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参评版面赏析

合集下载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点评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点评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点评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是评选出的在中国新闻领域具有重要价值和影响力的作品。

以下是对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的点评:
1. 价值观引导:一等奖作品往往能够传递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引导社会舆论的正确方向。

它们可能深入报道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现象的真相,提供公众所需的信息。

2. 专业报道:一等奖作品在新闻报道方面表现出色,具备高度的专业性和准确性。

它们可能通过深度调查、独立报道等方式,呈现出对事件的全面把握和客观准确的描述。

3. 影响力和创新性:一等奖作品在报道中可能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创新性。

它们可能通过独特的视角、创新的报道方式或者引起公众广泛关注的话题,突破传统报道模式,产生较大的影响力。

4. 价值传递和社会效益:一等奖作品往往能够传递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并对社会产生较大的正面效益。

它们可能通过报道社会问题、倡导社会公正等方式,引起公众的关注,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

总的来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在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准确性、影响力和创新性等方面都具备较高的水平,是中国新闻界的优秀代表作品。

这些作品通过深入调查、准确报道,影响公众舆论,引导社会发展方向,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新闻奖消息文稿版面设置

中国新闻奖消息文稿版面设置

中国新闻奖消息文稿版面设置中国新闻奖是我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旨在表彰在新闻实践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媒体和新闻工作者。

消息文稿作为新闻奖评选的重要依据,其版面设置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新闻奖消息文稿的版面设置,以供参考。

一、版面布局1.页边距设置:上下边距为2.54厘米,左右边距为3.18厘米。

2.行间距设置:统一采用1.5倍行距。

3.段落设置:首行缩进2字符,段落间距为0。

4.字体及字号:标题字体为黑体,字号为小二号;副标题字体为楷体,字号为小三号;正文字体为仿宋,字号为小四号。

5.分栏设置:建议采用单栏排版。

二、版块划分1.标题区:位于版面顶部,包括主标题和副标题。

2.消息来源区:位于标题下方,注明消息来源,如“据新华社电”。

3.导语区:位于消息来源区下方,简要概括消息主要内容。

4.正文区:分为若干部分,分别介绍消息的背景、事件经过、影响及意义等。

5.结语区:位于正文下方,对消息进行总结或评价。

6.落款区:位于版面底部,注明作者、单位、日期等信息。

三、注意事项1.版面设计要简洁大方,避免过多装饰性元素。

2.标题要突出重点,简洁明了,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3.导语要简练,概括性强,引导读者继续阅读。

4.正文中注意使用合适的标题、小标题,使文章结构清晰。

5.注意保持版面的整洁,避免出现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等。

6.遵循新闻伦理,确保消息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总结:中国新闻奖消息文稿的版面设置要求简洁、清晰、规范,旨在为评委和读者提供良好的阅读体验。

在创作过程中,作者需注重版面设计、内容结构和语言表达,以提高消息文稿的整体质量。

中国新闻奖参评版面赏析

中国新闻奖参评版面赏析

中国新闻奖参评版面赏析编者按:第21届中国新闻奖已经于今年8月评出(目录详见中国记协网)。

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这里发表一篇赏析性文章,旨在引起新闻从业人员对中国新闻奖的学习、研究兴趣。

报纸的版面是版面编辑传达信息的手段,如何让受众优先接受自己要传播的信息,是我们组版编辑时刻要研究的问题。

据统计,人们从外界获取的信息中,视觉成分占74%~80%。

作为读图时代的产物,目前流行的报纸版式就是“粗题短文多板块,钢筋结构(条块纵横)大窗户(图片)”的版式。

针对目前比较流行的版式,在设计的过程中如果能把握好以下几组概念,可以使我们报纸在报摊上的众多报纸中首先“抓”住读者的眼球。

视觉整体和视觉中心读者阅读报纸时,首先会在视觉上对版面有一个整体感受。

视觉整体化就是要求整张报纸的风格要有统一的设计,各版编辑在突出个性的同时,也要保持风格一致,达到多样统一的视觉效果。

追求“简约美”是整体化的一个大趋势,即尽可能地简化报纸版面的整体构成。

从近年来流行的版面设计风格看,追求简约化、注重整体性已成为目前版面美学的追求。

从版面编排的规律看,各种元素的简化和统一不仅是方便阅读的需要,也是产生视觉美感的需要。

例如,2008年5月20日《河南日报》一版(图1),反映的是2008年5月19日~21日期间,全国为汶川大地震中数万遇难者哀悼。

该版用最简洁的方式表达出了举国哀伤的气氛,一张照片发了一个整版,整个版面形成了一个视觉整体。

该版获第19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追求规整和统一并不是要放弃对版面视觉中心的强化处理。

视觉中心就是具有突出特征,能够左右读者对报纸版面认识的核心元素。

实践证明,视觉中心越明显,越有利于实现整体效果,对视觉中心的优化其实就是要协调版面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据研究,视觉中心并不一定固定在报纸的头条或报眼处。

如果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人的视觉中心常常位于版面自下而上5/8的区域。

我们可以通过利用“三三黄金律”(两条垂直线和两条水平线交会的四点,就是视觉中心)来帮助确定视觉中心。

中国新闻奖消息文稿版面设置

中国新闻奖消息文稿版面设置

中国新闻奖消息文稿版面设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新闻奖消息文稿版面设置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奖项,每年都会吸引众多新闻人士的关注和参与。

获得中国新闻奖的荣誉不仅代表着新闻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和道德水准,更是对他们一年来辛勤工作的肯定和鼓励。

