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课出师表1

合集下载

初三语文上册《第24课出师表》课件新人教版

初三语文上册《第24课出师表》课件新人教版
54岁:诸葛亮于再次北伐中病故于五丈原。
诸葛亮故事汇萃
三顾茅庐 舌战群儒 草船借箭 借东风 三气周瑜 七擒孟获 空城计 挥泪斩马谡
•杜甫:三顾频烦天下计,
• 两朝开济老臣心。
•陆游:出师一表真名世, • 千载谁堪伯仲间。
•学习目 •1.理清作者的写标作思路,把握文
章结构特点。
•2.领会文章融议论、记叙、抒情为 一体的写法。
• 读准下列划线字的音。
• 崩殂( •c)ú 疲弊( )•b • 陛下( •b)ì 恢弘( •)hì óng
• 妄自菲( •f)ěi 薄( •)b • 以塞( •sè) 驽钝( ó )•nú
• 陟( •z)hì罚臧( •z)ā否n ( )•pǐ • 裨( •b)ì 补阙( g•q)u漏ē
•郭攸(•yō)之 费祎( )•yī •行(•háun)阵和睦 •长(•gzhǎ)ng史 猥( )•w自ěi •夙(•sù)夜忧叹 •攘(•rǎn)g除
• 是否( )•fǒu
• ⒌遗 以遗陛下( •)wèi

遗失( )•yí
• 虚词
•以 •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 • 先帝不以臣卑鄙。 •介词,因 • 以光先帝遗德。•连。词,表目的,来,用来。 • 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表结果,以致。 • 受命以来。•连词,表时间,以。
•阅读预习提示,思考:
•以彰其咎(•jiù) 咨诹( •z)ōu
•以遗陛下(•wè)i
•斟(•zhē)n酌( •zh)u损益 ó
• ㈠给下列多音多义字注音。
• ⒈薄 妄自菲薄( •)bó

薄纸( •bá)o
• ⒉塞 以塞忠谏之路( •)sè

堵塞( sè)
• ⒊行 行阵( •h)áng

部编版 初中语文 九年级 下册 出师表 第一课时 PPT课件

部编版 初中语文 九年级 下册 出师表 第一课时 PPT课件

读懂文意
出师表
中途
指帝王之死。
人力疲惫、民生凋敝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 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的确,确实。
时候。 指朝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 朝廷。 忠诚有志。 奋不顾身。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
这里指疆场。
追念 然而、但是
扩大
身于外者,盖 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
全,都 是
交付
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 有司 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尽忠心做善事。为:做 评判、判定 罚。
显示 公平清明的治理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偏袒,徇私情。
精读细研
1.作者为后主刘禅提的第二条建议是什么?提出的目的是什么?
宜:俱为一体

付有司论其刑赏 (目的)

以昭陛下
赏 罚 不宜:内外有别
知识备查
文体知识
表,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 切。
《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这种表, 或表明精忠报国之心,或献攻略之策。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227 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xiāo)亭(现在湖北 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 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刘禅昏弱,使诸葛亮在劳师远 征之际深怀内顾之忧,因此,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刘禅以告诫和 劝勉。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以使国内政治 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北定中原” “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
出师表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语文
27岁: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的计划, 旋即出山辅助刘备。

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出师表》参考资料 (新版)新人教版

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出师表》参考资料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十四课出师表一、整体把握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

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乐毅《报燕惠王书》、李斯《谏逐客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

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

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

统观众多表文,尽管具体内容不同,但都离不开抒情手法的运用,因此,“动之以情”也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这篇表写于蜀汉建兴五年(227)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

其时蜀汉已从亭(今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初步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稳定了自己的战略后方,伐魏时机臻于成熟。

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阅读本文应着眼于“出师”这两个字。

具体地说,一是要看诸葛亮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

诸葛亮跟后主刘禅之间既是君臣关系,又是辅政者与被辅政者的关系(刘备临终托孤)。

诸葛亮这次出师时,刘禅只有20岁,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出师后国内政局不稳,前方必然会受到重大影响。

