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第十三章 本能行为

合集下载

13第十三章 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

13第十三章 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

小班幼儿情绪外露 幻灯片29 判断:只要幼儿在幼儿园不哭、不闹,就说明他情绪没问题。
错误 大班幼儿情绪具有内隐性 能在不同场合用不同方式表达情感。
幻灯片30 二、关于儿童情绪发展的理论 1、华生的研究
认为初生婴儿的情绪是分化的,分化为怕、怒、爱三种主要情绪 。 2、布里奇斯的研究
新生儿的情绪只是一种弥散性的兴奋或激动,是一种杂乱无章的 未分化的反应。主要由一些强烈的刺激引起,包括内脏和肌肉的不协 调的反应。在以后学习和成熟的作用下,各种不同的情绪才逐渐分化 出来。
1、在外界新异刺激作用下,婴幼儿的情绪可以在兴趣与惧怕之间浮 动。 2、愉快情绪有利于婴幼儿的智力操作及效果,而痛苦、惧怕等对婴幼 儿智力操作不利。 3、同一情绪在不同强度水平时对智力操作效果的影响也不同。 4、愉快情绪强度差异与操作效果间呈倒U字相关,即适中的愉快情绪 能使智力操作达到最优。 5、痛苦、惧怕情绪强度差异与操作效果间呈直线相关,即痛苦、惧怕 强度越大,操作效果越差,操作效果随其强度的增加而下降。
婴幼儿依恋突出表现为三个特点: 1.婴幼儿最愿意同依恋对象在一起,与其在一起时,儿童能得到 最大的舒适、安慰和满足。 2.在儿童痛苦、不安时,依恋对象比任何他人都更能抚慰孩子。 3.依恋对象使孩子具有安全感。当在依恋对象身边时,孩子较少 害怕;当其害怕时,最容易出现依恋行为,寻找依恋对象。 幻灯片41 (二)婴幼儿依恋的发展 根据鲍尔比(J.Bowlby)、埃斯沃斯(M.Ainsworth)等的研 究,依恋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 这个时期婴儿对人的反应最大特点就是不加区别、无差别。 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 这时期婴儿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对母亲和他所熟悉的人及陌生 人的反应是不同的,婴儿对母亲更为偏爱。 3.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 婴儿进一步对母亲的存在特别关切。 7~8个月时,婴儿形成对父亲的依恋。 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2岁以后,婴儿把母亲作为一个交往的伙伴,并知道交往时要考虑 到她的需要和兴趣,据此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幻灯片42

13第十三章 城市规划的行政与法制

13第十三章 城市规划的行政与法制

第十三章城市规划的行政与法制对城市规划应从学科意义和实践行为的多方面加以把握。

现代城市规划的兴起与公共政策、公共干预密切相关,城市规划暗示为一种当局的行为。

按照现代行政法制的原那么,城市规划行政打点的各项行为都要有法律的授权,并依法施行打点。

法制化是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城市规划的科学合理性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

第一节城市规划的行政权力与法制建设一城市规划与行政权力对城市进行规划,实施规划打点,涉及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把握,因此城市规划是一门科学性、技术性很强的学科。

城市规划在实践中又暗示为对资源的配置,涉及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涉及资源开发操纵的价值判断和对人们行为的尺度。

所以现代城市规划又是城市社会开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社会建制。

无论是对城市开展的有意识、有方案的主动行为,还是对无数项开发活动的被动控制,都必然联系到权威的存在及权力的应用。

按法国学者拉卡兹(Jean-Paul Lacaze)的说法“人们可以对城市规划进行更深入的理论阐发,但是为此必需同意将它作为权力行为来研究,以便理清政治打点的决策、意识形态和专业实践经验各个范畴之间的关系〞。

纵不雅世界各国,城市的建设和打点均是城市当局的一项主要本能机能,城市规划无不与行政权力相联系。

二、城市规划行政与立法授权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当局的一项本能机能,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起因和不同的立法授权方式,但是当局的规划行政权力来源于立法授权倒是共同的。

(1)在英国,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当局的本能机能发源于公共卫生和住房政策。

19世纪的工业革命大大开展了出产力,同时也造成了城市人口的急剧堆积,发生了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造成了社会不安,甚至动乱,从而迫使当局采纳对策。

为了克服由于人口过密以及不适的卫生条件给城市带来的经济代价和社会政治代价,就必需对市场经济的自发行为以及私人财富权益加以公共干预。

19世纪英国在公共卫生方面的立法就是在这样的布景下发生的。

为了使城市能够达到适当的卫生尺度,处所当局被授权制定和实施处所性的法规。

《社会心理学》第13章:助人行为

《社会心理学》第13章:助人行为

存在问题及改进方向探讨
• 存在问题一:助人行为的动机复杂多样。有些人出于真心帮助他人,而有些人则可能出于追求名利、炫耀自己 等目的而做出助人行为。这可能导致助人行为的效果不尽如人意,甚至引发负面效应。
• 存在问题二:助人行为的效果难以评估。由于助人行为涉及到多个因素,如受助者的需求、帮助者的能力、情 境条件等,因此很难对助人行为的效果进行准确评估。这可能导致一些无效的或低效的助人行为得不到及时纠 正和改进。
01
02
03
04
情感支持
提供情感上的安慰、鼓励和支 持,帮助他人面对困难和挑战

信息支持
提供信息、建议和指导,帮助 他人解决问题或做出决策。
物质支持
提供物质资源、金钱或实际帮 助,以满足他人的基本需求。
行动支持
通过实际行动参与解决问题或 提供帮助,如志愿服务、救援
行动等。
日常生活中的助人行为实例
帮助老人过马路
体系强调互助和利他主义。
05 促进助人行为策略探讨
提高个人助人意愿和能力培养
1 2
增强个人社会责任感
通过教育和宣传,引导个人认识到自身在社会中 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增强助人的内在动力。
培养助人技能
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教育,帮助个人掌握助人的技 巧和方法,提高助人的有效性和成功率。
3
倡导积极心态
鼓励个人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以更加开放和 包容的态度面对他人的需要,从而更愿意伸出援 手。
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念影响
文化背景
不同文化对助人行为的期望和 规范不同,因此文化背景会影
响个体的助人行为。
价值观念
个体的价值观念会影响其对助 人行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 识。
社会化过程

