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宗教信仰合理引导探析-宗教信仰论文-宗教论文

合集下载

宗教信仰论文

宗教信仰论文

在高校中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研究宗教信仰可以看作是全人类所具有的普遍特征。

信仰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天赋的主观反应,是人类对于宇宙天地命运历史的整体超越性的意识,是统摄其他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式,是人类对人自身存在,与客观世界的整体性的反应。

是一种形而上的意识形态.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处理宗教问题的一项长期基本政策。

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宗教理论政策不断丰富完善,为认识我国宗教问题和处理我国的宗教关系、开创宗教工作的新局面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从恢复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到确立新时期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从提出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的宗教关系到把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写入十七大报告和党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宗教理论政策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日益深入人心。

但是,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文情怀和爱国主义思想的冲击下,大学生宗教信仰开始走入人们的视线,同时,也有一些不正当的团体,开始利用宗教信仰来干预大学生的行为走向。

大学生承担着学习专业知识、传播科学理念、传承先进文化、塑造高尚精神的历史重任,是当代青年中拥有高层次专业知识的群体。

但拥有丰富的知识,并不意味着一定拥有崇高的信仰。

因此,大学生信仰的养成,需要教育。

当今,大学生接触宗教的途径主要有:家庭的宗教背景,阅读宗教书籍,观瞻宗教礼仪,熟人、朋友的介绍,传教人士的引导。

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心理动机主要是:宗教文化的影响。

宗教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现象。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面的扩展、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面对越来越多的自然和社会未解之谜,大学生有可能为宗教文化的永恒魅力所折服。

拓展人际交往空间的需求。

大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需要与他人保持顺畅的交往。

但在现实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交往的过程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经常会遇到一些障碍与困惑。

宗教团体中宽松、和谐的人际氛围,有可能使他们中的个别人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寻求心理抚慰的实现。

关于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合理疏导思考

关于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合理疏导思考

关于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合理疏导思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学生的信仰与传统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一变化的过程中,信仰基督教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他们在信仰的道路上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

如何对大学生的基督教信仰进行合理疏导思考,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结合当前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思想状况,对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合理疏导进行一些思考。

对于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合理疏导必须尊重大学生的个人选择和信仰自由。

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自己的信仰,这是宪法赋予我们的基本权利。

无论是基督教还是其他宗教,都应该尊重大学生的个人选择和信仰自由。

大学生信仰基督教是他们的个人选择,我们不能强加于人,而应该尊重他们的信仰选择,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对于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合理疏导需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转折期,他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当前大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合理疏导需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基督教信仰对于大学生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

在疏导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过程中,需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信仰与生活、学习的关系,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态和积极的心灵。

对于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合理疏导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基督教信仰是一种宗教信仰,也是一种道德伦理的信仰。

在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在当今社会,诚信、正直、善良等传统的道德观念已经成为了被人们所忽视的东西。

对于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合理疏导,必须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品行和正直的品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对于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合理疏导需要注重提高大学生的宗教素养。

宗教素养是指根据各自宗教要求的信仰理念、文化传统、神学精神和道德实践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原因及影响分析[论文]

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原因及影响分析[论文]

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原因及影响分析摘要大学生信仰问题是一个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大学生宗教信仰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很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

本文从宗教信仰问题的成因入手,综合考虑和分析其主要的内在和外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宗教信仰对于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以期对大学生的发展和教育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思想影响中图分类号:g623.4 文献标识码:a宗教是人类具有悠久历史的社会现象,也是当今世界大多数人的精神信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宗教发展很快,大学生中也出现了宗教信徒,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是一个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社会问题。

大学生是时代的寒暑表,“宗教升温”自然在他们中间得到了反映,并冲击着他们的思想,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 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原因分析1.1 社会因素1.1.1 政治环境的宽松使大学生的信仰出现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政治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国家政策日益开放开明,我国社会的包容性大大增强。

政治环境的宽松致使外来文化在我国的传播途径增加,市场上宗教书刊越来越多,反映宗教内容的文化作品不断增加,新闻媒介中宗教方面的信息量逐渐增大,旅游文化中的宗教成份日趋浓重。

诸多情况显示,在日益开放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宗教正通过越来越多样化的途径对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产生着影响,必然使他们在信仰选择上呈现多元化。

宗教信仰作为重要的社会意识,开始侵入高校大学生之中,在大学校园有扩展的趋势。

由于青年大学生还处于心理发育的未成熟期,一方面,他们有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新鲜事物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也更为迅速。

另一方面,面对不同以往的文化背景和多种价值选择,面对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他们的思想会出现短暂的迷失,大学生必然会在信仰方面出现问题甚至出现信仰危机。

