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种植业污染源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谈通江银耳种源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浅谈通江银耳种源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建议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保健品和食品安全需求的不断增加,银耳逐渐成为大众关注的热门食材之一。
然而,同时随之而来的是对银耳种源的保护与管理的问题。
本文将就通江银耳种源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种源保护面临的问题1.野生种源数量逐渐减少。
随着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野生银耳的数量逐年减少,严重威胁到银耳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保护。
2.银耳种质资源无序采摘。
在传统采摘方式下,采摘者对银耳种质资源的认识度较低,采摘时随意挑选,严重影响了银耳种质资源的稳定性。
3.存在不规范银耳种植现象。
随着人们对银耳高价值的认识,相关企业和农民开始大规模种植银耳,但由于缺乏基于科学原理的银耳种植技术,在银耳品质和产量方面较为薄弱。
为了更好地保护通江银耳种源,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对野生银耳的监管。
政府和有关机构应该加大力度,对通江山地进行综合管理,减少对野生银耳的破坏和捕捞,防止过度开采。
2.优化银耳采摘方式。
对银耳采摘者进行经验、知识传授,提高他们对银耳的识别和区分能力,在采摘时尽可能保护银耳的自然环境,对产量过低的采摘点应严格限制采摘数量。
3.加强银耳种植技术研究。
政府应该加大对银耳种植技术的扶持力度,培育和支持银耳种植技术研究人才,制定科学的银耳种植技术指导标准,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4.建立银耳种质资源保护区。
政府和有关机构应联合成立银耳种质资源保护区,建立银耳种质资源数据库,并通过科技手段监管。
同时,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推广优秀的银耳种质资源,减少不规范种植现象,提高银耳种质资源的利用效益。
综上所述,保护通江银耳种源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合作,在政策、技术、管理等方面下功夫,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以保护和发展通江银耳资源。
农村生态种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生态种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农村生态种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农村生态种养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土地资源过度开发与污染、水资源浪费与水污染、化肥农药滥用对生态环境的危害、生态畜禽养殖对环境的影响等。
随着农村种养业的迅速发展,这些问题日益突出,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对策。
针对土地资源过度开发与污染问题,应加强土地资源保护,推广可持续农业种植方式;针对水资源浪费与水污染问题,应加强水资源管理,倡导节约用水,加强水质监测与治理;针对化肥农药滥用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应加强农业生产管理,推广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针对生态畜禽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应加强畜禽粪污处理,鼓励生态畜禽养殖;需要加强农村生态种养技术培训与推广,提高农民生态意识,推动农村生态种养产业的健康发展。
农村生态种养行业的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农民共同努力,科学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2. 正文2.1 土地资源过度开发与污染问题及对策土地资源是农村种养业的重要基础,但由于过度开发和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导致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等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危害了农作物生长和畜禽养殖的环境。
农药残留、化肥超量施用等也在加剧土壤污染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对策来解决。
要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严格控制土地开发,防止过度开发造成的环境问题。
要加强土壤污染的治理和修复工作,减少农药、化肥等对土壤的污染,保护土地资源的生态环境。
政府和企业也需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和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种养技术水平,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只有政府、企业和农民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农村生态种养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
2.2 水资源浪费与水污染问题及对策水资源浪费与水污染是农村生态种养中一个严重的问题。
县级种子管理面临的困境及建议
区提高种子监管成效。
关键 词 县 级
做 好 县 级 种 子 管 理 工 作 ,能 够 帮 助建 立 健 康 、有 序 的 种 子 生 产 经 营环 境 ,维 护 农 民利 益 ,促进 农 业 健 康 发 展 。 作 为种子质量监管机构 ,县级种子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应努
法律法规 开展种子管理工作 ,定期对重点生产企业及种子 经 营 代 售 点 进 行 检 查 ,并 加 大 宣 传 ,让 农 民 在 购 买 种 子
时懂得 “ 看发票 ” 、“ 问来源 ” 、“ 检质量” ,提 升 农 民购 买 理 体 系相对 薄弱 ,管 理手段 相对 落实 ,管理经 费相对 短 种 子技 能 。 除此 ,还 应 加 大对 不 良种 子 市 场 行 为 的 处罚 力 缺 ,管 理 者 的业 务 水 平 、执 法 水平 以及 综 合 素 质 也 不 能 满 度 ,从 根 源 上 控 制 伪 劣 种 子 销售 。 足种子市场发展需要 。 1 . 2 市 场 种 子 品种 繁 多 ,管理 难 度 大 目前 ,通 江 县有 杂交 水 稻 品种 1 1 0 多 个 、杂 交 玉 米 品
2 做 好 县 级 种 子 管 理 工 作 的 建 议
民假 劣 种 子 鉴 别 水 平 。
2 . 1 不 断 完 善县 级 种 子 市 场 管 理 体 系 3 结 语 县 级 种 子 管理 站 应 以相 关 法 律 法 规 为 依 托 ,加 大 种 子 我 国县级种 子管理工作存在诸多 问题 ,不断改革种 子 监管力度 ,认真落实种子经营备案制度 ,要求种子经营者 管理机制 、创新种子管理方法 能够提升种子管理质量 ,促 办 理 经 营 许 可 证 ,对 种 子 经 营 者 的证 照和 资 格 进 行 严 格 审 查 ,努 力 提 升 种 子 监 管 质 量 。 使 农 业 健 康 发 展 。县 级 种 子 管 理工 作 不 是 一 蹴 而 就 的 ,需 要 管理 者 不 断 调 整 工 作 态 度 、提 升工 作 技 能 ,文 章 从 多个
四川省通江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四川省通江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一、基本情况(一)自然、社会、经济概况1.自然地理概况通江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东经106°59′-107°45′,北纬31°39′-32°34′之间。
