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小学数学北师大版(新)五年级上_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案
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案)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
生1:我们用了数方格的方法。
生2:我们把这个脚印看成一个近似学过的图形进行计算。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淘气2岁时的脚印图,并提出问题:淘气2岁时,脚印的面积约是多少?(学生先自己独立估一估,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名小组代表汇报。)3.估Fra bibliotek自己脚印的面积。
学生用附页3中图2的方格纸,同桌合作,画出对方的脚印图,估一估自己脚印的面积,并将估算方法和同桌说一说,教师指几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路和计算过程。
多媒体课件、树叶、方格纸。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一、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淘气出生时的脚印图并提出问题:淘气出生时脚印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先独立估计,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小组推荐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生1:我们是用数格子的方法来进行计算的,大约是13cm2。
生2:我把脚印看成近似的长方形,长6cm,宽2cm,面积是:2×6=12(cm2)。
三、实践活动
1.在校园内找一棵树叶比较多的树,估算一片树叶的面积。
2.如果一棵树有10 000片树叶,估算这棵树所有树叶的总面积。
3.在有阳光时,大约每25cm2的树叶能在一天里释放足够一个人呼吸所需的氧气。这棵树在有阳光时,一天里释放的氧气能满足多少人呼吸的需要?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发现了什么?
二、应用方法,解决问题
1.计算树叶的面积。
学生每人拿出准备好的树叶,先同桌互相估算一下它的面积。
师:能不能也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求出树叶的面积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指名回答。
生1:可以把树叶放在格子纸上数一数。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六单元第二课时《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六单元第二课时《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增长的方式和规律。
2.探究身体尺寸、年龄和鞋码之间的关系,分析年龄和身体尺寸、鞋码之间的增长规律,探讨增长的方式和规律。
3.提高学生测量、估算、比较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共同探究、总结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探究年龄、身体尺寸、鞋码之间的增长规律,理解增长的方式和规律。
2.难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通过展示老师自己的鞋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这双鞋是不是老师的。
然后让学生分组,观察、测量其他同学的鞋子,用差异性来判断鞋子属于谁。
2. 探究活动1.小组合作探究老师指导学生将所有同学的年龄、身体尺寸和鞋码写在黑板上,并向学生设置以下问题:•身高、年龄和鞋码之间有没有关系?•身体尺寸和鞋码有没有关系?•年龄和身体尺寸有没有关系?学生分小组讨论答案,并记录下来。
2.分享讨论小组向全班分享所得出的结论,老师在黑板上绘制相关关系图。
3. 练习活动1.给学生发放工具和小组任务,让学生测量小米同学的身体尺寸、年龄和鞋码,然后预测小米未来的身体尺寸和鞋码。
2.同学分组,将小组任务中所获得的所有信息录入表中,互相比较信息,总结规律,最终在黑板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活动,学生们摆脱了枯燥的记忆式教育,变成了活跃的探究者。
学生们通过这个活动理解了自然的规律和科学的知识,也对合作学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尽量创设这种互动式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发现和提高他们的潜力。
5-6-2.成长的脚印(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成长的脚印教材版本:北师大版年级:五年级科目:数学学期:上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位置与方向的概念,能够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方向。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积极参与的意识。
教学重点:1. 位置与方向的概念。
2. 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方向。
教学难点:1. 位置与方向的概念的理解。
2. 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方向的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教学模型。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位置与方向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位置与方向的知识吗?谁能来说一说?二、新课学习1. 讲解位置与方向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2. 讲解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方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
3. 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小结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 老师点评并总结。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例讲解、课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位置与方向的概念,学会了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方向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教学效果。
附:教学课件和教学模型。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案中的核心部分,它详细描述了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如何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巩固学生的理解,以及如何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下是对教学过程的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导入在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回顾已学知识,为学生搭建起与新知识联系的桥梁。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成长的脚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2. 使学生掌握“成长的脚印”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培养学生合作、分享、交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成长的脚印”的概念和意义2. “成长的脚印”的探究方法3. “成长的脚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成长的脚印”的意义,掌握“成长的脚印”的探究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将“成长的脚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引入“成长的脚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成长的脚印”的概念、意义和探究方法,让学生了解“成长的脚印”的相关知识。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有关“成长的脚印”的案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成长的脚印”的意义和探究方法。
4.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成长的脚印”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分享、交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对“成长的脚印”的理解程度。
