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提倡吃素的四大理由

佛教提倡吃素的四大理由
佛教提倡吃素的四大理由

佛教提倡吃素的四大理由

素食与人体的健康有极密切的关系,但它并非起源于佛教,也非佛教徒单独提倡。从古到今,世界许多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等都提倡素食。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毕达哥拉斯都强烈地提倡素食,近代的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英国戏剧家萧伯纳都是基于人道主义观点赞美素食,萧伯纳是有名的茹素者。中国古代孟子的“君子远庖厨”的思想,《易经》的“生生之谓

易” “天地之大德曰生”,道家真人深山修炼只吃水果的功夫,两千多年来一直为儒道之徒所继承。

二千五百年前,生长在印度的释迦牟尼根据慈悲和平的教义,由戒杀放生到主张不吃肉,此种教诫散见于佛教经典尤其是大乘佛教的各种经律论中。后世佛教弟子身体力行,其品格清净高尚,其行为淑世善民,化强暴者嚣悍之气,使世界人类倾向和平,则更成为佛教的独特的优良传统。

释迦牟尼佛为太子时,一次树下观农,见农夫犁土,掘出蚯蚓,鸟儿飞来啄食,引起他对众生互相残杀、弱肉强食的悲思。印度吠檀多派崇拜梵天,每年以大批牲畜宰杀祭祀,一直为释迦所反对,释迦在说法时,于大乘的《楞严》《华严》《楞伽》《涅槃》《梵网》诸经中,处处提倡禁绝肉食。具体如《楞伽经》,根据身体健康、三世因果、修养身心、

慈悯众生等各种道理,指出肉食者有十八种过患,而素食者

具足无量功德。

一、基于健康理由

佛教的大德祖师,由于吃素身体都很健康,寿命也长。

一部分肉食者不易理解,而在有科学头脑的医学家和营养家则较易理解。

首先,吃素的僧侣们甘于淡泊生活,无嗜穿嗜味的习惯,清心寡欲,一心向道,所谓“咬得菜根香,方知道中味”,喜、怒、忧、悲、恐等七情不易动乎胸中,内心平静,这是不易致病的主要精神因素,此中还包含有佛教的一套修心方法。

佛经中指出:素食能使四大调和,诸根通利,气血流畅,定力增长,饮食知量,少欲知足,是成就禅定神通不可缺少的条件。

素食中的豆制品和水果,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质、碳水

化合物、钙、磷和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高,容易消化吸收。其中大豆的功能极高,含有蛋白质、脂肪及糖类,并含有丰富的多种维生素、胡萝卜素、铁、磷、钙等营养素。大豆的植物蛋白和脂肪,可以降低人的血清胆固醇,能降低高血压,避免动脉硬化等心脏疾病。所以素食者所食豆类、五谷杂粮、水果等,对于身体所需的营养完全能够补充,还可以更好地增进健康。

二、基于慈悲理由佛教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之心透过般若智慧产生。学佛者由于了悟因缘生法的真理,而产生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菩萨心肠,从而戒绝杀戮,五戒中的第一条就是不杀生,由

不杀生而吃素,是戒杀的积极行为。

《大乘入楞伽经》中,佛告弟子大慧菩萨说:“一切肉有无量缘,菩萨于中当生悲悯、不应啖食,我今为汝说其少分。大慧,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在生死中轮回不息,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属乃至朋友、亲爱、侍使,易生而受鸟兽等身,云何于中取之而食?大慧,菩萨摩诃萨观诸众生同于己身,念肉皆从有命中来,云何而食

?”

这段文意:一是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都是自己的六亲眷属、朋友等,只由于隔世不识,进行啖食,是可蠢可悲的。二是说他身即我身,自他平等,应该体念他之苦乐即我之苦乐,不能因嗜口腹、贪美味,而置动物的被杀的痛苦于不顾,这是最残忍的。

佛教大德和前贤们有许多戒杀放生诗,充分体现了慈悲精神,兹选录三首:

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是别形躯。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如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血众淋漓味足珍,一般怨苦恨难伸;路人试各扪心问,谁敢将刀割自身?

三、基于因果理由

因果定律,是佛教的基本法则。“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为善受福,作恶遭殃” ,有因必有果,造何因得何果,是必然不易之理。基此理由,可知造杀就得杀报,食他的肉就应该还他的肉,所谓“吃半斤还八两” 。各别造因,各别受报;大众造因,大众受报。

世界各地年年不断的战争,许多人死于刀兵,慧眼观之,原因在此。

《楞严经》说:“以人食羊,人死为羊,羊死为人,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说明三世因果循环的道理。

佛教提倡众生平等,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过去诸佛是已成佛,众生是未成佛,因此对于众生不应轻慢,更不应残杀,残杀是违犯理性的。残杀者违背慈悲平等之理,必自食其果。

四、基于修行理由修行是佛教徒的修养功夫,由此修养功夫为因,达到完成佛果的目的。

修行的基本方法是戒、定、慧三学:戒是约束行为,防非止恶,众善奉行;定是专注一境,息诸虚妄分别;慧是明因识果,通达真理。此中首要的是戒,守戒的作用是绝对禁止扰恼众生,破坏他人利益(包括生命财产),保持内心纯善清净,为修定、慧打下基础。此戒定慧,是三乘共通的修法。

欲达佛乘,必须进一步修大乘菩萨行,菩萨行包括四无量心、四摄、六度。其精神主要是大悲大愿、不舍众生,更不能损害众生。因此不管大乘小乘,戒杀是主要的。由怜悯众生,爱护众生生命,进而不食众生肉,这是必然的实际行动。大乘诸经论中,多处谈到杀生和吃肉都是断掉慈悲种子慈悲是学佛的根本,此根本一断,即不能发菩提心,也不能证得佛果,可见戒杀和素食在佛教教义中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的竹文化

