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近交系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的体会

合集下载

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

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

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发表时间:2011-08-25T14:09:51.76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8期供稿作者:胡曼丽1 范恩学2 孙海侠3 王焕丽2[导读] 共刺激途径可能对T细胞活化的不同阶段、不同亚型T细胞有很好的作用。

胡曼丽1 范恩学2 孙海侠3 王焕丽2(1吉林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130031)(2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130041;3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130021)【中图分类号】R4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8-0005-02【摘要】目的研究抗CD134抗体+雷帕霉素联合用药抑制排斥反应的作用。

方法制作大鼠肝移植模型,应用抗CD134抗体+雷帕霉素联合用药抑制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探讨对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OX40-OX40L共刺激途径机制。

结果空白对照组:SD对Wistar组存活时间因有排斥反应致存活时间短,存活时间6±2.3天;移植治疗对照组:抗CD134抗体与雷帕霉素联合治疗组中,SD对SD组,Wistar组对Wistar组因未见明显的排斥反应及封闭了共刺激途径,存活时间长,这两组和SD+wistar组有统计学意义差异。

结论抗CD134抗体+雷帕霉素联合用药可以抑制排斥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共刺激分子抗CD134抗体免疫耐受肝移植病人(受者)术后要面临发生致死性感染等危险,研究免疫排斥反应抑制机制成为新的热点,OX40-OX40L共刺激相关分子受到学者的极大关注。

1 材料与方法1.1 抗体来源我们从美国SIGMA公司引进抗CD134基因工程抗体1000mg/ml和抗大鼠IL-a、TNF、IFN抗体。

供应课题应用。

1.2 实验分组选取MHC(组织相容复合体)完全不匹配的雄性SD大鼠(供体)、8-10周龄、体重200-240g。

雄性Wistar大鼠(供体)、8-12周龄、体重200-240g。

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的建立的开题报告

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的建立的开题报告

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的建立的开题报告题目: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的建立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器官移植技术的进步,移植手术已成为治疗终末期器官疾病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然而,器官移植后,由于移植物与受体之间的免疫不耐受,常常会出现排斥反应,这是移植术后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肝移植是目前治疗肝功能衰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然而,肝移植术后的急性排斥反应仍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重要问题。

因此,建立一个可靠的动物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大鼠肝移植术后的免疫反应机制,研究新的免疫抑制剂的疗效及机制,为肝移植后排斥反应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好的参考。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拟采用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

将供体和受体大鼠进行配对,通过门静脉部位的手术将供体肝脏移植到受体大鼠体内,建立大鼠肝移植模型。

术后记录受体大鼠的生存情况、肝功能指标、病理学变化等指标,评价移植的效果。

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移植后免疫细胞浸润情况,筛选有效的免疫抑制剂,并观察其在模型中的疗效。

研究预期成果:通过建立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可以模拟肝移植后的排斥反应,筛选有效的免疫抑制剂,并观察其疗效。

本研究可以为肝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为免疫治疗提供更好的参考。

论文结构:绪论:简述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及其研究意义;阐述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材料与方法:包括实验动物、移植手术、免疫组化检测等。

结果:描述实验结果,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生存情况、肝功能指标、病理学变化等指标的比较,以及免疫抑制剂的筛选和疗效观察等。

讨论: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探讨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的建立和优化方法,以及免疫治疗在肝移植术后排斥反应中的应用前景。

结论:总结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和意义,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CTLA4-Ig抗大鼠肝移植排斥反应及诱导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

CTLA4-Ig抗大鼠肝移植排斥反应及诱导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

CTLA4-Ig抗大鼠肝移植排斥反应及诱导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智星;严律南;杨培;向春华【期刊名称】《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年(卷),期】2005(12)6【摘要】目的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ROLT)急性排斥反应模型,探讨细胞毒淋巴细胞抗原4免疫球蛋白(CTLA4-Ig)抗排斥反应和诱导免疫耐受的作用.方法采用'二袖套管'法建立Wistar→SD大鼠配对组合的肝移植后排斥反应模型,并于术后第2天腹腔内一次性注射CTLA4-Ig(75 μg/只大鼠),与未给药的相同组合的排斥反应模型鼠对照研究,观察移植术后7 d 2组动物的一般情况、肝功能变化、移植肝病理改变及血清TNF-α水平的变化,同时观察CTLA4-Ig组动物术后4个月时的上述情况,以了解CTLA4-Ig抗排斥及诱导免疫耐受的作用.结果①对照组动物于肝移植术后6~14 d内相继死亡; 移植肝出现明显的排斥反应的病理改变征象. ②CTLA4-Ig组动物于术后7 d及4个月均未见明显的排斥反应表现,移植肝无明显的排斥反应的病理改变征象,血清TNF-α、ALT、AST、TBIL及DBIL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P及Alb水平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CTLA4-Ig有抗排斥反应及诱导免疫耐受功能的作用; 血清TNF-α水平作为观察ROLT后排斥反应的指标,可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总页数】5页(P600-604)【关键词】细胞毒淋巴细胞抗原4免疫球蛋白;肝移植;大鼠;排斥反应;免疫耐受【作者】智星;严律南;杨培;向春华【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普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7.3;R392.4【相关文献】1.CTLA4-Ig基因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抑制大鼠肝移植排斥反应 [J], 尹东亮;孙罛;朱焕斌;李坤;李浩辉;张剑2.CTLA4-Ig诱导大鼠同种肝细胞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 [J], 谭屾;赵浩亮3.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 [J], 胡曼丽;范恩学;孙海侠;王焕丽4.同种肝移植大鼠转染融合基因人CTLA4-Ig抑制急性排斥反应 [J], 朱斌;杨甲梅;钱其军;王孟龙;崔贞福;李玲芳;吴孟超5.同种异体大鼠肝移植术前全身照射预处理供体可以改变免疫耐受进程并诱导急性排斥反应 [J], 张业伟;赵何伟;柏林;杨银学;鲁翔;孙静锋;闻鉴非;何侠;尹国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黄素抗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大黄素抗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大黄素抗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的开
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肝移植因其在多种肝疾病治疗中的有效性而被广泛应用。

然而,移
植后可能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这是一种由接受者免疫系统对移植物组织
的攻击造成的病理反应。

急性排斥反应可以导致移植物的损害和功能丧失,因此需要进行有效的干预措施。

大黄素是黄酮类化合物,有多种生物学效应,包括抗氧化、抗炎和
免疫调节等作用。

研究表明,大黄素对移植后的急性排斥反应有一定的
抑制作用。

因此,探索大黄素在移植后的应用可能对移植后排斥反应的
治疗具有一定的潜在价值。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黄素对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及其机制。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1.建立大鼠肝移植模型
选用Wistar大鼠作为实验动物,进行居间肝移植手术。

肝来源为同
一品系的Wistar大鼠阵亡的捐赠者。

移植成功后,在肝系动脉内注入Cyclosporin A诱导急性排斥反应。

2.大黄素处理实验组
将大黄素注入移植术后的小鼠体内,以观察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
的治疗效果,研究大黄素对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影响。

