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优秀教案(完整资料).doc

合集下载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石钟山记》教案篇一nbspnbspnbspnbsp《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

文章通过记叙作者亲自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在讲析这篇课文时,我针对文章的疑点、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抓住“二疑”、“三笑”、“一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nbspnbspnbspnbsp一、疑点——找出二疑nbspnbspnbspnbsp文章开篇先质疑,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表示怀疑。

疑郦说:“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理由是:“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尤疑李说:“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理由是:“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正是这两疑引出了作者探访石钟山的行动,为下文作出了铺垫。

nbspnbspnbspnbsp二、重点——理解三笑nbspnbspnbspnbsp为了释“疑”,作者亲往石钟山进行考察。

面对“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的解释,作者“笑而不信”,从而更坚定了探明真相的决心。

此笑表明了作者敢于怀疑、善于探索的态度。

nbspnbspnbspnbsp夜游石钟山,作者通过对“森然欲搏人”的大石、磔磔惊飞的栖鹘、似咳且笑般怪叫的鹳鹤等令人毛骨悚然心惊肉跳的景物的描写,渲染出一种阴森恐怖冷清凄厉的环境气氛,充分烘托了亲身探访的不易。

正在“心动欲还”之际,却意外地探得了“噌吰”的声音:“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在“将入港口”处,又意外地查明了“窾坎镗鞳”的声音:“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的确是不虚此行。

释疑后的苏轼轻松愉快地笑了:“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此笑表现了作者探明真相后的得意和兴奋,充溢着欣喜和自豪之情。

2024选修语文《石钟山记》教案

2024选修语文《石钟山记》教案

2024选修语文《石钟山记》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石钟山记》。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4.深入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5.能够运用文中的知识和技巧,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表达。

教学重点1.朗读和背诵《石钟山记》。

2.分析和欣赏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深入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能够运用文中的知识和技巧,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表达。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岳阳楼记》的学习,简要介绍范仲淹的背景和创作动机。

2.提问:《岳阳楼记》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是什么?二、自主学习(10分钟)1.让学生自主阅读《石钟山记》,注意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学生阅读完毕,教师提问:请简要概括《石钟山记》的主要内容。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讲解《石钟山记》的背景和创作动机,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描绘景物的方法、运用典故的意义等。

3.讲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夫石钟山者”,“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等。

4.深入讲解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如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以及对石钟山传说中人物的评价。

四、课堂讨论(15分钟)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请结合《石钟山记》,谈谈你对自然和人生的理解。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

3.学生代表发言,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感受。

五、课后作业(5分钟)1.请学生背诵《石钟山记》。

2.请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写一篇关于自然和人生的感悟文章。

六、课堂小结(5分钟)2.强调学生的朗读和背诵,以及对作者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欣赏。

3.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思考自然和人生的问题,运用文中的知识和技巧,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表达。

重难点补充:一、自主学习环节的难点补充1.让学生自主阅读《石钟山记》,注意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完整版)石钟山记优秀教案

(完整版)石钟山记优秀教案

(完整版)⽯钟⼭记优秀教案《⽯钟⼭记》教案教学⽬标:1.理清思路,把握课⽂重点字词及句式。

2.认识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观点。

3.理解“事不⽬见⽿闻⽽臆断其有⽆”的深沉价值。

教学重点:重点字的词类活⽤、判断句式、宾语前置句。

教学难点:理解“事不⽬见⽿闻⽽臆断其有⽆”的深沉价值。

第⼀课时(第⼀⾃然段、第⼆⾃然段前半部分)教学⽬标:1.熟读第⼀⾃然段,掌握第⼀⾃然段的重点实词的含义及特殊⽂⾔句式。

2.明确作者的质疑和态度。

教学重点:1.理解“焉、⿎、是、鸣”等词语的意义。

2.掌握省略句等⽂⾔句式。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是怎样质疑的。

教学⽅法:诵读法、点拨法教学过程:⼀.导⼊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钟⼭记》。

提到苏轼相信同学们对他并不陌⽣,现在⽼师想请同学们各抒⼰见说⼀说你眼中的苏轼是什么样⼦的?(……)是的,苏轼,⼀个如此响亮耀眼的名字,作为苏门之⼦,他与⽗亲苏洵⼀起扬名,甚⾄可以说是⽗因⼦显,光耀列宗;作为⼀个重情的丈夫,⼀⾸不朽的《江城⼦》令多少⼈为之潸然泪下;作为兄长,那⾸我们⾮常熟悉的为⼦由⽽作的《⽔调歌头》将⼿⾜情推向极致,那么作为⽗亲的苏轼会是什么样⼦的呢?看来⼤家对这个不是很了解,没关系,下⾯就让我们⼀起到《⽯钟⼭记》中去看⼀看苏轼是怎样⾝体⼒⾏教育孩⼦的。

