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歌欣赏
民歌《茉莉花》赏析
民歌《茉莉花》赏析虽无艳态惊群目,幸有清香压九秋--民歌《茉莉花》赏析摘要有300多年历史的国乐精华之十大民歌之一《茉莉花》出世以来至今深受人们的喜爱。
她在不断发展和变异中甚至走出了国门成了东方文化的使者登上了世界的大舞台充分展示了中国民歌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茉莉花》历史流变审美传播一.《茉莉花》的历史1.茉莉花曲牌的由来《茉莉花》的曲谱最早见于清代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刊刻的《小慧集》一书中。
该书卷十二“小调新谱”部分收录了一首《鲜花调》全曲共两段唱词。
由于第一段唱词开始两句为“好一朵鲜花好一朵鲜花”故名鲜花调。
《鲜花调》歌词最早出现于乾隆年间出版的戏曲剧本集《缀白裘》其中的第六集卷一《花鼓》一剧的“花鼓曲”九曲的前两曲中唱的是张生戏莺莺的故事。
2.现代版的《茉莉花》作曲家何仿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根据江苏民歌《茉莉花》改编创作是目前流传最广的《茉莉花》歌词描述了一位姑娘想摘茉莉花又担心受责骂被人取笑又怕伤了茉莉花等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一个天真可爱纯洁的美好形象生动而又含蓄地表达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改动的歌词在茉莉花上做足了文章把少女们爱花、爱美、惜花、怜花、羞怯、腼腆的心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曲子保持了原来的基调但前后作了增补特别是结尾加了拖腔使其更为明朗、欢快、热忱。
二.《茉莉花》的特点一.不同地域的流变同样一首歌流传到不同的地点便会与当地的风俗、饮食、方言等结合发生相应的变化。
1.江苏的《茉莉花》是“茉莉花”这个大家族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
它采用五声音阶旋律婉转流畅节奏稳重富于变化音符的结合由于同吟诵歌词的节奏基本一致歌词与【鲜花调】一样多为一拍一字或半拍一字因此琅琅上口。
旋律以曲折的级进为主小跳进很少有典型的南方色彩特点主要传唱流域在江苏、浙江、安徽一带也是最广为流传的版本。
2.河北南皮的《茉莉花》是一首河北的典型曲调在后面运用了甩腔方式同时加以板胡、唢呐和笛子的演奏节奏则具有舞蹈性既有江南风情又赋予了其南皮地方特色。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 通过欣赏和学唱民歌,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引导学生感受民歌中的情感表达,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民歌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 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作品。
3. 民歌的演唱技巧和表现手法。
4. 民歌在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价值。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民歌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 采用示范法,播放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作品,让学生感受民歌的魅力。
3. 采用实践法,引导学生学唱民歌,锻炼演唱技巧。
4.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民歌中的情感表达,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民歌资料,如音频、视频、乐谱等。
2. 准备音响设备,以便播放民歌作品。
3. 准备教学课件,展示民歌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民歌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作品,让学生了解民歌的魅力。
3. 欣赏:播放民歌作品,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民歌的风格和情感。
4. 学唱:选取一首简单易懂的民歌,引导学生跟唱,锻炼演唱技巧。
5.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民歌中的情感表达,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民歌在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价值。
7. 作业:布置课后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课后自主欣赏和学习民歌。
六、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民歌演唱会,让学生展示所学成果,增强实践能力。
2. 参观当地的文化馆或博物馆,了解民歌在地域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
3. 开展民歌知识问答活动,检验学生对民歌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演唱技巧和讨论积极性。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学习的成果,了解学生对民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3. 民歌演唱会:评估学生在演唱会中的表现,包括演唱、表演和团队协作等方面。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2
《中国民歌欣赏》优质教案范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鉴赏》教材第六章第三节《中国民歌欣赏》。
