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刘德武老师的《从天坛公园说到9》一课的几点思考_数学论文

合集下载

浑然天成的数学美——听刘德武老师“找规律”一课有感

浑然天成的数学美——听刘德武老师“找规律”一课有感

浑然天成的数学美——听刘德武老师“找规律”一课有感作者:王卓奇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中旬》 2016年第10期内蒙古扎赉特旗努文木仁中心校(137600)王卓奇[摘要]教育是一种鼓励,是一种感悟,是润物无声。

刘德武的“找规律”一课,体现了在数学教育中把较难的概念融于学生熟悉的情境中,让他们在具体的事物中感悟数学知识的本质,轻松攻破教学难点,学生不仅获得安全感,更学会了如何有序表达。

[关键词]鼓励感悟润物无声[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6)29-035听过很多名师的课,但刘德武老师讲的一年级“找规律”一课,却让我感到震撼!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浑然天成”。

翻开记录,细细品味,一种感叹!一种完美!感叹于知识的教学了无痕迹!我常常想,一个教师如果深谙教学之道,在教学上有一定造诣时,他是不是就应该是一个武林高手———飘逸、淡定之中却见真功夫!刘老师的课就是如此,看似很无心的一个动作、一句话,却已经融进了教育。

【片段一】开课之前,刘老师和学生谈话。

他问:“你们是哪个学校的学生?”因为是一年级学生,很多学生说话的声音很小,而且内容不完整。

刘老师非常有耐心:“你们回答得多好啊,可惜下面的老师没听清,能再大声说一遍吗?”当学生大声回答后,他马上又说:“多好啊,声音这么响亮,而且我还听出了一种自豪感,能再完整地说说你们是哪个学校的学生吗?”学生在他的鼓励下,回答的声音不仅响亮,而且回答得非常完整。

教育是什么?教育有时就是一种鼓励!一年级学生刚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还不知道如何适应课堂,如何把自己的思维表达清楚,有时难免胆怯,而刘老师恰恰抓住了这样的契机,鼓励学生大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在表达中找到自信!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不仅获得了安全感,更学会了如何有序表达!【片段二】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规律”这个词很抽象,很难用一个定义来描述什么是规律。

听刘德武老师的课

听刘德武老师的课

听刘德武老师的课,感受数学魅力第一次看到刘德武老师,和蔼可亲,睿智轻松。

他带领我们学习了人教版的《斐波那契数列》。

整堂课,既有大自然风光的感官享受,又有内在数学思维的激烈碰撞,既有学习、获取数学知识的快感,又有爱护、敬畏大自然的人文关怀,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大自然中的海螺、花、树枝、松果等等,无不存在着奇妙的斐波那契排列,原来数学课可以有这样的美!本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六年下册数学教材中的一份阅读资料,日常教学中恐怕很少有老师去认真对待,在公开的教学观摩活动中上这样的内容更是少见。

但是,经过刘老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演绎,教材中的“数学阅读资料”真正成了激发学生阅读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载体,成为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思考、探索的载体。

听完这一节课,我最深刻的感受是:课堂上的学生们是幸福的,因为他们在愉悦中得到收获;在现场参加观摩活动的我们这些听课教师是幸运的,因为我们在享受中得到启迪。

整堂课很好地体现了“生态课堂”的理念,“天下难事做于易”,从猜疑激趣到尝试验证,从发现规律到运用规律,“斐波那契数列”只是一种知识,一种载体,刘老师真正要告诉学生的似乎只有这句蕴藏着知识论、方法论和人生处世态度的老子的至理名言——“天下难事做于易”。

一、把握课堂的情趣:刘老师用他的大气和风趣感染着每一个学生,在学生的探索、思考或交流活动遭遇困难时,总能巧妙调节和引导,让学生始终在愉悦的氛围中参与学习活动,课堂上涌动着生命的活力。

二、恰当把握并有效落实了本课核心目标: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思考”。

全课始终把握好一个“度”:不是要学生掌握有关知识,更不是把它作为全班性的要求,而是把“引导学生数学思考”贯穿课的始终,让学生亲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有意识地让学生充分体验“由易到难、寻找规律、层层推理、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三、教学设计巧妙,有步骤、多角度地引导学生学习、体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

如:让学生自己阅读(谈“读懂了什么?”);先鼓励学生独立自主探究(这时提的要求是:不要互相讨论,不管用什么方法),让学生借助自己的已有经验,采用自己觉得合适可行的方式去尝试探索解决未知的问题,很好地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让学生在对比、交流中感受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优越性,进而进行合作探究。

听刘德武老师的《从天坛公园说到9》一课的几点思考

听刘德武老师的《从天坛公园说到9》一课的几点思考

听刘德武老师的《从天坛公园说到9》一课的几点思考◆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听刘德武老师的《从天坛公园说到9》一课的几点思考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听刘德武老师的《从天坛公园说到9》一课的几点思考这节课是刘老师在天坛公园发现其很多设施与9有关,并据此拓展很多数学知识,使学生的智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探索和思考的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是单纯地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还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和思考,以便发挥其潜在能力,这是数学教学必须关注的核心问题。

