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九)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七单元 《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检测题(含答案)-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检测题一、单选题1.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
这是因为A.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基础C.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D.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2.二战后,苏联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 )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日益显露B.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有增无减C.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继续遭到破坏D.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一直持续到战后,导致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提高3.据统计,到1921年2月,苏俄工人的工资中实物工资占到了工资总额的93.7%,国家银行也被取消。
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当时A.推行实物配给制度B.流通货币严重短缺C.国内金融危机严重D.采取了新经济政策4.十月革命后,为打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巩固苏维埃政权,苏俄采取的政策是A.推行集体农庄制B.新经济政策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5.赫鲁晓夫改革选择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主要是针对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B.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完全为国家这只“看得见的手”所取代C.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种种表现及严重后果,D.当时粮食供应严重不足的严峻的农业形势6.1921年列宁提出“以市场的存在出发并考虑市场的规律来掌握市场”,并要求国有工业“适应市场条件和市场竞争的方法”。
这说明列宁A.反对建立管理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B.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制度C.认识到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D.开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7.1924年,苏联同外国资本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数量为5个,1929年时,增加到70多个,1931年,已增加到124个;1931年,苏联进口机器设备的数量,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到1932年,约占50%。
材料主要反映出苏联A.试图打破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B.主动修复同西方国家的关系C.抓住经济危机的契机发展工业D.已经打破帝国主义经济封锁8.1921年推行某政策时,列宁反复强调这种“退却”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在日后最终转入“进攻”。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单元第22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跟踪练
第22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跟踪练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赣州模拟)图片往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也往往能反映重大的历史事件与史实。
观察图1和图2,与之相符合的主题是( )图1伟大的创举图2列宁参加义务劳动A.“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B.“不给临时政府任何支持”C.“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D.“废除了余粮收集制”解析:图片突出斯大林和列宁在劳动,国家领导人带头参与义务劳动,说明当时情况危急,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敌人的联合绞杀,需要集中一切来战胜敌人,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答案:A2.(2018·张家口模拟)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暴动席卷西西伯利亚、坦波夫省和沃罗涅日省、伏尔加河中游地区、顿河流域、库班、乌克兰和中亚等地。
到1921年有50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几乎没有一个省份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所谓的“盗匪”。
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是( )A.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B.苏俄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C.不明真相的群众受到反动派蛊惑D.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解析:1920年底苏俄内战基本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因此导致农民起义不断,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答案:D3.(2017·河南六市联考)撒切尔夫人说:“你不能通过剥削强者来增强弱者……你不能不断通过包揽一切来帮助那些自己能够做到也应该做到的人。
”与撒切尔夫人以上执政理念最相似的是( )A.美国罗斯福新政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福利国家”政策C.苏俄新经济政策D.中华人民共和国合理调整工商业解析: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对苏俄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调整,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C项正确;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撒切尔夫人主张削减社会福利,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美国罗斯福新政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故A项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福利国家”政策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故B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合理调整工商业也是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跟踪检测(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二)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说明:标“★”题有一定难度,请同学们慎思慎做,教师重点选讲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4·凤台调研)苏俄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
