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散文故乡的野菜读后感800字
英文回答:Zhou's essay, " The gourmet veggies of the homeland " , is a good example of poor farmers living in their home fields and rich natural resources。
In an objective and rigorous manner,the author describes the fields and field vegetables of his hometown, reflecting the guiding role of the party ' s routes,policies and policies in rural development。
Through his profound memories of her home food, the author has given a deep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 s deep attachmentto the land and its attachment to the homeland。
This emotional expression reflects the author ' s political positionand views, and also leads to attention and reflection on home and rural development。
周作人散文《故乡的野菜》充分展现了贫下中农在家乡的田园生活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作者以客观、严谨的态度描述了故乡的田野和野菜,体现了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对于农村发展的指导作用。
通过对故乡菜的深情回忆,作者深刻诠释了中华民族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和家乡的眷恋。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高考诗歌精读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高考诗歌精读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赏析阅读天地0517 2040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赏析原文: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
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
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
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莱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
”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
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
《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齐菜花。
谚云:三春戴养花,桃李羞繁华。
”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芥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
侵晨村童叫卖不绝。
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
”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
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
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
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
日本称作“御形”,与齐菜同为春天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赏析《故乡的野菜》
浅析《故乡的野菜》周作人,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
周作人最早在理论上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文艺性的叙事抒情散文,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虽然周作人和鲁迅是两兄弟,但是性格上自小就属截然相反的两类。
鲁迅正直敢为,不平则鸣,在是非间是个不甘寂寞的人。
周作人则和顺平静,用心专注,不爱惹事,即使在不良的环境中也能随遇而安。
这一点从周作人的散文《故乡的野菜》中就可以充分体现出来。
《故乡的野菜》是周作人的名作之一,创作于一九二四年二月,发表于同年四月五日的《晨报副镌》。
这篇散文仅一千二百余字,记述了故乡的三种野菜,言简意深,意味深厚,典型体现了周作人美文的特点,也成为散文大师最初的“言志”经典之作。
它是周作人人小品散文的名篇之一,通过对家乡野菜的描写,勾勒了一幅幅浙东古朴清纯的民俗画卷,流露出品花赏草的闲适情趣,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怀念。
整篇文字就像一位长者在静静讲述,淡泊安详,但平淡的背后却有着用心的经营。
周作人善于世人所不言的小题材,信笔写来,皆成风趣。
《故乡的野菜》便写出了故乡的风俗,且带着清新的野趣。
文章的开头极力申述对故乡并无特别的情份,是一个“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周作人的这种极力的淡化感情的做法,其根本就在于他的审美标准,表现在文学上就是“爱好天然、崇尚简素”,也体现了他在文学艺术上的生活态度和审美理想,从作品来看,文中并非无情,相反地常常是有有一种情切温暖。
文章中,作者不厌其烦的介绍了故乡的荠菜、马兰头、黄花麦果、紫云英,它们的形状、颜色与用途,以及围绕它们而展开的浙东民俗。
文中的用笔及其简练明净,从而传达出作者的审美情趣。
由此可见,以质朴的语言对民俗的东西忠实的记述,以存野趣,以独特的审美标准去表现,使得周作人的散文野趣转化为雅趣。
文章字虽少但引文却极多,这充分体现了作者渊博的常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从而又把浙江的民俗放置在一个横向文化比较的剖面上,也使文章带有明显的笔记体散文的特色。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钩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
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口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
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
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
”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
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
《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
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
”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
以厌虫蚁。
侵晨村童叫卖不绝。
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
”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
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
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
自从+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
日本称作“御形”,与荠菜同为春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日“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读后感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读后感《故乡的野菜》读后感:周作人心底的乡愁,咱四川人也能懂
哎哟喂,读了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心里头那个滋味儿,就跟吃了咱四川的泡菜一样,酸酸辣辣,又带着点儿甜。
你说这文章写的,咋就那么贴切人心呢?
周作人老先生啊,他笔下的野菜,不光是田埂上的那些绿疙瘩,那是他心尖尖上的乡愁啊。
一读到他写荠菜、马兰头,我就想起小时候,跟着爷爷去地里头掐野菜,那时候哪知道啥是讲究,只知道野菜和着稀饭吃,香得很。
周作人说那些野菜是“故乡的符号”,我琢磨着,这不就是嘛!咱四川的野菜,也是咱这方水土的魂儿,走到哪里都忘不了。
再翻到写蕨菜那段,哎哟,周作人写得那个细啊,就像是在咱耳边轻声细语地说着悄悄话。
他说蕨菜要趁嫩掐,老了就不好吃了。
这不就跟咱四川人吃折耳根一样嘛,时节不对,味道就不对了。
看到这里,我就忍不住想,这老先生要是来咱四川走走,怕是得写一本《四川的野菜》咯!
