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案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案

东营职业学院《环境生态学》课程教案授课教师:赵春课程名称:环境生态学专业班级:11级生物技术及应用第四章生态系统第二节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生物与生态工程学院赵春一、教材分析本次课程讲解的主要内容是生物专业新教材第四章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的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内容。

传统的学科体系侧重讲述植物、动物、微生物和人类的关系,重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其中有些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新教材编写框架突出了人与生物圈,教材的知识体系也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构建的,即突出人类活动的内容,突出生物圈,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认识生物和生物圈与人类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通过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学生分析学生具有自然常识的知识基础,可以通过前面第一节内容的学习,来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探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总结出生态系统的特征和类型,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欠缺,在教学中应多采取观察思考、资料分析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学生由于受以前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的影响,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能力差,因此本节课课前强调学生回去搜集和交流“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营养级的实例和自然界中生物间的信息传递”的资料。

由于本节课内容比较多,平时上这一节课时我都要留下一点内容,这次课程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尽量完成本节课的内容,保持内容的完整性。

三、教法设计1.多媒体教学法:采用课件以增大教学容量,用实物投影仪投影相应的食物链、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等。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讲解、学生讨论、抢答相结合,使课堂气氛活跃,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通过教师点拨、指导、提问,实现一定的能力梯度,让一般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达到教学目的,体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3.搜集和整理资料:为解决教学难点,发动学生去搜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营养级的实例和自然界中生物间的信息传递”的资料,让学生在搜集和整理的基础上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特点,从而突破难点。

2024版年度环境生态学课件PPT共63张大纲

2024版年度环境生态学课件PPT共63张大纲
生态风险的管理与应对措施
提出生态风险的管理和应对措施,包括风险预警、风险防范、风险 处置等,以及加强生态风险管理的建议。
26
07
环境生态学的未来发展
2024/2/3
27
环境生态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严重,对环境生 态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机遇
和岩石圈上层。
2024/2/3
生态系统
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群落与其非 生物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 流动和信息传递而形成的相互作用、 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
生物群落
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种群 的集合体,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环 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
8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环境为生物提供生存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同时 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过程。
案例分析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生态保护和恢复的成功实践,如退耕还林、湿 地保护等。
24
生态工程与技术
1
生态工程的概念与特点
介绍生态工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强调其在解决 环境问题、促进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
生态工程的技术与方法
详细介绍生态工程的技术和方法,包括生态修复 技术、生态农业技术、生态园林技术等,以及其 在实践中的应用。
2024/2/3
16
群落的动态与演替
群落动态
包括季节变化、年际变化以及长 期演替趋势,反映了群落随时间 的变化规律。
演替过程
包括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是群 落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 的有序变化过程。
影响因素
包括自然因素(如气候、土壤、 地貌)和人为因素(如土地利用、 环境污染),对群落动态和演替 产生重要影响。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文本资料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文本资料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260412课程名称:环境生态学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Ecology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54学分:3.0适用对象: 环境科学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二、课程简介环境生态学属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方向课。

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该课程注重生态学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介绍了生态学的基本理论,重点介绍生态系统生态学;阐述了生态系统服务、人为干扰对生态系统的损伤、生态恢复、生态系统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等。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环境生态学的形成过程及发展趋势,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理论,研究方法及实际应用。

了解受损生态系统变化,掌握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以及修复对策,掌握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在认识和掌握生态学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生态学理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被污染和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环境科学、恢复生态学等基本概念;2.熟悉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3.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提高保护环境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其形成与发展1.主要内容: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演变,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其发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生态学,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及演变,环境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认识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第二节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1.主要内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及发展趋势;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与任务。

环境生态学 教学大纲

环境生态学  教学大纲

环境生态学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050212Z10课程名称:环境生态学/Environmental Ecology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环境科学概论适用专业: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先修课程要求:环境科学概论适应专业:环境工程1、盛连喜主编,环境生态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李博主编.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环境生态学》是根据全国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规范设定的专业方向课程。

《环境生态学》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生态学基本知识,包括生态过程的基本规律、自然界生命系统与其支持系统间的相互关系、人类社会发展及生产活动对生物圈各类生态系统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人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对生态系统的保育,对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和所开展的生态建设等知识,能灵活运用生态学原理分析和解决环境科学和工程中的机理问题,为后续涉及环境生态学内容的课程学习、培养解决受损生态系统修复、环境生态工程等复杂工程问题的基本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打下良好、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知识要求:环境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理论解决环境问题的科学。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生态学的学科思维、学科视野和学科方法论知识,也为学生从事环境生态工程专业技术工作、科学研究工作及工程应用工作提供重要的专业理论基础。

环境生态学整合了生态学基础理论的内容,重点突出生态系统的理论及其实际应用,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运用生态学理论实施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熟悉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技术,掌握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及生态工程技术、具备基本的生态规划与生态风险评估技能。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环境生态学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Ecology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48学分:3.0适用对象:环境科学专业考核方式:闭卷考试二、课程简介环境生态学属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方向课。