1.1.2 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信仰危机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宗教信仰与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宗教信仰与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宗教信仰与研究宗教信仰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充满压力和焦虑的时代,宗教信仰为大学生提供了情感支持、道德指导以及寻求意义的途径。

本文将探讨宗教信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对宗教信仰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研究。

一、宗教信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宗教信仰提供了人生的目标和意义,不同的宗教教义会引导大学生打开心灵之窗,寻求生活的意义和目标。

宗教信仰可以帮助他们面对挫折和困难,给予他们希望和慰藉,增强心理的抵抗力。

同时,宗教信仰也培养了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责任感,促使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增强社交联系。

二、宗教信仰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研究现状在当前的心理学研究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宗教信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他们通过问卷调查、实验研究等方法,探究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以及宗教信仰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中拥有宗教信仰的人群更容易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幸福感,对抗压力和焦虑的能力也更强。

三、宗教信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宗教信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不仅仅是宗教仪式和信仰行为的表面效应,更体现在心理层面的变化。

首先,宗教信仰提供了一种积极应对压力和困境的机制,通过向上帝或神明祈求和倾诉,缓解焦虑和压力。

其次,宗教信仰促使大学生培养出积极向善的品格和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系统。

此外,宗教信仰还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群活动,拓宽社交圈子。

四、大学生群体中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大学生群体中宗教信仰的多样性不容忽视。

一方面,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学术交流和文化融合的平台,促进彼此之间的理解与尊重。

另一方面,宗教信仰的多样性也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了挑战,因为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的差异可能会带来理解障碍和冲突。

因此,大学校园应提供一个开放包容的环境,促进不同宗教信仰者之间的和谐共处。

五、宗教信仰与心理健康的平衡尽管宗教信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但过度的宗教追求也可能带来消极影响。

【宗教信仰论文】高校学生信仰宗教的对策与建议

【宗教信仰论文】高校学生信仰宗教的对策与建议

【宗教信仰论文】高校学生信仰宗教的对策与建议海南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一)根据统计数据,女生信教人数比男生稍多,农村大学生信教人数比城镇大学生稍多信教大学生中,海南籍男生信仰佛教、道教人数占相当比例,女生信仰基督教人数明显高于男生。

整体来看,女生信教比例明显高于男生。

信教大学生中,城镇大学生占28.43%,农村大学生占71.57%,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信教比例明显高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

(二)从信仰选择上看,信仰佛教的居多对样本中85名信教学生进行具体分析后得知:这些人中有39人信仰佛教,14人信仰基督教,13人信仰道教,2人信仰伊斯兰教,1人信仰天主教,分别占信教学生45.9%、16.8%、15.3%、2.4%、1.2%。

信仰佛教和道教的学生占信教总人数的61.2%,这与海南本地佛教、道教信仰比较流行以及琼台师专与海经贸学生中海南籍学生偏多有直接关系。

此外,基督教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猛,其影响也不容忽视。

(三)海南大学生对我国宗教信仰政策认识模糊,对信仰宗教持宽容态度对“您认为中共党员可以信仰宗教吗?”的回答中,52.8%的学生选择“可以”;22.7%的学生选择“不知道”;选择“不可以”的学生仅占24.5%。

在回答“您认为大学生需要宗教信仰吗?”时,17.6%的学生选择“需要”;65.9%的学生选择“看个人情况而定,大学生可以有宗教信仰”;选择“不需要”的学生仅占16.5%。

对“如果您发现您身边的同学开始频繁参加宗教活动,并在寝室进行宣讲,您会怎么做?”的回答中,59.6%的学生选择“不干涉”。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海南大学生对党的宗教信仰政策不明确,总体上对宗教信仰持宽容态度,对宗教信仰没有明显抵制心理。

高校学生信仰宗教主要原因(一)社会思潮多样化,导致部分大学生思想迷茫江泽民同志曾多次指出:“大量事实证明,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

关于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合理疏导思考

关于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合理疏导思考

关于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合理疏导思考
信仰是人类内心最深层次的需求和追求之一,它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的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基督教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之一,吸引了许多大学生的关注和信仰。

大学生信仰基
督教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惑,因此需要合理的疏导和思考。

大学生信仰基督教需要在信念和现实之间找到平衡。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念和社会价
值观的形成阶段,他们面临着来自家庭、学校、朋友和社会的各种观念冲突。

在信仰基督
教的道路上,他们要学会辨别真假,坚守自己的信念,同时也要虚心地接纳不同的观点和
理解。

只有在信仰和现实之间找到平衡,大学生的信仰才能得以更加稳固和持久。

大学生信仰基督教需要发展尊重和包容的心态。

基督教强调爱与宽容,大学生应该将
这些价值观融入自己的信仰实践中。

在与非基督徒的接触中,大学生应该保持开放和尊重,不以自己的信仰标准评判别人,而是以爱和关怀来对待他人。

他们也需要在信仰共同体中
学会包容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尊重每个人的信仰选择。