详细内容包括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种类及特点,着重介绍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等典型民歌形式,并通过经典曲目欣赏,深入理解中国民歌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种类及特点,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我国民间音乐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欣赏中国民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国民歌的种类及特点。
教学重点: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识别与欣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音响、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中国民歌《茉莉花》,引导学生感受中国民歌的优美旋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介绍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及种类;(2)讲解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特点;(3)分析《茉莉花》的旋律、节奏、歌词等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熟悉的民歌,分享并分析其特点。
4. 例题讲解:以《小白菜》为例,讲解山歌的特点及鉴赏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欣赏一首劳动号子,并分析其特点。
六、板书设计1. 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种类2. 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特点3. 《茉莉花》分析旋律、节奏、歌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你喜欢的中国民歌,写出其特点及鉴赏感受。
2. 答案要求:不少于300字,包括歌曲名称、特点分析、个人感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收集更多中国民歌,进行欣赏和分享,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同时,推荐学生观看相关纪录片,深入了解中国民间音乐文化。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环节设计;3. 例题讲解的详细程度;4. 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民歌《高高山上一树槐》原文及赏析
民歌《高高山上一树槐》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民歌《高高山上一树槐》原文及赏析【导语】:高高山上一树槐,手攀槐枝望郎来。
中国民歌赏析中选择一篇欣赏600字
中国民歌赏析中选择一篇欣赏600字《义勇军进行曲》这是一首极富于创造性的歌曲。
这首进行曲在战争年代曾激励着亿万人民为争取自由解放去战斗。
现在唱起它,仍然会感到今天的革命的胜利成果来之不易,从而激励我们去为保卫和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而更加努力地奋斗。
作曲家以巨大的激情投入此歌的创作。
首先,他成功地把这首散文诗般的歌词,按照音乐的规律,处理得异常生动、有力和口语化;在旋律创作上,他既吸收了国际上革命歌曲的优秀成果和西欧进行曲的风格特点,又使之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从而使此歌能为广大群众所掌握,发挥其战斗作用。
1、前奏:歌曲开始是六小节进军号般的前奏。
它具有铿锵的节奏、明亮雄伟的旋律,其中三连音的妙用,更增强了歌曲的战斗气氛。
我们还可以从中窥见全曲所采用的音阶、调式和音域概貌。
前奏虽然短小,但却蕴含着整个歌曲情感和旋律发展的基础,这是很值得我们在欣赏中加以注意和分析的地方。
歌曲的引子用分解的大调主三和弦音(do、mi、sol)和三连音节奏构成号角式音调,似在热情奔放地召唤人们奋起战斗。
歌曲就在这一基础上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这一进行贯穿全曲,曲末并作多次重复,给人以坚定不移、势不可挡之感。
2、聂耳根据歌词分句的特点,把这首歌曲处理成由六个长短不等的乐句所形成的自由体结构。
虽然每个乐句的旋律、结构都各不相同,但乐句与乐句之间,衔接紧密,发展自然,唱起来起伏跌宕、浑然一体。
3、歌词第一、二句都是带有号召性的。
作曲家把这两句旋律按“5—1—3—5”的上行趋势处理,特别是节奏的安排,采用了后半拍起句,更能给人以紧迫感。
歌曲由第二拍弱起,并作四度上行跳进,显得庄严雄伟而又富有推动力。
民歌《走西口》赏析
民歌《走西口》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民歌《走西口》欣赏《走西口》是一首由女声演唱的古老民歌,流传于晋、陕、蒙三省交界处,这首已经流传了几百年地道民歌成为了晋商文化的符号之一。
很多人是因为《走西口》民歌而对山西有了最初认识,进而延伸到对晋商辉煌历史的崇敬的。
民歌《走西口》牵扯出一段厚重历史,这段历史曾经包含了成千上万人的命运。
据史料记载,旧社会,晋西北、陕北地区有百分之七、八十的人过着这种走西口的漂泊生活。
在近代史上,“走西口”意味着流浪、哀怨和思念,还有绝望。
天长日久,以咏叹离别、思念、期盼为主要内容的民歌便在这些地区广泛传播,“走西口”的生活提炼出了独具特色的歌唱主题。
民歌《走西口》是流传于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地的民歌,最初的起源不可考,或曰为山西民歌,或曰为陕西民歌。
西口的具体位置,有人曰为山西的杀虎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西北部,现为集中展示“西口文化”的着名风景名胜区。
从山西人走西口的大致路线图看,山西人从山西中部和北部出发,一条路向西,经杀虎口出关,进入蒙杀虎关,古草原;一条路向东,过大同,经张家口出关进入蒙古。