因此,出师后的国内政局就成了辅政者诸葛亮最放心不下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为此,诸葛亮在这篇表文里一面劝勉刘禅开张圣听,严明赏罚,一面又向他举荐人才来管理“宫中”“营中”之事,并殷切地阐明亲贤远佞的道理。

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国内政局稳定,有了“平明之理”,诸葛亮才能无后顾之忧,可以专力伐魏,可见讲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正是为了出师。

二是要看诸葛亮怎样说明出师的理由。

北伐的决策,实际上是诸葛亮的决策。

当时在蜀国内部也有不同意见,有些人持静观态度,“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反对立即出兵。

2024年度出师表ppt初中语文PPT课件

2024年度出师表ppt初中语文PPT课件
2024/3/23
《三国演义》
元末明初罗贯中所著,是中国古典 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 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诸葛亮集》
收录了诸葛亮的文章、兵书、奏折 等,是研究诸葛亮及三国历史的重 要文献。
20
《出师表》在后世影响及地位
文学地位
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是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中原之前
上呈给后主刘禅的奏章。
2024/3/23
文章主旨
《出师表》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全文以四字句行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也 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文章表达了诸葛亮对蜀汉国家的忠诚和对后主刘禅的期望,同时也展示 了其高超的文学才华和深邃的政治智慧。
6
2024/3/23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CHAPTER
7
文章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
2024/3/23
10
2024/3/23
03
人物形象分析
CHAPTER
11
诸葛亮形象特点
忠诚和智慧
诸葛亮被描绘为一个对国家忠诚、智 慧过人的人物。他尽心尽力地辅佐刘 备和刘禅,为蜀汉国家的繁荣稳定作 出了巨大贡献。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善于谋划和决策
诸葛亮以卓越的智谋和决策能力著称。 他在《出师表》中提出了北伐中原的 战略计划,展示了他的远见卓识和战 略眼光。
25
分享交流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学习《出师表》的体会和收获,可以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 感受、对情感的共鸣等。
通过分享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启发,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水平。
在分享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点评和引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和 思考。

第24课《出师表》

第24课《出师表》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
诸葛亮,字孔明, 东汉琅琊郡都县 (今山东沂南县) 人,三国时期卓越 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曾多次伐魏不果, 最后病逝军中,谥 忠武侯,后世称诸 葛武侯。
武侯祠
岳飞书《前出师表》
因诸葛亮尚有一篇真伪存异 的《后出师表》传世,故《出师 表》又称《前出师表》。
第一层(1):分析了不利和有利形 势,提出了广开言路的建议。 第二层(2):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 第三层(3-5):推荐文臣、武将中 的贤良,提出亲贤臣远小人的建议。
第二部分(第6-7段):追叙往事,表达决心。
第三部分(第8-9段):总结全文,提出要求。
1、文中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 了哪几条建议?表达了他怎样的 政治愿望?
乐不思蜀
追欢作乐笑颜开, 不念危亡半点衰。 快乐异乡忘故国, 方知后主是庸才。 ——罗贯中
“正惟此日国 事,实当危 机存亡之际; 而此日嗣主, 方在醉生梦 死之 中” — —金圣叹
劝戒刘禅, 表明诸葛亮 的赤诚之心
刘备临终前托孤于诸葛亮,说: “君才十倍于曹丕,必然安邦定国, 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 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刘 备这番话,会在诸葛亮心中激起怎 样的反应?根据你对诸葛亮的理解, 与同学们讨论,写一段诸葛亮可能 说的话。
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兴 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 后期衰败的原因。 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评论起这些 事,对于桓帝、灵帝时代,没有不痛惜遗憾 的。
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 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以死 报国的节义臣子,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 们,那么汉王室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先帝开创大业没到一半就中途去世,现在天 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 敝,这确实是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