东邻万源,南连平昌,西与巴中、南江抵界,北接陕西省南郑、郑巴、西乡三县。
属嘉陵江上游,渠江水系通江流域区,境内河流溪涧密布,流量充沛。
主要有大通江河、小通江河、通江河、澌滩河等。
境内北高南低,北部深切割中山区海拔1500~2000米,中部中切割中山区海拔1300~1500米,南部中切割低山区海拔800—1000米,最高海拔2089米,最低海拔305米。
属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向北亚热带气候过渡地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年均气温16.7℃以上,年日照1424.1小时,无霜期281天左右,降雨量1107.9毫米。
全县土壤分为6个土类,9个亚类,21个土属,70个土种,93个变种,林业用地土壤以紫色土、冲积土、石灰土、黄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为主。
呈垂直带谱分布,即海拔800米以下以紫色土、冲积土为主;海拔800-1000米以黄壤为主;海拔1000-1500米以山地黄壤、石灰土为主;海拔1500米以上以山地黄棕壤为主。
全县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植物区系以亚热带为主,兼有温带、热带的种类成分。
境内树种以栎类、马尾松、华山松、日本落叶松、柏木等30科79种用材树和69科191种经济林木为主;灌木植被类型以黄荆、马桑、杜鹃、杂竹及亚高山常绿灌丛等为主;地被物以禾草、蕨类为主。
(二)社会、经济概况据2006年底年报统计,全县幅员面积618.8万亩,辖49个乡(镇),524个村,3332个社,31个居委会,总人口73.8万,其中农业人口63.5万,农民人均纯收入2004元。
全县国土面积中农业用地77.1万亩,林业用地378.9万亩,牧业用地142.6万亩,水域面积10.2万亩,其它用地1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7.61%。
浅谈通江银耳种源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浅谈通江银耳种源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建议1. 引言1.1 介绍通江银耳种源保护的背景通江银耳,又称为通江白木耳,是一种优质的食用菌,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通江县位于四川省巴中市,是通江银耳的主要产地之一,以产量大、质量好而闻名。
由于通江银耳在市场上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为了保护通江银耳的种源,维护其生态环境和品质,通江县政府已经开始重视通江银耳种源保护工作。
通江银耳种源保护的背景是针对通江白木耳品种的研究、保护和开发,力求实现对通江银耳资源的合理管理和充分利用。
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和有机食品需求的增加,通江银耳的市场前景广阔,种植规模也不断扩大。
由于通江银耳生长环境的特殊性和资源的稀缺性,通江银耳种源保护问题日益突出,亟待解决。
只有加强通江银耳种源保护,才能确保通江银耳的质量和产量稳定提升,推动通江白木耳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2 阐述问题的重要性通江银耳种源保护是当前重要的环保议题之一,而阐述问题的重要性则是为了引起人们对该议题的关注和重视。
通江银耳是一种具有高营养价值的食用菌,具有清热润肺、滋阴养胃等功效,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市场需求。
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着种源保护不够完善、管理不够严格等问题,通江银耳种源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影响。
如果不加以解决和改善,将会导致通江银耳资源逐渐枯竭,影响生态平衡和人们的健康。
深入了解和认识通江银耳种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管理和监管措施,是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只有通过加强管理和监管,提倡合理开发和利用,才能有效保护通江银耳的种源,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们的健康和食品安全。
2. 正文2.1 通江银耳种源保护存在的问题通江银耳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被誉为"山珍"。
通江银耳的种源保护面临着一些问题。
通江银耳的种源保护存在着缺乏有效管理机制的问题。
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和监督,导致一些不法商家可以随意采集和销售通江银耳,严重破坏了其生态环境和资源。
农业行业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与改进措施
农业行业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与改进措施一、农业行业环境污染问题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粮食需求的不断增加,农业作为人类生活的基础产业,其影响也逐渐凸显出来。
然而,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1. 农药与化肥使用导致土壤和水体污染传统农业生产中使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对土壤和水体造成严重污染。
过量施用化肥使得土壤中氨氧化细菌失活,导致氮素积累过度;而长期使用农药则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破坏水生态系统平衡。
2. 养殖废弃物对空气和水质造成危害养殖行业是农业领域最主要的经济支撑之一,但其废弃物处理不善引发空气和水质污染。
大量畜禽养殖场常采用露天喂养方式,粪便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导致空气质量恶化。
养殖场的粪便和养料溢出也易污染地表水体,引发水污染事件。
3. 农田灌溉与农膜污染农业用水大多依赖于人工灌溉,但过度灌溉不仅浪费水资源,还会引发土壤盐碱化问题。
同时,大量使用农膜覆盖土壤可以防止杂草生长、促进作物增产,但过度使用会造成农膜在土壤中的残留和堆积,对土壤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二、改进措施为了解决农业行业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一系列改进措施应该得以推行。
1. 推广绿色、有机耕作方式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推动绿色、有机耕作方式的普及。
通过合理施肥与病虫害防治,在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的同时保证产量稳定。
2. 发展循环农业模式倡导并支持循环农业模式的发展,将养殖废弃物、秸秆等农业副产品进行资源化利用。
例如,通过生物发酵和厌氧消化技术,将养殖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减少排放。
3. 采用先进灌溉技术和耕作方式引进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并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以提高其节水意识。
同时,通过采用合理的耕作方式,改善土壤结构并降低灌水需求。
4. 强化环保监管与法规实施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业行业环境污染的监管,并制定相应法规来约束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影响。
对违规操作者要依法处罚,并提高违规成本,以此增强农民环保意识。
