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产业与城市空间建构的关系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产业与城市空间建构的

动力机制研究

摘要: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产业与城市空间之间的是互动的;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导致了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和城市空间的重组又为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载体。产业空间物化成相应的城市空间,并最终推动城市空间拓展,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推动城市空间结构更新于重组。

关键词:城市产业;城市空间重组;动力机制研究

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快速城市化时期,据有关专家学者推测,到2050年,我国将实现70%以上的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城市空间的重组和规模的扩大,城市产业是推动城市化、城市规模扩大、空间重组的主要动力,现阶段研究城市产业和城市空间重组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城市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扩展是互动的,城市空间重组推动了产业形态的变革与创新,产业集群发展、产业园区建设又带动了城市空间重组,推动创新型城市与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在中国进入城市社会、大城市进入优化发展时期的历史新阶段,探讨城市空间重组与产业空间重组的关系,对进一步深化现阶段城市产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城市化建设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演变

城市空间的本质是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的物化。城市的产业与各种城市主体总是在特定的空间位置或范围中展开活动的,“如何获得空间性以及获得怎样的空间秩序、关系和结构” ,构成了城市经济社会变迁的主题。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之后,城市中各种经济元素的空间集聚与扩散式城市空间集聚与扩散的动力或者说是内在本质。

1、城市空间形态演化

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的根本动力来至于城市产业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首先,追求规模效益导致产业集聚,进而导致城市规模的扩大;但是随着规模经济的作用使集聚体规模不断增大,达到一定程度便产生了规模不经济,使单位产品的成本停止下降,规模再扩大就失去了规模经济的效益,由此导致产业分解、产业基地外迁,这又是城市郊区化、城市中心衰退的动

力。

在城市化的初期,工业、人口、交通和能源以及相伴随的服务等以集聚的形式产生规模效应,促使一些具有区位优势的城市,形成一个人口和工商业集聚的中心;但是随着交通堵塞、地价上升、住房紧张、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行和环境质量下降等一系列城市问题的出现,城市便会产生集聚不经济现象。因此,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在获得了相对稳定的规模后,必然向多中心的格局转变。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空间形态演化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深化,市场化已逐步成为中国经

济运行及资源配置的基本逻辑。与此同时,在城市空间扩张与发展中,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也在不断加强,特别是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引发一连串空间反应,不仅推动了房地

产业的大发展,也给城市空间形态与社会结构的变化带来深刻影响。如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松动导致了大量的乡村人口流入城市,并在1990年代形成了磅礴的民工潮,使得国

内大中城市的流动人口急剧增长,这不仅推动了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对其空间扩展产生

巨大的推动作用,促使大多数城市在推进现代化的同时,开始向城市郊区发展。目前,离心扩散力量已成为大城市空间发展的主导动力并诱发了郊区化进程。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大量以引进外资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兴建,

使中国的城市空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边界内外的双向重组。在城市的内部,多数制造业因为规模扩大的原因而实行外迁,城市的边缘区、近郊区则崛起了新的工厂区或住宅区,不少一二线大城市都掀起了建设新城的运动。

二、城市空间形态演变与产业发展

城市空间演变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其结构随着产业空间、城市经济社会的变迁而进行持续的调整与再构。从西方国家城市空间演变的过程来看,城市空间形态随着城市化进程、工业化变革以及技术科学的进步而不断地突破既有的发展形态,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1、城市空间结构发展与城市产业发展关系研究

在工业化水平较低的阶段,每个城市基本上表现出单中心城市空间结构。通过发挥单中心的集聚效能,有效地降低经济社会活动地距离的成本和费用,实现生产效率的最大化;但随着产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单中心城市集聚的人口和经济规模越来越大,迫切需要在城市的

空间范围内寻找新的生长点,加快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以促使城市资本、产业等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合理流动与配置,促进城市的持续发展,从而形成了多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比较典

型的如新加坡河畔更新、泰晤士河旧码头区改造及上海浦东的开发等等,都是由于经济、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空间的再造,使得城市形态由单中心转向多中心发展,促进城郊空间的一体化。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研究

从中国的城市空间定位来看,在1978年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中国城市工一般建设在交通较为畅通发达与各种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城市中心地段,大多数城市都形成了单中心集聚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在20世纪80年代,工业污染、扰民问题开始引起社会重视,搬迁、治理污染扰民企业以及对城市工业“大而全、小而全”体制进行改革、重新调整工业布局成为该时期中国城市工业离心化和郊区化发展的最主要动力,并初步形成了城市空间发展的新中心。到了90年代,工业郊区化继续获得发展,出现大规模企业搬迁现象。特别是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改革,使企业通过转让原址获得资金补偿,大大提高了其搬迁的积极性。到了21世纪初,国家推行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战略,城市中心城区的第二产业继续向城郊转移,再加上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大中城市从单中心向多中心的城市空间转变,城市的空间形态发生了深刻变革,形成了类似美国东海岸与西海岸的大都市连绵区。

产业空间与城市空间的扩展,在速度、规模上都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城市是现代区域社会经济要素及产业发展的核心空间载体,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推动城市空间整合与发展的核心动力。因此,现代城市空间的扩张过程就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与升级的动态变化过程。

三、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途径

由产业发展带来产业集聚,由产业集聚形成相对一体化的产业空间,产业空间经过“再城市化”或深度城市化,上升为更有价值和归属感的城市空间,这是产业发展推进城市空间扩展的一条基本路径。当然,不同形式的产业门类、组织形式和规模,所带来的“扩散———集聚”的规律也是有差别的,就像城市空间扩张有“摊大饼”、带状、点轴结合等形式一样。综合工业化及后工业化时代的中外城市产业空间生长和扩散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均匀扩散型即以主城区为核心向城市周边地区扩展,并往往和住宅区、商业服务区同步外延扩散,立足点是强调交通和生活的经济性。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这种类型的扩散最为普遍。

2、轴向扩散型即产业空间受交通条件、地理条件的限制,并按照城市不同功能区的规划,通常沿着交通线向外扩散。现代产业的布局尤其强调这一点,以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