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时间的脚印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时间的脚印》(共53张PPT)
我们为什么 会变老?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无处不在,与每 个人的生活生命密切相关,但它却并不像空间那 样具体得可以看到可以触及;
铜壶滴漏
还有什么记录了时间的更替?
你读了本文,了解了哪些科学知识?
(1)躺在山野里的岩石,是大自然保存时间记录的一种方式。 (2)每一厘米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3)北京故宫里的计时装置一一铜壶滴漏,是用水滴记录时间 的方式。 (4)大自然中他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运动着。 (5)“海枯石烂”会有时。 (6)“石烂”的原因: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 击”:炎热的太阳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 ,雨打着它……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着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 。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它的破坏。 (7)岩石的毁灭与生成过程。 (8)一米厚的岩石形成需要的时间:
【教学重点】
1 真正理解用岩石的破坏和新生来记录时间的含义。 2 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1 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 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特功能和重要意义。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腐蚀 浑浊 shí zhuó
山麓 lù
海枯石烂 kū
粗糙 cāo
刨刮 bào
天公和玉女玩投壶的游戏,每中一次即大笑,也笑了千亿次 了。我想驾日车揽六龙,转车东回,挂车于扶桑之上。用北斗酌 酒浆,每条龙都各劝其一觞酒,让它们都沉睡不醒,不能再驾日 出发。富贵荣华非我所愿,只愿为人们留住光阴,永驻青春。
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出自唐代:佚名《金缕衣》
五、人类了解岩石的变化有什么好处 提示:读第31—32自然段。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阅读《8时间的脚印》听课记录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阅读《8 时间的脚印》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教师以一段关于时间流逝的富有哲理的引言开始,如:“时间如流水,匆匆而逝,但它却在无形中留下了它的脚印。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时间的脚印》这篇文章,探寻时间是如何留下它的印记的。
”2.通过PPT展示一些与时间流逝相关的图片,如老照片、古迹、时钟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学生活动:•学生聆听教师的引言,思考时间的意义和流逝的感受。
•观察PPT上的图片,对时间留下的印记产生好奇心。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引言和图片的结合,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学生思考时间及其留下的印记,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初读感知:•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文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大意。
•提问:“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作者如何描述时间的脚印?”2.深入分析:•分析文章中提到的具体例子,如岩石的层次、化石等,解释它们如何成为时间的“脚印”。
•引导学生理解时间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人们如何通过这些“脚印”来认识时间。
•讲解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排比等,并分析它们的作用。
3.拓展延伸:•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感受到的时间的“脚印”,如成长的变化、环境的变化等。
•引导学生思考时间对人类的意义,以及如何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文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大意。
•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时间“脚印”的理解和观察。
•思考并回答教师关于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提问。
过程点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通过具体例子和修辞手法的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时间的“脚印”和时间的意义。
同时,教师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拓展思维和情感体验,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感悟。
三、提纲式板书设计《时间的脚印》•主要内容•时间的“脚印”及其表现形式•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时间印记•例子分析•岩石层次、化石等•时间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影响•修辞手法•比喻、排比等•生动形象地描绘时间的“脚印”四、作业布置1.复习今天学习的内容,并写一篇短文,描述你感受到的“时间的脚印”以及它给你带来的启示。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教版⼋年级语⽂下册(部编版)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标】1.朗读课⽂,识记⽣字词。
理解⽂章的说明内容。
2.理解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说明的逻辑顺序。
赏析准确⽽⽣动的说明语⾔。
3.认识岩⽯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本⽂借⽤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拟⼈、⽐喻等修辞⼿法形象说明事物的⽅法。
2.理清⽂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教学难点】1.认识岩⽯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2.学习本⽂⽣动有趣的语⾔。