读完这篇文章,我像是跟着周作人走了一圈他的故乡,心里头那个暖和劲儿,就别提了。
想想现在,虽然身在城里,但每次回乡下,看到那些熟悉的野菜,心里头还是亲切得很。
周作人写的野菜,不只是野菜,更是一种情怀,一种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咱们四川人,虽然讲的是川话,吃的是川菜,但那份对故乡的感情,跟周作人老先生是一样的,都是那么真,那么深。
好了,今儿就聊到这儿,下次咱们再接着侃!。
淡语家山情味长_周作人_故乡的野菜_赏析
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 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日本称作 “ 御 形”,与荠菜同为春天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 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 “ 草饼”,春分前后 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 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扫墓时候所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称草 紫,通称紫云英。农人在收获后,播种田内, 用作肥料,是一种很被贱视的植物,但采取嫩 茎瀹食,味颇鲜美,似豌豆苗。花紫红色,数 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绣,如铺着华美的地 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状若蝴蝶,又如鸡 雏,尤为小孩所喜。间有白色的花,相传可以 治痢。很是珍重,但不易得。日本 《 俳句大辞 典》云: “ 此草与蒲公英同是习见的东西,从 幼年时代便已熟识。在女人里边,不曾采过紫 云英的人,恐未必有罢。”中国古来没有花 环,但紫云英的花球却是小孩常玩的东西,这 一层我还替那些小人们欣幸的。浙东扫墓用鼓 吹,所以少年常随了乐音去看 “ 上坟船里的姣 姣”;没有钱的人家虽没有鼓吹,但是船头上 篷窗下总露出些紫云英和杜鹃的花束,这也就 是上坟船的确实的证据了。
十三年二月 ( 雨天的书》) .1’+ 年 ’ 月作,选自 《
’’ ) *+ ,-.+ ) .(/+ & 0
!"#$
%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事物身上找出其天趣、物理,采用那种近乎 “ 无结构”的自由体,下笔从容舒徐,语言素 白耐嚼,有着平和、冲淡、闲逸的情调,形成 幽远、明净、清雅的意境,读来给人一种温厚 而又淡泊,绵恬而苦涩的感觉,的确别是一 家。读读 《 故乡的野菜》,我们对这些就会有 直接的感受了。 这篇作品与 《 乌篷船》都是周作人小品文 的代表作,它通过对故乡几种野菜的介绍,描 绘了浙东乡间的民情风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怀 想和对童年的眷恋。文章的结构几无 “ 匠心” 可言,先阐释 “ 故乡”,再介绍 “ 野菜”。 周作人抒情不故作惊人之笔,第一段出语 极平淡,淡淡的笔墨掩盖起浓浓的乡情。表面 看,作者对浙东故乡似乎真的没什么 “ 特别的 情分”。一是表明他的故乡观念是淡漠的 ( 凡 住过的地方都可算故乡);二是声言故乡在念 想中是轻淡的 ( 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 ) 。 其 实,他是 “ 冷中有热”,把很在意的事说得似 去: “ 猗嗟娈兮,清扬婉兮。舞则选兮,射则 贯兮,四矢反兮,以御乱兮。”这也是描写鲁 庄公的仪容、体态、舞姿、射箭技术。 “ 选”,意思是出类拔萃,说鲁庄公的舞蹈和 射箭技术出类拔萃,一定能够处理好政事,不 出乱子。这样一来,在一定程度上掩饰了前边 辛辣的讽刺话语,顾全了鲁庄公的颜面, 体现 诗人厚道的一面。 尽管讽刺十分辛辣, 但并不显 得尖酸刻薄, 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厚重的人文 精神底蕴和春秋时期温柔敦厚的《 诗》 教观。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意象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意象1.引言1.1 概述概述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备受瞩目的作家,他以其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人物塑造而广受赞誉。
作为一个地道的中国乡土作家,周作人的创作往往紧紧围绕着他的故乡,寻找着那些平凡而又独特的存在。
在他的作品中,野菜成为他笔下的一大重要意象,承载着他对故乡的眷恋和深情。
本文将以周作人故乡的野菜意象为主题,深入探讨野菜在他的作品中的种类和特点,以及其象征意义。
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周作人的创作思路和他对乡土文化的热爱,也可以透过野菜这一形象,感知到乡村生活的纯朴与美好。
在本文的正文部分,我们将首先介绍周作人故乡的野菜种类和特点,剖析这些独特植物的形态、生态和营养价值。
其次,我们将探讨野菜在周作人作品中的象征意义,探寻其背后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周作人文学世界中那些令人陶醉的意象,感受他对自然界最朴素的表达和对民俗文化的独到解读。
最后,结论部分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强调周作人故乡野菜意象的重要性,并提出对读者的启示和思考。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读者能够以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敬意来欣赏周作人的作品,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到对乡土文化和自然界的珍视与热爱。