听刘老师这节课后的几点思考:一、要努力发现身边的数学知识环丘坛中有三个台阶每层都有9个台阶,为什么?天有九层、九层天的知识;9是一位数中最大的数……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了解人类关于数学方面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建立起正确对待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学会使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事例中看出数量关系的能力,这两者都是不可偏废的,都是学生是否具备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特别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具体事物中发现数量关系的能力;要认真研究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已具有的能力,认真研究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以学法定教法。

这样教学,起点低、层次多、要求高,适应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创造出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

比如,在讲解新的数学概念时,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实际中引出问题,使学生了解这些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二.努力探寻学生的潜在能力祁年门上有很多门钉可以怎样数呢?每行9个门钉,每竖9个门钉,九九八十一;斜着数1+2+3+4+5+6+7+8+9+8+7+6+5+4+3+2+1前面四个9加后面四个9加中间一个9,共9个9;拐着数……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是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

听了刘德武老师的

听了刘德武老师的

听了刘德武老师的《找规律》这节课,整节课他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究规律的学习积极性,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下学习。

听了刘老师的课,我有以下两点感悟。

一.刘老师抓住了找规律的本质“一组、重复、用规律”,把本课在不知不觉中讲得通俗易懂,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整个过程看似简单,却能深含韵律。

找一组一组的重复出现,每一个环节都用规律的语言描述。

从颜色变化的规律,到位置变换的规律,在学生惊奇的眼中发现规律,让学生“读规律”。

学生越读越起劲,越读越有韵味,这种有序的表达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找到规律,让我第一次感受到数学可以“读”出来,“读”中出新知,“读”中学数学,对于低年级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充分尊重低年级学生发展的特点,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于是组织好每一次的活动环节,使课堂紧密有序地进行。

刘老师通过精心设计、层层递进的课堂练习以及关键性的提问,不仅借学生之口揭示“规律”二字,且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习得“找规律”和“用规律”的方法,学生在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感悟数学的思想方法。

在学生掌握初步的规律之后,从自己的身边着手,寻找生活中的规律现象、欣赏规律,让学生在举例中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我们的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中的知识,要学会延伸,学会拓展,另外教学不仅仅是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且还要培养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面对新的数学知识能主动寻求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应用价值。

这样数学才显示出它五彩纷呈的魅力。

刘德武教授讲座听课心得

刘德武教授讲座听课心得

刘德武教授讲座心得体会10月12、13日,首届“谁的青春谁做主”教育研讨活动在我校举行,教育大咖刘德武老先生和我们身边的专家、老师为我们带来一场学术盛宴。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刘德武老先生的课堂。

刘老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学专家,虽然已头发斑白,却仍然意气风发,仍然潜心于数学教学研究,仍然深入一线上课,令人敬佩!课堂上刘老师的语言是那么的亲切、富有童趣、又是那么的大气、充满智慧。

对于负数的认识,老师们更多的是从经验层面的认识,从生活现象出发加以叙述和理解。

把儿童的学习行为放在他们生活的大环境中,把学习数学的思维过程与认识生活现象的思维过程沟通,从经验改造中初步认识负数。

今天,刘老师打破这种认识从经验走向数学本质层面的直观认识,实践着直观感性对抽象理性的言说。

在数学内部,我们知道引入负数是为了减法封闭性的需要。

于是,刘老师在对于负数这一新数的导入中,让学生通过多次计算:4-1=3,3-1=2,2-1=1,1-1=0,0-1=-1......在从大到小的连续自然数依次减去1的过程中,渐渐展露出一些新的数——负数。

一方面,展现了负数基于减法结果的表达需要而产生,另一方面,在解决减法计算过程中,负数的表达是学生的自述行动,这种行动既是对数学认知的感悟,又是对负数认识的经验直觉的再现,同时,也为负号(减号)的出现和运用提供依据。

更可喜的是,刘老师精心设计所建立起来的数列:4、3、2、1、0、-1、-2、-3、-4不仅为负数与正数的认识载体,更将成为负数教学展开的重要线索。

由于负数的抽象性,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儿童还处于直观形象向逻辑抽象的转变阶段。

为此,数学的抽象理解需要通过直观感性的素材加以阐述。

为此,刘老师以讲故事的方式,讲述了一位老人在弥留之间所叙述的断断续续遗言:“我留下了200万块钱……的债。

”将孩子们打入了200万元与200万元的债的对比,以此引导学生表述这两种不同意义的数据,于是,学生很自然地运用已学的知识200万元和-200万元来表述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跳出数学教数学——听刘德武老师“有余数除法练习”一课有感

跳出数学教数学——听刘德武老师“有余数除法练习”一课有感

跳出数学教数学——听刘德武老师“有余数除法练习”一课有感作者:朱文娟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中旬》 2018年第2期[摘要]在刘德武老师“有余数除法练习”的课堂上,学生欢欣鼓舞,跃跃欲试,兴致盎然,直至下课仍面露眷恋之色。

