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不失人情论
“神圣” 神圣” 谓神医、圣医。泛指古代高明之医。 谓神医、圣医。泛指古代高明之医。 《 难经·六十一难 》 : “ 经言望而知 难经 六十一难》 六十一难 之谓之神, 闻而知之谓之圣, 之谓之神 , 闻而知之谓之圣 , 问而知之 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 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
20
“深言” 深言” 谓深切坦率之言。 谓深切坦率之言。 战国策·秦策三 秦策三》 《 战国策 秦策三 》 : “ 即 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 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 , 是 周无天子之德, 周无天子之德 , 而文王无与成 其王也。” 其王也。
21
“多歧亡羊” 多歧亡羊” 又作“歧路亡羊” 喻众说纷坛, 又作“歧路亡羊”。喻众说纷坛, 无所适从。 无所适从。 《列子·说符》“杨子之邻人亡羊, 列子 说符》 杨子之邻人亡羊, 说符 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 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 亡一羊,何追者之众? 邻人曰: ‘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 多歧路’ 既反, 获羊乎? ‘ 多歧路 ’ 既反 , 问 : ‘ 获羊乎 ? ’ 曰 : ‘亡之矣。’曰:‘奚亡之?’曰: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 以反也。 心都子曰: 以反也。……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 心都子曰 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15
“喟然叹轩岐之入人深” 喟然叹轩岐之入人深” 喟然,叹声。《论语·先进》:“ 。《论语 先进》: 喟然,叹声。《论语 先进》:“夫子 喟然叹曰: 与点也” 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赞叹。轩歧, 谓轩辕,即黄帝; 叹,赞叹。轩歧,轩,谓轩辕,即黄帝; 谓岐伯,又号天师。因为《黄帝内经》 歧,谓岐伯,又号天师。因为《黄帝内经》 一书假托黄帝、岐伯等问答的形式成书, 一书假托黄帝、岐伯等问答的形式成书, 世人遂以黄帝歧伯等为《黄帝内经》 世人遂以黄帝歧伯等为《黄帝内经》的作 故云。实则《黄帝内经》 者,故云。实则《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 至秦汉时代,非出一时一人之手。 至秦汉时代,非出一时一人之手。 入人深,谓看透人心, 入人深,谓看透人心,了解人的内心 世界很深。 世界很深。
《不失人情论》
有处境不顺利,谋求不成功, 内心牵挂,良药难治。这是患得患 失造成的祸患。有性情急躁的人患 了慢性病,不断地更换医生,招致 用药杂乱;有性情迂缓的人患了急 性病,一再地拖延致使病势难以挽 回。这是性情缓急造成的祸患。
有參术沾唇懼補,心先痞塞; 硝黃入口畏攻,神即飄揚:此成心 且如:比如。 之爲害也。有諱疾不言,有隱情難 告,甚而故隱病狀,試醫以脈。不 知自古神聖,未有捨望、聞、問, 而獨憑一脈者。且如氣口脈盛則知 傷食,至於何日受傷,所傷何物, 豈能以脈知哉?此皆病人之情,不 可不察也。
与此同时,后天脾胃也是十分重要的。他 说:“饷道一绝,万众立散。胃气一败,百药 难施。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气入胃,洒陈 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 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 正因为李氏重视先后二天,因此其临床多 从脾肾入手,重视先后二天的调理。其治疗内 伤杂病,诸如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附子理 中汤、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均为习用之 剂。
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 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翻译
有刚刚听从正确的话,听了错误的 说法又使他改换新的主意,好比岔路一 多,就找不到逃跑的羊,终于没有效果。 这是没有主张造成的祸患。有最怕发生 意外,胆小保守,只求稳当,好比用一 杯水救一车柴的火焰,难免失败。这是 过分谨慎造成的祸患。
卷3-4本草征要,系选录《本草纲目》 部分药物的有关内容,旁采诸家学说、参 以己见详予注释。 卷5-10论述以内科杂病为主的33种病证 的因证及治疗,并附医案。病机分析以 《内经》理论为纲,选方大多切于实用, 在中医门径书中卓有影响。
治学方式
李氏治学,博采众长而不偏执一家。十分重 视阴阳水火的相互关系。认为阴阳水火是万物之 本,而于人身之中即是气血。水火宜交不宜分, 水火的升降出入运动,推动万物的生长和发展。 在水火阴阳的关系中,阴虽根于阳,阳虽根于阴, 然阴阳二者,阳于生命活动尤为重要。既然阳于 人体如此重要,因此,气血阴阳俱虚者,补气补 阳当在其先,提出“气血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 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之上”的论调。
医家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
译文