浅谈通江银耳种源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浅谈通江银耳种源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建议通江银耳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具有药用价值,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生态价值,也是通江地区的一种重要资源。
在通江银耳种源保护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关注和解决。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通江银耳种源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行浅谈,并提出一些建议。
通江银耳的采摘数量过大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由于通江银耳的市场需求持续增长,许多人为了获取更高的经济利益,采摘数量超出了可持续开发的范围,导致了通江银耳种源的丧失。
建议当地政府加强对通江银耳采摘的监管,设立合理的采摘限额,以保证通江银耳能够得到合理的恢复和利用。
通江银耳种植的单一化是另一个问题。
通江银耳的生长需要特定的环境条件,如适宜的温湿度和土壤酸碱度。
由于通江地区地理条件的限制,许多种植者只在特定的地域进行通江银耳的种植,导致通江银耳种源的局限性和单一化。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研究和推广适合通江地区的通江银耳种植技术,促进通江银耳的区域传承和多样性。
通江银耳的采集方式也存在问题。
目前,许多采集者采用了破坏性的采集方式,如直接剥离银耳的子实体,破坏了菌丝的完整性,导致菌株的破坏和生态平衡的失调。
在通江银耳的种源保护中,应提倡采用非破坏性的采集方式,如定量采摘和剪取,保持通江银耳的菌丝完整,并提高通江银耳的种植成功率。
通江银耳的种子库建设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江银耳的种子库对于种源保护和繁育是至关重要的,可以保证通江银耳的遗传多样性和种源的长久保存。
建议当地政府和相关机构加大投入,建设高质量的通江银耳种子库,收集并保存好各类通江银耳种子,为通江银耳的保护和繁育提供可靠的资源支持。
加强宣传教育也是通江银耳种源保护的重要环节。
目前,对通江银耳的认知程度相对较低,许多人对通江银耳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并不了解。
建议政府和相关机构通过各种媒体形式进行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通江银耳种源保护的认识和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通江银耳种源保护的良好氛围。
通江银耳种源保护存在采摘数量过大、种植单一化、采集方式不当、种子库建设不完善以及宣传教育不到位等问题。
浅谈通江银耳种源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浅谈通江银耳种源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建议作者:侯华赵树海张传锐来源:《农家科技中旬刊》2019年第03期[摘要]通过长年通江银耳野外实验,阐述了通江银耳种源保护的意义,思考种源采集影响因素及其银耳种源保护的措施。
[关键词]通江银耳;种源保护;采集影响我国是银耳记载最早的国家,通江是银耳的发祥地,据记载首次栽培为1832年为生长在大巴山南枯死栎树上的大型真菌,其性平味甘。
因通江银耳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传统的段木栽培方式,造就了独特的通江银耳品质,被公认为银耳中的珍品。
目前,全国的野生银耳主产于通江,一般年收购量在800kg左右,野生资源呈减少趋势,供需矛盾突出四培育和保护优良的银耳菌种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标本兼治的方法之一。
因此如何提高银耳质量产量,是通江银耳产业发展和富农的关键,明白通江银耳种源保护存在的问题至关重要,通江银耳野生菌种选种育种的该何去何从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思考。
1通江银耳种源保护的意义1.1生物种质资源是人类繁衍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21世纪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现代农业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将主要依赖于生物种质资源。
存在于起源中心和次生起源中心的原生境物种,具有数千万年来自然界所塑造的特有种质基因,而这些基因是目前人类所难于复制和创造的,一旦失去便无法挽回,因此,原生境物种保护是种质资源保护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方式回,通江银耳亦是如此。
1.2气候变化影响通江银耳菌种在100年的进化历程中,通江气象特点发生很大的变化,段木银耳生长环境喜多雾多露湿润环境,适宜温度在25度左右,多雾多露的天气减少,极温天气偏多,导致银耳菌丝在生长过程中受到极大的影响,造成种源退化,修复程度难。
1.3耳的繁殖体制和交配系统有性生殖滞后其基因重组的遗传分析细胞质遗传杂种优势及其原理原生质体融合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银耳遗传研究中的应用等,在当前我国银耳相关研究中均较为欠缺。
银耳遗传学的研究离不开对香灰菌的研究,但对于香灰菌的作用与银耳相互作用的机理及其分类地位等还存在许多的争论。
浅谈通江银耳种源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浅谈通江银耳种源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建议通江银耳是一种珍贵的食材,以其口感细腻,滋补养生的功效而备受青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通江银耳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而这也给通江银耳的种源保护带来了一些问题。
本文将就通江银耳种源保护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建议进行探讨。
一、问题分析1.野生资源遭受破坏通江银耳原产于贵州通江县,生长在植被茂密的山区。
由于人们对通江银耳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一些采摘人员为了谋取暴利,采取了非法采摘、滥伐树木等损害行为,导致了通江银耳的野生资源遭受破坏。
2.种植质量参差不齐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一些种植户在种植通江银耳时,为了追求高产量,使用了大量的化肥和农药,导致通江银耳的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出现了质量不达标的情况。
3.缺乏科学种植管理在通江银耳的种植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种植管理技术,很多种植户只能凭借经验进行种植管理,导致了种植效益不高,产量较低。
通江银耳的种植过程中还存在着病虫害防治不到位、土壤养分缺乏等问题。
二、解决方案1.加强野生资源保护针对通江银耳野生资源遭受破坏的问题,政府部门应加强对通江银耳产地的巡查监测力度,加大对非法采摘、滥伐树木等行为的打击力度,并严格执法,严厉惩罚违法行为,以保护通江银耳的野生资源。
2.推广有机种植技术在通江银耳种植过程中,应推广有机种植技术,减少对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通江银耳的品质。
引导种植户采用更科学的种植管理技术,提高通江银耳的产量和品质。
3.加强科技支持4.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通江银耳种源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人们对通江银耳种源保护的重视度,使人们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促进通江银耳产业的健康发展。
5.建立行业协会建立通江银耳产业协会,加强对通江银耳产业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制定相关产业标准和规范,引导通江银耳产业健康发展。