民间所说的“走西口”中的“西口”就是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杀虎口。
走出这个西口,就到了昔日由山西人包揽经商天下的归化与绥远(统称归绥)、库伦和多伦、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及新疆等地区。
“杀虎口”还是通往蒙古恰克图和俄罗斯等地经商的重要商道。
“杀虎口”的兴衰史也反映了晋商发展兴衰的历史。
其实,西北地区老百姓讲的“口外”,指的主要是山西、陕西境内的长城隘口,过了长城,便是内蒙。
自明末开始,包括山西境内部分地区在内的西北地区常年天灾不断,贫困百姓多越过长城到口外的内蒙地区寻找生计,是为“走西口”。
走西口者多为青壮年劳力,他们在口外开垦务农,贸易经商,促进了内蒙地区的繁荣。
清代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清初通过康雍乾三世的恢复发展,到乾隆朝全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学校:江苏省扬中市八桥中学
姓名:吴虹雨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小学
2、学科:音乐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课前先了解一下中国民歌,并且准备一些有关中国民歌的资料。
二、教学课题
《中国民歌欣赏》
四、师生小结,民歌是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又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因而优美动听,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七、教学反思
通过这一课的欣赏教学使学生掌握劳动号子、山歌和小调的音乐特点,学会听赏音乐方法,即通过综合、归纳、对比等形式能够区分民歌的体裁,总结其各自的特点,做到灵活掌握,这样能够发挥想象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
3、民歌在流传过程中经过集体的口头加工。
4、我国有不计其数的、各具特色的民歌。
5、民歌是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二、民歌的体裁
我国的民歌极其丰富多彩,按体裁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
号子,也叫"劳动号子",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与劳动节奏紧密结合,带有呼号的民歌。号子的演唱形式多为一领众和,其结构短小,节奏较为固定,音调铿锵有力,风格粗犷豪放。如湖南民歌《澧水船夫号子》、湖北民歌《打麦号子》。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欣赏》教材第六章“中国民歌”部分,详细内容主要包括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分类。
具体包括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等不同类型的民歌,深入剖析其音乐特点、地域特色以及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民歌的基本知识和分类;2. 培养学生对民歌的审美情趣,提高音乐鉴赏能力;3. 通过学习民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民歌的地域特色及其音乐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民歌的分类、特点以及文化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钢琴、黑板、音响设备。
学具:笔记本、笔、音乐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域的民歌片段,引导学生关注民歌的地域特色,激发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10分钟)介绍民歌的起源、发展、分类及其音乐特点,讲解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等不同类型民歌的代表性曲目。
3. 实践情景引入(15分钟)选择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劳动号子,让学生模仿劳动场景,亲身体验民歌的音乐魅力。
4. 例题讲解(15分钟)分析《茉莉花》这首山歌的音乐结构、旋律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民歌的审美价值。
5. 随堂练习(10分钟)六、板书设计1. 《中国民歌欣赏》2. 内容:民歌的起源与发展民歌的分类:劳动号子、山歌、小调民歌的音乐特点及地域特色代表性民歌:《茉莉花》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教材中的一首民歌,阐述其音乐特点、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2. 答案:以《小河淌水》为例,分析其悠扬的旋律、抒情的歌词以及云南地域特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是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实践中;2. 学生对民歌的分类、特点及文化内涵的掌握程度;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讲解不清晰、实践环节不充分等问题。
拓展延伸建议:1. 组织学生参加民歌比赛或演出,提高实践能力;2. 邀请民间艺人来校进行讲座,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民歌;3. 带领学生参观民俗博物馆,深入了解民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敕勒歌原文的翻译及赏析