综上所述,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出发,全面而深入地探讨周作人故乡的野菜意象,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视角,去感知和理解这位作家独特的文学创作。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的具体安排如下:正文部分主要围绕周作人故乡的野菜意象展开,分为两个小节来进行阐述。
第一个小节将介绍周作人故乡的野菜的种类和特点,从而为读者提供对于野菜的基本了解。
第二个小节将深入探讨野菜在周作人的作品中所扮演的象征意义,从而带领读者进一步理解周作人对于野菜意象的深入思考和表达。
野菜的种类和特点部分,可以分段介绍周作人所在故乡野菜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可以包括对于各类野菜的名称、外观特点、生长环境和营养价值的详细描述。
故乡的野菜周作人原文阅读
《故乡的野菜周作人原文阅读》
小朋友们,今天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周作人先生写的《故乡的野菜》。
这篇文章里呀,周作人先生给我们讲了好多他故乡的野菜呢。
比如说荠菜,那是春天里常见的野菜,小小的叶子,绿绿的,带着一股清香。
先生说,妇女和小孩们会去采荠菜,拿回家可以做菜吃。
还有黄花麦果,样子有点特别,味道也不错。
周作人先生还提到了一些关于野菜的习俗,可有趣啦。
读着这篇文章,就好像跟着先生一起回到了他的故乡,看到了那些熟悉的野菜,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情。
《故乡的野菜周作人原文阅读》
小朋友们,咱们接着来聊聊《故乡的野菜》。
在这篇文章中,周作人先生的文字特别亲切。
他写野菜的时候,就像是在跟我们拉家常。
他说故乡的野菜,不只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回忆。
比如紫云英,开着漂亮的小花,不光好看,还能吃呢。
先生还讲了小时候和小伙伴们一起在田野里找野菜的情景,那笑声仿佛就在耳边。
读着这文章,我们能感觉到先生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故乡的野菜周作人原文阅读》
小朋友们,咱们再深入读一读《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先生在文章里,把每一种野菜都描写得特别生动。
像莼菜,滑溜溜的,吃起来口感很特别。
他还讲了野菜的做法,让我们好像能闻到那饭菜的香味。
而且呀,通过这篇文章,我们能了解到故乡的风土人情,感受到那个地方的独特魅力。
小朋友们,多读几遍这篇文章,会有更多有趣的发现哟!。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赏析教案
故乡的野菜赏析周作人说:「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余秋雨说:「故乡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
」我们也曾读过许多与故乡有关的作品,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还有与乡情有关的成语:「落叶归根」;谚语:「人不离乡,鸟不离枝。
」一、作者简介1.学习多种语言鲁迅的二弟,青少年时期的经历与鲁迅差不多。
少年时代,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受海军教育,侧重英文,因而广开接触外文的窗口;及去日本留学,前后六年,除对日本语文和人情有高深的研究外,同时受章太炎指导,中文更为精进。
此外,又学俄文,翻译俄国著名作家作品,后对基督教圣经中文译本不甚满意,因而学习希腊文,立意重译,其后虽未重译,却得以一窥希腊古典文学。
在日留学六年间,计独力翻译五种中篇长篇小说,共三十余万言。
“五四”前后,与鲁迅、陈独秀等人一起,积极倡导新文化运动。
他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叙事”“抒情”散文,给新文学开辟出一块新的土地。
他自己也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写下大量叙事抒情散文。
2.学习范围广我的杂学一文明载作者学习的范围包括:非正轨的汉文、非正宗古书、非正统的儒家、欧洲文学、希腊神话、神话学、文化人类学、生物学、儿童学、性心理学、蔼理斯的思想、医学史与妖术史、日本的乡土研究、写真集与浮世绘、川柳、落语、滑稽本、俗曲、童谣、玩具图、外文与译书、佛经与戒律,足见其读书的趣味与选择背后,隐藏着治学道路与人生道路的根本抉择,既宽博通达,又不拘泥于正统正宗。
3.发表文章所用的别号:周作人发表文章所常用的别号,有岂明、启明、知堂等。
一般文人则喜欢用他书斋的名字,称他苦雨斋老人或苦茶庵主。
因为生活上,嗜喝苦茶,写苦竹,居「苦雨斋」,文章总也夹杂苦涩味。
“体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中,同时有两类不同风格的散文:一类颇有“凌厉浮躁之气”,一类则表现出平和冲淡的韵味。
周作人散文艺术的主要成就,不在于“浮躁凌厉”的这类散文,而在于创造了“平和冲淡”的这种独特的散文艺术风格。
平和冲淡、雅趣盎然——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赏析
平和冲淡、雅趣盎然——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赏析《故乡的野菜》是中国现代散文家周作人于1924年2月创作,该散文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民俗童趣在平淡中娓娓道来,其语言平和冲淡、淡雅悠远。
文风飘逸潇洒、雅趣盎然,堪称一幅淡雅悠远的风俗画。
《故乡的野菜》文笔质朴,立意新奇,通篇都透出一股精巧的艺术魅力,思乡怀旧是文章的主题,而贯穿全文的线索却是野菜。
野菜是最被贱视的,它登不得大雅之堂,又不为一般富有阶级所爱。
在作者心中,“故乡”是极富吸引力的字眼,野菜成为作者笔下抒情之物,然而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怀旧之感,在文章中并没有象火山岩浆一般地喷发出来,而是如同一位丹青妙手把一幅清淡的浙东风俗画展现在读者眼前,使人睹景思情,油然而生思乡之心,而点缀画面的便是平凡的野菜。