三、结语通江银耳是一种珍贵的食材,其种源保护是非常重要的。
当前,通江银耳的种源保护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只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强野生资源保护、推广有机种植技术、加强科技支持、加强宣传教育和建立行业协会等方面的工作,相信通江银耳的种源保护问题将会得到有效解决,通江银耳产业将迎来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农业源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农业源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农业源污染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农业源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目前,农业源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农作物和土壤污染。
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化肥和生物农药等对作物和土壤造成污染,长期积累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
2. 养殖业废水和粪便污染。
养殖业排放的废水和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有机物,直接排入水体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导致水体水质恶化、藻类爆发等问题。
3. 农田径流污染。
由于农田施用农药、化肥等物质,使得农田表面水和地下水中的农药、化肥浓度逐渐增加,形成农田径流污染,危害周边水体。
为了治理农业源污染,需要采取以下对策:1. 加强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推广有机农业和可持续农业模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2. 完善农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排污标准,限制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养殖废水和粪便的排放,保护水体环境。
3. 加强农田水土保持措施。
推广农田水土保持措施,如梯田、沟壑封堵、适度退耕等,减少农田水土流失,降低农药和化肥对水体的污染。
4. 引导农民进行科学施肥和农药使用。
提供农业技术咨询和培训,教育农民科学施肥和农药使用知识,减少过量使用和错误使用造成的污染。
5. 加强监测和评估工作。
建立健全的污染物监测和评估体系,及时掌握农业源污染的情况,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6. 加强政策支持和经济激励。
制定农业环境保护相关政策,加大财政投入,提供经济激励,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业源污染治理。
农业源污染的治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各级政府、农业生产者和公众都需要加强对农业环境保护的意识,采取有效的措施,共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浅谈通江银耳种源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浅谈通江银耳种源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建议自古以来,通江银耳都是一种非常珍贵的食用菌,因其营养价值高、口感美味、药用价值等多方面的因素而备受珍视。
然而,在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通江银耳的品质、数量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针对通江银耳种源保护存在的问题,本文特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探讨了相关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一、问题分析1.品质下降: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通江银耳的品质正在逐渐下降。
例如,有些种植商为了追求高产量而在育种过程中采用了不合适的方法,导致了品质的下降。
此外,由于通江银耳的生长环境对于其品质影响较大,一些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例如乱砍滥伐等活动都会对通江银耳的品质产生不良的影响。
2.数量减少:通江银耳是一种自然生长的食用菌,而在近几年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通江银耳的种群数量正在不断减少。
例如,由于环境污染、采伐过度等原因,通江银耳生长的自然环境受到了破坏,导致其生长数量逐渐减少。
二、建议措施1.大力推广科学养殖技术:为了提高通江银耳的品质,我们应该大力推广科学养殖技术。
例如,在育种过程中,应该正确选择育种方法,如适当的施肥、松土、保温等。
同时,为了保护其生长环境,还应该在种植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如加强水土保持、合理利用资源等。
2.加强监管管理:为了保证通江银耳的品质、数量,我们应该加强监管管理。
例如,在通江银耳的生长地区,应该建立保护管理区,禁止乱砍滥伐等不良行为。
同时,我们还可以采用一些科技手段,例如增加监测设备等,来及时发现、制止不良行为。
3.加强科研投入:为了提高通江银耳的品质、数量,我们也应该加强科研投入。
例如,加强科学研究,探索提高通江银耳品质的新方法、新技术。
同时,加强科学研究还可以有助于发现通江银耳生长环境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加强通江银耳的保护工作。
综上所述,为了保护通江银耳这一优良资源,我们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加以保护。
例如,我们可以大力推广科学养殖技术,加强监管管理,同时加强科研投入等,来提高通江银耳品质,保护其生态环境,以及保障其数量。
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通过对巴中市通江县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客观评估,我们可以看到它所带来的显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然而,由于该项目的土地紧缺、效率较低、维护资金匮乏以及产业链缺乏完善,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为此,应该抓住国家为巴中市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拓宽道路的机遇,制定统筹规划,加强造林项目的执行,提升效率,完善产业结构,以促进巴中市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退耕还林还草;现状;问题引言通江县位于巴中市的东北部,拥有28.07万公顷的森林,活立木蓄积量达到215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5.4 %,被列为“三江源”保护区,是全省重点生态功能区。
为此,通江县采取了新一轮的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通过深入研究通江县的退耕还林建设情况,以及其中存在的困境,可以更好地利用有限的国土资源,实现高质量的退耕还林,从而为促进脱贫攻坚的取得成功以及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
1通江县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成效自2000年以来,通江累计实施退耕还林27万亩,其中新一轮退耕还林13万余亩,配套荒山造林16万亩、封山育林4万亩,补植补造8万亩、后续产业17万亩。
累计完成中央财政投资7亿多元,项目惠及全县32多个乡镇38万余人。