敕勒歌原文的翻译及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总结报告、演讲致辞、规章制度、自我鉴定、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assessment,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敕勒歌原文的翻译及赏析敕勒歌原文的翻译及赏析《敕勒歌》是南北朝时期流传于北朝的乐府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诗作。
中国民歌赏析之沂蒙山小调
中国民歌赏析之沂蒙山小调
沂蒙山小调是一首代表性的中国民歌,歌曲通过歌颂祖国山河壮丽、民族英雄无私奉献的情感之美,表达了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下面我们来一起欣赏这首中国民歌。
沂蒙山小调的歌词由林家瑞和陈钊所作,曲调则由林家瑞创作。
这首民歌旋律悠扬、琅琅上口,以山水、民俗为背景,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浪漫主义情怀。
歌曲的风格与西方音乐的协调性和激情相结合,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在歌曲中,沂蒙山被称为人民的摇篮,是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
歌手在歌曲中深情歌唱着:“沂蒙山在哭泣,今天是泪水,明天是血泪;沂蒙山在喊叫,呐喊着号召,我们努力前行。
” 歌曲中的这种和故乡山水的深切关注和对生命的珍惜,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沂蒙山小调以朴素、感性、描绘性语言表现情感,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歌词中包含了对沂蒙山波澜壮阔的山水背景、对人民英雄的颂扬、同时也透露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居安思危的态度,强调了每个人都应该有责任拯救祖国,珍惜当下,为共产主义事业的实现奋斗终身。
总之,沂蒙山小调是一首代表性的中国民歌,它通过富有情感的歌词和优美的旋律,表达了人们对祖国的深深爱戴,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得人心。
这首民歌能够在世界音乐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不仅是对中国民歌的珍贵贡献,也是对世界音乐文化的一份珍贵遗产。
中国民歌欣赏评课稿
中国民歌欣赏评课稿
《中国民歌欣赏》
在初中音乐学习中采用一课时的教学时间,以专题的形式集中了解中国汉族民歌的三种体裁,探讨三种体裁民歌的音乐特点,熟悉三种体裁典型民歌,是音乐教学中很有必要的一课,也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但在向个版本的课改后初中音乐教材中,都没有纳入中国汉族民歌的教学,或只在高中《音乐鉴赏》模块中才涉及。
唐老师的教学紧靠三种体裁民歌的音乐表现特展开,通过聆听典型民歌、与学生交流探讨、参与实践等种音乐教学方式,让学了对三种体裁民歌有感性的体验,也有理性的认知。
教学的主体方向把握准确,教学目标的达成较好。
如果在教学中能以表格的形式将各类民歌的特点进行总结归纳,会更利于学生对不同体裁民歌特点的把握,这也是本节课最主要的认知方面的目标。
另外,“赛歌会”中不知唐老师选取的是哪四首民歌,民歌对于一般初中学生而言,了解不多,在“赛歌会”中参与演唱会有一定的难度。
如果在介绍不同体裁的民歌时,多让学生以演唱的形式参与体验,表现不同体裁民歌的演唱特点,更能加深学生的体验。
中国民歌欣赏汉族民歌69页PPT
3 、中国传统音乐整理期(约公元10世纪至19世 纪)
包括辽、宋、金、明、清。其政治上的特征 是:从纷乱和分裂到相对的统一,又从南北对立 到多民族国家统一政权的建立,及其在相当长时 期内的相对稳定。音乐文化方面则具有世俗性和 社会性的特点。所谓世俗性,就是与普通的平民 阶层保持着密切的关联。此时期的传统音乐,无 论在演出人员和观众、听众对象方面,都已具有 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在音乐理论方面,表现出 对前一时期的继承和清理的倾向。音乐形态特点 已逐渐趋于凝固定型化。其代表性音乐艺术形式 是戏曲艺术及其音乐。这一艺术形式,上承前代, 下接后世,并广泛吸收当代音乐新成果,成为集 古今音乐大成的音乐宝库。
中国民歌的地方色彩,是民歌风格的一个重要特 点,也涉及中国音乐的基本风格。
2、 汉族传统民歌风格区的具体存在三种状态 风格区有大小之分;风格区内有单纯风格呈
示与数种风格并存之别;风格区的风格本身可分 为土著固有风格、边沿交错风格及飞地插花风格 三类。
1) 风格区大小重叠同构风格体系 将我国汉族的传统民歌根据不同标准作或粗
《欣赏指引》
这首歌又名《跑马溜溜的山上》,是中国民歌中的精品,深受中 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康定位于四川西部高原,那里山峦环套,景致优美,那里的青年 男女经常在夜幕与山影的掩护下,纵情高歌,向心上的人表达爱 慕之情。这首歌就是一首向心上人表达内心爱恋的情歌。
歌曲由三个乐句组成,“月亮弯弯”三小节,只是一个小小的转 承句。最后两小节是第二句从词到曲的重复,给人以简明、稳定 感。歌中的“溜溜的”和“月亮弯弯”都属于衬词,没有实际意 义,但使歌曲更为风趣、生动,同时显现了地方特色,句尾的 “呦”与句中“溜溜的”反复而有规律地出现,改变了正词原有 的韵辙和平仄,使得句中和句尾韵律回环,给人以悦耳、和谐之 美。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目标设计:(一)认知目标:通过欣赏学习,使同学掌握以下知识:1、民歌的内涵与外延。
2、民歌的特点和分类。
3、地域特征与民歌风格的关系。
4、了解中国音乐的多样性。
5、懂得继承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意义。
(二)能力发展目标:1、在欣赏中引导同学听、唱、思、议、记、看,全方位开拓思维空间,训练同学的形象艺术思维能力。
2、通过方法的介绍,培养同学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示力和发明力,达到艺术熏陶与塑造人的目的。
(三)情感培养目标:1、培养音乐兴趣,以和热爱祖国各民族的民歌和民间音乐的感情。
2、激发同学不时接受音乐审美教育的动机。