初中生物会考复习(浓缩版)

初中生物会考复习(浓缩版)

成都七中万达学校初2016级生物会考资料(浓缩版)班级: 姓名:第15章 动物的运动1、游泳是适应水环境的运动方式;爬行、行走、奔跑、跳跃是适应陆地环境的运动方式;飞行是适应更广阔空间生活的运动方式,鼓翼飞行是鸟类飞行的基本方式,滑翔是飞行动物一直省力的运动方式。

2、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骨骼肌三部分组成。

3、运动系统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和其他系统的配合下,起支持、保护、运动的作用。

4、骨是由骨膜、骨质、骨髓构成的器官血管——提供营养 骨膜 神经成骨细胞——长粗和修复骨松质长骨的结构 骨质骨密质红骨髓——造血功能骨髓 黄骨髓5、右图是长骨的结构图,请看图回答:(1)长骨多呈管状,即坚固又轻便,适于人体运动。

(2)b 是骨膜,其内有血管、神经和成骨细胞。

血管可以为骨组织提供营养物质。

(3)骨质也由两部分组成:e 是骨松质,其内存在的红骨髓,终身具有造血功能;f 是骨密质。

(4)c 是骨髓,在幼年时呈红色,具有造血功能,成年后变成黄色,失去造血功能。

D 是骨髓腔。

(5)骨的生长包括两个方面:长长跟[h ]骺端软骨层细胞有关;长粗跟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有关。

6、关节是活动的骨连结关节头关节面关节 关节窝关节囊关节腔h7、右图是关节的结构图,请看图回答:(1)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a ]关节囊、[b ]关节腔、[f ]关节面三部分。

(2)图中d 是关节头,c 是关节窝,它们共同组成了关节面。

(3)关节能灵活运动是因为[b ]关节腔内有少量滑液和关节面表面 的[e ]关节软骨光滑,从而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

(4)关节能牢固是因为[a ]关节囊把相邻两骨联系起来,其里面和外面还有很多韧带起加固作用。

8、骨质中有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水骨的成分 无机盐:使骨坚硬有机物:使骨有韧性9、在鉴定骨成分的实验中:将鲫鱼的一根肋骨浸泡于15%的盐酸中,经一段时间后,骨变得柔软,这是因为骨成分中的无机物溶解于盐酸中,剩下的是具有韧性的有机物;将一段骨放到酒精灯上煅烧至灰白色,轻敲这段骨便粉碎,这是因为骨成分中的有机物燃烧了,剩下的是脆硬的无机物。

心理学史课件 第13章 人本主义心理学

心理学史课件  第13章  人本主义心理学

第一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形成与发展历程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主张
(一) 科学心理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自然科学心理学所谓的价值中立的研究规则,认为心理学不是物理 学那样的自然科学,而是一门独特的、关注人的人类科学(human science),及其在 各个领域和广泛的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应用。所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主观经验的独 特性,关注人的潜能和自由;强调研究应以问题为中心,而非以方法为中心。
2. 价值体系 以其性善论为中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人性是善的;② 心理潜能高于生理 潜能,人高于动物;③ 高级需要的价值高于低级需要;④ 利他行为与自我实现需要的满 足是一致的;⑤ 创造潜能的实现是高级需要的满足,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⑥ 创造潜 能的充分发挥是一种最高奖赏,是一种高峰体验的出现;⑦ 自我实现者有发自内心的追 求潜能发挥的倾向,并有以此为依据的自我评价能力;⑧ 高级需要和创造潜能微弱,需 培养和学习;⑨ 潜能和价值与社会环境是内外因关系;⑩ 人的潜能和存在价值与社会价 值并无本质矛盾。
第一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形成与发展历程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和建立
(二)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5) 在60年代中后期,一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术专著相继问世,如《心理学中的人 本主义观点》(1965)、《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挑战》(1967)等。罗洛·梅编辑出版的 《存在心理学与精神病学杂志》(1967)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一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形成与发展历程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和建立
(一)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崛起时期
20世纪50年代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时期。 50年代初,马斯洛担任布兰迪斯大学的心理学系主任,从而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提 供了一定的有利条件。1954年,马斯洛出版了《动机与人格》,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 奠基之作。1956年4月,马斯洛等人发起并创立了人本主义研究会,讨论了人类价值的 研究范围问题。1958年,英国学者约翰·库亨(J. Cohen)在其著作《人本主义心理学》 中首次阐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主张。 1959年,马斯洛主编了《人类价值的新知识》一书,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发展史上的重 要文献。这些重要事件和学术活动,有力地促成了人本主义心理学运动的到来。

个案社会工作第十三章 理性情绪治疗法

个案社会工作第十三章  理性情绪治疗法
理性情绪法所要做的就是发现非理性的观念, 并把非理性的观念转变成理性的观念。
2021年4月28日
5
第十三章 理性情绪治疗法
理性情绪法虽然在处理具体问题时有许多技巧, 其理性辩驳的方式也随情境的不同而不同,但讲到 底,它要提供一套人生态度与价值标准于案主。
由于埃利斯强调在治疗过程中揭示案主的非理 性信念并灌输一套新的人生态度与价值信念,这就 使理性情绪治疗法带上了主动、导向和教导式的特 点。
成年人如果在生活中获得他人的喜爱与赞许,
这是一件好事。但如果认为这是绝对必需,刻意追
求的话,则是非理性的。一方面要获得每一个人的
喜爱与欣赏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把自己的幸福寄
托在他人的评价上,就会丧失自我。
2021年4月28日
20
第十三章 理性情绪治疗法
(2)、一个人应该在各方面。最低限度在某一 方面有成就、有才干、能胜任,这才是有价值的人。
2021年4月28日
8
第十三章 理性情绪治疗法
理性情绪治疗法的哲学性原则有: (1)人就是人,而不是万能的神、超人。人应 了解及接受作为人的限制。 (2)人都是要死的,因此今生便是唯一的生命, 所以人应珍惜生命,尽可能好好利用这段生命。
2021年4月28日
9
第十三章 理性情绪治疗法
(3)人的本性是追求快乐的生活,虽然由于各 种原因许多人生活得并不快乐,但这并不符合人的 本性。
很多人认为,要改变或控制自己的情绪是很难 的,这只不过是因为他们很少尝试如此做。
一个理性的人知道情绪是由自己控制的,因为 它是受自己的看法、思想、评价等影响的,因此, 要改变或控制自己的情绪并非不可能。
2021年4月28日
25
第十三章 理性情绪治疗法