其中14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3.8万名脱贫人口人均获得政策性补助1350元,实现直补增收脱贫,为全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江县的退耕还林工程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而且为人们的美好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
根据国家的持续监测,这项工程的涵养水源和生态服务功能的总价值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而且这一轮的退耕还林计划主要是针对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
经过项目的实施,森林的涵养水源、固碳等功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从而使得生态环境得到了持续的改善,同时也使得人们对“生态美”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通过推行退耕还林政策,以及发展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该县的重点乡镇的农民们不仅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而且也为当地的环境保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他们的收入也更加可观,这一切都受到了群众的一致认可。
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对策研究
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对策研究作者:包晓斌来源:《重庆社会科学》2019年第10期摘要:目前,种植业面源污染成为我国农村地区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
有效控制种植业面源污染态势,确保农产品产地环境友好,是推进全国生态环境治理和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实要求。
本文针对我国种植业面源污染状况,分析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和区域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探索实践。
指明种植业污染防治面临机制不完善、标准较低、监管体系不健全、投入缺乏等主要问题。
从培育新型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主体、加大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投入、推行种植业绿色生产、促进种植业生态循环发展、强化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监管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面源污染防治;种植业;化肥和农药减量;农膜回收;秸秆资源化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理论与政策研究”(2018NFSA0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政策研究”(17AZD012)。
[中图分类号] S19 [文章编号] 1673-0186(2019)010-0006-011[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ki.css.2019.010.001在我国农村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种植业生产方式产生的面源污染给农村环境带来严重的外部影响,提高了土壤和水体污染风险,种植业面源污染成为农村地区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
如何有效控制种植业面源污染,确保农产品产地环境友好,已成为影响全国生态环境治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问题[1]。
现有国内外研究重点关注种植业面源污染成因及对区域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缺少基于种植业化学投入品及其面源污染治理进行的系统研究。
本文在分析我国种植业面源污染态势和主要防治措施的基础上,以东中西部调研地区为案例,总结区域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实践经验。
针对种植业污染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种植业面源污染状况种植业面源污染主要指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化学投入品使用过量及其使用方式不当造成的环境污染,包括水体污染、耕地土壤污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等,对种植业生产环境、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危害。
对巴中市通江县水稻现状的研究
对巴中市通江县水稻现状的研究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稻米种植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稻米种植调查水平已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中国的土地面积很大,许多省市都种植水稻,本地位于巴中市通江县巴中市通江县,所以本地水稻栽培要想获得优质高产的水稻,还需结合自然环境和土壤特征。
前言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种植水稻的历史悠久。
中国的水稻种植面积大,产量高。
稻米是中国四大粮食作物之一,它在中国的农业发展和农业经济发展之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一、巴中市通江县现阶段水稻栽培现状巴中市通江县素来就有“三分山,三分水,三分田,一分家园和庄园”的说法。
巴中市通江县森林、水、耕地等资源丰富,水稻是其主要粮食作物,种植历史悠久。
巴中市通江县水稻种植现状:在粮食总产不降低的前提下,提倡种植优质稻。
现全县的水稻种植面积约130.2 万亩,全年水稻播种总面积约114.72万亩,生产稻谷约51.88万吨。
二、巴中市通江县水稻种植存在的问题(一)耕地抛荒现象有加剧之势由于近几年来,劳动力成本连年攀升,农产品(特别是稻谷)价格还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种植业生产效益很不理想,耕地抛荒现象有可能会加大。
(二)农业从业人员出现老龄化,并且从业人员在减少面临耕地无人种的处境。
随着年轻人、有知识的农村人外出务工,留下来种地人员逐年减少,并且老龄化。
据统计,目前在家种地的人员,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
(三)缺少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的知识大多数农户的成本和收益不成正比,并且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好坏与环境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导致许多农户都失去了对种植优质稻的信心,从而导致稻谷减产。
同时农户也缺少有关优质水稻的栽培技术的知识,大部分农户依旧用着老的栽培技术,这样也阻碍了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的推广及应用。
(四)对稻谷品质监测不到位正确栽培水稻的第一步是对稻种进行检测,来判断该稻种的品质好坏与否,但是进贤大多乡镇没有监测稻谷品质的条件,没办法辨别稻种的品质,最后影响了水稻的产量与品质。
通江县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通江县社会实践调研报告【通江县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为了更好地了解通江县的社会现状和问题,我们决定进行一次实地考察和调研。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希望了解通江县的经济发展状况、社会问题、民生情况等,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研。
