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师道观探析
韩愈《师说》中的教育思想

韩愈《师说》中的教育思想韩愈所处的唐朝中后期,儒学的师道观已逐渐淡化,世人不以相师为荣,反以求师为耻,特别是知识分子更是耻于学师。
为了扭转这种轻师道的风气,韩愈以《师说》为宣言挺身而出,敢于为师。
《师说》中所包含的教育思想很广,本文只对几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1教师的任务文章明确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就是说教师的任务。
“传道”,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进行思想品德和某某某治思想教育,这里当然指封建社会的封建道德和为封建统治阶级某某某治服务的某某某治思想教育,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这是第一位的,也是根本。
所谓“授业”就是指传授什么内容,既传授儒家的经典。
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这些知识,必然教给学生读写算的能力,也就是使学生受到文化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
“解惑”是指在传道授业过程中,学生总会遇到许多不明白的事,教师的任务就是解答学生在传道和受业方面的疑惑。
以上三方面不是并行的,而是以传道为主。
三者的位置摆得很清楚,第一是传道,其次是授业,最后是解惑。
教师向学生讲授儒家的典籍或者解答疑难,都是以传道为教育目的的。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古文典籍和儒家经典,受到文化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使其具有一定的读写和生存常识,并通过不断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在“道”与“业”方面的疑惑,达到使学生领悟“道”的内涵,最终使儒家道统代代相传的目的。
韩愈指出教师最终传授给学生不是“业”,更不是“惑”,而是“道”。
韩愈认为教学目的与任务,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其次是文化知识教育,最终达到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
在现代教育中,教学的目的与任务仍没有脱离这三方面,只是由于时代不同其具体内容不同而已。
韩愈对教师任务的论述同样可以为我们所用,用它来说明智育和德育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是合理的。
2教师的重要性《师说》中第一句话就说“古之学者必有师”。
为什么必有师呢?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既然不是“生而知之”,就会有疑惑不解之事,就需要有人为之解惑。
孔子相师文档

孔子相师引言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化名人,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圣人。
他的思想和智慧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而且也深深地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和思想。
虽然大多数人熟知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观点,但很少有人知道孔子还是一位相师。
在古代中国,相师是一种神秘而受人尊敬的职业。
相师通过读面相、掌相、相命等技巧,来预测人的命运和性格。
相师的目标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找到人生的方向,并提供人生的指导。
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相师身份给他增添了更多的神秘和魅力。
孔子的相师之道孔子相师的基本原则是“观天象、读人相”。
他相信人的命运受到天象的影响,并通过观察人的相貌、神态、气息等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和命运。
这种观天象、读人相的方式,使孔子成为了一位倾听于自然、洞察人心的卓越相师。
观天象孔子认为,天象是了解人命运的重要指标。
他研究了天文学和占星术,并通过观察星宿、日月运行轨迹、气候变化等来预测人的命运。
孔子相信,天象中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人的生活和命运。
因此,观察天象成为他评估人命运的一部分。
读人相孔子相师的另一个重要技巧是读人相。
他通过观察人的面相、眼神、声音、气质等,来了解一个人的性格、能力和操守。
他认为,人的相貌会透露出内心的品质和特点。
通过读人相,孔子可以判断人的潜力、命运和人格特质。
孔子相师的另一个特点是他的洞察力。
他能够从表面现象中看到人的内心,看到他们的真实想法和动机。
这种洞察力让他能够提供准确的相命和指导,帮助人们解决问题,并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孔子相师的影响孔子作为一位相师,不仅在当时获得了很高的声望,而且他的相师之道也延续至今。
他的相师之道不仅能够帮助人们了解自己,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人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向,从而实现人生的成功。
在现代社会,相师的概念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接受。
越来越多的人转向相师寻求帮助和指导。
孔子的相师之道被广泛应用于婚姻、职业、健康等方面。
他的智慧和洞察力为当代的相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师道观的思想内涵

师道观的思想内涵在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师道”可说是其中一朵绚丽夺目的奇葩。
深入研究古代的“师道”,从中汲取丰富营养,这对今天的教育实践是大有裨益的。
朱熹对《中庸》中的“率性之谓道”的“道”字解释说:“道,犹路也。
”“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
”所谓“师道”,就是指教师应走的道路或当行的道理。
师道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师道是指兴办教育的理念和规律,包括教育的目的、作用、意义,教育的内容、原则、方法等。
狭义的师道则是指做老师的原理和规律,包括怎样当老师、怎样开展教学、怎样进行德育、怎样为人师表等。
我国古代的“师道”与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师德”有所不同。
在内涵上,“师德”一般表示为师者所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而“师道”则更多地体现了为师者所应具有的内在人生理想和信念;在外延上,“师德”主要指教师所应具有的职业道德,而“师道”除了指教师的这种职业道德之外,还包括了他们所应具有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能力等。
我国古代,“师道”的首倡者是开儒学之先,立道统之始的“至圣先师”――孔子。
孔子之后经由孟子、荀子、董仲舒、韩愈、朱熹、王守仁等人的不断继承和发扬,逐步形成为传统。
我国古代“师道”是由古代名儒大师们倡导和实践,并为当时广大教师所向往和追求,具有典型意义的为师理想、风范和行为的总括。
古代“师道”的内容博大精深,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志存高远,乐道自得这代表了我国古代的名儒大师们所极力推崇,并广为师者孜孜以求的人生境界和信念。
它依次分为识道、志道和乐道三个层次。
所谓“识道”,即对教育作用和教师职业的认识。
《礼记?学记》中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说明教师职业极为重要。
“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这里把君师并称了。
荀子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认为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正礼”,“礼者,之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
论《师说》的“师道观”——兼谈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2008年第3期一、《师说》对“师道”的论述《师说》是中国教育史上首篇专门论述教师的名作,韩愈对教师的论述是从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等各方面展开的。
对师与道关系的论述。
儒家的道统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而道要靠教师来传递,传道必须由教师来进行和完成,卫道必须构建教师的崇高地位和形成尊师的社会风气。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教师成其为教师的必要条件是得有“道”可传,如果无“道”可传,则无师可做,也就没有教师的存在了。
师与道是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
对道与业关系的论述。
韩愈所谓的道,是指儒家仁义之道;所谓业,是指《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儒家的六艺经传与古文。
道是儒家的基本思想、基本精神;业是儒家经书,是载道的工具。
韩愈认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传道,次要任务是授业。
道在先,业在后,道比业更重要,业只是为道服务的。
传道和授业是教师最主要的任务,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还有许多疑惑之处需要教师去解释,解惑就是教师的第三个任务。
解惑是解释道和业中的惑,并不是离开道和业去解其他无关的惑。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说明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作用认识的局限,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授业”,扩大到“传道”、“解惑”,这是对教师作用的新界定,但是对这种界定我们应该全面考虑,毋庸置疑它有进步意义,但是负面作用也应该看到。
韩愈《师说》中所提到的“师”并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教师,也不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
对师与生关系的论述。
韩愈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道”与“授业”。
因此,师与生的关系就是以“道”与“业”来联系的。
谁先有“道”,谁就是教师;谁有专“业”学问,谁就是教师。
教师不应受年龄、地位、资格等的限制。
他说:“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事实上,韩愈在这里论述的还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条件,当然他也提到了“弟子”,但是他并不是在固定教学关系中来谈论教师与弟子的,而是在不同的教学关系中的相同的人所构成的关系,这是一种关系的转换,所以这里说的师与生的关系并不同于我们现在所提的师生关系。
孔子的师道观