中国新闻奖的消息文稿的版面设置显得尤为重要。

一、标题消息文稿的标题应该简明扼要地概括主要内容,引人关注。

通常可以使用粗体字将标题突出显示,字号宜适中,不宜过大或过小。

标题中应包含关键词,让读者一目了然,明确文章主题。

二、摘要摘要是消息文稿的精华所在,在有限的空间里,将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和提炼,让读者快速了解新闻的主旨。

摘要一般放在消息文稿的开头部分,字数不宜过多,控制在50字左右为宜。

三、正文排版消息文稿的正文内容应当清晰、简洁,行间距适中,段落明确。

可适当使用加粗、斜体、颜色等方式突出重点内容。

图片与文字的搭配也要得当,图片应该与文字内容相辅相成,形成呼应。

四、引用资料在消息文稿中,如果需要引用相关资料或报道,应标明出处,并按规范格式书写。

引用的内容应清晰准确,不可歪曲事实。

应注明资料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避免造成误解或不实消息的传播。

五、结尾消息文稿的结尾部分可以适当进行总结或展望,让读者对新闻事件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也可以引用相关人士的评论或观点,增加消息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结尾部分应分段清晰,书写简洁明了。

六、附表附图消息文稿中如果需要附带表格、图片等资料,应明确标注,使读者能够一目了然。

表格排版整洁,内容准确;图片清晰明了,与正文内容相符,不宜过多或过少。

中国新闻奖消息文稿的版面设置十分重要,合理的版面设计能够提高消息的阅读率和传播效果。

消息文稿的内容要原汁原味,表达清晰准确;版面设置要合理美观,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

希望各位新闻工作者在撰写和编辑新闻稿件时,能够重视版面设置,提高报道的专业水准和传播效果。

【2000字】第二篇示例: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最高荣誉奖项,每年评选一次。

浅析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

浅析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

浅析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和评选标准,旨在表彰和推荐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优秀作品。

在新闻评论作品方面,中国新闻奖关注的是思想深度、观点独特、语言准确、文风优美等方面的特点。

以下将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浅析。

一、思想深度中国新闻奖评选新闻评论作品时,首先关注的是思想深度。

新闻评论作品要求对社会、政治、人文等各个方面的问题都有一定的见解和认识。

在表述问题时,要深入探究问题的本质,分析问题的规律,并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辨和分析。

同时也要关注问题的前沿性和时效性,呈现出强烈的时代感和价值感。

二、观点独特中国新闻奖评选新闻评论作品时,还要求作品在观点独特方面有所突破。

不能一味的重复传统观点或者简单地引用他人的观点,而是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考。

在对待问题时,要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不应盲从或道听途说。

观点独特是新闻评论作品的精髓之一,仅有独特的思想和观点才能让作品站得住脚、有说服力。

三、语言准确新闻评论作品的语言必须准确无误,不能存在语病或用词不当。

评论作品是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和分析,因此对于描述事物、分析问题时需要使用准确的文字和术语。

在用词上不仅要准确,还要丰富多样、富有艺术美感,在表现作者立场和态度的同时,还要将文章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

四、文风优美新闻评论作品的文风必须要优美,文章的篇章结构、语调抑扬顿挫、修辞手法等等都需要达到一定的标准。

文风的优美是文章达到艺术高度的重要体现之一。

写作风格要流畅自然、感人肺腑,使人愉悦地领略到文字的魅力。

同时,文风也要与作品的主旨相适应,既不能过于文雅,也不能低俗庸俗。

总之,中国新闻奖评选新闻评论作品时关注的是思想深度、观点独特、语言准确、文风优美等方面。

评论作品需要经过反复推敲和精心打磨,才能表现出作者的才华和专业水准,真正成为优秀的作品。

如何实现“颜值”与“气质”并重——以“中国新闻奖”报纸版面获奖作品为例

如何实现“颜值”与“气质”并重——以“中国新闻奖”报纸版面获奖作品为例

气势恢宏的场面,习近平总书记阅兵图片、老兵图片均得到突出呈现,报头也进行了精心设计,进一步彰显了主题,整个版面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和视觉冲击力。

此外,在同一版面设计组合两个相近主题也能实现不错的视觉效果。

如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2012年6月25日《河南日报》特刊围绕我国在载人航天和深潜方面取得的突破进行了精心设计。

“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对接、“蛟龙”号创造世界纪录,两项成就同一天取得,时机更是难得。

版面借助“S”形的线条连接上下两部分,灵动而不突兀,版面中间6名相关参与人员的照片,则成为视觉中心。

容变得秩序井然,这些都极大地方便了读者阅读。

使用大图,强化视觉冲击力为强化版面的视觉冲击力,如今几乎所有的报纸都不约而同地使用大图片。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图抵万字”,图片可以更直观地将信息呈现给读者,这也更符合读者阅读的需求。

比如,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2017年12月13日《新华日报》封面T1版,以罹难国土的版图为封面,通过整版一幅照片的设计,表达了国家公祭日的哀思,视觉冲击力极强,实现了新闻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同样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还有第二十八届。