⼆.⽂本解读:第⼀⾃然段(⼀)郦元的观点1.⾸先请同学们集体朗读课⽂第⼀⾃然段,读的时候要注意做到读⾳准确,语速适中。

“《⽔经》云,⼀⼆读”……..明确:(1)纠正读⾳:彭蠡(lǐ)郦(lì)元钟磬(qìng )铿(kēng)然(2)提醒学⽣下列句⼦的停顿必须注意:⾄唐/李渤始访其遗踪然/是说也2.好的,在这⼀⾃然段中,出现了哪⼏个⼈,他们分别是谁?明确:郦元、李渤、余(苏轼)3.这三个⼈,郦道元是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李渤⽣活在唐朝,⽽苏轼是北宋⽂坛最具盛名的⼤⽂豪,究竟是什么事情有那么⼤的号召⼒让这三个⼤⼈物穿越时空,同时出现在我们⾯前?我们先留⼀个悬念,现在先来做⼀件事——翻译。

《石钟山记》教案(精)

《石钟山记》教案(精)

《石钟山记》教案【文本解读】《石钟山记》是一篇游记,详述出游之缘由、见闻和感想。

其中深夜乘舟“至绝壁下”一段,将山水之间万籁俱作、鸟鸣浪涌、众声纷起之状,写得妙趣横生,兴会淋漓,堪称“绘声”文字中的上品。

文章不只是记游,在登山临水的兴致之中,始终萦绕着求真辨伪的旨趣。

出游之因,乃疑前人之说,既析之以理,又验之以实;父子出游,不避深夜舟小,亲身探访,终有所得;进而引申为事须“目见耳闻”,不可臆断的道理。

全文将情趣与理趣融为一体,由小事入,由深理出,其中体现的质疑和求实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素养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及文章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结构。

3.感受集记叙、描写、议论于一体的行文特点和自然流畅、挥洒自如的文笔。

4.鼓励质疑,学习反对臆断,重视实践的科学精神,学会对人或事物全面评价。

【教学重难点】鉴赏艺术特色,学习科学态度。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清代方苞说它是苏轼“诸记中特出者”,刘大櫆也认为它是“坡公第一首记文”,它就是苏轼的《石钟山记》。

一、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2.相关背景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今属河南)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属江西)任县尉,途经湖口县时,游览了石钟山后,写了这篇文章。

3.了解文体“游记”游记,古代游记作为古代散文文体的一种,前人多把它归入“杂记体”中。

它是模山范水、专门记游的文章,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内容,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石钟山记》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要字词和句式;(3)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定的意志。

二、教学重点1. 《石钟山记》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文中重要字词和句式的掌握;3. 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文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2. 文言文句式的辨析和翻译;3. 对苏轼文学成就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对《石钟山记》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石钟山记》,结合注释理解全文,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论证方法及其艺术特色。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背诵《石钟山记》,并深入了解苏轼的其他文学作品。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检查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及课后背诵情况;2. 期中考查:设置相关试题,检验学生对《石钟山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和期中考查,进行全面评价。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石钟山名字的由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 利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区分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提高学生辨析能力。

3.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苏轼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所表现出的坚定意志和乐观态度。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石钟山记》原文及其注释、翻译;苏轼的生平资料;相关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石钟山记》,了解文章大意,标注生僻字词。

高二年级语文苏轼石钟山记教案.doc

高二年级语文苏轼石钟山记教案.doc

高二年级语文苏轼石钟山记教案(2)文章一开始讲“《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

为什么作者不直接讲出来位置,而要引用《水经》中的话?是不是多余的。

(自圆其说即可)(3)对石钟山命名的缘由有哪两种解释?提出这两种解释的人各持什么依据?人们对此持何种态度?作者对这两种解释提出质疑的理由是什么?a依据事实b人们的态度c质疑理由郦说a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b人常疑之c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李说a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b余尤疑之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3)齐背第一段。

二、研度读第二段(一)1、老师边读边理解字词,句式。

(通译)舟:名作状,适:去(“之”、“诣”也有到……去的意思)因:因此元封:年号,六月丁丑,阴历六月初九日古人用干支纪日固:通“姑”,姑且莫:“暮”的本字独:副,仅搏:击且……且……:也……也……有大石当中流:(当,dāng)有块大石头在水流中间。