孔子的师道观孔子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老师是伟大的,他能给予我们知识,指引我们成长。
所以我要感谢他们,就像唐太宗李世民说的一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也就是说只要老师自己品德高尚,没有人会不服从的。
教师在古代与今日,角色和地位都发生了变化。
但其本质并未改变,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
老师应该是学生的朋友,应该成为学生学习上的益友。
我记得我小时候特别不喜欢语文课,因为我总觉得语文课无聊死了,而且还要背课文,听写词语,所以我觉得最痛苦的科目就是语文课了。
直到有一次上语文课,老师竟然让我们唱歌,这可把我给乐坏了,可谁知我刚站起来唱了几句,却被老师叫了下去。
因为我唱得实在是太难听了,唱得跟鬼哭狼嚎似的,谁也不愿意为我伴奏。
这使我非常伤心。
这件事过后,我明白了:原来老师也有不对的地方。
之后我再上语文课,就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我也喜欢上语文课了,因为它能给我带来快乐。
时至今日,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作为教师的待遇也不断提高。
各种补贴以及绩效工资、福利津贴、岗位职务津贴等都相继出台。
于是,就有些家长认为,只要我给孩子吃好的、穿好的,上最好的学校,请最好的家教,花最多的钱,读最贵的私立学校,甚至只要孩子上学了,上不上,好不好,不管了,这是一种变味的教育。
我觉得这是错误的。
其实,做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必须要有敬业精神,即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好。
而不能简单地认为工资高,干好工作就行。
可以说,师道观念的淡漠,导致了师生关系、同事关系的紧张,以及校园内教师间勾心斗角,更影响到社会上的各行各业。
大家也许听说过江苏教师索取女学生财物的事吧?很多人不理解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可我们换个角度想想,我们的老师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甚至,有的老师要比这更加过分!有的老师强奸、猥亵学生;有的老师收受贿赂,向学生推销商品;有的老师辱骂殴打学生,甚至动用私刑。
不信?那你可以试试:有哪个学生敢在老师面前嚣张?当然不敢。
孔子的师道观

孔子的师道观世界文化,唯我独尊。
中国文化,举世无双。
独步天下,为何是我?这一切都是因为孔子,因为他创立了独特的“师道观”。
孔子与弟子人类社会在孔子眼里是怎样的呢?这个问题困扰着无数人,直到现在也没有得出统一的答案。
最简单的答案就是:社会分工明确,层次清楚,自上而下,遵守规则。
自然界在孔子眼里又是怎样的呢?上天的运行不能违反自然法则,做事不能违背自然之理。
人性的欲望可以通过合理的调节和控制,让生活更加美好。
而如果用严苛的方式去限制欲望,用强权、暴力镇压一切,那么将产生非人的结果。
我们把这种结果叫做“天怒人怨”。
这样看来,孔子的师道观有着明显的进步主义色彩,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孔子的师道观有两个要点:一是教学者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循序渐进,所谓“君子循循然善诱人,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二是教学要以礼待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古代弟子对老师要像父亲对待孩子那样孝顺。
孔子的师道观影响深远,从教育领域延伸到整个社会。
从此,“师道”成为维系人与人关系的纽带。
从公元前478年至公元前479年的30年间,孔子在山东曲阜设坛讲学,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内容的思想体系,即“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气。
孔子的政治思想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仁政思想,被孟子发挥成“仁政”学说。
相对于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言,孔子的“正名”之论极具时代意义。
在孔子看来,任何事物皆有其存在的根据和目的。
如果只片面追求表象,忽视本质或真实目的,很快便会陷入混乱甚至毁灭的境地。
孔子首先提倡给每件事取一个恰当的名称,再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排列它们的顺序。
当各项准备妥当后,第三步才是采取措施,推动落实。
孔子认为在完成一件事之前应该考虑周全,既要保证效率,还要顾及长久利益。
孔子建构起的这套标准,使人们摆脱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干扰,集中精神办好手头的事,减少犯错误的几率。
孔子的教育思想探究