昆虫记第13章读书笔记摘抄

昆虫记第13章读书笔记摘抄

昆虫记第13章读书笔记摘抄一、好词摘抄。

1. “天衣无缝”:樵叶蜂用剪下的树叶来做巢穴的盖子,这些盖子与巢穴贴合得非常完美,就像天衣无缝一样,这个词精准地描绘出了樵叶蜂工艺的高超。

2. “小心翼翼”:樵叶蜂在剪取叶片的时候非常谨慎,生怕剪坏了影响巢穴的建造,这个词生动地表现出樵叶蜂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

二、好句摘抄及赏析。

1. “它用嘴巴作剪刀,靠眼睛和身体的转动,剪下了小叶片。

它这么做,既不靠什么模型,也没有什么机械工具,完全是靠它的本能。

”- 赏析:这句话简洁明了地描述了樵叶蜂剪叶片的方式。

通过强调“既不靠模型,也没有机械工具”,突出了樵叶蜂这项技能是出于本能,让读者对昆虫的本能行为产生深深的惊叹。

2. “那些被剪去的树叶,好像一个个很精致的艺术品。

它们大小不等,但都是很规则的椭圆形,周围还带着一圈很细的花边儿,好像是为了美观而特意剪的。

”- 赏析:将樵叶蜂剪下的树叶形容为“精致的艺术品”,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樵叶蜂剪叶技艺的精湛。

细致地描述树叶的形状和带有花边儿的特点,进一步展现出樵叶蜂作品的精美,也体现了作者对樵叶蜂的赞叹之情。

三、内容概括与感悟。

1. 内容概括。

-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樵叶蜂独特的生活习性和筑巢方式。

樵叶蜂会用嘴巴当作剪刀,剪下大小不等但形状规则的椭圆形叶片,这些叶片被用来做巢穴的盖子或者巢壁。

它的巢穴建在枯树枝或者灌木的茎上,是一种非常精巧的建筑,各个部分都严丝合缝,充分显示了樵叶蜂高超的建筑技艺。

2. 感悟。

- 从樵叶蜂身上,我们看到了昆虫世界里的智慧与精巧。

它们虽然体型微小,却能够凭借本能完成如此复杂而又精细的工程。

这让我们认识到,每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生存方式和价值,即使是小小的昆虫,也能在大自然中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奇迹。

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尊重和保护这些微小而伟大的生命,因为它们也是地球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3第十三章--体育的社会问题

13第十三章--体育的社会问题
这种观点把社会问题视为社会体系的功能障碍或功 能失调。
5
14
第5页,共14页。
二、体育社会问题出现的必然性

1、由于社会基本构成要素相互关系的失调造成的
体育社会问题。

2、由于人们的社会关系失调,以及参与体育运
动的各利益群体(国家、民族、地区、单位、集体、
个人)都会因利益的追逐和分配产生种种矛盾。
第十三章 体育的社会问题
第一节 体育社会问题概述 第二节 体育社会问题特点与种类
第三节 体育社会问题的预防和解决
1
14
第1页,共14页。
第一节 体育社会问题概述
一、社会问题的概念及性质
(一)社会问题的定义
社会问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问题是指人们在共同的
社会生活、社会活动中所面临的一切矛盾,它既包括那些正常的、人
可以定义为以占有他人利益为目的,以钱财作赌注,利用
赌具和游戏中的偶然性而形成的一种违法犯罪行为。
12
14
第12页,共14页。
二、体育社会问题的种类
(二)国外的其他体育社会问题 1、种族歧视问题
2、妇女偏见问题 妇女在各国际体育组织,包括国际奥委会中的人数比例
大大低于男性的原因:
①高水平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失衡问题
括那些正常的、人们经常都要碰到和不断处理的普遍问题,
如生产、工作、建设、改革、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包括
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妇女儿童、老
年等问题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问题,又包括那些非正常的、较
少出现的特殊问题,如灾荒、骚乱、大量失业、犯罪率上升
等。狭义的社会问题仅指后面的一种,即社会关系或社会环
2、滥用违禁药物(亦称服用兴奋剂)

本章主要思考问题及参考答案

本章主要思考问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思考练习一、名词概念1、行为2、环境3、微观系统4、中观系统5、宏观系统6、本能行为7、习得行为8、生命历程理论9、生命历程10、生物年龄11、心理年龄12、社会年龄 13、年龄规范 14、年龄越轨 15、同龄群体16、同龄群体效应17、时代效应18、年龄效应19、轨迹 20、转变21、延续 22、生活事件23、转折点24、行为的生物层面或生理层面25、本我26、自我 27、超我二、填空题1.就人类而言,环境可以区分为()和(),它们是指围绕着生物圈的空间和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

2.人类行为的具有()()()()等特点。

3.由于视角不同,人类行为可以有以下不同的划分方法,(1)根据行为的起源可分为()和()。

(2)根据特定的标准可分为()与()4.无论是社会工作的早期代表人物、倡导贫民住宅运动的()和社会个案工作的奠基人(),都很注重社会因素对个人的影响。

5.社会个案工作的奠基人()在1917年出版了《社会诊断》一书,指出个人所遭遇的问题,是由于个体不能适应社会环境制度,或由于环境不良所导致的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失调。

6.社会工作领域的系统理论有两种基本的形态,一是(),二是()。

7.生态系统具有层次性,它可以分为()、()和()三个层次8.生命历程理论的基本分析范式,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构成的序列。

9.弗洛伊德将人格视为一个动力系统,有()、()和()三个心理结构组成。

10.生命历程理论强调的是一种多元的“年龄”观。

它突破了单纯生物学意义上的年龄概念,从心理和社会的角度对年龄进行多元化的分析。

它的时间概念包含了()、()、()三个基本维度。

三、问答题1.如何理解行为?2.由德国心理学家勒温的B=f(P·E),该公式表示的人类行为的基本原理是什么?3.简述关于“人在环境中”(PIE)理念的基本要义4.简述生态系统理论的基本要义5.评述毕生发展心理学的要义以及其对生命历程理论的影响。