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4课《出师表》课件

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4课《出师表》课件

2.诸葛亮是 在向刘禅提 建议,但文中 提到“陛下” 不过七次,而 提到“先帝” 却有十三次 之多,这是为 什么?
不难看出,诸葛亮事事都 以先帝之意为依据,句句都 是借先帝之口说出,既不失 人臣之礼,更无教训人主之 嫌,使刘禅听了,忠言而不逆 耳,十分得体;同时也表明他 本人处处念及先帝之遗德、 遗训,时时不忘先帝之殊遇 重托,既能表明自己的心迹, 又容易以情打动刘禅。
.
陟罚臧否(古义:恶,坏;今义:否定,不)
.
晓畅军事 (古义:精通,熟练;今义:语言表达通顺 . . 明白)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古义:用来……的;今义:连词,用在 . . 下半句表结果) 猥自枉屈 . (古义: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今义:卑 鄙,下流) 庶竭驽钝(古义:希望,期望;今义:众多)
6. 文 言 句 式
(1)判断句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也”表判断 此皆良实: 没有明确语言标志的判断句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没有明确语言标志的判断句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也”,判断句标志 (2)倒装句 苟全性命于乱世: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 于乱世苟全性命 临崩寄臣以大事: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 临崩以大事寄臣 受任于败军之际: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 于败军之际受任 (3)省略句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省略主语“陛下”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省略主语“臣”
的一种文体,是臣下给君王的奏疏。臣下 上疏奏事,陈述己见,提出建议,有所诤谏。 本文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之际写的,所以 名曰“出师表”。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
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施了一系列比较正 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

第24课《出师表》三维教案

第24课《出师表》三维教案

第24课《出师表》三维教案【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出师表》的背景与作者杨修;2. 理解全文的结构、主题和中心思想;3. 学习分析文本并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4.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滕王阁序》,问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2. 先让学生通过图片、标题等信息猜测本节课即将学习的课文内容。

Step 2:知识讲解1. 介绍《出师表》的背景,即东汉末年,曹操为了消灭刘备,向天子上表请求出征的故事。

2. 简要介绍作者杨修的背景和地位,引导学生了解他的才学和忠诚。

Step 3:整体阅读1. 让学生先自主阅读全文,了解整体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组共读并讨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

3.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 这封表状有怎样的结构?b. 作者的表达方式和情感是什么?c. 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d. 主人公的性格和特点是什么?Step 4:细节理解1. 分组活动,让学生根据指定问题在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进行阅读和分析。

2. 学生展示并讨论找到的文本,教师解答学生的问题。

3. 教师讲解生僻词汇和句子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Step 5:个人思考1. 学生个人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a. 你对文章的主人公有何感受?b. 你认为杨修的忠诚和对上表的诚恳是否值得赞扬?c. 你在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的例子?2. 学生进行小组分享,并辩论观点的不同。

Step 6:拓展阅读1. 分发《出师表》的改编材料或相关文章,让学生拓展阅读,了解更多相关知识。

2. 分组讨论所读文章的异同之处,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Step 7:作文练习1.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文章,讲述自己遇到值得表扬的人。