V 12 N . o.6 Hale Waihona Puke 3S p 2 0 e .0 9
孔 子 的 教 育 思 想 探 究
张 凯 方
( 邯郸学院 , 北 邯郸 0 60 ) 河 5 0 0
[ 摘 要 ] 论语 》是儒 家学派创 始人 孔子 言论 的汇 编 , 《 是儒 家的 经书 。 中体 现孔 子教 育 思 其 想 方面 的一 些重要表 述 , 如个 性品 质教 育 、 坚持 的教 育 准则 、 导 的 学 习方 法 , 倡 经过 两千余 年 教 育 史的验证 , 别是 经过现 代教 育理论 的 评 断 和现 代教 育 实验 的检 验 , 特 充分 证 明是 普遍 性 的教 育规 律 , 是在 未 来教 育 中也 定会 闪烁 其 奕奕光彩 。 就 [ 关键 词 ]个性 品质教 育 ; 坚持 的教 育准则 ; 习方 法 学 [ 中图分 类号 ]K 2 .6 [ 8 5 4 文献 标识码 ] [ 章编 号 ] 6 3—9 7 ( 0 9 0 A 文 17 4 7 2 0 ) 3—0 8 0 4—0 3 孔子 是一位 伟 大 的思 想家 、 育家 , 教 他在 教育 思 想 道观 ” 反 映 出师生 关 系 中的 民主性 。 说 : , 他 合乎 道 理 的 方面 的一 些 重 要 表述 是 人 类 文 化 的宝 贵 财 富 , 研究 这 话 , 不 听从 吗 ? 它 来 修 正 自己 的过 错 才 是 更 可 贵 能 用 思想 , 我们 会从 中得 到许 多启 示 。 文 试 图 开掘 孑 子 的 ; 合 自己 的话 , 不 高兴 吗 ? 自 己做一 分 析找 出 本 L 顺 能 对 教 育思 想 中永耀光 华 的瑰 宝 , 拿 来 ”并 奉 献 给新 的 教 不足 之处 , 是更 可 贵 的 。 “ 才 他说 : 多 闻 , 其 善 者 而从 “ 择 育时代 。 之 ” 并 强 调 : 闻彼 , 以改 此也 ; , “ 将 闻彼 而不 改 此 , 闻 虽 何益 ? ”老师 的学 问 、 献 中的 知识 , 正 确 的 , 有错 文 有 也 孔 子 的 品 质 教 育 误的, 并非 都是 真理 , 因此 不 可 盲从 , 能兼 收并 蓄 , 不 正 品质教 育 , 各个 时代 教育 中最基 本 的 内容 , 现 确 的吸收 , 误 的修 正 , 要 引 以为 鉴 。 学 生 易 于盲 是 在 错 还 而 代 教育 中, 的品质更 是培养人 的全面素质 的根本部分 。 从 , 由此 常 犯错 误 , 以孔 子 更 强 调 “ ” 他 感 到幸 人 也 所 改 。 孑 子的品质教育 如忠 、 L 信等不止一 端 , 这里仅述其 二 。 运 的是 自己“ 有过 ”人 家一 定 知道 给指 出来 ; 他 的 苟 而 ( )提倡 “ 一 敏于 行而讷 于 言 ” 忧虑 之一 就是 “ 不善 不能 改 ” 。 孔 子说 : 君子 欲讷 于 言 而敏 于 行 。 “ ”在 言 、 两 者 行 孑 子 为什 么 看重 改 过 呢? L 因为他 并 不把 “ ”看 得 过 之间 , 他更重 “ ” 注重 行 为和实 践 。 主张 出 言要 慢 , 十分 严重 , 过 ”是难 免 的 , “ ”, 了就好 , 有 “ 行 , 他 “ 有 过 改 只 过 行 动要 快 , 做后 说 , 先 多做少 说 , 了就一 定 做 到 。 标 而不 改 , 为过 矣 ! 了不 改才 是严 重 的。 说 他 是 ”错 这辩证 的观 榜 古人 “ 言之 不 出 , 耻躬 之不 逮也 ” 说 古代 杰 出人 物 言 点 , 到今 天也 不失 为 至理 名言 。 , 直 语 所 以不轻 易 出 口, 因为 如果 做 不 到 会感 到可 耻 的 。 是 二 、 L 的教 育准则 子子 所 以“ 子耻 其言 而过 其行 ” 孑 子 以言 、 关 系 的准 则 君 。L 行 教育学 生 , 实践 中 , 也 注 意 “ 其 言 而观 其 行 ” 他 在 他 听 。 孑 子坚 持 诲 人 不 倦 、 循 善 诱 和 因材 施 教 , 称 L 循 堪 的学 生宰予 在 白天睡 了觉 , 十 分气 愤 , 宰予 “ 木 “ 他 骂 朽 万世 师表 ” 他 的这 些教 育准 则 , 人 类教 育 中永 远有 。 在 不可雕 也 , 土 之 墙 不 可 圬 也 ! 粪 ”接 着 他 发 表议 论 说 : 普遍 意义 。 “ 始吾 于人也 , 听其 言而 信其 行 ; 今吾 于人 也 , 听其言 而 ( )终 生 “ 人不 倦 ” 一 诲 观其行 。 ”他教 育学 生言 行 一致 , 了别人 的话 也 总 要 听 “ 诲人 不倦 ”是孑 子 毕 生 教育 中矢 志不 渝 的 准则 。 L 观察他 的行 为 。 这条 准则 , 对后 世 发生 了深 远影 响 。 面分 析一 下 孔 子 下 应 该指 出 , 子并 不 是 轻 视 、 对 一 切 言 语 , 是 诲人 不倦 的几个 特 点 。 孔 反 只 反对“ 巧言令 色 ” 花言 巧语 , 。 必然 言行 不一 , 表里 不一 , 1 首先 表现 在对 学生 连续 提 问 的耐心 回答上 . 完全是 一副 伪善 面孔 , 为 了取悦 于 人 。 是 因此 , 巧言 乱 “ 孔 子 去卫 国 , 有驾 车 。 子说 : 口真 稠 密 啊 ! 冉 孔 人 冉 德”“ , 鲜矣仁 ” “ ”是孑 子 的最高 道德 标准 , 巧 言令 有 问 : 该 做 些 什 么 呢 ? L 说 : 他 们 富 裕 起 来 。 。仁 L “ 应 孑子 让 又 色”, 缺德 、 德 , 乱 当然 应该 反 对 , 甚至 感 到可 耻 。 子 讨 问 : 孔 富裕 了 , 又该 做 些 什 么 呢 ? 又答 : 他 们 受 教 育 。 使 回 厌 似 是 而非 的东 西有 五 条 , 中一 条就 是 厌 恶 巧 言 利 答这 类 问题是 需要 耐心 的 。 如 , 张 问怎样 才 可 以从 其 再 子 口, 恶说 了不 做 的人 , 为他 们 失 掉 了“ ”而 破 坏 事政 事 , L 厌 因 信 孑 子说 : 崇五种 美 德 , 除 四种 恶 政 , 可 以 尊 屏 就 了“ ” 信 。 从事 政治 了。 张 问 什 么 是 五 种 美 德 , 子 举 出 “ 而 子 孔 惠 ( )强调 “ 二 过则 勿惮 改 ” 不费 ”等五种 美德 之后 ; 问什 么 是 “ 而不 费 ” 孑 子 又 惠 ,L 儒 家 的后裔 们说 : 人 非圣 贤 , 能无 过 ? “ 孰 ”意 为 只 便把 五种 美德 一 气 解 释完 了。 问 : 四种 恶 政 ” 孔 子 又 “ , 有圣 贤才不 会 犯 错 误 。 同 “ 无 完 人 , 无 足 赤 ”的 也一 一作 答 。 子 总是耐 心 回答 一 连 串 的 问题 , 于 追 此 人 金 孔 对 格言 相悖谬 , 显然 是形 而上 学 。 们 的先 师 孔 子也 从 未 根 问底从 不厌 烦 。 他 2 还 表 现在 同一 个 问题 几 个 学 生 提 出 , 都 分 别 . 他 说 自己无过 , 孔子 说 :加 我 数 年 , 十 以学 《 》, 以 “ 五 易 可 无 大过 矣 。 ”未学 《 》 小 过 也 难 免 。 子 承 认 连 同 A 作答 易 , 孔 己在 内的人 都会错 误 的 , 这是 唯 物主 义 。 在讨 论管 仲 “ ”与 “ 仁 ”的 时侯 , 仁 不 子路 说 : 齐有 孑 子认 为 从学 生 到成 人 都会 犯 错误 , L 因此 , 该 允 桓公 杀 了他哥 哥公 子纠 , 子 纠 的老 师 召忽 自杀 了 , 应 公 可 这 仁 孔 许犯错误, 而最看重改过。 论语》的《 《 学而篇》和《 子罕 辅佐 过公 子 纠 的管 仲却 没 有 自杀 , 能 算 “ ”吗 ? 篇 》里 , 录着孑 子 “ 都记 L 过则 勿惮 改 ”的话 , 了错误 不 子说 : 桓公 九合诸 侯 , 止 了战 争 , 是管 仲 的力量 , 犯 齐 制 全 能怕改正 , 的是 不改正 , 怕 这是他 反复训示弟 子的格言 。 这就 是他 的“ ” 子 贡 还想 不 通 , 问说 : 仲算 不 上 仁 。 反 管 无 论接 受老 师 的教授 , 还是 向古 代 文献 学 习 , L 孑 子 仁者 吧 ? 齐桓 公 杀 了公 子 纠 , 不 自杀 , 而 做 了齐 桓 他 反 都 要求 学生 正确 处理 “ ” “ ”的关 系 。 师 , “ 从 与 改 从 要 择 公 的宰相 啊 ! L 孑 子再 解 释说 : 仲 相 齐 桓 公 匡 正 天 下 , 管 其 善者 而从 之 , 不善 者而 改之 。 其 ”这 种 “ 从改 观 ” “ 、 师 人 民至今 受 到他 的好处 , 有他 , 没 我们 这 些 人也 早 做 了
孔子的教育观观物析理,化以人文