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政策的目的在于巩固苏维埃政权B.该状况出现于斯大林执政时期C.该政策促进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D.苏俄形成了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2.瞿秋白在1921年旅俄日记中写道:“一友人告诉我,俄国现在无物不集中,消费者都是以团体为单位,个人名义很难领到需要物品。
……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劳动券以工作高下为标准分为几等,每等可得若干,十日以前在消费公报登载。
”这段材料显示了苏俄(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情况B.实行新经济政策带来的新变化C.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场景D.扩大政治“公开性”的尝试3.(2014·太湖六校联考)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
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历史上的“退却年代”。
你认为属于“退却年代”苏联实施的经济政策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B.恢复私人小企业C.实行单一公有制 D.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4.下面是苏联(俄)农业发展统计表(部分),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农业集体化推动了苏联(俄)农业发展B.苏联(俄)农业发展超过了工业C.新经济政策促进了苏联(俄)农业发展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经济发展5.1922年俄共中央规定:“共产党员绝对必须参加本区或本村的农业合作社和农业集体组织。
如果这种组织尚未成立,共产党员绝对必须带头创办这些组织。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步课时练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步课时练一、选择题1.“即使在最艰苦的1942年,苏联飞机产量仍达到两万架以上,比德军几乎超出一倍,苏联巨大的工业能力压倒了纳粹德国,成为致胜的利剑。
”这一现象得益于()A.十月革命的胜利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苏联模式的推行D.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2.列宁说:“如果原先道路在当前这个时期证明不合适,走不通,就选择另一条道路来达到我们的目的。
”1921年春,列宁选择的“另一条道路”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C.开展了农业集体化D.颁布苏联新宪法3.《列宁全集》指出,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实行国家调节。
这说明()A.新经济政策背离社会主义道路B.列宁主张通过国家干预手段向社会主义过渡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优势明显D.列宁主张采用市场经济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4.“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带有领导人强烈色彩的一个创造。
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
”材料中的这种创造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苏联模式D.罗斯福新政5.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后期市场也愈来愈脱离国家控制,影响着工业化的迅速开展。
联共(布)领导人开始把注意力从调整工农关系转向改造小农方面。
为此苏联实行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农业集体化运动C.第一个五年计划D.赫鲁晓夫改革6.1921年3月3日列宁在致人民委员会的信中就农民把粮食拿到城市出售一事写道:依我看,应当允许带得更多。
列宁对待农民私售粮食的态度,反映了()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C.农业集体化的实行D.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7.1921年4月,列宁明确指出,要用一切办法坚决发展流转,不要害怕资本主义,因为我们给予资本主义活动的范围,是相当狭小而“适度”的。
初中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练及答案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时间:20分钟一、选择题1.(2023吉林长春中考)“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该内容反映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苏联模式D.彼得一世改革2.农业问题关系着国家的稳定。
1921年,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措施,这一措施产生的作用是()A.由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国B.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C.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D.推动了农业集体化运动3.(2023江苏常州一模)列宁说:“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列宁所说的“‘围攻’的方法”是指()A.发展商品经济B.制定五年计划C.整顿金融体系D.打击寡头势力4.(2023安徽凤台四中三模)1920年,苏俄在征收农民余粮的过程中,遭到越来越多的反抗;而1922年,苏俄顺利完成了对未遭受旱灾地区的粮食税征收工作。
这一反差说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卓有成效B.农业集体化得到农民的拥护C.农民甘愿为工业化作出牺牲D.新经济政策巩固了工农联盟5.(2023湖南雨花模拟)纪录片《大国崛起》中说:“俄罗斯(指苏联)在1929年时,不能生产一架飞机,不能生产一辆联合收割机,也不能生产一辆汽车……到1941年时,已经拥有了最好的技术,这些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
”这主要是因为()A.十月革命的胜利B.实施新经济政策C.先后完成两个五年计划D.美苏冷战对峙6.(2023山西长治二模)苏联的工业产值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29年的3.7%上升到1937年的13.7%。
例如发电量,苏联就由世界第十五位一跃上升至世界第三位。
在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还有其他生产行业方面,苏联的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材料说明() A.苏联模式的最终形成 B.苏联工业化的巨大成就C.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D.苏联经济体制的合理性7.(2023山西大同二模)20世纪30年代初期,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很大一部分被苏联买去。
2019-2020学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练习)【附答案】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当堂检测一、选择题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从1928年开始,苏联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农业方面,几乎把所有农民的土地都集中到集体农庄或国营农场,开展农业生产,收购的农产品由政府统一分配。
……工业方面,工厂主要归政府所有、由政府经营。