孙思邈对巫、医说:“(治病时)行动要缜密,心思要 聪颖。心中要小心,用药要大胆。(意译)”啊!医术 的神奇和优良,都在于这里啊! 宅心仁厚,举止安详和谐,说话不要轻易吐出妄言,眼 镜不要乱看,不要起忌心,不要生贪念,不要忽视贫贱 的人,不要害怕疲劳,查明医术精益求精,对疾病苦难 要有怜悯之心,这就是行方。 人的禀赋有多有少,年岁有老有少,体型有胖有瘦,性 格有慢有急躁,处境有贵有贱,风气有刚有弱,天气有 寒冷有温暖,气色有凶险有吉祥,声音有大有小,得病 有长有短,运气有过度和不够,知道常理知道变化,能 够有明确的直觉和精确的判断,这就是智圆。 望闻问切应当详细,补、泻、温需要辨明,应当想到任 命关天,冥冥之中自有报应,一旦错了,永远的忏悔也
1、希波克拉底誓言
我愿尽余之能力与判断力所及,遵守 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并检柬一切堕落和 害人行为,我不得将危害药品给与他人, 并不作该项之指导,虽有人请求亦必不与 之。尤不为妇人施堕胎手术。我愿以此纯 洁与神圣之精神,终身执行我职务。凡患 结石者,我不施手术,此则有待于专家为 之。
1、希波克拉底誓言
补即补而泻即泻,热 斯热而寒斯寒。抵当、 承气,时用回春;姜 附、理中,恒投起死, 析理详明,勿持两可。 如是者谓之胆大。
赏
析
适:正,恰好。 论证行方、智圆、 心小、胆大四者 的关系。
四者似分而实合也。世未有详 谨之士,执成法以伤人;灵变 之人,败名节以损己。行方者, 智必圆也。心小则惟惧或失, 胆大则药如其症,或大攻,或 大补,似乎胆大,不知不如是 则病不解。是胆大适所以行其 小心也。故心小胆大者,合而 成智圆;心小胆大智圆者,合 而成行方也。世皆疑方则有碍 乎圆,小则有碍乎大,故表而出 之。
李中梓
11
用药特点
理脾不拘于辛燥升提
治肾不泥于滋腻呆板
既反对时医滥施苦寒 又不赞成浪用桂附 补肾理脾,法当兼行
• 肾虚为主者——甘寒补肾+砂仁、沉香之类 • 脾虚为主者——辛温快脾+五味、肉桂
12
临床应用
虚劳
血虚/气虚
“精血之源头在于肾,阳气之
源头在于脾,治疗重在脾肾。”
痢疾
《雷公炮炙药性解》
3
《内经知要》
《内经》的节注本,2卷。作者精选《内经》 中重要篇章内容,依据其理论体系予以分类 详释。全书分为:道生、阴阳、色诊、脉象、 经络、治则、病能等八篇,基本上体现了中 医理论体系的概况。 清代薛雪予以重校并加按语出版,遂广为 流传。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 穷。
提出“补气在补血之先,养阳在滋阴之上”的 治疗主张,即以补气引导补血,以温阳催化滋 阴。 所以李氏在辨证施治时,多用温补而远避寒凉, 注重调养而防克伐。对当时“喜用寒凉,畏投 温补”的临床用药风气提出异议。
16
(二)水火阴阳论
综上所述,李氏论人体之水火、阴阳、气血是相 互参合的,旨在阐明人体化生之机在于水火之互 济,阴阳之协调。既强调资养气血,又重视阳气 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补肾不专乎地黄;治脾并不胶于升、柴;于肝肾 龙雷之火,又极为慎用知母、黄柏之品。
29
(二)处方用药反对胶执不变 半夏
“俗以半夏有毒,用贝母代之。不知贝
母寒润,治肺家燥痰之药。半夏温燥, 治脾胃湿痰之药。而这天渊,何可代 乎?”
30
(二)处方用药反对胶执不变 知母
“多服令人泄泻,令人减食。此惟实火燔灼 者,方可暂用。若施之于虚损之人,如水益 深矣。盖苦寒之味行天地肃杀之令,非长养 万物者也。今世未明斯义,误以为滋阴上剂, 劳瘵神丹,因而夭枉者不可胜数。予故特表 而出之。永为鉴戒。”
李中梓治泻九法的学术源流及理论探讨
刖茜泄泻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以脏腑功能紊乱为主的临床常见病症单从现象上看其病变部位是以胃肠为中心但由于导致这一病症发生的原因甚多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均在其中各种因素所致的脏腑功能紊乱元气亏损器质破坏均可导致本症候的发生。
造成的病理影响也十分复杂或升降失调或清浊不分或运化不行或疏泄失职或温煦不力或下元不固其标象虽在胃肠病本却是五脏兼及。
正是因为病因不同涉及脏腑有别损伤程度各异因而也就决定了本症候在性质上有寒有热有虚有实甚至寒热虚实错杂互见给辨证治疗都带来了较大困难。
历代医家对此症论述甚多其中最具系统性的当推明代医家李中梓他在总结泄泻理法时既提纲挈领地强调了湿为主因脾为主脏又简要阐明了其它原因、其它脏腑对泄泻的复杂影响使人知其要而通其变。
如《病机沙篆水泻》云“寒冷之物伤中满而胀传为泄宜温热以消导之湿热之物伤中下脓者以苦寒之物内疏之风邪下陷升举之湿气内盛者分利之里急者下之后重者调之腹痛者和之渝泄肠鸣脉细数者温之收之脓血粘稠每至固而不能便脉洪大有力者下之凉之。
”既明确指出各种不同病因病机所致泄泻的临床表现特点又提出了相应的治疗原则。
其所归纳提炼出的治泻九法更是对中医治泻经验的高度概括和全面总结至今仍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但由于作者行文过简各法的理论依据、运用要点均未一一阐明加之临床症候大多表里两兼寒热错杂虚实互见矛盾交织病情错综复杂虽每法均各有其适应症文献论述十分明确具体但临床运用却并不那么简单清晰常需如微鉴别数法兼施才能准确针对病机获得预期效果。
如望文生训则难得要领甚至因名废实反生疑误。
因而确有深入研究系统整理之必要。
本课题目前研究的正是这九法的理论依据。
中文摘要文章围绕明代医家李中梓治泻九法从源到流系统介绍了历代对九法的认识和发展重点阐明了各法的治疗学意义、理论依据及各类泄泻的病因、病理。
目的在于为治泻九法的临床运用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和清晰的治疗思路。
同时指出在学习继承李氏治泻心法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理论上的纲目井然虽给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临床运用却不能生搬硬套。
李中梓《诊家正眼》二十八脉脉象与主病歌诀
李中梓《诊家正眼》二十八脉脉象与主病歌诀李中梓《诊家正眼》二十八脉脉象与主病歌诀浮脉【体象歌】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歌】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歌】无力表虚,有力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沉脉【体象歌】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歌】沉脉为阴,其病在里。