首先,我们制定了一份涵盖通江县各方面情况的问卷,然后在通江县范围内进行抽样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进行了一些重点访谈,深入了解了一些特殊群体的需求和问题。
三、调研结果1. 经济发展状况通江县的经济主要依靠农业和旅游业。
农业方面,种植业和养殖业是主要的经济来源。
目前,通江县正在积极推动农业绿色化和现代化,但在技术支持、市场开拓和产业支持方面仍存在不足。
旅游业方面,通江县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但目前旅游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缺乏规划和宣传。
2. 社会问题通江县的社会问题主要集中在教育、医疗和就业方面。
教育方面,基础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特别是乡村地区的教育条件相对较差。
医疗方面,医疗设备和医疗人员都存在短缺问题,就医难、看病贵成为普遍问题。
就业方面,通江县的产业结构不够多样化,就业机会有限,大部分年轻人只能外出打工。
3. 民生情况通江县的民生情况相对较好。
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逐步完善。
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在稳步提高,但还存在一些农民工工资低、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
在城市居民中,收入差距较大,一些低收入人群生活困难。
四、结论和建议1. 经济发展方面,通江县应加大对农业和旅游业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相应的产业链和市场体系,提升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2. 社会问题方面,通江县应加大对教育和医疗的投入,提高教育和医疗资源的均衡性,改善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
此外,通江县还应积极探索农民工就业问题,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和就业机会。
3. 民生方面,通江县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居民收入的保障力度,推动农民工工资增长,并且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更好的福利和保障。
浅谈通江银耳种源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浅谈通江银耳种源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建议一、现状分析1.资源环境存在问题通江县地处川东北,气候湿润,适宜银耳的生长。
然而由于长期的采挖、破坏等行为,导致了银耳的生长环境受到了破坏,部分地区的银耳资源出现了减少的趋势。
2.种源匮乏通江县的银耳种源越来越匮乏,品质良好、产量高的银耳越来越难以获取。
一些采摘者为了追求高产、高利润,使用不规范的种植方法,导致了银耳品质的下降。
3.保护意识淡漠在通江县,存在部分农民在获取高利润的诱惑下,大面积的采摘银耳,而忽视了对银耳资源的保护。
还有一些非法采挖者在银耳季节到来之际,大批量的采摘银耳,加剧了资源的匮缺。
4.管理不到位通江县在银耳种源保护的管理上存在一定的不到位之处,对采摘行为的监管不够严格,导致了一些严重的破坏行为得不到有效控制。
二、建议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护银耳种源关键在于加强对银耳生长环境的保护。
应当加大对银耳生长地的保护力度,避免生态环境的破坏,保证银耳的正常生长。
可以适当的进行银耳的人工栽培,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2.建立种植基地可以在通江县设立银耳种植基地,由专业的种植团队进行管理,提高银耳的产量和品质。
在种植基地内,应当严格遵守规范化种植的标准,确保银耳的品质。
3.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相关部门应当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采挖、破坏银耳资源的行为进行严格的规范和约束。
并加强对采摘行为的监管和执法,对违法行为予以严惩。
4.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民和群众对银耳资源保护的意识,增强他们的保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可以开展有关银耳资源保护的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大家对银耳资源保护的重视程度。
5.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相关的监督机制,对采挖和产销进行全程跟踪监管,确保银耳资源的合理利用。
通江县的银耳种源保护问题亟待解决。
只有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加强管理、加强宣传教育等一系列措施,才能有效保护好通江县的银耳种源,保证其良好的品质和产量,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积极贡献。
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对策研究
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对策研究包晓斌(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北京100732;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北京100732)摘要:目前,种植业面源污染成为我国农村地区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
有效控制种植业面源污染态势,确保农产品产地环境友好,是推进全国生态环境治理和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实要求。
本文针对我国种植业面源污染状况,分析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和区域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探索实践。
指明种植业污染防治面临机制不完善、标准较低、监管体系不健全、投入缺乏等主要问题。
从培育新型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主体、加大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投入、推行种植业绿色生产、促进种植业生态循环发展、强化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监管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面源污染防治;种植业;化肥和农药减量;农膜回收;秸秆资源化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理论与政策研究”(2018NFSA0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政策研究”(17AZD012)。
[中图分类号]S19[文章编号]1673-0186(2019)010-0006-011[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19631/ki.css.2019.010.001作者简介:包晓斌(1967—),男,蒙古族,吉林松原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环境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资源与环境经济、生态经济。