这段话表明苏联经济体制的特点是()A.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B. 牺牲农业发展工业C.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D. 优先发展重工业【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中“几乎把所有农民的土地都集中到集体农庄或国营农场”和“收购的农产品由政府统一分配。
”、“工厂主要归政府所有、由政府经营”反映了1928年开始实行的苏联五年计划属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故选A。
2. 下图中某条拆线反映了苏联工业生产指数变化的趋势,这条拆线是苏、美、英、法四国1928-1936年工业生产指数变化趋势图()A. ①B. ②C. ③D. ④【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斯大林贡献的理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执政后,1928——1937年,苏联成功完成第一和第二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1936年斯大林经济模式形成,它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所以1928——1936年苏联经济持续增长。
故此题选D。
3.阅读下表,分析苏联工业总产值所占位次发生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913﹣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在世界中的地位1913年1928年1937年世界第5位世界第5位世界第2位A. 农奴制的废除B. 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C. 未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答案】B【解析】根据图表信息,在1928﹣1937年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1928年到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和第二个五年计划,到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2023年高一历史寒假作业-第19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选择题1918年初,德军逼近彼得格勒。
苏俄被迫接受德国提出的割地赔款条件,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赢得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时间。
有历史学家借“布列斯特和约”的寓意,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
这说明苏维埃政权A. 已把农民视为当前最危险的敌人B. 确定武装对抗是处理内政的方针C. 通过妥协让步维护革命根本利益D. 开辟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苏俄为巩固苏维埃政权、退出一战选择了妥协,签下《布列斯特和约》。
此后,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苏联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所以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权再次对现实妥协,推行了新经济政策,在农业上采取固定粮食税的做法,从而再次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综上两件事情可以看出,苏维埃政权通过妥协让步维护了革命的根本利益,故选C。
由材料“有历史学家借‘布列斯特和约’的寓意,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可知,苏维埃政权注重维护工农联盟,将运用和平的方式来处理农民的问题,排除AB;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情出发,找到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而不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新道路,排除D。
选择题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 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B. 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C. 鼓励私营企业发展D. 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答案】D【解析】试题根据1971年时间点可知属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经济上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如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结合材料可知政府主张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选D项。
ABC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本身并没有跳出斯大林体制的弊端,不可能发展市场经济。
(含答案)九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课时练第3单元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1927年苏联的粮食收购量比上年减少30%,斯大林认为这是小农经济分散性导致的结果。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苏联()A.实施新经济政策B.发展商品经济C.大力推行工业化D.实行农业集体化2.1920年年底,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逐渐平息。
但是,工厂停工,农业产量急剧下降,饥荒严重。
面对严重的危机,苏俄政府开始实行()A.工业化政策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新经济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3.工业化的标志,就是一个国家的劳动力从农业到工业的转移。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作业(含答案)
课时作业:九下历史《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基础巩固1.1931年末,一位环球旅行的欧洲人可能会看到的景象是()A.中国开始抗日战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热火朝天,美国经济危机一片萧条B.中国开始全面抗战,苏联在实施新经济政策,欧洲在遭受经济危机之苦C.中国红军正在长征,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热火朝天,美国遭受经济危机之苦D.中国战乱,苏联在粉碎国内外敌人武装干涉,欧洲在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2.苏俄早期的领导人布哈林说:“我们过去认为,我们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
而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苏俄“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的政策指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斯大林模式C.新经济政策D.《全国工业复兴法》3.《全球通史》中写道:“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
”据此可知该学者()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4.“1928~1937年的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建成了六千多个大型工矿企业,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材料旨在说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优越性B.新经济政策符合苏联国情C.农业集体化取得了巨大成就D.工业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5.1933年,苏联宣布“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轨道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