1、在《故乡的野菜》一文中,作者周作人说他有四个故乡新华字典中,故乡的意思是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家乡,老家。
所以,我们惯常的理解,人只能有一个故乡。
而作者却在文章一开头就写道:“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是不是感到作者对故乡的理解不正确呢?并非如此,周作人先生自己理解的故乡就是: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这充分说明了,他对每个住过的地方都有着浓厚的情感。
2、“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
(1)浙东:住过十几年(2)南京:住过六年(3)东京:住过六的(4)北京:写《故乡的野菜》一文时,周作人先生住在北京,还没有离开,就又称北京为他的家乡。
其实每个地方,作者住的时间都算不长,最长的是浙东,也就是作者出生并成长的地方,也不过十几年,而南京、东京材各六年,北京是正在住的地方。
1924年,周作人先生39岁了,才39岁,已经在外面住了多年了,离开浙东时十几岁,后来去南京东京,又到北京,可以说住所更换得极为频繁,难怪周作人先生没有词典里所解释的“故乡”,而他还说“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情分”。
周作人和汪曾祺同题作文《故乡的野菜》对比赏读推荐
周作人和汪曾祺同题作文《故乡的野菜》对比赏读推荐 周作人所写《故乡的野菜》(1924 年)是名篇,许多人都知晓。
后来,汪曾 祺 作了一同题文章(1992 年),记述自己家乡的野菜(周为浙江绍兴人,汪为江 苏高邮人),其中意趣值得玩味。
于文化趣味及文字趣味,汪曾祺得之苦雨斋的 影响不在少数,及至晚年,他拿来苦雨斋之同题作文,是一种致敬,抑或未明言 的游戏式的“比赛”, 我们或许可以有不同的猜测, 但从中透出的文脉之绵延与 变数,却是颇可探究的。
汪曾祺的文学 趣味受废名、沈从文的浸染,而文化趣味更多来自于周作人、俞平伯一脉。
从前后两篇《故乡的野菜》中可看出,他们对民俗谣曲、野史杂记兴味浓厚,多 所点染。
周作人引浙东童谣,“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汪曾祺回忆儿 时听到的叫卖声,“卖枸杞头来!”又引家乡歇后语,“王西楼嫁女儿—画(话) 多银子少”。
周作人征引《西湖游览志》、《清嘉录》中关于荠菜花的记载,汪 曾祺征引《以莼姜法鱼糟蟹寄子瞻》中的莼菜记录、《野菜谱》中各种野菜的记 录。
周作人写小品文,学术味道极浓,因其本质为学问家、爱智者,其学识由散 文 的形式表现而已;汪曾祺的散文,思想的历练不及苦雨斋,但其特出之处在 于文字的灵动鲜活,多小说 的笔法,毕竟他本是小说家(汪的许多小说、散文的界线模糊,因为他不认 为两种文体必须泾渭分明)。
周作人的文章是雅的,即使写野菜这般普通俗常的 物什,亦无改其气质。
而汪曾祺的描写,如“枸杞头带着雨水,女孩子的声音也 带着雨水。
枸杞头不值什么钱,也从不用秤约,给几个钱,她们就能把整篮子倒 给你。
女孩子也不把这当做正经买卖,卖一点钱,够打一瓶梳头油就行了”,语 调温婉,且极具画面感,这是在苦雨斋笔下不会出现的。
周作人的白话文很耐读,有涩的感觉,因为他喜欢时时夹杂文 言的成分。
汪曾祺与之相比,文字是极白的,简直就是大白话(除去从古籍 里来的引文),但我们读之,觉得耐读,白而不俗,如上引女孩子卖枸杞头的几1/5句,每句话都很“白”,不过连在一起,却很有味道,是有意蕴的底子的。
故乡的野菜阅读答案
故乡的野菜周作人①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钩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
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②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口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
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
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
”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
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
《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
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
”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
以厌虫蚁。
侵晨村童叫卖不绝。
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
”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③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
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
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④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有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www.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
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铜陵黄花麦果的影子了。
日本称作“御形”,与荠菜同为春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精品】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赏析
【精品】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赏析