孔子的教育观、教学法举隅——观物析理,化以人文孔子细心观察天地山水、日月星辰、树木花草、鸟兽鱼虫等自然景观,带领其弟子四处游学,实施临场、即景教学活动。
他善于观察思考,由物及人,做到观物析理,化以人文。
子夏问曰:“何谓三无私?”孔子答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1)。
孔子观天地日月,化以人文。
孔子游历山水,见山说山,见水说水,发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2)之论。
其意谓,仁智者,对自然界的山水充满了仁爱之心,他们能够体验感悟到山水之乐,因为山水与人的生命是息息相关的。
孔子观水,则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3)。
孔子自卫反鲁,息驾于河梁而观焉(王肃注:河水无梁,庄周书说孔子于闾梁,言事者通渭水为河也)。
有悬水三十仞(八尺曰仞,悬二十四丈者也),圜流九十里(圜流,回流也,水深急则然),鱼鳖不能导,鼋鼍不能居(道行)。
有一丈夫,方将厉之(厉,渡),孔子使人并涯止之,曰:“此悬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鱼鳖鼋鼍不能居也,意者难可济也。
”丈夫不以措意,遂渡而出。
孔子问之曰:“子乎,有道术乎,所以能入而出者,何也?”丈夫对曰:“始吾之入也,先以忠信,及吾之出也,又从以忠信,忠信措吾躯于波流,而吾不敢以用私,所以能入而复出也。
”孔子谓弟子曰:“二三子识之,水且犹可以忠信成身亲之,而况于人乎!”(4)孔子实施临场、即景教学,以眼前“丈夫渡水”的经历、体验与感受,现身说法,谆谆告诫其弟子曰:“二三子识之,水且犹可以忠信成身亲之,而况于人乎!”《大戴禮記·劝学第六十四》载,子贡曰:“君子见大川必观,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偏与之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所不及者死,似仁;其流行庳下,倨句皆循其理,似义;其赴百仞之溪不疑,似勇;浅者流行,深渊不测,似智;弱约危通,似察;受恶不让,似贞;苞裹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必出,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厉;折必以东西,似意,是以见大川必观焉。
孔子与苏格拉底师道观比较研究