直接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A.苏维埃政权的建立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农业集体化的推行D.赫鲁晓夫进行改革6.右图漫画《片面的经济》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的发展状况。
对此状况解释合理的是()A.苏联实行了新经济政策B.苏联经济发展失衡C.苏联优先发展农业经济D.苏联工业发展缓慢7.“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及答案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斯大林时期经济体制的特点是()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B.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C.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D.多种所有制并存2.斯大林说:“我们之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
〃苏联取消新经济政策是因为该政策()A.恢复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经济B.不能使苏联过渡到社会主义C.扶植和发展了小农经济形式D.不能迅速为工业化积累资金3.1964年10月,赫鲁晓夫辞职下台后曾自豪地说:“也许我做过的最重要的事情是这一件一一那就是,他们只需要投票就能让我下台,而斯大林则会把他们全部抓起来。
〃但舆论却认为其在位期间并未真正解决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
这实际上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A.并未冲破原有模式B.无从改善政治环境C.疏于解除思想禁锢D.鲜有触及经济领域4.粮食税实施初期,农民对政府并不信任,农村中有一种被称为,背口袋〃的人,他们从农村背着口袋贩运粮食到城市销售……由于城市粮食缺口严重且供给很不平衡,“黑市〃粮价不断抬高,为此苏维埃政府()A.实施余粮收集制B.实行实物配给制C.恢复自由贸易D.推行农业集体化5.俄国实现了从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向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的质的转变,是源于A.赫鲁晓夫推广种植玉米B.列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斯大林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D.勃列日涅夫优先发展重工业6.一位苏联老农民在第九届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就某一经济措施发言时谈至r一个人有两只手,一只为国家干活,一只为自己干活’。
这一措施应是()A.余粮征集制B.推行农业集体化C.征收粮食税D.补贴减耕减产农民7.斯大林在《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中说:“你们愿意让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被人打垮而丧失独立吗?如果你们不愿意,那么你们就应当在最短期间消灭它的落后状况,并且在它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展开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一)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一)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一、选择题1.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这一思想()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解析:选B提炼材料关键信息,斯大林认为苏联应该在10年内完成工业化,并结合1931年苏联经济建设的相关史实予以判断:这一思想急于求成,超越了苏联的国情,但推动了1936年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故B项符合题意。
其他三项均表述错误。
2.“在制定的总政策的范围内,国家将生产的各项物品的数量,国民收入中有多少用于生产投资,有多少用于日用消费品的生产,所有级别的工人应收入的工资数量,以及各种产品应以何种价格进行交换等所有经济决策都由上级决定。
”这种经济情况与下列哪一事件直接相关()A.劳动义务制的实行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C.新经济政策的推行D.苏联模式的确立解析:选D苏联模式在管理体制上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取代市场调节,开创了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全新的计划经济体制,故D项正确。
3.如图是美国胡佛研究所档案馆馆藏的一张苏联宣传画,宣传画敦促工人们加入生产突击队,以实现斯大林的五年计划。
表现“我们要打倒懒惰的工人。
”的社会导向,该宣传画反映了()A.余粮收集制挫伤了工人积极性B.新经济政策无法调动工作热情C.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全面展开D.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弊端初现解析:选D根据题干中“斯大林”“五年计划”的提示进行判断。
A项是错误的,余粮收集制是列宁时期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B项叙述本身错误;C项应该是工业化而不是农业集体化根据;根据题干材料“我们要打倒懒惰的工人”,可知苏联模式弊端初显,所以选D项。
4.以下是苏联时期的政治笑话,该笑话讽刺了苏联()“爸,您能给我把车钥匙吗?”“好,别丢了,儿子,七年之后我们就会领到车!”A.片面发展重工业B.忽视轻工业的生产C.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消费品紧缺D.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解析:选C汽车工业属于重工业,而“七年之后我们就会领到车”,不能说片面发展重工业,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到轻工业,B项排除;材料说得是工业,不是农业,D项错误;漫画讽刺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供需,C项正确。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堂达标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堂达标测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苏联在全球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份额从1939年的10%增长到了1966年的20%。
”这段话反映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巨大作用B.新经济政策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探索C.苏联模式促进了当时经济的快速发展D.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适合于任何时期2.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充满了开创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其探索过程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A.新经济政策—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成立“苏联”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成立“苏联”—十月革命C.十月革命—成立“苏联”—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成立“苏联”3.斯大林上台后,在一次讲话中说:落后就要挨打,但是我们不想挨打。
