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教案

合集下载

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一、基本信息:•课程:人教版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章节:第二章「道家哲学」•知识点: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二、教学目标:1.了解子圉对孔子的推崇;2.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3.学生能够领会「仁」的含义,进而理解孔子的人文思想;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1.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的故事;2.孔子的政治思想;3.仁的含义和孔子的人文思想。

四、教学难点:1.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对学生阅读理解的挑战;2.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并将其融入到文化体系中;五、教学方法:课堂讲解,学生讨论,个人思考,小组合作.1.教师引入:带领学生回忆上一节课所学内容,为本节课的主题做铺垫,增加学生的兴趣。

2.导入:与学生分享文学中的人物关系,由此引发学生对故事的好奇心,让学生领略不同的历史人物关系的复杂性。

3.呈现故事:教师进行讲解,带领学生了解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的故事,并问学生是否有不同的解读。

4.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故事中表现出来的道德、伦理问题,以及对孔子的态度;5.学生分享:学生通过组内讨论,个人思考的方式,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也可以通过交流互相补充彼此的知识,弥补个人不足的地方。

6.教师点拨:教师针对学生的分享内容进行点拨,提出问题和建议,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同时,让学生了解到自己正确认识到问题的同时,也带给大家收获满满的体验。

7.师生互动:教师与学生互动探讨,帮助学生理解仁的含义和孔子的人文思想,让学生感受到孔子哲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8.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思想和思想的内在逻辑。

帮助学生发现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沟通。

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七、教学效果: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的故事中体现出来的国家治理问题及孔子的政治思想、人文思想;2.学生能够自我思考,分析自己的思考过程和思考方法;3.学生能够自由交流,理解倾听他人的看法;4.学生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得到质的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高中语文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案

高中语文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案

第二课《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案教学重点、难点1.主要是讲授第1则选文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八个故事.2.引导学生体会《韩非子》故事的特色.【文题解读】“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语出《韩非子•说林上》,说的是子圉向宋国的宰相引见孔子,结果子圉和宋国的宰相都因害怕孔子得到重用,而没有向国君引见孔子的故事。

韩非子借这个故事表明决定人们取舍的往往不是是非判断,不是公义,而是对私利的算计.韩非子就是这样,善于把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洞察和思考,蕴含在自己所营造的故事中,让人们去体味.人性有其弱点,但往往为纷繁世象所掩盖,韩非子凭借其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卓越智慧寥寥数语,便一针见血,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与警醒。

善于运用大量譬喻和寓言故事来论证事理,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是韩非子文章的一大特色。

这些寓言故事,有时使人捧腹,有时使人惊竦,有时使人面红耳赤,有时使人哭笑不得,但都透露了他对社会人生的种种思考。

【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2.理解文中所体现的韩非子的思想,并思考其现实意义。

3.体会《韩非子》故事的特色.1.读准字音子圉(yi!)蚤(zao)虱子胥(xu)康诰(gao)象箸(zhU)箕(qi)子土簋(gul)犀(xl)玉菽藿(huo)短褐(hQ)茅茨(ci)跣(xidn)行陈轸(zhQn)蠋(zhd)贲(ben)诸缁(zl)衣吠(fQi)之聚嘬(zuO)2.掌握通假而越人被发(被通“披”)鳣似蛇(鳣通“鳝")衣缁衣而反(反通“返")囊者使女狗白而往(女通“汝”)而亡其富之涯乎(亡通“忘”)彘臞,人乃弗杀(臞通“癯”)3.一词多义以错误!奚错误!为错误!4.词类活用美者自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认为美)行贤而去自贤之心(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认为贤)天雨,解素衣(名词活用作动词,下雨)选文解读寓言都含有一则或者数则故事,但它毕竟不是一般的故事。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案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案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2. 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介绍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的故事背景。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教学方法:讲解法:教师通过讲解介绍故事背景和情节。

提问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的故事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的故事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生阅读故事:学生自主阅读故事,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

3. 故事讲解:教师详细讲解故事的情节和细节,解释相关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4. 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和建议。

第二章:子圉见孔子教学目标:2. 学生能够分析子圉对孔子的态度和行为。

教学重点:子圉见孔子的原因和背景。

子圉对孔子的态度和行为。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子圉对孔子的态度和行为背后的动机。

教学方法:讲解法:教师通过讲解介绍子圉见孔子的原因和背景。

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子圉对孔子的态度和行为。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的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子圉见孔子的原因和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生阅读故事:学生自主阅读故事,理解子圉见孔子的情节和人物关系。

3. 故事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子圉见孔子的原因和背景,引导学生分析子圉对孔子的态度和行为。

4. 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子圉对孔子的态度和行为背后的动机,提出问题和建议。

第三章:商太宰的评价教学目标:2. 学生能够分析商太宰评价孔子的背后动机。

教学重点:商太宰对孔子的评价和看法。

商太宰评价孔子的背后动机。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商太宰评价孔子的背后动机。

教学方法:讲解法:教师通过讲解介绍商太宰对孔子的评价和看法。

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商太宰评价孔子的背后动机。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的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商太宰对孔子的评价和看法,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子圉见孔 子于商太宰》 说课稿