在我国农村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种植业生产方式产生的面源污染给农村环境带来严重的外部影响,提高了土壤和水体污染风险,种植业面源污染成为农村地区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
如何有效控制种植业面源污染,确保农产品产地环境友好,已成为影响全国生态环境治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问题[1]。
现有国内外研究重点关注种植业面源污染成因及对区域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缺少基于种植业化学投入品及其面源污染治理进行的系统研究。
通江县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通江县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分析了通江县蔬菜产业的生产现状及发展优势,阐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以期为该县蔬菜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蔬菜产业;现状;优势;问题;对策;四川通江近几年来,由于国家对农业产业政策的结构调整,通江县蔬菜产业得到较快发展,规模、产量、效益逐年上升。
蔬菜产业已成为城郊和中心场镇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骨干产业。
为促进通江蔬菜产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根据通江蔬菜产业的生产实际,就产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潜力和优势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1蔬菜产业生产现状近年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蔬菜生产的发展,在蔬菜生产上增加投入,促进了通江县蔬菜产业较快发展。
据统计,2009年底全县蔬菜种植总面积达到 6 666.67 hm2,总产量1.4万t,总产值达1.4亿元,商品蔬菜产量1.2万t,市场需求总量达2万t,市场缺口0.8万t,已建立诺江镇城西、高明,民胜镇周子坪、方山,毛浴乡龙溪沟5个近郊基地村;铁佛镇尖包岭、三合乡马桑垭、新场乡新春3个远郊蔬菜专业基地村;空山乡中坝、龙池2个高山反季节蔬菜专业基地村,专业基地村蔬菜面积逾333.33 hm2(单季),基本解决了城镇蔬菜供需矛盾,满足了市民生活的需求。
但是淡旺季矛盾突出,市场供应不平衡,菜农的比较效益低,产业化程度低。
2发展优势2.1生态环境优越通江县居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向北亚热带气候过渡区,地形地貌多样,境内海拔落差较大,河谷冬暖、高山夏凉,适宜时令蔬菜和高山反季节蔬菜的发展;通江县属于山区县,森林面积大,植物种类多,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58.2%,土壤、大气、水源无污染,适宜生态蔬菜种植。
2.2野生蔬菜资源丰富通江县山林较多,野生蔬菜种类多,主要品种有竹笋、蕨菜、香椿等20余种。
这些野生蔬菜还没有充分开发利用,没有发挥其效益。
只要对这些野生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利用,既可丰富人们对蔬菜种类的需求,又可发挥其经济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江县种植业污染源现状及对策研究通江县种植业污染源现状及对策研究通江县土肥站张开军赵丽摘要:从化肥、农药、农膜和秸秆等方面简述了通江县种植业污染源的现状,剖析了种植业污染源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提出解决种植业污染源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种植业污染源现状影响防治对策种植业污染源主要由农用化肥、农药、农膜和农田秸杆等构成,起源分散,成因复杂。
种植业污染源造成生态环境的冲击是多方面的,最明显和直观的影响是对地表水、江、河、湖泊和地下水源的污染。
它具有潜在性、复杂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在治理和控制上有一定的难度,也不容易被人们重视。
在我国,种植业污染源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境地,这主要同我国国情密切相关的,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不能动摇,农业生产走的是高投入高产出的道路,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极其明显。
通江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加强种植业污染源的控制,改善通江农村环境状况意义十分重大。
一、种植业基本情况通江县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地形“万山环列,诺宕潆回”。
诺水,宕水,一西一东由北至南纵横县境,将山脉切割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列,形成三山夹两谷之势,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为春旱,夏热,冬暖,多年平均降水量1214.4mm,5~9月降水量800mm左右,约占全年降水量70%。
全年无霜期305天,年均温17.4℃以上,≥10℃的活动积温大于5782℃,光热条件好。
全县辖49个乡镇、524个行政村、3314个村民小组,农户15.2万户,农业人口63.5万人。
据通江县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全县耕地总面积56.6万亩,其中水田面积33.6万亩,旱地面积23.0万亩;耕地坡度分布:平地(坡度≤5°)面积22.5万亩,缓坡地(坡度5°-15°)面积22.4万亩,陡坡地(坡度>15°)面积11.7万亩。
有单季稻、麦稻轮作、油稻轮作等13种种植模式。
具体普查情况见表1:表1:通江县种植业基本情况表根据表1,由此推断出全县粮食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水稻32.9万亩,小麦24.0万亩,玉米17.5万亩,马铃薯8.5万亩,甘薯3.8万亩,油菜18.1万亩,豆类3.2万亩,蔬菜1.3万亩,其它0.4万亩,粮食经济作物播种合计面积109.7万亩,复种指数为190%。
二、通江县种植业污染源的现状根据通江县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种植业普查资料,并结合全县2007年统计年报,汇总分析种植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产品的使用情况和秸秆利用情况。
具体情况见表2表2:通江县种植业生产相关数据注:播种面积、作物产量、秸秆产量、化肥(折纯)、农药由普查资料提供,农膜数据来源通江县统计局2007年有关数据1.肥料使用情况据普查:全县农业生产化肥施用量达22877吨,全县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甘薯等农作物氮肥、磷肥、钾肥平均施用量如图1这5种农作物总施肥量:氮肥为14358.3吨,磷肥4191.5吨,钾肥2406.3吨。
有机肥使用量与上世纪60、70年代比较,大大降低,平均施肥量为水稻630kg/mu,小麦420 kg/mu,玉米850 kg/mu,油菜580 kg/mu,马铃薯460 kg/mu,甘薯一般不施或少施有机肥。
肥料施用品种上,化肥主要有尿素、碳铵、复混肥、生物菌肥、磷酸二铵、过磷酸钙、钙镁磷肥,少数施用氯化铵、氯化钾,有机肥以牛粪、猪粪和沼液为主。
在普查中发现,在交通较为便利、农业相对发达的地方化肥施用量较大,而在交通不便利的区域则施用农家肥的比例较大。
以小麦为例,在新场红岩村和民胜鹦哥嘴村农家肥施用只有690kg/mu和386kg/mu,而在空山后坝村农家肥施用量达到1880kg/mu,占施用总肥量的65-80%。
结合通江县实施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普查发现,在实施了测土配方的乡镇(诺江镇、永安镇、诺水河、瓦室、民胜、涪阳、新场、广纳),这些地方农户化肥施用量低于没有实施的测土配方项目(铁溪、空山、烟溪、麻石),具体数据见表3。