察:细看浅深:同义复词,偏在深涵澹:形容水波荡漾澎湃:形容波浪冲刷与风水相吞吐:相,指示性副词,代风水。

汝识之乎:(识zhì,这里结合上下文的意思,应释为“知道”。

)因笑谓:因,副,于是古之人不余欺也:就是古之人不欺余,在否定句中,人称代词作宾语前置。

条件:一是否定句或疑问句,二是代词作宾语。

2、指导诵读:“余固笑而不答”想想该用怎样的语气读(作者为什么笑?笑寺僧和小童,也笑李渤);那段景物描写也要读出作者恐怖惊惧的心理,有如临其境感。

作者“因笑谓迈曰……”想想该怎样读出感情?(愉快自得的笑,反映出探得山名由来的兴奋和自豪)(二)探疑1、作者何年何月何由和谁一起探寻石钟山的?用原文的话回答: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板书背诵要点)2、在真正去之前,庙里小童沿用李渤之发做了演示(为什么要插这一笔?答曰:以讹传讹,可叹李渤谬论流毒之广。

石钟山记高中语文教案

石钟山记高中语文教案

石钟山记高中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石钟山记》的文言文内容,掌握重要字词的含义。

2. 分析苏轼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技巧,领会其思想和艺术特色。

3. 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翻译:《石钟山记》全文阅读、理解与翻译。

2. 文学分析:苏轼的文学手法、表达技巧及思想内涵。

3. 拓展阅读:相关苏轼的作品,了解其生平及文学成就。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石钟山记》的作者苏轼及其文学地位。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韵律,初步理解文意。

3. 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课文内容,探讨苏轼的思想观点。

4. 小组分享,总结讨论成果,进行汇报演示。

5. 教师点评,解答学生疑问,点拨关键知识点。

6. 课后作业布置,巩固所学内容。

2.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苏轼的生平、文学成就及课文难点。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思维。

3. 演示法:小组汇报演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舞台表现力。

4. 作业法: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三章:教学评价3.1 形成性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汇报演示中的表现,评价其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2 终结性评价1.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石钟山记》的试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第四章:教学资源4.1 教材:《高中语文》教科书,含《石钟山记》全文及注释。

4.2 拓展阅读材料:苏轼其他作品及相关评论文章。

4.3 教学辅助工具: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第五章:教学时间安排5.1 课时分配1. 课文朗读与翻译:2课时2. 文学分析:2课时3. 拓展阅读与讨论:2课时4. 教学评价:1课时5.2 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 阅读拓展材料,深入了解苏轼的文学成就。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优秀4篇)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优秀4篇)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优秀4篇)《石钟山记》教学设计篇一学习要点1、了解苏轼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代表作;2.掌握文中出现的基本文言知识;3.了解和体会本文将议论、记叙、描写、抒情恰当结合及将情、景、理浑然融合的写法;4.了解和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主张。

重点讲解课文简析课文共三段。

第一段,主要叙述关于“石钟山”命名由来的两种说法,然后分别提出质疑,为下文作者亲临其境进行探究提供了依据。

第二段,写作者亲临石钟山和探究石钟山得名原因的经过,作者在这段里生动细致地叙写了亲自探究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对“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第三段,写作者探访得实后的感想:凡事须亲历而不可主观臆断,点明了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本文以石钟山得名由来作为线索。

先“疑”,后“探”,再“断”,最后是“叹”。

文章结构严谨,脉胳清楚,记叙、写景、议论紧密结合,是宋人游记常用的写作方法。

本文的特点是记叙内容容量大而条理分明,写景奇特,真切动人,而通过对石钟山命名的探索,阐明了“臆断”有害于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臆断”的方式又是多么谬误和浅陋可笑。

写作特色简析《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然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

作者以“疑──察──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

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

本文第一句就提郦道元的说法,提出别人对此说的怀疑,这种怀疑也不是没有根据,而是用钟磬作的实验为依据。

这就为文章的第二段中作者所见的两处声源──石穴罅和大石当中流──作铺垫,从而发出“古之人不余欺也”的慨叹。

在文章最后又一次慨叹郦元所说虽对,但太简单了,让世人不能真正明白。

而对李渤扣石聆之以此推石钟山得名原因的作法,作者在第一段就表示“余尤疑之”,第二段中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作者对此种验证方法仍是“笑而不信”。

待实地考察,得出真相之后,在第三段中,作者又回扣前文“笑李渤之陋”。

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发,夹叙、夹议,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是因事说理的千古名篇。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佳话石钟山在祖国的山河中,恐怕很少有哪一处像石钟山那样,有关它命名缘由的争论延续了1 000多年,不少学者名流卷入了争论,在论者如潮的众多学者当中,宋代大诗人苏轼现身而出,亲临绝地,实地考察了石钟山,后于志满意得之中洋洋洒洒挥就山水文章中的奇文——《石钟山记》。