2.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合作、分享、交流情况,了解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成长的脚印”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2. 辅助资料:与“成长的脚印”相关的图片、故事、案例等3. 实践材料:用于实践活动的相关材料七、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 在实践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分享、交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在教学评价中,注重了解学生对“成长的脚印”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探究,发现和应用规律,培养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
2.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探究,发现和应用规律。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学生作品展示板。
2. 学具:剪刀、彩纸、尺子、胶水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学生成长的脚印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脚印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如何用数学知识描述和解释脚印的规律。
(2)引导学生用剪刀、彩纸等学具制作脚印模型,观察和记录脚印的长度、宽度等数据。
(3)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和比较,发现和应用脚印的规律,如脚印长度与身高的关系、脚印宽度与体重的关系等。
3. 实践应用(1)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如何根据脚印的大小判断一个人的身高、体重等。
(2)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制作脚印测量器,测量同学的脚印大小,并推测其身高、体重等。
4. 总结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制作一份关于脚印的数学日记。
2. 让学生与家长一起探讨,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1.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2. 重点内容:脚印的规律、脚印与身高、体重的关系等。
3.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探究新知、实践应用、总结反思。
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和探究,让学生发现和应用脚印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实践空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第2课时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案 )- 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第2课时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课程名称:数学年级:五年级上册教材版本: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究,发现并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数学素养。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成长的脚印”这一概念。
2.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观察和探究。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成长的脚印”这一概念。
2.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观察和探究。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如图片、视频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与“成长的脚印”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成长的脚印”?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意义?二、探究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脚印,并思考:脚印的大小、形状与什么有关?2.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测量、计算,探究脚印的大小与身高、年龄等的关系。
3.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记录,探究脚印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变化。
三、交流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探究成果。
2.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
四、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成长的脚印”的特点和意义。
2. 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探究成果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作业1. 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如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并记录自己的脚印,思考脚印与自己的成长有什么关系。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应反思以下几个方面:1. 学生对“成长的脚印”这一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观察和探究的能力。
3.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沟通、交流、合作等。
以上就是对“第2课时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重点关注的细节: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观察和探究的能力详细补充和说明:在“第2课时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的教学设计中,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观察和探究的能力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案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2.教学难点
-理解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特别是月份的天数不固定性。
-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日期计算方法,解决如生日、节假日等与时间相关的问题。
-对成长数据进行合理分类和整理,分析成长过程中的规律和趋势。
举例解释: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年、月、日的换算关系以及日期计算方法。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实际案例和图示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成长记录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记录一个月内的阅读书目。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学生们可以动手制作一个简易的日历,通过操作来理解月份天数的不同。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时间单位的基本概念、换算关系以及在记录个人成长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时间管理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它们来记录和规划自己的成长。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培养学生时间观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激发自我管理成长的意愿;
4.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问题解决方案;
5.培养学生反思与评价自身成长过程的能力,形成自我认知和自我教育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年、月、日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掌握日期计算方法,特别是计算某一天是星期几。
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课题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单元第六单元学科数学年级五年级教材分析《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是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第2节。
本节课是一节探索实践活动课。
教材编排分为三部分,教材通过对淘气两个年龄段脚印面积的估计,逐步让学生体会到成长期中脚印面积的大小与年龄增长有密切关系的。
第三部分是让学生运用自己探索出的方法,估计自己脚印面积的大小,在课堂上拓印脚印有点困难,因此改为估计手印面积。
学生在这一活动过程中不仅能巩固前面所学的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更有助于学生形成较为丰富的空间观。