中国传统的竹文化 纵观五千年中华文明史,我们会发现一种奇异的现象:竹这种自然植物渗入到了中华文明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竹为材料制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菜肴、药膳、书写工具、乐器、工艺品、舞蹈道具等器物,种类繁多,琳琅满目;以竹为歌咏、描绘对象的文学、绘画作品,层出不穷,美不胜收;以竹为崇拜物、理想人格象征物的巫术宗教事象,屡见不鲜,俯拾即是。 竹在中华文化中远非一般的纯生物意义上的植物,而是“人化”了的自然。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情感、观念、思维、理想等深厚的文化底蕴,构成一种反映与体现中华民族内在精神的外化形式的文化景观,一种传达与表现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宗教精神、人格理想的文化符号。由于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结从,那么遵从文化的分类,竹文化涉及了实物层面(含景观层面)、观念层面与符号层面等三个重要层面。在广义文化系统中,这三个层面又衍生出三种亚文化,即实物性文化、观念性文化和符号性文化。竹既是一种实物或景观,又蕴含了一组观念,实物与观念结合还构成了一组独特的符号。所以竹文化不是单一层面的微观文化,而是一种含有多重亚文化层面的中观文化。从竹文化的实物层面讲,中国竹文化不但负荷了广泛的实用功能,也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例如,用竹篾编织成竹屐、斋冠,满足了“穿”(“戴”)的实用需要;用竹笋做菜肴,用竹筒煮米饭,满足了“食”的需要;用竹子建造竹楼、竹门,满足了“住”的需要;用竹子排竹筏,做竹篙,满足了“行”的需要。 竹文化想比,梅、兰、菊文化只是实物文化中的“景观”,一般不负合实用价值。从广泛的意义上讲,中国传统文化离不开竹子,中华民族尤其是江南各民族同竹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竹文化不仅负荷了广泛的实用功能,而且饱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竹节、竹叶均给人遒劲、坚韧、刚劲之感;风中的凤尾竹,摇曳多姿,潇洒自如,“依风而长啸”;竹子的色彩、形态、品格和风姿,在历代的诗人、画家、书法家和鉴赏者的心目中,勾勒出清新雅致的视觉意象,酝酿成高洁、醇厚的审美情趣。 从观念性层面上讲,竹子的视觉意象和审美情趣,竹制品和主建筑引发的形式感,不过是审美价值的载体或审美观念的表现形式,它承担着中华文化圈里的种种审美价值,表现着悠久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竹文化不只是一种实物性文化,而且是或者主要是一种观念性文化,即竹子和竹制品

竹文化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

竹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 千里之外ing 摘要:竹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已经是潜移默化,通过对竹的研究,也可窥见现代人生活的一角而审视现代人的生活也可了解竹之文化。关键词:竹,现代人的生活,影响 史学家陈寅格先生认为:中国文化是竹的文化。既然中国文化浸润在竹之文化当中,那么我们现代人的生活自然也充满了竹之气息。竹文化在几千年成型的过程中,已经深深植根于日常生活当中,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自然也在潜移默化中受了竹之文化的熏陶。窥竹,不仅可以看到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还可以认识一个民族的精神特征。竹,已经融入我们现代人的生活。 一、竹对现代人生活影响之衣 作为传统衣料的尼龙,棉,涤纶等早已是世人皆知,但是以竹为材料的衣服却是鲜有人知。不过,以竹为衣却开始在世界上兴起一股潮流。 竹衣,其实是以从竹中提取的竹纤维为材料制成的。竹纤维做得衣服具有七大特性: 抗菌性:竹纤维中含有“竹琨”抗菌物质,对贴身衣物有防臭除异味之功效 保健性:竹元素中的抗氧化物能有效的清除体内的自由基,竹纤维中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

抗紫外线:竹纤维的紫外线穿透率为万分之六,抗紫外线能力是棉的417倍,竹纤维不带任何自由电荷,抗静电,止瘙痒 吸湿排湿性:在所有的纤维中,竹纤维的吸收湿性及透气性是最好的,被专家美誉为“会呼吸的纤维”,毛巾久用擦汗不留异味。 舒适性:冬暖夏凉,又能排除体内多余的热气和水分 美观性:竹纤维具有天然朴实的高雅质感 环保性:竹纤维是真正的环保绿色产品,无任何化学成分无污染,竹纤维100%可生物降解。 竹制品价格不比棉麻产品高,且天然健康,生态环保,具有传统衣料所没有的性能,虽因技术问题尚未普及却大有取代棉麻及其它产品之势。 二、竹对现代人生活影响之食 竹食品是以竹本身为材料制成,其嫩芽———竹笋,可食,用其炒肉、炒鳝丝,烩肉、煲鸡煲鸭皆可,其味清香,脆而不腻。尤其是冬天采挖的竹笋,又叫冬笋,其味特鲜;竹叶可泡茶饮,别具风味,竹笋含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糖类、钙、磷、铁,胡萝卜素和维生素B、C,尤其富含膳食纤维,是现代人喜爱的美味佳肴和保健食品。另外,竹也是一种中药材: 竹叶,用竹叶泡茶饮,或同其它药合用,能解暑、清利小便。可治浮肿、腹水和急性肾炎。 竹茹(嫩竹刨成的丝状物),有镇静除烦的功效,常同其它药合用治高血压,或其它热性病。

中国佛教文化论文

论中国佛教文化 摘要:国父孙中山曾说:“佛教乃救世之人,佛教是哲学之母,学习佛学可佐科学之偏。国民不可无宗教思想,盖教有辅政之功,政有护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并行不悖。” 一代领袖毛泽东也曾说:“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主张普度众生,是代表受压迫的人讲话。” 近代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提到“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关键词:佛教,文化,丰富性,影响,作用价值 正文: 一、佛教的简介: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古老的宗教。“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佛教原产于古印度,于东汉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传入中国,迄今已经有1935年的历史了,佛教在印度本土的流行约有1800年历史。佛教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期:前六百年,为部派佛教形成时期;中六百年,为显教大乘时期;后六百年,为秘密佛教流行时期。初期佛教以上座、大众为两部分为主,三四百年中分化为十余种部派。其中上座部,分为南北二转。中期的大乘佛教,于公元二世纪中传入中国汉地,公元七世纪起又自汉地和印度传入西藏。公元十一世纪起,印度后期逐渐盛行的秘密佛教,又大量传入西藏。印度后二期的佛教,又在中国形成汉语系和藏语系两大系的佛教。二、中国佛教的丰富性: 中国佛教的丰富性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为典籍的浩瀚,二为宗教派别繁多。一在汉语系的佛教中,现存译典一千四百八十二部,五千七百零二卷,除去重译本约有四千四百卷,其中声闻乘三藏约一千四百卷,大乘经论约为三千卷,全部约合梵文二百五十万颂。另外有历代汉文著述一万余卷,折合梵文七、八百万颂。合计约为一千万颂。藏文《甘珠尔》及《丹珠尔》两部共收译典五千块九百六十二部,为和梵文三百万颂,藏文著述数量亦极庞大。二在大乘佛教传入中国后,在汉地由于长期对教义进行钻研和辨析,逐渐形成许多宗派。如地论师、摄论师、天台宗、三论宗、律宗、密宗、净土宗、三阶教等,禅宗后来又分为七宗。西藏语系佛教也分为宁玛派、格鲁派、觉宇派、夏鲁派、郭扎派等。傣族巴利语系佛教也分为分润派、摆庄派等。佛教在中国所形成的这种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国佛教内容丰富的体现。 三、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一)、建筑风格:中国禅宗丛林制度实施后大大影响了佛教在中国社会和民众心中的形象,也促进了禅宗的自身发展。近千年来,大小丛林在全国星罗密布,遍及城乡。丛林的建筑风格一般呈对称,轴对称式。肃穆的山门、巍峨的大殿、宽敞的禅堂等等,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格。也有的丛林建筑精巧别致,依山傍水,古朴典雅,与大自然和谐共存,浑为一体,中国古典建筑,尤其是园林建筑风格,与其极为相似。这些美轮美奂的丛林建筑,给全国的山水风光增添了无限的诗情画意,充分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的风格。 (二)、教育及教育体制:禅宗的丛林制度及其同修互助的团体生活方式对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宋代以来我国普遍实行的书院制,就是借鉴佛教的丛林制度建立起来的。一度对佛教持排斥的态度的儒家学