3、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促进同学个性自由和谐地发展,为同学终身学习和音乐审美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材内容和重点、难点分析:(一)教材内容分析:1、中国民歌是我国保守民族民间音乐中的重要组成局部,也是其它种类民族音乐(民间歌舞、曲艺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的基础。
本节课中,选入了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些民歌,突出体现了中国民歌的地区特色和民族风格。
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同学热爱祖国各民族的民歌和民间音乐的感情,培养同学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示力和发明力。
2、内容的选材,符合高中同学的年龄特点,是对小学、初中阶段所学民族音乐知识的补充与衔接,并能使同学在现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激发不时接受音乐审美教育的动机,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促进同学个性自由和谐地发展,为同学终身学习和音乐审美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通过欣赏各地民歌,在现有认知结构基础上了解中国民歌的特点和分类。
(2)在欣赏过程中让同学自身去听辨、分析,学唱民歌片断,通过体会与感受,培养同学实际的区分能力与形象艺术思维能力。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鉴赏》教材第六章第三节“中国民歌欣赏”。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析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及其地域特色;详细解读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等地区的典型民歌;探讨民歌在当代音乐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及其地域特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学生对民歌的鉴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和传承民间音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各地区民歌的特点及其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及其地域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东北民歌《小拜年》,让学生初步感受民歌的魅力,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介绍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及其地域特色。
(1)中国民歌的起源和发展。
(2)各地区民歌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地区,收集该地区的典型民歌,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4. 例题讲解:以《茉莉花》为例,分析民歌的旋律、节奏、歌词等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茉莉花》的旋律,进行演唱练习。
六、板书设计1. 中国民歌的起源与发展2. 各地区民歌特点及代表作品3. 民歌在当代音乐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七、作业设计(1)分析一首你喜欢的民歌,从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进行阐述。
(2)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谈谈你对民歌在当代音乐发展中地位与作用的看法。
(3)以小组为单位,创作一首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歌,并进行演唱。
2. 答案:见教材课后习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了解和欣赏中国民歌,关注民间音乐的发展,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4. 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
《中国传统民歌欣赏》课件
演奏与演唱技巧
演奏技巧
中国传统民歌的演奏技巧非常丰富, 如滑音、颤音、打音等,能够表现出 独特的音乐风格和韵味。
演唱技巧
中国传统民歌的演唱技巧也非常多样 化,如真假声的运用、声音的控制和 变化等,能够展现出民歌的独特魅力 和表现力。
03
中国传统民歌的歌词内容
劳动与生活
总结词
中国传统民歌中有很多歌曲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劳动场景,表达了他们对 生活的热爱和对劳动的赞美。
《中国传统民歌欣赏 》ppt课件
目录
• 中国传统民歌简介 • 中国传统民歌的音乐元素 • 中国传统民歌的歌词内容 • 中国传统民歌的文化内涵 • 中国传统民歌的代表作品赏析 • 中国传统民歌的传承与创新
01
中国传统民歌简介
起源与发展
起源
中国传统民歌起源于远古时期,是中华各族人民在长期 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积累和发展起来的。
民歌与其他音乐形式的融合
01 民歌与其他音乐形式的融合是指将民歌与其他音 乐风格、元素进行结合,创造出新的音乐形式。
02 例如,将民歌与摇滚、爵士、电子等音乐风格融 合,或者将民歌与民族乐器、西方乐器结合,创 造出多元化的音乐效果。
02 这种融合有助于拓展民歌的艺术表现力和创新性 ,为传统民歌注入新的生命力。
《康定情歌》
0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2
03
创作背景
《康定情歌》是一首四川 康定地区的民歌,由喻宜 萱于1947年首次演唱,并 迅速流传至全国。