不,我们拒绝挨打!……那就是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再落后了。
于是苏联A.实行了战吋共产主义政策B.推山了新经济政策C.开展了工业化建设D.发动了垦荒运动4.苏联模式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对这一模式表述正确的是A.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B.尊重经济规律并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C.为夺取十月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标志着苏联模式形成5.读下表苏俄(联)工农业生产情况表生产情况年份1913年1920年1925年粮食产量(亿普特)39.3919.7044.24工业产值(亿卢布)102.5114.077.391920年~1925年苏俄(联)经济恢复发展主要得益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D.赫鲁晓夫改革6.1928~1937年,苏联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1940年,苏联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和汽车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这些成就主要得益于苏联A.社会主义工业化B.农业集体化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新经济政策7.“俄国苏联”崛起的历史可以简单概括为:一次比一次耀眼的崛起腾飞;一次比一次出人意料的失势陨落”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崛起为强大的工业国,主要得益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D.农业集体化8.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美国人的关注。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美苏等国经济建设的探索核心素养提升练二十九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
核心素养提升练二十九苏联社会主义建设(40分钟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迅速恢复的国家机器比以往承担着更多任务,尤其是经济控制的职能。
农民和工人阶级起来反对私有者,战争期间经济崩溃造成了城市和军队供给急需。
还有一些党的干部不切实际地追求共产主义社会的动人前景。
”这段话主要说明了下列哪一事件的背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D.赫鲁晓夫改革【解析】选A。
根据材料“经济控制”“战争期间”“不切实际地追求共产主义社会”得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正确;新经济政策是战争(1918—1920年)结束后,于1921年推行的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的方式,故B错误;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在农业的表现,时间不符,故C错误;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4年),并不存在战争,故D错误。
2.(2019·邢台模拟)1921年,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列宁对到访的美国商人阿曼德·哈默说:“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重新发掘我们的经济潜能。
”为了“发掘经济潜能”,苏俄( )A.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C.恢复了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D.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解析】选C。
由材料的时间“1921年”可知这是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的时期,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故选C。
3.(2019·石家庄模拟)1921年7月,为了燃料供应,苏维埃政府建立了“顿巴斯小煤矿利用委员会”,把小型煤矿出租给私人。
这些煤矿采煤量占到顿巴斯总采煤量的11.9%。
这表明苏维埃政府( )A.部分恢复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做法B.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效果有限C.注重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D.加速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解析】选C。
根据材料可知是允许私人经营小煤矿,说明此时苏俄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故选C。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检测题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黄仁宇评价苏俄(联)的某段历史认为:“它没有预定的计划,只不过是仓皇应付非常态的各种措施。
它如果有任何中心思想的话,也不过是起于动员时的群众心理。
”这种看法反映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仓促性B.新经济政策执行的必要性C.斯大林模式实施的片面性D.赫鲁晓夫改革的局限性2.1921年1月,苏俄政府确立了统一分配市有住房的原则:所有居民不分年龄一律人均8平方米。
如果一套住宅中的人均面积超标,就必须允许其他人搬到这套住宅里共同居住,即“紧凑使用住宅”原则。
这一政策( )A.深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 B.推动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C.集中全国力量进行国内战争 D.通过商品货币关系解决住房问题3.苏俄(联)历史上的某一时期银行的信贷业务急剧减少,银行作为信贷机构而独立存在已失去意义,政府发布《关于撤销人民银行的法令》,宣布银行机构与财政机构合并。
苏俄(联)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 )A.引发了严重经济和政治危机 B.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一定程度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D.利用市场货币关系发展经济4.1920年~1921年,苏俄遭遇大旱灾,粮食产量急剧下降,许多人死于饥饿。
粮食、原料和能源的短缺,使得大批工厂无法开工,大量工人被迫到乡下谋生,无产阶级队伍涣散。
为解决这些困难,苏维埃政府的政策( )A.利用军事手段管理经济B.利用市场货币关系恢复经济C.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D.开展垦荒运动5.一名老俄共(布)党员曾说,之前所建立起来的那种制度是美好的。
但当听到要把石油以及其他许多企业都要租让给外国资本家去经营的时候,觉得十月革命的“大厦”正在摇摇欲坠。
这反映出当时的苏俄( )A.经济发展出现衰退迹象 B.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C.经济政策推行遇到阻力 D.国家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6.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说:“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靠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到达共产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把千百万人引导到共产主义。