学习目标1.学习目标描述:能用数方格的方法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会用转化成基本图形再用面积公式计算的方法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2.学习内容分析: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经历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以及组合图形的面积探索过程,并能利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规则图形的面积,这些都将成为估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基础。
以往的小学数学几何图形面积计算的内容,仅局限于计算规则图形的面积,但实际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算问题,如何估计出这类图形的面积,是本课的学习内容。
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问题,难以直接运用计算组合图形的方法加以解决,需要有一种新思路、新方法。
3.学科核心素养分析:在估算面积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初步的估算意识和估算习惯,体验估算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重点学会估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
难点利用学过图形的面积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一、复习旧知1.数一数,下面每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每格代表1cm2)2.先用数方格的方法算出每个图形的面积,再用公式算一算,看你的得数是否正确。
(每个小方格的边长表示1cm。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通过复习旧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的知识奠定基础。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成长的脚印》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小数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材中,通过“探索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小数乘法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的运算方法,对乘法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在运算规则上有所不同,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适应和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小数的概念和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小数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2.能够运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4.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小数乘法的运算规则。
2.小数乘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发现法:通过探索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小数乘法的规律。
2.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进行小数乘法的运算,加深对运算方法的理解。
3.实例讲解法:通过具体例子,讲解小数乘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括小数乘法的运算规则、实例讲解等内容。
2.练习题:包括不同难度的小数乘法题目,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3.教学素材:包括小数乘法的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购物、做饭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图片中存在小数乘法的问题。
让学生举例说明,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小数乘法。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小数乘法的运算规则,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同时,给出一些小数乘法的例子,让学生自主进行运算,并解释运算过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动手进行小数乘法的运算,可以选择练习题或者PPT中的例子。
在学生运算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探索并发现平面图形的特征及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探索并发现平面图形的特征及性质。
2.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出示一些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1.2 教师提问: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它们都是平面图形。
2. 探索新知2.1 教师让学生分组探索平面图形的特征及性质。
每组发一张平面图形表格,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式填写表格。
2.2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发现平面图形的性质,如边、角、面积等。
2.3 各小组汇报探索成果,教师总结并给出平面图形的定义及性质。
3. 巩固练习3.1 教师出示一些平面图形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3.2 教师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巩固学生对平面图形性质的理解。
4. 实际应用4.1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房间的面积、设计花园的形状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平面图形知识解决。
4.2 教师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6. 课后作业(略)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及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平面图形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然而,本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在探索新知环节,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平面图形的性质不够了解。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第2课时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 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六单元《第2课时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1. 教学目标•了解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会用米、分米、厘米表示长度;•掌握比较和排列长度的方法;•培养观察、探究、合作和创新的能力。
2.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合作和创新能力,掌握比较和排列长度的方法。
2.教学难点:运用“换算”思想解决问题,理解“合理估算”的概念。
3. 教学内容1.长度测量的意义2.长度测量的基本方法3.长度的表示方法4.长度的比较和排列5.探究活动:成长的脚印4. 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在导入新课时,老师可以请学生参与互动,激发他们的兴趣。
可以使用以下问题:•学生们是否知道什么是“长度”?•学生们有用过“长度”这个词吗?•学生们是否知道如何测量长度?4.2 学习新知识4.2.1 长度测量的意义在介绍测量长度的意义时,老师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
如:有一个问题需要知道某个物体的长度,但是我们眼睛看不清楚,怎么办?我们就需要测量这个物体的长度。
4.2.2 长度测量的基本方法•实物测量法•物体比较法•标尺量法4.2.3 长度的表示方法•米(m)•分米(dm)•厘米(cm)4.2.4 长度的比较和排列在学生学习了长度的表示方法后,老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下几个长度,让学生进行比较和排列,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4.3 探究活动:成长的脚印这是本节课的探究活动,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度的概念和应用。
活动流程如下:1.学生分组,去校园计算每人的脚印长度,记录在表格上。
2.学生们将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和排列,各组报告他们测量的结果。
3.学生们合作制作一张“世界著名建筑物相对高度和长度”的海报,学习这些建筑物的长度、高度及排列。
4.4 总结归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理解测量长度的意义和方法,掌握长度的表示方法,掌握比较和排列长度的方法,同时通过活动锻炼学生观察、探究、合作和创新的能力。