《子圉见孔 子于商太宰》 说课稿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出自《韩非子》,是一篇充满智慧和思辨的文言文。

这篇文章通过子圉和商太宰的对话,以及孔子的遭遇,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现实。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方面,这篇文章对于学生理解先秦诸子的思想,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思辨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积累文言词汇和语法知识,还能引导学生思考人性、社会和人生等深刻的问题。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能够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

但对于先秦诸子的作品,理解起来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学生在思维上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于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启发。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够准确翻译课文。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把握文中人物的形象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翻译、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论证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激发学生对先秦诸子思想的兴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疏通文意。

(2)理解文章的寓意,分析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1)体会文中的思辨性,理解韩非子的思想观点。

(2)引导学生将文中的道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讲解法: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疑难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高三语文先秦诸子选读韩非子选读《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案

高三语文先秦诸子选读韩非子选读《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案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了解韩非子及《韩非子》。

⑵学习和归纳重点字音词汇。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的实词、虚词及句式方面的知识,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3、情感目标:感悟韩非子寓言故事所揭示的哲理,体悟其对社会人生洞察和思考之深。

【教学重点难点】归纳掌握课文重点文言知识。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手段】朗读、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堤溃蚁穴,价重连城,滥竽充数,老马识途,买椟还珠,自相矛盾;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汗马功劳、华而不实、路不拾遗……这些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教会我们洞察社会人生,思考世间万象的真谛。

今天,就让我们再次去重温那些经典的寓言故事吧,一起分享韩非子的《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二、韩非子及其思想简介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今河南中部和山西东南部)人,法家、思想家、诸子散文代表作家之一。

荀况的学生。

因多次向韩王建议变法图强,不被采纳;又因“为人口吃,不能道说”,便发愤写作,有著述十余万言。

其书传到秦国,秦王嬴政(即秦始皇)见而爱之,以不见其人为平生恨事。

后出使秦国而被留于秦;不久遭李斯诬陷致死。

他继承并发展了荀况的法术思想,吸取了前辈法家的学说,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提倡贵族、“民萌(氓)”平等;反对“用人唯亲”,提倡“用人唯贤”;反对儒家的“礼治”,提倡“法治”;提出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三者相结合的封建君主统治术,即高度集中权力,制度和依据法律,使用权术来统治国家;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要求和进取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对于文艺,十分强调“功用”标准,以能否对“法治”起作用来衡量作品的好坏;重内容,不重形式。

其“画犬马难,画鬼魅易”的论画名言,含有现实主义文艺观的因素。

现存《韩非子》五十篇,个别篇目为后人增附或由他书窜入。

《五蠹》《孤愤》《说难》为其代表作。

其作品风格峻峭犀利,论理精细周密,不发空言;常以简短风趣的寓言故事,阐述抽象的道理,颇为生动、形象,对后世政论文体的写作和发展均有影响。

优质课高中语文选修《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学设计

优质课高中语文选修《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学设计

优质课高中语文选修《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学设计【教学说明】本教学设计为《先秦诸子选读》(选修)第七单元第二课《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的第二课时。

本课所录两则选文共14个寓言故事,韩非借寓言故事透露了对社会人生的种种思考,对某些隐微的人性弱点做了精确的剖析。

第一课时重在解决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第二课时主要任务放在对寓言深刻内涵的发掘和探讨上。

由于本课所选寓言数量较多,如在一节课完成全部内容,,未免“蜻蜓点水”,“雁过无痕”。

我将其中6个故事加以整合,意在让学生了解韩非子对人性“自利”的思考和表达,并与孔孟“义利观”进行对比。

同时,让学生了解韩非“自利”思想是法家治国理论产生的基础,冀望“窥一斑而见全豹。

【教学目标】1. 训练用准确精炼的语言概括故事寓意的能力。

2. 理解韩非子“人性自利”的观点并思考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准确精炼地概括5则故事的寓意,找出其共同点。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韩非子的“自利”思想,并与孟子“义利观”加以对比。

【教学方法】课堂讨论法、教师点拨法【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据《史记》记载,有这样一个人,当秦王赢政读到他的著作后,感叹曰:“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秦王为了得到他不惜发动了一场战争。

同学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对,韩非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韩非子的《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活动2【讲授】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1.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挖掘故事寓意(1)“孔子见子圉于商太宰”:(师:子圉从一开始引见孔子给商太宰,到后来谏说商太宰放弃引见给国君,转折点在哪里?)这个故事表明决定人们取舍的往往不是是非判断,不是公义,而是对私利的算计。

(PPT:取舍决于私利)背景链接:韩非子写的这则故事竟和自己后来的经历极其相似。

韩非子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

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

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案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案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本课程以《论语》为文本,通过讲述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举止,体悟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

1.2 课程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的故事情节;(2)掌握文中关键语句和词汇的含义;(3)理解孔子对待子圉的态度及背后的儒家思想。