(广东专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2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二)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说明:标“★”题难度稍大,意在提醒学生慎思慎做,教师可对这些题目进行选讲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3·东山中学测试)小说《静静的顿河》中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 )A.企业国有政策B.粮食税C.劳动义务制D.余粮收集制2.(2012·山西十校摸底)“当一月底,在巴兹基召开的守备部队大会上……骑兵连的战士就公开提出了意见。
从他们的队伍里喊出了这样的口号:‘赶走征粮队!’‘征粮工作该收场啦!’‘打倒粮食委员’。
”材料描述的这一现象产生的背景是( ) A.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遭到农民的反对C.农民对农业集体化运动强烈不满D.斯大林模式下农民生活困苦3.(2013·海珠测试)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
这表明( ) A.列宁改变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B.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改造社会主义C.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D.列宁已经认识到计划和市场的本质4.(2013·广东六校联考)某学者把苏联(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面对现实的实验”应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斯大林模式5.(2013·惠州调研)“1930年冬季成为农民的恐怖冬天,抄家、流放和处决成为寻常的事。
”“恐怖冬天”的来临是因为苏联(俄)实行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D.农业集体化6.(2013·顺德期中)“在经济建设中,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必然会导致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
2019年春九年级历史下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提升检测新人教版
九年级下册3.1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提升检测1.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原因是()A.十月革命后广大人民生活极端痛苦B.创建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C.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面临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D.列宁要把苏俄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2.下表是苏联农业产量统计表,导致表中数据出现变化的原因是()A.布尔什维克夺取了政权B.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C.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实行新经济政策3. 1924年,列宁逝世,家住莫斯科的小姑娘给在国外的妈妈写信,她在寄信人地址上应填的国名是()A.俄罗斯 B.苏联C.苏维埃俄国 D.沙俄4.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是在()A.实施新经济政策后B.十月革命胜利后C.苏联成立时D.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5.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从20世纪30年代初起,苏联开始了大规模的()A.农业集体化运动 B.国家工业化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新经济政策6.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标志是()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苏联的建立C.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D.新宪法的制定7.“如果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仍然是1卢布。
”这反映出苏联当时()A.实行计划经济B.经济比例失调C.产品质量低劣D.资源消耗严重8.1928-1937年的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建成了6 000多个大型工矿企业,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
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这说明了苏联当时()A.经济明显超过欧美资本主义国家B.轻工业是处于完全停滞的状态C.采取计划经济手段成就显著D.一直坚持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9.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创立是20世纪世界现代化模式的突破性进展之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虽然列宁没有来得及对俄国特殊类型的社会主义做出全面的总结概括,但是他晚年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做了许多积极有益的探索。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同步练习(有答案)
九年级下历史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苏联工业总产值由1927年的世界第5位上升到1937年的世界第2位、欧洲第1位;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从大约3%上升到大约14%。
这说明()①苏联执行了工业化方针②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取得重大成就③苏联由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国④苏联继续实施了新经济政策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1921年,苏俄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苏俄实施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是()A. 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B. 加快发展市场经济C. 维护和巩固苏维埃政权D. 实现国家工业化3、1921年,列宁承认农民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并且“这种不满意是合理的”,他说:“(这)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如何对待农民。
”列宁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 ( )A.建立工兵农代表苏维埃B.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D.推广社会主义集体农庄4、列宁指出:“商业不完全是资本主义的邪恶,它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同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今天还不能越过商品经济的发展。
”集中体现列宁这一思想的政策是() A.国家工业化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5、1920年苏俄粮食产量只及一战前的一半,工业产值只有战前的13.8%,生活必需品十分缺乏,经济形势严峻。
工人中出现悲观失望情绪,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爆发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农民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反苏维埃暴动不断发生。