谢谢观看
2、权威主义与民主主义的差异
中国和希腊的政治制度也影响了两位大师的教学理念。中国历史上一直是权威 主义政治制度,强调对权力的尊重和服从。这种制度下,教育往往成为了一种 灌输和传承的工具,教师成为了权威的代表。而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法在一定程 度上打破了这种模
式,他鼓励学生思考和质疑,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而希腊民主政治制度 下,人们更加注重自由和平等。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教学法正是体现了这种民主 精神,他通过平等的对话引导学生发现真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 精神。
孔子与苏格拉底师道观比较研究
01 一、背景介绍
目录
02 二、概览
03 三、创新性
04 四、影响
05 五、比较分析
06 参考内容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东西方文化中的两位伟大哲学家和教育家,他们的师道观在 许多方面有着相似之处,但也存在许多不同之处。本次演示将从背景介绍、概 览、创新性、影响以及比较分析这五个方面来探讨他们的师道观。
一、背景介绍
孔子是中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尊称为圣人。他出生在一个礼乐世 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 为教育应该面向所有人,不论贫富贵贱。
苏格拉底则是古希腊哲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 一。他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年轻时是一名勇敢的战士,后来转变为一名哲 学家。苏格拉底主张通过对话和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帮助他们获得 真理和智慧。
1、教育目的:孔子和苏格拉底都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为社会做出贡 献。他们都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但在具体实践中存在差异。 孔子更注重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的培养,而苏格拉底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 能力和哲学素养。
孔子社会实践调研报告题目

孔子社会实践调研报告题目孔子社会实践调研报告摘要: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仍然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调研旨在通过对孔子社会实践的深入研究,探讨孔子思想在当代社会应用的可能性,并提出相关建议和启示。
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和文献研究,我们发现孔子社会实践的核心内容包括“仁者爱人”、“礼仪文化”和“慎独自律”,这些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并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些建议。
一、引言孔子不仅是古代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
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于塑造中国古代社会乃至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研究孔子社会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方法本次调研采取了实地考察、访谈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我们先前往孔庙和孔府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孔子的生平和家族背景。
然后,我们进行了一系列访谈,包括孔庙和孔府的工作人员、学者和普通市民。
最后,我们还研究了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孔子的著作和研究论文。
三、仁者爱人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仁者爱人”。
在孔子的眼中,一个真正的仁者应该有感化他人的能力,并通过自身的行为成为他人的楷模。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将“仁者爱人”理解为关爱社会弱势群体、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等。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我们可以推动社会的公正和公平,并传递爱和关怀的信息。
四、礼仪文化孔子注重礼仪文化的重要性,他认为恶劣的行为和习惯将导致社会的混乱和道德的沦丧。
在当代社会,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礼仪规范逐渐淡化。
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并推广一些基本的礼仪原则,比如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等。
在社交场合,要有礼貌、谦虚、谦让等,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五、慎独自律慎独自律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他强调个人修养和自我规范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能更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追求个人利益和享乐主义。
因此,我们需要培养慎独自律的品质,保持对自己行为的审视和约束,从而做到真正的自我管理,实现个人价值的提升。
温故而知新孔子的师道观义疏

第16卷 第4期教育学报Vol.16,No.42020年8月JournalofEducationalStudiesAug.2020收稿日期:2019 12 18作者简介:周卫勇(1965—),男,山东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教育史、先秦儒家教化哲学研究。
E mail:zhweiyong86@163.com① “义疏”是一种传统的解经方法,起源于南北朝,由于对后世影响很大,也被称之为义疏之学。
它不同于汉代偏重于章句、训诂的解经之法,而是侧重于疏通、补正旧注文意,发挥义理。
温故而知新:孔子的师道观义疏周卫勇(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济南250014) 摘 要:自古以来对《论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一章的阐释,由于对其内在逻辑关系以及“故”“新”二字内涵的理解不同,所以产生了众多不同的主张,但皆未深度阐发其中所蕴含的孔子的师道观问题。
由于《中庸》亦有“温故而知新”一语,而且与之相关的文本资源极为丰富,因此据《中庸》的精神以及有关内容以重新理解《论语》此章,不仅可以形成“故”“新”皆为“礼”的基本结论,而且使“温”字的理解可以摆脱以往过分侧重于以训诂探求文字本义的局限,从而赋予“温”字及全章内涵以生活化的理解和生命意义的解读,进而揭示出《论语》此章的宗旨在于突出学者的文化生命力和生命意义,其所蕴含的孔子师道观的基本内涵为:以文化身,以身为教,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关键词:温故而知新;孔子;师道观;《论语》中图分类号:G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1298(2020)04 0104 07DOI:10.14082/j.cnki.1673 1298.2020.04.012 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那么孔子有没有关于“师”的根本性主张,或者说孔子的师道观到底是什么?在先秦儒家典籍中,有关孔子本人直接论及“为师”的言论,只有《论语·为政篇》中的一句话,即“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师道观及其现实意义

师道观及其现实意义
1 师道观的由来
师道观的出处,源自古代的儒家文化。
“师道观”出自著名的《论语》,由孔子所提出,乃是儒家文化中最重要的理念之一。
在儒家学说中,十分强调师表、师法兼传,主张让传师教习实践,以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从而获得道德收益。
2 师道观的内涵
师道观被儒家文化定义为一种“向他人传播以自己为榜样”的行为,以致向社会做出正面影响。
这种行为包括体现师德、传播精神、宣传伦理等等。
孔子提倡的行为准则,即三言两语弘扬师德,传播精神,传达道德精神,启发公众当重视这一传统。
3 师道观的现实意义
师道观的现实意义十分重要。
当今的社会生活,充满了许多负面的影响,使人们偏离了传统的道德价值观,责任感和信仰也得不到支持。
师道观坚持传统道德价值,弘扬师德、传播精神,帮助关心学生和社会,促进社会良好发展,让人们尊重传统文化,认同道德规范和伦理建设。
论语中道观

