君子,间用补中益气及七味丸疗 之,日轻一日,果如所约。 (《医宗必读·卷六·虚痨》)
综合性医书,10卷。 卷一,为医论及图说。 卷二,为脉诊、色诊。 卷三、卷四,论述常用药物三百五十余种。
卷五,论伤寒。
卷六至卷十,论内科杂病三十五种,对病因、 病机、症状、治法、方药均详细论述,均先 取《内经》,次采各家名论,并参以己见和 医案举例。立论中肯,辨析精详,为习医之 门径书。
别症:区别类似的症候,审证求因
“大抵症之不足凭,当参以脉理;脉又不足凭, 当取之沉候。彼假症之发现,皆在表也,故浮 取脉而脉亦假焉;真病之隐伏,皆在里也,故 沉候脉而脉可辨耳。脉辨已真,犹未敢恃。更 察禀之厚薄,症之久新,医之误否。”
知第机一:,脉审与察症病两相机参,合因,细病心立加法以识别; 明第治二:,症掌不握足治为凭则时治,法常须推究其脉;
治后天之本有饮食劳倦之分: 饮食伤——枳壳丸 劳倦伤——补中益气汤
用药特点
理脾不拘于辛燥升提 治肾不泥于滋腻呆板 既反对时医滥施苦寒 又不赞成浪用桂附 补肾理脾,法当兼行
• 肾虚为主者——甘寒补肾+砂仁、沉香之类 • 脾虚为主者——辛温快脾+五味、肉桂
临床应用
虚劳
血虚/气虚 “精血之源头在于肾,阳气之 源头在于脾,治疗重在脾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