2. 学生分组互评并修改,最后将优秀作品展示给全班。

Step 8:课堂总结1.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和思考问题。

2. 整理学生的回答并进行总结,重点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和结构特点。

第24课《出师表》

第24课《出师表》

原文: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 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遂许先帝以驱驰。 以:因为。 咨: 询问。 以:拿。
译文:
由是:因此。 感激: 感动、激动。 来 驱驰: 快跑,喻奔走效劳。 以:
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茅屋中来拜访我, 向我征询对当代大事的看法,我因此甚为 感动,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1、叙托孤之事,提挈全段 2、受命以来的心情、行动 3、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出师目标 4、补笔
原文: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 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 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效: 重任。 不效:不能实现。
译文:
兴德:发扬美德。 咎: 过失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复兴汉朝的重 任交给我,如果我不能实现,那就惩罚我 失职的罪过,用来告慰先帝的英灵。如果 没有发扬美德的言论,那就责罚攸之、祎、 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
躬因刘军诸 尽足备事葛 瘁智奔家亮 ,多走。, 在谋效曾字 历、劳隐孔 史运,居明 上筹奠隆, 享帷定中东 有幄天。汉 盛为下三著 名蜀三顾名 。汉分茅政 政基庐治 权业后家 鞠。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长 使 英 雄 泪 满 襟 。 出 师 未 捷 身 先 死 ,
解题
表是一种文体,古代奏议的一种, 臣子写给皇帝的奏章,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 的请求和愿望。表文的内容一般不外乎议论 和叙事,又往往带有抒情色彩。 “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 上的奏章。这种表,或表明精忠报国之心, 或献攻略之策。 历来以战名世者甚众,以表传后者颇少。 唯独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存之典册,而 且灿然于文苑。这是因为孔明之作,持论贤 明通达,行文情浓义明,因而被奉为理政的 规范,为人的标准,作文的楷模。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出师表》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出师表》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出师表》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出师表》。

2.分析课文内容,了解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

3.学习诸葛亮的写作风格和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2.教学难点:诸葛亮写作风格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开场: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出师表》。

这是一篇充满智慧与忠诚的文章,相信大家一定会喜欢的。

2.预习反馈请同学们简要回顾一下预习内容,分享对《出师表》的整体印象。

3.课堂讲解讲解课文背景: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本文是他呈给刘备的一篇奏章,表达了他对刘备的忠诚和为国家尽忠的决心。

分析课文结构:课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诸葛亮自述身世,第二部分写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第三部分写诸葛亮表达忠诚的决心。

分析课文内容:第一段:诸葛亮自述身世,表达对刘备的感激之情。

第二段: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提出对策。

第三段:诸葛亮表达忠诚的决心,表示为国家尽忠。

分析诸葛亮的写作风格和修辞手法:语言简练:诸葛亮在文章中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如“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对比:诸葛亮在文章中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刘备与曹操的差距,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嗟出疾。

”排比:诸葛亮在文章中运用排比手法,增强语气,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4.课堂互动请同学们谈谈对诸葛亮的人物形象的认识,以及他在文章中表现出的品质。

请同学们举例说明诸葛亮的写作风格和修辞手法。

5.课堂小结6.作业布置背诵课文《出师表》。

写一篇关于诸葛亮的人物分析短文,不少于300字。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出师表》的背景、结构、内容和写作风格,使学生对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4精品课件第二十四课《出师表》

4精品课件第二十四课《出师表》

宫中府中 俱为一体
宜付有司 不宜偏私
以昭平明 之理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
善良忠实的 人 志向心思 因此
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
拿来询问
选 拔
Wèi 留给
自 称
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
补益 通“缺”
…的效果
补救增益
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都 是善良诚实的人,志向和心思都忠贞纯正, 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 (使 用)。我以为宫中的事情,不论大小,都 拿来跟他们商量,然后实行,就一定能够 补救缺点,防止疏漏,得到更多的成效。
引 亲贤臣,远小人 教 训 亲小人,远贤臣
先汉兴隆 后汉倾颓
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
返回
归纳:
诸葛亮首先分析当时的政治形势,说明先帝创 业的艰辛,然后根据刘禅的弱点提出哪些建议? (1)诚宜开张圣听,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以塞忠谏之路。 (2)提出赏罚严明,宫中府中俱当一体,赏罚 不宜偏私。 (3)亲贤臣、远小人,既是历史的教训,也是 复兴汉室的必备条件。
军队 才能高才能低的将士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将军向宠,性情善良,做事公正,对 军事精通熟练,从前试用他的时候,先 帝曾称赞他有才干,因此大家商议,推 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 都可以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部队 团结一心,把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安 排得当。
第4段,府中(外):
人物:将军向宠。
关于刘禅:刘备子,小名阿斗。刘备死后他继任蜀汉皇 帝,昏庸无能,由诸葛亮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 亮‛。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北伐军中,他逐渐信任宦官, 朝政腐政。公元263年魏军攻成都,他出降,第二年举家迁 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由于他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庸碌无 张的皇帝,所以后世就把‚阿斗‛当做昏庸无能的人的代 称。