《故乡的野菜》这首词曲堪称道家地道的落叶画廊,让读者穿行于青葱山野之间,领
略淳朴的气质,捕捉本土的美好,凸显周作人一贯的大自然色彩。
起首一句,把人带入传统隐雅的青葱山野之间:“归故乡山,野菜香满屋。
”他将山
野带入了居室,加上去声“忆乡恩,少不得愁”,又使气愤情之情乡之情溢于言表。
接着,周作人营造出山林之间野菜飘香的意境:“羊肚韭,仙熏草” ,怀着尊敬的眼光审视这
野菜之美,联想到自然的变化,给后续的诗句色彩升华。
他以一种淡泊但又揉加含蓄地情
绪述说:春风袭,芝兰蔽,莎草长,桃熟夏。
这幅山野叙事画面,焕发着夏日年轮的洒脱情愫,令读者注意到自然宁静之火,沉思
欣慰于大自然的宁静质朴。
后如,作者让山野盛放着入古至今的滋味:“棠梨花,野韭菜;山牛蹄,岭笋头。
”牛蹄笋头等野菜历经岁月,由昔至今,它们带出了历史的变迁及带给
人的历史的沉淀的广袤情怀。
此段诗句简练且犹如照片般的描述,让人想起幼时本土的美味,历经岁月至今仍然品尝着其滋味。
下文中,作者以山野之色再展示家乡的象征,而又
张扬向往故乡之情:“天汉青,洞庭秋;鱼苴芒,雨露秀”,打里思绪饱满,使得后续叙
述明白而充满情调。
最后,作者用一首最美的歌来形容家乡落叶画廊野菜之美:“故乡香,野菜香;歌乐响,二月芳。
”他将段落完结于最活跃的词组,有如最耀眼的曲高和寡,使读者尝到周作
人傅雷传统的淳朴美好。
整首词曲,气势宏伟,情调活跃,以自然为主线,反复展示着历
经岁月仍然历史深厚的故乡;乡愁俨然,流露着对故土淳厚之情。
周作人 故乡的野菜
贯手 短 的, 小 此 平加 的 外 和之 篇 , 冲作 幅 本 淡者 中 文 的心 , 将 风境 语 民 格的 言 谣 。平 简 童 和洁谚 冲,、 淡联中 ,想外 使丰典 本富故 文,不 显选露 出材痕 周从迹 作平的 人凡将 小琐其 品碎点 文处缀 一着在 3
义吃 俗 识 他 。的 民 。 的 知 实文 情 文 知 识 现化 , 中 识 性 了, 所 不 不 和 野是 以 仅 仅 趣 趣“ 文 介 在 味 和吃 中 绍 于 性 雅文 表 了 丰 也 趣化 达 故 富 是 的” 的 乡 的 本 结背 已 三 书 文 合后 不 种 本 的 。的 仅 野 知 一 故仅菜识大 乡是,,特 的简更更色 风单介在, 俗的绍于周 和吃了他作 内了与丰人 在,之富是 的而相的富 文是关生有 化一的活的 含种风常, 2
是态 “ 情 “ 念 流 家 有度 爱 的 只 。 露 乡 《 有和 好 做 因 文 出 野 故 一审 天 法 钓 章 品 菜 乡 种美 然 , 于 的 花 的 的 情理 、 其 斯 开 赏 描 野 切想 崇 根 游 头 草 写 菜 温, 尚 本 于 极 的 , 》 暖从 简 就 斯 力 闲 勾 是 。作 素 在 的 申 适 勒 周 品”于关述情了作 来,他系对趣一人 看也的”故,幅人 ,体审,乡也幅小 文现美周并表浙品 中了标作无达东散 并他准人特了古文 非在,的别作朴的 无文表这的者清名 情学现种情对纯篇 ,艺在极份故的之 相术文力,乡民一 反上学的是的俗, 地的上淡一深画通 常生就化个情卷过 常活是感 怀,对 1
周作人善于摭拾人所不言的小题材,信笔写来,无不成趣。 《故乡的野菜》即写出了故乡的风俗,且带着清新的野趣。
《故乡的野菜》虽然只不过千二百字,引文却占据了将近六分之一。 其中他征引了明人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顾禄的《清嘉录》,以 古证今,把浙东民俗提高到文化史的层次从而古今打成一片。由于 作者独特的生活体验,喜欢以东洋的习俗中土比附印照,譬如主到 黄花麦花果时即以日本的“御形”做比,“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 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而在记述紫云英时又引证 《诽句大辞内》充分体现了作者渊懿的常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从 而又把浙东的民俗放置一个横的文化比较的剖面了。这样,也使作 品带有明显的笔记体散文的特色
故乡的野菜读后感
故乡的野菜读后感故乡的野菜读后感《故乡的野菜》是中国现代散文家周作人的作品。
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民俗童趣在平淡中娓娓道来,其语言平和冲淡、淡雅悠远。
以下是小编收集的读后感相关内容,欢迎查看!故乡的野菜读后感【1】时而朦胧,时儿顿悟;时而枯燥,时而优美;时而忽视,时而想起;我们每走过一个地方,都会留下我们的足迹,在那里曾经留下的欢声笑语就像一粒粒晶莹惕透的珠子,跳动着生命的乐符。
然而,走过的地方多了,我们播撒的珠子也慢慢多了。
暮然回首,有一天你会发现,你身后有无数晶莹剔透的“小精灵”跳动着生命的乐符。
在你无意识或有意识的一个个去回忆,去品味之时,你已把她们串起来了,是无数个小生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闪闪发光,无形间创作了人生最优美的散文。
周作人先生的历程也可以说是一篇耐人寻味的散文,他人生散文的优美在于他善于发现,善于回味。
即使偶尔思想如挣脱了束缚的野马奔阔在广阔无垠的大草原上,但他毫不迷茫,能够让狂放的思想停滞在昔日的一幕幕,扑捉曾经的乐趣。
正如他在《故乡的野菜》一文中,他能让狂放已久的思想停留与故乡的一幕幕,甚至小到故乡地域野味的气息。
如文中所提到的“野菜”,包括“荠菜”“马兰头”“黄花麦果”“紫云英”等等,从文中也可以看出,周作人先生搬了几次家,按理说走过的地方太多,目历也就更多,至于那些小到地方的野味儿也就自然的经不起岁月的蹉跎,时间的淡忘。
但周作人先生从人生历程中找回那些播撒已久的珠子,并去慢慢的品味,与其说他在记忆中品尝野菜的味道,不如说他在记忆深处品尝故乡的味道,在记忆中触摸,汲取故乡的气息。
即便是作者后来又看到了,且品尝到了如同故乡的野菜,但他总是觉得没有昔日的味道,总感觉眼前的野菜不如家乡的野菜,而且,最令作者刻骨铭心的是野菜的吃法,甚至枥枥在目。
或许,我们可以说讲究吃法也是吃家乡的人文气息,那股人文味儿,给作者灵魂深处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其实,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相信,我们都是来自不同地方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家乡的人文气息,每个人的记忆深处都有家乡的烙印,每个人走过的地方也都留下了些晶莹剔透的珠子,只是我们缺少一颗善于品味的心,缺少那份对故乡一如既往的眷恋。
故乡的野菜批注