海底两万里十三章的读后感500字(精选6篇)

海底两万里十三章的读后感500字(精选6篇)

海底两万里十三章的读后感500字(精选6篇)海底两万里十三章的读后感500字篇1去年暑假,我阅读了《海底两万里》。

自从翻开这本书,它仿佛便引领着我尽情的畅游在那蔚蓝的大海中,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妙不可言,让我徜徉在书海中流连忘返。

主人公阿龙纳特博土等人乘坐的鹦鹉螺号,在海上探险乘风破浪。

历尽了千难万险,可到最后,困难都被他们一一给击破了。

海底森林狩猎、勇救采珠人、意外触礁、大战鲨鱼、捕捉儒良、被困大冰原、血战大章鱼……令人回味无穷。

这本书虽然是在讲述着一个在海底探险的故事,可在与此同时,还让我懂得了许多海上航行的知识。

并且还告诉了我许许多多做人的道理,令我受益匪浅呢!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最惊险刺激的是鹦鹉螺号被围困在大冰原的那一段故事。

他们从南极——自由之海返航归来了,一天,潜艇竟被困在了一个大冰原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密不透风的大冰牢。

面对这样的困难,尼摩艇长带领着他们寻找着新的出路,虽然几经失败,但是他们丝毫没有一丁点儿紧张的情绪,反而沉着冷静地面对着困难,团结在一起,仍然坚持着,与死神抗争。

最终靠他们聪明的智慧和坚持不懈、团结一致的精神,终于战胜了困难冲破了大冰牢。

这种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不正是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拥有和不可缺少的精神吗?高尔基曾经说过一句话“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也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金钥匙。

我要多读书、读好书。

驾着智慧的帆船,在书海里畅游,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智慧。

海底两万里十三章的读后感500字篇2做一回海底冒险者,和阿尤纳斯教授一起走进《海底两万里》,一起游海底、探奥秘。

从1886年的撞船事件、到阿尤纳斯教授加入“林肯号”远征、再到遭“鹦鹉螺号”撞击、然后莫名进入船舱内,这些带有神话色彩的事情,却真实地发生在阿尤纳斯教授等人身上,发生在尼摩船长所设计并制造的“鹦鹉螺号”上,这些奇事让教授感到神奇,想留下探索这船的奥秘,然而尼徳逃离的欲望,提醒着教授,不能抛弃或拖累朋友。

正当他面临抉择时,命运帮他做出了选择。

心理咨询师考试考点归纳总结13-社会心理学-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心理咨询师考试考点归纳总结13-社会心理学-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社会心理学-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第一单元社会动机概述一、社会动机的定义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由自然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自然动机◆由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社会动机◆社会动机是其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源于社会需要二、动机过程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态转换到满足状态,并产生新的需要,这一过程称为动机过程。

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一、亲合动机亲和: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友好联系的心理倾向。

亲合即合群,是人际吸引最低的层次(一)亲合起源于依恋(二)亲和的作用1. 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交往、尊重、爱2.获得信息孤单信息少,不适、不安,经常聚会,社交3.减轻心理压力分享快乐,排解烦恼4. 避免窘境相亲作伴(三)影响亲合的因素1. 情境因素◆群体压力越大,成员亲合动机越强;◆悲惨情境也能刺激人们的亲合动机。

◆社会隔离(剥夺)者(如单独关押的犯人、遇难船只的幸存者、探险家)的研究◆较长时间的独处,缺乏亲合,往往产生某些心理障碍和精神症状。

2. 情绪因素恐惧:现实危险引起,恐惧越强烈,亲合倾向越明显;焦虑:非现实危险引起,高焦虑者亲合倾向较低3. 出生顺序长子、长女恐惧时的合群倾向要比他们的弟妹们更明显,而且是按出生顺序递减双亲对第一个孩子关心照料更多,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大二、成就动机(了解)个体追求自认为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

成就动机的重要性1. 有利于个体的发展;2. 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抱负水平个体在从事某种实际工作之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期望值。

◆与成就动机密切相关◆个体抱负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其成就动机强弱◆与过去的成败经验有关(三)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1. 目标的吸引力目标对个体的重要程度2. 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是否有把握3. 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能不能展现自己的水平自己想要的,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能展现自己才华的(四)培养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了解)习得的社会动机,培养注意事项:1. 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成就动机呈正相关◆通过良好的教育和培养而获得2. 社会环境的氛围对个体成就动机具有深刻影响。

雅思剑桥13t1p2阅读

雅思剑桥13t1p2阅读

雅思剑桥13t1p2阅读《剑桥雅思13》是雅思考试的一本备考资料,其中的阅读部分是考生需要重点准备的部分之一。

在第一套阅读材料中,题目为Task 1,Passage 2。

该篇阅读材料主要讲述了关于人类行为和动物行为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首先,该篇阅读材料提到了人类和动物在某些行为方面的相似性。

例如,人类和某些动物都会表现出社交行为,如建立群体和进行合作。

这种社交行为有助于维持群体的稳定和生存。

此外,人类和动物都会在寻找食物和保护自己方面展示类似的行为模式。

然而,该篇阅读材料也指出了人类和动物在行为方面的差异性。

人类具有独特的智力和语言能力,这使得我们能够进行复杂的思考、创造和传递信息。

相比之下,动物的智力和语言能力相对有限,它们主要通过本能和简单的声音或动作进行沟通。

此外,该篇阅读材料还提到了人类和动物在道德行为方面的差异。

人类具有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能力,能够区分对错并做出相应的行为选择。

然而,动物的道德行为主要基于本能和基本的社交规则,缺乏深层次的道德思考。

除了相似性和差异性,该篇阅读材料还涉及到了一些相关的研究和实验。

例如,科学家通过观察动物的行为和进行实验,来研究动物的智力和社交行为。

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和动物之间的关系和差异。

总的来说,雅思剑桥13的阅读部分第一套题目第二篇文章主要讨论了人类行为和动物行为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通过对社交行为、智力、语言能力和道德行为等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人类和动物的行为特点。

同时,该篇文章还提到了相关的研究和实验,为我们深入探讨这一领域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普通心理学》第十三章考试习题及答案