3.肝移植术后组织取样和分析
实验动物在术后7天,进行肝脏取样,进行组织学检查,包括T淋
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浸润情况等。

并进行相关的生化分析和免疫分析等,比较各实验组之间的差异。

四、预期意义
本研究可以揭示大黄素对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为移植术后
排斥反应治疗提供新思路,并为深入探索移植后排斥反应机制提供参考。

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

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

17 . )d,s nf a t h r rta hti ecn o o p( 8 9±7 6 i ic nl sot nta t ot lg u 1 . gi y e h nh r r . )d.Co cuin Lvrt npa tt nf m d n r sa n lso ie aslnai o o o t r o r Wi r rt t rcpet D rt cnrsl i ct eet n rat n hc ysrea n ielmo e i eerho c t rjcin as o eiin as a eutn auerjci e ci ,w i ma ev sa d a S o o h dl n rsac faue eet o
T eT i fl td H si l U a—e nv ri h hr A ie opt ,S N Y t nU iesy,Gun zo 16 0,C ia d i a a s t aghu5 0 3 hn )
【 btat O jc v T sbi oe o au e co foht i le asl ti a . tos A s c】 bef e oet lham dl f ct retno r o pc i rtnpa a o i rt Me d r i a s e j i t o v r n tn n s h
c nrl ru a sd t b e e te i o t o p w su e oo s r h mmu etlrn e e u t T e s ria t f a n tee p r n o p w s( . og v n ea c .R s l h u v l i o f i h x ei t u a 7 4± o s v me g t r me g r

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病理动态变化

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病理动态变化

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病理动态变化陆炯炯;杜隽铭;周学平;杨勇;李济宇;全志伟【期刊名称】《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07(027)004【摘要】目的观察高免疫排斥大鼠肝移植模型术后排斥反应的病理变化.方法运用改良"二袖套法"建立大鼠肝移植模型(Wistar→SD),于连续观测时间点取大鼠的肝脏组织,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并给予病理评级和评分.结果术后排斥反应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强,第5天达到高峰,5~15d维持于较高水平,随后逐渐减弱,但仍维持于轻至中度水平.结论高免疫排斥大鼠肝移植模型术后5~15d急性排斥反应最为强烈,是研究大鼠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较为理想的时间段.【总页数】3页(P475-477)【作者】陆炯炯;杜隽铭;周学平;杨勇;李济宇;全志伟【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华医院普外科,上海,20009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华医院普外科,上海,20009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华医院普外科,上海,20009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华医院普外科,上海,20009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华医院普外科,上海,20009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华医院普外科,上海,2000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7.3;R-332【相关文献】1.甘草次酸抑制大鼠新生血管化角膜穿透性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免疫病理研究 [J], 李红;郑兴;谢志忠;廖端芳2.他克莫司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导肝细胞癌模型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 [J], 邓卫平;马德强;郑红梅;李胜保;郜元军;金曙3.复方中药(苦黄汤)在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中抑制急性排斥反应的原因探讨 [J], 罗文峰;李新长;丁利民;卢泳;徐志丹;杨华;龙成美;罗来邦;张友福4.大黄素对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干预 [J], 孟珂伟;宋占文;周先亭;许政;黄庆先;张翠生;李绍军;孙孚波;吕毅;刘昌;潘承恩5.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中Fractalkine的表达及意义 [J], 孟珂伟;宋占文;周先亭;许政;黄庆先;李绍军;吕毅;刘昌;潘承恩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IL-17 在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中的表达及作用研究

IL-17 在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中的表达及作用研究

2014.09临床研究45有调查显示,肝移植后受体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概率高达50%-60%,由此而导致的受体死亡率为20%-30%[1]。

因此,在肝移植手术后,做好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确诊预防工作,是提高肝移植成功率的重要途径。

为探究白细胞介素-17(IL-17)在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中的表达及其作用,现建立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动物模型。

研究结果清楚表明了IL-17在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取得良好的研究成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32对健康状况相同的雄性大鼠,所有大鼠均为11-13周龄,体重200-300g ,清洁饲养。

将所选大鼠按随机原则分为同基因移植组和异基因移植组各16对,两组大鼠均使用“双袖套法”进行原位肝移植,建立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动物模型。

术后3、5、7d 在两组大鼠中各选取受体鼠4只,处死后取血浆标本,并于同一部位提取肝脏组织标本并妥善保存。

两组大鼠的基本资料和手术过程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标本检测方法配置合适浓度的缓冲液和胶原酶液并混合,将肝移植受体大鼠的肝脏组织标本置于混合液中进行离心分离,获取上清液和纯化肝细胞,利用细胞培养等生物技术,测定上清液和纯化肝细胞中IL-17的浓度水平。

另取相同肝脏组织标本,对其进行常规脱水、切片及染色操作,处理完毕后置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将观察结果与急性排斥反应标准对比,判断两组肝移植受体大鼠的急性排斥反应病理分级。

对血浆标本进行离心分离操作,提取离心后的上层血清组织,并利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受体大鼠血清中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含量和总胆红素浓度。

IL-17在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中的表达及作用研究薛国友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 云南省昆明市 650033【摘 要】目的:探讨IL-17在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中的表达及作用。

方法:选取32对健康状况相同的大鼠,随机分组后建立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动物模型。

DA—Lewis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免疫状态的观察

DA—Lewis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免疫状态的观察

【 bt c】 O j te osd e ee p etn c ec oau j tnna tretn oeoD t— e ti rr s A s at r be i T uyt v om nadni ne fctre i u j i dlf A—o Lwr v a ・ cv t hd l i d e co i c e e co m e aletn
g u n sg n i go p e ee aue r et n w so sre n d y7 a e l e a s l t i . o cu in T e s d get sv r a ue r pa d i e e u .S v r c t e ci a b ev d o a f r i rt n pa a o C n l s h t y s g s eee c t o o cr j o t v r n tn o u u s
pat i . eh d T ert eed ̄ e noi gn i( e i—L ws ru n=2 )a dal e e ( A—L ws ru n= 4 .Ondy lna o M to s h sw r id dit s eee L ws e i)gop( tn a o 4 n l gni D o c e i)gop( 2 ) a
的 差别 , 其排斥反应观察 的最佳时间是第 7天。结论 选择 D A—Lws大鼠建 立肝 移植 急性排 斥模 型 , ei 第7天 出现重度 排 斥 反 应 , 作 为 反 应 排 斥程 度 检 测 指 标 的 时 间点 。 可
【 关键词 】 肝移植
排 斥反应
动物模型
大鼠
Obevt no n u ttsi ct rjc o dlo A —L w a vrta sl tt n D N m 一 r ', I i sra o fim mes u aue eet nmo e fD i a n i e rtfe rnpa ai . O G R n L XE Jn—mn . i n o iz ,T j F U