音乐特点
歌曲旋律欢快、奔放,节 奏明朗、有活力,歌词热 情、质朴,表达了对家乡 和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艺术价值
《康定情歌》是四川民歌 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 国十大民歌之一,也是中 国音乐的经典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歌欣赏》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认知目标:通过欣赏学习,使同学掌握以下知识:1、民歌的内涵与外延。
2、民歌的特点和分类。
3、地域特征与民歌风格的关系。
4、了解中国音乐的多样性。
5、懂得继承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意义。
(二)能力发展目标:1、在欣赏中引导同学听、唱、思、议、记、看,全方位开拓思维空间,训练同学的形象艺术思维能力。
2、通过方法的介绍,培养同学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示力和发明力,达到艺术熏陶与塑造人的目的。
(三)情感培养目标:1、培养音乐兴趣,以和热爱祖国各民族的民歌和民间音乐的感情。
2、激发同学不时接受音乐审美教育的动机。
3、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促进同学个性自由和谐地发展,为同学终身学习和音乐审美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材内容和重点、难点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1、中国民歌是我国保守民族民间音乐中的重要组成局部,也是其它种类民族音乐(民间歌舞、曲艺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的基础。
本节课中,选入了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些民歌,突出体现了中国民歌的地区特色和民族风格。
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同学热爱祖国各民族的民歌和民间音乐的感情,培养同学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示力和发明力。
2、内容的选材,符合高中同学的年龄特点,是对小学、初中阶段所学民族音乐知识的补充与衔接,并能使同学在现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激发不时接受音乐审美教育的动机,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促进同学个性自由和谐地发展,为同学终身学习和音乐审美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通过欣赏各地民歌,在现有认知结构基础上了解中国民歌的特点和分类。
(2)在欣赏过程中让同学自身去听辨、分析,学唱民歌片断,通过体会与感受,培养同学实际的区分能力与形象艺术思维能力。
(3)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同学不时接受音乐审美教育的动机,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促进同学个性自由和谐地发展,为同学终身学习和音乐审美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难点:对民族音乐的体会、分析与感受能力。
三、教学对象分析:
(一)知识的准备:
1、在小学、初中阶段和日常生活中,同学已经接触过相当多的民间歌舞和相关艺术作品。
2、在初中和高一同步的语文和历史等课程中,同学已经学习过有关中国文学艺术方面的内容,如《诗经》、乐府诗歌、宋词、元曲、明清“歌谣”、“小曲”等。
3、高中同学在语文课上接触过有关中国文学艺术作品在语音、语调方面的内容。
4、初中和高中地理有相关中国地形地貌与地域特征和各民族风土人情的相关介绍。
(二)心理的准备:
1、能力方面:高中同学生理、心理日趋幼稚,参与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已掌握了初步的音乐常识和音乐表达方式,形成了一
定的思维分析能力,但欠缺对中国民歌的系统了解,音乐综合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加强与提高。
2、情感方面:
(1)对音乐的学习热情很高,充溢自信,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不满足简单重复的课堂教学方式,渴望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出现方式的新颖性,感官刺激的多样性,组织形式的活泼性。
(2)对音乐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示欲,希望主动地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各种情感。
四、教学战略和教法设计:
(一)声像呈示行为教学战略:有针对性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沛调动同学的听觉与视觉,取其容量大,手段新,感官刺激形式多、强度大等优点,灵活出现教学内容,从而增强同学感性认识,调动同学的形象思维,增大课堂信息量,加强视觉感受,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同学能更高效地学习、掌握音乐知识,引导同学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拓展同学的音乐视野,发挥同学发明能力,体现现代教育的效能观。
(二)情感陶冶教学战略:在教学中抓住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情感性,教师通过对蕴含感染力的教学内容的重组,组合运用富有艺术性的教学手段,激发、强化、发展同学对音乐情感体验的内在需求,激起同学情感共鸣,唤起同学的情感呼应,在音乐课堂上营造出浓厚的音乐情感氛围,通过对音乐的感受与体会,体验中国民歌的独特魅力,从而愉悦身心,发展人格,体现现代教学的素质观。