【情境导⼊】同学们,你能解释⼀下什么是“时间”吗?你能谈⼀下⾃⼰对“时间”的感受吗?的确,时间不是可看可触的物质,但它是物质存在的⼀种客观形式,是由过去、现在、未来构成的连绵系统。
它是物质的运动,是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
那你们注意观察过⾃然界昭⽰我们时间流逝的现象吗?不错,树⽊的年轮、四季的轮回……可你们知道时间是怎样在岩⽯上打下烙印的吗?⾛进陶世龙的名作《时间的脚印》,我们就会找到答案。
(板书课题)【新课解读】⼀、初读课⽂——整体感知阅读提⽰及要求:1.给重点字词注⾳,读准字⾳,辨清字形。
2.《时间的脚印》,时间没有脚,说它有“脚印”,这是什么修辞⼿法?“脚印”⼜是什么意思?3.⽤⼀句话简要概括⽂章的说明内容。
明确:1.踪.迹(zōnɡ)低洼.(wā)海枯.⽯烂(kū)悬崖.绝壁(yá)崩.落(bēnɡ)腐蚀.(shí)吹拂.(fú)砂.轮(shā)孔隙.(xì)渗.⼊(shèn)扫帚.(zhou) 刨.刮(bào)沙砾.(lì)掸.(dǎn)浑浊.(zhuó)⼭麓.(lù)沟壑.(hè)湖泊.(pō)沉淀.(diàn)地壳.(qiào)粗糙.(cāo)覆.盖(fù)遗.体(yí)琥珀..(hǔpò)犀.⽜(xī)龟.裂(jūn)帷.幕(wéi)钟⿍.(dǐnɡ)楔.形(xiē)宝藏.(zànɡ)2.拟⼈;痕迹、印迹、踪迹。
【核心素养】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8《时间的脚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核心素养】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8《时间的脚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8* 时间的脚印1.语言运用:正确认读并理解“山麓、沟壑、海枯石烂"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2.思维发展:学习抓独立成段的关键句来梳理说明内容的方法,理解“岩石记录时间”的科学知识,理清逻辑顺序。
3.审美鉴赏:品读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感受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体会举例子说明方法的效果。
4.文化传承: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1.学习抓独立成段的关键句来梳理说明内容的方法,理解“岩石记录时间"的科学知识,理清逻辑顺序。
2.品读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感受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体会举例子说明方法的效果。
激发学生的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合作探究法。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你知道地球有多大年龄吗?你知道通过一撮沙子就能得知地球有多大吗?这听起来十分不可思议,其实看似没有生命的岩石记录着时间的脚印,每一块岩石就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
今天我们跟着科普作家陶世龙学习《时间的脚印》,一起来探索岩石的秘密吧!(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疏通字词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陶世龙,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2.生难字词(1)字音腐蚀(shí) 踪迹(zōng) 掸(dǎn) _ 山麓(lù)沟壑(hè) 沉淀(diàn) 帷幕(mù) 龟裂(jūn)沙砾(lì) 琥珀(pò) 烘烤(hōng kǎo) 楔形文字(xiē)(2)词义【山麓】山脚。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海枯石烂】本文指海水枯干,石头粉碎。
现多用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全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各说明了什么内容?点拨: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具体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陕西省横山县武镇中学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8时间的脚印教案
3.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以时间为载体,了解历史变迁、感悟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4.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主动收集、整理有关时间主题的素材,提高信息处理和整合能力。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如:“追溯”、“沧桑”等。
3.分析并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体会作者如何巧妙地表现时间流逝。
4.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思考时间对个人成长、历史变迁和自然更迭的影响,培养珍惜时间的意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语言、情感、形象的感知能力,通过对课文《时间的脚印》的深入阅读,使学生感受时间流逝的无形足迹,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时间的珍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时间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陕西省横山县武镇中学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8时间的脚印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陕西省横山县武镇中学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时间的脚印”。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时间的脚印》的阅读与理解,掌握课文生字词,学习作者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表现时间流逝的写作特点。具体内容包括:
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在讲解课文时,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等表达时间流逝的句子,让学生体会到时间的宝贵。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等句子,使学生学会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些技巧。
2.教学难点