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该课程注重生态学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介绍了生态学的基本理论,重点介绍生态系统生态学;阐述了生态系统服务、人为干扰对生态系统的损伤、生态恢复、生态系统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等。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环境生态学的形成过程及发展趋势,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理论,研究方法及实际应用。

了解受损生态系统变化,掌握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以及修复对策,掌握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在认识和掌握生态学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生态学理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被污染和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环境生态学、生态学的概念;2.了解环境生态学、生态学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过程;3.理解环境生态学与其他关联学科的关系;4.熟悉环境生态学、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其形成与发展1.主要内容: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演变,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其发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生态学,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及演变,环境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认识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第二节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1.主要内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及发展趋势;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与任务。

环境生态学教学大纲

环境生态学教学大纲

环境生态学Environmental Biology课程编号:4350742课程属性:专业方向课学分:2学分学时:32学时(讲课:32学时)课程性质:选修先修课程:环境科学概论适用专业:环境科学教材:《环境生态学导论》,高教出版社,盛连喜主编,2002。

开课院系: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环境生态学的形成过程及发展趋势,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理论,研究方法及实际应用,掌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特征、组成、结构以及生态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

了解受损生态系统变化,掌握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以及修复对策,掌握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要求将各章节知识点分为掌握、熟悉、理解、了解、初步了解等)1.绪论(2 学时)(1)掌握生态学的定义,环境生态学的定义;(2)熟悉环境生态学的主要内容;(3)理解环境问题;(4)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5)初步了解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及发展趋势。

2.生物与环境(4 学时)(1)掌握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2)熟悉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适应;(3)理解生物的趋异和趋同适应;(4)了解环境的概念;(5)初步了解环境的类型;3.种群生态学(8 学时)(1)掌握种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征,种群增长,种群增长模型,种群的数量动态;(2)熟悉种群调节;(3)理解生态对策;(4)了解生物的种内、种间关系,;(5)初步了解种群关系;4.群落生态学(6 学时)(1)掌握生物群落的特征、种类组成和结构特点,生物群落的演替理论和生物群落的演替的制约因素;(2)熟悉外在干扰和生物因素对群落结构的影响;(3)理解干扰,生物因素(竞争、捕食),岛屿与群落结构(物种数与岛的面积,MacArthur 的平衡说);(4)了解生物群落演替的单元顶级论与多元顶级论;(5)初步了解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其研究意义;5.生态系统生态学(8 学时)(1)掌握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特点;(2)熟悉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3)理解信息传递的特点;(4)了解地球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5)初步了解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6.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修复(4 学时)(1)掌握退化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成因,恢复生态学及其基本原理;(2)熟悉干扰的特性与生态学意义,干扰生态学;(3)理解退化生态系统的类型、特征及其成因,中国的脆弱生态系统现状;(4)了解恢复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研究进展;(5)初步了解恢复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三、大纲说明(1)作业和报告:作业5 次;(2)考核方式:闭卷考试(3)总评成绩计算方式: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80%)(4)是否使用多媒体:是四、参考书目1、《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博主编,2000.。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环境生态学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Ecology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48学分:3.0适用对象: 环境科学专业考核方式:闭卷考试二、课程简介环境生态学属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方向课。

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该课程注重生态学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介绍了生态学的基本理论,重点介绍生态系统生态学;阐述了生态系统服务、人为干扰对生态系统的损伤、生态恢复、生态系统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等。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环境生态学的形成过程及发展趋势,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理论,研究方法及实际应用。

了解受损生态系统变化,掌握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以及修复对策,掌握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在认识和掌握生态学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生态学理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被污染和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环境生态学、生态学的概念;2.了解环境生态学、生态学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过程;3.理解环境生态学与其他关联学科的关系;4.熟悉环境生态学、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其形成与发展1.主要内容: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演变,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其发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生态学,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及演变,环境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认识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第二节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1.主要内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及发展趋势;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与任务。

《环境生态学》教学大纲-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环境生态学》教学大纲-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环境生态学学时:40预备知识:授课方式:讲授、自学教材及参考书:教材:《城市环境生态学》,戴天兴编,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l年。

参考书目:《城市生态工程学》,马光、胡仁禄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

《城市生态环境学》(第二版),杨士弘编著,科学出版社,2003年。

《城市环境物理》,刘加平编著,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年。

《景观设计学》(第三版),[美]西蒙.O.西蒙兹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

《可持续发展论》,张坤民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年。

基本要求:本课程为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的生态、环境教育系列中的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内容由环境学基础、生态学基础、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环境问题及其对策以及城市景观设计生态技术等内容组成,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环境和生态学基础知识,合理地解决城市环境设计以及景观设计中的环境问题;学习城市生态环境基本知识,掌握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方法和措施。

讲授的主要内容:1.绪论课程内容、范围、意义及学习方法。

(2学时)2.环境、环境科学基础。

3.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学时)4.生物圈、生态因子、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知识。