故乡的野菜批注
以下是对周作人《故乡的野菜》的批注:
文章主题:本文主要描述了故乡的野菜以及与之相关的童年回忆和乡愁情感。
写作风格:周作人运用了细腻、感性的文字,通过野菜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修辞手法:周作人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情感表达:周作人通过野菜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和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乡土气息的热爱。
文化内涵:本文蕴含着丰富的乡土文化和历史内涵,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民生活状况。
引用与拓展:在文中引用了许多古诗词和民间谚语,使文章更具文化底蕴。
同时,周作人的写作风格和思想也影响了后来的许多作家和学者。
个人观点:我认为周作人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的文字既简洁明了又不失深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对故乡和童年的描绘也非常感人,让我感受到了他对乡土气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总结评价: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是一篇充满乡土气息和人文关怀的散文佳作。
通过对故乡野菜的描绘,他表达了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和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文化追求。
这篇
文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人文意义,值得我们反复品读和学习。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文学评论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文学评论
周作人的故乡是安徽省宣城市,这个地区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业传统而著名。
因此,在周作人的作品中,野菜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元素。
周作人在《木兰花慢》这首诗中写道:“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这里的“胭脂泪”指的就是野菜中的胭脂蕉花,它被用来表达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通过这样的描写,周作人将野菜与人生的哀感联系在一起。
此外,在《农村新闻》一文中,周作人也写到了故乡的野菜:“山家自有种种野菜,食物极多。
”在这里,周作人将故乡的野菜与农村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呈现了一种朴素而充实的生活状态。
总的来说,周作人将故乡的野菜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融入到他的作品中,通过对野菜的描写,他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同时,他也强调了故乡生活的朴实和充实。
平和冲淡、雅趣盎然——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赏析
平和 冲淡 、雅趣盎然
周作人 《 故乡的野菜 》赏析
邱贵芹 ( 河北省邢 台学院 0 40 ) 5 00
—
摘要 :周作人 《 乡的野 菜》 ,融知 识性趣味 性 于一炉 ,民俗 嫩 茎瀹 食 ,味 颇鲜 美 ,似 豌豆 苗 。花 紫红 色 ,数 十亩 接连 不 断, 故 片锦 绣 ,如 铺着 华 美 的地毯 , 非常 好看 ,而 且花 朵状 若 蝴蝶 , 童趣在平淡 中娓娓道 来,典籍 掌故 于信手 间旁征 博引 ,其语言平和冲 淡 、淡 雅 悠 远 ,其 文 风 飘 逸 潇洒 、雅 趣 盎 然 , 堪 称 一 幅 淡 雅 悠 远 的 风 又 如鸡 雏 ,尤 为 小孩所 喜 。 间有 白色 的花 ,相 传 可 以治痢 ,很 是 俗画。 珍 重 ,但 不易 得 。 ”写紫 云英 重 点在传 闻,不 仅 写 出了小孩 对 花 关键词 :周作人 ;故 乡的野菜 ;平和 冲淡;雅趣盎然 的欢 喜 之 情 , 还 写 出 了它 的 “ 以治 痢 ”, 乡土 气 息 浓 郁 。当 可 然 ,更 具文 化 意味 的还 是 紫云 英作 为上 坟 船 的装饰 ,在 这种 文化 ‘ 有人 评 价周 作 人 《 乡的野 菜 》是 一 幅淡 雅悠 远 的风 俗 画 。 仪 式 中, 紫 云 英 明显 地 被 剥 去 了物 质 外 壳 , 获得 一 种 符 号 的 意 故 文 中 的淡雅 悠远 似 乎指 向了作 品所 描绘 的艺术 境 界 ,然而 我 却 以 义 ,这 个符 号 是相 对浙 东 文化 系统 而 言 的,只 有放 在这 个特 定 系 为 ,与 其说 作 品所 描绘 的 艺术境 界 淡雅 悠 远还 不 如说 它 的语 言淡 统 中,才 能有 正确 的解 码 。 通 读 《 乡 的 野 菜 》 其 结 构几 无 “ 故 匠心 ”可 言 , 其 语 言也 雅 悠远 更为 贴切 。说它 的语 言淡 雅 , 是 因为其 语 言素 白耐 嚼 ,有 着平 和 、冲 淡 、闲 逸 的情调 ;说它 的语 言 悠远 , 是因 为其 素 白的 无 惊人 之笔 ,无 一 处不 弥漫 着平 和 冲淡 的气 息 ,正 象作 者所 描述 语 言背 后蕴 含着 浓 浓 的乡情 ,蕴 含 着浙 东 民俗 风情 。如 ,作 者用 的一样 : “ 住过 的地方 都 是故 乡 ”,可 见作 者 的故 乡观 念是 淡薄 正 白 的 手法 介绍 了故乡 的野 菜 : “ 描 黄花 麦 果通 称 鼠 曲草 ,系菊 科 的 ; 而 故 乡对 于 作者 “ 如 乡 村 里 的邻 舍一 样 ” ,不 难 看 出故 故 植物 ,叶小 微 圆互 生 ,表面 有 白毛 ,花 黄色 ,簇 生梢 头 。春 天采 乡 在作 者 的念想 中是轻 淡 的 。 