北京市顺义区大孙各庄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出师表》教案1

北京市顺义区大孙各庄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出师表》教案1
五 、研读文章第1、2自然段
思考问题:
(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
(2)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问题4-9)
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1)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
六、布置作业:
1.熟练习背诵1-2段,准备默写
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
“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
以:表目的(用 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后,教师给学生整理古今义差别较大的文言词语和用法较多的文言词语是必要的。对于难以理解的句子一定要对重点关键词反复记,才会掌握。学生不仅积累了文言知识,对理解文章内容也有很大的帮助。
2.预习翻译3-7段
学生认真倾听
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
学生朗读
1.要求一生简介“表”的有关常识
2.一人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
3.一人简介诸葛亮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
2.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段意不要求统一)
3.抽样提问,师生共评(同时板书)指导后明确: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检查朗读,督促学生预习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 合作探究能力,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理解关键字词,学会文言实词的用法
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2分
8分
6分
17分
7分
3分
2分




<<出师表>>

出师表(教用完整版)

出师表(教用完整版)

九、出师表诸葛亮壹、国学常识一、作者简介二、文体简介──奏议类概述三、文体比较四、相关著作(一)昭明文选(二)四史概述贰、课文深究一、内容鉴赏二、结构分析参、形音义比较一、形似字以昭平明之理勉后主纳谏当前局势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勉励后主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勉后主赏罚公平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勉后主亲贤臣推举人才文官-郭攸之、费禕、董允、陈震、张裔、蒋琬 武官-向宠以史为鉴 后汉之倾-亲小人,远贤臣自抒怀抱 并勉后主勉励后主-陛下亦宜自课,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叙志抒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二、字义比较肆、重要修辞举隅伍、延伸学习一、咏诸葛亮之诗作二、咏诸葛亮之联语三、三国人物歇后语陆、统测试题精选【A】1.下列文句“”内词义的解释,何者正确?(A)诸葛亮出师表:斟酌损益,进尽忠言;“斟酌”意谓权衡考虑(B)丘迟与陈伯之书:闻鸣镝而股战,对穹庐以屈膝;“战”意谓战斗(C)司马迁鸿门之宴: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幸”意谓获得幸福(D)苏轼留侯论: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不称”意谓不称许【解析】(B)发抖。

(C)临幸、亲近。

(D)不符合。

语译:(B)听见胡人的响箭就两腿发抖,面对着北魏的统治者就下跪礼拜。

(C)如今入关以后,没有索取任何财物,没有宠幸任何女子。

(D)司马迁揣测张良,认为他一定长得高大奇伟,可是见了图像,才知道他的状貌却像妇人女子,和他的志向气节不相称。

【D】2.下列取自三国演义回目的文句,文句本身涉及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试推断选项中的人物,哪一位不包含在内?美髯公千里走单骑/定三分隆中决策/传遗命奸雄数终/雪弟恨先主兴兵(A)刘备(B)诸葛亮(C)关羽(D)司马懿。

第24课 出师表(第一课时)PPT课件

第24课 出师表(第一课时)PPT课件

5.通读课文,梳理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问题一:初读课文,用“/”划分朗读节奏。
1.然/侍 卫 之 臣 /不 懈 于 内,忠 志 之 士/ 忘 身 于 外 者,盖 追 /先 帝 之 殊 遇,欲 / 报 之 /于 陛 下 也。 2.若 有 / 作 奸 犯 科 / 及 为 忠 善 者,宜 付 有 司 / 论 其 刑 赏,以 昭 /陛 下 /平 明 之 理,不 宜 偏 私, 使 / 内 外 异 法 也。
问题四:通读文章,理解文义。 1.作者向后主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开张圣听;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 贤臣,远小人。 2.在提建议时,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语气?从哪些词语能够看 出来? 语重心长,诚恳而殷切。从“诚宜”“愚以为” 等词能够看出。
3.由此看来,向别人提建议,应当注意什么?
Learning Is Not Over. I Hope You Will Continue To Work Hard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用来
问题三: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判断句;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
2.苟全性命于乱世。 倒装句;在乱世中保全性命。
3.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省略句;(陛下)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来发扬光大 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第一课时
隆中对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 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了解本文于议论中叙事、抒情的写法。 3.批判地继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学习诸葛亮的 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 ●重点: 1.理解课文,掌握重点词句。 2.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 建议。