(三)交互合作教学战略:根据现代教学论: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互为主体、互相依存、互相配合,教师与同学都处于一种平等、民主、和谐、自主、自觉的角色环境中,通过一系列教学程序,教师与同学在和谐、自然、愉悦的空间里相互发展,相互发明,相互提高。
课堂教学既是师生双边心理互动的过程,又是同学与周边环境(教材、教具、同学等)互动的过程,也是同学内部的多种心理因素(认知、情感、意志)相互作用的过程。
同学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不再是单向的,而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发挥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在与同学进行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教与学的多边互动。
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同学音乐表示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体现现代教育对同学个体社会化的要求。
(四)激励探究教学战略:在教学中,发明条件让同学动脑、动口,引导他们在欣赏中听、唱、思、议、记、看,全方位开拓思维空间和实践的平台,突出体现同学在课堂上的主体性。
通过课件的展示、教师言语的引导和激发,提供开放式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同学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促进同学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和启发同学积极探索,重视发展同学发明性思维,重视同学的探究和音乐实践过程,培养同学的音乐素质,丰富同学的形象思维,培养同学的胜利感,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发明才干,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发明性思维得到充沛发挥,促进同学个性的和谐发展,体现现代教育的发展观。
(五)以音乐为主线的学科综合实践战略:教学以“民歌”欣赏为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资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包括舞蹈、美术等姊妹艺术)和其他学科(如语文、地理、历史等)的多边横向联系,将其他艺术表示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结合所学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协助同学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和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扩大同学音乐文化视野,
并辐射到其他学科知识,促进同学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同学音乐鉴赏、表示、发明以和艺术审美的能力,增强同学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完整性,体现现代教育的综合观。
五、教学媒体设计: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平台进行课件演示,在教学过程中运用CAI课件进行辅助教学,集文字、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动静结合、声像合一,运用听觉与视觉相结合的欣赏教学法,通过同学的听赏、参与、考虑、讨论,加深同学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记忆,引导同学感受中国民歌的音乐美与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勃发表示音乐、发明音乐的欲望。
六、
教学过程设计:【课件演示】课前展示课件封面,播放《牧歌》背景音乐。
【一、情境导入】
课前播放《牧歌》,让同学随着悠扬飘逸的歌声展开音乐想象的翅膀。
1、提问:这首歌曲是什么地方的民歌?(蒙古族长调民歌)
2、同学回答。
3、引入课题:
(1)由冼星海的一句话导入新课:“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局部,要了解中国音乐,必需研究民歌”。
(2)民歌概述:民歌是劳动人民为表达自身的思想情感而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
【二、民歌的发展史】
1、设问:在所学的中国历史知识中,介绍了哪些有关中国保守音乐文化方面的知识?(辐射历史知识)
2、教师小结:我国的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保守和丰厚的艺术遗产。
春秋时期最早的民歌集《诗经》、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唐宋的“曲子词”、元代的“散曲” “小令”、明清以来的“歌谣”“小曲”等,就是民歌这汪洋大海留存下来的几颗珍珠。
它们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上放射着不灭的光辉。
【三、民歌的地域特征】
(一)展示中国地图
1、设问:内蒙古地区的地理特征是怎么样的?
2、在我们学过的语文课文中,有哪些是描写这个地区的语句?(如广袤无垠、一望无际、草浪无边等)(辐射语文知识)
3、同学回答。
(二)从中国地图中点播《下四川》
1、设问:地图上的这个地区的地域特征是怎样的?
2、设问:以上两个地区有何一起的地域特征?
3、设问:体现出哪些一起的音乐风格?
4、教师点评:《下四川》是一首甘肃民歌。
它深刻表示了一位饱经沧桑、跋涉于陇蜀之间的脚夫对亲人的苦苦思念。
节奏宽广,气势豪放,感情炽烈,像是对着漠漠苍天在呐喊,具有西北地方色彩特点。
(三)展示中国地图,指向江南区域
1、设问:江南的地域特征反映出来的音乐风格应该是怎样的?
2、播放《紫竹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