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水与血。
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歌】无力里虚,有力里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迟脉【体象歌】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歌】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歌】有力积冷,无力虚寒。
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数脉【体象歌】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歌】数脉主腑,其病为热。
寸数喘咳,口疮肺;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歌】有力实火,无力虚火。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
阳数君火,阴数相火。
右数火亢,左数阴戕。
滑脉【体象歌】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主病歌】滑脉为阳,多主痰涎。
寸滑咳嗽。
胸满吐逆;关滑胃热,壅气伤食;尺滑病淋,或为痢积,男子溺血•妇人经郁。
【兼脉歌】浮滑风痰,沉滑痰食。
滑数痰火,滑短气塞。
滑而浮大,尿则阴痛。
滑而浮散,中风瘫痪。
滑而冲和,娠孕可决。
涩脉【体象歌】涩脉蹇滞,如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惧足。
【主病歌】涩为血少,亦主精伤。
寸涩心痛,或为怔忡。
关涩阴虚,因而中热;右关土虚,左关胁胀。
尺涩遗淋,血利可决;孕为胎病,无孕血竭。
浅谈李中梓学术思想
浅谈李中梓学术思想李中梓,字士材,号念莪,江苏华亭人,为明末清初著名医家.生於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卒於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
李氏出身科甲贯珠,官僚门第,衣冠薮泽之家。
早年学举业,十二岁即取得秀才资格,因以清刚之气,隽上之才,而不合“诗文要歌颂者,人物取软滑者”的录取标准,故屡试不第,应考九次仍未能中举,蹭蹬场屋,复因其妻及两亲子被庸医用凉药所误而亡。
自己又体弱多病,遂转而学医,以贡生终焉。
其於《删补颐生微论——自序》言:“余少治经生言,及两亲子俱以药误,予又早岁多,然迫于思,而以邹鲁之业,兼岐黄家言,药世道之受病,而因以通有生之疾,似同源而异流矣.。
”李氏从事医业四十余载,李氏接触医学约从母病开始,自究医理,攻研医学,自学成材,终成名医。
李中梓一生著作甚富,先后共撰述廿余种医书,惟屡经兵患,迄今仅存九种,现将其著述依年代的先后,主要下列几种:1. 雷公炮制药性解(1619年)二卷;2. 医宗必读(1637年)十卷,台南综合出版社,1989年,据明·崇祯十年丁丑,经纶堂刊本;3. 内经知要(1642年)二卷;4. 删补颐生微论(1649年)四卷,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年据明·崇祯十五年壬午,聚文堂刊本;5. 伤寒括要(1649年)二卷;6. 里中医案一卷据李氏四世孙于升庵抄本,成书年代不详;7. 诊家正眼二卷;8. 病机沙篆二卷;9. 本草通玄二卷。
其中,《医宗必读》与《删补颐生微论》两书虽然皆属辨证论治之书,但《医宗必读》著重在临床,词简而明,法精以详,类似於临床手册;《删补颐生微论》侧重於说理,类似於医案医话,两书合勘,可以窥见李氏学说及医疗经验的大部份,也可以作为研究士材学说的阶梯。
一、学术著作(一)《医宗必读》一书共十卷,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三大部份:1. 总论(卷一):系医论专辑,其中关於指导读书法二篇,指导治病用药法十二篇,能反映其学术造诣,是李氏临床实践经验总结。
不失人情论
坐
重点内容
字: 词:回、意பைடு நூலகம்、薰莸。 句:甚至薰莸不辨,妄肆品评,誉之则跖 可为舜,毁之则凤可作鴞,致怀奇之 士,拂衣而去,使深危之病,坐而待 亡。
便佞之流(巧语诳人、甘言悦听、强辩相欺、危言
医 人 之 情
相恐)
阿谄之流(结纳亲知,修好僮仆) 欺诈之流(腹无蒇墨,目不识丁,却称秘传神授) 孟浪之流(不关心四诊,药物到手便撮) 谗妒之流(嫉妒性成,排挤为事) 贪倖之流(贪得无知,轻忽人命) 肤浅之流(意见各持,异同不决)
zuò (1)人的止息方式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 地, 臀部压在脚跟上。(2)守;留守。(3)居住。(4) 乘;搭。(5)(房屋等)背对着的方向。(6)放置。(7) 席,席位。 后作“座”。也指座上的人。(8)古称法 庭辩讼叫做坐。(9) 由……而获罪;定罪。(10)量词。 也作“座”。(11)副词。1.表示自然而然的,相当于 “自”。2.正;恰。3.遂;顿。4.聊;且。5.将;渐。 6.甚;殊。7.空;徒然。(12)连词。1.因为,由于。2. 致;于是。
不失人情论
李中梓
作者作品介绍
作者李中梓(1588- 1655年),字士材,号 念莪,华亭人,明末著 名医家。一生著述甚丰, 有《内经知要》、《医 宗必读》、《伤寒括 要》、《士材三书》等。 本文是作者选取张介宾 《类经脉色类》“不失 人情论”句所加按语。
殿
diàn (1)击声。 (2)古代泛指高大的房屋,后专指供 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事的房屋。 (3)行军走在最后。 (4)下等;末后。 (5)置于后。 (6)镇抚;镇守。 (7)古代刑法的计量单位。 (8)姓。 在篇末