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淋巴细胞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淋巴细胞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淋巴细胞蛋白质组学研
究的开题报告
研究背景与意义:
肝脏移植是一种重要的临床治疗方法,可以挽救肝脏疾病患者的生命。

然而,肝移植术后常发生排斥反应,严重影响移植效果和患者生存率。

目前,对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背景免疫细胞的炎
症反应和细胞因子的异常分泌等细胞和分子机制上。

但是,以上研究大
多数集中在细胞和分子层面,对移植后大鼠淋巴细胞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还比较缺乏。

本研究意在采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移植后大鼠淋巴细胞蛋白质
组的变化,探究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的分子机制,为该领域的基础研
究提供新的思路与实验依据。

研究内容与方法:
1.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构建:采用Sprague—Dawley大鼠
作为实验对象,进行肝移植手术,分别建立移植组和对照组。

2.淋巴细胞分离和蛋白质提取:从肝移植后24h和48h的大鼠淋巴
结中,分离出淋巴细胞,并进行蛋白质的提取、定量以及质量检测。

3.蛋白质组学分析:将淋巴细胞蛋白质样品进行比较分析,使用二
维凝胶电泳技术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分别进行蛋白质分离和鉴定。

同时,运用生物信息学的分析手段,对筛选出的差异蛋白进行功能注释
和通路分析。

研究预期结果及意义分析:
通过实验探究淋巴细胞蛋白质组在移植术后的变化及其在肝移植排
斥反应中的功能和调控,可以为深入探究移植术后免疫反应和排斥反应
的发生机制提供新的证据,为研制免疫抑制剂和控制肝移植排斥反应提
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同时,本研究还可以为淋巴细胞蛋白质组学研究及应用提供有力的支持,推动该领域的发展。

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与评价罗海英;翟树森;张玉君;白慈贤;尉承泽;孔维;王韫芳;裴雪涛【期刊名称】《生物技术通讯》【年(卷),期】2008(19)6【摘要】目的:建立大鼠肝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并对所建模型进行评价.方法:采用改良Kamada"二袖套"法,以近交系大鼠Dark Agoufi(DA)为供体、Lewis(LEW)为受体(A组)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通过观察手术情况、生存情况及肝功能和病理学检查对此模型进行评价,同时以LEW→LEW作为对照组(B组).结果:手术成功率为91.3%;手术时间为(90.70±5.68)min;无肝期时间(9.96±1.19)min;平均存活时问A组为(12.44±3.43)d,B组超过100 d;A组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及血清总胆红素术后不断升高,在第10-14 d最为明显,血清白蛋白在术后第3 d开始逐渐降低,在相同时相点,与B组相比差异显著;A组移植肝脏病理检查有明显的排斥反应,而B组没有.结论:DA→LEW为稳定、强烈的大鼠肝移植急排模型,是研究肝移植排斥及免疫耐受的理想动物模型.【总页数】4页(P870-873)【作者】罗海英;翟树森;张玉君;白慈贤;尉承泽;孔维;王韫芳;裴雪涛【作者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输血医学研究所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室,北京,100850;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62;解放军307医院普外科,北京,100071;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肝胆外科研究所,重庆40038;军事医学科学院,输血医学研究所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室,北京,100850;解放军307医院普外科,北京,100071;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62;军事医学科学院,输血医学研究所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室,北京,100850;军事医学科学院,输血医学研究所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室,北京,1008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7.3【相关文献】1.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及相关研究 [J], 刘歆春;白剑;王志敢;李杰群;齐海智2.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 [J], 樊斌;李德卫;冯渊;杨晓波3.DA至Lewis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技术改良分析 [J], 李铸;李立;冉江华;张升宁;刘静;刘滇生;李来邦;陈娟4.同种异基因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 [J], 王永刚;叶启发;时军;戴小明;徐志丹;罗文峰;罗来邦5.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 [J], 周天保;陈规划;杨扬;张琪;许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建立肝移植后抗排异反应的研究模型和治疗方法优化的研究

建立肝移植后抗排异反应的研究模型和治疗方法优化的研究

建立肝移植后抗排异反应的研究模型和治疗方法优化的研究肝移植是一种治疗肝功能衰竭的有效方式,但是术后抗排异反应却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问题。

这种反应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健康威胁,因此需要建立高质量的抗排异反应研究模型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讨论如何建立有效的模型和优化治疗方法,以便更好地保护患者的健康。

模型建立建立一个高质量的抗排异反应研究模型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好的模型应该具备以下特点:1.可重复性:模型应该保证其结果能够被多个实验所重复,以便在不同的实验室中进行验证。

2.高效性:模型应该能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产生可靠的数据,以便能够更快地进行治疗和研究。

3.真实性:模型应该能够代表真实的生理反应过程,以便更好地了解肝移植后抗排异反应的生理机制。

目前,常见的肝移植后抗排异反应研究模型有小鼠和狗。

在这两种模型中,小鼠经常被用于初步的研究,而大狗则被用于更高质量的研究。

治疗方法的优化治疗方法是降低患者发生抗排异反应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以下是我们可以采用的一些方法:1.使用新的免疫抑制药物目前,一些新的免疫抑制药物已被发现可以更有效地减少抗排异反应的发生。

这包括亚叶酸类似物(Myfortic)、孟鲁司特(Novartis)和西罗莫司(Certican)等药物。

2.使用抗体一些特定的抗体也已被发现可以减少抗排异反应的发生。

这些抗体作用于患者的免疫系统,以便减少其对移植物的攻击。

3.手术治疗在一些情况下,手术治疗可以对抗排异反应产生积极影响。

例如,通过对损坏的组织进行再植或者通过更换受损组织的方法等。

总结在肝移植后的抗排异反应研究中,建立高质量的模型和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方法将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该反应的生理机制,并最终减少患者的经常发生的健康威胁。

大鼠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建立的体会

大鼠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建立的体会

大鼠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建立的体会
陈志红;钱海鑫;秦磊;周晓俊;殷骏
【期刊名称】《肝胆外科杂志》
【年(卷),期】2009(017)002
【摘要】目的成功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方法通过改良的双袖套法对130对SD大鼠进行了原位肝移植.前面40对为预试验组,中间60对为实验熟练组,后面30对为实验完善组.观察手术成功率和术后生存率以及手术并发症.结果预试验组的手术成功率和7天生存率分别为27.5%和0;实验熟练组分别为75.0%和40.0%;实验完善组分别为93.3%和86.7%.结论熟练和完善的外科操作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缩短无肝期时间是术后长期生存的有效保障.
【总页数】4页(P140-143)
【作者】陈志红;钱海鑫;秦磊;周晓俊;殷骏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镇江,212002;苏州大学一附院;苏州大学一附院;苏州大学一附院;苏州大学一附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5
【相关文献】
1.改良二袖套管法大鼠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150例体会 [J], 张伯;钱海鑫;秦磊
2.猪改良辅助性部分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建立及麻醉处理 [J], 何伟;戴安卢;史留斌;柳子明;彭承宏;彭淑牖
3.大鼠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体原位肝移植模型建立的经验总结 [J], 武睿超;黄兆宇;张黎;刘钧汉;郑克谱;冉江华
4.猪劈离式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建立及麻醉处理 [J], 孙建军;陈国勇;汤高枫;陈建斌;王谦;谢占涛;赵会博;季节
5.猪劈离式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建立及麻醉处理 [J], 孙建军;陈国勇;汤高枫;陈建斌;王谦;谢占涛;赵会博;季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及相关研究

