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梁启超的新闻理念反思中国大陆的当代报纸现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1-03-24

作者简介:岳修科,男,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读研究生。

2011年6月第33卷 增刊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 l o f Ch i na Three Go rges U n i versity(H u m an iti es&So cial Sciences)J un .2011V o l 33 Spec i a l sec .

以梁启超的新闻理念反思中国大陆的当代报纸现状

岳修科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摘 要:梁启超作为中国新闻学的一代宗师,他的新闻理念影响了当时的新闻发展,时至今日,他的观点中仍不乏我们可借鉴之处。从梁启超关于报刊的性质功能说、新闻自由、新闻道德入手,来分析当下我国大陆报纸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古往今来的对比,提出整改建议,以期推动中国大陆报业的发展。

关键词:梁启超; 新闻理念; 当代报纸

中图分类号:G 2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219(2011)增刊-0101-02

维新变法带来了中国当代报业发展的浪潮,维新派人士也利用报刊宣传自己的变法主张,为自己的变法运动营造舆论,为变法运动服务。梁启超可谓其中的翘楚,在维新运动期间,他先后主办了 中外纪闻 和 时务报 ,在利用报刊进行政治宣传过程中,也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

一、梁启超报刊的性质和功能观及其当下思考

梁启超认为报刊是一种进行政治组织、宣传的有效工具。梁启超认为维新要!发端经始,开广风气,维新耳目,译书印报,实为权舆∀,而报刊都是为维新变法运动服务的,可以说梁启超这一时期的新闻思想是因改良的政治性宣传而产生的。关于报刊的功能,在 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中,梁启超指出国家强盛与否的关键在于是否通,上下、内外不通则国必不能强,接着他指出!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也就是说报馆是通内外、通上下的重要途径。

维新变法失败以后,梁启超逃往日本,更多地接触了西方政治学说和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理论,加上当时他正在同孙中山等讨论两党代表合作的问题,思想上受到革命派的影响,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思想逐渐向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转变。关于报纸存在的性质,梁启超改变了以往的观点:!报馆者,非政府之臣属,而与政府立于平等之地位者也。∀报馆是与政府有着平等地位的社会单位,他认为报馆是独立于政府权力的第四种势力,是传播文明的三大利器(学校、报纸、演说)之一。

人民日报 等全国各省市的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各组织的机关报,是党的思想工具、教育工具、舆论工具和领导方式。党报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这与梁启超第一个阶段对报纸的性质判断相一致。当然,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与康梁时期截然不同,康有为、梁启超所处的清朝晚期已经接近暮年,清政府的夜郎

自大、愚昧无知,腐败无能,军事软弱##封建社会已经走向了末期。若要中国复兴,单纯地改朝换代、继续走封建主义的道路,必将更加落后世界上新兴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因此,向西方学习,走资本主义的道路便成为一些接触西方的知识分子的强烈呼声。因此,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分子便通过报纸宣传西方君主立宪制的优越性,后期梁启超还在报纸中揭露清政府的弊端,引起人民的关注,共同声讨清政府的所作所为。报纸变成了监督政府的利器,而不仅仅是政府的耳

目喉舌。

然而,梁启超的关于报纸的第二种功能在今天的很多报纸所见非多。虽然我们的党和政府、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等不断强调作为喉舌,党报必须把党的方针政策准确、及时地报告给人民,让中央的声音传遍千家万户,同时也要把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呼声反映给党和政府,从而沟通党、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可是,现实中后者做得却远远不够,报纸把国家的意志传达给了人民,没有等量地将人民的信息传达给政府,造成了一个不平等的信息传递量的对立。

梁启超在办报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报纸是不受政府权力干涉的第四种权力,是可以监督政府活动、保证民主自由的重要社会组织。在现有经济体制,我国报社国有的情况下不能保证报纸完全不受政府权力的干涉,但是随着新闻观念的进步,报纸逐渐能够起到监督政府的功能,希望报纸能够更好地更大程度地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当报纸的监督功能完善后,对政府的运作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梁启超的新闻自由观及其当下思考

在近代中国,梁启超是第一个将新闻自由真正作为一面思想的旗帜,使之高高矗立于新闻阵地之人。梁启超在日本系统

101

地接触了欧洲和日本资产阶级学说,思想急剧变化。在认同了民主自由的价值观后,梁启超后期的新闻思想就浸染了浓郁的自由主义色彩。

在梁启超看来,自由是相对于奴隶而言的,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权利,!天下第一大罪恶,莫甚于侵人自由,而放弃己之自由者,罪亦如之∀。但梁启超的自由主义传播观念与西方的自由主义传播观念具有明显的差别,西方自由主义者认为自由是一项绝对的不可剥夺的权利,人人生而有之,在行使该权利时,人们不负有任何道德责任和义务,而梁启超不承认绝对自由、绝对权利的存在,认为这样无约束的自由和权利会危害国家,而民族自由和政治自由是当时中国最需要关心的。这个看法表明梁启超的自由观念在时代、国情与文化的作用下与西方自由观念有所不同。