-对古文中抽象的时间概念的理解,尤其是将古人对时间的感悟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培养批判性思维与时间管理能力。通过学习《时间的脚印》,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古人对时间流逝的哲思,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提取信息、整合观点的能力,提高思辨性阅读水平;引导学生反思时间价值,激发其珍惜时间的意识,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你认为哪些习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时间?”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时间的脚印》的主题思想,把握作者陶渊明对时间流逝的感悟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掌握古文中关于时间的表达方式,如成语、典故等,并能正确运用。
-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借景抒情、对比映衬等,学会将其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认识到时间的重要性,激发珍惜时间的情感。
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一、教学内容
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选自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课文《时间的脚印》的阅读理解,了解作者陶渊明通过对比时间流逝与自然变化的观察,领悟生命的短暂与珍贵;学习古文中关于时间的表达方式,如“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等;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如借景抒情、对比映衬等;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珍惜时间,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结合实际生活,讨论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部编八下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解析版)
第8课《时间的脚印》一、基础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踪迹.( )装zhì( )悬崖绝bì( )腐蚀.( )沙砾.( )山麓.( )沟壑.( )粗糙.( )覆.盖( )wéi mù( )楔.形( )海枯石烂.( )2.判断下列各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
所有这些都叫作“化石”。
( )(2)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 )(3)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
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 )3.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A.滴漏宗迹低洼海枯石滥B.悬崖裂缝烘烤吹拂C.光蹓蹓扫帚沙砾浑浊D.山麓沟壑石碳纪鹅卵石4.下列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是一篇记叙文,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B.文章根据大量的事实和科学原理,对为什么岩石能记录时间,岩石怎样记录时间,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等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把科学道理说得有声有色。
C.本文从形式上看,拟人化的题目,别具一格的题记和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内容生动具体的正文,相互映衬,浑然一体。
D.课文由人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
这样由人们熟知的事物导入对未知事物的说明,既自然又有吸引力,能体现作者构思的巧妙。
5.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拟人手法的一项是()A.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B.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C.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8.时间的脚印》课件(完美版)
此页为防盗标记页(下载后可删)
1、谢谢大家听得这么专心。 2、大家对这些内容这么感兴趣,真让我高兴。 3、你们专注听讲的表情,使我快乐,给我鼓励。 4、我从你们的姿态上感觉到,你们听明白了。 5、我不知道我这样说是否合适。 6、不知我说清了没有,说明白了没有。 7、我的解释不知是否令你们满意,课后让我们大家再去找有关的书来读读。 8、你们的眼神告诉我,你们还是没有明白,想不想让我再讲一遍? 9、会“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我希望大家认真听好我下面要说的一段话。 10、从听课的情况反映出,我们是一个素质良好的集体。 1、谢谢你,你说的很正确,很清楚。 2、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 3、你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请再响亮地说一遍。 4、××说得还不完全,请哪一位再补充。 5、老师知道你心里已经明白,但是嘴上说不出,我把你的意思转述出来,然后再请你学说一遍。 6、说,是用嘴来写,无论是一句话,还是一段话,首先要说清楚,想好了再说,把自己要说的话在心里整理一下就能说清楚。 7、对!说得很好,我很高兴你有这样的认识,很高兴你能说得这么好! 8、我们今天的讨论很热烈,参与的人数也多,说得很有质量,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9、说话,是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表达出来,与别人交流。说时要想想,别人听得明白吗? 10、说话,是与别人交流,所以要注意仪态,身要正,不扭动,眼要正视对方。对!就是这样!人在小时候容易纠正不良习惯,经常 注意哦。
【解析】 B项,搭配不当,可将“石碑上的刻文”改为“刻文的 石碑”;C项,搭配不当及语序不当,应将“成立”改为“形 成”,并将“干预、发现和制止”改为“发现、干预和制止”; D项,成分残缺,应删掉“自”或在“因”前加上“它”。
B 5.[2019·无锡]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
整体感知
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开启下文,引出“石烂”的话题,说明 岩石“毁灭”的过程。
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 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总括上文,总结了岩石“毁灭”之后再 度“新生”的过程。
整体感知
文本解读
1.第6段点明了“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 时刻刻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那么,岩 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呢?