课外阅读 孫思邈之祝醫者曰。行欲方。而智欲圓。心 欲小。而膽欲大。嗟乎。醫之神良盡於此矣。 宅心醇謹。舉動安和。言無輕吐。目無亂觀。 忌心勿起。貪念罔生。毋忽貧賤。毋憚疲勞。 檢醫典而精求。對疾苦而悲憫。如是者謂之行 方。稟賦有厚薄。年歲有老少。身形有肥瘦。 性情有緩急。境地有貴賤。風氣有柔強。天時 有寒熱。晝夜有重輕。氣色有吉凶。聲音有高 下。受病有久新。運氣有太過不及。知常知變。 能神能明。如是者謂之智圓。望聞問切宜詳。 補瀉寒溫須辨。當思人命至重。冥報難逃。一 旦差訛。永刧莫懺。烏容不慎。如是者謂之心
李中梓——精选推荐
李中梓1⼈物⽣平编辑李中梓伯⽗尚雅字伯安,号鹤汇,负异才,供弟尚兖读书。
⽗尚兖,字补之,号震瀛,1589年中进⼠,曾任职兵部和吏部。
兄中⽴,字⼠强,⼜字正宇,号念⼭,曾任浙江按察,四川主考,⼤理寺卿右评事。
兄中植,号念曾,系著名学者,兼通医药。
侄延,原名彦贞,字我⽣,后改⾠⼭。
⼜字期叔,亦⽈寒村,号漫庵。
师事中梓,着有《补撰药品化议》(⼀作《辨药指南》)14卷、《医学⼝诀》、《脉诀汇辨》10卷、《痘疹全书》。
经历李⽒少年博览群书,青年时曾应科举,后因痛感两亲⼦被庸医药误致死及⾃⼰早岁多病,转⽽习医。
—⽣对中医理论研究⼗分重视,兼取众家之长。
其论述医理,颇能深⼊浅出。
所著诸书,多能通俗易懂,最为初学、登堂⼊室之捷径,这在当时可称是⼀套最完整的中医教材。
因⽽在吴中医界⼴为传诵,成为明清间江南⼀⼤医家与宗师,在中医学的普及⽅⾯作出较⼤贡献。
2主要成就编辑著作著有《内经知要》、《药性解》6卷、《医宗必读》10卷、《伤寒括要》2卷、《本草通⽞》2卷、《病机沙篆》2卷、《诊家正眼》2卷、《删补颐⽣微论》4卷、《李中梓医案》等。
《诊家正眼》、《本草通⽞》、《病机沙篆》三书,1667年汇刊在⼀起,署⽈《⼠材三书》。
《李中梓医案》本书共收医案50多则,不分门类,不⽴标题,⼤多为内科杂病疑难治案。
书中体现出李⽒长于脉诊和辨证,处⽅灵活,案语明晰。
初未刊⾏,后收⼊李延昰《脉诀汇辨》中。
医术教育知名弟⼦李⽒门⼈以吴中医家为⼤多数,其中以沈朗仲、马元仪、蒋⽰吉尤卓越。
⾄于马元仪门⼈⼜有叶天⼠、尤在径,⼀则创⽴温热论治有功,⼀则阐发仲景经旨得⼒,更使吴中医学得以进⼀步的发展盛⾏。
治学⽅式李⽒治学,博采众长⽽不偏执⼀家。
他⼗分重视阴阳⽔⽕的相互关系。
认为阴阳⽔⽕是万物之本,⽽于⼈⾝之中即是⽓⾎。
⽔⽕宜交不宜分,⽔⽕的升降出⼊,运动不⽌,推动了万物的⽣长和发展。
在⽔⽕阴阳的关系中,阴虽根于阳,阳虽根于阴,然阴阳⼆者,阳于⽣命活动尤为重要。
李中梓辨治喘证学术思想探析
而 软乃 肾虚 之征 , 阴 虚 而火 来 乘金 者 ,壮 水 为亟 , 肺 , 能载诸药 上行 。甘 草“ “ 又 有裨金 官 , 咳嗽 咽痛肺 故 六 味地 黄丸 ”1 , 肾治本 。 能 以时 卧者乃 邪盛 之 痿均 治也 ”6 [o 补 t4 3 不 l 。全方 散 中有 补 ,扶 助正气 以利驱 邪外 1 ] 5
下, 均损 正 气 , 以补 中之 剂 调理 , 更 以祛 邪 扶 正 。鸡 云 : 肺气果 盛则清肃下行 , 岂复为 喘? 皆以火烁真气 ,
子性 平 , 为血 肉有情 之 品 , 以补 气血 。为 防单纯补 气 气衰而 喘。 谓盛者 , 所 非肺气 也 , 中之火也 … …气郁 肺
而化 燥 伤 阴 , 用 秋 石 润 泽 三 焦 , 秋 石 入 肺 肾二 者疏之 ” , 用逍遥散 以疏 肝解郁 。佩 兰能 “ 胃解 故 且 【 故 开 经. “ 能 消咳逆 痰稠 ”_ , 慢慢 调理 , l 经 5 故期 年而 愈 。 1 风与 痰俱 。 邪 为先 . 2 散 郁” , 助逍遥散 以平肝 木 。用 大剂牡丹皮 “ 苦能泻 阴 王邃初 . 望 6 , 年 0 患哮喘 火 , 能疏结 气 ”1 “ 辛 [ , 治一 切冷 热 气血 凝滞 ”1 导 血 5 5 。 [, 5 5
露毳
学 | 探 讨 恭
李 中梓辨治喘证学术思想探析
刘 晓 芳
李中梓广隆闭七法原文
李中梓广隆闭七法原文摘要:一、李中梓简介二、广隆闭七法背景三、广隆闭七法原文解析四、广隆闭七法在中医养生中的应用五、总结正文:李中梓,字广隆,是我国明朝时期著名的医学家。
他精通中医理论,擅长脉诊,对养生学有很深的研究。
他的著作《广隆闭七法》是中医养生学的一部重要经典,对后世医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广隆闭七法,是指李中梓在养生学上总结的七个方面的方法,这七个方法分别是:饮食、起居、运动、情志、药物、针灸和推拿。
这七个方面涵盖了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养生的方方面面,为人们提供了一套全面且实用的养生方法。
下面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广隆闭七法的原文:1.饮食:饮食要清淡,多吃五谷杂粮、蔬菜水果,少吃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要保持饮食的多样性,不偏食偏好,做到营养均衡。
2.起居:作息要有规律,早睡早起,避免熬夜。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保暖和防暑。
适当的午休对恢复精力有很好的作用。
3.运动:运动要适度,不宜过量。
散步、太极拳、五禽戏等都是很好的锻炼方式。
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
4.情志: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遇到压力要学会调节,可以通过听音乐、绘画、书法等方式来舒缓情绪。
5.药物: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适当选用中药进行调理。
药物养生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盲目用药。
6.针灸:针灸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针灸养生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7.推拿:推拿可以缓解疲劳,舒筋活络,对一些疾病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推拿养生也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
广隆闭七法在中医养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指导人们如何预防疾病,还提供了很多有效的治疗方法。