5. 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上的练习;•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长度?2.长度有哪些基本方法?3.长度的表示方法有哪些?4.长度的比较和排列有什么方法?5.你在活动中学到了什么?6.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活动探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度的概念。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背景本教案适用于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整数的运算”第一单元中,其中活动设计旨在通过探索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掌握整数的加减法运算。
二、教学目标1.能够掌握整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2.能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能够通过合作与交流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1.整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2.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活动设计活动名称成长的脚印活动目的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和提升整数的加减法运算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活动材料•班级黑板•整数加减法小白板•问题卡片活动过程1.分组–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由3-4名学生组成。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组长负责指导组内成员完成任务。
2.知识复习–在班级黑板上绘制一个数轴,并对正数、负数、0进行标注。
–复习整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并提供小白板供学生互相演示加减法运算过程。
3.活动任务–给出若干组问题卡片,每张卡片上标注有两个数字或两个算式,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计算结果。
–在计算结果后,学生需要在数轴上标出结果所处位置,并向其他小组展示自己的计算方法。
–完成全部问题后,组长收取卡片,并对小组计算情况进行评分。
活动评价此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1.建议评分: 明确的组长角色,能够很好地协调组员,有清晰的思路并向组员进行清晰的表达,能够合理操作小白板或其他计算工具。
2.计算准确性: 在计算过程中能够避免简单的运算错误,能够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考虑合理性和有效性。
3.数学思维: 思维敏捷,能够迅速处理各种复杂的数学问题,能够根据数学知识分析或解决问题。
4.学习态度: 积极参与活动并尊重小组成员,对数学知识有高度的热情和探险精神,能够发现和探索问题,愿意与他人分享或接受他人的分享。
第2课时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案 )- 2022-2023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第2课时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案)1. 教学目标在本节课中,学生将了解到:1.成长是一个逐渐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2.学生将学会用自己声音的大小与时间单位进行对照,并在实践中感受到不同的时间计量单位;3.学生将了解时间单位之间的转换,掌握用分、秒、小时等时间单位进行计算。
2. 教学重点1.让学生认识到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索来完成;2.让学生掌握时间单位之间的转换,以及用分、秒和小时进行计算。
3.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切实的实践体验来感受不同时间单位的计量方式,并学会将它们转换成其他时间单位。
4. 教学准备1.时间计量器(如秒表、时钟等);2.画纸和油画笔;3.课件和PPT。
5. 教学过程5.1. 导入活动首先,老师将以“是什么让我们成长?”为主题,让学生自由思考,找出影响我们成长的各种因素,如父母、老师、朋友、环境、学习等。
在此过程中,老师需要引导学生逐一分析这些因素,并梳理出成长的要素和特点。
5.2. 实践探索1.首先,老师将向学生介绍时间单位的基本概念,如秒、分钟和小时;2.老师将把学生分成几组,让他们借助时间计量器进行实际实践,以感受不同时间单位的计量方式;3.接下来,老师将让学生以1秒钟呼吸、3秒钟说出自己名字、5秒钟做5个俯卧撑为例,让学生思考不同时间单位之间是如何换算的,并总结出具体的换算方法;4.学生将根据老师提供的举例进行小组讨论,以自己的方式将其换算成其他时间单位;5.最后,老师将邀请学生一起合作,将不同的时间计量方式和换算方法汇总起来,形成一张“成长的脚印”画像。
5.3. 总结反思在本节课的最后,老师将邀请学生共同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和感受,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亲自计算一下不同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6. 课堂延伸1.对于掌握较好的学生,可适当提升复杂度,让学生尝试将时间单位换算为毫秒或者周、月等更大的时间单位;2.对于时间计量和换算有困难的学生,老师可采用分组辅导、个别指导、课后辅导等方式,帮助他们补充所需知识,消除相关疑虑。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在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将继续学习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探索活动的第五个主题——《成长的脚印》。
通过这个活动,我希望孩子们能够理解数字和图形的增长,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是教材第六章的第二节,主要讲解图形和数字的增长规律。
我们将通过观察、分析和操作,理解图形和数字增长的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孩子们能够理解图形和数字的增长规律,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孩子们理解图形和数字的增长规律,难点是让孩子们能够将这些规律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和实物,以及一些练习题,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进行实际操作。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通过展示一些孩子们的成长照片,引导他们观察和思考,他们的成长是不是每一步都有脚印,每一步都有数字?2. 讲解:然后我会引导孩子们观察和分析这些脚印和数字的关系,理解它们的增长规律。
4. 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他们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在课堂上,我会通过板书来展示脚印和数字的增长规律,让孩子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些规律。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孩子们根据今天的学习内容,画出自己的成长脚印,并标明每一步的数字。
答案:孩子们的作业将会是一张张充满个性和创意的成长脚印图,每一步都标明了数字,展现了他们的成长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今天的学习效果,看看孩子们是否理解了脚印和数字的增长规律,并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
同时,我也会鼓励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更多的数字和图形增长的现象,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这就是我今天要分享的教学内容。
希望通过我的引导和孩子们的参与,他们能够理解和掌握数字和图形的增长规律,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精品教案
第2课时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学内容】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材第90~91页)【教学目标】1.能正确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大小。
2.能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3.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教学重点】能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掌握把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近似的基本图形的方法。
一、复习导入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个有特殊意义的脚印图片,请看大屏幕(出示:月球上的第一个脚印)。
也许若干年后的一天,在月球上留下第一个中国人的脚印的人就是在座的某一位。
请看第二个脚印:(出示:淘气的脚印)这是一张淘气刚出生时脚印的图片,怎样才能知道这个脚印的面积是多少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和计算方法。