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及相关研究

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及相关研究刘歆春;白剑;王志敢;李杰群;齐海智【期刊名称】《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年(卷),期】2012(16)6【摘要】目的建立稳定的近交系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确立研究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最佳时间点. 方法采用“双袖套法”建立40例Lewis→BN近交系大鼠的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根据Banff分级评分方案评价排斥反应的强度. 结果 40例Lewis→BN近交系大鼠的肝移植模型中,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于术后第1~3d处于上升期,术后第3~7d上升最为迅速,术后第7~9d处于平台期. 结论Lewis→BN的近交系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可产生急性排斥反应,术后第3~9d为研究急性排斥反应的最佳时间.%Objective To establish the stable model of rat acute rejection of allograft in inbred rats and research the suitable time to study the model. Methods In 40 cases of Lewis to BN in inbred rats, the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 OLT) was performed by modified Kamada 's two-cuff technique. The grades of acute rejection in allografts were judged according to the Banff scheme. Results In all the 40 cases of Lewis to BN in inbred rats, the acute rejection reaction was in a period of rising at the first to the third day, and was rising most rapidly at the third to the seventh day and in the platform at the seventh to ninth day after surgery. Conclusions Lewis to BN rat strain combination is a stable acute rejection model. On the third to the ninth day after operation, it is the suitable time to study the a-cute rejection model.【总页数】5页(P401-405)【作者】刘歆春;白剑;王志敢;李杰群;齐海智【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中心医院普外科,长沙430100;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器官移植科,长沙410011;湖南省长沙市中心医院普外科,长沙430100;湖南省长沙市中心医院普外科,长沙430100;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器官移植科,长沙410011;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器官移植科,长沙41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7【相关文献】1.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 [J], 樊斌;李德卫;冯渊;杨晓波2.DA至Lewis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技术改良分析 [J], 李铸;李立;冉江华;张升宁;刘静;刘滇生;李来邦;陈娟3.同种异基因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 [J], 王永刚;叶启发;时军;戴小明;徐志丹;罗文峰;罗来邦4.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J], 罗海英;翟树森;张玉君;白慈贤;尉承泽;孔维;王韫芳;裴雪涛5.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 [J], 周天保;陈规划;杨扬;张琪;许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DA→LEW大鼠肝脏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技术改进与评价

DA→LEW大鼠肝脏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技术改进与评价

DA→LEW大鼠肝脏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技术改进与评价冉崇福;窦科峰;刘永康;李昆【期刊名称】《西南国防医药》【年(卷),期】2007(17)3【摘要】目的:建立大鼠肝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并改进其手术技巧,对所建模型进行评价.方法:采用近交系雄性DA大鼠60只,Lewis大鼠120只,分为两组,其中A 组30例:Lewis大鼠为供体(n=30),Lewis大鼠为受体;B组60例:DA大鼠为供体(n=60),Lewis大鼠为受体.采用改良"二袖套"法建立肝脏移植模型,观察手术成功率、平均存活时间、术后第1、3、5、7和10 d各时相点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水平以及移植肝脏的病理学变化.结果:手术成功率为93.3%(84/90);总耗时(90.0±15.0)min;无肝期时间(14.2±2.6)min;平均存活时间A组超过100 d,B 组(16.2±1.4)d;术后第5 d B组血清ALT和TBIL升高,与A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B组移植肝脏病理检查有明显的排斥反应,而A组没有.结论:DA→LEW(Lewis)大鼠的品系组合是稳定的肝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通过改进手术技巧提高了手术成功率,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技术保障.【总页数】4页(P278-280,封4)【作者】冉崇福;窦科峰;刘永康;李昆【作者单位】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肝胆科,陕西,西安,710032;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肝胆科,陕西,西安,710032;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重庆,400038;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重庆,40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7/657.3【相关文献】1.小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 [J], 刘琛;王斌;武多娇;王春生2.DA到Lewis大鼠肝脏移植急性排斥模型的建立 [J], 浦立勇;姚爱华;李相成;陆森;成峰;张峰;王学浩3.复方中药(苦黄汤)在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中抑制急性排斥反应的原因探讨 [J], 罗文峰;李新长;丁利民;卢泳;徐志丹;杨华;龙成美;罗来邦;张友福4.DA至Lewis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技术改良分析 [J], 李铸;李立;冉江华;张升宁;刘静;刘滇生;李来邦;陈娟5.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J], 罗海英;翟树森;张玉君;白慈贤;尉承泽;孔维;王韫芳;裴雪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Lewis型至Brown Norway型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

Lewis型至Brown Norway型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

Lewis型至Brown Norway型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施晓敏;傅志仁;丁国善;王正昕;郭闻渊;傅宏;倪之嘉【期刊名称】《外科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08(13)4【摘要】目的:建立Lewis(LEN)型到Brown Norway(BN)型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并观察其排斥反应特点。

方法:采用近交系雄性LEW大鼠为供体,BN大鼠为受体,改良"二袖套"法建立模型36例,术后第3、7和10天分别随机解剖8只受体大鼠,检测血清肝功能生化指标,观察肝脏病理组织学变化,剩余受体大鼠观察生存时间。

结果:受体大鼠术后第3、7和10天的血清总胆红素分别为(8.75±1.98)μmol/L、(21.12±2.03)μmol/L和(53.63±4.24)μmol/L,丙氨酸转氨酶(ALT)分别为(291.88±6.83)U/L、(462.33±16.98)U/L和(906.25±68.55)U/L,两者术后均逐渐升高;受体大鼠术后第3天光镜下汇管区见混合性炎细胞浸润和静脉内皮炎,伴部分肝实质变性,排斥活动指数(RAI)为4~5;术后第7天排斥反应加重,并出现小胆管增生,RAI为5~7;术后第10天排斥反应最严重,出现明显汇管区结构破坏,肝小叶消失,大量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静脉内皮炎明显,肝实质桥接坏死,RAI 为7~9分;受体大鼠的临床表现及生存情况与病理变化一致。

结论:LEW到BN大鼠组合有助于建立稳定可靠的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且该模型的排斥反应特点与临床相似。