这是因为刘老师能跳出数学教数学,他打破思维定式,教会学生反思、深究,关注学生“近期发展”的同时,更关注他们的“长期发展”。

[关键词]跳出数学;数学教学;有余数除法[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8)05-0034-02马三立,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他的相声,人评曰:“如行云游风,娓娓道来,天机自露,水到渠成,自始至终有着赏心悦目的松弛感。

尤其相声中那变幻莫测、出奇制胜的想象力,更令人叹为观止。

”刘德武,著名数学特级教师,身形较瘦、头发花白、和蔼可亲,课堂教学给人以听马三立相声般的享受。

“有余数除法练习”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内容,作为数学练习课,往往都是单调枯燥和满堂挤压,但在刘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兴致盎然,直至下课仍面露眷恋之色。

这是为什么?刘老师的课,魔力到底在哪里?一、遵循心理需求,激发情感动力背景:此次上课借用的是“无锡市南长街小学”的学生。

师:你们是南长街小学的学生,北京也有南长街,还有北长街呢,你们无锡没有北长街吧?师:北京有故宫,你们无锡有吗?师:谁来说说无锡有的,北京没有的?……师:你们是“三几”班?为啥不让三(1)、三(2)、三(3)……班来,而让三(8)班来?是不是听说北京的刘老师要来上课,就让倒数第一的三(8)班来呢?那你们是倒数第几呢?生1:倒数第三。

生2:倒数第八。

生3:我们是最好的班。

师:你们三年级一共有几个班?连倒数第八都出来了,最棒可不是用嘴说的,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短短一段开场白,刘老师通过比较无锡和北京所有的和没有的,一下子就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拉近了师生距离,把学生的数学学习情绪、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调到最佳状态,为接下来的学习提供充足的心理准备。

刘德武教授讲座 听课体会

刘德武教授讲座 听课体会

《智能时代》读后感1500字导读:读书笔记《智能时代》读后感15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智能时代》读后感1500字:这个周末读完了吴军老师的《智能时代》,以前就读过他的《浪潮之颠》,真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

读他的书真的收获好多,不仅能够欣赏历史,而且涵盖了许多天文、物理、数学、美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只能感概一声好厉害。

果然俗人才说自己的专业是什么,优秀的人什么都专业。

《智能时代》这本书通俗易懂的介绍了已经到来的大数据、智能时代。

这里讲下我得到的一些知识,如果要知道这本书讲了啥还是自己看书比较好。

机械思维:这个词我第一次听说(暴露了自己孤陋寡闻),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所有的问题都有一个通用的解决方法,就是可以被大规模应用,就像我们老是说的提炼类的通用性让其可以被很多地方用。

应用到工业上来说,就是比如说制造一个通用的机器解决一类问题,从而提高效率、生产率。

它的核心思想是确定性和因果关系,就是说这个事情的产生一定有一个原因,就是有因有过。

以前我们所有的事情讲究的是证据,数学中也是这样讲究例证,都是这种思维方式。

熵:这个词以前听说过就是不怎么理解,现在明白了就是表示不确定性,熵值越大表明不确定性越大。

进入大数据时代后,我们发现很多事情是不能找到原因的,也就是说以前的机械思维方式根本行不通,只能利用大数据自己寻找出一系列都不知道为什么的结果。

掌握的信息量越大,越能消除不确定性,越能降低熵值。

所以谁掌握了信息,谁就能获取财富。

数据就是信息,从大数据中训练出各种有用的规则帮助进行商业决策。

大数据的特征:数据量大、多维度(多样性)和完备性。

仅仅量大是不够的,还要丰富而且涵盖要全,这样才能发现有效的特征(规律)。

从以前的寻找因果关系到现在从大数据中寻找相关性。

在生产能力低下的时候,是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但是工业革命后,生产越来越剩,就变成刺激消费,让你不断的买买买,从而使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观摩刘德武老师课堂教学有感

观摩刘德武老师课堂教学有感

观摩刘德武老师课堂教学有感观摩刘德武老师的课堂教学有感6月7日我非常荣幸的来到塘厦中心小学,听了北京市数学特级教师刘德武执教的一年级数学课《找规律》。

刘老师的课没有设计得丰富多彩的课件,没有为了活跃气氛的做作与表演,也没有我们平时那种为了新授什么内容刻意设计一些环节。

听刘老师的课,我觉得是一种享受,因为他把所有的知识都融入与学生的自由交流中,他的课给人的感觉亲切自然,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而且这种知识不是他刻意输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交流中需要它,刘老师就适时的给了学生,始终保持着“一、注重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本。

一年级的“找规律”这节课中,令人难以置信地是,从初步认识规律、找规律、用规律、感受规律四个环节引导一年级的小朋友经历了层层递进地数学思维的穿越。

孩子们非常有兴趣地参与到了这一次次的思考中。

二、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关注学生的情感。

刘老师在上课前与学生交流教材以外的话题,让学生一起回答在哪件学校就读、哪个班就读、叫什么名字等,不但缓解学生的紧张感,让学生的身心愉悦,以饱满的热情,亢奋的斗志投入新授学习,为学生在课堂上正常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搭好桥、铺好路。