中国竹文化

中国竹文化浅析 李世东颜容 我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竹林面积最大、开发利用竹资源最早的国家之一,素有“竹子王国”之称。竹子因青翠挺拔、奇姿出众,凌霜傲雪,四时长茂受到了人们的称颂。人们赋予它心虚节坚、坚忍不拔、风度潇洒的“君子”美誉。在悠悠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竹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悠久的文化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中国竹文化。 一、中国竹文化的地位与作用 (一)中国竹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色彩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心灵的庞大载体,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依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自产生之后,一直对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学以及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五千多年悠久文化历史的民族,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民族,因而也是一个热爱森林、创造森林文化的民族。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文明在森林中诞生和发展,历史上的文明古国都诞生于森林中,在森林中得以发展而辉煌于世。森林对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而且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森林文化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中国独特风土基础之上。悠久的森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竹文化是森林文化中独树一帜的一个重要分支。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的一句名言,揭示了中华文明史中一个特殊的现象:竹作为一种特殊的质体,已渗透到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竹子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并渗透和凝聚于精神文化之中,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色彩,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国竹文明,积淀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国竹文化。 (二)竹子是东方文明的象征,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品格和情操 英国著名学者,研究东亚文明的权威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东亚过去被称为“竹子”文明,中国则被称为“竹子文明的国度”。 甲骨文中竹子符号的出现到竹部文字的创造和发展,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中国竹子文明的历史演进。著名竹子专家熊文愈教授详细统计了甲骨文 竹部文字的数量。根据出土文物和有关典籍记载,论述了竹子与中国古代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军事武器、文化艺术、音乐以及人们日常生活诸方面的密切关系。中华文化浸透了竹子的痕迹,悠悠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成长、壮大、繁荣,也是一部竹子文化繁衍和发展的诗篇,由此可见,中国被称为“竹子文明的国度”是名不虚传的。 正如苏东坡所述:“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就拿“书者竹纸”来说,从殷商时期出现在竹简上的刻字,到六朝时期发明的竹纸,竹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积累的载体,在文化发展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对保存人类知识、形成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起到了直接和间接的作用。 (三)中国竹文化在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都具有重要作用 “华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衣食住行用,处处竹相连”。竹子四季常青、姿态优雅、鞭根发达,不但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而且有很好的生态、旅游、观赏价值,在绿化环境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竹文化的发展,不仅在物质层面上满足了人们的需要,更在精神层面上熏陶了人们的情操,成为品格的象征。 二、中国竹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中国竹文化就是以竹为载体的中国文化,就其内容来说可以分为竹文化景观和竹文化符

素食的广告语

素食的广告语 篇一:素语茶缘宣传手册文案 素语茶缘宣传手册文案 作者:佚名来源:不详更新时间:20XX-10-27点击数:封面: 素语茶缘 中原首家素食·禅茶养生会所 内一: 起缘 奉上 一道和平的素宴 与我们一同珍视生命的无上尊严 来此BR>撷取一道无染的风景 莲花在园 清凉在胸 低头问盏 一分汲取 十分慈悲 生活 原来可以如此简单

生命 原来可以如此丰盛 皈依你的精神世界 内二: 人生随缘 -----写在前面的话 因为佛缘,有幸跟随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学习佛法,每每感受都能体会其博大的文化内涵与富有哲学色彩的人生教诲,并一次次的深入欣喜。因为素缘,又一次偶然让我感受到了素食清雅魅力,并与此结下了深厚的情感,同事开始虔修素食给我们带来的心灵回归与人生的清正雅和,多年下来颇有心得,于是便有了开一间素食餐厅的念头,素语茶缘便是缘份下产生的素食净地。 我希望所有生活在当下身心忙碌的人找到自己的心灵净土,皈依你的精神世界!同时,素食给您带来的远不止这些,还包括健康、环保、慈善,文化......,等人生的终极追求! 也许因为素食,我们会成为朋友,也许因为缘份,我们会成为伙伴,也许因为佛法,我们会有共同的精神语言。 总经理:李斌(签名) 一:尘世禅缘15478 郑州素语茶缘餐饮文化管理有限公司,是将中国传统佛教文化赋予当代精神消费的餐饮连锁管理公司。公司自成立之初就定位于构建“禅、茶、素的精神聚地”,以佛学文化胜地为中心,依托博大精深的禅学

脉络,追寻少林佛学文化底蕴,构建出辐射全球的文化餐饮服务管理机构,其经营涉及中国传统素食文化餐饮、禅茶、古典家居、禅学养生会所等行业的诸多方面,打造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复合型连锁服务”的行业新概念。 素语茶缘以弘扬佛学文化为己任,采用国际上先进的连锁加盟特许经营体系,有专业的国学研究人才和中国传统文化指导专家为公司整体文化走向掌舵,同时拥有餐饮管理、品牌形象顾问、艺术指导等专业人才共同为传播国学文化服务。素语茶缘,凭借着对中国传统素食与禅茶文化的深刻理解和造诣,向每一个有缘人传输健康、生态、清净、纯和的理念,帮助个人树立“正、清、和、雅”的澄明心态,为社会创造积极的文化价值,同时实现企业财富的积累。素语茶缘的愿景不仅仅是实现对个人的净化和升华,对社会和国家也具有长远的文化价值目标。 附:公司形象图片 二:幽禅雅韵 素语茶缘--私人养生会所 素语茶缘私人养生会所是中原首家新概念素食主题的养生会所,位于郑州市行政迎宾大道花园路北段116号鹿港小镇,营业面积2000多平方米,是中原地区首家大型素食文化养生会所,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文化餐厅之一,是素语茶缘连锁体系中的高端投资项目,是集素食养生、禅茶馆、古典宗教艺术博物馆、画廊、佛教用品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文化会所。

佛教与中国文化

草草整理,疏漏之处,有待增改。文中所及,代表的是一种观点,未可尽信,对儒释道的认识,还是要身体力行。可以肯定的是,儒家和佛教都十分重视“行”的哲学。至于宗教是否可以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或者说宗教是否是传统文化的唯一载体,仍需探索。 楼宇烈:佛教与当代中国文化 (录音整理 by minxin) 佛教,在中国是一种宗教。提到宗教的问题,可能会引起大家很多遐想。长期以来,除了宗教学系或者哲学系的学生有宗教学习之外,我们没有进行任何宗教方面尝试性的教育,因此大家对宗教的了解会有很多盲点,会有遐想。 宗教,这几年在国内有很大的发展,影响也是在不断的扩大,包括佛教也是这样,在南方,东南沿海地区,佛教这几年的发展尤其迅速。这是党和政府落实了宗教信仰自由之后的变化结果。长期以来,我们对宗教的认识,认为它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有它的社会根源和认识的根源。比如说,人对自然界的变化无法掌握,对人的生存带来很多不可知的因素,于是产生对神灵的信仰;很多被压迫阶级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样的一些原因产生了宗教信仰,当然宗教也有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如果产生宗教根源消失了,宗教也就消失了。 现在看来,这样的认识是片面的。幻想宗教会消失,是不现实的。世界是无限的,而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世界的无限性和人的认识