大学生信仰基督教需要注重实践和行动。

信仰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和口头宣言,更是一
种实际行动和生活方式。

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教会的活动、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关心弱势
群体等方式来实践自己的信仰。

只有将信仰融入实际生活中,大学生的信仰才能更加立体
和有力量。

大学生信仰基督教需要合理疏导和思考。

他们应该明确信仰的真实性和重要性,找到
信念和现实的平衡,发展尊重和包容的心态,注重实践和行动。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大
学生的信仰才能得以更好地建立和成长。

大学生民族宗教信仰抵御非法宗教论文.

大学生民族宗教信仰抵御非法宗教论文.

大学生民族宗教信仰抵御非法宗教论文2019-12-10数据研究指出,近年来,信仰宗教的大学生数量显著增加,传教现象也在学校中屡禁不止。

值得一提的是,信教者们的宣传已近乎疯狂,在网络平台上活跃着一大批传教人士以及相当多的思想引导行为。

客观来说,当代大学生有宗教信仰主要的意图是希望通过宗教信仰而获取一些安慰、获得强大的生存意念。

然而各方面目益加大的宣传也为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提供了条件和媒介。

针对此现象,一方面我们要尊重宗教长期存在的客观规律、不断的树立与加强我们中华文化的信心,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引导大学生的工作,加强素质文化教育,帮助他们树立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决抵制非法宗教向校园渗透的现象,努力营造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本研究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例,采用了包括问卷调查法,深度辅导法以及网络跟踪法等多种调查方法对学生的宗教信仰特征进行了调研。

累计发放问卷220份,回收216份,有效回收率为98%。

根据以上的调查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一)信教人数比例上升调查显示,对于“是否有宗教信仰”,学生们选择“有宗教信仰”的为11.4%,选择“没有宗教信仰”的为64.5%,选择“不是很清楚”的为24.1%。

在自认具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中,对于“是否参加过宗教认定仪式”,选择“参加过”的为39%,选择“没参加过”的为61%。

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虽认为自己有宗教信仰,但是并没有实际参加过一些认定仪式。

从数据中我们也可以知道信教学生的比例有所增加,绝对人数也有很大的增幅。

(二)信教者积极传教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在自认为有宗教信仰的同学中,12%的同学对“是否会对室友、同学以及亲朋等身边人宣传宗教信仰”一问中选择了经常性宣传,34%的同学选择了偶尔宣传。

从中可以发现,宗教传播行为在信教同学中还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

通过对个别学生的重点辅导中我们也得出以下结论,信教同学的存在会让整个宿舍的同学们对宗教都相对较为熟悉,在遇到困惑时,他们也会逐渐倾向于采用宗教的信仰力量或理论来为自己排忧解难,获取精神支持。

大学生树立正确宗教观论文

大学生树立正确宗教观论文

大学生树立正确宗教观论文摘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培育科学精神,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摆脱逃避现实,寄托虚幻、超现实的宗教神明的观念;要建立和健全大学生帮扶机制,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各种困难,有效地预防宗教对弱势大学生的诱惑,为大学生建立起强大、坚固的内在心理防御机制。

通过开展积极有效的扶助、有的放矢的就业指导、心理咨询,消除大学生成长中的诸多困难、困惑、障碍,是使大学生远离宗教影响的必要途径。

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已经成为当代高校思想教育的一个难点,大学生宗教信仰是关系社会稳定、民族命运、国家前途的重大社会问题,开展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当前,宗教正以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向大学校园渗透,导致一些学生信仰迷失,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消极影响。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根据现实情况制定相应的教育对策、管理措施,始终保持整个校园积极向上、和谐稳定的良好氛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总体状况恩格斯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外力量在人的精神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们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

”[1]354从本质上讲,宗教是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的认识和荒谬的解释,作为文化现象,宗教的存在价值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对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方式产生着深刻影响。

宗教的两重性表现在,作为道德教化和社会整合的工具,宗教既可成为维护社会秩序推动社会稳定和谐、推动社会变革的积极力量,也可以成为导致民族分离、愚化民智、妨碍革新的消极力量。

那么,从根本上讲无论从世界观还是从方法论的角度,宗教信仰对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都起着消极作用。

宗教对大学生消极影响主要有:滋生有神论为特征的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上;助长消极的宿命论的人生观;容易接受原罪说和轮回说的生死观上。

大学生宗教信仰论文

大学生宗教信仰论文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应对策略摘要:宗教文化热潮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冲击着大学生的精神思想。