这套养生方法经过几百年的实践检验,证明其科学性和实用性。
内经知要的作者
内经知要的作者
内经知要的作者:《内经知要》是2007年7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中梓。
李中梓(1588~1655)字士材,号念莪,明末华亭(今江苏松江)人。
为明末一大医家,—生对中医理论研究十分重视,兼取众家之长。
其论述医理,颇能深入浅出。
所著诸书,多能通俗易懂,在中医学的普及方面作出较大贡献。
著有《内经知要》、《医宗必读》、《本草通玄》、《伤寒括要》、《删补颐生微论》、《诊家正眼》、《病机沙篆》等。
李中梓(1588—1655年),江苏松江人,是明朝名医,著有《内经知要》、《医宗必读》、《本草通玄》等医书24卷。
李中梓受《黄帝内经》及名医李杲、张介宾医学思想的影响,认为人身先天之本在于肾,肾为脏腑、三焦、十二经脉之根本,而后天之本则在于脾胃,人出生之后全赖脾胃的荣养,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倘若胃气一败,百药难施,必死无疑。
他还认为人体和自然界一样,只有水升火降,阴阳相交,才能维持人体的生长与健康。
他说“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强调人体阴阳平衡与相互转化,而其中他更注重阳气对人体的影响。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文献的经典之一,它形成于战国时代,积累了历代医家的临床医学精华,是古代劳动人民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也是历代医家所必读的一部医学巨著。
《黄帝内经》分别从阴阳五
行、脏腑、病因、病机、诊法、治则、摄生、刺法等方面,进行比较系统的论述,初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系统的医学理论体系。
医宗必读李中梓
匡宗 谚夸 中楫
口 王 雪 之
不 泄 。山 药 性 缓 ,欲 长 用 。淡 竹 叶 性 寒 清 心 火 , 但 有 走 无 守 。石 斛 气 浅 力 薄 ,配 人 参 、黄 芪 才 奏 效 。驴 皮 胶 入 肺 肝 ,止 血 补 瘀 ,疏 风 补 虚 。对 于 药 物 的 不 同 特 点 ,他 指 出 :宽 中 发 汗 ,苍 术 强 于 白术 ;补 中 除 湿 ,白 术 优 于 苍 术 。 半 夏 辛 而 能 守 ,南 星 辛 而 不 能 守 ,其 性 烈 于 半 夏 。南 星 专 主 风 痰 ,半 夏 专 主 湿 痰 。防 己泻 血 分 湿 热 。木 通 泻 气 分 湿 热 。 羌 活 善 行 气 分 ,舒 而 不 敛 ,升 而 能 沉 ,人 手 足 太 阳 以 理 游 风 ;独 活 善 行 血 分 ,敛 而 不 舒 ,沉 而 能 升 ,入 太 阳 肺 、少 阴 ’肾 以 理 诸 风 。 昆 布 消 瘰 疬 瘿 瘤 ,软 坚 散 结 ,功 效 强 于 海 藻 ,久 服 令 人 消 瘦 。
医 垒 元 戎 师 张 李 ,逐 脉 定 方 察 病 机 。 伊 尹 汤 液 广 为 法 ,东 垣 之 说 多 裒 辑 。
54 [201 5.o71l
笃霪
在 李 中 梓 医 学 思 想 的 启 迪 下 ,余 善 于 辨 别 疑 似 证 ,特 别 是 确 切 辨 析 阴 阳 、表 里 、寒 热 、虚 实 四类 容 易 混 淆 的 病 证 ,从 《医宗 必 读 》中 得 到 启 示 ,准 确 作 出 诊 断 ,指 导 遣 方 用 药 。临 床 注 重 阴 阳 水 火 的 相 互 关 系 。因 为 阴 阳 水 火 是 万 物 之 本 ,在 人 身 之 中 即 为 气 血 。水 火 宜 交 不 宜 分 ,水 火 的 升 降 出 入 ,运 动 不 已 ,推 动 了万 物 的 生 长 和 发 展 。 治 先 天 根 本 ,则 有 水 火 之 分 ,水 不 足 者 ,用 六 昧 丸 壮 火 之 主 ,以 制 阳 光 ;火 不 足 者 ,
李中梓热药 治“热”病
李中梓热药治“热”病
*导读:一年夏天,明朝温补派医家李中梓遇到一位病人烦躁不安、面赤身热、昏烦闷绝,
一年夏天,明朝温补派医家李中梓遇到一位病人烦躁不安、面赤身热、昏烦闷绝,不时欲求冷水饮,手扬足掷,一派热证表现。
李中梓切脉后发现其脉象如丝线一般细小,这正是阴盛格阳的表现,立刻拟出一剂以温里药为主的回阳方剂,并嘱病家,将煎好的药液置入井水中冷却,待其变冷时再服,惊讶的是一剂服后,病人狂躁即去,再服一剂则神清气爽而告愈。
医家疑惑不解道:病人一派热象,为何用温热药,岂不是火上浇油吗?李中梓回答道:这一派热象症状乃是假象,是阴盛至极造成的,脉象按细如丝线,可知病属寒证,故必须用附子、干姜等温热药来温补阳气。
那为何又要将煎好的药液置于井水中呢?李中梓答道:病人有热象,此时服温热药极易引起呕吐,特别是热服或温服更易发生,但内寒非热药难解,所以我把药液置于井水中冷却,达到热药冷服的目的。
夏季井水冰凉,是降温的好方法。
家人听后无不佩服李中梓的高超医技。
用反治法治疗危症,必须要有高超的四诊技巧和犀利的洞察力,还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辨证思维,李中梓重用反治法治疗危症而能力挽狂澜,由此可见一斑。
李中梓技艺超人,他的业绩和佳话一直被后世所传颂。
6.不失人情论
重点内容
【词】危言、交际、怀抱、多歧亡羊、画饼、 不偶、成心、且如。 【句】有良言甫信,谬说更新,多歧亡羊, 终成画饼。 有参术沾唇惧补,心先痞塞;硝黄 入口畏攻,神即飘扬。
【朗读】
• 所谓旁人之情者,或执有据之论,而病情未必相符; 所谓旁人之情者,或执有据之论,而病情未必相符; 或兴无本之言,而医理何曾梦见?或操是非之柄, 或兴无本之言,而医理何曾梦见?或操是非之柄, 同我者是之,异己者非之,而眞是眞非莫辨;或执 同我者是之,异己者非之,而眞是眞非莫辨; 肤浅之见,头痛者救头,脚痛者救脚, 肤浅之见,头痛者救头,脚痛者救脚,而孰本孰标 谁知?或尊贵执言难抗,或密戚偏见难回。 谁知?或尊贵执言难抗,或密戚偏见难回。又若荐 动关生死。有意气之私厚而荐者, 医,动关生死。有意气之私厚而荐者,有庸浅之偶 效而荐者,有信其利口而荐者,有食其酬报而荐者, 效而荐者,有信其利口而荐者,有食其酬报而荐者, 甚至薰莸不辨,妄肆品评,誉之则跖可为舜, 甚至薰莸不辨,妄肆品评,誉之则跖可为舜,毁之 则鳯可作鴞,致瓌奇之士,拂衣而去;使深危之病, 则鳯可作鴞,致瓌奇之士,拂衣而去;使深危之病, 坐而待亡。此皆旁人之情,不可不察者也。 坐而待亡。此皆旁人之情,不可不察者也。
