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概论模拟试卷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概论模拟试卷3
模拟试卷(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方法可总称为【B】A.“任务分析”B.“活动分析”C.“工作分析”D.“课程审议”
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是【C】A.《课程》B.《课程编制》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D.《实践:课程的语言》
3.“实践性课程”的开发方法——课程审议的主体是【A】
A.课程集体B.校长C.专家D.教师
4.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A】A.拉特克B.夸美纽斯C.博比特D.查特斯
15.一般说来,合科教学在【A】的作用是成功的。
A.低年级B.高年级C.高中D.大学
16.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都属于【B】A.科目本位课程B.学科本位综合课程C.学术中心课程D.社会本位综合课程
17.布拉梅尔德在“未来中心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A】的理念。
A.轮形课程B.STS课程C.环境教育课程D.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18.正式的选修制度是由【B】最先确立的。A.洪堡B.埃利奥特C.夸美纽斯D.赫尔巴特
19.【B】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A.显性课程B.隐性课程C.实际课程D.虚
20.课程创生取向研究的方法是【B】
A.量化研究
B.质的研究
C.既包括量化研究,又包括质的研究
D.既不是量化研究,又不是质的研究
24.对于“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的看法,下面错误的是【B】
A.这意味着教师和学生皆为教学过程的主体B.这意味着学生可以不接受教师的管理C.这意味着教师充当的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D.这意味着教师与学生这两类主体在彼此间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展开持续的交往
25.对于“学生特殊客体论”,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D】
A.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B.这种观点是对“教师中心论”的彻底否定C.这种观点表明学生发挥自觉能动性已经丝毫不受限制
D.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仍未脱离“教师中心论”的窠臼
26.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应以【D】为主渠道展开。
A.社会调查
B.自然考察
C.各类生产劳动
D.课堂
27.古巴和林肯划分的“第一代评价”在本质上是【A】
A.测量B.描述C.判断D.协商
28.主体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D】支配的。A.科技理性B.工具理性C.实践理性D.解放理性
29.主体取向的评价对应于利维评价的【B】
A.古典的考试型时期B.后现代时期C.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的时期D.现代时期
30.随机访问教学的理论基础是【B】
A.认知教学观B.认知弹性理论C.行为主义教学观D.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是什么?
32.当今时代大力倡导综合课程有何依据? 33.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是什么?
34.构成泰勒原理中课程开发的四个环节的地位关系怎样?
35.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怎样?
31.(1)学生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2)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知识基础。(3)要学习的新知识本身具有逻辑意义,而不是随意编造的无意义材料。
32.(1)文化或学科知识的发展不是相互隔离、彼此封闭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和彼此关联的。(2)学生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3)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整体性。
33.第一阶段:明了,即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第二阶段:联合,即把新的观念与旧的观念
结合起来。第三阶段:系统,即把已建立起的新旧观念的各种联合与儿童的整个观念体系统一起来,概括出一般概念和规律,以形成具有逻辑性的、结构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观念体系。第四阶段:方法,即把业已形成的知识系统通过应用于各种情境而使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34.(i)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以及评价教育计划四个环节,构成了泰勒原理关于课程开发的系统观点。(2)“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选择学习经验”和“组织学习经验”是课程开发的主体环节,其功用指向于教育目标的实现;“评价教育计划”则是课程开发的整个系统运行的基本保证。其中,目标因素构成了课程开发的核心。
35.(1)在课程政策上,谋求“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2)在课程内容上,既引进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信息技术知识,又把学习者的“个人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机构成。(3)提倡
多样化的课程结构。(4)重视课程实施研究,重视教师进修。(5)提高课程改革的科学水平,设立课程改革的专家咨询机构。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l2分,共24分)
36.谈谈你对“能力分组”这种教育现象的理解。
37.试述苏格拉底“精神助产术”及其使用过程。
36答.“能力分组”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进行
编班,将具有相同能力的学生编进同一个班级。“能力分组”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但这是有前提的:(i)我们所观察到的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是不可改变的,即使通过教育,这种能力差异也不可改变。(2)我们确实能够正确诊断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而且能够对学生能力发展的未来方向做出准确预测。但实践中的“能力分组”一般都违背了上述的两个前提条件,它的背后存在着“精英主义”教育的遗风,它实际上也是为了某种功利目的,如强化升学率竞争、筹集经费,等等,而进行“因教选材”,这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成长极为不利。
37答.苏格拉底认为,理想的教育方法不是把自己现成的、表面的知识教授给别人,而是凭借正确的提问,激发对方的思考,通过对方自身的思考亲自发现潜藏于自己心中的真理。苏格拉底把这种通过不断提问而使学生自己发现、觉悟真理的方法称为“精神助产术”,也被称为“苏格拉底对话法”。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的使用一般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可称为“破的阶段”。即是说苏格拉底在使对方认识真理之前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