刘老师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适时的给予鼓励和表扬,老师的话语中无时无刻不透露出对学生的爱。

三、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刘老师的课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是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处理问题的空间,并且老师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教学中教者出现狮子、大象、狮子、大象这样的图片然后问学生:“这一组里有什么?”接着出现蛋糕、汉堡、冰激凌这样反复的图片,让学生说出这一组有什么,有什么办法让人家知道他们是一组的?等等,就这样让学生自己通过动口、动脑去解决,对于学生一时想不出来的问题,刘老师就耐心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

刘老师的课堂无时无处都能给人留下那种“自然而不随便,规范而不死板”的教学风格,无处不在渗透着数学的内在美和数学文化的趣、妙、奇。

观摩刘德武老师数学课有感

观摩刘德武老师数学课有感

观摩刘德武老师数学课有感
大郑镇中心小学赵丹
有幸现场观摩刘德武老师指教一年级的数学课。

活跃的课堂气
氛让我羡慕不已,这种人人参与、人人有成就感的气氛是我每每备
课时希望出现的场景,可实际我的课堂总是波澜不惊平淡无奇。


老师指教的这节课《找规律》习题设计并不简单,但刘老师由简入
难步步引导,让孩子在通过思考争论之后获得强烈的成就感,对下
一题又充满了期待。

刘老师总是在不经意间引导学生规范数学语言,真是“润物细无声”。

不知不觉中一堂趣味十足的数学课结束了。

我能感觉出孩子们意犹未尽,相信刘老师已经在孩子们的心理种下
了一颗“数学有趣,我爱数学”的种子。

没有比较就不会有进步,相比刘老师的数学课我给孩子们呈现
的数学课是多么的乏味,设计之初怕提出的问题太难孩子打不出来,又怕课件制作的太“花”让孩子们只顾着看热闹,更怕课堂活动太
多进度不好把控……就这样数学课还怎么会有趣?刘老师说应该相
信学生虽然他们只是一年级的学生,不能小瞧了他们,适当的启发
会激发他们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刘老师的课让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
之中,我愿意改正,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有趣的数学课。

听刘德武老师的课有感

听刘德武老师的课有感

听刘德武老师的课有感王凌雁学校组织我们到实验一小的报告厅中观看了刘德武老师的数学课《有余数除法复习课》、《位置与顺序》,让我感受颇深。

一、教师语言有艺术的魅力。

当我听着刘师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带领学生重温校园生活片段,引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

刘老师在教学时,他让学生一边观看图片,一边听老师的介绍,声情并茂的语言勾起了学生思绪。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

老师扣人心弦的过渡语言,烘托了课堂的气氛,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自学和合作、开放引导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

老师在课堂上必须简明扼要、突出重点、说明难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准确而迅速地传递知识信息。

深度知识由浅入深,精讲精练。

浅显知识点到为止。

努力使课堂形成轻重缓急,张驰结合,让学生始终于紧张而兴奋的状态。

在课堂上用我们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我们是能办到的。

三、这些课教育学生做真人。

“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素质教育之首。

这些课能关注学生的生活,教育学生做真人。

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

”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十年,几十年以后,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全忘掉以后,我们给他们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

我感到在这短短的时间里,让我近距离地接触了名师,聆听名师的示范课,从中我领略到每个名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

这些名师不但关注学生,把握数学的学习方法和数学思想,而且更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人耳目一新。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努力学习,取长补短。

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方面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学习机会积淀教学素养,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听刘德武老师讲座有感

听刘德武老师讲座有感

听刘德武老师讲座有感听刘德武教师讲座心得体会我有幸于2011年3月8日至3月10日在石油一中聆听了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二部特级教师刘德武的两场专题讲座和几节数学课。

在听课和听讲座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听了刘老师讲座以后,最大的感觉就是匠心独具。

每一教学环节,老师语言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反复斟酌与推敲的。

细节体现了超凡的智慧。

教学过程中,刘老师善于倾听和捕捉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并及时评价,且能将这些即时生成的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这是最难做到的。

情境的创设要用足,不能只把它作为上课的敲门砖,在整堂课甚至以后的教学中都可以充分的、反复的利用,让情境充分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或者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对照自己以往的课堂教学,我深有所感。

许多时候为了吸引学生,课前我都会绞尽脑汁的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景,当完成导课或者本节课后就置之不理了,这既是资源的浪费也丧失了很多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内涵、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机会。

作为青年教师,我很认真,每次备课都认真的制定教学目标,梳理知识结构,明确知识点。

每当遇到教学目标任务重、知识点多、结构零碎的课例时,我都觉得无从下手。

刘老师明确在设计一节课时要有舍有得,看哪部分对学生的收益更大,再做取舍。

只有如此才能使课堂教学的设计重难点突出,教师在教学中收放自如。

总之,在教学中要做到大胆、合理分散过重教学目标,巧妙设计练习,练习题自然分担教学任务。

数学课重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迁移类推等能力,许多数学老师不经意间会忽视了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