• “不失人情”的“人情”,原指“人的病 情”,李中梓则有意发挥为“人之常情” • 然后又将其别为病人之情、旁人之情和医 人之情予以分论,既指出了必须顺应或迁 就的人之常情,更多地则列述了不可迁就 的人之常情。但也深刻感受到了人之常情 的复杂,所以特别强调要“思之慎之,勿 为陋习所中”。
【朗读】
【原文】富者多任性而禁戒勿遵,贵者多自 尊而骄恣悖理。此交际之不同也。 • 自尊:自显尊贵。 • 交际:指地位、处境。 【译文】富有的人多任性,因而就不遵守 医生的告诫,有权势的人多自尊,便骄横 放纵,违背情理。这是社会地位的不同。
一代宗师李士材
一代宗师李士材士材学派第106期整理:王鑫一代宗师李士材——纪念先师李士材诞辰430周年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金庆江 215101自学成才的一代名医李士材名中梓,号念莪,又号荩凡居士。
明神宗万历十六年(1588年)出生于松江府华亭(今上海浦东惠南镇)的一个官宦家庭。
父亲李尚兖在他2岁时考中进士,任职兵部和吏部。
李士材从小受到很好的家庭教学,聪明好学,少年老成,被人视为神童。
8岁时其父亲因病早逝。
12岁以童试冠军的成绩考中秀才,以旷世奇才,成一代大儒,名噪于诸生间。
以后又曾九次参加乡试,虽二中副榜而屡试不第。
其间又因两亲子俱以药误,加以自己早岁体弱多疴,母亲患病,因而在其二十岁不到便在攻举业的同时开始研讨方书,自学中医。
古代中医成才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家传师授”,一条是“由儒从医”。
李士材业医既没有家传,也没有拜师,而是在仕途不利,父亡母病的情况下以儒通医自学成才的。
北宋著名的思想家范仲淹就是以儒通医的典范,曾有过:“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名言。
明清期间除了李士材之外,以儒通医自学成才者更是大有人在,如王肯堂、张景岳、傅青主、张路玉、徐灵胎等,近代亦有张锡纯、恽铁樵、岳美中等都是自学成才的一代名医。
因为中医药学在本质上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而儒者又具有很好的传统文化修养及其分析思辨能力,所谓医儒相通,所以更加容易领会掌握中医药学的精粹,成为名医,民间乃有“秀才学医,笼中捉鸡”的说法。
李士材1655年过世,享年67岁,从事医学生涯四十余年。
乾隆《江南通志》载:“李中梓,字士材,上海人。
有文名,善医,屡疗危症,皆奏奇效。
”李士材医术高明,持论平正不颇,治病不拘古法。
善治疑难重症,常能出奇制胜。
他的门人尤生洲称李士材夫子:“以良相之才,而屡困场屋,数奇未遇,旁通岐黄之学,遂登峰造极,足以继前贤而开后学。
”(《诊家正眼》尤序)弟子秦卿胤称其:“学博道精,悟人玄妙,弹指间使沉疴顿起,遍地阳春。
”(《诊家正眼》秦卿胤序)尤生洲的叔父尤侗也赞曰:“治病多任意而不拘法,一方出,人或相与骇之,然投之辄中,十不失一。
中医各学派,名家学说--李中梓
《内经知要》
《内经》的节注本,2卷。作者精选《内经》中重 要篇章内容,依据其理论体系予以分类详释。全 书分为:道生、阴阳、色诊、脉象、经络、治则、 病能等八篇,基本上体现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概况。
清代薛雪予以重校并加按语出版,遂广为流传。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4
《医宗必读》
李氏认为,天地造化之机,在于水火;水火之机, 在于互济,互济即水火相交。
用自然现象来比喻水火之间的关系:“太旱物不 生,火偏盛也;太涝物亦不生,水偏盛也。”于 是“煦之以阳光,濡之以雨露,水火和平,物将 蕃滋。”
而人体与自然必须保持协调与统一,水火二气共 同主宰人体生命活动。只有水火相交,人体才有 正常的功能活动。
12
(二) 先后天根本论
上古圣人见肾为先天之本,故著之脉曰:人之 有尺,犹树之有根,枝叶虽枯竭,根本将自生。 见脾胃为后天之本,著之脉曰:有胃气则生, 无胃气则死。所以伤寒必诊太溪,以察肾气之 盛衰;必诊冲阳,以察胃气之有无。两脉既生, 他脉可弗问也。
13
(二) 先后天根本论
治先天之本有水火之分: 水不足——六味丸 火不足——八味丸
综合性医书,10卷。 卷一,为医论及图说。 卷二,为脉诊、色诊。 卷三、卷四,论述常用药物三百五十余种。卷五,
论伤寒。 卷六至卷十,论内科杂病三十五种,对病因、病机、
症状、治法、方药均详细论述,均先取《内经》, 次采各家名论,并参以己见和医案举例。立论中肯, 辨析精详,为习医之门径书。
5
《颐生微论》
治后天之本有饮食劳倦之分: 饮食伤——枳壳丸 劳倦伤——补中益气汤
14
用药特点
理脾不拘于辛燥升提 治肾不泥于滋腻呆板 既反对时医滥施苦寒 又不赞成浪用桂附 补肾理脾,法当兼行
李中梓辨疑验案奥旨简析
李中梓辨疑验案奥旨简析
徐承祖
【期刊名称】《中华中医药学刊》
【年(卷),期】1996(0)6
【摘要】李中梓是明代的著名医家。
字士材,号念莪。
江苏华亭(松江县)人。
根据《内经》、《伤寒论》等古典医籍,参考其他名医著述,结合自己的多年临证经验,编著了《医宗必读》。
笔者就李氏《医宗必读》中的一些验案(以下简称某病某案),探索其辨识疑似之证的奥旨。
1 症既不足凭,当参之脉理李氏临证十分重视切诊(切脉、腹诊)的鉴别意义,他的辨疑经验之一就是“症既不足凭,当参之脉理”。
如症见伤寒九日,口不能言,目不能视。
【总页数】2页(P11-12)
【关键词】辨证论治
【作者】徐承祖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县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2
【相关文献】
1.康胜泰经方辨治产后身痛验案选析 [J], 周建江;康胜泰
2.贺永清临床辨治疑信危急症验案三则 [J], 李颖
3.详辨精治释疑解难:—蒋文照教授验案选析 [J], 徐珊
4.《素圃医案》“扶阳法”辨治咳嗽验案选析 [J], 吴袁元;方朝晖;郭锦晨;齐卓操
5.李中梓辨治头痛验案举隅 [J], 刘晓芳;周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失人情论69076
曲高者和寡