中国新闻奖副刊作品要求

中国新闻奖副刊作品要求

中国新闻奖副刊作品要求咱来说说中国新闻奖副刊作品的要求哈。

一、内容方面。

1. 思想性。

这作品得有深度,不能光讲些表面的东西。

它得反映时代精神,就像一面镜子,能照出咱们这个时代的价值观、社会风貌啥的。

比如说现在大家都提倡环保,那作品里要是能体现出对环境问题的思考,或者讲述一些环保人士的故事,那就很加分。

它要能给读者一些正面的引导,让大家看了之后,能从中学到点东西,对生活、对社会有新的感悟。

2. 文学性。

语言得美。

不是那种堆砌华丽辞藻的美,而是恰到好处的美。

就像做菜放调料,不多不少才可口。

句子要通顺流畅,有节奏感。

可以适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像比喻啊,把一个抽象的东西说得很形象,就像说“时间像流水一样匆匆而过”,读者一下子就懂了。

还有拟人,让那些没有生命的东西活起来,比如“树叶在风中跳舞”。

另外,文章的结构也要巧妙,开头得吸引人,像钩子一样把读者勾住,中间要像糖葫芦一样,串起一个个精彩的情节或者观点,结尾呢,要让人回味无穷,不能虎头蛇尾。

3. 贴近性。

要贴近老百姓的生活。

不能净说些高高在上、离大家十万八千里的事儿。

得写大家关心的话题,像房价啊、孩子上学啊、老人养老啊。

就算是写一些历史或者文化方面的内容,也得找到和现代人生活的连接点。

比如说讲古代的孝道,那就可以联系到现在社会上赡养老人的一些现象,这样读者才会觉得亲切,才愿意读下去。

二、题材方面。

1. 题材多样性。

那可真是五花八门。

可以是写人的,写那些平凡生活中的英雄,或者是有特殊经历的普通人。

也可以是记事的,比如一次难忘的旅行,或者是社区里发生的有趣故事。

还可以是写景的,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不过不能光是写景,还得融入自己的感情或者思考。

另外,文化类的题材也很受欢迎,像解读传统节日的内涵啊,讲述地方民俗的魅力啊之类的。

2. 独家性与创新性。

最好有点独家的东西。

要是大家都写一样的,那多没意思。

可以是独家的故事,就你知道,别人不知道。

或者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写老话题。

浅析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

浅析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

浅析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1. 引言1.1 介绍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是在中国新闻奖评选体系中脱颖而出的作品,是新闻评论领域的精品之作。

这些评论作品既有犀利的观点,又有深刻的洞察力,常常能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旨在通过对时事事件的客观分析和评论,揭示问题的本质,提供新的思考视角,引导公众正确的舆论方向。

这些作品既能够反映时事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又能够深入挖掘事件的背后逻辑和影响,为社会舆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引导。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在新闻传播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新闻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闻传播的重要力量。

通过对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介绍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新闻传播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字数:210】1.2 意义和重要性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意义和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是社会舆论监督的重要力量。

通过对各种社会问题的深入剖析和犀利评论,评论作品能够揭露问题的症结所在,促使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评论作品还可以提升新闻传播的品质和水平。

优秀的评论作品能够引导新闻报道的方向,使新闻更加客观公正,增强其说服力和权威性,提升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信力。

评论作品还能够激发公众的思考和讨论。

评论作品的独特视角和深刻见解往往能够引起广泛关注,引发公众的共鸣和讨论,促进社会各界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讨,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在社会发展和新闻传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价值不言而喻。

2. 正文2.1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包括体裁多样性、内容丰富多元、针砭时弊和传播力强。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在体裁上呈现出多样性。

评论作品不仅包括社论、专栏等传统形式,还涵盖了博客、微博、短视频等新兴形式。

不同的体裁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传播平台,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

中国新闻奖作品赏析

中国新闻奖作品赏析

中国新闻奖作品赏析
中国新闻奖是一个重要的新闻奖项,它旨在表彰在新闻报道、评论、摄影、漫画等各个领域中做出杰出贡献的新闻工作者。

以下是几篇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赏析:
1.《离开大山的山村孩子》
这篇报道以湖南省宁远县的一个贫困山村为例,讲述了许多孩子因为家庭贫困而无法继续上学的悲惨遭遇。

文章通过采访当地的教育官员、老师和家长,揭示了教育资源不足、家庭贫困和社会贫富差距等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2.《吊儿郎当的“蓝领”生活》
这篇报道以广州一位装修工人的生活为例,揭示了蓝领工人的生存现状。

作者通过对工人生活条件、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等方面的深入调查,发现蓝领工人遭受的劳动弊端和待遇不公,引起了公众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关注。

3.《一场“治污战争”的实践与思考》
这篇报道以河北省邯郸市的治污行动为例,讲述了地方政府在打击污染行动中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

文章通过采访相关政府官员和污染企业的代表,分析了治污行动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并探讨了环保政策的实施和官员们的责任担当。

这些获奖作品以真实的报道和深入的调查,揭示了社会的问题和现实,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和讨论。

它们也向新闻工作者提供了榜样和参考,鼓励他们在新闻报道中更加深入、更加负责任地揭示社会问题,
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作品评析范文

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作品评析范文

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作品评析范文咱们今天来唠唠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作品。

就拿[具体获奖消息作品]来说吧。

一、标题——抓人眼球的招牌。

这个消息的标题那可真是绝了,就像一个大招牌,老远就把人的目光给拽过去了。

标题简洁明了,一下子就点明了核心事件。

比如说,标题里直接提到了关键人物或者关键的事儿,没有那些弯弯绕绕的。

不像有些标题,看了半天都不知道在说啥,就像走进了一团迷雾里。

这个标题呢,就像是一把钥匙,让你迫不及待地想要打开这篇消息,去看看里面到底写了啥精彩内容。

二、导语——新闻的开胃菜。

导语就像是一道开胃菜,它得让人看了就有继续吃下去(读下去)的欲望。

这篇消息的导语做得特别好,它用了最简短的语言,把最重要的信息先端了出来。

就像把一盘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好菜直接摆在你面前。

比如说,它可能先告诉了你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大概是个什么事儿。

这就像是给你一个框架,后面再慢慢填充细节。

而且导语的语言特别生动,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叙述,就像是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朋友,一开口就把你吸引住了。