在延续千年大争论中,人们或持音说,或以形论,或音形并提。

论者如大江东去,佳话却流传至今。

其实,中华大地名山荟萃,人文鼎盛,每座山的得名都有其原因。

石钟山的命名更是如此,而到底哪一种说法最为科学,走进苏轼的《石钟山记》,你会了解另一个苏轼。

文化传承与理解——知识积累,素养提升1.文学常识豪放豁达的词人——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散文家、书画家、诗人、词人。

追谥“文忠公”。

苏轼是全才作家,散文和诗词都“雄视百代”;书法和绘画的造诣也很高。

其散文平顺晓畅;诗歌自由豪放,明快自然;词波澜壮阔,豪放天成。

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易传》《书传》《论语说》等。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均属“唐宋八大家”之列。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我们喜欢苏东坡,他让人能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

而他丝毫不亚于任何一个人的才华,让我们喜欢的时候也能理所应当,心甘情愿。

儒家修炼他的“苏学”,道家渲染他的“炼丹术”,佛家颂扬他和佛印的友谊,你喜欢诗歌可以吟咏“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如果喜欢词曲就低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豪放派说他开“一代词风”,婉约派说他是“一代词宗”,画家欣赏他的《潇湘竹石图卷》,书法家临摹他的《黄州寒食诗帖》,而他官居高位让人看到了成功的希望,屡遭谪贬征示人生坎坷,人生坎坷却依然乐观豁达又能给多少人希望和力量?……2.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现河南临汝)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经湖口,游览了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写了这篇文章。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

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石钟山记》全文。

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的辞藻、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能够解释并运用文中的重点词汇和成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和观点。

学会如何借助工具书和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的研究和探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石钟山记》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2. 文中辞藻、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与欣赏。

3. 重点词汇和成语的解释与运用。

三、教学难点:1. 文中部分句子的翻译和理解。

2. 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深入分析。

3. 重点词汇和成语的语境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对文中的辞藻、修辞手法进行详细解析。

3. 运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石钟山记》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初步感受文中辞藻、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文中的重点词汇、成语和难点句子,分析作者的思路和观点。

4. 案例分析:挑选典型的辞藻、修辞手法进行详细解析,让学生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之美。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互相交流和启发。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并进行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背诵课文和练习的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石钟山记》的原文及其注释版。

2. 参考书籍:关于《石钟山记》的解析、评论和相关文学作品。

3. 网络资源:相关文章、论坛讨论和学术研究,为学生的探究提供更多素材。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石钟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体验热爱祖国、珍惜和保护山的情感;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中的主题和情感;2.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实践。

三、教学准备:1.教学PPT;2.实验器材:石头、木棍、弹弓等;3.实验室环境。

四、教学过程:1.导入:用图片介绍《石钟山记》的背景,并询问学生对山的态度和感受。

2.呈现:播放PPT,让学生全面了解石钟山的地貌和山脉的形成过程。

3.阅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石钟山记》,并分组讨论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4.探究: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用石头和木棍制作出自己的石钟。

学生可以用弹弓和碎石进行试验,找出合适的石头和角度使石钟发出最佳的音响效果。

5.讨论: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并探讨如何保护山脉的方法。

6.总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体会,并表达对石钟山的热爱。

7.拓展:学生可以组织一次户外探险活动,亲身体验山脉的魅力,并采集一些有特色的石头进行进一步的实验和创作。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实践能力;2.听取学生对石钟山的认识和观点;3.观察学生在自己创作中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六、板书设计:《石钟山记》教案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实践能力;2.听取学生对石钟山的认识和观点;3.观察学生在自己创作中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七、课后作业:1.写一篇关于自己创作的石钟的实验报告;2.收集一些有特色的山石,并用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3.制作一份海报,以石钟山为主题,展示自己对山的热爱和保护的态度。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

一、《石钟山记》优秀教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石钟山记》的作者苏轼及其写作背景,能够准确地背诵并默写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山水美景的热爱,增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熟读并背诵《石钟山记》,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

2. 教学难点:分析苏轼的写景技巧,理解课文中的寓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及其作品《石钟山记》。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文章风格。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写景技巧和寓意。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解释生僻词语,分析文章结构。

5. 翻译练习: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提高翻译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完成翻译练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熟读背诵和翻译练习。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分工合作、积极参与等。

4. 单元测试:在单元结束后,进行测试,了解学生对《石钟山记》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石钟山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自然景观中,激发学习兴趣。

2. 比较阅读:将《石钟山记》与其他山水游记进行对比,让学生分析各自的写景特点。

3.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4.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教师及时解答疑惑,促进师生互动。