《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客有 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 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 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 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 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 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 寡。”
比喻知音难得。此喻对良医的高明见解 ,懂得的人很少。
多歧亡羊:又作“歧路亡羊”。喻 众说纷纭,无所适从。
《三国志·魏志·卢毓传》
“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 可啖也。”
画饼:比喻虚名没有实用。此喻空 谈无实效 。
《孟子·车薪杯水:亦作“杯水车薪”。车薪 之火,杯水难救。喻力量太小,无济 于事。
分析病人之情,有藏气、好恶、交际、 调治之四不同,无主、过慎、得失、 缓急、成心、隐讳之六为害。
第三段
是非(是非之柄):活用作动词/决 断是非
是(是之):意动用法/以……为是 非(非之):意动用法/以……为非 密戚:同义词复用,谓关系亲密的
人。 私:偏爱
利口:能言善辩,能说会道。 薰莸:薰,香草;莸,臭草。喻邪
内容提要
本文选自明代崇祯十年(1637 )刊本《医宗必读》卷一。是 作者结合医疗实践过程中的见 闻,所撰写的学习《素问》的 心得体会。
学习目的要求
1、了解李中梓论述的医疗实践中的 种种人为困难,批判逢迎、欺诈、 鲁莽、嫉妒等恶俗人情,引以为戒。
2、掌握大纲重点词语及成语典故的 喻义。
3、语译全文。
告诫后人勿为陋习侵袭,同时发出 无力改变这类习俗的感慨。
后常以“戞戞独造”形容文辞之别
出心裁,富有独创性。
说明撰写本文的原因,概述人情的含义。
阳藏:阳盛的体质。 阴藏:阴盛的体质。 毒:指药性,药力。古人认为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肠胃,乃属标病。其所感之邪与所受之 经,乃本病也。”
“痢之为证,多本脾肾”
(二)水火阴阳论
1、水火宜互济
李氏认为,天地造化之机,在于水火;水火之机, 在于互济,互济即水火相交。
用自然现象来比喻水火之间的关系:“太旱物不生, 火偏盛也;太涝物亦不生,水偏盛也。”于是“煦 之以阳光,濡之以雨露,水火和平,物将蕃滋。”
第三,脉象有时出现难作凭证的假象时,必须进行 沉取,方可探得隐伏在内的真实情况。
医案举例
儒者吴君明,伤寒六日,谵语狂笑,头痛有汗, 大便不通,小便自利。众议承气汤下之。余诊其 脉浮而大,因思仲景日:“伤寒不大便六七日, 头痛有热,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 方今仲冬,宜与桂枝汤。众皆咋舌,以谵语狂笑 为阳盛,桂枝入口必毙矣。
❖ 李中梓论药见于四部著作,各有侧重。分别 是《颐生微论》、《(镌补)雷公炮炙论》、 《医宗必读》《本草通玄》。
❖ 李氏论药精当明晰,切于实用,医著中不仅 记载了本人临证、亲眼目睹的宝贵经验,而 且指正当时世俗滥用寒凉、畏惧温补之药的 错误,这些论述至今仍有借鉴作用。
(二)处方用药反对胶执不变
半夏
❖ “俗以半夏有毒,用贝母代之。不知贝 母寒润,治肺家燥痰之药。半夏温燥, 治脾胃湿痰之药。而这天渊,何可代 乎?”
(二)处方用药反对胶执不变
知母
❖ “多服令人泄泻,令人减食。此惟实火燔灼 者,方可暂用。若施之于虚损之人,如水益 深矣。盖苦寒之味行天地肃杀之令,非长养 万物者也。今世未明斯义,误以为滋阴上剂, 劳瘵神丹,因而夭枉者不可胜数。予故特表 而出之。永为鉴戒。”
(二)水火阴阳论
3、阴阳的具体应用
提出“补气在补血之先,养阳在滋阴之上”的 治疗主张,即以补气引导补血,以温阳催化滋 阴。
所以李氏在辨证施治时,多用温补而远避寒凉, 注重调养而防克伐。对当时“喜用寒凉,畏投 温补”的临床用药风气提出异议。
(二)水火阴阳论
综上所述,李氏论人体之水火、阴阳、气血是相 互参合的,旨在阐明人体化生之机在于水火之互 济,阴阳之协调。既强调资养气血,又重视阳气 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三) 化源论
虚证:资化源即虚者补其母。
隔二疗法:虚则补其母,如治肾水之虚,可隔 二治肺,赖母补子虚。
隔三疗法:补母之母法,如治肾水之虚,可隔 三治理脾,使土助肺金,金实水源
实证:根据五行相克关系,常用清心保肺、 抑肝扶脾、利水通阳法。
亢害承制:“法当平其所复,扶其不胜”
(四)别症、知机、明治
4.疏利——实者泻之,通因通用
痰凝气滞食滞水停之泄泻,祛痰、理气、消 积、逐水。
(三)治泄泻九法
5.甘缓——急者缓之
泄利不止,有急迫下坠感者,佐以甘缓培中。 “泻利不已,急而下趋,愈趋愈下,泄何由止? 甘能缓中,善禁急速,且稼穑作甘,甘为土味, 所谓‘急者缓之’是也。”
(三)治泄泻九法
6.酸收——散者收之
(一) 先后天根本论
上古圣人见肾为先天之本,故著之脉曰:人之 有尺,犹树之有根,枝叶虽枯竭,根本将自生。 见脾胃为后天之本,著之脉曰:有胃气则生, 无胃气则死。所以伤寒必诊太溪,以察肾气之 盛衰;必诊冲阳,以察胃气之有无。两脉既生, 他脉可弗问也。
(一) 先后天根本论
治先天之本有水火之分: 水不足——六味丸 火不足——八味丸
贫贱之家亦有宜补,但攻多而补少;富贵之家 亦有宜攻,但攻少而补多。是又当以方宜为辨, 禀受有别,老壮为衡,虚实为度,不得胶于居 养一途,而概为施治也”。
(一)总结辨治大法
❖ “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辨之大法,阴阳、寒热、脏腑、气血、 表里、标本先后、虚实缓急七者而已。”
(二)处方用药反对胶执不变
“大抵富贵之人多劳心,贫贱之人多劳力。富贵 者膏梁自奉,贫贱者蔾藿苟充。富贵者曲房广 厦,贫贱者陋巷茅茨。劳心则中虚而筋柔骨脆, 劳力则中实而骨劲筋强。膏梁自奉者藏府恒娇, 蔾藿苟充者藏府恒固。曲房广厦者,玄府疏而 六淫易客;茅茨陋巷者,腠理密而外邪难干。”
“故富贵之疾,宜于补正;贫贱之疾,利于攻 邪。…子和所疗多贫贱,故任受攻;立斋所疗 多富贵,故任受补。子和一生岂无补剂成功, 立斋一生宁无攻剂获效?