《 乡 的野菜 》 出语 极为 平淡 ,似 嫩 叶 ,捣 烂 取汁 ,和粉 作糕 ,称 黄 花麦 果糕 。小孩 们 有歌 赞 美之 乎 作 者 对每 件 事 都颇 不 经 心 、 很 不 在 意 ,然 而 细 细 品 味 ,其 言 云 : 黄花 麦果韧 结结 ,关得 大 门 自要 吃:半 块拿 弗出 ,一对 故 乡 的 亲 近之 情 和 怀 念 之 意 都 蕴藏 在 这 极为 平淡 的语 言 之 中 了。这平 和 冲淡 的语 言 不仅 是 《 乡的野 故 吃。 清 明 前 后扫 墓 时 ,有 些人 家要 — — 大 约 是 保 存 古 风 的 人 家 菜 》的 语言 特色 ,也构 成 了其淡 雅 悠远 的情 调 ,展 示 了浙东 的 民 用 黄 花 麦 果 作供 ,但 不作 饼 状 ,做 成 小 颗 如 指 顶 大 ,或 细 俗风 情 , 同时也 使 得作 品 的语 言洋 溢着 浓烈 的 乡土 气息 。作 者把 条 如 小 指 , 以五 六 个 作 一 攒 , 名 曰 茧果 ,不 知 是 什 么 意 思 ,或 荠菜 、 黄花 麦果 、 紫云 英作 为一 种特 定 的文 化现 象 来考 察 ,从 中 因 蚕上 山 时设 祭 ,也 用 这 种 食 品 , 故有 是称 ,亦 未 可 知 。 自从 透视 浙 东特 有 的乡 土风 味 ,这对 远 在北 京 的游子 来 说 ,别有 一种 十二 三 岁时 外 出不参 与 外祖 家扫 墓 以后 ,不 得 见过 茧 果 ,近来 住 意 味 。笔下 是故 乡 的野 菜 ,心头 实 是浓 得化 不 开 的乡情 ,纠 缠在 不 在北 京 ,也 不再 见黄 花 麦果 的影 子 了 。 日本 称 作 ”御形 ”, 与荠 对 故乡 风物 的欣 赏 与赞 美之 中 ,但 回顾 总有 种 “ 复是 儿时 的黄 菜 同为春 天 的七 草之 一 ,也 采来 做 点心 用 ,状如 艾 饺 ,名 日 “ 草 花麦 果糕 了 ”的遗憾 与 依恋 。短 短 篇幅 展示 着故 乡 的风 物 ,负载 饼 ”,春 分 前后 多食 之 ,在 北京 也 有 ,但是 吃 去总 是 日本 风味 , 着 的沉 甸甸 的乡 情 ,一 支笔 ,绘 物 抒情 ,景 情互 现 ,雅俗 并 存 , 在对 故 乡三 种野 菜饶 有 趣味 的追 忆 中再 现 民俗风 情 ,抒 写对 故乡 不复是 儿时 的黄花 麦果糕 了。 ” 这 里 ,作 者 不 仅 用 白描 的手 法 介 绍 了黄 花 麦 果 的 形 状 、特 的怀 想和 对 童年 的眷 恋 ,在 浓烈 的 乡土 气息 中展 示浙 东 文化 。这 点 、俗名 、 学名 、用 途 ,还 仔细 描 写 了关得 大 门 自要 吃 的生活 趣 所有 的 一切 ,又 都 隐匿 在平 白朴 素 的言 语背 后 。话题 从 故乡 的辩 事 , 以及 清 明前 后扫 墓 时用 黄花 麦 果作 供 的 民风 民俗 ,这 就使 得 识打 开 ,故 乡被 推 为遥 远背 景上 朦 胧 的一幕 ,强 烈 的乡情 从 而淡 原 本平 淡 冲 和 的描 绘 富 有 浓 烈 的 生 活气 息 ,其 意 旨 当然 不 在 做 化 ,给全 文 定下 了感 情 基调 。妻 子 不经 意 的一句 话 竟勾起 作 者遥 纯植 物 学的研 究 ,而 是努 力 从 中挖 掘 出故 乡特有 的生活 情趣 。按 远 的记忆 ,荠菜 、黄 花 菜和 紫云 英 从记 忆 的深层 到 意识 的表 层 。 是一 种 很被 贱视 的植 物 ” ,但 作 者把 理 说 , 故 乡 的野 菜 很 多 , 作 者 却 单举 荠 菜 、黄 花 麦 果 、紫 云 英 三种 野 菜极 为常 见 ,甚 至 “ 三 种 , 是 因为 在 漫 长 的 历 史 演 化进 程 中 ,这 三 种 野 菜 不 仅 仅 是 它们 和浙 东 民俗 、 儿时 活动 结合 起 来 ,选择 不 同的 侧重 点 ,并注 区域特 产 ,在 它 们 身上还 积 淀着 浓 浓 的乡土 习俗 ,彰显 着特 有 的 意相 关材 料 的纵 横 比较 ,既 介绍 了野菜 ,又 避免 了重复 单调 的描 区域 文化 景观 。写荠 菜 ,作 者首 先抓 住 人们 常见 、常 吃 的特 点, 绘 ,在 构思 、行 文 、语 言 上 , 都 明 显体 现 了周 作 人 小 品文 的特 以及 妇 女小孩 边 采食 边歌 咏 的生 活场 面 ,这 是浙 东 特有 的产 物 , 色 ,其 幽远 、 明净 的境 界 ,平和 冲 淡 的语言 ,给 人 一种温 厚 而又 也是 浙 东特 有的 生活 情境 。接着 ,作者 又分 别 引述 了 《 西湖 游 览 淡泊 、绵恬 而又苦 涩 的感觉 。 《 乡 的野 菜 》融 知识 性趣 味性 于 一炉 , 民俗 童趣 在平 淡 中 故 志 》、 《 嘉录 》 中记 载 的 民风 民俗—— 用 黄花 麦 果制 成 的黄 花 清 麦果 糕或 茧 果这 一特 殊祭 祀 情景 ,又 引用 了一 首浙 东方 言 的儿 歌 娓娓 道 来 ,典籍 掌 故于 信手 间旁 征 博 引,传 递 出浓浓 的 浙东 乡土 来赞 美 ,就恰 切 地传 达 出 了浙东 儿 童那 种天 真 的馋 相 , 以及 黄 花 气息 ,也使 得他 的文风 更加腴 润 ,雅趣 盎然 。 麦果 糕 的诱 人 ,读来 令 人忍 俊不 禁 ,要 跟 随作者 去 领 略浙 东那 幅 淡 雅悠 远 的风 俗 画 。用 茧 果 做 扫 墓 的供 品也 应 是 浙 东 特 色 吧 , 参考文献 . 0 9 月。 不 然就 不会 有 作 者 “ 来 住 在 北 京 , 也 不再 见 黄 花 麦 果 的 影 子 1周建忠 《大学语文 》,北京交通 大学 出版社 ,2 0年3 近 . 04 月。 了 。”的感慨 ,也 不会 有 日本 “ 草饼 ”的风 味的联 想 ,更不会 有 2孟庆枢 《西方文论选 》修 订二版 ,高等教育 出版社 ,20 年6 . 叶朗 《 中国美学 史大纲 》,上 海人 民出版社 , 0 5 B。 2 0 年6 “ 复 是儿 时 的黄花 麦 果糕 了”的 慨叹 。而 作者 对 紫 云英 的描 绘 3 不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教学课件
2、艺术风格: 闲适,亲切,自然
3、艺术特点: 闲适,亲切,自然
(1)状物时调动各种多种艺术手法
•
•
叙事手法简洁
说明手法精要
•
•
对比手法巧妙
运用儿歌传神
(2)移情于物,情景交融
(3)语言朴实、通达,笔调清新、 明快。
周作人极力主张作品的“真实简
明”,给新文学开辟出了一片新 天地。
1、从周作人写故乡和“自己的园地”
的散文体会其散文的“闲适趣味”。
2、比较与鲁迅作品的风格差异。
3 、阅读周作人同类散文,如 《乌篷船》、《谈酒》、《喝 茶》、《北京的茶食》等,体 会周作人“谈”某一物的通常 思想和结构。
为什么说《故乡的野菜》贯穿 全文的线索是作者爱恋故乡的情感 表露?