七、教学资源1. 文本资源:《石钟山记》原文、注释、译文等。

2. 多媒体资源:石钟山的图片、视频等。

3. 课外阅读材料:其他山水游记作品。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篇一:石钟山记教学目标1、掌握"函胡/莫/识"等通假字;掌握"鼓/是/绝/而/焉"等常用实词和虚词;2、掌握“鼓/舟/目/耳”等在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3、掌握判断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和介宾短语后置句;4、掌握苏轼和本课的有关文学常识;教学重点:思考、理解“二疑”、“三笑”“一旨”,从而抓住全文的纲。

教学时数及教学时间:2课时2022年1月19日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悠悠的三月风又绿了江南,正是春游的大好时节。

不过,限于条件(时间及经济承受力),我们不可能亲自去领略祖国所有的名山大川,但值得庆幸的是古今中外有不少的诗人作家为我们写下了许多不朽的优美文字,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文字来领略。

二、文体知识:(10分钟)1、考察性的游记三、整体感知(45分钟)⒈范读课文⒉学生自由朗读,纠正读音⒊借助注释翻译课文⒋质疑解难⒌特殊文言现象归纳⒍思考:本文三段分别写什么内容?结构有何特色?明确:议论(1)――记叙(2)――议论(3)↓↓↓质疑――――解疑――――感想(一)、分析第一段(质疑)⒈齐读,思考明确:⒉探讨对两说的分别怀疑,提法上也有所不同,为什么?明确:①对郦说:客观记叙,没有轻率的判断其是非②对李说:强调对其说法的否定(二)、析第二段(解疑)⒈苏轼对两人的观点都持“疑”,那么,“中华千古奇音第一山”的石钟山到底是因为什么命名的呢?苏轼是用什么手段来解“疑”的呢?明确:实地考察⒉苏轼的实地考察分几个阶段?明确:白天:寺僧演示――“笑”(嘲讽)暮夜:夜泊绝壁――“笑”(自得)明确:①栖鹘――直接绘声阴森可怖-→烘托亲身探访的不易鹳鹤――比喻拟声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明确:明确:①“余固笑而不信也”,这是因李渤的“击石得声”之说本不可信,而一般人却盲目相信,因此觉得可笑。

②“因笑谓迈曰”,这是经过惊心动魄的夜探而弄清石钟山命名由来之后的自得的笑。

⒍小结这一段行文有缓有急,抑扬顿挫,波澜起伏,诙谐风趣。

石钟山记教案doc

石钟山记教案doc

(一)本文思路:全文以 为线索,先“疑” ,后 “ ” ,最后“叹” ,结构严谨,脉络清楚,首尾呼应,中 心突出。全文的思路是: 交代说法 ( ) ( ) 解决疑问 产生感想 ( )
深入思 考后认 真组织 语言
巡视 指 导, 进行 安全 教育
(二)选择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彭蠡(lǐ) 郦元(lì) 钟磬(qìng) 枹(bāo) B. 铿然(kēng) 硿硿(kōng) 莫夜(mù) 栖鹘(hú) C. 磔磔(zhé) 鹳鹤(guàn) 穴罅(xià) 噌吰(chéng hóng) D. 窾坎(kuǎn) 镗鞳(tāng tà) 识之(zhì) 澎湃(pài) 2、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始访其遗踪访,寻 访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尤,更加 B.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舟,坐船 适,到 C.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 莫,暮 汝识之乎 识,记得 D. 殆与余同 殆,几乎 余固笑而不信也 固,本来 3、找出没有通假字的一句( ) A.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B. 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C. 至莫夜月明 D. 汝识之乎 4、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一句的正确译文是( ) A. 虽然大风浪也不能叫它发出响声啊 B. 即使有大的风浪也不能叫它发出响声啊 C. 即使刮大风起大浪也不能叫它发出响声啊 D. 虽然有大的风浪也不能叫它发出响声啊 安全教育: 防止触电 1、不要用湿手、湿布触摸、擦拭电器外壳,更不要在电线上晾衣服或 悬挂物体,或将电线直接挂在铁钉上。 2、发现绝缘层损坏的电线、灯头、开关、插座要及时报告,请专人检 修,切勿乱动。 3、万一遇有电气设备引起的火灾,要迅速切断电源,然后再灭火。 4、发现有人触电时,要先使触电者尽快脱离电源,再采取其他抢救措 施。
导 语 设 计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优秀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优秀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优秀《石钟山记》教学设计优秀1[教学目标]1、理解有疑必察、反对臆断、重视实地考察的精神。

2、重点把握“鼓”、“是”、“遗”、“得”等实词的用法。

总结“而”的用法和否定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的规章。

[教学重点]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句式。

[教学难点]苏轼散文特点及其治学精神。

[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课文解析】注音释义1、噌吰如钟鼓不绝:鼓,《说文解字》中“鼓”除了名词义项即所敲之鼓外,还有动词的义项即以手击鼓之意,引申为“敲击”。