1.2.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3)学会将儒家思想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儒家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2)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仁爱、忠诚、诚信的品质;(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章:文本解析2.1 故事梗概子圉是卫国的大夫,他曾向孔子请教治国之道。

孔子认为,治国需重视礼、义、仁、智、信等道德规范,并且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子圉对孔子的观点表示赞同,但并未完全接受。

后来,子圉在商太宰那里遇到了孔子,就治国问题向孔子请教。

孔子以实际行动和教育影响了子圉,使子圉对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2 关键语句分析(1)子圉问曰:“君子之道,闻诸?”(2)孔子对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本与!”(3)子圉曰:“善!”(4)明日,子圉见于商太宰,太宰问曰:“子圉!闻夫子之言乎?”(5)子圉曰:“然!”第三章:课堂活动设计3.1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文本,了解故事情节,标注生僻字词,查阅字典,掌握基本含义。

3.2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孔子对待子圉的态度,探讨背后的儒家思想;(2)分享成果: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第四章:实践与应用4.1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活动,体会角色的心情与态度,感受儒家思想的魅力。

4.2 心得体会4.3 课后实践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儒家思想解决实际问题,如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孝敬、诚信等品质。

第五章:课程评价5.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评价自己在文本解析、课堂活动、实践应用等方面的表现。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优质教学设计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优质教学设计
• ③、《庆封为乱》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 ④、《绍绩昧亡其裘》是怎样看待醉酒行为的?
• ⑤、《鲁穆公使众公子宦于晋》体现怎样的思 想?
三、作业。 • 1、复习本文重点字词。 • 2、怎样看待本文揭露的人性的弱点? • 3、预习新课。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人教版)
• 一、复习《郑武公欲伐胡》。 • 1、朗读。 • 2、听写几个词语。
• ①、故先以其女妻胡君。妻,名词动用, 以女嫁人。
• ②、以娱其意。以,连词,来。 • ③、天雨墙坏。雨,下雨。 • ④、其邻人之父。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 ⑤、其家甚智其子。智,意动用法,以……
为智。
• 二、进行新课 • 1、初步感知课文。 • 2、朗读并讲析课文。 • ①、见,xiàn,引见。 • ②、“以”的用法。 • ③、“其”的用法。 • ④、“因”的用法。 • ⑤、“之”的用法。 • ⑥、假人:借人。
• 3、思考:
• ①、《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体现了子圉怎样 的心态?样表现的?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案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案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案第一章: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背景介绍1.1 孔子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

1.2 子圉简介子圉,名滑,字子贡,孔子弟子。

善于辞令,有商业才能,曾任鲁国大夫。

1.3 商太宰简介商太宰,名阳虎,曾任鲁国大夫。

与孔子有过交往,后因政见不合而疏远。

第二章: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的故事梗概2.1 子圉求见孔子子圉听闻孔子在商太宰处,心生敬仰,决定求见。

子圉向商太宰提出求见孔子的请求。

2.2 商太宰的考验商太宰为了考验子圉的诚意,提出了三个难题。

子圉通过聪明才智,成功解答了三个难题。

2.3 子圉与孔子的交谈子圉终于得到机会与孔子相见,并向孔子请教。

孔子对子圉的提问进行了耐心解答,并给予指导。

第三章:故事中的思想内涵3.1 尊重与真诚子圉对孔子的敬仰和真诚求见,体现了对知识的尊重。

子圉通过解答难题,展现了真诚的态度。

3.2 智慧与学识孔子通过解答子圉的问题,展现了其博大的智慧和丰富的学识。

子圉的聪明才智,使其成功解答难题。

第四章:故事对现代教育的启示4.1 尊师重道故事体现了对教师的尊重,孔子作为教师的代表,受到子圉的敬仰。

现代社会仍应保持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给予教师应有的地位和尊重。

4.2 启发思考故事中子圉通过提问和解答,启发思考,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现代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五章:教学活动设计5.1 课前准备让学生了解孔子、子圉和商太宰的背景资料。

准备相关的故事文本或多媒体资料。

5.2 课堂讲解讲解故事梗概,引导学生了解故事情节。

分析故事中的思想内涵和现代教育启示。

5.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故事中的重要情节和角色。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5.4 课后作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第六章:故事中的道德观念6.1 仁爱之道孔子强调仁爱之道,对待他人要充满爱心和关怀。

语文:72《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doc

语文:72《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doc

寓言的魅丿J在于对人性良知的呼唤。

寓言是人类心灵净化的地平线。

韩非的寓言i般取材于现实生活或者历史传说,在冷峻的外表下透出人类智慧的光芒,或讴歌,或鞭策,或讽刺。

纣王用上了象牙筷子,箕子知道象牙筷子是要与犀玉之杯才般配,象牙筷子挑的必定是奇珍异宝,玉杯装的必定是耗牛、人象、豹子的胚胎,吃的是山珍,穿的是锦衣,住的的高台。

正是这种匹配意识,让箕了能准确预测未来。

讲究匹配意识,讲究身份意识,树立精英阶层,就会在社会上人搞特权行为,社会就不可能真正实现人性化的管理, 社会就不可能做到人尽其材,物尽其用,社会完全走上了i条形式主义的道路。