的有限性这对矛盾是永远存在的,这就有可能导致宗教是永远存在的。必然的事情一定是通过许许多多的偶然事件构成的。偶然性事先是不能把握的,如果事先可以把握就是偶然,偶然就带来很多不可知。 举例:飞鸟飞过,恰巧落了鸟屎路在人身上:落在佛陀身上,落在他人身上,或者落在自己身上,-会有不同的说法。 为什么有的人生来富贵,有的人生来贫贱。佛教说,前世因,后世果。唯物主义不承认命运决定论,认为一切都是偶然,例如树上美丽的花被风吹过,有的落在路上,有的落在厕所里,人的命运就像这花,落在路上(富贵人家)和落在厕所(贫贱)都是偶然。这显然是变了样子的宿命论说法。必然和偶然这对哲学矛盾,纠缠不清,也是导致宗教存在的原因。 科学发展了,或者社会变革了,人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了,宗教就会消亡?这是不是这么简单的。认识了必然和偶然,就了解,宗教的存在是有根源的。 正常的人都是不满足自己的现状(精神和心灵现状),都希望不断的有所提升,有所超越,都对一种神圣的东西有向往,在自己有困难的时候,也希望有依靠依赖,有这么一种力量的支撑,对超自我力量的情感寄托,都是产生宗教信仰的一种根源,不是必然会产生,但是至少是一种根源。 事实证明,不是科技的发展,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科技的发展没有完全取代宗教,反而在某些方面激发了对宗教的需求。在这样一个高科技的环境,人们的身心被弄的疲惫不堪,现代社会追求精神上

益阳竹文化

浅论益阳竹文化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史上,竹文化始终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中国人自古就有悠久的爱竹、种竹、养竹、赏竹的文化传统。竹子的产生有3500 多万年的历史,比人类的起源早很多。竹子对于人类的起源生存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苏东坡曾经说过,“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数千年来,厅堂、窗外、阶前、路边……被称为“四君子”和“岁寒三友”之一的竹子美化着人们的生活。置身于竹的世界,一派蓬蓬勃勃、苍苍翠翠;心生一种透体的清凉,令人心旷神怡,忘却一切烦恼。所以《世说新语》言,“居必有竹”。没有哪一种植物能够像竹子一样对人类的文明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我们把竹子给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带来的作用和影响,称为竹文化。 益阳地处洞庭湖平原。境内土质肥沃、阳光充足、雨量充沛、竹类资源极为丰富。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楠竹之乡”的桃江县竹林种植面积就达3.5万公顷。在“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文化氛围熏陶下,在对竹资源不断开发和艺术创造的过程中,益阳人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 益阳人使用竹的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用竹制造交通工具、生产、生活用具、兵器、文具等。益阳人的繁衍发展始终与竹息息相连,孩子出生,躺在竹摇篮中,新娘出嫁,坐在竹花轿中。日常生活中更是触目皆竹,住的竹屋,睡的竹床、竹席,用的竹柜、竹桌、竹椅、竹伞,吃的竹笋,穿的竹衣、竹鞋……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勤劳智慧的益阳人依托丰富的竹资源,创造出巧夺天工、美不胜收的竹工艺,益阳竹艺在2000多年的发展长河中,博采众长、推陈出新,不仅具有较高的审美、观赏价值,而且以工艺全面、实用性强见长。竹编、竹郁、竹雕、竹饰各种工艺品达800余种。今天,益阳人凭借得天独厚的竹资源和世代承传的竹工艺,树起了竹制品加工产业,建立了10多个竹器专业市场,活跃了地方经济。 竹编工艺采用水竹和楠竹为原料,根据不同器物特点加工成宽窄厚薄不一的蔑丝,采用不同技法、工序编织出不同花色、形状的日常生活用品和工艺品。竹郁作为益阳传统竹工艺的精华,广泛运用于竹家的制作中。竹雕工艺根据竹蔸和竹根的天然、形状与艺术表现特点,进行雕琢、修饰而成。此外,竹装饰作为一

学习中国佛教文化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佛教文化心得体会 我觉得佛教是一种文化,而不是迷信。也可以说它是一门高深的哲学,其中蕴含了许许多多的人生哲理与生活哲理,今天在世界各地,都有许许多多的信众,有的法师学者更是将佛教在当今社会誉为佛陀教育。 经常会有人问道,你信佛吗?每当有人这么问我,我都会反问一句,何为佛呢?不错,何为佛呢?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深思的!既然我们学习佛,我想首先我们就要去了解所谓的“佛”。 佛教中最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是:“南无阿弥陀佛”,那么好了,我们就从这句大家都很熟悉的句子入手,来看一看“佛”到底是何意思呢。“南无”翻译过来是皈依,敬投的意思,“阿弥陀”是无量无边无穷的意思,那么“佛”则译为觉悟者的意思。连起来就是我们要皈依敬投无量无边的觉悟者。通俗一点来说,就是要像觉悟者,拥有很多智慧的觉悟者学习。那么“佛”究竟是不是由人变成的呢?所以经典上说。一切法由心想生,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若是一个人的内心清静,那么他也自然是慈悲的、平等的、无私的、自在的、一个字来表达,那就是所谓的“佛”。 那么在让我们来看看释迦牟尼的一生,他是如何悟道成佛的呢?释迦牟尼本来是一个贵族王子。然而他却放弃了世间的权利,财富。种种去追求世间的真理!他苦行过,经历了种种磨难的修行, 然而却依然没有体悟到世间的真理。最后他来到了一棵树下盘坐。用心反思,体会,感悟。 最后他悟道成佛。他成佛之后说的第一句话也就是上面提过的,“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皆由烦恼,执着而不能证得”大家可想而知道,佛主也并不是真理的创造者,他也是通过了自然生活的磨练