三、正文——丰富的新闻大餐。

1. 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正文部分那可真是干货满满。

每一个事实都像是一块坚实的砖头,严丝合缝地搭建起了整个新闻大厦。

作者肯定是做了大量的调查和采访,因为这里面的信息非常准确。

没有那种模棱两可或者含糊不清的表述。

从事件的起因、经过到结果,都写得清清楚楚。

就好比你要做一道复杂的菜,各种食材的分量、烹饪的步骤都精确无误。

比如说,如果是报道一个社会事件,它会告诉你事件是怎么一步步发展的,涉及到哪些方面的人,各方有什么反应,就像把整个事件的全貌都展现在你眼前。

2. 结构安排。

这篇消息的结构也很有讲究。

它可能采用了倒金字塔结构或者是按照事件发展的逻辑顺序来写的。

如果是倒金字塔结构,就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最前面,然后依次递减重要性。

这样的好处是,即使读者只看了前面一部分,也能大概了解整个事件的关键。

要是按照事件发展顺序写呢,就像是带着读者沿着事件发生的轨迹走了一遍,让你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中国新闻奖获奖评论赏析

中国新闻奖获奖评论赏析

中国新闻奖获奖评论赏析中国新闻奖作为中国新闻界最高荣誉,每年评选出的优秀新闻报道和评论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影响力。

通过对获奖评论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新闻界的发展和变革。

首先,获奖评论通常具有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

获奖评论不仅要有针对性地对新闻事件进行解读,还需要对其中的背景、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从而对公众提供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获奖评论家往往能够抓住关键问题,站在公众的角度,深入剖析事件的本质,提供独到的见解。

其次,获奖评论注重思辨与批评。

在传媒环境日益开放的今天,新闻评论具有更多的空间和自由度。

获奖评论家不仅能够提出客观中肯的观点,还能够挑战权威和体制,勇于发声、批评和质疑,从而促进新闻界的创新和进步。

再次,获奖评论常常弘扬社会正义和价值观。

在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多样的背景下,获奖评论家往往能够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和不公平现象,给予他们声音和支持。

获奖评论不仅是对新闻事件的评价,更是对社会的反思和呼吁,引导公众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积极行动。

最后,获奖评论在语言表达和创作技巧方面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专业性。

获奖评论家往往能够运用生动的比喻、鲜明的视觉形象和感人的故事,使得复杂的新闻事件变得饱含情感和趣味。

同时,获奖评论也要求评论家具备犀利的分析能力和深厚的专业知识,能够运用理论和实践经验,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文学化的表达方式,为读者提供高质量、高品位的阅读体验。

总的来说,中国新闻奖获奖评论无论在思想深度、批判性、价值取向还是语言表达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特点和亮点。

它们不仅是新闻界的精华和代表,同时也是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见证和推动者。

通过赏析这些获奖评论,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国新闻界的发展脉络,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考方式。

24届中新奖作品赏析

24届中新奖作品赏析

民和学生们有很好的口碑,深受大家爱戴。

该栏目曾经对‚报刊亭爷爷‛关心青少年
成长的爱心事迹做过报道。

1 月 25 日,蔡爷爷离世,帮女郎第一时间赶 到长沙清水塘路口报刊亭,记录了百名学生流泪 为报刊亭‚蔡爷爷‛送行的过程,用无声语言表 达了‚不是亲人,‘蔡爷爷’胜似亲人‛的民众
情愫。后期编辑又精心撷取了蔡爷爷生前采访中
参评项目 作 者(主创人员)
电视消息 刘雅利 王一姗 徐婷
刊播单位
首发日期 刊播版面(名称和版次) 作品字数(时长)
湖南广播电视台
2013年1月25日17点30分 公共频道《帮助直通车》 栏目 1分49秒

评价:长沙市清水塘路的蔡宗义老人,是一
位平凡、普通的报刊亭经营者。

13年来,他结识、帮助、关怀、送走了一批

为做好这次报道,报道团队精心策划、实地察看,对
每个考察点的机位设置、镜头表现都进行了设计。

新闻开篇运用 多景别 、多角度 的镜头展现西部贫困山 区险峻荒凉的特征,伴着漫天黄土飞扬,总书记乘坐的车 辆在盘山道上蜿蜒前行,村路上总书记一脚踏下黄土腾 起……这些有表现力的画面使观众身临其境。 通过捕捉总书记与老乡真诚牵手、从缸中舀水品尝、 为社区老人端饭等生动细节和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纪实性画 面增加新闻的可视性;多处有效运用背景声增强了现场感。

这条消息用醒目的‚超强农民: 1=190 ‛为题,抓住 合作社年终分红的新闻事件,以生动的电视语言,展示了
仁发农机合作社在土地转、规模经营、规范运行等方面取
得的成功经验。

春节临近,黑龙江省运行最成功的现代农机合作社
--克山县仁发现代农机合作社分红了,摆满一桌子的现金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特色及写作制作技巧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特色及写作制作技巧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特色及写作制作技巧杜迈驰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各新闻媒体和采编人员以获得此奖项为最高荣誉。

为检阅我国新闻工作年度业绩,发挥优秀作品的示范作用,推动新闻媒体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落实“三贴近”要求,多出精品、多出人才,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该奖每年评一次,由中国记协主办。