【总页数】3页(P338-340)【关键词】肝移植;模型,生物学;移植物排斥;大鼠,近交LEW;大鼠,近交BN【作者】施晓敏;傅志仁;丁国善;王正昕;郭闻渊;傅宏;倪之嘉【作者单位】上海长征医院全军器官移植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7.3【相关文献】1.DA与Lewis大鼠品系组合建立大鼠肝移植排斥与耐受模型 [J], 浦立勇;姚爱华;吕凌;黄国荣;李相成;张峰;王学浩2.汞致Brown Norway大鼠肾小球肾炎模型的建立与检测 [J], 周仁丽3.DA至Lewis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技术改良分析 [J], 李铸;李立;冉江华;张升宁;刘静;刘滇生;李来邦;陈娟4.Brown-Norway大鼠咳嗽变异性哮喘模型的建立 [J], 楚慧伦;孔德明;丁子桐;高琴琴;续艳;阎玥;李友林;孙文燕5.链脲佐菌素诱导Brown Norway大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模型的建立 [J], 陈向东;孙淑铭;聂辅娇;谢鹤;刘志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DA至Lewis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技术改良分析

DA至Lewis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技术改良分析

DA至Lewis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技术改良分析李铸;李立;冉江华;张升宁;刘静;刘滇生;李来邦;陈娟【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11(015)007【摘要】BACKGROUND:The acute rejection model of rat liver transplantation is the basic for studying the immunologic tolerance of animals,and the accepted matching pattern was DA to Lewis rats,DA to BN rats,and BN to Lewis rats.The above mentioned matching methods are few in China due to insufficient rat species and immature operation technology.OBJECTIVE:To establish rat (DA to Lewis)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model and to explore the skill and experience for establishing this model.METHODS:A total of 60 rats were established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models using Kamada two-cuff technique. Male DA rats served as donors, and male Lewis rats were used as recipients. Therapeutic amount of tacrolimus was administrated to recipients during 1 day before operation and 1 week after operation, which was continuously half dose decreasing every day began from eighth day post-operation and stopped administration by thirteenth day post-operation. The operation time was recorded, and the survival status, success rate and survival time was observed. All rats were sacrificed at 7, 14, 21 and 28 days after operation. The gross and histopathologic changes of liver tissues wereobserved. And rejection activity index of liver tissues was scored.RESULTS AND CONCLUSION:The cold ischemia time of donor liver was 30-60 minutes, the donor operation time, graft truing time, recipient operation time, and anhepatic period w ere (18.5±4.0) minutes, (7±3) minutes, (35.0±7.3) minutes, (13.0±3.0)minutes, respectively. The operation success rate and one week survival rate were 98% and 91 .6%, respectively. Acute rejection occurred rapidly 2 weeks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due to tacrolimus discontinuation. Recipient's dead time distributed from 28 days after the operation and mean survival time were (20.85±0.71)days, and the median survival time was 21 days respectively. Based on improvements in Kamada two-cuff technique and short-term tacrolimus application on perioperative period, DA to Lewis rat acute rejection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models were stably established.%背景:国际上研究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基础动物模型是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国际上公认的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鼠种配对方式为DA至Lewis大鼠、DA至BN大鼠及BN至Lewis大鼠,但由于鼠种缺乏和操作技术有待成熟的原因,国内较少引用以上鼠种配对方式进行该模型的建立.目的:课题组在大量SD大鼠肝移植模型建立训练的基础上,采用DA大鼠为供体,Lewis大鼠为受体,摸索DA至Lewis大鼠肝移植急排模型建立技巧和经验.方法:通过改良二袖套法,以雄性DA大鼠为供体,雄性Lewis大鼠为受体,建立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60只,受体大鼠术前1 d和术后1周内饲喂治疗剂量的他克莫司,1周后半量递减并停药,记录移植手术时间,观察受体大鼠的术后生存状况、手术成功率及生存期,分别于术后7,14,21,28 d处死受体大鼠,获取肝组织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肝脏大体和镜下的病理学变化,进行急性排斥反应评分.结果与结论:供肝冷缺血时间30~60 min,供体手术时间(18.5±4.0)min,供肝修整时间(7±3) min,受体手术时间(35.0± 7.3) min,无肝期为(13.0±3.0) min,手术成功率为98%,1周存活率为91.6%.术后2周随着他克莫司撤药,受体大鼠迅速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于术后14~28 d死亡,平均生存时间为(20.85±0.71) d,中位生存时间为21 d.实验建立DA至Lewis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动物模型需要以大量SD大鼠肝移植训练为基础进行,通过对二袖套法技术的改良和围手术期短期应用他克莫司有助于该模型的稳定建立.【总页数】7页(P1179-1185)【作者】李铸;李立;冉江华;张升宁;刘静;刘滇生;李来邦;陈娟【作者单位】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胰一病区,昆明医学院附属甘美医院,云南省昆明市,650011;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胰一病区,昆明医学院附属甘美医院,云南省昆明市,650011;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胰一病区,昆明医学院附属甘美医院,云南省昆明市,650011;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胰一病区,昆明医学院附属甘美医院,云南省昆明市,650011;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胰一病区,昆明医学院附属甘美医院,云南省昆明市,650011;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胰一病区,昆明医学院附属甘美医院,云南省昆明市,650011;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胰一病区,昆明医学院附属甘美医院,云南省昆明市,650011;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胰一病区,昆明医学院附属甘美医院,云南省昆明市,65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相关文献】1.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及相关研究 [J], 刘歆春;白剑;王志敢;李杰群;齐海智2.DA-Lewis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免疫状态的观察 [J], 董瑞强;谢金敏;巫姜;李涛;张会迎;苏振华;阿尔新;温浩3.HO-1持续高表达对DA到Lewis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 [J], 黄国荣;李相成;浦立勇4.DA到Lewis大鼠肝脏移植急性排斥模型的建立 [J], 浦立勇;姚爱华;李相成;陆森;成峰;张峰;王学浩5.Lewis型至Brown Norway型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 [J], 施晓敏;傅志仁;丁国善;王正昕;郭闻渊;傅宏;倪之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和治疗体会(附3例改良背驼式肝移植报告)

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和治疗体会(附3例改良背驼式肝移植报告)

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和治疗体会(附3例改良背驼式肝移植报告)黄志恒;王成友;张敏杰;倪勇【期刊名称】《岭南现代临床外科》【年(卷),期】2004(4)4【摘要】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2001年9月至2003年6月成功进行了3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术前诊断:1.乙肝后肝硬化,2.肝移植术后感染丙型肝炎导致移植肝无功能,3.硬化性胆管炎、肝功能衰竭.术后均采用环孢素A和甲基泼尼松龙两联免疫抑制疗法.结果 3例肝移植术后共出现3次急性排斥反应.排斥反应时血清谷丙转氨酶及胆红素急剧升高.肝穿刺活检明确诊断.经过冲击治疗后,3次急性排斥反应均被控制.结论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是控制急性排斥反应的关键,应用环孢素A可适当延长术后早期静脉应用时间.【总页数】2页(P255-256)【作者】黄志恒;王成友;张敏杰;倪勇【作者单位】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深圳,518035;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深圳,518035;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深圳,518035;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深圳,51803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7.3【相关文献】1.反向脉冲谐波实时超声造影诊断背驼式肝移植术后肝静脉及下腔静脉并发症 [J], 李锐;张萍;郭燕丽;张晓航;华兴;薛雅芳;陈朝辉2.背驼式原位肝移植的围术期特点及麻醉管理 [J], 陈序;江朝秀;倪玉霞;彭劲松;林成新;潘敬喜;刘敬臣3.背驼式原位肝移植麻醉中电解质、血气、血糖变化特点及处理 [J], 陈序;江朝秀4.背驼式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3例护理干预措施与效果评价 [J], 吴小霞5.背驼式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3例护理干预措施与效果评价 [J], 吴小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鼠肝肾联合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细胞凋亡的动态研究