1921年苏俄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
依据材料判断苏俄实施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 加快发展市场经济 B. 维护和巩固苏维埃政权C. 实现国家的工业化D. 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6、从20世纪30年代初起,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苏联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直接目的是()A.加速工业化建设B.成立苏联C.解决粮食问题D.征收粮食税7、下列关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初步实现了农业机械化B. 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C. 重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要求和市场机制的作用D. 按照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8、苏联钢产量由1928年的430万吨,增加到1940年的1830万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九)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下图为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图,其中粮食产量低谷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B.自然灾害和农民暴动共同作用C.企图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D.完全放弃市场和商品经济解析:选C观察曲线图并结合所学可知,粮食产量低谷出现在1921年,1918~1921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企图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导致粮食产量下降,故选C项。
2.1921年,列宁宣布说:“我们搞错了,我们的一举一动似乎表明可以在一个几乎不存在资本主义的国家建成社会主义。
在建成一个社会主义社会之前,我们必须重建资本主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俄国从未经历资本主义阶段B.列宁主张积极发展资本主义C.“搞错了”的原因是脱离了国情D.“重建”的手段是加强国家干预解析:选C1921年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脱离了国情,故C项正确;俄国在十月革命前经历了资本主义阶段,故A项错误;列宁主张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发展资本主义,不是积极发展资本主义,故B项错误;“重建”的手段是利用市场手段发展经济,故D项错误。
3.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苏俄(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在工业方面,新经济政策要达到的直接目的是()A.加强工业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B.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C.改善工农关系,巩固工农联盟D.吸收资本家的资金和经验发展工业解析:选D依据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是允许本国资本家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而这样做的直接目的就是吸收资本家的资金和经验以解决自身发展工业的不足,“改善工农关系,巩固工农联盟”则属于最终目的,故选D项,排除C项;新经济政策是减少工业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是在一定范围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4.十月革命后,苏俄(联)实行余粮收集制;1921年,列宁实行固定的粮食税,纳税后的粮食归农民所有;1927年,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的政策,建立集体农庄。
这表明() A.注重维护农民阶级的经济利益B.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C.突出市场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D.发展农业协调国民经济比例解析:选B余粮收集制和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损害了农民的经济利益,故A项错误;为了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苏俄(联)实行余粮收集制,为了解决经济政治危机,列宁实行固定的粮食税,为了快速推动国家工业化,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都是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故B项正确;余粮收集制和农业集体化政策排斥市场,故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政策是为了工业化的需要,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故D项错误。
5.列宁在1921年4月21日发表的《论粮食税(新政策的意义及其条件)》中,反复论证了俄国小农经济大量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列宁的这一论述()A.成为苏俄改变农业政策的理论依据B.加速了苏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C.明确了加快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目标D.指出了苏俄快速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性解析:选A题干材料中列宁论述的是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的必然性,成为苏俄改变农业政策的理论依据,故选A项。
6.苏联1928~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工业中生产资料生产量年均增长率为28.5%,消费品生产量年均增长率为11.7%。
这反映出苏联()A.充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B.经济发展存在潜在危机C.国力赶超欧美发达国家D.已经实现了国家工业化解析:选B苏联1928~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是“斯大林模式”的开创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失调,材料体现了这一问题,说明经济发展存在潜在危机,故B项正确;“斯大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劳动者的利益,没有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排除A项;材料没有比较苏联与欧美国家的国力,且与当时的国际情况不符,排除C项;苏联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后实现工业化,排除D项。
7.1930年3月,斯大林批评全盘集体化运动中违反农民自愿原则的过火行为,于是引发了大规模退社的浪潮。
到6月,集体农庄的比例已经由60%降到了23.4%,斯大林不得不在6月再次改变态度,又一次掀起了集体化运动的高潮。
材料直接反映了苏联农业集体化()A.是违背农民意愿的强制行为B.服务于苏联国家工业化进程C.是超越生产力水平的激进措施D.和社会主义的经济理念不符解析:选A据题干材料“斯大林批评全盘集体化运动中违反农民自愿原则的过火行为”可知,苏联农业集体化违背农民意愿,故A项正确。
8.苏联建立集体农庄后,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组织生产,并受集体农庄本身和机器拖拉机站的双重领导和干预。
1958年,苏共做出决定,机器拖拉机站改为技术维修站,把部分机器直接卖给集体农庄。