考察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应当在尊重信仰自由的前提下,审慎确立高校应对策略: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及宗教信仰形成规律;强化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宗教观教育;普及宗教知识,帮助大学生认清宗教本质;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把握校园文化价值导向,防范、抵制非法宗教活动等,确保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不至偏离正常的轨道。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应对策略。

宗教信仰文化热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不断升温,冲击着年轻学子的精神思想,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改变着他们的社会行为模式。

据不完全统计,十三亿中国人中有一亿宗教信徒,其中青年信徒占到三分之一。

作为青年中的一个主要群体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已经引起教育界的关注。

综合全国各地对当前大学生中宗教信徒所占比例的调查结果,最高的地区在20%左右,最低也有3%。

青年大学生信仰,关系到其个人成长成才的方向,也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了解和研究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在深入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探索合理有效的应对疏导策略,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必须要完成的艰巨任务之一。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形成原因及其心态特点。

当前,青年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形成,原因复杂且多元,其中,社会环境、个人精神心理状况及家庭、民族文化传统等是最主要的因素。

在不同因素作用下,青年大学生在其宗教信仰形成过程中也相应地呈现出了不同的心态特点。

(一)宗教文化热的社会环境与好奇、盲从的信仰心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国家政策日益开放开明,我国社会的包容性大大增强,社会环境越来越宽松,市场上宗教书刊越来越多,反映宗教内容的文化作品不断增加,新闻媒介中宗教方面的信息量逐渐增大,旅游文化中的宗教成份日趋浓重。

而且,中国宗教作为本国的文化形态之一,正逐步走向世界,中国宗教的对外交往也已成为民间外交的一个组成部分。

高职学生宗教信仰思考论文

高职学生宗教信仰思考论文

高职学生宗教信仰思考论文高职学生宗教信仰思考论文摘要: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宗教信仰现状调查研究,对反映出的基本现状分析其形成的主观、客观因素,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讨论如何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形成正确的宗教观。

关键词:高职学生;宗教信仰;宗教学教育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重点是终身教育,体现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视。

高职院校是落实《决定》的主要阵地,也是重要的文化精神传承场所。

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个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因此,指导和帮助高职院校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是进行高职学生宗教信仰现状研究的意义所在。

1高职院校学生宗教信仰基本现状信仰是人们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信奉和遵循,指导实践活动的一种意识形态。

宗教信仰是信奉某种特定宗教的人们对所信仰的神圣对象由崇拜认同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

根据调查研究,高职学生宗教信仰基本现状可概括为:一是宗教信仰不是高职学生信仰的主流,但信教人数比例高于本科院校,且有逐步增高的趋势;二是高职学生受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企业文化的影响较大,更加追求宗教信仰自由;三是高职学生信教主要为佛教和基督教,主要经家庭影响和亲朋好友介绍;四是从高职院校学生信仰组织来看,学生信教徒更倾向于淡化宗教仪式,较少参与正式的宗教团体,行为趋于理性,虔诚度较低(本段概括参考了徐治彬《高职生信仰宗教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以杭州市五所高职院校为例》,学理论,2012年21期,第64-67页。

)。

2高职院校学生宗教信仰的原因分析根据高职学生宗教信仰基本现状,可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来分析其形成原因:2.1主观因素2.1.1高职学生个体的心理结构因素高职学生正处于个体身心逐渐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以确立,自我认知程度不断加深的关键时期。

论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信仰

论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信仰

摘要:当前,大学生能否正确对待宗教信仰,不仅能够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成长思想,还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结合建设和谐校园的问题,还会影响到祖国未来的发展。

因此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信仰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其核心是要做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通过落实高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从根源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信仰观。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胡锦涛同志曾强调指出,“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总闸门,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

”习近平同志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其精神价值选择,将引导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的精神价值走向,并将影响到社会的未来。

当前,大学生能否正确对待宗教信仰,不仅能够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成长思想,还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结合建设和谐校园的问题,还会影响到祖国未来的发展。

因此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信仰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其核心就是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宗教教育和引导,要使其真正了解宗教知识,这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基本状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宗教信仰已越来越成为人们多元化的信仰选择之一,“宗教升温”的现象日益凸显。

而求知欲强、思维活跃、感受敏锐的青年大学生由于对精神生活特别看重,更容易成为受宗教影响的群体。

我国高校中存在着较大的青年宗教信仰群体,且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青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而有如此多的大学生信仰宗教,必然造成较大的潜在问题和危机。

近年来,境内外各类宗教尤其是基督教通过各种途径加速对高校大学生群体的渗透,给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安全稳定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关于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合理疏导思考

关于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合理疏导思考

关于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合理疏导思考信仰是人类内心深处对于信仰对象的坚定信念,在大学生群体中,基督教信仰逐渐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而对于大学生群体中信仰基督教这一现象,我们应当进行合理的疏导和思考。