大鼠肝肾联合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细胞凋亡的动态研究

大鼠肝肾联合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细胞凋亡的动态研究孙煦勇;文宁;秦科;赖彦华;董建辉;农江;于立新;刘小友【期刊名称】《广西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0(027)005【摘要】目的:研究肝肾联合移植术(SLKT)后排斥反应与细胞凋亡的关系并观察雷帕霉素(RAPA)对移植后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①建立动物模型:雄性SD大鼠50只,Wistar大鼠30只,随机、配对分为4组,每组10对,并施行SLKT.Ⅰ组为SD→SD为对照组;Ⅱ组进行Wistar→SD SLKT,术后不予免疫抑制治疗;Ⅲ组为Wistar→SD SLKT,术后即予以RAPA1 mg/kg·d-1灌胃;Ⅳ组为Wistar→SD SLKT,术后即予以RAPA 2 mg/kg·d-1灌胃;②于1、3、5、7 d分别处死5只大鼠,获取移植肝、移植肾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和细胞凋亡实验.结果:各组实验术后1、3 d均未发现排斥反应,Ⅱ组术后5、7 d分别出现1度、2度排斥征象,Ⅲ组仅在7 d出现早期排斥反应征象,Ⅳ组在术后一直未见排斥征象.肝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数量在排斥反应前期和排斥反应时显著增加,不同强度的排斥反应,细胞凋亡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LKT后急性排斥反应中出现较多的肝、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其始发时间早于排斥反应的组织学发现,凋亡数量与排斥反应强度呈正相关,可作为SLKT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另一种可信的标志物;RAPA对急性排斥反应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抑制能力与剂量呈正相关.【总页数】5页(P664-668)【作者】孙煦勇;文宁;秦科;赖彦华;董建辉;农江;于立新;刘小友【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3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南宁,53002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3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南宁,53002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3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南宁,53002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3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南宁,53002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3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南宁,53002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3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南宁,53002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3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南宁,530021;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广州,5105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7【相关文献】1.胰腺腺泡细胞凋亡在大鼠胰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J], 刘忠;关凤林;沈忠义;胡祥;陈海龙;尚东2.大鼠移植肾组织急性排斥反应中Fas基因的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J], 王军锁;武玉东;魏金星;文晓岗3.大黄素对大鼠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中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J], 孟珂伟;吕毅;刘昌;潘承恩;宋占文;周先亭;许政;黄庆先;王雪峰;张翠生;李绍军;孙孚波4.腺泡细胞凋亡在大鼠胰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意义 [J], 倪晓光;关凤林;刘忠;陈海龙;赵平;白晓枫5.细胞凋亡在大鼠胰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J], 李涛;罗军;温浩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立近交系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的体会【摘要】目的:探讨近交系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并判断排斥反应发生的强度. 方法:采用Kamada二袖套法,利用封闭群大鼠SD和Wistar进行建模技能训练,在此基础上建立近交系大鼠DA→LEW肝移植模型,根据临床表现和Banff标准判断排斥反应发生的强度. 结果:共施行DA→LEW大鼠肝移植模型15例,手术成功率%,死亡原因为肝上下腔静脉漏血、肝下下腔静脉血栓、胆道梗阻. 术后第3天开始出现Ⅰ级排斥反应,7 d以后逐渐达到高峰,除术后并发症致死外,剩余均在12 d内死于Ⅲ级排斥反应. 结论:DA→LEW为稳定、强烈的大鼠肝移植急排模型,是研究肝移植排斥及免疫耐受的理想动物模型. 但近交系大鼠在组织结构上有其自身特点,给建模带来一定难度.【关键词】大鼠,近交系;肝移植;疾病模型,动物;移植物排斥0引言肝移植动物模型是探讨移植后各种免疫反应发生机制的前提. 缺乏可靠的供受体遗传背景资料的移植免疫研究其价值为零[1]. 近交系大鼠具有遗传背景明确、单一以及生物学特性资料详细等优点,实验时重复性好,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因此对移植免疫学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本实验利用我校动物实验中心提供的Wistar和SpragueDawley大鼠,采用Kamada两袖套法进行建模的基本技能训练,在此基础上选择近交系大鼠Dark Agouti为供体、Lewis为受体,建立急排模型,现报道如下.1材料和方法1材料预实验期使用健康、清洁级Wistar大鼠共52对,SD大鼠20对,由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实验动物房提供. 