表3:小麦测土配方施肥区与非测土配方施肥区施肥量比较从化肥施用方式上来看,主要是基肥和追肥,基肥用量占整个施肥的80-90%。
农户化肥撒施、表施现象较为突出,雨天撒氮肥,导致氮素流失;在干旱季节,猛施氮肥提苗,造成烧苗现象;水稻、小麦氮肥施用过量,导致贪青倒伏,滋生了病虫害发生,影响作物产量。
对于看天、看季节、看作物、分底追补不同时段施肥的技术无明确地认识,肥料利用率仅达到31.5%。
据此推断,全县农业生产化肥施用量22877吨,被作物吸收利用7206.3吨,余下15670.7吨化肥,或流失、或挥发、或被土壤固定,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
2.农药使用情况全县农药总使用量为392吨,杀虫品种主要有杀虫双、杀虫单、甲氰乙酯、呋喃丹等,杀菌有稻瘟灵、三环唑、丰登、粉锈灵、多菌灵等,除草剂主要是水稻除草颗粒和小麦专用除草剂,玉米由于主要是地膜玉米,因此一般农户都不使用除草剂。
从普查发现,农户实际用量与标准用量都有所差别,从表4中可以看出:表4:农户使用农药实际用量与标准用量比较水稻上使用的农药如杀虫双、甲氰菊酯、丰登、三环唑、水稻除草剂等,实际使用量是标准用量的160%、150%、120%、200%、150%,而小麦上用的农药的实际使用量则与标准用量相差不大,玉米杀虫剂呋喃丹实际使用量小于标准用量。
从农药使用方式上看,农户主要采用喷雾器全面喷洒,其中约5%-30%漂浮于大气中,40%-60%降落到地面而进入土壤中,形成在土壤中农药残留;而且农户对农药瓶袋也随意弃置于沟渠边池塘旁。
普查中发现,当年如果降雨量较多时,农作物病虫害就增多,此时农户对农药的使用量也加大。
3.农膜使用情况近几年来,由于通江县大力推广地膜玉米、马铃薯,导致农业农膜使用量增加。
2007年全县农膜使用量为993吨,覆盖面积108850亩,其中用于地膜玉米的超微膜650吨,用于地膜马铃薯的超微膜185吨,用于水稻育种的地膜139吨,用于蔬菜种植的地膜15吨。
水稻育种用地膜一般能使用2-3年,而超微膜则不可回收。
使用的农膜属于高分子碳氢化合物,极难降解。
农户对超微膜的处理方式主要是农机具耙耱和人工捡拾,处理后在田间地头焚烧处理。
4、秸秆利用情况通江县每年产生农作物秸秆37.1万吨,其中水稻秸秆12.1万吨,小麦秸秆8.0万吨,玉米秸秆9.0万吨,油菜秸秆7.5万吨,豆类秸秆0.5万吨。
据调查,通过青贮、氨化或直接作为猪、牛、羊的粗饲料的占21.4%,有25.7%被农民作为燃料用来生活做饭,有45.8%的秸秆在田间焚烧或堆放田间、地头、场院,仅有7.1%作为食用菌生产的原料。
三、种植业污染源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根据种植业污染源结果分析,农户在化肥、农药和农膜施用量、方式和回收方法以及秸秆回收利用上存在明显不足,对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环境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1.化肥大量投入、有机肥施用不足,造成土壤内在结构的不平衡,利用率降低,面源污染加剧。
改革开放以来,通江县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特别是近年来,粮食产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一结果一方面归根于作物品种的改良和生产体制的改变,另一方面也是化肥高投入的结果。
农业化学品的投入已达到了一个极限,不能再被作物吸收利用转化为产量。
大量施用化肥特别是过量施用或不合理施用时,在水土流失的作用下,大量氮磷元素进入水体导致严重的面源污染,水域富营养化加剧。
农业生产中肥料利用率降低,氮肥的利用率为30%左右,磷肥利用率为10%~25%,钾肥为35%-50%。
近几年来,农家肥的使用量由于受到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的缺乏影响,呈下降趋势。
在施肥方式上,通江县农村普遍存在“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肥轻磷钾肥、重大量元素肥料轻中微量元素肥料”的现象,加剧了土壤内在结构的不平衡,造成土壤PH值降低,土壤酸化板结,本质退化,阻碍作物生长,影响产量。
2.农药使用过量,利用率低下,技术服务不到位,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农产品品质下降。
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大部分属剧毒药品,虽然其在环境中降解快、残留期短,但毒性较大,这类农药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
调查中发现,1/3农户不知道农药对人体和环境有害;75%的被访农民不了解虫害天敌或病虫综合防治等概念;在技术信息获取方面,只有42%的农民说他们能从技术人员处获得农药施用的技术指导,由于技术跟不上,85%以上的农民超过规定标准计量来使用农药。
这样不仅增加了农业投资还影响环境。
对于病虫害重治轻防,出现病虫就开始喷药,对于预防基本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而且当雨水较多的年份,病虫害较为厉害,喷洒的农药次数和用量加大。
农药喷施中仅有20-30%附着在作物上,大部分散落在土壤、空气中,污染施药区的土壤、空气和水体,并通过生物富集影响农畜禽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3.农膜回收方式单一,新农膜推广不足,残留的农膜破坏土壤结构,影响作物生长发育,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土壤中残存的农膜不但降低土壤的渗透性能,减少土壤含水量,破坏土壤结构,削弱耕地的抗旱能力,而且严重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发育、水肥的运移,造成作物减产,并对农村地区的生活环境造成影响。
全县玉米、马铃薯生产基本在采用地膜覆盖,虽然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也提高了产量,但同时也带来了地膜残存的问题。
根据我们多年多点监测,地膜残留系数约为68.6%(田间湿测法)。
农户对残膜的利用基本是采用人工拾捡后就地焚烧。
新型农膜在村镇一级推广不足,主要是价格高,农民购买积极性不高。
长此以往,必然给后人带来难以解决的污染危害,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
4、农作物秸秆的燃烧、堆放或丢弃,不仅浪费资源,而且还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态环境。
全县年产生农作物秸秆37.1万吨,有25.7%的秸秆作为燃料、45.8%在田间焚烧、堆放或丢弃。
而燃烧的秸秆,由于燃烧不充分,造成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CO、SO等污染物浓度严重超标,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2质量和身体健康。
另外,农作物秸秆中含有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N、P、K等营养元素,焚烧、乱堆放或丢弃,不仅占用土地,以至成为火灾隐患,而且还浪费资源,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四、对策建议根据种植业污染源的组成,建议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控制种植业污染源对环境造成的影响:1、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
种植业污染源主要是种植业自身引起的,是由于广大农民的环境意识淡薄以及农业生产技术落后造成的,最彻底的办法是广泛用报刊、电视、广播等各种舆论宣传工具,把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的政策、法律、法规,宣传到千家万户,做到家喻户晓,提高广大干群的环保意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群防群治。
自觉树立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责任意识,在农业生产中,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系,促进生态平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