由于特殊的社会条件和国情的影响,中国的自由主义传播观念从一开始就重视报刊对社会、国家、民众的责任,更注重公共利益。梁启超提出,!人人自由而以不侵人之自由为界∀,这是起码的道德准则。报纸的批评报道要出乎自己的良心,要真诚、公道,才能真正尊重他人的言论自由权,进而增进国家的公共利益。当然,出于对社会责任与公共利益的考虑,梁启超并不承认绝对自由、绝对权利的存在,认为自由应在法律秩序范围内,这一点也更似于西方后来的社会责任理论。

在今天的媒体中,人们对自由的理解却有些颠覆。人们迫切需要了解的信息、迫切想发表的观点,经常由于各种复杂诸如政治、经济等的原因被隐藏、被阻止,真正意义上的新闻自由不存在,甚至国家法律规定的!言论自由∀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虚设;而自由似乎要寻求一丝!平衡∀,某一方面的缩小必须以另一方面的放大来弥补,于是,人们的私人生活被窥探,媒介将自由延伸到了无关紧要的个人隐私、婚外情等被无限放大,成为广大读者闲谈的话题。自由进入私人领域,忽略了长期对整个社会效益的影响,这样的自由又该得到一定的限制。

在接受西方自由主义新闻理论之后,梁启超逐渐认识到报馆应是一个自由独立发展的事业,然而回顾中国报业的发展,报馆多因财力拮据而倒闭。在报刊活动中遇到的关于发展报馆事业与经济基础的种种矛盾,则成为他在中国实践新闻自由的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经历了二十年报馆生涯艰难曲折的洗礼,梁启超深切地感受到在产业基础薄弱的中国,无经济独立能力的报业要求生存何其艰难。影响新闻自由实现的最大阻碍是接受某种势力的金钱补助,而势力往往与罪恶相缠绕,一旦接受补助必受其牵制,失去自由的同时也被罪恶所羁绊。

今天,报纸通过自身的发行和广告收入已经基本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然而,过分依赖广告生存的报纸,在面对自己的广告客户的负面报道时,选择缩小、回避,已是报社内部工作者的共识。因此,谋求报社更多的经济渠道,通过自身能够最大程度上的经济独立,才是保证新闻自由的基础。

三、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及其当下思考

1910年2月, 国风报旬刊在上海创刊出版。梁启超在 国风报叙例中,阐述了办报的!五本∀、!八德∀。!五本∀: !一曰常识∀,应当具备丰富的知识;!二曰真诚∀,要以真诚的态度发表意见;!三曰直道∀,必须不畏强权;!四日公心∀,不能怀有党派偏见;!五曰节制∀,不要狂热炒作。!八德∀:!一曰忠告∀,无论对政府还是国民,都不能偏袒;!二曰向导∀,政府、国民兼而俱之;!三曰浸润∀,以和风细雨的方式宣传;!四曰强赌∀,不能因为对象一时不能接受自己的观点而放弃;!五曰见大∀,新闻舆论的对象要有所选择,分清先后主次;!六曰主一∀,形式可多样,但要围绕一大主旨;!七曰旁通∀,广泛收集各种资料,帮助民众形成正确的判断;!八曰下逮∀,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便于受众接受。梁启超给新闻从业者提出了明确而全面的要求。!五本∀、!八德∀,就是一套比较完整的职业道德要点。

如今,新闻事业的发展远远超过了梁启超所处的时代,新闻从业者的数量越来越大,但是与此同时,不少从业者已经身不由己地丧失了一些基本的职业道德。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在封建顽固势力的打压下艰难生存,能够提出要!不畏强权∀实属不易,同时,身为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能够排除党派偏见,客观地报道,在今天的新闻从业者中也是少数。作为新闻从业者应该不畏强权,铁肩担道义,更好地揭示社会,完整地呈现社会各个方面,坚守自己的职业操守,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

四、结语

梁启超,作为!舆论界之骄子∀,首先是一个以改造社会、振兴国家为己任的政治家,然后才是一个杰出的新闻职业人,怀念故人,反思当下,梁启超所在的时代对新闻报刊提出的要求很多情况下依然适应我们当下的社会,甚至丝毫不落后,或许,今天的新闻报刊反过来学习老一辈办报纸的理念,可以解决存在的某些问题,汲取繁荣报刊的经验,可以催生新一轮的!办报∀高潮!

参考文献:

[1] 牟同飞,任晓栋.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对当今新闻传播活动的启示

作用[J].现代商业,2008(18).

[2] 邢彦辉.梁启超新闻思想与中共新闻政策[J].咸宁学院学报,

2007(4).

[3] 黄团元.梁启超的新闻理念及实践[J].新闻前哨,2009(1).

[4] 柴志芳,杨小强.试析梁启超新闻思想的产生、转变和发展[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6(1).

1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