此为训练建模基本技能、积累围手术期管理经验. 正式实验时选择DA大鼠15只为供体,雄性,体质量220~260 g,由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二系动物实验中心提供. LEW大鼠15只为受体,雄性,体重300~350 g,由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以上大鼠饲养条件符合SPF标准. 供体食水不限,受体术前禁食12 h,自配糖水随意饮用.上海手术器械厂产SSW3型显微外科手术器械一套,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袖套用聚乙烯塑料管根据需要拉制而成,胆道内支撑管用一次性麻醉硬膜外导管制成. 供肝灌洗液为9 g/L生理盐水500 mL+肝素钠1支,供肝保存液为乳酸林格氏液500 mL+肝素钠1支+氨苄青霉素 g . 自制双层供肝保存容器,内、外层间置冰块. 清洁级手术,在二级动物实验室由双人裸眼完成.方法供体手术乙醚持续吸入麻醉,麻醉前30 min肌注阿托品 mg. 取剑突至耻骨上方腹部正中切口入腹,右侧腰静脉注入含有50 U肝素的生理盐水2 mL,使供体血液肝素化,逆时针方向游离肝脏. 结扎并切断右肾动脉、右肾静脉,结扎右肾上腺静脉. 游离胆总管下段,剪开其前壁, 插入胆道内支撑管2 mm,横断胆总管.游离肝固有动脉,预置线暂不结扎. 结扎切断胃十二指肠动脉、胃幽门静脉, 向下游离门静脉至脾静脉水平.显露腹主动脉,4号小儿头皮针穿刺其近端并固定. 于左肾静脉平面处剪断肝下下腔静脉作为流出道. 快速剪开膈肌,阻断胸主动脉,以低于3 mL/min的速度缓慢注入4℃ 供肝灌洗液20 mL. 灌注的同时用4℃生理盐水反复浇淋肝脏表面,当肝脏变为均匀土黄色时结束灌注. 取下肝脏,置于4℃供肝保存液中待用.图1经腹主动脉供肝双重灌注修肝供肝修整在4℃保存液中进行. 先安装门静脉袖套,完成后,立即经门静脉低压注入2~3 mL 供肝灌洗液,观察套管是否通畅并排出肝脏内的残留积血. 同法安装肝下下腔静脉袖套并检查通畅情况. 最后修整肝上下腔静脉. 更换供肝保存液,液面过肝,将供肝置于4℃冰箱中待用. 供肝保存时间在1~ h.切除受体肝脏麻醉前30 min肌注阿托品 mg,麻醉方式、开腹及暴露同供体手术. 用一温热生理盐水纱布覆盖肠管并将其推向左下腹腔,游离肝脏基本同供肝操作. 游离肝上下腔静脉后壁,套入一根橡皮筋备用. 在右肾静脉平面以上游离肝下下腔静脉. 结扎右肾上腺静脉. 结扎切断肝固有动脉,保留胃十二指肠动脉. 游离胆总管近端,于左右肝管汇合部向远端预插一支撑管以扩张备用,贴近肝脏剪断胆管各分支. 分离门静脉左右支,分别套过一根50丝线,暂不结扎. 于右肾静脉水平上方阻断肝下下腔静脉,在幽门静脉上方阻断门静脉,开始无肝期. 停止乙醚吸入. 以4号小儿头皮针穿刺门静脉分叉部,向肝内缓慢注入2 mL常温生理盐水至肝脏变白. 立即牵引肝上下腔静脉后方的橡皮筋以防止血液倒流,以Satinsky钳连同部分膈肌一起阻断肝上下腔静脉.结扎门静脉左右分支,紧贴肝脏切断肝上下腔静脉、门静脉左右支、肝下下腔静脉,移除受者自身肝脏.图2供肝门静脉袖套安装后再灌注图3受体门静脉阻断后自身输血原位肝脏移植将供肝原位置入受体右上腹,注意各肝叶勿发生扭曲. 吻合过程中,肝脏表面敷以4℃的生理盐水纱布以保持供肝的低温状态. ① 吻合肝上下腔静脉:采用一根缝线连续缝合法,从左至右连续缝合后壁,至右侧角时最后一针扣锁缝合将缝线拉紧,然后继续从右至左连续缝合前壁,至左侧角时与尾线打结. 在打结前冲出肝上下腔静脉管腔内的气泡,以免形成气栓. ② 排除门静脉管腔内的积血,将供肝门静脉袖套套入受体门静脉内. 开放门静脉,结束无肝期. 可见肝脏迅速变红,肠管淤血迅速消失. ③ 将供肝肝下下腔静脉袖套置入受体肝下下腔静脉内,恢复体循环血流. 可见肾脏颜色迅速恢复正常. 以37℃温盐水冲洗腹腔,重点是肝脏周围,及时复温. ④ 胆总管连接:拔除受体胆总管内的支撑管,将供体胆总管内预置管的另一端插入受体胆总管内并固定. 大网膜覆盖胆总管吻合口处. 检查腹腔内无出血,向腹腔内注入含氨苄青霉素50 mg的生理盐水1 mL,单层关腹. 经阴茎背静脉补充乳酸林格氏液1mL,术毕.图4良好的暴露有利于SVC后壁的缝合术后处理大鼠单笼饲养,灯照保暖直至大鼠完全清醒. 术后2 h恢复饮水,给予100 g/L 葡萄糖水. 术后24 h恢复进食. 不给任何免疫抑制剂. 死亡大鼠及时尸检.观察指标观察受体术后精神状态、饮食、活动情况、黄疸、生存时间,未活过48 h者视为手术所致. 分别于术后3 d, 7 d 随机活杀大鼠2只,取肝脏组织40 g/L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 染色. 观察移植肝病理变化,对汇管区炎症、胆管炎症、静脉内皮炎症进行RAI(rejection activity index)计分,最后总评. 剩余观察生存时间,死前取肝组织标本. 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参照1997年制定的Banff 国际标准.2结果近交系大鼠建模情况采用改进的二袖套法进行15例近交系大鼠原位肝移植,供体手术时间(46±4) min,修肝时间(24±2) min,受体无肝期(23±5) min,肝上下腔静脉缝合时间(13±2) min,门静脉套管时间(3±2) min,肝下下腔静脉套管时间(3±2) min,胆道重建时间(2±1) min,受体总手术时间min.术后临床表现及生存情况本组48 h内死亡2例,1例死于肝上下腔静脉吻合口漏血,1例死于肝下下腔静脉血栓,手术成功率为 %. 1 wk内死亡2例,死亡原因均为肝下下腔静脉血栓,1 wk生存率为%. 分别于术后3 d, 7 d随机活杀大鼠2只,取肝脏组织做病检. 剩余7只观察存活时间. 受体大鼠术后1 d精神尚可,进食水量下降,反应稍迟钝. 术后5~7 d大鼠开始出现黄疸,精神状况变差,警觉性下降,食量明显减少. 术后10 d黄疸加重,较前明显消瘦,小便深黄,大鼠皮毛蓬松而杂乱,神萎而不愿活动,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 术后9 d死亡1例,10 d死亡2例,11 d死亡1例,12 d 死亡3例. 10 d 1只死因为胆道梗阻,尸体解剖见腹腔内有腹水,胆管梗阻、扩张,内有胆泥形成,病理切片证实有较明显的肝内胆管扩张,其余6只均死于排斥反应.图5术后10 d死于胆道梗阻,尸检见胆道扩张、胆泥形成移植肝排斥反应判定术后3 d出现轻度汇管区混合淋巴细胞浸润,少量胆管炎性细胞浸润,为0~Ⅰ级排斥反应. 7 d排斥反应迅速发展,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明显,其旁的肝组织有反应性病灶,呈椭圆形或三角形,伴大量细胞浸润,以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主. 小叶间动脉、静脉未见明显坏死,小叶间胆管大部分正常,偶见扩张,判为Ⅱ~Ⅲ级排斥反应. 死于术后9~12 d的6只均为Ⅲ级排斥反应. 病理学主要表现为:大多数汇管区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为主,并浸及汇管区周围的肝实质中,汇管区明显增宽. 多数小胆管上皮有炎性细胞浸润,可见胆管退行性改变或胆管结构不完整. 小叶间静脉和中央静脉内皮下有淋巴细胞浸润,伴明显的静脉周围炎,肝实质细胞局灶性坏死或桥接坏死. .图6术后3 d,汇管区少量淋巴细胞浸润,部分胆管炎性损伤,Ⅰ级排斥HE ×400图7术后7 d,汇管区增宽,较多淋巴细胞浸润,明显的胆管炎性损伤和静脉内皮炎,Ⅱ~Ⅲ级排斥HE ×400图8术后12 d,汇管区显着增宽,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明显的胆管炎性损伤和静脉内皮炎,Ⅲ级排斥HE ×4003讨论目前国际上涉及大鼠肝移植免疫反应的研究均采用近交系,有较多的排斥模型可供选择,如DA→AUG, LEW→AUG, DA→LEW, LEW→BrownNorway等[2],国内仅有个别学者建立了F344和LOU/CN 近交系大鼠的肝移植模型[3]. 