刘德武老师指出,学生语言的完整也是学生思维的完整。

这一点引起我的重视,这也是我教学中做的不足的地方。

面对大师,很多时候我们会感叹:大师是怎样炼成的?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大师,成在自觉、自修。

要成功自己要有成功的愿望,更要有成功的打算,要有计划、有步骤的自我规划、自我打造。

大师的成长之路就是一条不断磨砺之路。

没有人是生来成功的!。

看刘德武先生的课有感

看刘德武先生的课有感

看刘德武先生的课有感王冬(2009.11.9)上周有幸聆听了刘德武老师的两节数学课,感慨颇多。

刘老师以自己对数学教学深刻的见解、精湛的设计、信手拈来的“点子”,以及他实事求是、治学严谨的态度和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深深地令折服。

下面谈谈自己看完刘老师的两节课的点滴体会。

一、跳出“课堂”教数学----融入生活《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要学生学习有用的活生生的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因此,数学教学不应该只是一些刻板的知识的传授,而应该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我们要通过数学教学活动,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密不可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刘老师设计的几道求周长的题均是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一提起大家都熟悉的事物。

如:领奖台、菜地、花园等。

让我进一步明白生活中不是缺少数学,而是缺少发现数学的眼睛。

我们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就需要刘老师的用心,紧紧围绕生活实际来解决实际问题。

将数学融入“生活”。

二、跳出“知识”教数学—感悟思想、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尽管学生的年龄小,教学内容更相对简单,但积极的,又能够适时、适度的由浅入深的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基本数学思想以及基本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也是非常必要的。

刘老师授课过程中始终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其一就是我们使用动态的方法解决了静态的问题,即使知识动起来,这样就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使看起来难的问题变得简单。

例如《求周长难吗》一课,刘老师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平移、旋转、将二者融合),这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课上,刘老师引领学生做了一系列经过平移或旋转或二者融合的方法解决的求周长的问题,最后在快要结束本节课的时候让学生自己谈谈本节课的感受,刘老师顺势总结“将所学知识融合起来解决问题会使自己越来越聪明”。

刘德武老师示范课 观课心得

刘德武老师示范课 观课心得

观摩课堂大赛心得体会今天有幸参加《谁的成长谁作主》首届青年数学教师成长研讨会。

昨天有幸观摩了来北京的名师--刘德武老师的示范课:《负数的认识》和《可能性》。

在《负数的认识》这一课中刘老师给他取了一个新的名字叫《认识新数》。

刘老师从具体事例:一个病危的父亲临终前父子的对话这一有趣而又令人深思。

让学生理解正负数表示的是相反意义的量,帮助学生正确的解决实际生活情境下的正负数问题,这是值得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学习的地方。

由老师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解决这样的问题。

他对教材的编排作了重新的审视。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我在学习负数的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经历具体情境中的数解释数的意义这样的过程。

而刘老师则用了一个幽默而又感兴趣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负数与证书表示相反的意义。

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要重点让学生体会数轴上数的排列特点。

而这也是想学生利用这一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最好的把手。

刘老师在教学的后半段,将数轴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

心中有一把尺,这把尺就是一个数轴。

确定基准点。

根据实际的情境确定每个数在这把尺上的位置。

根据问题思考解决的方法。

也就是在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试图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转化成图形,借助图形有效的解决问题。

经过训练,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这种方法,能有效的解决问题。

这节课让学生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

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负数都小于0。

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接下来听了几位专家的专题讲座。

几位不同的角度给我们深入的讲解了课课堂的各个方面的内容,让我们对“三性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更深刻的理解。

在老师的关于主题教研的分享中,我看到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化。

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将资源充分地利用,对教材的内容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整合,沈老师在《古人计数》这一课中很好的利用了数线和计数器两种模型,进行模型化陈述,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为什么四舍五入到十万位看的是万位的数,再概括出四舍五入到哪一位看它后一位的数,使表征型知识更加直观明了。

刘德武教授 讲座听课心得

刘德武教授  讲座听课心得

刘德武教授讲座听课心得10月12日上午,听了北京名师刘德武老师的课,印象深刻,对我影响致远。

它引发了我对数学课堂学习的思考——如何让课堂学习成为这样的过程:既发自学生内心自然探索又有序而不乱,自然的流程和深度,而不是教师安排既定的机械活动;学习的环节之间、知识的联系间不留缝隙,衔接自然。

远离这种现实:学生把数学学科视为一种只能在“数学课堂”这个特殊的地方来使用的“密码”。

刘德武老师的《认识新数》一课,让学生们认识了负数,从浅入深,结合现实生活,探索负数的意义,让学生以生活事物为背景学习负数的加减法。

第一个环节是探讨“负”,让孩子们了解负数的含义,它表示与正数相反,还明白了0的意义。

第二个环节,用一个故事,使学生知道生活中负数的应用。

第三个环节,给负数加上“背景”,形成温度计,学生认识了“度”,紧接着,刘老师呈现关于“摄氏度”的来源,顺理成章地使学生理解知识,通过直观的“温度计”,自然而然地,学生学会了负数的加减法。