韩非借箕子批判了社会上流行的门阀就业之风。

韩非讲求实效,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经验。

他认为经验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如果固守经验, 因循守旧,故步H封就会走向事物的反面,不论是经验主义者,述是教条主义者,都给予了入木三分的批判与嘲弄。

同时对那种能随机应变灵活处理各种事务的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子胥的机智,守关者的愚鑫,在韩非眼中好恶是泾消分明。

子胥被守关者捕获,一般人只能承认自己命途多舛,乖乖伏法,而子胥能临危不乱,编造一个谎言竟骗过了愚钝的守关者, 守关者竟相信了胥的话,害怕被开堂剖腹取珠就乖乖放走他。

这故事既冇荒诞的地方,也冇合乎情理的地方。

荒诞之处在于用现在人的眼光去审美,因为诚信只是书写在纸上的符号而己,可见在守关者的心中,诚信是最高的信仰。

这在世人眼中,守关者只配做一个俗人,一个愚不可及的人,一个偏听偏信的人。

殊不知,诚实和狡诈永远是一对矛盾体。

韩非在赞赏子胥的急中生智的剛寸,也在告诉人们忠厚是无用的别名。

在这里韩非给我们出了一个道徳难题。

韩非性本木呐,文才却在口齿伶俐的李斯之上,芦名远播,致使秦始皇专为一个韩非发动了—•场争夺韩非的战争。

韩非的心如明镜,容不下半点朵尘,后被李斯囚禁,乂死于李斯之手, 足见韩非有才不设防,最终惨死人手。

韩非的一生,真是:见微知箸,说尽天下不平事,性情中人。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案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案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本课程以《论语》为文本,通过讲解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的故事,使学生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举止,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的故事背景及意义;2. 掌握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特点;3. 领悟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第二章:教学内容2.1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的故事背景介绍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的故事背景,包括子圉的身份、孔子的地位以及商太宰的背景等。

2.2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的故事情节详细讲解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的故事情节,包括子圉与孔子的对话、孔子的回答以及故事的结果等。

2.3 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特点通过分析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的故事,总结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特点,如仁爱、忠诚、谦虚、勤奋等。

2.4 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结合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的故事,讲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如仁、义、礼、智、信等。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的故事,传授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特点和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

3.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故事的理解和感悟,促进互动交流。

3.3 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相关案例,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言行和思想内涵,加深对儒家思想的理解。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2 课后作业4.3 课程考核进行课程考核,包括笔试和口试,全面评估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

第五章:教学计划5.1 课时安排本课程共1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5.2 教学进度安排第一课时:课程简介;第二课时: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的故事背景;第三课时: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的故事情节;第四课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特点;第五课时: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论语》;6.2 参考资料:相关学术论文、案例、视频等;6.3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七单元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七单元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5. 作业与评价:通过布置相关的作业和进行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孔子言论的含义和文言文阅读技巧做好准备。
- 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 教师可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推荐阅读材料、解答疑问等。
- 要求学生在阅读和观看后,进行思考和总结,写下心得体会。
-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拓展学习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
- 鼓励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孔子言论和文言文阅读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文言文阅读技巧,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2. 孔子言论的分析:孔子的话语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分析这些言论,从而领悟孔子的智慧。
难点:
1. 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不够熟练,需要通过翻译、背诵、模仿等方法,逐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孔子思想的理解和应用:如何将孔子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难点。
板书设计:
1.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案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案章节:第一章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的故事背景及意义。

2. 帮助学生理解孔子在对话中所展现出的智慧与风度。

3. 引导学生学习孔子对待政治、教育、道德等方面的观点。

教学重点:1.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的故事情节。

2. 孔子在对话中的言行举止及所表达的观点。

教学难点:1. 孔子观点的理解与应用。

2. 学生对故事背景的把握。

教学准备:1. 相关文献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二、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述故事:详细讲述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的故事情节,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基本内容。

3.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孔子在对话中的言行举止,探讨孔子对待政治、教育、道德等方面的观点。

4. 案例分析:选取相关案例,让学生运用孔子观点进行分析,加深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孔子观点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孔子智慧。

三、作业布置1. 请学生复述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的故事情节。

2.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孔子观点的短文,可以是孔子的政治观、教育观或道德观等。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孔子在对话中所展现出的智慧与风度。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孔子对待政治、教育、道德等方面的观点,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五、课堂评价1. 学生对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故事情节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孔子观点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3.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与表现。

六、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案章节:第二章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子圉与孔子的对话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

2. 帮助学生分析孔子对待子圉提问的态度和回答的智慧。

3. 引导学生思考孔子教育观念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1. 子圉与孔子的对话内容及其所反映的儒家思想。