被破坏
被搬运、被堆积
重新生成岩石
文本解读
2.你能根据第8-18段的有关内容概述石烂到新生 的过程吗?(边读边勾画)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重压
沉积
胶结
新岩石
文本解读
3.人们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 (重点读第19-21自然段) 提示:可从岩层厚度、排列顺序、地壳运 动等方面思考。
合作探究
1.本文抓住事物的特征,综合运用多种说 明方法来阐释事理,请举例说明。
举例子:
(2)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 游的水比地面还高,就是有许多泥沙沉积 下来的结果。(第16段) (3)在特殊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 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 象、琥珀中的昆虫。(第26段)
打比方:
(1)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 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许 多奇形怪状的石头。(第12段) 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刮风沙的时 候,岩石的磨损很大。
合作探究
1.本文抓住事物的特征,综合运用多种说明 方法来阐释事理,请举例说明。
打比方:
(2)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 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 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 一些石头。(第12段)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冰河对岩石 的巨大破坏作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讲课教案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zōnɡ
jūn
cāo
shí
wéi
páo
hè
lù
zhuó
xiē
dǐnɡ
kū
预习检测
1.用波浪线画出承上启下的关键语段。 2.划分文章层次,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5、7、18、22、24、27。
第一部分(1—4):
讲述了生活中和大自然中保留着许多时间的记录。
第二部分(5—29):
详细讲解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碎石、沙砾、泥土
形成新的岩石
岩石
分离破解
旅行(被狂风水冰河带着)
沉淀
因此,岩石记录了:极多的历史痕迹、长期的重压和胶结、地壳的活动、古代生物的状况等,展现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重压胶结
5.人类了解岩石的变化有什么好处?
增加知识,探寻宝藏
提示:读第30—31段。
总提下文 自然界中岩石的各种现象 过渡,引起下文 岩石毁灭所呈现的现象 概说呈此现象的原因 空气和水中酸的作用 雨水的作用 生物的作用 人的作用 岩石生存的原因 岩石生存的结果
为下文说明岩石生成作铺垫,没有“老”的岩石不断地被破坏,就没有“新”的岩石不断地生成,这是物质运动规律的体现。因此,这些内容不仅不会喧宾夺主,而且会使人们对说明对象的了解更具体、更全面。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共24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属于由概括到具体采用了逻辑顺序
自主学习任务二
跳读课文,深入探知 1.跳读第7—18自然段,你能根据书上的有关内容概述“石烂” 到“新生”的过程吗? 2.跳读第19—21自然段,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 3.跳读第22—26自然段,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 4.跳读第27—29自然段,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 展历史的?
3.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 提示:读第22—26自然段。 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活动 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候 生物化石——反映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深入探知
提示一:读第27—29自然段。
4.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如: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作用:承上启下,由人类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方式的探寻。
3.根据承上启下的段落,分析课文结构,梳理作者思路。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 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三部分(30—31):总结全文,说明读懂岩石记录的 意义。
自主学习任务三
细读课文,品析语言 2. 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 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 修辞手法。 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1.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 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 开始了旅行。
深入探知
人类读懂岩石记录有什么重大意义? 提示:读30-31自然段
第8课《时间的脚印》重点问题归纳解答
第8课《时间的脚印》重点问题归纳解答1、第8课《时间的脚印》重点问题归纳解答问题归纳1.文章以“时间的脚印”为标题,有何作用?本题运用说明文标题作用分析法。
说时间有脚印是拟人,把时间比成脚印是比喻,本文标题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抽象的时间,具体化、形象化,更能吸引读者,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兴趣。
2.文章引用高士其的话有什么作用?文章开头引用高士其的话开头,一方面把时间拟人化,与主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生活实际,吸引读者。
3.第4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旨?为什么?不偏离主旨,因为写“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说明时间是可以被记录的,为下文说明岩石可记录时间提供了有力的辅证。