(三)治泄泻九法
1.淡渗——在下者引而竭之
“治湿升不腾利鼓小舞便胃,气非其治也”。 六一以散风、胜五湿苓散、四苓散、五皮饮等。
2.升提——下者举之
脾气下陷,清阳不升之泻。 补中益气汤、升阳除湿汤。升柴羌葛之类。 风药多燥,湿为土病,木可胜土,风亦胜湿。
(三)治泄泻九法
3.清凉——热者清之
热淫所致暴注下迫,口渴溲少,脉洪数。 戊己汤、承气汤、葛根芩连汤
肾为脏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本,三焦 之源,而人资之以为始者也。故曰先天之本在肾。
盖婴儿既生,一口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肠胃润 绝而死。经曰:安谷则昌,绝谷则亡。犹兵家之 饷也,饷道一绝,万众立散;胃气一败,百药难 旋。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气人胃,洒陈于六 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 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
别症:区别类似的症候,审证求因
“大抵症之不足凭,当参以脉理;脉又不足凭, 当取之沉候。彼假症之发现,皆在表也,故浮 取脉而脉亦假焉;真病之隐伏,皆在里也,故 沉候脉而脉可辨耳。脉辨已真,犹未敢恃。更 察禀之厚薄,症之久新,医之误否。”
知第机一:,脉审与察症病两相机参,合因,细病心立加法以识别; 明第治二:,症掌不握足治为凭则时治,法常须推究其脉;
医案举例
余曰:汗多神昏,故发谵妄,虽不大便,腹无所 苦,和其营卫,必自愈耳。遂违众用之,及夜而 笑语皆止,明日大便自通。故病多端,不可胶执, 向使狐疑而用下药,其可活乎?
三、治疗经验
总结辨治大法 处方用药反对胶执不变 治泄泻九法 治癃闭七法 制定新方
富贵贫贱治病有别论
“尝读张子和《儒门事亲》,其所用药,惟大攻 大伐,其于病也,所在神奇。又读立斋十六种, 惟大温大补,其于病也,亦所在神奇。何两公 之用药相反,而收效若一也?
泻下日久,统摄无能,精气耗散不收,乌梅丸 “泻下有日,则气散而不收,无能统摄,注泄 何时而已?酸之一味,能助收肃之权。《经》 云‘散者收之’是也。”
(三)治泄泻九法
7.燥脾——虚者补之
脾虚不足用四君、六君、参苓白术等健脾燥 湿;湿胜困脾用平胃散合理中丸。
8.温肾——寒者温之
久泻属下元无火者,四神丸、六神丸、金匮 肾气丸。
《颐生微论》
综合性医书。四卷。著成后李中梓予以删补, 并由其门人沈朗仲校订,改名《删补颐生微 论》,刊于1642年。全书分述三奇(精、气、 神)、医宗、先天、后天、审象、运气、脏 腑、医方、医案等24论。书中突出李氏重视 预防和脾肾并重的学术思想。内容比较广泛。 但全书分类略嫌杂乱。
二、学术理论
治后天之本有饮食劳倦之分: 饮食伤——枳壳丸 劳倦伤——补中益气汤
用药特点
理脾不拘于辛燥升提 治肾不泥于滋腻呆板 既反对时医滥施苦寒 又不赞成浪用桂附 补肾理脾,法当兼行
• 肾虚为主者——甘寒补肾+砂仁、沉香之类 • 脾虚为主者——辛温快脾+五味、肉桂
临床应用
虚劳
血虚/气虚 “精血之源头在于肾,阳气之 源头在于脾,治疗重在脾肾。”
《内经知要》
《内经》的节注本,2卷。作者精选《内经》 中重要篇章内容,依据其理论体系予以分类 详释。全书分为:道生、阴阳、色诊、脉象、 经络、治则、病能等八篇,基本上体现了中 医理论体系的概况。
清代薛雪予以重校并加按语出版,遂广为 流传。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 穷。
《医宗必读》
李中梓
生平
李中梓,字士材,号念莪, 明末华亭(上海市松江)人,是明 末一大名医。他一生对中医理论 研究十分重视,兼取众家之长, 其论述医理,多能深入浅出,所 著诸书,通俗易懂,在中医普及 方面作出较大贡献。
著作
《内经知要》《医宗必读》 《颐生微论》《伤寒括要》 《诊家正眼》《病机沙篆》 《本草通玄》《里中医案》 《雷公炮炙药性解》
先后天根本论 水火阴阳论 化源论 别症、知机
(一) 先后天根本论
孙思邈重视先天,提出补脾不如补肾 薛己、张介宾均十分重视肾命之补法 许叔微提出补肾不如补脾 李杲提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
李中梓——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茂。 明确提出脾肾先后天根本论。
(一) 先后天根本论
木通、橘红等;
6. 苦寒清热:实热内蕴而致癃闭,药用栀子、
黄芩、黄连、芍药、黄柏、知母;
7. 温补脾肾:水邪内侵,侮脾土而克命火。
♫ 滋肾涤热:肾水燥热、膀胱不利 ——直接治疗
♫ 清金润肺:肺燥不能生水,气化不利 治肺以治膀胱——隔二之治
♫ 燥脾健胃:脾湿内盛,精不上承,肺金不足,不 能生水,导致肾与膀胱气化不利 治脾以益肺,治肺以利膀胱——隔三之治
综合性医书,10卷。 卷一,为医论及图说。 卷二,为脉诊、色诊。 卷三、卷四,论述常用药物三百五十余种。
卷五,论伤寒。
卷六至卷十,论内科杂病三十五种,对病因、 病机、症状、治法、方药均详细论述,均先 取《内经》,次采各家名论,并参以己见和 医案举例。立论中肯,辨析精详,为习医之 门径书。
而人体与自然必须保持协调与统一,水火二气共同 主宰人体生命活动。只有水火相交,人体才有正常 的功能活动。
(二)水火阴阳论
2、阴阳宜协调,尤以阳为重
“天地造化之机,水火而已矣。宜平不宜偏,宜交 不宜分。”
阳气的重要性:“春夏生而秋冬杀,向日之草木易 荣,潜阴之花卉善萎也。”
“春夏之温可以发育,秋冬之寒不能生长,虚者 必补以人参之甘温,阳生阴长之理也。”
9.固涩——滑者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