二、探究新知1.估算淘气出生时的脚印。
出示淘气出生时的脚印,怎么能知道脚印面积大约是多少呢?(1)自己先独立进行估计,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
(2)全班交流①用数格子的方法来进行计算,大于半格的记作1格,其他不够半个格子记作0格,这样大约是14平方厘米。
②从脚印形状看,有点近似梯形,上底5格,下底约6格,高约3格,根据梯形的面积公式,算出(5+6)×3÷2=16.5(平方厘米)。
(3)小结:①在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时,可以把不规则的图形看成与它近似的规则图形,计算出面积,也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求出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②用数方格子的方法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时要注意:a.把不满一格的按半格来数;b.把不规则图形看成近似的基本图形;c.把不规则图形分割成几个近似的基本图形。
2.估算淘气两岁时的脚印大小。
学生先独立完成,师巡视。
学生汇报:用近似图形的方法计算脚印的面积大约是57平方厘米,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脚印大约是41平方厘米。
3.估计自己脚印的面积。
(1)借助附页3的方格图估算脚印面积。
师:怎样把自己的脚印画在方格纸上?引导:把脚踩在方格纸上,沿脚的四周画一圈,就画出脚印的轮廓。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2课时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2课时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一、活动目的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自己身高的变化趋势,探索身高变化与年龄、性别、生长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学会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二、活动准备1. 物品准备测量身高的工具(如卷尺等)、笔、纸以及计算器。
2. 学生准备鼓励学生在课前思考一些问题,如:•根据个人印象,自己从小到大身高有没有变化?有变化是怎样的?•一个人的身高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班内同学之间的身高差异大吗?会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趋于平缓?三、活动流程1. 导入活动通过提问,激活学生的思考:你的身高有变化吗?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你的身高发生变化的?2. 实施活动2.1 数据的收集给每个学生配备测量身高的工具,让他们分别测量自己的身高,并将结果记录在纸上。
2.2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将学生测量得到的身高数据整理成表格,可按照年龄、性别、生长环境等分类。
学生们可以利用自己的电脑或手机,使用Excel或其他工具将数据整理成表格,并对数据进行初步的分析。
2.3 分析数据将表格分析出的结果呈现给学生,引导他们发现身高变化与年龄、性别、生长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同时让学生模拟出不同年龄段的身高变化趋势,呈现给同学。
3. 活动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如:学会了如何收集数据、如何整理数据、如何使用数据分析工具,掌握了发现身高变化与年龄、性别、生长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的方法等。
四、活动扩展让学生分组,根据自己收集到的数据,制作一张关于身高变化趋势的图表,并在班内进行展示。
同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一个问题,如“身高高的学生智力更强吗?”等,并给出自己的分析结论。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探究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探究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探究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探究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数据的收集与处理》中的探究活动《成长的脚印》。
该活动要求学生通过调查、收集、整理数据,了解不同学科在小学阶段的学习情况,并用统计图表进行展示,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调查、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学会用统计图表展示数据。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
3. 通过对不同学科学习情况的调查,让学生认识到各学科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制作合适的统计图表。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数据分析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统计图表模板、彩色笔等。
2. 学具:调查表、统计图表模板、彩色笔、学习手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学长过程中的照片,引导学生回忆过去的学习生活,激发学生对数据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学习手册中的相关任务,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 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调查,收集不同学科在小学阶段的学习情况。
调查内容包括:数学、语文、英语、体育等。
4. 数据整理:各小组将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填写统计图表模板。
5. 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自己的统计图表,分享调查成果。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学会客观评价。
6. 课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调查数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进行展示,巩固所学知识。
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学习的收获,引导学生认识到各学科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成长的脚印2. 板书内容:调查方法数据整理统计图表制作数据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本节课的调查数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进行展示,并写一篇关于各学科学习情况的短文。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6单元: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6单元: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成长的脚印》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索规律,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数量的增减变化规律,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对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索数量的增减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探索数量的增减变化规律。
2.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用数学方法解决。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
2.采用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3.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数学的魅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案例,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2.准备相关的数学道具,用于让学生实际操作。
3.准备相关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照片,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呈现一些具体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
例如,一个班级有30名学生,其中有12名学生参加了数学竞赛,那么参加了数学竞赛的学生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索数量的增减变化规律。
例如,让学生拿出一堆糖果,然后逐渐减少糖果的数量,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糖果数量的增减变化规律。