最后,通过游戏做题,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自信,训练了他们正负数的加减计算。

一节课,学生始终是中心,不断发言,积极性非常高,整个课堂氛围活跃,学生活泼,知识的教授变得那么“轻而易举、顺理成章、自然而然”,刘老师的教学效果值得我深深反思自己。

刘老师的教学使我明白,数学不只是数学学科本身的东西,它包含的东西可以很丰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复杂的知识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是我们数学教师应该始终追寻和思索的方向。

没有小组合作,但不乏“学生是课堂中心”的灵魂,学生思考问题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探索,教学活动环节之间过度自然,学生兴趣不减。

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结合课程目标知识类型等,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不断探索如何用学生最容易理解和最适合学生的方法进行教学,把握好学生中心思想。

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不只是应用题的呈现方式,可以是更多有趣的呈现形式,比如讲故事、智力游戏等。

一些告知性的知识放在最恰当的时机告诉给学生,并不断强化记忆,并与和它相关的知识形成联系,共同理解。

听刘德武老师的《从天坛公园说到9》一课的几点思考-精选教育文档

听刘德武老师的《从天坛公园说到9》一课的几点思考-精选教育文档

听刘德武老师的《从天坛公园说到9》一课的几点思考◆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听刘德武老师的《从天坛公园说到9》一课的几点思考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听刘德武老师的《从天坛公园说到9》一课的几点思考这节课是刘老师在天坛公园发现其很多设施与9有关,并据此拓展很多数学知识,使学生的智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探索和思考的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是单纯地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还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和思考,以便发挥其潜在能力,这是数学教学必须关注的核心问题。

听刘老师这节课后的几点思考:一、要努力发现身边的数学知识环丘坛中有三个台阶每层都有9个台阶,为什么?天有九层、九层天的知识;9是一位数中最大的数……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了解人类关于数学方面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建立起正确对待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学会使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事例中看出数量关系的能力,这两者都是不可偏废的,都是学生是否具备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特别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具体事物中发现数量关系的能力;要认真研究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已具有的能力,认真研究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以学法定教法。

这样教学,起点低、层次多、要求高,适应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创造出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

比如,在讲解新的数学概念时,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实际中引出问题,使学生了解这些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二.努力探寻学生的潜在能力祁年门上有很多门钉可以怎样数呢?每行9个门钉,每竖9个门钉,九九八十一;斜着数1+2+3+4+5+6+7+8+9+8+7+6+5+4+3+2+1前面四个9加后面四个9加中间一个9,共9个9;拐着数……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是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

听刘德武老师课有感

听刘德武老师课有感

听刘德武老师课有感孟小鱼有幸听了刘德武老师执教的两节数学课,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的收获是多方面的:一、一节好课首先老师的语言要简洁,明了,评价语言具体、实在,具有承上启下的启示作用。

例如:在教学《求周长难吗》一课时,刘老师开课直接就问:“求周长难不难”有的学生说难,有的学生说不难。

没有任何拖沓的语言,接着刘老师就通过出示练习,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感受求周长到底难不难。

1、让学生求给定数据的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三角形的周长、4角星的周长。

求完之后,再次追问:“求周长难吗”学生答:“不难。

”2、求复杂图形的周长。

接着,刘老师又出示了台阶,领奖台,菜地等图形的周长让学生来求,当学生发现,任何一个复杂的图形都可以转化为简单图形来求周长的时候,及时追问:“求周长难吗”学生答:“不难。

没有多余的一句话。

点到为止。

二、名师上课让我想起这样一句话:“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这时可改为“谈笑间,知识皆被掌握。

”那份从容自如,那份潇洒自信,令人叹服!这里我也明白了知识底蕴深厚的人,越是平易近人,越是返朴归真,亲切自然;越是无知的人才会目中无人,骄傲自大,矫揉造作。

三、一节好的课时刻在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

如刘德武老师的这节课中,出示了多个复杂的图形让学生来求周长,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亲身体验到了不管是多么复杂的图形都可以通过平移或是旋转的方法,将它们转化为已经学过的简单图形来求周长,就在这一次次的尝试中,刘老师向学生们渗透了数学中的转化思想:把陌生的转化为熟悉的,把复杂的转化为简单的。

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的过程就是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认识、应用。

”这两节课,刘老师紧紧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创设每个教学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观察、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老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突出了教师的引领作用,两者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

刘德武学习心得2014518

刘德武学习心得2014518

学习心得古城乡刘村小学赵浩静5月中旬,在第七届黄河之声小学数学观摩研讨会上,我有幸欣赏了特级教师刘德武老师的两节观摩课,并聆听了他对我市四位优秀教师精彩的评课。

印象最深的是刘老师的课,教学方法多样、教学设计严谨、幽默的语言,学生更是积极主动参与,乐学善思,真是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