大学生信仰基督教是他们个人信仰自由的一种表现。

中国是一个宗教多元的国家,每个人都享有信仰的自由权利。

大学生信仰基督教体现了他们对于宗教信仰的选择权利的行使,我们应当尊重他们的信仰选择,不做任何干涉和限制。

大学生信仰基督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精神追求和人生意义。

相比于其他宗教,基督教强调爱、宽恕、勇气等价值观念,这些观念能够激励大学生们在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中保持正向心态,有助于他们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发现个人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追求。

对于大学生信仰基督教,我们也需要进行合理的疏导和思考。

我们应当强调宗教信仰与现代科学知识的和谐共存。

在现代社会,科学是认识世界的主要工具,应当站在科学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对于一些过度沉迷宗教,忽略科学知识的行为,需要进行正确引导。

我们应当指导大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宗教信仰是一个个人精神世界中的问题,但我们不能放弃对于思考和怀疑的权利。

大学生在接触宗教的过程中,应当运用批判性思维,理性思考宗教的真假、合理性和科学性。

通过学习和思考,他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信仰。

我们还应当注重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关爱和引导。

宗教信仰不仅仅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与社会相关的行为和活动。

大学生信仰基督教可能参加一些宗教组织活动,这是他们融入社会和交流的方式之一。

我们应当关心大学生在宗教活动中的心理和身体健康,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对于大学生信仰基督教这一现象,我们应当保持尊重和平衡的态度。

既要尊重大学生的信仰选择自由,也要进行合理的疏导和思考。

通过强调科学与宗教的共存、引导理性思考和提供适当的关爱和引导,我们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宗教信仰态度,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研究-宗教信仰论文-宗教论文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研究-宗教信仰论文-宗教论文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研究-宗教信仰论文-宗教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认识模糊或出于寻找心理慰藉,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对思想道德和日常行为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对策是高等院校应提高警惕,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在学校进行非法宗教活动;应进一步加强思想教育以及党建工作;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弘扬校园文化,创建和谐的高校精神文明。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影响;对策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客观事实表明,宗教对大学生的影响正逐日增强。

许多大学生对宗教怀有一定的兴趣,并成为虔诚的教徒,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了解并分析他们的宗教信仰状况,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对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1、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人数呈上升趋势调查显示高校大学生信教人数的平均比例在10%左右,高校大学生的主流不信仰宗教,但信教大学生数量呈上升趋势却是一个客观事实。

各大高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喜欢阅读宗教经典读物,参与宗教聚会活动,也有极小部分大学生皈依某种宗教成为虔诚的宗教信仰者。

2、多数大学生选择信教出于寻找心理慰藉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的变化,而处于时代前沿的大学生的感受则尤为深刻。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同时,随之而来的还有各方面所带来的压力,导致了大部分大学生的心理负担越来越重,心理承受能力降低。

为了转移心理压力,得到心理慰藉,多数大学生选择信仰宗教来缓解压力。

3、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与宗教认识模糊一些大学生只知道党和政府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却不知共产主义与宗教是两种对立的世界观,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与宗教教徒在信仰方面是截然不同的。

宗教信仰的当代反思论文

宗教信仰的当代反思论文

宗教信仰的当代反思论文宗教信仰的当代反思论文宗教信仰,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宗教信仰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因此本文站在当代的角度对宗教信仰的本质及内涵进行探讨反思。

宗教信仰,是指人们信奉某个宗教,对超自然的神灵、神学理论和宗教教义的认同和崇拜,同时,以坚定不移的信念、绝对依附的态度对该宗教全身心皈依。

这种认同感、崇拜感体现在宗教的仪式、活动中,并指导、规范自己的社会行为。

宗教信仰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

一、宗教信仰是对超自然和超人间的神秘力量的皈依和崇拜宗教信仰既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又是上层建筑社会意识的一种独特形态,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意识形态。

宗教信仰不是经济基础的直接反映,它是在一定的环节过程中间接地反映出来的,是人们超乎自身异化表现的一种意识形态。

在原始时代,人们没有办法脱离自然的压迫,于是把自然力量上升为神的帮助,由此产生了宗教。

在阶级对抗的文明社会,宗教信仰的对象开始发生转变,人们将平常生活中的社会力量异化,将其想像成超乎人间的力量,然后就形成了神学宗教。

所谓的“万能之神”,究竟是是原始时代的自然力量?还是文明社会的社会力量?这两者均不是,而是人们将其本质加以神化,并付诸于自然和社会,形成脱离实际的人,将人的实质与自然和社会融合,演化为一种超自然和超人间的神秘力量。