《论语》中道观《学而》第一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试译:孔子说:“觉悟了生命的真相,并能将这觉悟的真理,随时随地地贯穿于自己的一切行为实践中,不是会感到由衷的喜悦么? 有人从很远的地方来,向你求觉你所觉悟的真理,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么?尽管你千方百计地点拨,却仍然有人不能觉悟你所觉悟的真理,而你的内心却没有因此而产生不愉悦的情绪,这不是一个觉悟了的人,觉行圆满的自然表现么?”中道观:本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三句联读,用“说”、“乐”、“不愠”等具体心态与事项,举例说明一个具体的个体生命,从对生命真相的觉悟开始到觉行圆满的全过程。
这既是孔子一生追求真理并终于获得真理的真实写照,也是人类生命共同追求的终极目标。
推而广之,又何尝不是一切生命的终极目标呢?但是,我们中华民族这位最伟大的先觉者——孔子,他是人,是人类的觉者,所以他首先关怀的是人,是人类的生命。
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先圣孔子与印度的先觉者——释迦牟尼的区别,也是儒家与佛家的区别。
但是对生命本质的关怀是相同的,关怀的目的也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只不过是对生命类别的关怀,有广狭的差别而已。
正如释迦牟尼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说的一样:“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既然儒家、佛家对生命本质的关怀相同、关怀的目的也相同,那么所觉悟的人生真理,就不会有本质的差别了。
事实上,儒家、佛家、道家(中国另一位先觉者——老子所开创),在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上,几千年来,一直就是互相关联、互相融摄的,根本就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
所以禅宗的古大德们常说:在一个大彻大悟的大智慧人眼中看儒释道三家,儒释道三家圆融无碍,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只是在那些小根小慧的人眼中,儒释道三家才会有差别、有挂碍。
这就是我以儒、释、道三家文化,作为领解《论语》之文化背景的根本原因所在。
《师说》解读与探究

《师说》解读与探究《师说》解读与探究预习提示《师说》,这里的“说”是一种文体。
“说”是“议”的意思,因此,“说”是一种议论文体。
但“说”也有变体,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大多数文字都是叙捕蛇者之言,只在最后才“说”,引出作者的一段议论。
而韩愈的《马说》则是夹叙夹议,属寓言体。
本文是“说”的正体,意思是说说“从师”的道理。
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
韩愈写这篇文章,目的就是抨击时弊,鼓吹从师。
全文分四段,第一段正面说明,作者将自己对于师道的看法概括为三点:一是学者必有师,二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三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这三个观点互相紧密关联。
第一个观点说明为什么要有师,第二个观点说明需要什么样的师,第三个观点说明师在何处。
第二段批判盛行于士大夫中的对于师道的糊涂观念,也有三点:一是耻学于师,二耻自身之师,三是耻相师。
作者通过对这些错误观念的批驳,也便从反面进一步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第三段引圣人孔子从师的事例证明“圣人无常师”,得出“师不必不如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结论。
最后,作者点明写作本文的目的,借以表明其“好古人”、“行古道”,坚定从师的决心。
全文结构严谨,论证周密,是一篇千古流传的佳作。
学习本文,要着重如下几点:1.本文是针对当时士大夫们轻师耻师而写的一篇带有很强的战斗色彩的文章,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战斗性。
因此,阅读本文,必须深入了解其写作的时代背景,方可领会文中语句的内在意义和时代意义,体会其批判的锋芒。
2.本文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它讲求说理的深刻,论辩的严谨,论证的有力。
所以,要认真研读文章的结构,研讨文章的论证方法,探究其论点和论据间内在的逻辑关联。
课文详解古①之学者②必有师。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①古:古代,指先秦和汉。
②学者:求学的人。
汉代治经学必有师承,各以家法教授。
如孔安国治古文《尚书》传都尉朝,都尉朝传庸生,庸生传胡常,胡常传徐敖;田何治《易经》传丁宽,丁宽传田王孙,田王孙传施雠、孟喜、梁丘贺。
孔子文化调研报告

孔子文化调研报告孔子文化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及目的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深入了解孔子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及其对人们的启示,为传承和弘扬孔子文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调研方法及范围本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范围包括北京、山东、江苏等地,以学校、社区和文化机构为主要调研对象。
三、调研结果及分析1. 孔子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受欢迎程度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孔子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始终受到广大民众的热爱和尊崇。
92%的受访者认为孔子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在实地访谈中,很多学生和教师表示,他们通过学习孔子的思想和教义,得到了实践和生活的指导。
2. 孔子文化对人们的启示通过分析访谈得到的数据,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1)弘扬仁爱之道:孔子主张仁爱之道,提倡和谐相处、互相尊重的价值观。
这一思想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睦。
(2)勤俭节约:孔子所倡导的勤俭节约理念在现代社会也同样适用。
在面对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勤俭节约不仅可以提高生活质量,也可以减少资源浪费,保护环境。
(3)教育改革与育人理念:孔子非常注重教育,他提出了有关教育改革和育人理念的重要思想。
在现代社会,教育依然是培养人才和塑造人格的重要途径,我们需要从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寻找到更好的方法。
四、调研中的问题与建议1. 孔子文化的传承问题:我们发现孔子文化的传承面临一定的挑战,部分被认为是“象骨文化”、“过时的思想”等。
建议通过教育、宣传和文化活动等途径,加强对孔子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2. 学校教育中对孔子文化的重视程度:调研发现,部分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中对孔子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建议加强对孔子文化的教育,提高学生对孔子文化的认知和尊重。
3. 社会文化中孔子文化的影响问题:目前,部分人对孔子文化的了解有限,认为其内容过时或无关紧要。
孔子的人道观

1“ 相 近 ” 实 现 “ 贵 ” .性 是 人 的依 据 J 【 孔 子 提 出“ 相 近 ” 意 思 是 人 在 刚 出生 时 , 性 都 是 善 性 , 本
良的, 情 电很相近 , 性 即人 性天生是 平等 的 , 人人都具 有人类 的共性 , 是 实现人 贵 的根本 。然 而人 类 的共性 与 动物 不 这 同, 子游问孝 。子 日: “ 今之 孝者 , 渭能养 , 是 至于犬 马, 皆能 有养 , 不敬 , 以别 乎? 这 说明 人与 动物有别 , 敬” 何 ” “ 是人 共 性, 也是人性体现 , 因此人不同于犬马。孔 子提 出“ 相近” 性 , 他认为人类 要有崇高理想地位 的基础 , 贵境界是我们 每人 人 都能为 自己的未来 规划 美好蓝 图 , 以确 立崇高地 位 , 每人 天
二、 孔子 人道 观 的 贡 献 1孔 子 人 道 观 的重 心是 人伦 问题 . 人 伦 是 中 国 占 代 儒 家 伦 理 学 说 的基 本 概 念 之 一 。 是 封
一
、
人道观是孑 子思想 的核心 , L 他较早把其进行细化 。孑 子 L 通过对人性的探索 , 我们逐 步认识到人生 在世的 目的和意 使 义, 我们应给 自己合理定 位并确立一个崇 高而切合实际的 目 标, 为实现伟大 目标而不懈努 力, 不断进取 , 而达到人生的 从
赋相同, 有共 同主体性 , 使得人 “ 不与鸟兽同群也 ” 。
2“ . 习相 远 ” “ 贵 ” 是 人 的发 展 基础
“ 习相远 ” 是随各 自生存环境不断变化和影响 , 每个人 的
习性 都 会发 生 变 化 。孔 子 认 为后 天 学 习 修 身 是 性 智 相 分 的
建社 会所规定的人与人 之 间的关系 , 指尊卑 长幼 的关 系。 特
你怎样理解传统师道观中的师严与道尊的统一