刘老师的课给了我一个指引,将是我未来的追求。

见微才能知著,我结合着刘老师的一些精彩的教学细节说说我的感受。

一、怎样让抽象的数学更现实?刘老师根据生活现实设置数学问题,通过有趣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亲自参与并感受数学奥妙,学生似乎不是在课堂上而是在生活中学数学。

在《找规律》这节课刘老师设置了一个“读规律”环节,要求是是一组的连贯读,读完后稍微停顿一下后接着读下一组。

这样把看不见的规律读出来,让孩子带着好奇心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学习数学,似乎规律是可以抓住的。

另外还有一个“休息”环节,先让孩子趴在桌子上休息,然后做起来。

老师数数,孩子做趴的动作和坐起来的动作(这些动作用手势表示)。

之后,刘老师问题摆出来:那么数到十,你是什么姿势?显然,这难不倒孩子,因为在他们做动作的当下,亲自感受了这个过程,体会到了其中的规律。

数学其实不是抽象的,学数学的目的还是解决现实问题。

刘老师设置问题生活化,引导孩子亲身体验数学规律的活动性,拉近了孩子与数学的距离,让数学摸得到,看的见。

这里有一个疑问就是刘老师不赞同许多老师设计的“创造规律”环节,他认为规律是事物之间客观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不能被创造的。

“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为什么不能让孩子自己设计一个属于自己的找规律问题呢,我觉得这样立意更高,让孩子实际参与,有成就感,不是更好吗?二、谁给了孩子自信心和兴趣?想要调动学生的兴趣,这节课的首先要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很重要,就是导课环节,比如《密铺》这节课,首先通过一幅神奇的图片吸引学生,让他们带着好奇心思考,从而引出主题;第二是教学过程层层递进,接着出示图形观察让孩子初步理解密铺的含义,知道那些图形可以密铺;然后观察、分析、拼摆图形并对比,引导学生思考能够密铺的图形有什么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新的密铺图形;最后学以致用,联系生活实践发现密铺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打破定式,感悟数学的奥妙——观刘德武老师上课有感

打破定式,感悟数学的奥妙——观刘德武老师上课有感

打破定式,感悟数学的奥妙——观刘德武老师上课有感詹荔芝【期刊名称】《湖南教育(下旬刊)》【年(卷),期】2017(000)003【总页数】1页(P43)【作者】詹荔芝【作者单位】浏阳市大瑶镇李畋小学【正文语种】中文在一次课堂教学网络视频活动中,我观摩了刘德武老师讲授的“画一个正方形”一课。

看到课题时,我就在想:以往的教学只在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识一课中着重讲解画正方形,为什么刘老师要在六年级上一节专讲这个内容的课?他讲课的目的是什么?孩子们会对这个早已熟悉的内容感兴趣吗?这样的疑问在听完刘老师的课后完全消除了。

原来仅仅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竟然隐含着如此多可探究的知识。

尤其是刘老师课堂中打破定式的做法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本节课只安排了三个活动,也就是三次画正方形。

第一次要求孩子们在准备好的点子图上画正方形。

孩子们很快就画出了面积是1、4、9、16、25……的正方形。

刘老师问这些正方形的边长分别是多少,孩子们不假思索就能正确回答。

“你们觉得画这样的正方形容易吗?我也觉得画正方形容易。

接下来我们画一个正方形,4个角必须在网格上,但面积不能再是1、4、9、16、25……”看似轻描淡写的对话,却既有肯定,又有新的目标。

由于受定式的影响,孩子们不知道怎么动笔。

刘老师给出提示:“好了,孩子们,你们说说老师第一次要你们画正方形的时候是什么感觉,第二次又是什么样的感觉呢?”“有些同学在想怎么可能呢?真的不可能吗?”刘老师适时展示一名同学打破定式画出的正方形,并一步步引导孩子们发现打破思考方式完全可以找到一些有趣的正方形,如面积是2、8、18、32……的正方形。

刘老师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画出的转化图形,引导学生数出它的面积,并在黑板上贴出12+12=2,22+22=8,42+42=32。

“我们又画出了3个正方形,而且它们的面积居然不是1、4、9、16、25、36等。

为什么我们一开始画的正方形的面积都是1、4、9、16、25、36,后来又可以画出不是这样面积的正方形?开始的时候我们好像不容易想得到,确实,不仅你们想不到,成人一样不容易想到,这就是定式,确定的定,公式的式,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一个孩子说道:“定式就是知道了一个道理,其他的也按照这个道理来思考。

数学教学论文:数学是神奇而美妙的

数学教学论文:数学是神奇而美妙的

数学是神奇而美妙的名师刘德武数学是神奇而美妙的【片断一】天坛与9(刘德武)师:(出示祈年门)说说你有什么发现?生1:我发现祈年门上共有81颗门钉,因为每行9颗,有9行,列式:9×9=81(颗)师:刚才我们是横着数出了门钉的个数,有不同数法吗?生2:我们可以竖着数也是81颗,列式跟横着数一样。