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商太宰”及其职能,掌握商太宰职位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2.理解子圉之“问礼”和孔子之“答礼”的意义;3.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理解《论语·子路》中部分对话的含义;4.培养学生对封建礼制和人际关系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论语·子路》中部分对话的含义;2.难点:商太宰及其职能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时间:3分钟)引导学生回想学习先秦诸子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先秦诸子的著作有哪些?2.先秦诸子的思想有哪些共同点?2. 阅读(时间:15分钟)让学生阅读《论语·子路》下面的一段话,并回答问题:子圉问曰:“弟子之初发于异乡,所以遇凶危者数四,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为民请命,故受命于天下;其为人也,义利之交未发而仁义之行已成,其为人也,内省不疚,夜以继日,不怠若此。

其为人也,隐居修身,可谓至德也已夫。

”夫子曰:“此亦庄子之所谓‘小大之辩’者也。

”“志士”“仁人”“君子”之“大”,其名亦“大”矣,非徒使之然也。

1.子圉此处所问的问题是什么?2.子圉为什么会受到天下的认可?3.子圉在为民请命的过程中得到了什么收获?4.夫子的回答是什么意思?5.文中提到的“庄子之所谓‘小大之辩’”是什么意思?3. 讲解(时间:10分钟)1.商太宰是什么职位?商太宰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是什么?商太宰是商朝时期的一种职称,是商王的宰相。

商太宰一般由贵族担任,能够掌握军民大权,对商王有重要影响。

因此,商太宰在商朝的政治体系中地位极高。

2.子圉问礼的意义是什么?孔子答礼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孔子注重礼仪,在他看来,礼仪是一种行为准则,可以影响人的内心,建立起人和人之间的亲和力和尊重感。

子圉之所以问礼,是因为他想了解如何做到做人的最高境界。

孔子的回答是,做到“仁爱义智”,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需要有广博的胸怀,学习并积极实践礼法。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教案【范本模板】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教案【范本模板】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学目的】1、掌握本章的重点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2、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水平;3、体会本章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引发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1、学会阅读、分析古文的方法;2、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体会寓言深刻的寓意,引发对社会、人生的思考.【教学方法】自主阅读、上台解读【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与圣哲交流,可以使我们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对社会、对人生有更新的理解和认识,并能尽快地提高自身的学识与修养。

这节课我们来听听韩非子给我们讲故事,感受寓言故事的魅力,体会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

二、自主阅读要求这一章主要是故事,一共有14个故事。

按班上的大姓,姓李的同学7人,姓张的同学6人,加上课代表,刚好14人。

这14位同学每人主讲一个故事。

具体分配方法由课代表决定。

这14位同学先参照课文注释,疏通文字,弄懂句意;然后找几位没有主讲任务的同学,共同探讨故事的寓意,并拟定一个四字小标题。

可以准备好讲稿.三、主讲要求轮流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包括参与讨论的同学)对故事深刻含义的理解和阐释.其顺序和内容主要是:朗读-→串译—→标题—→寓意.参与讨论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同学可以质疑.老师对每位同学主讲情况进行点评,并作必要的补充。

四、自主阅读,共同探讨(教师巡视,解答学生疑难问题)第二、三课时一、学生依次上台主讲(教师适时点评、订正词句方面的错误)每则故事主旨、要点、参考译文:(按需择用)第1则——子圉见孔、太宰抑孔……1、这则故事通过宋太宰没有举荐孔子的事实,揭示了人性的丑恶(这里的人性的丑恶主要指嫉贤妒能、不顾公义),说明决定人们取舍的往往不是是非判断,而是对私利的算计。

2、在共同利益面前,或者在共同威胁面前,人们往往会主动地联合起来,一致对外。

作者是从讽刺的角度写这两个人是如何联合打压孔子的。

这从两个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来:子圉只知道孔子比自己强,可是没有料想到孔子比自己强这么多,不知道在第三者眼中自己和孔子比较会差这么多.他“见孔子"只是想讨好和立功,却并不想孔子远远超越自己,威胁到自己的声名和地位。

高中语文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案

高中语文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案

第二课《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案教学重点、难点1.主要是讲授第1则选文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八个故事。

2.引导学生体会《韩非子》故事的特色。

【文题解读】“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语出《韩非子·说林上》,说的是子圉向宋国的宰相引见孔子,结果子圉和宋国的宰相都因害怕孔子得到重用,而没有向国君引见孔子的故事。

韩非子借这个故事表明决定人们取舍的往往不是是非判断,不是公义,而是对私利的算计。

韩非子就是这样,善于把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洞察和思考,蕴含在自己所营造的故事中,让人们去体味。

人性有其弱点,但往往为纷繁世象所掩盖,韩非子凭借其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卓越智慧,寥寥数语,便一针见血,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与警醒。

善于运用大量譬喻和寓言故事来论证事理,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是韩非子文章的一大特色。