中国产业报协会负责初评和推荐。

根据中国记协的《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报纸参评项目包括消息、通讯、评论、系列(连续、组合)报道、新闻版面(不含摄影、漫画等专版、专刊版面)、副刊类作品、新闻摄影、新闻漫画、新闻名专栏、新闻论文等。

这次交流的是消息、通讯、评论、版面、摄影五方面作品的特色、写作(拍摄)方法和技巧。

总标准1.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贯彻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落实“三贴近”要求,社会效果好。

2.内容真实,新闻性强,时效性强,主题鲜明,富于创新,语言文字生动,制作精良,感染力强,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3.在同等条件下,短小精炼的作品优先。

4.有错别字和标点符号错误的作品不得获一、二等奖,有病句、新闻要素不全的作品不得获奖。

5.报纸消息不超过1000字,评论不超过2000字,通讯不超过4000字,系列(连续、组合)报道类平均单篇作品不超过2000字;论文不超过6000字。

一、消息类作品要求新闻性强、时效性强,语言文字简明扼要,表述准确,逻辑清晰,有完整的新闻要素。

1)主题重大,新闻性强,关注度高。

2)以小见大,反映政策,意义深远3)批评报道,尖锐深刻,反差强烈。

中新奖消息的写作技巧1.导语精致,起句交代结果的一句话作为一段,简洁明快,第二段补充,作为副导语;或者开头一个小故事,然后引出消息主题。

2.导语后面展开部分基本按倒金字塔结构,但错落有致,背景穿插灵活,现场感强。

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深度评析

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深度评析

第二十二届xx新闻奖获奖作品的xx评析新年新面孔。

《传媒周刊》从本期起开辟新栏目《版话版语》,每周遴选出3~4个版面供读者赏析。

这些版面,让人眼前一亮甚至过目不忘;这些版面,记录一周来的大事或变革。

欢迎各报同行为我们推荐优秀版面。

编者按中国新闻奖——全国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这是很多新闻媒体、新闻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检验和推出新闻精品的最佳激励。

2012年12月19日~22日,在由中国记协主办、中国记协新闻培训中心承办的第七届中国新闻奖暨长江韬奋奖高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以及媒体人对获得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的新闻作品进行了评析,希望通过对获奖作品的解析为提高新闻作品引导力、传播力提供借鉴。

这些获奖作品,有对宏大主题的精确把握,有对社会问题的真实展示,也有对热点话题的前瞻思考,但不论哪一篇,背后都凝聚了创作单位的集体智慧、倾注了编辑记者的大量心血。

本期《传媒周刊》在6版刊登部分获奖作品的创作体会,以期从中汲取经验与读者共飨。

从获奖作品中感受真实的xx对于荣获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的新闻作品来说,它们究竟有哪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和令人眼前一亮的“色彩”,又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此次高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以及媒体人对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深度评析,让我们为这些问题找到了答案,也让我们读懂了这些作品以及蕴涵在其中的那个真实的中国。

小场面也能牵动大主题2011年对中国新闻界来说似乎格外“重大”,这一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新中国成立62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也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

在这一年中,还发生了很多至今依然令我们记忆犹新的大事:“7·23”动车追尾、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汶川地震3周年……见证新闻、记录历史。

于是,在这一年度有不少获奖作品都烙有这些宏大主题的印记。

比如,《人民日报》荣获报纸评论类一等奖的《选择,凝聚在信仰的旗帜下——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从马克思的故乡出发,回顾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程;荣获报纸通讯类二等奖的《青藏铁路:世界屋脊上的钢铁大通道》,就是《经济日报》在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世界将目光再次聚焦西藏之际推出的精品佳作;东方网荣获网页设计类二等奖的《振兴中华民族复兴——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专题》,首次采用卷轴样式将辛亥革命百年历史娓娓道来;在获奖作品中有5篇聚焦“7·23”动车事故这一题材,连中国新闻奖评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学会秘书长李宏都直言“这在历届获奖中并不多见”。

【实用模板】34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评析

【实用模板】34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评析

34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评析嘿,小伙伴们,今天咱们要聊的可是新闻界的“奥斯卡”——第34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评析! 没错,那些让我们或感动、或震撼、或深思的新闻佳作,经过层层筛选,终于在这场新闻盛宴中脱颖而出,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一、新闻界的璀璨明珠,获奖作品亮点纷呈首先,咱们得说说这些获奖作品的共同点——那就是“新”与“深”的完美融合! 无论是深度报道、调查新闻,还是新媒体创新、融合传播,每一件作品都像是新闻界的一颗璀璨明珠,闪耀着智慧与责任的光芒。

它们不仅揭示了社会现象的真相,更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弦,让人在惊叹之余,也不禁陷入深深的思考。

比如,那些聚焦民生热点的报道,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让我们看到了社会进步的足迹,也感受到了新闻人的温度与情怀。

而那些跨国界、跨文化的深度报道,则像是一扇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世界的多样与复杂,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也激发了我们对未来的无限遐想。

二、内外视角交织,新闻价值深度挖掘说到这次评析,不得不提的就是内外视角的巧妙运用。

评委们不仅从新闻作品的专业性、创新性、影响力等多个维度进行考量,还深入剖析了作品背后的社会背景、文化语境以及受众心理。

这种全方位、多角度的审视,不仅让获奖作品的价值得到了更加全面的展现,也为新闻从业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与借鉴。