,最后反观内心,去体会,感悟而发现了大自然的真理。所以他说我们本来都是佛,就是因为心中的颠倒 执着而障碍了我们的清净佛性。所以我们只要慢慢放下心中的迷惑执着心中清净了。我们就是佛! 有的人学佛很多年, 然而却迷信了。佛其实不是别人你若是善良慈悲热爱帮助别人宽容孝顺, 仁爱, 你即是佛. 有的人整天满口佛言名理.试问有几个真正懂得真正的含义佛是来源于生活的,是在生活中感悟的.。只要我们一心向善,在生活中磨难挫折中,只要用心体会感悟,总有一天会觉悟的,什么是佛呢,说复杂很复杂说简单很简单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在高深的境界,也是从生活中慢慢修行而达到的。所以说只要一心向善不管是谁总有一天会快乐。不管怎么样,我们每天都应该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和良好的情绪,没事经常笑一笑。正如不管你是考高级证书也好,考公务员也好,也许你努力了考上了,也许你努力了却没考上,但没有什么过不去的,把心放宽,什么事情用心尽力去争取了就不要太执着结果了。保持一颗平常心态去面对生活,遇到什么挫折烦恼不要去逃避,而是要坦然的去面对。活出你自己,随顺自然万事随缘。 我在这里做个比喻,我们大家都知道跑步比赛。首先会有终点.在就是每个人参赛的运动员。有的人跑的快,有的人跑的慢,不管快与慢,只要坚持,不放弃,不管终点在艰难,在远,也会到达终点吧。所以说只要我们一心向善,不放弃,坚持着我们心中的向往,我想不管多久,总有一天我们也会达到我们理想中的高度和境界。我们要明白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过程,慢慢来,放下烦恼,放下执着。即使现在做不到,总有一天也会慢慢做到, 就好比我们从小上学,从小学,初中,高中,…工人叔叔们盖楼房,我们上楼走台阶,都是有一个过程的,要循序渐进的,。要相信自己。我们要有信心。还有最重要的要快乐 有的人会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是啊,不错,不过我们在想一想。如果我们不去

王汐朋《中国素食传统的国学蕴涵》阅读练习及答案

中国素食传统的国学蕴涵 王汐朋 素食在中国有深厚的传统。《墨子》记载:“古之民未知为饮食时,素食而分处”,清人孙诒让注:“素食,谓食草木”。素食又称“蔬食”,《礼记》曰:“山林薮泽,有能取蔬食”,东汉郑玄注:“草木之实为蔬食”。素食自古以来是中华文明的饮食传统,中国以及整个东亚,饮食皆以谷物和蔬菜为主,与西方以肉为主的饮食习惯是不同的。舌尖之上是对美的品味,舌尖之下是文化精神的倾向。中国古代素食传统有着深厚的国学蕴涵,饱含着动物关怀精神,包括爱惜、同情和敬畏。其中敬畏之心,是相对于现代动物伦理所独有的精神特质。“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将动物视为生活资源,但怀爱惜之情有节制地取用,是古代中国关怀动物的主流思想。熟知的典故,如成汤“网开一面,德至禽兽”、子曰“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等,主张有节制地捕猎动物。 从人类认识的进程来看,在认识到万物与我是有区别的截然两物之后,再认识到万物与我的本原一体,是更深刻的认识。古代中国早有“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庄子·天下》)的哲学命题。深切地从动物生命身上直接体认这种思想,以恻隐之心同情动物,《孟子》最初表达了这种思想:“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宋儒程颐否定了动物天生作为食物的观点:“一说天生禽兽,本为人食,此说不是。岂有人有蚁虱而生耶?”(《河南程氏外书》卷八)晚清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指出,鸟兽与人同本而至亲,“知识灵明,其去人盖不远矣,其知痛苦亦甚矣”,主张戒食动物,并预言未来世界一定是素食的社会。 对动物的恻隐之心,是在思维深处对“浑然与物同体”的默会体认。只有默会了鸟兽的疼痛恐惧与我的疼痛恐惧是同一个疼痛恐惧,鸟兽的生命与我的生命是同一个生命,“视天下无一物非我”,方才会有发自情感深处的呼应。在此意义上,同情是一种超越语言的直接认知,这在中国哲学中称为“良知”,即一种不假思索的善意。 早期中国对动物的道德化,不唯赋予各种动物以特定德性,亦将动物纳入一个道德谱系中,是一种深层次的宇宙图景的精神化。《大戴礼记》中有一个本体意味的万物谱系:一般动物(毛羽介鳞)和人同处于自然世界,麟凤龟龙等祥瑞动物(简称四灵)与圣人处于更高的神圣世界;平行的双层世界又有垂直的投射关系,四灵是动物之精,圣人是人之精。在哲学意义上,四灵象征从一般动物抽象出的超越的德性实体,圣人表示从人抽象出的超越的完善人格。《春秋繁露》还记叙了四灵出没的条件:为政者若爱惜、恩惠动物时,四灵便作为令人崇敬的祥瑞象征而出现;若残酷对待动物时,四灵便会隐退,并出现令人畏惧的自然灾难。

传统竹文化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艺术探索 2011年第25卷第1期 总第104期 图1汪田明、陈艳球等“归安德化”黑茶包装我国的传统观念,赋予了竹无尽的文化内涵,使其具备了 各种高尚的人格品质,借以寄托我们高洁、 清远、虚静、挺拔与宁折不弯的情怀。宋代诗人徐庭筠有“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的佳句;清代郑板桥亦有“未出土时先有节,已到 凌云仍虚心” 的感慨。竹成为我们民族道德理想和文化观念的象征之一。中国悠久而灿烂的竹文化为现代包装设计提供了积极而重要的引导与启示。 一、现代包装设计中“竹”材质的应用 竹这一纯天然材质是我们应用最普遍,成本低且没有化 学污染的材料之一。竹包装不仅坚固耐用,可反复使用,而且 绿色环保,还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 不论是竹编、竹板材,还是原竹做的包装,都是非常不错的“艺术品”,是功能与审美的完美统一。对于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来说,竹相对于木材、纸、金属、塑料等包装材料,更加绿色环保、经济实用,可以说是现代社会不可替代的包装材料。而且由于竹的生命力强、生长周期短、生长范围广、资源可再生、生产成本低等优点,因此在缓解资源紧缺、保护森林资源的问题上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用天然竹编及原始竹节来作为包装已有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采用竹木材料制作较高档的漆 器包装了。传统的竹包装 (多为竹篓、竹筐)主要是解决小包装问题。而现在的竹包装采用最新技术,通过压合、胶合等工艺实现了高效高速制版成型的自动化生产技术,也即竹胶合板生产已趋成熟。用现代技术生产的竹胶板与其他材质的框架组合,可用于大中型产品的运输包装。它们在重量、性能及价格等方面均优于纯木材包装,可满足各类运输条件,达到出口包装要 求,适于海运、空运及其他运输方式。 二、现代包装设计中“竹” 精神的体现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包 装设计不可避免地体现出 一个国家、民族的人们的审 美倾向、民俗风尚和社会心态,等等。现代包装设计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在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受儒家学说的影响,始终认为内在精神之美才是美的至高境界,艺术作品也不可避免地以其为追求。在包装设计中,这种内在精神之美通过包装外在形态的象征意义表现出来。 中国的文化背景、地域特色、民族特征以及竹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决定了“竹”这一天然的包装材料必然比金属、塑料等让人感觉更亲切,更贴近大自然,更具有人情味。竹的形象特质不但能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无限向往,领悟到自然之美,同时也满足了 人们的审美需求,使人们在情感上与商品产生共鸣。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某些包装设计作品是竹文化精神的物化形态。 此外,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说,“竹”除了它在物理上的实际作用之外,更重要的是 “竹”这一符号被赋予了某种意义,我们正是从它所要表达的意义中获得情感需求的满足。当然,这种意义则是来自于社会和文化的灌注。 三、传统竹文化影响下现代包装设计的审美特征(一)古朴与传统之美 我们与大自然一直有着难解难分的淳朴感情,传统的审美理想更是以“和”为核心,将自然、人、艺术、道德视为一个生机勃勃的有机整体,从而使人具有朴素、平和的审美追求。在我们眼中,竹有潇洒自然、素雅宁静之美,又有虚而有节、不争 艳丽之品德,这与古代贤哲“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情操相契合。竹这一自然包装材料始终给我们以朴素、 简洁、自然之感,并呈现出一种原始的古朴与传统之美。如在包装设计中,很多设计师都会采用竹木等来表现具有粗糙原生态的茶叶包装,这样就能把产品包装表面的肌理、触感建立在自然的视觉环境中,使产品产生一种原始的亲和 力。 如图1的“归安德化”黑茶包装,其制作材料为经过蒸煮处*基金项目:“传统竹文化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10C0702)。 [摘要]中国悠久而灿烂的竹文化,为现代包装设计提供了积 极而重要的引导与启示。传统竹文化影响下的现代包装设计具有古朴与传统之美、艺术与意境之美,寄托着怀古与思乡 之情。将竹文化应用于包装设计,要结合现代审美需求,在传统的“竹”包装形态基础上改良与创新,使包装设计的艺术性与商品性得以统一。[关键词]竹文化;包装设计;创新[中图分类号]J5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53(2011)01-0136-02[收稿时间]2010-11-27[作者简介]林军(1976~),男,湖南株洲人,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包装设计与品牌形象策划。 传统竹文化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林军(湖南科技大学 艺术学院,湖南 湘潭411201 )* 艺术探索ARTS EXPLORATION 2011年2月第25卷第1期 Feb .2011 Vol.25No.1 136