这些寓言故事,有时使人捧腹,有时使人惊竦,有时使人面红耳赤,有时使人哭笑不得,但都透露了他对社会人生的种种思考。

【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2.理解文中所体现的韩非子的思想,并思考其现实意义。

3.体会《韩非子》故事的特色。

1.读准字音子圉(y ǔ) 蚤(z ǎo)虱 子胥(x ū)康诰(ɡào) 象箸(zh ù) 箕(q í)子土簋(ɡu ǐ) 犀(x ī)玉 菽藿(hu ò)短褐(h è) 茅茨(c í) 跣(xi ǎn)行陈轸(zh ěn) 蠋(zh ú) 贲(b ēn)诸缁(z ī)衣 吠(f èi)之 聚嘬(zu ō)2.掌握通假而越人被发(被通“披”)鳣似蛇(鳣通“鳝”)衣缁衣而反(反通“返”)囊者使女狗白而往(女通“汝”)而亡其富之涯乎(亡通“忘”)彘臞,人乃弗杀(臞通“癯”)3.一词多义以⎩⎪⎨⎪⎧ 以我有美珠也(因为)称此以求(相当于连词“而”)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拿)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认为)奚⎩⎪⎨⎪⎧ 奚不之晋(为什么)讼者奚说(什么)为⎩⎪⎨⎪⎧ 臣请为吴王相剑(替,介词)子之为是也(做,动词)非缘义也,为利也(为了,介词)皆为贲、诸(成为,动词)4.词类活用美者自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认为美)行贤而去自贤之心(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认为贤)天雨,解素衣(名词活用作动词,下雨)选文解读寓言都含有一则或者数则故事,但它毕竟不是一般的故事。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七单元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七单元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1. 提取文本信息,准确理解文言文词汇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鉴赏孔子言行,领悟其仁爱、礼节、智慧等思想内涵,培养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3. 比较先秦诸子学说,激发批判性思维,提升逻辑推理和论证能力;
4. 结合现实生活,运用孔子思想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
三、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学生在之前的文言文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词汇、句式和语法知识,对先秦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初步了解,熟悉孔子的基本思想和道德观念。此外,通过前期学习,学生对《先秦诸子选读》这本书的内容框架和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有所认识。
② 关键词:
- 仁爱
- 礼仪
- 智慧
- 子圉
- 商太宰
- 孔子
③ 重点句式:
-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的文言文句式
- 孔子关于仁、礼、智的名言
板书设计:
```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一、孔子思想
1. 仁爱
2. 礼仪
3. 智慧
二、故事情节
1. 子圉见孔子
2. 商太宰的反应
三、重点句式
-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 二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案2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课程基本信息
1. 课程名称: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先秦诸子选读》
2. 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中二年级
3. 授课时间: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
4. 教学时数:45分钟或1课时
- 孔子的仁爱思想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增进社会和谐。
- 孔子的礼仪观念在公共秩序和个人修养中的作用,探讨礼的现代化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学目的】1、掌握本章的重点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2、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水平;3、体会本章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引发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1、学会阅读、分析古文的方法;2、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体会寓言深刻的寓意,引发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上台解读【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与圣哲交流,可以使我们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对社会、对人生有更新的理解和认识,并能尽快地提高自身的学识与修养。