而“噌吰”课本中的解释是形容钟声宏亮,所以“如钟鼓不绝”中的鼓应为动词,译为像敲击钟的声音响个不停。

2、钟磬:(磬,qìng,这里指佛教的打击乐器,样子象钵,用铜制成。

)3、臆断:(臆,yì)仅凭主观推想来断定。

4、夜泊绝壁下:(泊,bó,这里是停船靠岸之意;湖泊,音为pō)5、穴罅:wuéxià(罅,裂隙)6、有大石当中流:(当,dāng)有块大石头在水流中间。

7、殆与余同:(殆dài,这里是也许之意;百战不殆,殆的意思为“危险”。

)8、汝识之乎:(识zhì,这里结合上下文的意思,应释为“知道”。

)9、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饶,ráo)(苏轼的)长子,苏迈要到饶州的德兴县去任县尉。

【内容主旨】本文记录了考察石钟山得名的缘由的过程,文中的叙事,谈论皆由探寻石钟山命名的来由而发,卒章显志,先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观点,再用“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的一叹,一笑点写自己的写作意图。

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段,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解释表示怀疑。

第二段解疑,通过实地考察去探究石钟山命名的真实缘由。

属记叙部分。

第三段得出结论,即事情假如没有亲眼看见,亲耳听到就不能凭主观臆测去推断它的有无。

属谈论部分。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石钟山记》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3)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表达技巧;(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勇于质疑,追求真理。

二、教学重点:1. 《石钟山记》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2. 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表达技巧;3. 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文章的深层含义和哲理的把握;3. 苏轼的文学成就和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石钟山记》,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扫清字词障碍。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逻辑关系和修辞手法。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疑惑,重点解析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表达技巧。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哲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勇于质疑,追求真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字词和知识点。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石钟山记》,完成相关练习题。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需求和困惑,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石钟山记》的内涵和外延;2. 利用案例分析法,剖析苏轼的文学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3.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石钟山记》与其他作品的异同;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教学准备:1. 教案、课件及相关教学资料;2. 《石钟山记》全文及相关注释;3. 苏轼其他作品选篇;4. 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石钟山记》。

(2)理解《石钟山记》中的生词和句式。

(3)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石钟山记》的文法和修辞手法。

(2)学会如何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独立思考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石钟山记》的字词和句式。

2. 苏轼的文学成就和生平。

3. 古典文学作品的欣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石钟山记》中的一些特殊文言现象。

2. 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石钟山记》的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

2. 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石钟山记》。

3. 讲解分析:讲解《石钟山记》中的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

4. 合作探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析《石钟山记》的主题和意境。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6.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石钟山记》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习的氛围。

2. 案例分析:以具体案例为例,分析《石钟山记》中的写作技巧。

3.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教学内容1. 《石钟山记》的背景知识:介绍苏轼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文本分析:分析《石钟山记》的文风、意境和艺术特色。

3. 相关文学作品的比较:将《石钟山记》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12.《石钟山记》教案(表格式)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

12.《石钟山记》教案(表格式)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
第二段:
自:从
舟:名为状,乘船
适:往,到
赴:赴任,就职
因:于是,因此
得:能够
扣:同叩,敲击,敲打
固:本来
暮夜:夜晚
侧:名作状,在旁边
森然:阴森的样子
搏人:扑
译文: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日,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府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县,因此能够看到所谓的石钟山。庙里的僧人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块敲打,硿硿地发出声响。我本来就觉得好笑,并不相信。到了夜晚,月光明亮,我独自和苏迈乘着小船到绝壁下面。巨大的石头在旁边耸立着,高达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要向人扑过来;山上宿巢的隼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中磔磔地鸣叫;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
文章开篇,作者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并进行质疑。请分别找出这两种说法和作者驳斥的理由。
1、先疑郦说——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理由——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2、再疑李说——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理由——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审美鉴赏与创造:《石钟山记》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石钟山的壮丽景色和苏轼的文学才华。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韵味和美感。同时,通过模仿和学习文章中的表达方式,学生也可以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尝试创作出具有个性和特色的文学作品。
文化传承与理解:《石钟山记》作为一篇古代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历史和生活背景。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通过对比和反思,学生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的文化现象,为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石钟山记》教案(通用7篇)

《石钟山记》教案(通用7篇)

《石钟山记》教案〔通用7篇〕《石钟山记》教案〔通用7篇〕《石钟山记》教案篇1教学目的:1、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2、辨析特殊句式的现象并掌握其规律。