《出师表》出师表课件

《出师表》出师表课件
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育价值
作为古代教育的必修课程,对古 代知识分子的培养和教育有着重
要的影响。
社会价值
通过对古代社会价值观念的塑造 和维护,对古代社会的发展和稳
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05 人物塑造
刘备形象
仁德明君
刘备作为蜀汉的开国皇帝,以仁德著称,注重民 意,赢得了民众的敬仰。
礼贤下士
刘备重视人才,对待士人极为礼遇,使得许多有 识之士都愿意为他效劳。
艺术价值
01
02
03
文学价值
《出师表》是古代散文中 的名篇,其文学价值不言 而喻。
教育价值
《出师表》中表达的爱国 、忠诚、担当等精神,对 后人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
历史价值
《出师表》是研究三国时 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具有 极高的历史价值。
04 文化内涵
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强调 仁、义、礼、智、信等价 值观念。
02 原文解读
文章结构
背景介绍
介绍《出师表》的背景,包括作者诸葛亮以 及当时的社会背景。
重点解读
针对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句子进行深入剖析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整体感知
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并找出不 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总结回顾
回顾文章中的重点内容,再次强调文章的主 题思想。
重点词句
关键词
意志坚定
刘备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始终坚定信念,百折 不挠。
诸葛亮形象
智慧卓越
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智慧卓越,能够运筹帷幄,决策千里。
忠诚无私
诸葛亮对蜀汉政权忠诚无二,为了国家利益,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励精图治
诸葛亮勤勉治国,对国家大事尽心尽力,为蜀汉的发展做出了巨大 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寨中学集体备课精细教案
多音多义字:陟罚臧否(pǐ)以遗(wèi)陛下长(zhǎnɡ)史
老师可引导学生积累理解,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加以辨析。

学生可能提到的长句节奏问题。

如:“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老师可引导学生要在大致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并提示同学们注意进一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

再找几句进行朗读断句,如: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巩固拓展】
三、再读课文,理清内容要点
1.同学们和老师共同介绍《出师表》相关写作背景,明确作者写作意图。

2.老师范读课文,同学们勾画批注,了解文写了哪些内容?并试着整理文章的思路。

3.师生共同讨论文章内容及思路。

第一部分(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三条建议:一是开张圣听;二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三是亲贤臣,远小人。

探讨:如何理解这三条建议呢?(鼓励学生细致阅读课文,找出依据,谈出自己的理解。


可能有的理解:
从诸葛亮提出建议的背景来谈,三国鼎立之时,蜀国最弱,要发展壮大,就需要帝王是成为贤君<明君,按这三条建议去做,可继先帝遗志。

重点提出的建议是第三条:亲贤臣远小人。

并将举荐的人和具体特点<优势都一一讲明了。

如文官有郭攸之等人,他们的特点是“良实”“忠纯”;武将是向宠,他的特点是“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举贤荐能,用心良苦;坦诚进言,竭尽忠诚。

【收获反思】
第二部分(6—7段)回顾了自己的身世和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朗读这两段,理清文章内容:
隐居隆中的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三顾茅庐的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襄阳兵败的事——“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白帝城托孤的事——“临崩寄臣以大事”。

南征孟获的事——“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老师引导同学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

如内心充满的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与报答之情;并把这种忠诚在刘备离开人世后就转移到他的后代身上;描写出师伐魏的有利条件和迫切愿望,表达作者实现先帝遗愿的决心,如“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等句;还有自己以身报国的责任感,如“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