《故野菜》了解周作人 与鲁迅散文的差异
1、现代散文个性解放色彩
2、散文范围的扩大
3、人性、社会性与大自然的调和 4、语言的多样化
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大致经 历了三个阶段:
“五四”时期 三十年代散文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散文
故乡的野菜文本赏析
1、内容
由野菜写故乡浙东的民俗、民 情和民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
过
程
包括复习旧课、引入新课、重点难点讲授、作业和习题布置、问题讨论、归纳总结及课后辅导等内容
一、现代散文的美学特征
二、《故乡的野菜》艺术特点
平和冲淡的风格
格调闲适,意味隽永
浓郁的书卷气息
三、闲适中的苦涩——周作人散文的精神特征
板
书
设
计
悠然闲适
苦涩、清冷
“五四战士”
“苦雨斋中吃茶的老僧”
讲授新
拓展内容
散文的第二个美学特征是它的“散”,确切来说,也就是“自由”。从可直接感受的层面上看,散文的“散”,主要体现为它选材范围的无所拘限和表现形式上的没有定规。从形式上看,大到社会宇宙、日月星辰,小到沙石草木、花鸟虫鱼,山川地理、历史人文,凡是人类目力所及,乃至想象力可以达到的范围之内的一切,都可以进入散文之中,真正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之后的“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从形式上看,散文完全没有如诗歌格律、节奏、韵脚等的限制,也没有如小说、戏剧在结构上的限制,叙事说理、写景抒情可以随意穿插,语言可如行云流水般自由洒脱,是最不拘一格而“以意役法”顺势而行的文体,以至于有人干脆将它称为“自由的艺术”。
——《乌篷船》
3.浓郁的书卷气息。《故乡的野菜》不过千字左右,引文却占据了将近六分之一。无论是明人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清人顾禄的《清嘉录》,日本《俳句大辞典》,还是童谣(“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谚语(“三月三蚂蚁上灶山”),周作人都随手拈来,旁征博引,使这篇短小的散文充满了浓郁的书卷气息。
散文是一种边界模糊的文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指除小说、诗歌、戏剧以外的一切散体文章,它包括杂文、报告文学、书信、日记等;狭义的散文即“美文”(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概念),指的是一种以抒情叙事为主的艺术性的散文。《故乡的野菜》就是一篇堪称典范的美文。从狭义的散文范畴来说,散文的第三个美学特征是它的“美”。一篇好的散文,总能让我们在为作者的真知灼见所折服的同时,也如品味陈年佳酿一般获得一种韵味悠长的美的享受。
周作人同样写于20年代的《北京的茶食》、《喝茶》、《乌篷船》等名篇,取材也都极为平凡琐屑,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平平常常的生活一经过他的笔墨点染,就透露出某种人生的滋味,有特别的情趣。尽管那种情趣可能未免落寞、颓废: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
——叶圣陶《藕与莼菜》
“平和冲淡”不仅是一种风格,更是一种人生态度,与作家的性情有关。众所周知,周作人是鲁迅的二弟,比鲁迅小四岁。两人先后进入将江南水师学堂,跟着赴日本留学,一个学医,一个学建筑,都深受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熏陶,最后都改行从事文艺。留学归国后,先后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成为《新青年》同人,可谓手足情深、志同道合。虽然早期经历经历如此相似,两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气质。只需多看几眼鲁迅和周作人后来的照片,就会发现,鲁迅即便是少有地穿起爱人许广平手织的毛衣,依然毛发根根直立;而周作人却越发温文尔雅。
——(《吃茶》)
你如坐船出去,可是不能像坐电车那样性急,立刻盼望走到。……你坐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度,看看四周物色,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柏,河边的红寥和白苹,渔舍,各式各样的桥,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夜间睡在舱中,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们犬吠鸡鸣,也都很有意思。
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案
教研室:大学语文教师姓名:曲竟玮授课时间:第1周
课程名称
大学语文
授课专业和班级
10级制药工程等
授课内容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
授课学时
2学时
教
教学重点
《故乡的野菜》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周作人散文的精神特征
教具和媒体使用
PPT
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
因为想起藕,又联想到莼菜。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它本来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这样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呢。
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再一思索,实在很浅显的: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便萦着系着不能离舍了。
周作人与鲁迅之比较
课后总结
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
讲稿
讲 授 内 容
备注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
一、现代散文的美学特征:
这节课我们要来欣赏一篇现代散文《故乡的野菜》,它出自大名鼎鼎的散文家周作人之手。散文可以说是文学创造中最接近于天然的一种文体,因为它最基本的美学特征就是“真”,这是相对于小说、诗歌、戏剧而言的。不同于其它三类文体可以通过虚构人物、情节或“再造”语言来完成作者自我的表达,散文要求直接传达作者的真感情、真歌哭,只有这样才会有读者的真“会心”。这使得散文成为一种最见性情的文本样式。在借散文与读者坦诚交谈的过程中,作者实际上也把他的性情展露给了读者,读者可以从散文中见出作者的个性、趣味、爱好,看到他的谈吐、风度乃至他的学识、修养。
下面就让我们以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来感受周作人散文的美,并通过其文来感知其人,领略其散文所蕴涵的人格魅力。
二、《故乡的野菜》文本赏析:
艺术特点1.平和冲淡的风格。文章虽欲通过故乡的野菜来表达怀乡之情,但这感情却非浓郁炽热,也不流于感伤;周作人所追求的是感情的节制,营造的是一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淡中有味的情感,浸润着岁月如斯的淡淡哀愁。
将周作人《故乡的野菜》与叶圣陶《藕与莼菜》作对比分析: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
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日本称作“御形”,与荠菜同为春天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2.格调闲适,意味隽永。读这篇散文,感觉作者是一位饱经世事、充满人生智慧的长者,在舒徐自如地向读者闲谈着他所知道的故乡的野菜,看似平淡无奇,仔细品味却充满盎然的生活情趣。由妻买菜自然地引出“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挖野菜的乐趣——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上巳节——美味的糕点(黄花麦果糕)、祭祀的用品(茧果、紫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