(4学时)5.城市环境生态学基础。

(2学时)6.城市生态系统概念。

(2学时)7.城市生态系统平衡与调控方法。

(2学时)8.城市化与城市环境。

(2学时)9.城市大气污染的设计控制措施。

(4学时)10.城市水资源特征与水污染防治。

(2学时)11.固体污染物及其控制措施。

(2学时)12.城市声环境基础。

(2学时)13.城市电磁环境问题。

14.城市光环境问题。

15.城市气候特征。

(2学时)16.城市防灾基本知识。

(2学时)17.绿化及其生态效应、城市绿化规划。

(2学时)18.景观学基础、城市景观特征。

19.景观生态设计方法。

(4学时)20.城市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

(2学时)21.城市环境美学质量评价方法。

(2学时)课程教学要求:1.了解环境学、生态学基本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生态学》教学大纲
(Environmental Ecology)
一、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2302912
学 分:2
总 课 时:30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环境科学
先修课程:环境学,环境工程导论
二、本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
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新兴的渗透性很强的综合性边缘学科,适合于环境类专业的本科生作为专业课来学习,可以为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环境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增强环境生态保护意识,促进生态文明发挥重要作用,为培养21世纪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提供了宽阔的环境生态基础知识平台和广阔的创新思维空间。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能运用生态学的原理,理解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解决实际环境问题。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
要求一般理解和掌握的内容: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内容;环境生态学定义、形成和发展,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发展趋势。

重点内容:环境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任务。

难点内容:环境生态学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要求一般理解和掌握的内容:环境和生态因子的基本概念,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生态因子的作用及其生物适应性。

重点内容:主要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

难点内容:生态因子作用的分析。

第三章 生物种群
要求一般理解和掌握的内容:种群的概念与基本特征,种群动态与种间关系,包括:生命表的构建和分析方法;种群增长基本模型和生物学意义;自然种群变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生态对策及其实践意义;生态位理论及其实践意义。

重点内容:种群动态和种间关系。

难点内容:种群增长基本模型和生物学意义。

第四章 生物群落
要求一般理解和掌握的内容:群落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包括: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与数量特征;生物多样性指数;群落的时间、空间结构与影响因素;岛屿理论及其与自然保护的关系;群落演替的类型与基本过程。

重点内容: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难点内容:应用群落生态学原理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第五章 生态系统
要求一般理解和掌握的内容: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成分和结构、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和生态平衡等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包括: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组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及其作用;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和生态金字塔的概念;生
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重点内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结构。

难点内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机制。

第六章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要求一般理解和掌握的内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生态效率;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生态系统中的次级生产;能量动态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分解作用。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物质循环的一般特点;水循环;碳、氮、磷和硫循环;有毒有害物质的循环。

生态系统的信息流,包括:生物信息及信息流的基本概念;信息的度量和信息处理模型;信息化的生态系统。

重点内容:生态系统的能流、物流、信息流。

难点内容:生态系统的能量动态分析。

第七章 生物圈主要生态系统及自然资源的保护
要求一般理解和掌握的内容:陆地生态系统,包括:陆地生态类型、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森林、草原、荒漠、苔原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包括: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其特点;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与调控。

水域生态系统,包括:湿地、淡水、海洋生态系统。

重点内容:各生态系统的特点,生态系统功能恶化原因及恢复和保护对策。

难点内容: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及城市化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

第八章 环境污染的生态效应
要求一般理解和掌握的内容: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环境污染的种群生态效应;污染物的群落与生态系统效应;污染物生态效应研究方法;生物监测,包括:监测生物及指标的选择,生物监测的基本方法。

重点内容:环境污染的种群生态效应;污染物的群落与生态系统效应。

难点内容:污染物生态效应研究方法。

第九章 环境污染防治的生态对策
要求一般理解和掌握的内容:水、大气、土壤、固体废物污染与控制;环境污染治理的生物技术;环境生态工程;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

重点内容:环境污染的概念及防治对策;大气、水、噪声、固体废弃物、土壤、恶臭等环境治理对象的生物和生态防治方法与对策。

难点内容:环境生态工程及环境污染治理的生物技术。

第十章 应用环境生态学
要求一般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全球变化的内容及减缓途径;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途径;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程序、方法;生态风险评价的步骤和方法;生态规划的原则和方法;生态示范区的建设。

重点内容:全球变化的内容及减缓途径;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途径。

难点内容:生态风险评价的步骤和方法。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
章节内 容总参考时数第一章绪论1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3第三章生物种群 3第四章生物群落3第五章生态系统 3第六章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5第七章生物圈主要生态系统及自然资源的保护4第八章环境污染的生态效应3第九章环境污染防治的生态对策 2第十章应用环境生态学3合 计30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标准
考核方式:闭卷
成绩评定标准:成绩评定为百分制。

其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卢升高,吕军主编,《环境生态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参考书目:[1]、盛连喜,冯江,王娓,《环境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金岚,《环境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3]、程胜高等,《环境生态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4]、李振基等. 《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0
执笔人: 何闪英
??
??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