因此,恩格斯以反映论的角度揭露宗教的本质:“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二、宗教信仰的基础不在理性而在意志启蒙哲学家康德通过对理性的批判阐明了宗教信仰的超越理性的本质,于是,宗教信仰就变成了一种实践理性在道德规范上的价值诉求。

因此,近代理性主义哲学家试图在理性的基础上建立宗教信仰的种种努力都被康德斥之为理性主义的独断论,不能成立。

康德以后,实用主义哲学家詹姆斯则通过对宗教经验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宗教信仰的意志本质。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思考-宗教信仰论文-宗教论文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思考-宗教信仰论文-宗教论文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思考-宗教信仰论文-宗教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当前,国内外各种宗教相互撞击、相互涤荡,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严峻挑战。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宗教对我国大学生影响的基本现状,探讨了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对策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对自在世界、自为世界有着独特的诠释,具有一定的哲理性、伦理性、心理性特征。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好奇心强,另一方面心理尚未成熟、社会化程度低、自我意识增强与认知能力发展不协调,宗教容易对他们产生较大的吸引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国内外各种宗教相互撞击、相互涤荡,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

在大力加强“四个全面”建设的新时期,分析研究宗教及宗教对大学生产生的重大影响,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宗教对大学生影响的基本现状1.信仰宗教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不高,但对是否该信仰宗教态度还较模糊。

在回答“你是否信仰宗教”时,有80.9%的学生明确表示自己不信仰宗教。

另一方面受访者对无神论的认同度不高,主要表现在回答“大学生是否应当成为无神论者”时,仅23.4%的受访者选择“ ”,另外29.5%的受访者认为“不清楚”。

2.对宗教持宽容态度,但对宗教的内涵理解还不太深。

对宗教的存在多数学生持宽容态度,在问到“你觉得各种宗教能够和谐相处吗”,90%选择“能够和谐共生”。

在对宗教最终发展方向的看法上,回答“宗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未来社会宗教会消亡”总共占75%,说明在对宗教的认识上大学生基本具备唯物史观的视野。

在回答“你是否认真思考过宗教的精神内核”时,“没有”占80.4%,“思考过但不深入”占11.1%,这说明多数大学生对宗教的理解不够深入,对宗教的认识大多还限于表象认识。

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影响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影响及对策分析

论文摘要: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是复杂的,通过对原因的分析,在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基础上,依法开展对高校宗教事务的管理,有针对性地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十分重要。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思想政治教育当前,在大学校园中,不仅出现了大批宗教文化的追随者和“望教者”,而且已有个别大学生皈依了宗教成为信徒。

2003年,北京师范大学李志英副教授在对北京地区10所高校2820名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信奉各种宗教的大学生占被调查学生的9.2%。

在2005年李志英等所作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与大学生思想动向调查》中显示,样本中有信教人员392人,占总人数的13.58%。

可见,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在高校中还是占有一定比例,且发展趋势不容忽视,这种情况值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一、大学生信仰宗教的成因分析1、环境因素的影响。

这里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因素与民族家庭环境两个因素。

首先是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引起人们的信仰危机以至于向宗教靠拢。

21世纪既是一个全球化和网络化的世纪,也是一个价值观念多元化和容易引发道德危机、信仰危机的世纪。

大学生在网络和虚拟世界中所受的影响越来越大,很多传统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都受到挑战和冲击。

这就使得思想活跃、敏感的大学生深感迷惑,极少部分人产生严重的信仰危机,转而祈求万能的神拯救世界,保佑自己。

其次是民族、家庭因素的影响。

有些大学生本身就是少数民族,整个民族都信教,他也就信了;有些家庭祖辈或父母笃信某种宗教,大学生从小受其熏陶、感染,自然而然地信了教。

2、内在心理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出生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大多是在父母和老师的呵护下相对安稳的生活、学习、成长。

进入大学后,在生活、学习、成长的诸多问题呈现出来并需要他们独自处理,但是由于大学生处于从幼稚到成熟的转折期,心理波动较大,心理素质差,遇到类似于考试不过关、失恋、就业等问题无法解决,无人倾听时,就会产生逃避现实,摆脱社会的虚幻想法。

对于有了这种消极想法的大学生来说,他们认为自己的力量以及身边的老师同学已经不能解决问题,继而转向“万能的神”拯救世界拯救自己,在这些学生眼里,宗教不啻为一个好的避风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宗教信仰合理引导探析-宗教信仰论文-宗教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内容摘要】新时代中国特色宗教观是高校对大学生宗教信仰进行教育与合理引导新的指导思想,是有效防范和化解国外透过宗教信仰对大学校园进行渗透,遏止校园传教现象发生,维护校园和谐稳定的行动指南。