从内视角看,这些作品无一不是新闻人匠心独运的结晶,他们在选题策划、采访写作、编辑制作等环节都下足了功夫,力求每一个细节都能精准传达信息,触动人心。

而从外视角出发,我们则能更加清晰地看到新闻作品在社会舆论场中的传播效果与影响力,以及它们如何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文明交流。

三、展望未来,新闻事业任重道远最后,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未来。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一方面,新媒体的兴起让新闻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另一方面,虚假信息的泛滥、公众信任度的下降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因此,作为新闻人,我们不仅要坚守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更要不断创新报道方式,提升传播效能,让新闻成为连接人心、引领时代的桥梁与纽带。

【实用模板】34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评析

【实用模板】34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评析

34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评析Hey小伙伴们,今天咱们要聊的可是新闻界的大事儿——第34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评析!这可不仅仅是新闻人的狂欢,更是咱们这些吃瓜群众了解新闻魅力、感受时代脉搏的绝佳窗口。

话不多说,赶紧跟上我的节奏,咱们一起揭秘这届新闻奖的三大亮点,保证让你看得直呼过瘾!一、深度报道显真章,社会热点全透视在这次新闻奖中,深度报道作品无疑是最大赢家之一。

这些作品不仅深入挖掘了社会热点事件的背后真相,还以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让公众看到了事件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比如,有的报道聚焦乡村振兴,通过实地走访、人物访谈等方式,生动展现了农村发展的新面貌和农民群众的新生活;有的则直击环境污染问题,用数据说话,用事实说话,让公众对环保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些报道不仅传递了信息,更激发了公众的思考和共鸣,真正做到了“以新闻之力,推动社会进步”。

二、新媒体融合创新,传播形式多样化说到这届新闻奖,不得不提的就是新媒体作品的崛起。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闻传播的形式也在不断创新。

获奖的新媒体作品,无论是短视频、H5互动、还是VR全景报道,都以其独特的创意和新颖的表现形式,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和点赞。

这些作品不仅打破了传统新闻报道的界限,还通过跨界合作、互动参与等方式,增强了与受众的互动性和粘性。

它们让新闻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也让公众在享受视听盛宴的同时,收获了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三、人文关怀暖人心,传递正能量满满在新闻奖的舞台上,人文关怀的作品同样闪耀着光芒。

这些作品以普通人的故事为切入点,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社会的温暖。

有的报道讲述了医护人员抗击疫情的无私奉献,有的则记录了普通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奋斗历程。

这些作品不仅让公众看到了社会的正能量,也激发了人们心中的善意和力量。

它们让我们相信,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心中有爱、有希望,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

总的来说,第34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可谓是百花齐放、各领风骚。

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深度评析

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深度评析

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深度评析对《全球最快列车驰骋南中国》赏析《全球最快列车驰骋南中国》这篇消息记者对12月26日武广高速铁路投入运营这一事件的报道。

首先从这篇消息的题目来看,题目中“全球最快”强调了这列列车在世界上的地位,抓住了新闻要点“最快”,同时隐含有了记者的一种自豪之情在内;而“南中国”三个字则强调了列车所在的地理位置,在中国的南部和武广高铁对中国南方的意义,“驰骋”二字更是补充说明列车对于中国南方交通联系的密切和通畅性。

导语开头“今天9时08分”时间精确到了分,充分表现了消息时效性——“快”这一特点,同时也说明记者采写新闻的迅速。

高铁列车要经过很多的地方,但作者选取了湖南湘潭,“全球最快列车首次驶过毛泽东故乡湖南湘潭”,新中国的第一位主席的故乡,从而自然地引出“这位开国领袖诞辰116年的纪念日”使之与开国领袖的诞辰相联系。

同时也为消息中记者化用毛主席的诗句做了铺垫。

导语虽然简短,但包含信息点广泛,大大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

新闻背景的应用是这篇消息的一大亮点。

首先利用背景材料制造新闻点,例如“全球最快列车首次驶过毛泽东故乡湖南湘潭”将“毛泽东故乡湖南湘潭”和“开国领袖诞辰116年的纪念日”两个背景材料与高铁驶过的站湘潭有机结合。

这一写作方法与《中国地铁列车今天穿过天安门广场》相似,将地理背景“天安门”与地铁列车运行相结合,二者分别把“天安门”和“毛泽东故乡”作为一个新闻点呈现,将时代背景与历史结合。

其次是利用不同的背景材料横向的比较来突出新闻点,例如“这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全长1069公里,比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西班牙马德里至巴塞罗那高铁长出400多公里”通过武广高铁与西班牙马德里至巴塞罗那高铁的长度的横向比较,突出武广高铁的长。

记者时将武广高铁放到世界的背景中作比较,从而表现武广高铁在世界的地位,同时也暗含一种自豪之情。

另外,“与去年8月在华北平原通车的京津城际铁路相比,武广高铁在速度、技术、难度上都堪称升级版”,将武广高铁放于国内的背景中与京津城际铁路在速度、技术、难度进行相比,从对比中表现武广高铁的技术水平的高度。

2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赏析

2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赏析

2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赏析第一篇:2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赏析第2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电视作品评析2013年10月25日,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揭晓。

来自全国报社、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新闻网站的299件作品获奖,其中特别奖3件,一等奖46件(含8个新闻名专栏),二等奖91件,三等奖159件。

中国新闻奖作为综合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的最高奖项,它的评奖标准以及评选结果,集中体现了国家主流价值观、文化观,充分反映了广电新闻战线的精神风貌,也突出代表和反映了我国广电新闻采写编的新观念、新选题、新角度、新技能,不仅对今后新闻作品的创作起到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同时也成为媒体和记者衡量新闻价值的指挥棒。