《普通心理学》第十三章考试习题及答案

第十三章学习一. 单选题1.下列现象不属于学习的是(C )A.谈虎色变B.小白鼠形成躲避电击的行为C.小猫爬树D.骑自行车2. 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的心理学家是(D)A.加涅B.布鲁纳C.布卢姆D.奥苏伯尔3.按照加涅的分类,对刺激进行分类,并对同类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

需要把事物的抽象的共同特征的学习种类是( A)A.概念学习B.规则学习C.解决问题D.辨别学习4.奥苏伯尔强调的什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 D)A.机械的接受学习B.机械的发现学习C.有意义的发现学习D.有意义的接受学习5. 经典条件反射学说的提出者是(C)A.加涅B.布鲁纳C.巴甫洛夫D.奥苏伯尔6.潜伏学习的提出者是(D)A. 布鲁纳B.班杜拉C.加涅D.托尔曼7.学生由于不能正确回答数学问题而产生了对数学老师及数学课的恐惧,这种现象可以用以下哪个心理学原理解释(C)A.操作性条件作用B.条件作用的分化C.经典条件作用D.二级条件作用8.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是(D)A. 非条件反射B. 复杂的非条件反射C.本能D.条件反射系统9.骑自行车和骑摩托车之间存在什么作用(A)A.正迁移B.负迁移C.一般迁移D.特殊迁移10. 由词语作为信号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是(B)A.第一信号系统B. 第二信号系统C.第三信号系统D.第四信号系统11.谁提出尝试—错误学习理论(A)A.桑代克B.班杜拉C.加涅D.托尔曼12.以下哪一个不属于桑代克的学习律(B)A.准备律B.学习律C. 练习律D.效果律13.以下不属于操作性行为的是(D)A. 吹口哨B. 站起来C.出击D.考试为通过,很沮丧14.强调知识的情境性属于谁的观点(D)A.皮亚杰B.信息加工心理学C.行为主义心理学D.社会建构主义15.负强化是指(C)A.呈现一个刺激以增加一个反应发生概率的程序B.呈现一个刺激以降低一个反应发生概率的程序C.撤销一个刺激以增加一个反应发生概率的程序D.撤销一个刺激以降低一个反应发生概率的程序二. 名词解释1.学习(learning)2.意义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3.接受学习4.消退(extinction)5.分化(discrimination)6.第一信号系统三.填空题1. _______特别重视意义学习,这是他的学习理论的核心。

《心理学导论》第十三章

《心理学导论》第十三章

《⼼理学导论》第⼗三章第⼗三章动机【学习⽬标】 (2)【学习建议】 (2)【学习重点】 (2)【关键词】 (3)第⼀节动机概述 (4)⼀、动机内涵 (4)⼆、动机的分类 (5)第⼆节需要 (8)⼀、需要概述 (8)⼆、需要的层次 (9)第三节⽣理动机 (12)⼀、饥饿动机 (12)⼆、渴动机 (13)三、性动机 (13)第四节社会性动机 (15)⼀、社会动机概述 (15)⼆、交往动机 (19)三、⼯作动机 (21)四、权⼒动机 (21)五、利他动机 (21)第五节动机理论 (23)⼀、动机本能论 (23)⼆、劳伦兹的习性理论 (23)三、弗洛伊德的性欲动⼒理论 (23)【学习⽬标】了解和掌握动机、需要、⽣理动机、社会动机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以及动机种类、需要种类、需要层次,了解动机的⽣理机制和需要层次理论。

能够运⽤动机和需要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有关动机和需要的实际问题。

【学习建议】理解和掌握动机和需要的定义、需要层次、动机种类、动机功能和动机的基本理论和动机的⽣理机制的内容、需要层次的基本内容,以及动机研究和动机和需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及其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1.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的⾏动,并使⾏动朝向⼀定⽬标的⼼理倾向或内部动⼒。

动机是内部⼼理过程,⽽不是⼼理活动的结果。

动机不能直接观察,只能通过分析个体的任务选择、努⼒程度以及⾔语表书等外部特征间接推断其内在动机。

2.动机的产⽣必须具有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的共同作⽤,引发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诱因。

动机必须有⽬标,⽬标引导个体⾏为的⽅向。

个体对⽬标的认识,由外部条件诱因变成内部的需要,成为⾏为的动⼒。

3.在动机与⾏为关系上的分析,⼈类动机具有激发、指向、维持与调节的功能。

4.需要是⼈脑对⽣理需求和社会要求的反映,是个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体现了个体在⽣存和发展过程中对客观事物与条件的依赖性,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自考教育学重点笔记:第13章

自考教育学重点笔记:第13章

自考教育学重点笔记:第13章第十三章教育法制[单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1986年。

[单选]《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颁布于1998年。

[单选]位于我国教育法体系的第二个层次的是部门教育法。

[单选]应是我国教育主体的是教育行政法规。

[单选]下列属于教育领域内的法律救济是教师申诉制度。

[单选]在合作办学、委托培养、劳动用工和教师聘任等方面发生的法律责任属于民事法律责任。

[单选]教师申诉制度确立的依据是《教师法》。

[单选]我国教育法规定的法律责任是一种行政法律责任。

[名解]教育法是全部教育法规的“母法”,是协调教育部门内部以及教育部门与其他社会部门彼此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制定教育部门以及其他法律法规的依据。

教育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名解]法律责任是指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违反了法律规定的义务时,在法律上应当承担的责任,是由于违反教育法规定的行为所产生的一种法律后果。

[名解]学校变乱是指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内,以及虽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之外,但是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中发生的,由于学校、教师的疏忽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而导致学生人身伤害的变乱。

[名解]法律救济是指依据法律对权利冲突的解决。

[名解]教师申诉制廑是指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及有关政府部门做出的处理不服,或对侵犯其权益的行为,依照《教师法》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名解]不测事件是指非当事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偶然发生的变乱。

不成预见性、偶然性不成避免性是不测事件的基本条件。

[简答]我国学校的法律地位:学校及其他教育机关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与它所处的内部环境构成了一系列生活关系。

这些社会关系尽管错综复杂,但依据其特征可以分为如下两类:一类是以权力服从为基本原则,以领导与被领导的行政办理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行政关系;另一类是以平等有偿为基本原则,以财产所有和流转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民事关系。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关在其活动时,按照条件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具有两种主体资格。