而封闭群大鼠如SD和Wistar 仅用于研究缺血再灌注损伤等. 但国内由于严重缺乏近交系大鼠,所以大多数报道仍用Wistar→SD或SD→Wistar建立急排模型[4-5]. 但有研究认为,SD与Wistar大鼠为封闭群大鼠,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基因多态性,Wistar与SD大鼠的肝移植模型可能不是研究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理想模型[6].本实验采用近交系DA, LEW两个不同品系的大鼠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的动物模型,结果显示急性排斥反应于移植术后3 d开始发生,7 d 以后发展迅速,并导致大鼠12 d 内全部死亡. 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应以临床特征、形态学异常为依据,更以组织学特征为“金标准”. 本实验有多于50%的胆管炎性损伤和门静脉、中央静脉周围炎,符合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标准.1近交系大鼠与封闭群大鼠在建模时的不同之处与封闭群大鼠SD和Wistar相比,我们感受近交系大鼠DA和LEW在建模时有以下不同:① DA大鼠肝脏颗粒较粗大,颜色偏深偏暗,经腹主动脉灌注后,不似SD和Wistar大鼠那样,肝脏呈细嫩土黄色,而是土黄色偏暗红;② 15例DA大鼠肝下下腔静脉旁结缔组织内均有黄褐色脂肪沉积,致使下腔静脉管腔狭小、管壁弹性差,给袖套安装带来困难,甚至要用和门静脉袖套规格相似的套管安装.将窄小的袖套置入受体肝下下腔静脉时,若受鼠肝下下腔静脉管径较大,这将会造成下腔静脉通而不畅,影响其血液回流,为术后发生血栓留下隐患. 所以供受体体重的要求比较重要,受鼠体重最好与供鼠相仿或不超过供鼠10%为好,以求其肝下下腔静脉管径较为接近. 本组因术后并发症死亡4例,3例是因为肝下下腔静脉血栓所致. 这和我们没有严格要求供受体质量有直接关系,此当引以为训. 而DA大鼠此种血管周围变化是否为近亲繁殖所致,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③ 近交系大鼠属SPF动物,饲养环境及饮食管理较为严格,我们将其放置在有屏障系统的实验室内饲养,以确保大鼠健康,实验数据可靠.手术操作技巧及改进乙醚剂量应量化乙醚易挥发,具有起效快、失效快、效果确切、无肝期可以完全撤除、肝脏毒性小的特点. 但由于没有固定的麻醉剂量可供参考,所以,适当的麻醉剂量只有通过反复的实践才能摸索出来. 我们感觉体质量在250~300 g的大鼠给予8~10 mL 的乙醚吸入,便可保证整个手术的顺利进行. 还需注意的就是因大鼠个体差异而调整麻醉筒的距离. 麻醉应“深诱导、浅维持”,我们的体会是在开始时给予较大剂量的乙醚吸入,而手术中以较低浓度维持,根据麻醉情况调整麻醉筒距离,取得良好效果. 忌时吸时停,这必然导致麻醉不平稳.经腹主动脉双重灌注供肝供肝灌注的好坏直接影响手术成败. 在模型训练前期,我们均采用门静脉灌注,但发现绝大多数不理想,供肝有大小不等的“盲区”存在. 查阅文献后[7],后期我们改用经腹主动脉灌注,灌注液部分经肝动脉直接灌注肝脏,大部分经内脏器官循环后进入门静脉灌注肝脏,使肝脏得到双重灌注,而且易保持门静脉压力适当. 此时获取的供肝质地柔软、呈均匀土黄色,基本无“盲区”存在. 我们体会:经腹主动脉肝脏灌注较传统经门静脉灌注,灌洗更均匀、更彻底,在灌注同时用0~4℃生理盐水喷洒肝脏表面,使供肝迅速进入冷缺血状态. 以上措施的应用,可确保我们获取一个热缺血时间接近于零、质量良好的供肝. 供肝再灌洗我们先完成门静脉袖套的安装,然后立即经门静脉袖套注入2~3 mL 4℃供肝灌洗液,一为检测袖套是否通畅,二为尽快冲出供肝内残留积血. 经供肝再灌洗后,往往可排出含有大量红细胞的肝内积血.此举有助于提高供肝质量 .肝上下腔静脉吻合技巧肝上下腔静脉吻合是整个手术的最难点. 良好的暴露是进行肝上下腔静脉吻合的先决条件. 必须做到在直视下缝合每一针,才能保证缝合均匀,不重针、不漏针. 除用两侧的小拉钩拉开腹壁及肋弓、用橡皮筋将剑突向头侧牵引外,可在大鼠背部垫一直径约1cm的圆柱形腰枕协助暴露. 将供肝腔静脉前壁用80血管线缝合一针,吻合时将其牵开,可清晰暴露腔静脉后壁,使吻合难度大大降低. 采用一根缝线连续缝合法,从左至右连续缝合后壁,至右侧角时最后一针扣锁缝合将缝线拉紧,然后继续从右至左连续缝合前壁,至左侧角时与尾线打结. 本方法具有缝合速度快,效果肯定的优点,可有效地缩短缝合时间和无肝期.受体自身输血受体术中出血总量超过2 mL,一般术后极难存活. 我们在受体肝脏切除前阻断门静脉,在其分叉处下方穿刺,推注生理盐水2 mL致肝脏变为土黄色,可驱使1~2 mL肝内血进入血循环. 然后立即阻断肝上下腔静脉,以防倒流,这相当于自身输血. 此举可补充血容量,增加受体对手术的耐受性.DA→LEW是一组稳定、强烈的肝移植急排模型,将会在肝脏移植免疫的基础研究中发挥作用. 近交系大鼠对手术耐受性较差,建模难度较大,要求也更高. 并且由于其本身近交特性,可能会在组织结构上发生异常,也给实验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今后在建立近交系大鼠肝移植模型时应引起注意.【参考文献】[1]陈忠华.在体移植免疫实验研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2002;23:4-5.[2]Yamamoto S, Okuda T, Yamasaki K, et al. FK778 and FK506 combination therapy to control acute rejection after rat liver allotransplantation[J]. Transplantation, 2004,78(11):1618-1625.[3]管文贤,陈勇. 器官移植的动物实验技术[A]//施新猷.现代医学实验动物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411-430.[4] Jiang GP, Hu ZH, Zheng SS, et al. Adenovirus mediated CTLA4Ig gene inhibits infiltration of immune cells and cell apoptosis in rats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5 ;11(7): 1065-1069.[5] Jia C, Zheng S, Zhu Y. Intrathymic inoculation of liver specific antigen alleviates liver transplant rejection[J]. Chin Med Sci J, 2004,19(1):38-43.[6]刘静,高毅,汪爽,等. 引起排斥反应模型肝移植大鼠生存时间延长分析[J]. 广东医学,2004,25(12):1374-1376.[7]李宗狂,马毅,许赤,等. 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及术式改进[J].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4;18(1): 34-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