你怎样理解传统师道观中的师严与道尊的统一?严:尊敬,•尊重。
道:知识,学问。
教师的人格得到尊重,他所传授的知识才能得到尊重;知识得到尊重,民众才知道重视学习。
指尊师、尊道、敬学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这句话出自《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尊师爱生。
学生对教师尊敬信赖,教师对学生关心热爱,是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特征。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关心爱护学生是期望他们承担起建设未来的重任。
教师要把爱的高尚情感投给所有学生,期望所有学生都能成长进步。
孔子高扬“有教无类”的旗帜, 这是师爱的最高境界。
他把师爱普及于每一个学生,所收学生不分贫贱,不分老少,不分智愚,不计前科,而且聚弟子三千之众。
可见,孔子是本着一颗仁爱之心为平民办学,在下层中“诲人不倦”,这是何等高尚神圣的师爱情怀啊。
孔子和他的学生之间互相尊敬,吃住在一起,感情深厚,关系融洽,情同手足。
孔子弟子颜回之死令孔子伤痛至极,倍感遗憾。
《论语·先进》记载,“颜渊死,子哭之恸。
从者曰:‘子恸矣。
’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颜渊死了,孔子哭得极其悲痛。
跟随孔子的人说,您悲痛过度了!孔子说:是悲伤过度了吗?我不为这个人悲伤过度,又为谁呢?他看到他的学生闵子蹇、子路、冉有、子贡的表现,感到由衷的高兴。
原宪家贫,他常接济。
冉伯牛有病,他去看望,并十分感伤。
他和学生之间亲密如同父子兄弟之情。
孔子赢得三千弟子的信赖,并取得辉煌的教育成果,与他对学生的深厚感情是分不开的。
爱是相互的。
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扶持和引导。
因此,学生又必须尊重教师,信赖教师,依靠教师。
《学记》提出:“师严而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古时天子上朝面南而坐,臣子北面而朝。
若天子到学校向老师请教,则面东,教师面西,不以臣子相待,以表示尊师重道)”,“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在等级森严的社会里,君主尚且可以不以臣下之礼对待老师。
论孔子的天道观

论孔子的天道观王志强;王功龙【期刊名称】《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23)003【摘要】"天道"观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非常重要的范畴.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天道"观历来有不同的说法,要真正认清孔子的"天道"观实质,必须结合孔子生活的时代及周公"制礼作乐"的历史背景及其礼学发展传承.孔子继承了周公以来的重视人道,天道与人道互相结合的观点,对"天道"观重新做了阐释,认为"天"首先是一个外在于人类的物质实体,并不相信"天命"的先天决定性,把周公的的"天人之际"发展为"人人之际",以仁德来教化民众,以"礼"来安排人与人的关系,创立了儒家学说,即所谓经学.新"天道"观是孔子创建儒家学说的思想理论基础.孔子的"天道"观不是崇尚宗教人格之天,而是自然之天、伦理之天、道德之天,这就是孔子"天道"观的实质.【总页数】7页(P6-12)【作者】王志强;王功龙【作者单位】大连大学,辽宁,大连,116600;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2.2【相关文献】1.孔子的孝道观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启发 [J], 林琳2.从孔子的孝道观到荀子的孝道观 [J], 陈明彪3.温故而知新:孔子的师道观义疏 [J], 周卫勇4.论《易经》对孔子天道观的影响 [J], 谢金良5.《天问》的天道观——《天问》研究之四 [J], 聂恩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孔子的天道观考论