4.第⑭段运用举例子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人类因建设铁路而炸毁山头的事例有力地说明了人类对岩石的破坏速度之快。
5.“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句中的“大约”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本题运用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答题法。
不能。
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具有确定性。
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科学,数据有多精确,都是推测出来的。
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6.“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运动。
”句中的“死”该如何理解?“死”指岩石是不能动的,不能动的岩石却可以记录地壳的“活动”,突出岩石这一功能的奇特。
7.第27、28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举例子。
列举“海洋生物三叶虫化石”等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化石能“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8.文章结尾段有何作用?本题运用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
总结全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发展过程,增长知识;还在于帮助我们找寻地下的宝藏,为人类造福。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时间的脚印》是⼀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的是说明认识岩⽯这⼀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然奥秘的热情。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原⽂ 时间伯伯, 你是最伟⼤的旅⾏家, 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 你⾛过历史的每⼀个时代。
——⾼⼠其《时间伯伯》 时间⼀年⼀年地过去。
时间是没有脚的,⽽⼈们却想出了许多法⼦记录下它的踪迹,⽤钟表、⽤⽇历……但是,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或者在⼈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去找寻时间的踪迹呢? 然⽽,时间仍然被记下来了。
在⼤⾃然中保存着许多种时间的记录,那躺在⼭野⾥的岩⽯,就是其中重要的⼀种。
每⼀厘⽶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在北京故宫,我们还可以看到⼀种古⽼的计时装置:铜壶滴漏——⽔从⼀个铜壶缓缓地滴进另⼀个铜壶,时间过去了,这个壶⾥的⽔空了,那个壶⾥的⽔却⼜多了起来。
时间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滴记下了逝去的时间。
岩⽯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在死亡,那⾥在⽣长;这⾥在建设,那⾥在破坏。
就在我们读这篇⽂章的时候,地球上某些地⽅的岩⽯在被破坏,同时它们⼜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堆积起来,开始了重新⽣成岩⽯的过程。
真的有“海姑⽯烂”的时候。
到过⼭⾥的⼈都看见过,在那悬崖绝壁下⾯,往往堆积着⼀⼤摊碎⽯块。
碎⽯是从哪⾥来的呢?还不是从那些⼭崖上崩落下来的!再仔细瞧瞧,还会发现有些还没有崩落的⼭崖也已经有了裂缝。
不要认为岩⽯是坚固不坏的,它⽆时⽆刻不经受着从各⽅⾯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打着它……空⽓和⽔中的酸类,腐蚀了岩⽯中的⼀部分物质。
⽔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
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地转动,岩⽯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头。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8 时间的脚印【全国一等奖】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杜云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整体感知课文,训练默读文章和概括课文要点的能力。
2、积累生字词语及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1、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2、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教学难点:1、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突破:自主合作研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树是用什么记录时间的吗对,是年轮。
那你们知道人类有哪些记录时间的方法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一起来看一看时间是怎么留下它的脚印的。
(板书课题《时间的脚印》)二、作者简介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
出版有《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火山和地震》《多变的地球》等科普读物。
三、自读课文,解答字词小组内完成,组内完成不了的,全班解决。
四、问题探究1、课文主要介绍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士其的话(明确):把时间拟人化,一方面与主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实际生活,吸引读者。
文题“时间的脚印”实际上是“从岩石上,可以看到时间的长短”的意思。
2、真有海枯石烂这一现象吗为什么(明确):【1】有的。
【2】原因:①雨水的作用;②空气和水中酸的作用;③生物的作用;④人的作用。
3、介绍“铜壶滴漏”偏离主旨吗(明确):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订正: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
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023年春八下语文第08课 时间的脚印 知识总结及习题(含答案)
第8课时间的脚印知识点01 文题解读“脚印”指的是痕迹、印迹。
“时间的脚印”就是地球变迁留下的印迹,是本文的说明对象。