因此,当前高校应该积极探讨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问题和成因,加强新时代宗教观教育,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师生结对、校园文化建设等角度切入,合理引导他们培育核心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素养。

【关键词】新时代;宗教信仰;合理引导宗教信仰是关系国家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团结的重大问题,指出,“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关系中国特色事业发展,关系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关系和祖国统一。

”[1]高校是严格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法律规定的场所,但是,由于受各种校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高校部分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出现了新的变化即从原来的部分人心理趋于认同发展到行为走向行动的状态。

因此,应以新时代宗教观为指导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问题和成因开展研究并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师生结对、校园文化建设等途径进行合理引导,保持大学校园的和谐、稳定,维护好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好局面。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宗教观微探宗教既是人类认识世界、社会及自身的哲学形式,也是许多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与走向成熟的重要理论来源,同时,它还是影响社会稳定发展、民族团结和人际关系和谐的意识形态。

宗教信仰虽然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否选择信仰宗教是个人的选择与私人事务也取决于个人,但是,任何人选择信仰宗教时必须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并自觉维护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这也是信教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一些重要场合作了有关中国宗教发展、宗教信仰自由和宗教管理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从宗教文化、宗教治理、宗教工作方略、宗教工作新理念方面,创新了人们对宗教功能和宗教发展的认识视角,发展了坚持宗教信仰自由与对人们进行合理引导的立场、观点,丰富了新时代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同时采用合理、合法的手段对信仰宗教的群众进行引导的方法论。

(一)坚持正确的立场,这个立场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和中国特色的立场。

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基于中国文化特点、民族特点和群众特点,把马克思主义立场与中国多民族国家历史文化相结合而制定的正确的宗教治理和发展政策,在新中国和改革开放以来,保护了信教群众的信仰自由,保证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

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宗教治理和宗教工作方略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的正确指导。

“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对待宗教,遵循宗教和宗教工作规律,深入研究和妥善处理宗教领域各种问题,结合我国宗教发展变化和宗教工作实际,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宗教理论,用以更好指导我国宗教工作实践”[2]。

(二)构建中国特色的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正确处理好信教群众之间、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之间的关系,构建一种和谐、稳定和发展的宗教关系,既保证好人们信仰宗教的自由,又能团结各界人们共同努力建设好中国特色各项事业。

(三)依法引导宗教事务实现有效治理对于涉及具体民族、群众的宗教事务处理,要坚持依法进行疏导,即“要在‘导’上想得深、看得透、把得准,做到‘导’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牢牢掌握宗教工作主动权”[2]。

(四)中国特色的宗教工作要坚持全面推进,也要有重点突破的方法论结合中国各宗教的实际发展情况和影响力,在宗教治理和引导工作中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出现的突出问题,做好重点工作。

(五)坚持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这是新时代宗教观根本立足点指出,“做好宗教工作,必须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相适应[2]。

新时代中国特色宗教观是我们实现宗教事务有效治理与宗教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其中,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依法合理引导”,“抓主要矛盾”以及“解决重点问题”的方法论,也是高校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针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问题与成因,积极开展学生宗教信仰自由的合理引导,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行动指南。

二、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问题与成因(一)学生信仰宗教现象有所上升当前,由于网络和各类商家通过西方宗教节日进行宣传促销,中西方文化交流频繁致使西方宗教文化广泛、深入渗透,同时,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尚未完全确立,核心价值观尚未形成等原因,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现象有所上升,主要表现在信教学生比例在增加,以及“大学生肯定了宗教的社会功能,对宗教信仰整体持宽容支持的态度。

”[3]调查资料数据表明,新时代大学生对于自己拥有宗教信仰,公开表示对宗教信仰有兴趣甚至以后有可能参加宗教的学生人数也明显增加。

2019年某校学生宗教信仰排查结果表明,有49名同学公开表示具有西方宗教信仰,其中,信仰基督教21名,信仰伊斯兰教1名,信仰天主教1名,对于佛教许多学生表示认同。

尽管学校辅导员和班主任对这部分信仰西方宗教的学生进行了“一对一”结对引导,但是,仍然有23名学生坚持他们宗教信仰(甚至16名团员自愿退团),也有26名学生对宗教信仰有了重新认识,表示愿意放弃自己的宗教信仰。

学生信仰宗教的人数与过去相比明显增多,其中学生团员信仰宗教拒绝结对教师的思想工作以放弃团员资格为代价继续自己的宗教信仰现象令人堪忧。

(二)学生宗教信仰的管理与引导难度大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走向开放文化交流交叉社会出现文化多元化现象,而且,西方文化大多数与宗教有联系,这必然造成中国青年大学生接触宗教文化宗教活动宗教物品的机会增多。