这一决定()A.解决了苏联的农业问题B.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自主性C.削弱了社会主义的基础D.提高了农业的机械化水平解析:选B解读题意可知,苏联的农业生产受“集体农庄本身和机器拖拉机站的双重领导和干预”,1958年机器拖拉机站改为技术维修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双重领导的局面,提高了生产自主性,故B项正确。
9.赫鲁晓夫上台之初对农业问题的基本评价是:“苏联的粮食基本上是有保证的,但农业的一系列重要部门还处于落后状态,这种落后阻碍着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是影响集体农庄庄员收入增长的障碍。
”赫鲁晓夫这一认识()A.是对斯大林体制的维护B.正确地指出了苏联农业存在的问题C.破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D.开创了苏联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先河解析:选B材料“农业……还处于落后状态”“阻碍着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等体现了当时苏联农业的落后及其带来的影响,符合实际情况,故B项正确。
材料指出了斯大林模式下经济发展的弊端,故A项排除;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是在苏共二十大上,且C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D项“开创了”表述错误。
10.(2019·潍坊二模)1962年,苏联学者利别尔曼建议利用利润、奖金等手段来刺激企业的生产,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
在赫鲁晓夫的倡导下,围绕此建议展开了学术讨论。
这一讨论()A.主张恢复新经济政策B.使苏联经济进入市场轨道C.动摇了公有制的地位D.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解析:选D依据材料“利用利润、奖金等手段来刺激企业的生产,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可知,利别尔曼的建议实质上是要扩大企业权限,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关于建议的讨论为以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作了理论上的准备,故D项正确。
A项说法错误,排除;苏联当时仍然实行计划经济,公有制占主导地位,故B、C两项排除。
11.1976~1980年,苏联的谷物年均产量较1961~1965年增加57%,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4.4%;1981年,苏联的小麦、甜菜、土豆、牛奶等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
材料表明这一时期苏联的改革()A.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B.激活了集体农庄C.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生产者积极性D.调整了所有制结构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苏联的许多农产品产量提高,工业总产值有所增长,这表明勃列日涅夫改革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
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故A项排除;B项不能涵盖材料所有信息,故排除;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对单一的公有制进行调整,D项排除。
12.1987年7月,苏联《消息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攻击苏联过去的中小学历史教材,认为以前的历史教科书中的“每一个字都充满了谎言”。
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苏联的重要新闻媒体中,而且反映在许多重要决策中。
据此可知()A.美国的“和平演变”产生一定影响B.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C.苏联共产党开始放弃执政地位D.社会主义价值观遭到颠覆解析:选D根据材料“认为……‘每一个字都充满了谎言’”“这种现象……反映在许多重要决策中”可知,当时苏联的社会主义价值观遭到颠覆,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美国的“和平演变”、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排除A、B两项;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苏联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0分,第14题14分,共24分)13.农业集体化是苏联时期的重要农业政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
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
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的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
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种利于提高人均产量。
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摘编自帕尔默《世界近现代史》材料二1956年11月,一位乡村女教师写信给赫鲁晓夫,信中写道:“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尽管十月革命后已经有39年,战争(二战)结束也有11年了。
在整个国家的范围内我们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大家目前还只是为未来而活着,而不是为了自己。
所有的人都应该明白,人不能只靠热情生活。
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瞧瞧集体农庄的庄园,各个集体农庄庄园的庭院吧——一无所有,农村已经没有人了。
我们的人民为报刊上公布的有关收获庄稼进程的数字感到高兴,但我们以什么样的努力代价才取得这些成绩的!这些成就并不来自组织生产的集体农庄。
”——摘编自《苏共中央通报》(1989年第6期)(1)据材料一,概括1928年以后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的目的。
(4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农业集体化运动给苏联带来的消极影响并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
针对材料二中的现象,当时的苏联政府主要采取了什么样的改革措施。
(6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分层概括即可。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瞧瞧集体农庄的庄园,各个集体农庄庄园的庭院吧——一无所有,农村已经没有人了”及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农业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受到极大影响;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造成农民的不满。
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在农业生产中没有关注农民的经济利益,农民的积极性受到挫伤。
第三小问,根据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可知其主要措施为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承认个人物质利益以刺激生产。
答案:(1)目的:满足国内工业化的资金需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或提高人均粮食产量);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
(2)消极影响:苏联农业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受到极大影响;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造成农民的不满。
原因:在农业生产中没有关注农民的经济利益,农民的积极性受到挫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