1、首先,我们来看一则2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由杭州文广集团刊播的《最美司机吴斌》,这是一则连续报道,由三篇报道组成。

可以说这组连续报道是突发性先进典型人物报道的成功实践,体现了媒体主动引领社会舆论的责任与担当。

报道准确、迅速的判断和把握了新闻事件潜在的价值,并进行深入挖掘。

充分发挥电视的特性,用画面、声音,用真实、真诚、真情来吸引人、感动人,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三篇作品。

这一组连续报道中,第一篇作品《76秒8个动作司机吴斌临危保护24名乘客》播出于2012年6月1日18点。

5月29日吴斌驾驶大巴在无锡返回杭州的途中被对向车道飞来的铁块击中腹部。

事发后,他立即被送往无锡解放军101医院救治。

期间,杭州长运集团考虑到吴斌还在抢救,暂时未向媒体通报消息。

直到6月1日凌晨,吴斌去世,杭州长运才将他的事迹以及76秒视频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

第二篇是把镜头对准了普通民众的《全城挥泪送别“平民英雄”吴斌》,全城送别,这是一座城市“向善”的特殊表达。

报道使用极少的解说词,用声音和画面这些鲜活的、极具感染力的形式,展现了全城送别英雄的场景。

它突破了传统英雄片的说教形式。

这篇报道不是报纸的、广播的,它只属于电视这种独特的传播形式。

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材料

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材料

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材料第三十一届我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材料一、主题简介第三十一届我国新闻奖是我国新闻界的盛事,每年都有大量的新闻作品参与评选。

这些参评作品在新闻报道、专题策划、采访报道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高的价值。

本次文章将围绕第三十一届我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材料展开深入探讨,分析其中的优秀之处,并结合个人观点进行评述。

二、深度评估1. 新闻报道第三十一届我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材料中,新闻报道方面的作品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对一系列重大事件进行深度跟踪报道。

这些报道不仅在事实陈述上十分准确,还能在报道中展现出作者对事件的深刻见解,为读者呈现了更加全面和立体的新闻画面。

2. 专题策划参评作品中的专题策划不仅在报道范围上有所拓展,还在数据调查、专家解读、历史回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这些作品能够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对一个主题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为读者带来了更为丰富和独到的信息。

3. 采访报道在采访报道方面,参评作品充分展现了作者的采访技巧和深度挖掘能力。

通过与各类人物的深入对话,这些作品在报道中展现了人物的生动性和事件的内在联系,为读者提供了更加具体和立体的信息。

三、广度评估本次参评作品材料在新闻报道、专题策划、采访报道等方面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展现了更加广泛和多样的内容。

这些作品不仅在深度上有所突破,还在广度上呈现了更为全面和丰富的信息,为读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思考和阅读选择。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第三十一届我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材料中,优秀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作者优秀的新闻素养和专业能力,还充分彰显了新闻媒体对社会的深度关注和责任担当。

这些作品对于读者来说,不仅是一种资讯的获取,更是一次思想的碰撞和心灵的触动。

我对这些作品充满了敬意和期待,希望它们能够在我国新闻的发展中继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五、总结回顾通过本次对第三十一届我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材料的深度和广度评估,我们不仅对这些作品有了更加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而且也更加深入地认识了我国新闻界的优秀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新闻奖参评版面赏析
编者按:第21届中国新闻奖己经于今年8月评出(目录详见中国记协网)。

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这里发表一篇赏析性文章,旨在引起新闻从业人员对中国新闻奖的学习、研究兴趣。

报纸的版面是版面编辑传达信息的手段,如何让受众优先接受自己要传播的信息,是我们组版编辑时刻要研究的问题。

据统计,人们从外界获取的信息中,视觉成分占74%〜80%。

作为读图时代的产物,目前流行的报纸版式就是“粗题短文多板块,钢筋结构(条块纵横)大窗户(图片)”的版式。

针对目前比较流行的版式,在设计的过程中如果能把握好以下几组概念,可以使我们报纸在报摊上的众多报纸中首先“抓”住读者的眼球。

视觉整体和视觉中心
读者阅读报纸时,首先会在视觉上对版面有一个整体感受。

视觉整体化就是要求整张报纸的风格要有统一的设计,各版编辑在突出个性的同时,也要保持风格一致,达到多样统一的视觉效果。

追求“简约美”是整体化的一个大趋势,即尽可能地简化报纸版面的整体构成。

从近年来流行的版面设计风格看,追求简约化、注重整体性已成为目前版面美学的追求。

从版面编排的规律看,各种元素的简化和统一不仅是方便阅读的需要,也是产生视觉美感的需要。

例如,2008年5月20日《河南日报》一版(图1),反映的是2008年5月19日
~21日期间,全国为汶川大地震中数万遇难者哀悼。

该版用最简洁的方式表达
出了举国哀伤的气氛,一张照片发了一个整版,整个版面形成了一个视觉整体。

该版获第19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追求规整和统一并不是要放弃对版面视觉中心的强化处理。

视觉中心就是具有突出特征,能够左右读者对报纸版面认识的核心元素。

实践证明,视觉中心越明显,越有利于实现整体效果,对视觉中心的优化其实就是要协调版面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据研究,视觉中心并不一定固定在报纸的头条或报眼处。