孔子的天道观考论
马国华
【期刊名称】《兰州学刊》
【年(卷),期】2007(000)010
【摘要】天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哲学范畴之一.因此,它也是古代思想家最为关注并投入极大热情予以研究的对象之一.他们纷纷著书立说阐释各自对天的理解.但孔子是个例外,对天的阐释不惟少,而且似乎还相互矛盾.针对这种现象,古今众说纷纭,
冀以得出一个合理的解释,然至今仍然没有公认之定论.故本人不揣浅陋,冒昧提出自己的一己之见以就正于方家.笔者认为,孔子有自己明确的天道观——道德之天.这一思想是孔子在对西周原有的"意志之天"的天道观扬弃的基础上,对自然之天进一步
发挥而形成的.其所以不为人所知,与他的思想体系的建构顺序有关.
【总页数】3页(P7-9)
【作者】马国华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福建,福州,3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2.2
【相关文献】
1.明代泰山孔子庙考论——兼论“孔子圣中之泰山,泰山岳中之孔子”主题形成 [J], 刘兴顺
2.浅析孔子由天命观向天道观、人道观转变的思想轨迹 [J], 赵红霞
3."原始孔子"与"史家孔子"形象的高度重合r——《论语》、《左传》中的孔子形象比照考论 [J], 张家国
4.从孔子的孝道观到荀子的孝道观 [J], 陈明彪
5.《天问》的天道观——《天问》研究之四 [J], 聂恩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一样 , 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 社会转型给教育带来 了 巨大冲击 , 需要对 “ 以为师” 何 的师道观 进行重 塑 , 重 温孔子 , 不失为一条借鉴捷径 。
一
、
树 立高 尚师德 。 行堪 称 世之 模 范 言
政 以德 , 譬如北辰 , 居其所而众 星共之。 ( 为政》 为 ”《 ) 政首要是培养人才 , 人才培养最快捷和最有效的方式
就是 通过 教 育 。孔子 一 以贯 之 “ 忠恕 ” 道 , 忠恕 ” 之 “ 表
现为仁的两个方面。“ ” 是从积极方面来说 的, 己 忠 , “ 欲立而立人 , 己欲达而达人 ” 《 ( 雍也》 ; 恕” 是从消 )“ , 极方面来说 的, 己所不欲 , “ 勿施于人” 《 ( 卫灵公》 。 ) “ 忠恕” 贯穿于孔子教育的一言一行 中, 体现了一种圣
要有人民, 并使他们富裕起来 , 教化不可少。朱熹认为 “ 富而不教 , 近于 禽兽。故必 立学 校 , 则 明礼义 以教
之 。 l其实这种思想就是孔 子“ 于有政” ”1 】 施 的具体 体
现。
生勤奋治学 。对待学生真诚无私 , 传授知识毫无保留, 还继之以“ 的要求 , 二三子 以我为隐乎?吾无隐 劳” “ 有学者认 为, 要么认 为只有 当 民众都关心集 体 “ 吾无行 而不与二 三子者 ” 《 ( 述而》 ; 爱之 , )“ 能 的利益时, 国家才会 昌盛 , 要么认为既然无法使大家关 乎尔 , 心集体利益, 那么用人类 的恶习促进全体利益的制度 20 1— O 就是一种好制度。 l 尽管儒家对这种观点都有发挥 , 收稿 日期 :o9一l 3 ”2
21 年 1 00 月
湖北第二师范学 院学报
J u a fHu e iest fEd ct n o r lo n b iUnv ri o y u ai o
Jn 2 1 a. 00
V 12 No 1 0.7 .
第 2 卷第 1 7 期
孔子 师道观探 析
夏 秀火
( 东师范大学 教 育学系, 华 上海 20 6 ) 00 2
作者简 介 : 秀火(9 3一 ) 男, 夏 18 , 四川 内江人 , 士研 究生 , 硕 研究方向为 中国教 育史 。
孔子 ( 公元前 5 1 5 年一公元前 4 9年)其作为儒 7 , 学创始人 , 怀揣理想恢 复西周礼 制 , 行 “ ” 主 张 倡 仁 , “ 学而优则仕” 。处于春秋末期大变革时代 , 这些思想
摘 要: 孔子热爱教育事业, 重视道德修养, 以身作则, 拥有高尚的师德 ; 学而不厌 , 诲人不倦, 践履为师之道; 躬亲实践,
拥有多方面的兴趣 才能 , 索教育规律 、 探 总结教 育方法 , 转化为教 育教 学的实际能力 。德 、 、 艺成 为孔子师道观 最重 识 才、
要的体现 , 是师者之魂 , 也是教师 必备 的品质 。
主要是通过教育实现的 , 文化下移 , 需要相应文化传播 者, 需要教育理论 的重大突破 , 需要 躬亲实践 的教育 者, 孔子教师教育思想应运而生。当今像孔子所处 时
孔子显而易见赞成的是第一种论点 , 通过教化 , 政治上
主张施行仁政 , 政者 , “ 正也 ” 《 ( 颜渊》 , ) 目的就是“ 为
・
l7・ 0
勿劳乎 , 忠焉 , 能勿诲乎 。 ( ” 《宪问》 )真是“ 爱而知劳 之, 则其 为爱也 深矣 。忠 而知 诲 之, 其 为 忠也 大 则 矣。 孔子“ ” 无隐” 营造 了 良好 的师生关 系, 诲人不
政, 奚其为为政? ( 为政》 在 《 语 ・ ”《 ) 论 子路》 中孔 子
阐述 了“ 富、 思想 , 庶、 教” 国家要走 上繁荣富强之路 ,
生, 提倡平 等对话 , 以鼓励 学生 “ 所 当仁 , 让于师” 不
( 卫灵公》 , 《 ) 学问上敢于质疑 , 遇仁事 , 仁为 己任 , 勇 往而为 , 甚至超越 自己的老师。 知识传授上坚持 “ 隐” 无 。忠爱学生 , 激励孔子一
关键词 : ;论语》 师道观 ; 孔子 《 ; 师生
中图分类号 : C A5 文 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43 4 2 1 ) 4 170 17 4 X(0 0 1 ) 0 -3 0 基金项 目: 本文为“ 国家 9 5工程 ” 当代 中国基础教 育发展创新 ” 8 “ 三期建设项 目子课 题成果之 一 , 目编 号为 20 00 。 项 0 99 1
为后人塑造了师德的典范 。 1热爱教育事业 ,施 于有政 ” L . “ 。孑 子一生主要热
衷于两件事 , 一是从政 , 二是从教。两 者不截然分开 , 孔子认为不。孔 子说道“ 于有 政 , 施 是亦 为
展抱有极大信心 ,后生可畏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 ( 子罕》 。而 “ 《 ) 后生可 畏” 是通过学 习才能实现 的。 孔子在学 习上 , 提醒学生 “ 三人行 , 必有我师焉 , 择其 善者而从之 , 其不善者而改之” 《 ( 述而》 ; ) 孔子热爱学
生可畏” 。人的发展总是从简单 向复杂结构过渡的过 程 。通过启发式教学 , 教育在一定范围 内可 以促进个
体向着更复杂结构发展 。孔子信守 “ 性相近 , 习相远” ( 阳货》 , 《 )在教育对象上坚持“ 有教无类 ” 对学生发 ,
道需人 坚守 , L 孑 子正 是坚 守 “ 信好 学 , 笃 守死 善道 ” ( 泰伯》 , 《 )才成就了他“ 德不孤 , 必有邻 。 ( 里仁 》 ”《 )
孔子道德的最高标准是“ 中庸 ” 之道 , 其实就是要 求折 中, “ ” 狷 ” 中庸之为德也 , 反对 狂 “ 。“ 其至矣乎 !
民鲜久矣。 ( 论语 ・ ”《 雍也》 以下只注篇名 ) 道不远人 ,
友信之 , 少者怀之” 《 ( 公冶长》 。这是“ ) 施于有政” 的 又一具体体现。 2 热爱学生 ,有教无类 ” . “ 。教育信念上坚持“ 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