4.巩固(10分钟)教师呈现一些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2课时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2课时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数学活动,认识和理解比例尺,能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出图上距离。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认识比例尺2. 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出图上距离3. 实际应用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比例尺,能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出图上距离。
2. 教学难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对比例尺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讲解(1)认识比例尺a. 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找出图上的比例尺。
b. 讲解比例尺的意义,让学生理解比例尺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c. 学生举例说明比例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出图上距离a. 出示例题,引导学生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出图上距离。
b.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点评并总结方法。
c. 学生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实际应用(1)让学生测量教室的长和宽,然后根据比例尺画出教室的平面图。
(2)学生展示作品,互相交流,教师点评。
4.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总结自己在比例尺方面的收获,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地图,找出比例尺,并试着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探究,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和理解比例尺,能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出图上距离。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探究,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教材在这一节中,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特征,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图形。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对图形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这一节内容中,学生需要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征,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挑战。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探究,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征。
2.难点:对一些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探究来发现图形的特征。
2.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图形。
3.采用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形材料。
3.分组讨论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图形的共同特点,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特征。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征。
3.操练(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对图形特征的理解和掌握。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长的脚印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第90-91页。
教学目标:
1、能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一些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能正确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大小。
2、能借助方格图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在估算面积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初步的估算意识和估算习惯,体验估算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
3、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教学重点:
利用方格图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
教学难点:
掌握把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近似的基本图形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观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探究了组合图形的面积,谁能说说怎样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原来的图形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出示树叶,石头,让学生观察,发现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这些图形的面积应该如何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和计算方法。
二、探究新知
1、估算淘气出生时的脚印。
师:从我们牙牙学语到认识数字,从我们拿起笔到记录生活中的开心快乐,同学们每天都在不知不觉中成长。
我想:只要同学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成功的道路上必将留下你们一串串成长的脚印。
老师带来了淘气出生时的脚印图片。
怎样才能知道这个脚印的面积有多少呢?(1)学生自己先独立估计这个脚印大约有多少平方厘米?然后小组
内交流估计的方法。
(2)全班交流:
①用数格子的方法来进行计算的,大于半格的记作1格,其它不
够一个格子记作0格,这样大约是14平方厘米
②把不满一格的按照半格进行计算,这样大约是11.5平方厘
米师:大家都是用数方格的方法估计的,还有没有其它的估算方法?
③从脚印形状看,有点近似梯形,上底4格,下底约6格,高约3格,根据梯形的面积公式,算出(5+6)×3÷2=16.5(平方厘米)。
师:想一想,为什么用近似图形计算出的面积会比较大呢?
学生思考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各自的看法。
(用近似图形计算
面积时,很多空白的地方都被计算在脚印里了)。
小结:在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时,可以把不规则的图形看成与它近似的规则图形,计算出面积,也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求出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2、估算淘气两岁时的脚印大小。
想一想:如果用近似图形的方法计算脚印的面积,可以把脚印看成哪些图形?学生观察后回答。
小结:我们可以把脚印看成梯形或长方形,利用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求出脚印的面积。
如果看成梯形,上底有几格,下底有几格,高有几格?
独立完成,师巡视。
学生汇报:
用近似图形的方法计算脚印的面积大约是57平方厘米,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脚印大约是41平方厘米。
3、估计自己脚印的面积。
①借助附页3的方格图估算脚印面积
师:怎样把自己的脚印画在方格纸上?
引导:把脚踩在方格纸上,沿脚的四周画一圈,就画出脚印的轮廓。
②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算出自己脚印的大小。
学生汇报,并说说用什么方法估算的?
一、巩固练习
1、教材第91页练一练第1题。
(1)学生独立估计。
(2)交流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估计的。
小结:用数方格的方法,满格的按1格计算,不满1格的按半格算,数出每个图共有多少个满格,多少个半格,在求出总共有多少格,因为每格面积是1平方厘米,关键看数出的格数,就能估计出每个图的面积大约是多少了。
2、估算手掌的面积。
(1)师:估一估自己手掌的面积。
(2)学生合作估算并在方格纸上验证(学生在此环节开展好帮差活
动)。
(3)展示汇报,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估计的。
2、教材第91页练一练第2题
独立估计3个圆的面积,集体交流,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体会?说来听听。
五、作业:
教材第91页练一练第3题
板书设计
成长的脚印
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算方法:
1、借助方格图数一数所占的格数。
2、把它看成一个近似的规则图形,测量后进行计算。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