3、学习苏轼大胆质疑,重视理论的做法。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大意,辨析词类活用现象及一些特殊句式。

2、学习古人反对主观臆断、存疑必察的务实精神。

教学设想:运用朗读、提问及讨论等方式让学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利用所学的文言知识解决词类活用现象及特殊句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才能、善学善问的才能,力争到达师生互动。

教学步骤:一、复习稳固上节课所学内容:通过同学们的分析^p 得出文章构造:质疑———探疑———结论〔针对此构造对文章内容进展分析^p 〕论证了一个道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中心句)二、分析^p 第一段(学生朗读并提出问题)可能出现的问题:1、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状语后置;承接连词)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定语后置;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3、文章一开场讲“《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出焉’”。

为什么作者不直接讲出来,而要引用《水经》中的话?是不是多余?(讨论后答复)明确:作者引用书中的话比自己的话有力,同时说明石钟出确有其山;通过《水经》提出郦道元的观点,后面提出李渤的观点,两种观点提出来,有了比拟,就为作者的质疑提供了根底,也为下文作者实地去考察提供了根据。

(大家各抒已见,从各个方面答复了这个问题,思维很活泼,讨论也很热烈,很好!下面,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去探疑)三、分析^p 第二、三段(指名朗读)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1、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

(名词活用作状语,从旁边)2、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宏如钟鼓不绝。

(状语后置)3、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

(当:在某处,中流:河流的中央;古今词义辨析,中间是空的)4、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像李渤那样不肯实地考察的人,养尊处优)5、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宏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款坎镗溻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石钟山记》2. 学科:语文3. 年级:八年级4. 课时:2课时5. 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石钟山记》。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翻译重点句子。

(3)分析石钟山名字的由来,了解石钟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石钟山记》的理解。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培养阅读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石钟山的美景,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学习作者敢于探索、严谨治学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石钟山记》。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石钟山名字的由来。

2. 教学难点:(1)分析石钟山名字的由来,了解石钟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石钟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石钟山的美景。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僻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石钟山名字的由来,分析课文中的关键信息。

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对石钟山名字由来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石钟山记》。

2. 运用课文中的句子,描述石钟山的美景。

3. 调查其他名胜古迹的名称由来,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生动展示石钟山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 比较法:引导学生将《石钟山记》与其他名胜古迹的文献进行比较,加深对石钟山独特之处的理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石钟山简介
石钟山位于现在的江西省湖口县鄱阳湖东岸。这座山包括两部分,在县城南的叫上钟山,面积约0.34平方公里,在县城北的叫下钟山,面积约0.2平方公里。两山相距不到一公里,海拔都只有70米上下,相对高度50—55米,其势相向。《石钟山志》将两山合称为“双钟山”,又叫“双石”。在地质构造上,双钟山属石质小山。两山外貌上尖下圆,状如伏钟。两山相比,下钟山比较奇峭,又临大江,号称“江湖锁钥”,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石钟山处于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交通方便,而且波光山色,风景优美,历来成为旅游胜地,自古以来不少文人游客写过游记石钟山的诗文。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观察这座被称为“石钟”的山。寺院的和尚让小孩拿着斧头,在杂乱的石壁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它们发出了硿硿的响声。我本来就觉得可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和苏迈儿乘着小船,来到绝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在旁边耸立着,高达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要向人扑击过来。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磔磔地叫着飞上云霄。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嗽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从水上发出巨大的响声,噌吰地响着像钟鼓的声音连续不断。船夫十分害怕。我慢慢地观察,原来山脚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道它们的深浅,微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激荡撞击便产生这样的声音。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时,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央,石上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很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互相应和着,如同音乐演奏。我于是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时的人并没有欺骗我啊!”
⑶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晚上
⑷汝识之乎:识通志,记住
3.词类活用: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名词用作状语,乘船)
(2)事不目见耳闻(目、耳:名词用作状语,用眼睛……用耳朵)
(3)微风鼓浪(鼓:名词用作动词,振动,吹动)
(4)而此独以钟…发出声音)
六、课文分析
1.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各有什么说法?为什么对郦道元的说法“人常疑之”,对李渤的说法“余尤疑之”?
前人姓名
得名由来
作者态度
作者依据
郦道元
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李 渤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2.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作者首先简单交代自己游览石钟山的原因,再详写探求石钟山命名奥秘的经过。探秘经过可以分为哪两个层次?
前一个层次着力描写石钟山月夜景致。“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石之状貌,已给人阴森恐怖之感,又加上栖鹘惊起,鹳鹤咳笑更是幽深怪异,寒气袭人,一般人怎敢月夜独往?这也可以看成数百年来,石钟山命名缘由无人真正知晓的原因之一吧。这段描写与下文“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相照应。
3.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第三段可以分为哪三个层次?
第一层,用“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表明作者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之后得出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中心思想。
第二层分析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这一层又紧扣上文,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郦元之所见闻,殆于余同”而“言之不详”,因而“人常疑之”;二是“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三是“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四是“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一句话,错误说法形成和流传的原因,关键就在主观臆断。
第三段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结论,带有哲理的意味。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怀疑、察疑、释疑,正是和苏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亲身实地观察的精神一致的。
附 记
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
附记
附:译文
《水经》上说:“鄱阳湖口有石钟山”。郦道元认为这座山下面对着深潭,微风鼓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种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去探寻它的遗迹,在深潭边找到两座山石。敲打它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敲击,声音还在传扬,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它。山石被敲打时铿锵作响,到处都是这样,可是惟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什么缘故呢?
第三层点明写作目的。一“叹”“郦元之简”,含惋惜之情,一“笑”“ 李渤之陋”,明否定之意,写这篇文章的意图就是为了传播正确的观点。
4.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关于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虽然早有成说,但本文作者却不一味迷信和盲从古人,而是在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人们对郦道元的说法的怀疑,以及自己对李渤的说法的怀疑。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够在“莫夜”“乘小舟”实地考察。虽然石钟山一带地处偏僻,地势险要、风险浪恶,但他为了弄清石钟山得名的真相,不避艰险,亲身探访。尽管由于种种原因,他考察得出的结论,不完全正确,但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4.特殊句式:
(1)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句)
古汉语宾语前置的情况大致有三种,第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如上例。第二,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如“微斯人,吾谁与归”。第三,有时为了强调宾语,常用“之”、“是”等词把宾语提到谓语之前,如“唯利是图”。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加点部分为定语后置的形式。再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教 案
课次
内 容 名 称
教材对应范围
授课时间
第7、8周
1
《石钟山记》