浅谈中国特色之佛教文化

浅谈中国特色之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从当初印度的小乘佛教文化演变成了今天的大乘佛教文化,经过许多高僧大德的努力,形成了现在的人间佛教以及人间净土,佛教文化不再是消极避世,而是走向大众,这无疑是利于佛教文化的传播以及发展的。 纵观当今社会,由于贪嗔痴三毒导致了种种社会问题,例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盛行,更有甚者迷恋网络、毒品,导致上瘾而无法自拔。中华民族正在丧失优良的传统文化,而中国特色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是紧密相连难以分割的。很多人们日常用的词语都来自佛教文化,例如“不可思议”、“冷暖自知”等等。我常常在想“灯红酒绿的放纵,这个社会缺了什么?”,为什么我们所走之路离中国传统文化及美德渐行渐远?孙中山说“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我相信也坚信佛教文化能解决当今社会的许多问题,而中国特色佛教文化更是巧妙地将佛法融入了百姓和统治阶级的生活之中,学习内化了佛学的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看清世事,正所谓“人生如梦,世事如棋”,又如南怀瑾大师所言-----“三千年读史,无非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还有南怀瑾大师所言“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这位国学大师给予佛教文化高度评价,道出中国社会以儒家为主流文化的背后隐藏着道教文化,追根寻底却是佛教文化在主导着人们的生活,很多人表面看起来是一儒生,心里却早已内化了佛教文化,为其所主宰,尽管他可能不了解佛教文化,从未读过佛经或者佛学方面的杂志,但他已经潜移默化地受佛教文化所影响,培养了其佛心,因为人人都有佛性,佛教文化已经深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骨髓,所以人人都有颗佛心,都受中国特色佛教文化所影响,其佛心导致其行为也符合佛教精神。 无论是仗阿弥陀佛之力的净土宗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法门,还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而形成的禅宗,都开始关注人活着的世界,而不是寄希望于人死后往生极乐世界,这也是前面提到过的“人间净土”,以及“人间佛教”。佛教徒再也不是为大乘佛教所鄙视的“自了汉”,而是自度度他之现代佛教徒,很多僧人甚至立下“普度众生”之大愿。当然光发心普度众生是远远不行的,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上推进佛教文化的发展,使它更好地融入当今社会之主流传统文化中,而且要精于修行,察觉自己的恶念并改善它,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三毒。而目前的寺庙里还是有许多僧人并没有将佛教文化发扬光大,而是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地混日子。现在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中国特色佛教文化要发展,要影响世界,那么必然离不开网络,离不开各种媒介,而当今的中国政治不允许僧人自由四处走动,要经过允许才行(汉地到藏地),不允许高僧大德开坛讲经,甚至百度贴吧里的《出家》《佛教》等有关于佛教文化的贴吧也禁止开放。无疑障碍了佛教文化的传播以及发展。政府这样做自有他们的考虑,但这无疑是不利于统治阶级更好地统御百姓的,因为佛教文化是善知识,是引导人走中道不走极端的宗教,而其中的精进修行也是积极向上的。许多高僧大德出家不是因为他们一时想不开看不开某些事,而是确实有慧根想悟道,解脱人生,离情绝欲不再受轮回之苦的。 许多人在大年三十晚上会去寺庙烧香,保自己来年平安。或者拜财神想来年升官发财。这个想法是好的,可他们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有《观音自拜》的故事说得很清楚,还有俗语----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也就是说人们拜的不过是石头雕刻而成的佛像,跟自己来年的运势没有半年关系,求神拜佛不如求自己。