管理学现代的观点第十三章知识要点标记

管理学现代的观点第十三章知识要点标记

第13 激励凡将举事,令必先出。

日事将为,其赏罚之数,必先明之。

- ( (管子·立政》激励是激发和鼓励人朝着所期望的目标采取行动的过程,它是整个管理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

管理的核心在于人,组织的生命力来自于组织中每一个成员的热忱,如何激发和鼓励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是管理人员必须解决的问题。

只有把人的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管理的目标才能够真正达到。

而人的积极性和最大潜能的发挥,则离不开有效激励。

13 . 1 激励的本质与目的作为管理者,要在管理过程中运用有效的激励,实现良好的激励效果,就必须对激励的内涵、本质及其目的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13 . 1 一1 什么是激励7ha ―浏9 一13 2 一第尽管“激励”一词在管理实践过程中被广泛使用,但要给它下一个精确的定义却并不容易。

对“激励”的看法也是众说纷纭。

例如,有的人认为“激励”就是不断加强对员工行为的监督和控制,使其严格地按照组织目标行事;有的人认为“激励”就是增加员工收人和改善工作条件;还有的人则认为“胡萝卜加大棒”就是激励,等等。

这些看法既有正确的成分,但也存在对“激励”简单化甚至是片面的认识。

“激励”从字面上看含有激发鼓励之意,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可以把“激励”简单通俗地理解为激发和鼓励组织成员积极性的过程。

在管理学中,关于“激励”的更为严格和精确的定义,往往来自于心理学和行为科学领域。

一般地说,所谓“激励”( motivation ) ,就是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

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看,激励就是激发、引导、保持、归化组织成员的行为,使其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而组织成员的努力是以能够满足个体的某些需要为前提条件的。

①大多数管理学者认为,激励就是主体通过运用某些手段或方式让激励客体在』合理上处于兴奋和紧张状态,积极行动起来,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实现激励主体所期望的目标。

激励的目的是为了调动组织成员工作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提高组织的效率。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27193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27193

抬头仰望星空,星河灿烂明月其中;再观苍穹,日出东方而落西方;观人之道,众人各有所归;观天之道,行事尽其善美.幽幽兮,深邃兮。

夫何故?万物都有自己的归宿,众生都有自己的本命。

宇宙从何处而来?我们的生命又从何处而来?万物是由谁在主宰?何谓真理?真理在何处?对于这种全人类的大智慧,必然是大智慧者才能解决的。

能够解决如此高深问题的人,那绝对不是一般人;能够解决如此高深问题的人,悟道能力绝对的强于常人。

甚幸有喜,就在中国的大地上,就有这样一位大智慧者,他就是大哲学家——老子。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姓李氏,名耳,字聃。

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是道家文化的开创人,是道法自然哲学的祖师.老子的修道境界是明心见性。

老子所著之书之所以叫《道德经》是因为阐明了自然规律人之道的运作,是一部世出世间法的经典。

只有通达了世出世间法,境界达到了明心见性或明心悟性即可明白《道德经》所阐述的大道内理,即可行事经其时间磨炼而不磨灭.万物是由本原所产生的,本原就是“心性”,所以叫“心性之道”。

从本原所产生出来的这一切就叫“相”,所以叫“相之道"。

把本原和从本原所产生出来的相用一个字来统称就叫作“道”。

而德是指在返璞归真的大道上运作,能够坚定不移的在归真返璞的大道上运作就是“德”。

而经是指万物之灵所写的著作,并能够经其时间磨炼而不磨灭.其实《道德经》并非是老子的个人主义思想.以心性之道观之,老子述而不作;以相之道观之,老子很有智慧,大思想家,或大哲学家。

心性之道:老子本质与众不同,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境界从感悟修到渐悟,从渐悟再修到明悟,从明悟然后又修到了明心悟性,从明心悟性最后修到了明心见性,通达了世出世间法,精通大道内理。

老子者,心神复归于大道,本命复归于大道。

在大道中观察大道内理,以自己的表达方式进行阐述就成了《道德经》。

相之道:老子见多识广所以知识丰富,然后用自己的思想创造了一套哲学体系,创造出了自己的思想主义,《道德经》是老子如何所认为.心性之道为真?还是相之道为真?孰知道?若老子曰:“日出东方而落西方。

13-动物行为学

13-动物行为学
第十三章 动物行为学
• 第一节 动物行为学概述 • 第二节 动物行为的发生 • 第三节 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第一节 动物行为学概述
• 什么是行为和行为学?
1.动物行为的概念:动物为了自身眼前的存活和(或)基因的延 续(即繁殖),在个体层次上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内在生理状 况的改变所作出的整体性的外部可识别的变化,如宏观的运 动、体色的变化、面部表情的变化和气味的释放等。
第三节 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 动物的攻击行为 • 捕食行为和贮食行为 • 动物的防御行为 • 动物的社群行为 1.什么是社群行为 2.社群行为的意义 3.优势等级 ★优势等级系统的形成过程 ★影响竞争实力的因素 ★优势等级系统形成的意义
第三节 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 动物的社群行为 1.什么是社群行为 2.社群行为的意义 3.优势等级 4.昆虫的社会性:马蜂、蜜蜂、蚂蚁、白蚁
*激素影响行为的机制:激活效应和组织效应。
第一节 动物行为学概述
• 什么是行为和行为学? • 行为学的研究内容 1.行为的因果关系 2.行为的生理基础 3.行为遗传学和行为进化
★行为的基因决定:有些行为单基因支配,有的是 二基因支配,但更多的动物行为是由多基因支配 的。
★基因影响行为的途径:基因有直接影响行为的, 也有通过影响身体结构或生理来间接影响行为的。
1.行为的因果关系
2.行为的生理基础
★神经系统与行为
*刺激的来源:来自于外界环境或内部环境。机体内部的刺 激有运动觉的和心理性的两种。
*刺激的阈值:在一个具体的反射活动中,它的阈值大小是 不变的;而在复杂的行为中,刺激的阈值是可以变化的, 受环境条件和动物生理状况的影响。一般来说,动物某一 种行为释放之后,会在一定的时间之内提高释放行为的阈 值;相反,可能还会发生空放行为。