生3:我们还可以斜着数,(大屏幕出示点阵图,并根据学生回答动态显示斜着数每行的个数。

)可以这样列式:1+2+3+4+5+6+7+8+9+8+7+6+5+4+3+2+1=81(颗)师:这样长的算式中有9吗?找找看。

生4:我发现算式中有1个9。

生5:我发现1+8=9,2+7=9……共有9个9。

师:除了刚才我们斜着数,我们还可以怎样数?生6:我们还可以拐弯数,(大屏幕出示点阵图,并根据学生回答动态显示。

)可以这样列式:1+3+5+7+9+11+13+15+17=81(颗)师:这个算式中除了中间那个9外,有看不见的9吗?生7:这个算式中共有9个数生8:1+17=18,3+15=18……,18中含有2个9。

……师:通过刚才的数门钉我们发现数清门钉个数并不难,但是用不同方式来数门钉却是不容易的。

【片断二】数学实践活动课:越折越厚(刘德武)师:请同学拿出一张纸(普通的A4纸),折一折,请最多能折几次?(学生活动)生1:我们最多折了8次。

生2:如果我们拿一张大一些的纸,我们能折更我的次数。

师:请同学折这张纸(一张整开的纸),你们最多能折几次。

(学生活动)生3:我们最多能折9次。

师:如果我们的纸足够的大,我们一个30位学生,每人折一次,猜一猜,折出来的纸叠加起来有厚呢?生4:我猜折出来的纸叠加起来有1米厚。

生5:我猜该有2米厚。

生6:我想可能有3层楼房那么高。

生(哈哈大笑):你别意想天开了。

师:到底有厚呢,我们不防来计算一下。

假如一张普通的纸约0.01厘米(通过测量500张纸的厚度再除以500即求出一张纸的厚度),那么折30次的厚度就可以这样列式:0.01×2×2×……×2(共30个2)学生通过用计算器计算得到这样的结果:10737418.24厘米,为了直观理解,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换算,并求出近似数约为107千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刘德武老师的《从天坛公园说到9》一课的几点思考_数学论文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听刘德武老师的《从天坛公园说到9》一课的几点思考文章内容由收集!听刘德武老师的《从天坛公园说到9》一课的几点思考这节课是刘老师在天坛公园发现其很多设施与9有关,并据此拓展很多数学知识,使学生的智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探索和思考的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是单纯地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还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和思考,以便发挥其潜在能力,这是数学教学必须关注的核心问题。

听刘老师这节课后的几点思考:
一、要努力发现身边的数学知识
环丘坛中有三个台阶每层都有9个台阶,为什么?天有九层、九层天的知识;9是一位数中最大的数……
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了解人类关于数学方面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建立起正确对待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学会使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事例中看出数量关系的能力,这两者都是不可偏废的,都是学生是否具备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特别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具体事物中发现数量关系的能力;要认真研究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已具有的能力,认真研究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以学法定教法。

这样教学,起点低、层次多、要求高,适应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创造出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

比如,在讲解新的数学概念时,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实际中引出问题,使学生了解这些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二.努力探寻学生的潜在能力
祁年门上有很多门钉可以怎样数呢?每行9个门钉,每竖9个门钉,九九八十一;斜着数1+2+3+4+5+6+7+8+9+8+7+6+5+4+3+2+1前面四个9加后面四个9加中间一个9,共9个9;拐着数……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是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

我们知道,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学习新知时所具有的能力就是学生的潜在能力。

因此,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中,没有潜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不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只是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解题方法,虽然这样可以比较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惰性。

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要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和智力潜能。

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思考机会,充分激发生的内在动机,努力发展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在认识所学的知识、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智力水平也不
断提高。

三、努力拓展数学知识
环丘坛的地砖每圈9块,结合几圈拓展到9的约数,由七十二长廊拓展到9的倍数……
一般地说,数学教科书中的例题是学习的范例,学生要通过例题的学习,了解例题所代表的一类知识的规律和理解方法。

但这并不是说,只要学生学会了书本上的例题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解决与之相似的问题。

要能举一反三,就还需要学生有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甚至要经过若干次错误与不完善的思考,这样才能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这更需要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思维发展水平,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不同学生的不同方法反映出学生对一个问题的认识水平。

学生学习时说出自己的方法,表面上看课堂教学缺乏统一性,但教师从学生的不同回答中可以了解学生是怎样思考的,哪些学生处于较高的理解层面,哪些学生理解得还不够深入或不够准确,并从中调整了一步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恰当地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养成一种善于思考、勇于提出自己想法的习惯,这对学生学习新内容、研究新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相反地,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不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只是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解题方法,虽然这样可以比较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惰性。

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思考机会,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努力发展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在认识所学的知识、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智力水平也不断提高。

看似简单不过的9,在刘老师的演绎下是那么地神奇,从发现知识到判断学生的能力到拓展知识,学生都着了魔了。

学生的好奇和好胜心的驱动下自然产生。

不仅发现表面的,还发现隐藏的知识。

习以为常的事物中提炼出这么好的数学素材,把数学与文化、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孩子们的兴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孩子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