素食的倡议书

“拒绝垃圾食品,做健康文明学生”的倡议书 同学们: 食品安全,是我们生命的健康之源。讲究食品卫生,安全消费食品更是我们大家的共同心愿。在我校大力开展“拒绝垃圾食品,做健康文明学生”主题教育活动之际,为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食品安全意识,营造良好的校园食品安全环境,我们实验小学少先队向全校同学发出如下倡议: 一、树立食品卫生安全观念,提高食品安全自我防范能力,拒绝垃圾食品,做健康文明学生。 二、从我做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严防病从口入。坚持做到勤洗手、勤剪指甲、勤洗澡理发、勤换衣报,不喝生水,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少吃生冷、凉拌的食物。不随便在校园内吃零食、不乱扔纸屑、包装袋、糖纸等垃圾,保持良好的校园卫生环境,争做环保小卫士。 三、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买、不吃无厂名厂址、无生产日期、无保质期的“三无”食品和过期变质食品,不买街头巷尾无照无证的小商小贩出售的各类食品,一句话拒绝垃圾食品。 四、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一日三餐定时定量吃饭,不暴饮暴食,建立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多了解健康食品知识,防止急性肠胃炎和肠道传染病等疾病的传播,防止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外出就餐要选择卫生洁净、餐具消毒、环境整洁有序的正规餐馆、饭店。 同学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让我们行动起来,关注食品安全,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杜绝疾病的发生,共建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篇二:素食的好处 素食的好处 1、有耐力、不易疲劳、恢复体能快。 2、各项世界冠军纪录中,有许多是由素食运动员创造。如:世界著名长跑之王卡尔.刘易斯 就是一个严格的素食者。还有少林武僧,少林寺所有正式门徒都是素食者,他们的厉害,有耳必闻,有目共睹。 3、世界上最长寿、最强壮、最耐久、最快速的动物,都是素食动物。如:马、鹿、羚羊、 长劲鹿、牛和大象。 4、许多素食品含有最主要养分的蛋白质,比肉类的蛋白质更高。如:黄豆含40%,比肉类 含20%高出1倍。 5、长达九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而结束。这 两个日本南部最繁华的大都市,在原子弹爆发后顷刻化为两座死城,近乎全毁。但在事后,竟然被人发现两地死伤的牛极少。后来又在原子弹试爆的美国军舰上,发现用来试验的羊群几乎没有一只因承受辐射光能的有力抗体。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发现。 素食者不易疲劳 吃素的人往往不易感到疲劳。这是因为,正常人的体液呈弱碱性,而肉类中的脂肪、蛋白质等被分解后会产生酸性物质,刺激人体组织器官,让人感到疲惫。但蔬菜、水果则大部分是碱性食物,有利于保持体内酸碱平衡,消除疲劳。 食素的五大基本好处 1、吃出健康来。素食的饱和脂肪含量很低,可降低血压和胆固醇含量。

中国素食文化概述

中国素食文化概述 中国素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在花色品种,选料精细,制作考究及风格等方面决不亚于荤菜。历史渊源中国素菜的历史可追溯到西汉时期。相传西汉时期的淮南王刘安发明了豆腐,为素菜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豆腐不仅是素菜的重要原料,也是素食中的优质蛋白。评价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主要有两个指标,一是蛋白质价,二是消化吸收率。大豆蛋白为全价蛋白,大豆粉的蛋白质价为74,牛肉为83,鱼类平均为70,这说明大豆蛋白的蛋白质价仅次于牛肉,优于鱼肉,但是整粒大豆的蛋白的消化吸收率不高,只有65%,肉类蛋白的消化吸收率一般为92~94%,这使得大豆蛋白略有逊色,但是大豆加工成豆腐后,其消化吸收率为92~95%,与肉类相当。可见,豆腐的发明不仅大大丰富了素菜的内涵,而且在营养学方面使素食主义有了更加强有力的说服力。据考证,北魏《齐民要术》中专列了素食一章,介绍了11种素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素食谱。南朝的梁武帝崇尚佛学,终身吃素,并倡导素食,大大推动了中国素菜文化的发展。此后菊《东京梦华录》和《梦梁录》记载,北宋卞京和南宋临安的市肆上曾有专营素菜的素食店。宋朝时有林洪的《山家清供》,其所载一百多种食品中大部分为素食,包括花卉,药物,水果和豆制品等。此外还有程达叟的《本心斋蔬食谱》记录了20种用蔬菜和水果制成的素食。元明清三代,素菜的发展愈加繁荣,素菜在各种文献中的记载也非常丰富。清末薛宝辰曾有素食专著《素食说略》,其中记述了200多种素食。另外,中国素菜也有走出国门的历史。据日本学者木宫泰彦的《中国交通史》记载,明末隐元和尚东渡日本时,曾传去某些烹饪制作技术,其中就有“净素烹饪”技术。一般认为,中国素菜有三大流派,两大方向。所谓三大流派是指:宫廷素菜,寺院素菜和民间素菜。所谓两大方向是指:“全素派”和“以荤托素派”。全素派主要以寺院素菜为代表,不用鸡蛋和葱蒜等“五荤”。以荤托素派主要以民间素菜为代表,不忌“五荤”和蛋类,甚至用海产品及动物油脂和肉汤等。寺院素食所谓寺院素食泛指佛家寺院和道家宫院中的素食佳肴,为中国素菜的“全素派”。据记载,清朝“寺庙庵观素食之著称为时者,京师为法源寺,镇江为定慧寺,上海为白云观,杭州为烟霞洞。” 据记载少林寺曾用少林素食在寺中先后招待过唐太宗,元世祖,清高宗等20多位帝王。公元629年9月,唐太宗因念及当年十三棍僧救驾之恩,亲率魏征等人拜访少林寺。昙宗和尚以60款素菜摆设“蟠龙宴”招待唐太宗。公元1292年4月,元世祖前往少林寺寻访他的好友福裕大和尚,寺中为其特设“飞龙宴”,多达90道菜。宮廷素食宫廷素食起先发展于宫廷,主要供帝王享用,后流传于民间。清宫御膳曾下舌荤局、素局、饭局和点心局。其中素局专门负责烹调素菜。其特点是制作极为精细,配菜规格繁杂。宫廷素食来源于民间,发展于宫廷,最后亦流传于民间。因御厨最先选拔于民间,年老退休后也回到民间。如清朝的御厨年老要退休离宫,退休后他们也开饭馆或传艺他人,使御膳也流传于民间。民间素食民间素菜是指民间的素菜馆和家常烹制的素菜,亦有自己的流派,如川菜素食等。清朝光绪初年,北京前们大街曾有“素真馆”,之后,又有“香积园”、“道德林”、“功德林”、“菜根香”、“全素斋”等。素菜的原料素菜的原料一般包括五谷杂粮,豆类,蔬菜,菌类,藻类,水果,干果,坚果等。经初加工的常用素菜原料有:经黄豆加工成的豆腐及豆制品,经面粉加工成的面筋和烤夫等,以及粉皮,粉丝等。菌藻类包括:蘑菇,木耳,银耳,香菇,平菇,草菇,猴头菇,海带,发菜,紫菜,蕨菜等。豆制品的品种有:豆浆,南豆腐,北豆腐,冻豆腐,包装豆腐,豆腐干,豆腐片,百叶,千张,豆腐皮,豆腐泡,素鸡,熏干,腐竹,油皮,豆芽,腐乳,黄酱,酱油,发酵豆乳,大豆蛋白等。烹饪方法素菜的烹饪方法与荤菜基本相仿,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又有其独到之处。例如,烤的特点是逢烤必炸,而荤菜则不同。荤菜的烹饪方法主要有:拌,卤,酥,熏,腌,卷,炒,炸,