这节课我们来听听韩非子给我们讲故事,感受寓言故事的魅力,体会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

二、自主阅读要求这一章主要是故事,一共有14个故事。

按班上的大姓,姓李的同学7人,姓张的同学6人,加上课代表,刚好14人。

这14位同学每人主讲一个故事。

具体分配方法由课代表决定。

这14位同学先参照课文注释,疏通文字,弄懂句意;然后找几位没有主讲任务的同学,共同探讨故事的寓意,并拟定一个四字小标题。

可以准备好讲稿。

三、主讲要求轮流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包括参与讨论的同学)对故事深刻含义的理解和阐释。

其顺序和内容主要是:朗读—→串译—→标题—→寓意。

参与讨论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同学可以质疑。

老师对每位同学主讲情况进行点评,并作必要的补充。

四、自主阅读,共同探讨(教师巡视,解答学生疑难问题)第二、三课时一、学生依次上台主讲(教师适时点评、订正词句方面的错误)每则故事主旨、要点、参考译文:(按需择用)第1则——子圉见孔、太宰抑孔……1、这则故事通过宋太宰没有举荐孔子的事实,揭示了人性的丑恶(这里的人性的丑恶主要指嫉贤妒能、不顾公义),说明决定人们取舍的往往不是是非判断,而是对私利的算计。

2、在共同利益面前,或者在共同威胁面前,人们往往会主动地联合起来,一致对外。

作者是从讽刺的角度写这两个人是如何联合打压孔子的。

这从两个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来:子圉只知道孔子比自己强,可是没有料想到孔子比自己强这么多,不知道在第三者眼中自己和孔子比较会差这么多。

他“见孔子”只是想讨好和立功,却并不想孔子远远超越自己,威胁到自己的声名和地位。

商太宰也是这么想的,经子圉点破之后坚定了不见孔子的决心。

所以说这是人性的悲剧。

3、太宰的话很妙,对孔子来说可能十分切当,对子圉来说则未免有点儿贬损。

子圉的反应也很妙。

他一方面反击了太宰的贬损,另一方面又使得孔子得不到国君的尊贵(表面上看又似乎全是为太宰考量)。

子圉和太宰都认识到孔子了不起,也都阻止孔子得到国君的赏识和任用。

其不顾公义,如此。

【参考译文】子圉把孔子荐举引见给宋国的太宰(相国)。

孔子出来后,子圉进去,请问那客人孔子怎么样。

太宰说:“我已见了孔子,那么再看你就感觉像跳蚤虱子一样渺小了。

我现在要把他引见给国君。

”子圉恐怕孔子得到国君的尊贵,于是对太宰说:“国君已经见了孔子之后,再看你也会感觉像跳蚤虱子一样渺小。

”太宰于是不再荐举孔子。

第2则——子胥脱珠、子胥骗侯、子胥出逃……1、这则故事通过伍子胥凭借着机智,顷刻间使自己摆脱危险处境的经过,揭示了“关键时刻人往往出于生存的渴望而迸发出巨大的智慧力量,从而摆脱困境”的道理。

2、这是不是耍赖和讹诈呢?是不是伍子胥的为人有问题呢?韩非讲求实效,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经验。

他认为经验是一种宝贵的财富,但如果固守经验,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就会走向事物的反面。

所以不论是经验主义者,还是教条主义者,他都给予了入木三分的批判与嘲弄。

同时对那种能随机应变灵活处理各种事务的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子胥的机智,守关者的愚蠢,在韩非眼中好恶是泾渭分明。

子胥被守关者捕获,一般人只能承认自己命途多舛,乖乖伏法,而子胥能临危不乱,编造一个谎言竟骗过了愚钝的守关者,守关者竟相信子胥的话,害怕被开堂剖腹取珠就乖乖放走他。

这故事既有荒诞的地方,也有合乎情理的地方。

荒诞之处在于用现在人的眼光去审美,因为诚信只是书写在纸上的符号而已,可见在守关者的心中,诚信是最高的信仰。

这在世人眼中,守关者只配做一个俗人,一个愚不可及的人,一个偏听偏信的人。

殊不知,诚实和狡诈永远是一对矛盾体。

韩非在赞赏子胥的急中生智的同时,也在告诉人们忠厚是无用的别名。

“对敌人的仁慈意味着对自己的残忍。

”伍子胥如果一味“温良恭俭让”,诚实地交代身份,后果会怎样?况且,正义和公理在他这一边。

【参考译文】伍子胥从楚国出逃,守护边界的官吏逮住了他。

伍子胥说:“国君搜捕我,是因为我有一颗美丽的宝珠。

现在我已经把它丢了。

(你如果把我遣送到国君那里)我将对国君说你拿去了宝珠,并且把它吞了。

”守护边界的官吏于是就把他放了。

第3则——庆封走越、族人远见……1、这则故事通过庆封走越时族人的劝说,表现了庆封的族人见识高远,他们看到庆封命运的症结在于作乱的心理。

2、人们都具有远祸全身的意识,只不过如果一个人罪大恶极,逃到哪里都没用。

只有洗心革面才是根本之道,一味地逃避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

因为仅从“行”上考虑“避难”是治标,从“心”上改弦易辙才是“治本”。

【参考译文】庆封在齐国作乱而想逃跑到越国。

他同族的人对他说:“晋国近,何不到晋国去呢?”庆封说:“越国远,有利于避难。

”他同族的人对他说:“改变这作乱的心思,居住在晋国就可以了;不改变这作乱的心思,即使居住在遥远的越国,难道就可以安宁了吗?”第4则——醉酒亡裘、绩昧巧谏、醉酒之弊……1、这则故事写绍绩昧借醉酒亡裘这件事,沉溺酒色的君王提出了严肃的忠告与警示。

2、这个故事表面上讲机智巧辩,借宋君问醉酒亡裘的事巧谏宋君,实际上是讲进谏之难。

作者要传达给当政者一个理念:一味酒池肉林,荒淫无度,必亡天下。