是从高士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新颖别致,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知识点02 作者作品陶世龙(1929—)中国著名科普作家。
代表作《揭开大地的奥秘》、《地球的画像》、《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我们居住的星球》等。
【知识拓展】相关背景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略有改动。
本文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事理说明文。
它所说的时间,本质上是一个地质学概念。
作者把时间的概念,从日常的感觉延伸到自然界中,引出了关于时间的又一种境界。
知识点03 字词积累1.字音:掸.(dǎn)踪.迹(zōng)烘.烤(hōng)腐蚀.(shí)沙砾.(lì)山麓.(lù)沟壑.(hè)龟.裂(jūn)帷.幕(wéi)海枯.石烂(kū)2.词义:踪迹:行动所留下可察觉的形迹。
装置:机器、仪器或其他设备中,构造较复杂并具有某种独立功用的部件。
海枯石烂:大海干涸,岩石成土。
喻指经历极长久的时间。
烘烤:指用火燥物。
烤东西。
腐蚀:指物质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失去它原有的性质的变化。
沙砾:指沙子和碎石。
掸:用掸子或别的东西轻轻地抽或拂,去掉灰尘等。
浑浊:指由于沉淀或沉积物而混浊不清。
山麓:指山坡和周围平地明显的交线或山坡和周围平地之间的过渡带。
沟壑:山涧,山沟。
龟裂:裂开许多的缝隙。
帷幕:悬挂起来用于遮挡的幕布。
【即学即练1】根据语境和拼音写汉字或给句子中的加点字注音。
(1)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shí()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
(2)在北京故宫,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古老的计时zhuāng zhì():铜壶滴漏。
(3)在山麓、沟壑()、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
八年级下册语文8课《时间的脚印》预习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语文8课《时间的脚印》预习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语文8课《时间的脚印》预习知识点
预习须知
一、文题解读
“时间的脚印”是喻体,本体是“地球的变迁留下的印记”。
这个比喻的意思是:大自然中的岩石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变化,记录了古往今来许多地理环境的变迁,就像时间老人留下的脚印一样。
标题新颖别致,能引起读者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二、作者简介
陶世龙,文学、科普作家。
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作品结集为《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知识重点
一、字音词义
山麓lù:山坡和周围平地相连接的部分。
帷幕:悬挂起来用于遮挡的大块布、绸、丝绒等。
烘烤:用火或蒸气使身体暖和或使物体变热、干燥。
低洼:比四周低的地方。
生成:(自然现象)形成;经过化学反应而形成。
浑浊:不清洁,不新鲜。
海枯石烂:直到海水干涸,岩石风化成土。
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
腐蚀: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指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变质。
磨损:机件或其他物体由于摩擦和使用而造成的损耗。
沉积:水流、风等流体在流速减慢时,所挟带的砂石、尘土等沉淀堆积起来。
统编8年级语文下学期教学案8时间的脚印
8时间的脚印1.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体会本文单句成段的作用。
2.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一、导入新课播放导入视频。
如视频中所言,通过一撮沙子,就能得知地球的年龄。
这看起来十分不可思议,岩石真的有如此强大的记录历史的力量吗?它是怎么记录那些已逝的时间的?让我们在《时间的脚印》一文中寻找答案。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关注单句成段,把握文章内容1.请同学们花三十秒迅速扫读课文,说说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有不少单句成段。
2.在说明文中,单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着这个句子起着总结性作用,把握这些句子,能让我们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
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重点关注这些单句成段的句子,把握文章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重点单句引导把握: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引出后文,后三段文字都在记叙如何记录时间的痕迹。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是一个总起句,与下段一问一答说明了岩石在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间。
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这是一句提示语,后文则围绕岩石如何被破坏展开。
第11段与第13段:“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此两段明显是对第7段的进一步阐述。
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回应第5段内容,同时引起后文岩石形成的具体过程。
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引出下文的具体举例。
……结合对上述单句成段句子的综合分析,可将全文31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段)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段)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又分为两层:第一层(5—21段)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段)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八年级语文下册精品课件(部编版)
重点研读
1.书上哪些段落介绍的是“石烂”到“新生”的过程呢?
第7-21段
2.破坏岩石的因素有哪些?
破坏岩石的因素有阳光、霜雪、风沙、空气、水流、生物和人类
3.你能概括出“石烂”到“新生”过程中有哪几个阶段吗?