如果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人的视觉中心常常位于版面自下而上5/8的区域。

我们可以通过利用“三三黄金律”(两条垂直线和两条水平线交会的四点,就是视觉中心)来帮助确定视觉中心。

例如,2008年8月20日《北京日报》一版(图2),该版面突破了党报传统要闻版面风格,以现代版面风格集中表现出编辑思想中的重点内容,不惜笔墨地重点突出了“硬汉柔情”这一视觉中心,引起了读者的热烈反响。

该版获第19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为了适应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节省读者的时间,《河南日报》的新闻版,特别是国际新闻版、中国新闻版和环球版,常常是只重点处理一篇有重大新闻价值的稿件,将其配以大幅照片,加框。

其余小稿单独组栏,占用较小版面,这种主次分明的版面具有明确的中心指向性。

平衡版式
所谓平衡,就是均衡、平均、等量的意思。

它可分为两种不同的平衡:一种是完全对称的平衡,就是左右两边完全对称,结构一致,在版面上两边文字
块或图片所占版而位置、大小完全相同;另一种是非完全对称平衡,它左右距离不相等,结构存在差异或风格不同,但给人以视觉上的平衡感觉。

在版面上,完全对称与非完全对称产生的视觉效果也不相同。

完全对称形式给人以稳定、统一的感觉,例如2007年10月13日,《上海日报》A8〜A9 版(图3),反映的是特奥会期间,《上海日报》承接了特奥会英文会刊的出版。

该报13日的新闻版面,一方面报道了赛事圆满结束的消息,一方面以完全对称式跨版的构思,回顾了比赛期间运动员们的忘我时刻。

该版获第18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而非完全对称形式给人的感觉是生动活泼、灵动多变。

《河南日报》2006 年11月5日6〜7联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特刊”就是典型的非完全对称结构版面,它是第17届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

版面编辑应善于把完全对称和非完全对称两种形式有机结合,灵活运用。

实践中,版面编辑大多在整体上采用非完全对称版式,以便给读者一个日见日新的感觉。

一个报纸版面如果经常采用完全对称版式,就容易显得呆板,很容易让读者产生千篇一律的感觉,从而引发厌烦心理。

组版编辑采用“四分法”(版面作纵三横四分割,几个相邻矩形组合一起,形成美丽的匀称和平衡)和“黄金分割”理论(长宽之比为1 : 0.618,以此设定图片的长宽比例、围框的长宽比例或点、线、面组合的比例在视觉上给人的
感觉最舒适)等法则,可以给读者带来视觉上的均衡美感。

相似性组合
相似性组合,按照版面设计的组合规律,如果两个视觉元素相似,或在空间中彼此接近,或意义上有关联,就容易被看做是同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

组版编辑常用的方法是“模块式排版,相似性组合”,也就是将意义相近稿件用线条或色块框起来,独立成块,不与其他稿件交叉。

例如,2009年9月9日,《中国日报》要闻6〜7通版,版面主标题为《多年的筹划,多月的训练,只为那一日的淀放(Years?摇of?摇planning,months?摇of?摇training,•••DAY? 摇OF?摇GLORY)》,形象、精练地反映了阅兵村战士们为国庆60周年阅兵所做的努力。

其中的集体训练、整齐划一的宏伟场面用白色色块打包处理,做到了很好的相似性组合。

该版获第20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对版面视觉元素进行组合的目的在于,为读者预先设置最佳的阅读板块和路径,尽量减轻读者阅读时的视觉疲劳。

“模块式编排,相似性组合”会产生一种简洁而规整的美感,能够表达文章背后的隐含信息。

色彩的组合
不同的色彩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

在中国传统的色彩审美心理中,红色象征喜庆、热烈,蓝色给人以安静、清凉的感觉,绿色给人以生命、希望的感觉,黑色给人以沉重、神秘的感觉等。

色彩还可以给人带来“轻”与“重”的感觉。

白色、黄色给人感觉较轻,而红色、黑色给人感觉较重。

黑白、红黄、
黄黑、红绿、黄紫、橙蓝等颜色组合会产生强烈的对比。

在运用色彩构造版面时,组版编辑还应该注意让所有邻近的颜色相互协调,避免干扰。

因为运用色彩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色相对比来区分版面的层次,增加版面的活力,从而突出重点,丰富视觉表现力。

所以,报纸版面的色彩组合应该有取舍、有重点。

组版编辑如果能够结合稿件内容熟练运用这些色彩理论,我们的版面就会更加吸引读者。

例如,2008年5月13日,《中国日报》一版,“5?12”地震当日,为体现这一灾难主题,报纸基调色改为黑色,并配以醒目的暗红色,突出伤亡人数。

通栏大标题为《地动山摇的一天》。

地图取自Google?摇earth,给人以
更强的视觉冲击。

照片选用上,除了一张反映地震造成的房屋损害外,其他图片分别反映生命、救助以及国家领导人第一时间赶赴灾区的场景,整个版面信息量大,但并不杂乱,同时给人以震撼的视觉效果。

该版获第19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结语
报纸承载和传播信息的功能决定了报纸版面优化的方向,版面的视觉冲击力必须与新闻本身的冲击力相辅相成。

从长远角度来看,报纸的内在品质和特色更为重要,真正吸引读者的还是组版编辑选取的新闻内容。

笔者相信,如果在工作中经常对这些版而美学规律进行探讨和应用,就可以让报纸更加吸引读者。

参考文献:
1.杨明森:《报纸版面美学理论与探索》,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佐佐木刚士:《版式设计原理》,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版。

3.视觉设计工作室:《进阶理解版式设计》,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版。

4.朱介英:《色彩学:色彩设计与配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