页次
授课方法
讲授
3
40—43
授课时数
4
教 具
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目的
1.在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三个自然段之间逻辑关系的基础上,认识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精神。
2.学习并掌握本文涉及到的文言知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凡事,不亲眼看见,亲耳听到,却凭主观想象去推断它的有无,可以吗?郦道元见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相同,但是说得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夜晚乘着小船停靠在悬崖绝壁之下,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人船夫,虽然知道,却不能用文字表述。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啊。但是见识浅陋的人却用斧头之类敲击山石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它的真相。我因此记下这件事,既叹惜郦道元的记载过于简略,又讥笑李渤见识的浅陋。
本文是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写的,此时是其政治上失意之时,此前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由湖州刺史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三、写作背景
苏轼一生遭受政治磨难。入朝任职后,因不同意王安石推行新法,出任杭州通判,后改为知密州、徐州、湖州。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御史李定等弹劾他作诗讽刺新法,以“谤讪朝廷”罪被捕下狱,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幸而未死,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三年(1080)到黄州。元丰七年(1084)被调赴汝州,这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径湖口,游览了石钟山,写了这篇文章。
板书:《石钟山记》
前人姓名
得名由来
作者态度
作者依据
郦道元
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李 渤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教学后记及反思
在教学设计中不是所有的课文都是可以追求一种新鲜的教学方式的,有的时候将文章本来的思路打乱,有利于文章内容的把握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但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是可以如此,对于《石钟山记》来讲,维持它原来的行文线索就更有利于对于文章的把握。
1.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句式
2.苏轼散文特点及其治学精神
难点处理方法
朗读、分析、讨论
复习提问
课外作业题号
教 学 内 容、方 法 和 过 程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俗话也说:“眼见为实”,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韦斯克博士却用事实证明了“眼见”也出错。他进行过一项有趣的研究:他给参加减肥夏令营的青少年,每人发了一个杯子,用来倒橙汁喝。所发的杯子容量相等,却有高有矮,高的高度是矮的两倍。结果发现,青少年用矮杯子的人多出用高杯子的,可见对一件事情的认识是必须不仅要眼见还要亲自考察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今天苏轼也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板书课题)
后一个层次重在描写水石相激的现象,并且写自己亲见其景,亲闻其声,徐而察之,终得其实,以实地考察的见闻去揭千古之谜,以得到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作者认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有两点:第一,“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第二,“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五、疏通词句
1.字词正音:
蠡(lǐ) 枹(fú) 铿(kēng) 磔磔(zhézhé) 噌吰(chēng hóng) 罅(xià)
窾坎(kuǎn kǎn) 莫(mù) 镗鞳(tāng tà) 识(zhì) 无射(wú yì)
2.通假字:
⑴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通含糊,重浊而模糊
⑵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扣通叩,敲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