爱的五种语言第十三章心得

爱的五种语言第十三章心得

《爱的五种语言》阅读心得第一章阅读心得∶在爱情里,光有诚恳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学会用对方所认可语言去沟通。

我们是以不同的方式付出及接受爱,因此要让爱活在我们的婚姻里是很困难。

如果你不了解配偶究竟如何接受爱,那么婚姻可能会枯竭,而自己却不明白原因何在。

刚结婚的前几年,我和老公因为地域差异产生过很多摩擦。

每次都是老公妥协、让步。

现在回想起,真是感激老公的忍让,不然一定会有争吵,感情也会受到影响。

最近看“妈妈是超人”里伊能静说的一句话“我还在恋爱中,你(秦昊)已经进入家人模式。

”这句话真是我和老公的真实写照。

看到这一章我才明白,这是因为我和老公对待婚姻的态度不同。

所以,要学会从他的爱的语言系统去考虑,而不是只想着自己的爱情观。

我会发现老公其实在用他的方式对我和孩子表达爱。

第二章阅读心得∶一个孩子的情绪稳定,必定要满足他的基本需要。

在这些基本需要中,爱和感情是最重要的。

一个孩子真正感觉到被爱,他才会正常的成长,每一个孩子心里都有一个情绪的箱子,等着被填满爱。

当爱箱空了的时候,这孩子就会有问题行为。

可以这样子理解,当孩子没有感觉到被爱,那么他就会发生各种问题行为。

这让我想到,现在学校里出现各种各样心理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

我开始思考到底是这个社会造成这个情况呢,还是因为家庭教育的关系?通过跟学生聊天,我发现这些学生跟家长之间的关系多多少少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所以与其我们抱怨社会,倒不如花更多的时间去反思我们的家庭教育。

对爱的需要不只是一种童年时期的现象,这个需求跟随我们进入成年期,进入婚姻。

物质的东西无法取代人类情感上的爱。

所以情感的爱箱会跟随一个人的一生。

童年时,爱箱需要父母的爱去填满。

年轻时,爱箱需要爱情填满。

成人之后,爱箱需要有爱的婚姻来填满。

第三章阅读心得∶“恋爱”的巅峰期是令人陶醉的经验。

它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所爱的人是完美的。

不幸的是,天长地久的恋爱经验只是故事,而非事实。

当你进入到婚姻的真实世界中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重指数(BMI)
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

中国成年人身体质量指数
轻体重:BMI<18.5
健康体重: 18.5<=BMI<24 超重:24<=BMI<28 肥胖:28<=BMI 最理想的体重指数是22
(二)神经性厌食症 神经性厌食症的主要发病原因在于心理因素。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往往具有低自尊、低自我 评价和完美主义倾向等人格素质。 厌食症患者90%-95%是女性 ,发病年龄通常 是二十多岁的青年期。
2、应激和负性情绪对摄食行为的 影响★

应激时间长度和应激强度的差异对摄食 行为的影响不同:
①一般而言,急性高强度的应激会降低食欲; ②慢性温和应激反而会增加摄食量,特别是是增 加脂肪、糖分较高食物的摄取量; ③愤怒、悲伤或者恐惧等高唤醒情绪状态也可能 诱发冲动型大量进食 ; ④中等应激状态下对个体总体摄食量没有明显的 影响,但会增加脂肪、糖等高能量食品的进食量; ⑤低到中等程度的应激会增加进食量或食欲。
低容积性缺水

当机体遭受大的创伤或者内出血、呕吐、腹泻
后,其血容量就会急剧下降,导致血压过低,
此时血液难以向身体组织细胞输送充足的水分
和营养物质,由此引发低容量性的缺水。

此时,应补充0.9%的生理盐水。
低容积性口渴

细胞外液大量丧失(如大量出血),造成
体内水分大量减少,产生的口渴叫做低容
积性口渴。
正常小鼠和肥胖小鼠
三、摄食行为的调节:心理、社会因素
(一)感知觉与学习记忆对摄食行为的影响

食物的颜色、气味、形状、味道与口 感政协感知觉体验都能带来愉悦的奖
赏体验。 能量越高的食物(如脂肪) 带来的奖赏体验越强

动物在进食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情绪
体验,这些情绪体验会和食物的外部 感知觉特征通过联想性学习形成记忆, 影响以后的摄食行为。
原发性饮水的生理机制
(一)渗透压性口渴

下丘脑视前区是调控饮水行为的关键脑区。 电刺激视前区,大鼠不论是否口渴都会饮水;而损毁 此区,大鼠则拒绝饮水,甚至会导致脱水死亡。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后,促进下丘脑室旁核和视 上核合成血管加压素,同时促进垂体后叶分泌加压 素 ,从而减少水分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形成高浓度 的尿液,以降低细胞外液的浓度。因此加压素也被称 为抗利尿激素。
(三)社会因素对摄食行为的影响
1. 2.
就餐环境与摄食行为 社会文化与摄食行为
四、摄食障碍


(一) 肥胖 肥胖是体内脂肪的过度积 累。 肥胖与遗传、饮食习惯、 生活方式等因素都有关系 总体而言,人类肥胖症的 遗传性大约是 0.4-0.7 。但 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在 于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 方式的改变。
2、摄食行为启动与终止的外周机制:消化道的 机械刺激 在进食的过程中,口腔和食道相应的感受器在 摄食行为的调节过程中都起到一定的作用。
3、直接启动与终止摄食行为的中枢机制:外侧
下丘脑与腹内侧下丘脑

下丘脑是调节摄食行为的关键中枢

外侧下丘脑是启动摄食行为的关键中枢,被称
为“饥饿中枢”

腹内侧下丘脑是终止摄食行为的关键中枢,被
失活,从而影响正常生理机能的运作。
二、体温的行为调节
三、体温调节的神经机制

脑内广泛存在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
下丘脑视前区是是体温调控主导性的大脑机能结构。
如果加热视前区,动物即使在很冷的环境中也会出汗 或者喘气;相反,如果冷却这个部位,动物即使在炎 热环境中也会颤抖。 如果损毁视前区则使哺乳动物的体温调控能力受损, 因此在寒冷的环境中动物不再颤抖而体温显著下降。
是比正常多还是比正常人少?
——肥胖症的人体内生成的胰岛素较多
(二)摄食行为的中枢与外周调节机制
1、摄食行为的启动与终止的外周机制:葡萄糖与胰岛素的 作用