山崖裂缝—崩落(碎石,沙砾,泥土)—旅行—沉积—新生
4.从7-21段内容看,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
时间的脚印
新课导入
时间是一个神秘的概念,是古往今来人们谈论的一个热 门话题。在不同人的眼里,它有不同的含义。那么,在地质 科普作家的眼里,时间又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今天我们就 来学习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和陶老 先生一起探索大自然。
新课导入
石头中的痕迹与时间有什么关系呢?
新课导入
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活动
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侯
生物化石——反映历史的发展
(静态)
(动态)
重点研读
8.阅读27-29段,说说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进程的 。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9.阅读增第加3知0-识31段,说找说寻人宝类藏了解岩石的变化有什么好处。
这些独句段使本文部分与部分之间、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显得非常清楚。 如果你将来写的文章内容很丰富,角度很多,不妨尝试使用这种写法。
品味语言
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 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多处运用了拟人化的语句和比喻的句子 ,请你找出其中的3句,为它们做批注,写下你是如何理解它们的作 用的。
(基于历史) (着眼现实)
思路寻踪
一句话单独成段就是独句段。本文内容丰富,我们读起来并不 感到冗杂混乱,正是因为作者使用了大量的独句段,在说明的内 容之间铺路搭桥,使读者能够紧紧抓住作者思路,感到文章脉络 清楚。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文原文时间伯伯,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
——高士其《时间伯伯》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记录下它的踪迹,用钟表、用日历……但是,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的时候,或者在人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寻时间的踪迹呢?然而,时间仍然被记下来了。
在大自然中保存着许多种时间的记录,那躺在山野里的岩石,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在北京故宫,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古老的计时装置:铜壶滴漏——水从一个铜壶缓缓地滴进另一个铜壶,时间过去了,这个壶里的水空了,那个壶里的水却又多了起来。
时间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用水滴记下了逝去的时间。
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
就在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地球上某些地方的岩石在被破坏,同时它们又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开始了重新生成岩石的过程。
真的有“海姑石烂”的时候。
到过山里的人都看见过,在那悬崖绝壁下面,往往堆积着一大摊碎石块。
碎石是从哪里来的呢?还不是从那些山崖上崩落下来的!再仔细瞧瞧,还会发现有些还没有崩落的山崖也已经有了裂缝。
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
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
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雨水落到河湖里,渗入到地下,都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即使在海洋中,海水也在不断地冲击着岸上的石壁。
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创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陕西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时间的脚印作业课件新人教版
项,“维幕”应写作“帷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2345678
小呦:让我们先从“秒”字的本义开始研究吧!“秒”是形声 字,“禾”是形旁,说明它最早和(1) 禾苗 有关。 小鸣:没错!再结合方框里的资料,我认为“秒”的本义是 (2) 禾穗上的芒刺 。根据本义,人们将“秒”引申为某 种细微的长度单位,后来又将它用作时间计量单位。
12345678
8.为什么说“在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些领域,用分秒计算时间就 太‘粗糙’了”?根据文章内容回答。(3分)
答案:因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些领域需要精确到百万分之一 秒乃至百亿分之一秒的标准时间,若用分秒计算,会产生 很大的误差。
12345678
答案: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古代计时方法 的说明。
12345678
6.第③段画线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 答案:作比较、引资料。作用:生动地说明了现代生活
中人们的时间观念增强了;语言活泼有趣,增强了文 章的趣味性。
12345678
7.石英电子钟有哪些特点?根据第④段简要概括。(3分) 答案:造型新颖,走时准确,功能完善。
12345678
(1)根据拼音在括号内填写正确的汉字。 bō( 剥 )落 腐shí( 蚀 )
(2)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袅.( niǎo )袅 窜.( cuàn )出
(3)根据下面的解释,填入文中□处最适宜的词是 炷 。 柱:柱子;像柱子的东西。 炷:烧(香);量词,用于点着的香。
12345678
12345678
Ⅱ 拓展阅读【科学素质·信息技术】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29-30页第4-8题。
4.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计时工具变迁图。(2分) 圭、沙钟、漏壶等→ 机械钟表 → 石英电子钟 →铯 原子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时间的脚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文中的说明方法以及表达方式,理解文章的结构顺序;掌握题目所提出的问题,了解文章说明的事理;弄清本文的说明层次;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
过程与方法: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培育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教引学生善于观察自然现象并从中悟出一定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l)本文的说明层次。
(2)本文的语言特色。
(3)本文的写法特点。
难点:本文说明的层次。