近年来,宗教传播在一些地方变得比较普遍宗教活动举办也比较频繁,从环境角度对大学生对待宗教的态度造成影响。

另外,有些拥有宗教信仰的家庭必然会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对他们的宗教信仰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例如,调查表明,信仰伊斯兰教的同学表示,他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都信仰伊斯兰教,从小就要求他必须信仰伊斯兰教,而且,通过各种宗教礼仪、聚会、亲戚间的走动对他产生了影响。

信仰基督教的同学表示家人信仰基督教,平时过宗教节日宗教活动也要求他们偶尔参与,时间也已很久。

由此可知,学校之外的文化、社会、家庭等环境因素是当前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主要影响因素,消解了学校里宗教信仰引导的部分效果给校园里学生宗教信仰现象的管理与引导带来难度。

(三)学生间宗教信仰信息传播变得更加隐秘当前,宗教信仰现象除了社会上普遍存在,也透过各种智能设备实现快速传播。

“由于新媒体具有互动性较强、展现方式多样、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网络上各种信息泛滥,对于别有用心的国外敌对势力而言,这种网络环境就给了他们可趁之机,宗教信息也混杂其中”。

各种智能设备普及水平较高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长,给校园里学生宗教信仰现象的管理与引导造成了困难。

大学生由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健全,以及警惕性低、辨别力差的特点,他们难于辨别和抵御来自朋辈的各种宗教信息的影响。

“某一个成员分享到朋友圈或发布在微信群里的宗教类相关信息,经过内部的互动交流,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种集体意识”。

另外,大学生抵御宗教渗透变得困难。

传统的宗教传播具有比较固定的时间、地点、场所、人群,比较容易实现监管,但是,当宗教信仰传播途径出现多元化以后,监管变得相对困难,特别是通过新媒体途径传播的宗教信息和观点,监管就变得更加不容易。

以及各种段子、虚假信息或者图片以其娱乐性、欺骗性,消解了大学生所接受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点、知识,使系统的教育效果弱化。

三、大学生宗教信仰合理引导的制度建设(一)强化思想理论课建设提高教学实效思想理论课是大学生进行宗教信仰和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大学生宗教信仰制度性因应的首要维度。

当前,大学生所接受的正式、完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宗教观培育主要是通过思想理论课教学与实践来实现的。

但是,在高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思政课存在宗教信仰教育内容少、课时少与教学实效差,以及教师因为授课进度计划目标和专业背景原因而忽略宗教信仰教育的问题。

因此,高校应该根据思想理论课建设标准加强思想理论课中宗教信仰的专题教学,明确学生宗教信仰教育的内容和课时,突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新时代宗教观的教学。

比如,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课程授课中,教师多以专题的形式组织学生对相关宗教现象进行讨论,同时,对学生的错误或不正确观点进行科学分析与积极引导,让学生正确认识宗教的虚幻性和欺骗性特点。

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在指导思想和教师考核中,制定相应的标准和方法,指导教师进行宗教信仰教育教学,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新时代中国特色宗教观。

(二)强化学生宗教信仰的“一对一”管理与引导高校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方向,顺应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紧跟时代发展和新媒体时代发展步伐,坚持科学性、多样性、系统性的原则,突出核心价值观培育目标,对学生宗教信仰进行“一对一”的管理与引导,这是大学生宗教信仰制度性因应的管理维度。

当前,由于大部分学生在中学类课程中接受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教育,也有过宗教观点的正确引导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他们在宗教信仰中有正确的方向,信仰宗教的学生也只是少数。

因此,高校可以针对学生信仰宗教的实际人数开展师生“一对一”结对方式进行管理和引导,实现学生宗教信仰的思想引领,突出学生宗教信仰管理和引导工作主旨核心。

同时,在师生“一对一”结对基础上加强全方位宗教信仰管理与引导形成网格化格局。

(三)强化学生宗教信仰引导的课程思政建设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引导需要各门课程教师以全国思想工作会议讲话精神“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指导,在课程思政中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这是大学生宗教信仰制度性因应的课程思政维度。

专业课程授课一般采用小班授课与学生互动比较多,大多数学生又比较重视专业课学习,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宗教信仰观点与看法,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立场和观点,会对学生的宗教信仰的观点与看法产生重要影响。

与此同时,青年教师的年龄、心理、兴趣爱好、立场与学生之间较少代际隔阂,能够对学生起到意见领袖的作用,他们的宗教信仰观点和立场对学生的影响尤其显著。

因此,高校应该重视专业课程建设和授课过程中的思政元素,以新时代中国特色思想为指导,强化教师专业课程教学中学生宗教信仰作为思政元素的教学。

强化教学管理部门制定相应考核标准,将宗教信仰观点合理引导作为教师考核必考内容,使教师都能够传授正确的宗教信仰观点和立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