体内葡萄糖浓度的高低反应机体的饥饱程度:血糖浓度高, 表明机体处于饱的状态,可以停止摄食;血糖浓度低反应 机体处于饥饿状态,需要启动摄食行为 。 体内胰岛素水平上升
合成,阻止水分流失,以维持体液平衡。
(二)低容积性口渴

当血容量下降时,肾脏会释放肾素 。

肾素能够使血液中生成血管紧张素Ⅰ,进而在酶的作 用下转化成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能够使血管 收缩,升高血压,从而对血容量降低导致的血压下降 产生缓冲作用。此外,血管紧张素可以激活下丘脑视 前区,启动饮水行为。还可以促进加压素的释放,减 少水分流失。
称为“饱中枢”
下丘脑
弓状核
腹内侧区
外侧区
下丘脑调节摄食行为的关键脑区

下丘脑外侧区(LH)是调控摄食的重要脑机能区,该区域
受损后,动物似乎显得讨厌食物而拒绝饮食

丘脑腹内侧区(VMH)损毁可以导致动物过食而体重增加 , VMH损伤导致的过食行为并不表现为每次过食超量,而是 进食的频率增加了。

下丘脑室旁核如果遭到损毁,也能够导致动物过食,但是 并不表现为频繁进食,而是表现为每次摄食量的大大增加。
血液中营养物质浓度较高 饱 终止摄食行为
调节摄食行为的糖平衡机制




当能量有剩余时,血液中过剩的葡萄糖会转化 成肝糖原和肌糖原储存在肝脏和骨骼肌中; 当能量长期过剩时,部分的糖原会转化成脂肪 储存在脂肪细胞种以备将来之需。 当能量缺乏的时候,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为机体 提供能量; 能量长期缺乏的时候,脂肪可以分解转化为葡 萄糖提供能量。



机体细胞内外的溶液形成渗透压,水分子能够透 过半透膜从低浓度的溶液流向高浓度的溶液 。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浓度决定水分子的移动方 向。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高于细胞内液,导致细胞内水 分子外流造成细胞失水状况,就叫做渗透压性缺 水。
渗透压性口渴

由于正常的呼吸、汗液的排出,或者是食用盐 含量高的食物后,使细胞外液浓度升高,导致 细胞失水产生口渴被称为渗透性口渴。

四、高热与体温调节

高烧或高热也是动物抵抗细菌感
染的一种方式,细菌在发高烧的 哺乳动物体内生长速度缓慢。 高烧不退或者高于正常体温的 2.25℃以上的高热对于机体弊大

于利 ,高于正常体温4-6℃的高
热则是致命的。
第四节 探索行为与新颖寻求

新颖寻求与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关系密切,而 此系统一般被认为能够触发奖赏效应,带来欣 快感。
4、摄食行为调节的中枢枢纽:下丘脑弓状核

弓状核存在两类功能相反的肽能神经元:神经
肽Y和刺豚鼠相关肽

神经肽Y能够使个体的进食量增加,相反,刺
豚鼠相关肽主要使个体进食量减少。

下丘脑的弓状核存在瘦素受体,能够对神经肽
Y产生抑制作用。从而减少摄食。
瘦素苗条素)

体内脂肪越多,就会刺激瘦素生成越多。瘦素能 够进入血液循环,向机体提供体内脂肪储存的信 息。当体内瘦素含量水平上升时 ,动物似乎觉得 其体内营养充足,于是减少摄食,增加活动。


二、摄食行为调节的生理机制
(一)体内平衡


体内平衡机制是启动摄食行为的主要动力
糖平衡机制是最主要的体内平衡机制 葡萄糖是机体最主要的能源物质,尤其是
大脑最重要的能源物质。
调节摄食行为的体内平衡机制
食物
消化、吸收
葡萄糖、脂肪酸、氨基酸
被细胞分解
血液中浓度降低 饥饿 启动摄食行为
进食后不久
进餐时或进餐后不久
血糖升高
血糖下降
进入细胞
食欲减退
产生饥饿感
体内胰高血糖素水平上升
少量葡萄糖进入细胞
问题

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高,为什么总是会觉得饥饿?
因为尽管糖尿病血液中葡萄糖浓度高,但是较 少被细胞利用 。所以糖尿病会吃的比正常人多, 因为他们的机体细胞处于饥饿状态,但是大多 数未被利用的葡萄糖被排除体外,产生尿糖, 因此糖尿病人体重会减轻。
第十三章 本能行为
本能行为
本章概要

第一节 摄食行为


第二节 饮水行为
第三节 体温调节 第四节 探索行为与新颖寻求
第一节

摄食行为
概述


摄食行为调节的生理机制
摄食行为的调节:心理与社会因素 摄食障碍
一、概述

摄食行为是一种最基本的本能行为,是动物赖 以生存的基础。 人类的摄食行为不仅是一种本能行为,而且也 是受高级心理活动的调节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的 影响 。 摄食行为是由生理、心理与社会因素共同控制 的本能行为。
(二)情绪对摄食行为的影响
1、食物的奖赏效应与摄食 食物也能产生奖赏效应,给个体带来愉 悦的情绪体验,这种正性的情绪体验式 机体获取食物的主要动机之一 . 食物的多样性有助于保持从进食中获得 愉悦感。 食物的奖赏性是产生食欲的重要原因, 这可能与激活了脑内的多巴胺神经元有 关。 多巴胺是参与美味食物、性及成瘾药物 奖赏过程的重要递质;多巴胺系统参与 了对食物的渴求。

从受体角度看,多巴胺系统主要由D1受体介导 新颖寻求。
摄食行为的激素调节

葡萄糖和糖原的相互转化是受胰岛素和胰高血 糖素的调节的。 胰岛素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胰岛素可以促进血 液中的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加速血糖的分解产 生能量,从而降低血糖的浓度。 胰高血糖素则促进糖原转化为血糖,提高血液 中葡萄糖的浓度。



思考:
肥胖症的人体内生成的胰岛素和正常人相比,
血管紧张素Ⅱ可以促进肾上腺分泌醛固酮,这种激素 能使肾脏保留更多的钠离子,促进钠离子的重吸收, 进而减少水分的排出。

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