【课型、课时安排】:新课、2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延伸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资源、有关课文图片、资料
【三分钟教育】: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并积累词语;掌握文中的说明方法以及表达方式,理解文章的结构顺序;掌握题目所提出的问题,了解文章说明的事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
(屏幕显示)。
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
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
(屏幕显示标题)二、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略有改动。
科普作家陶世龙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参加工作后长期与地质学科打交道,在国家推动科学普及和科学大众化的倡导下,作者致力于科普写作,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科普作品较多。
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听课文录音或学生分读课文,提出要求: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圈出读音有困难的字、词;
(3)初步理出文章的大致结构。
2.为生疏字注音(根据“词语手册”等实际情况作增删),扫清文字障碍。
(1)读准字音
踪迹(zōnɡ)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沙砾(lì) 龟裂(jūn)
帷幕(wéi)刨刮(páo) 沟壑(hè)
海枯石烂(kū) 楔形(xiē) 钟鼎文(dǐnɡ)
(2)辨清字形
(3)理解词语
腐蚀: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②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
(本文用①义项)
浑浊:(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海枯石烂:海水枯干,石头粉粹。
现多用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但本文是原意。
山麓:山脚。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刨刮:刮平。
沟壑:山沟。
胶结:半流体干燥后变硬黏结在一起。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时间的脚印》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文章的题目《时间的脚印》,是从高士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
其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人们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本课小结:大家对课文的有关语句的意蕴内涵发表了很多见解,如果你还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和疑惑之处,还未在投影中展示,可以再次补充,我们结合课文内容共同探讨解决。
板书设计:8、时间的脚印
第一课时
1、板书读准字音
2、板书辨清字形
3. 板书理解词语
布置作业:
抄词各三遍。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掌握题目所提出的问题,了解文章说明的事理;弄清本文的说明层次;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提高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培育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1.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说明岩石“是记录时间的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种”。
2.第二部分(第5至第29自然段)分层次地详细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这部分分三层。
3.第三部分(第30自然段至全文完)总结全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号召人们进一步去大自然找寻时间的踪影,去一步步走向地下的宝库。
二、感悟精彩句子
1.“狂风来了,洪水来了,冰河爬来了”。
如此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岩石受“攻击”的画面,甚至让读者似乎感受到岩石不堪众多因素的“攻击”慢慢“烂”下去的“痛苦”。
2.“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
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将冰河的移动比喻成铁帚扫过地面,足见冰河对岩石破坏作用的巨大。
三、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
本文以充满智慧的笔触,娓娓而谈岩石能够记录时间的脚印的原因,记录的内容和人类读懂大自然这种记录的重大意义,以丰富的实例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起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四、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条理清晰,有逻辑性。
文章第二部分,首先总说自然界各种物质的运动。
然后分说岩石“烂掉”的原因和过程。
接下来分说岩石生成的过程和历时的漫长。
最后总说岩层与岩层之间的顺序记录时间的踪迹。
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2.语言生动形象。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把时间拟人化,既给人以知识,又给人一种亲切感。
例如,作者采用了排比句式,如“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说明了岩石遭受到来自多方面的破环。
再如,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说明生动、形象,如“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刨刮着所遇到一些石头”。
五、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记下时间的痕
迹,保存历史的记录。
可以说:
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
岩石还可以比作什么?请你用“岩石是……”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
课堂小结:能够记录时间的脚印的原因,记录的内容和人类读懂大自然这种记录的重大意义,以丰富的实例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起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本次讲课,使我明白,说明文教学并不全是枯燥无味,只要善于摸索、善于运用新的教学理念,说明文教学也同样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这对日后的语文教学将有极大的帮助!本课最大的遗憾是,对科学精神的渗透只停留在表面上。
扩大视野,提高自身素质将成为我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