劝谏国君凡事都要有节“度”。

【参考译文】昭绩昧喝醉酒睡着了,结果把自己的皮衣丢了。

宋君问:“醉酒竟然能丢掉皮衣吗?”昭绩昧回答道:“夏桀因为醉酒丢了天下,而《康诰》说过‘不要彝酒’的话,彝酒就是常常喝酒;常常喝酒,天子就会丧失天下,平民百姓就会丧失自己的性命。

”第5则——远水近火、犁锄譬喻……1、这则故事通过犁锄用简洁清晰的救人救火的比喻,把鲁国身处列国间的当务之急,说得明白如话。

2、在外交关系中,一定要注重搞好近邻的关系,所谓“远亲不如近邻”,不应该舍近求远。

秦穆公不善于做长远的打算,工夫完全下错了。

3、从故事本身看是讲国家的外交重点如何确定的问题,但从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看,还可以概括为: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人们要分清各种事物之间的利害关系、辩证关系,关注各个因素之间的普遍联系。

只有建立战略眼光,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才能够正确处理问题。

人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长远打算,不应该只顾眼前利益。

【参考译文】鲁穆公使自己的众位儿子有的到晋国做官,有的到楚国做官。

犁锄说:“跟遥远的越国借人来抢救淹在水中的孩子,越人虽然善于游水,这孩子也一定是没命了。

发生了火灾而到大海里面去取水救火,海水虽然很多,这火一定是救不灭了,──远处的水救不了近处的火啊。

现在晋国、楚国虽然强大,但齐国近在眼前,若不跟齐国搞好关系,鲁国的祸害恐怕救不了了。

”第6则——卫君论剑、从子被逐……1、这则故事通过“卫君论剑”,说明一个人对别人的行为动机要从他做事是基于‘义’还是基于‘利’的前提考虑,进而作出清醒分析、准确判断。

2、且看卫公怎么说:“子之为是也,非缘义也,为利也。

”这是第一层意思,先指出曾从子做这事,不是因为义,而是为了利。

“吴强而富,卫弱而贫。

”这是第二层意思。

古代帝王或者会夜郎自大,卫出公则明言卫国跟吴国比,既弱小又贫穷。

“子必往,吾恐子为吴王用之于我也。

”这是第三层意思。

既然你曾从子为的是利而不是义,转而听吴王使唤可以得到更多的利,所以你一定去的话,恐怕你会为了吴王把这一套用在我身上。

卫君并没有被别人的花言巧语和自己的怨恨情绪冲昏头脑,反而清醒地认识到曾从子的致命伤——为利而非为义,并坚决地驱逐了他。

【参考译文】曾从子是一个善于通过观察剑的外形、文理、颜色、光泽、装饰等,来鉴别剑的优劣以及名剑真伪的人。

卫出公怨恨吴王夫差。

曾从子说:“吴王喜欢宝剑。

臣是一个鉴别宝剑的人。

请让我去给吴王鉴别宝剑,我把剑拔出来给他看,乘便为您刺杀他。

”卫出公说:“你做这事,不是因为义,而是为了利。

吴国强大而富有,卫国弱小而贫穷。

你一定要去的话,我恐怕你为了吴王把这一套用在我身上。

”于是就把他驱逐了。

第7则——见微知萌、见微知著、叶落知秋……1、这则故事讲述箕子因为纣王用上象牙筷子而惊恐,并由此发出了见微知著、由始知终的深刻预见,告诉我们要善于从生活的细节中,从事物微小的方面及时发现问题,看到事物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2、纣王用上了象牙筷子,箕子知道象牙筷子是要与犀玉之杯才般配,象牙筷子挑的必定是奇珍异宝,玉杯装的必定是牦牛、大象、豹子的胚胎,吃的是山珍,穿的是锦衣,住的的高台。

正是这种匹配意识,让箕子能准确预测未来:纣王的贪欲是无休止的,后果是严重的——“天下不足矣。

”3、讲究匹配意识,讲究身份意识,树立精英阶层,就会在社会上大搞特权行为,社会就不可能真正实现人性化的管理;社会就不可能做到人尽其材,物尽其用;社会就完全走上了一条形式主义的道路。

韩非借箕子批判了社会上流行的“门阀就业之风”。

【参考译文】纣王做了象牙筷子,太师箕子就惊惧不安了,认为用上象牙筷子,就一定不会把用肉或菜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汁的食物,盛放在陶制的食器中了,那么一定会用犀牛角和美玉做的杯子来跟它相称;用上玉杯子和象牙筷子,食器里就一定不会盛豆叶煮成的菜羹了,那么一定是装上牦牛、大象、豹子的胚胎来跟它们相称;吃的是牦牛、大象、豹子的胚胎,就一定不会穿粗布衣服、住在茅屋当中了,那么一定会穿一件件用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做成的漂亮衣裳,住在高台上宽敞的房子里;继续追求跟这些东西相称的,那么天底下的东西就不够用了。

达到最高境界的人见到微小的苗头就知道事情的萌发,见到开头就能知道结果,所以箕子见纣王用上了象牙筷子而惊恐不安,知道天底下的东西不够纣王用的。

第8则——鲁人徙越、发挥特长、知己知彼……1、这则故事通过善织的鲁人想迁到越国去的举动,说明人拥有了某一特长,必须寻找合适的环境条件,才能充分发挥特长。

2、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必须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盲目求新而脱离了这种条件,会使自己走进死胡同。

【参考译文】一个鲁国人自己善于编织草鞋麻鞋,妻子善于编织细白的生绢,他们想要迁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说:“您一定要穷困了。

”这个鲁国人问道:“为什么呢?”那人回答说:“草鞋或麻鞋是要穿在脚上踩在脚下,可是越国人光着脚板走路;生绢是要做成帽子戴在头上,可是越国人披散着头发。

凭着你们夫妇的特长,到用不着这些特长的国家活动,想要使自己不穷困,难道可以做到吗?”第9则——毁易种难、惠子喻树、群众路线……1、这则故事通过惠子“关于十人树杨不胜一人拔之”的阐述,凸显了处世的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