中国佛教徒戒荤吃素戒律探源

中国佛教徒戒荤吃素戒律探源 中国佛教徒戒荤吃素戒律探源 几乎没有人怀疑佛教出家人必须戒荤吃素。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佛教信徒,现在都把吃素作为修行的一种必要的戒律,而把吃肉的和尚看作为佛门败类,这样一来,似乎吃素修行变成了成佛的充分必要条件,变成了佛教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还有更加极端的,据说有的佛门戒律不但戒吃任何与肉沾边的东西,就是对某些植物性食物,也将其例如戒律之中。比如说有的门派戒“素五荤”,吃了同样破戒。 所谓“素五荤”就是花椒大料一类的东西,这类东西被列为戒律,说明吃素戒荤已经完全极端化,变成了一种和佛教信仰似乎紧密相关的东西,变成了一个佛教信徒不可触犯的东西。 但是,戒荤吃素与佛教信仰确实一点关系也没有。那种认为佛教主张吃素戒荤实际上是对佛教的错误理解。 首先,释迦牟尼佛创立佛教时并没有订立必须绝对吃素的戒律。

当年释迦牟尼佛创立佛教时,作出的规定的是佛门弟子只能吃“三净肉”。所谓“三净肉”就是外人屠宰的肉。也就是说,佛教禁止出家人吃自己屠宰的肉,吃别人屠宰的肉是没有关系的。 而佛门弟子不能吃自己屠宰的肉,原因也是出自佛教关于“不杀生”的戒律。也就是这块肉只要不是佛教弟子自己杀的,没有违背“不杀生”的戒律,就可以放心大胆的吃。 更重要的是,早期佛教信徒的生存方式造成对食物没有选择的余地,不可能规定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这是因为释迦牟尼佛认为,佛教徒绝对不能从事生产,佛教徒一旦从事生产必然就有了利益之争,不利于清净修行。而在不生产情况下佛教徒维持自己的生存,唯一的办法就是向社会乞讨。既然是向人乞讨食物,就不能挑人家给的东西是荤的素的、咸的淡的,给什么就得吃什么。正是由于佛教关于出家人必须以乞讨维生的规定,决定了佛教没有必须吃素的戒律。 第二,在佛教传入中国的初期,佛教徒还是照样喝酒吃肉的 佛教自我国汉朝开始传播,当时是以中国本土宗教的一个支派的形式进入中国的。在当时的记录中,也没有发现要求戒荤吃素的戒律。而有确实的文献证明,佛教出家人是可以吃肉的。比如,最近发现的敦煌出土文献中的寺庙食谱,有不少以肉为材料的菜肴。特别有意思的是,文献记载,当

竹文化

竹文化 竹在中华文化里远非一般纯生物的意义上的植物,而是人化的自然,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情感、观念、思维和理想等深厚的文化底蕴,构成一种反映与体现中华民族内在精神的外化形式的文化景观,一种传达与表现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宗教精神、人格理想的文化符号。 中国竹文化包括竹文化景观与竹文化的符号。竹文化景观是指人化了的所显示出来的中华文化性质,或者说是中华民族为了满足衣食住行的生活需要、生产需要、书写需要、审美需要等有意识地用竹创造文化的景象。竹文化既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心理倾向和特点,又反映中华民族文化进化的程度。竹作为竹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是物质的,但它所展示的效果却是精神氛围性的,是中华民族内在精神的外化形式。 食笋是中国竹文化景观构成部分之一。在古代,竹笋不仅为寻常百姓的果腹,而且是王公贵族的席上珍馐;不仅为世俗凡人独享,而且是宗教僧侣的重要菜肴和祭献祖先鬼神的祭品。在普遍而持久的食笋过程中,形成了完备的竹笋的烹饪和加工技术。在中国南北食谱中,以竹笋烹调出的名菜多达一百余种。竹不仅可以充饥果腹,满足口舌之好,而且被赋予浓厚的文化内涵,倾注了重农耕文化的中华民族对于植物的格外厚爱的感情,寄寓着前喻文化中前辈和晚辈关系的伦理价值及对天人关系的理解。竹制式日常生活器物是中国竹文化景观构成部分之二。竹材被制成炊饮器具、服饰、消暑用具、家具、玩具等。竹制日常生活器物的制作工艺、形制、大小及使用制度,构成一幅别致的中华民族生活风俗图和中华文化景观,体现了中华民族生活艺术化的日常情趣。竹制生产工具是中国竹文化景观构成部分之三。在古代生产中,无论是简单工具还是复杂工具,竹都是生产工具的一种重要制作材料。在农业中,竹制农具贯穿整个生产过程。在手工业中,竹制生产工具渗透到造纸、制茶、制糖、制盐、纺织各个部门。竹制生产工具一方面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缓慢性和地区之间经济水平的不平衡性,另一方面又表现中华民族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智慧、勇气和理想,现实中华文化对自然因地制宜的现实理性精神。竹建筑师中国竹文化景观构成部分之四。中华民族先民最早的一种居住形式是“巢居”,其后它逐渐演变为“干栏”这一建筑形式,而其主要建筑材料之一即竹材。汉代著名的甘泉祠宫就是竹子建构而成的。宋朝之后,在经济发达地区竹建筑逐渐减少,而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竹建筑直至今日仍为重要建筑形式。竹被中华民族用作房屋的各个部分的建筑材料,甚至到了“不瓦而盖,盖以竹;不砖而强,墙以竹;不板而门,门以竹”的地步。竹营造出包括民居、寺庙、园林建筑、军营等在内的各种建筑。中国竹建筑体现中华民族以农立国的生活观念、尚检归朴的生活情趣、和谐空灵的审美理想。竹制交通设施和工具是中国竹文化景观的构成部分之五。竹制交通设施有独索溜筒桥、双索双向溜筒桥、多索平铺吊桥、双索走行桥、V形双索悬挂桥等竹索桥及各种各样的桥,竹制水上运输工具有竹筏和竹船,山地人力运输工具有竹桥。竹制交通设施和运输工具一方面显示出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生活意志和极富想象力的创造精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森严的等级观念和追求平稳的文化心态。竹制书写用具是中国文化景观的构成部分之六。竹是毛笔等书写工具的重要材料。至春秋时期,竹简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书写材料。在唐朝,竹作为书写材料之上品竹纸的加工原料而成为书写材料。竹制书写工具和书写材料,尤其是竹制书写工具还是遏止汉字、由表意文字向拼音文字演进的因素之一,同时又是促使汉字的书写艺术化而形成以及形成中国画画法的重要动因。竹制书写工具和书写材料渗透着中华文化的审美趣味和文化观念。竹制工艺品是中国竹文化景观构成部分之七。中国的竹编工艺品滥觞于原始社会,定型于春秋战国,秦汉以后得到长足发展。竹雕刻工艺品起于战国,到明代成熟。中国竹制工艺品表现了中华民族娟秀细腻、清新淡雅、柔和婉约的审美情趣。竹制乐器是中国竹文化景观构成部分之八。竹是中国民族民间乐器的重要制作材料,被列为中国古代的音乐分类“八音”之一,甚至常用“竹”代表管乐,用“丝竹”代表音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