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学的空间问题研究

合集下载

中西时空观的比较研究

中西时空观的比较研究

中西时空观的比较研究◎史忠义西方诗学多有关于时空的思考,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后,时与空成为西方诗学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

那么中国文论有没有关于时空的思考呢?这是近年来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我曾为此请教过学界的几位朋友。

大家最初的感觉是,关于时空的思考似乎是西方哲学和诗学的特长,在西学未进入中国之前,中国诗人仅以诗作的形式谈论时空,不曾有过系统的思考。

我很不情愿接受这种最初的感觉,因为,时空这种如此重要的问题,中国哲人和文论家怎么会不思考呢?那么中国人又是以什么方式思考时空的呢?在长期的思考中,我逐渐把目标锁定在“象”和“境”两个对象上,朦胧地感觉到,概而言之,中国古人主要是通过“象”思考时间、而通过“境”思考空间的。

①直到有一天,我读到了刘长林先生的《〈周易〉与中国象科学》(载《周易研究》2003年第1期)一文,才豁然开朗。

《〈周易〉与中国象科学》一文的阅读以及随后的深入思考,使我有了下述收获:1.逐渐看清了“象”与“境”和时与空两组概念分别与中西方哲学基础和诗学体系的关系。

2.进一步体认到,西方的形上论主要反映在宇宙论和物自体的本体论两方面,而中国的形上论则主要体现为象科学,亦即体现在对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生生不息的认识方面,《周易》和道家思想就是这种形上论的杰出代表。

3.中国哲学中的形上论思想在文论中的反映,即是“象”和“境”两个基本概念。

“境”包括物境、情境和意境,文学艺术中的“境界”概念不等于客观世界中的空间概念,即使是“物境”亦如此,它们都是内在化之后的空间。

4.进一步坚信了我对陈良运先生提出的中国诗学体系的认可。

5.我还发现,在时间坐标的纵轴线上,20世纪西方诗学特别青睐的“文本”概念基本上是对中国古代“文”的概念的回归,而“时空”概念则基本上是对中国古代“象”和“境”的概念的回归。

一刘长林从哲学角度比较了中西方的时空观。

为了避免突兀和易于理解,我们把他的观点叙述得稍为详细一些。

刘长林认为②,就世界的空间和时间两大方面而言,空间方面显示为“体”,时间方面显示为“象”。

诗性突围——巴什拉《空间的诗学》研究

诗性突围——巴什拉《空间的诗学》研究

诗性突围——巴什拉《空间的诗学》研究本文试从背景、方法、意义三个角度来对加斯东·巴什拉的《空间的诗学》进行分析与研究。

第一部分讨论巴什拉提出空间诗学理论的必要性。

在二十世纪的文学创作语境下,《空间的诗学》一书的创作可以说是巴什拉对于现代诗学困境的一次突围。

他从空间的维度重新探讨了诗学重焕生机的可能。

第二部分分析巴什拉空间诗学的实现方法。

巴什拉弃精神分析而选用现象学的方法,深入剖析空间形象在想象机制下如何与主体相互建构进而迸发出充满生机的诗性与灵性。

最后的部分探讨巴什拉空间诗学的意义与影响。

其理论试图在迅猛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找到人类诗意栖居的梦想空间与实现路径,具备现实与美学的双重意义。

标签:巴什拉、空间、诗学、想象、现代性引言加斯东·巴什拉的思想理论对法国乃至世界的科学、哲学和文学批评理论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科学的认识论是巴什拉早期研究生涯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提出的“认识论的断裂”巴什拉于1938年提出,“前科学”与“科学”之间存在种种“断裂”,这种“断裂“导致了“认识论的障碍”,从而阻碍了“科学精神”的形成。

详见《科学精神的形成》一书。

这一著名论断影响了后世许多学者。

正是基于对“断裂”的思考,巴什拉后期的研究重心转向了诗学与梦想。

其学术理念横跨科学与幻想两个世界。

其对认识问题的思考以及对空间形象、物质想象的开拓直接启发了阿尔都塞、布尔迪厄、列斐伏尔、福柯以及美国的建筑学界。

他们将巴什拉的理论带入社会文化批判与建筑学领域当中,并于巴什拉的理论土壤中又各自生发出富有创见的新成果。

本文以巴什拉《空间的诗学》一书为主要分析对象。

顾名思义,巴什拉从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空间中抽取和概括出一组组对立统一的、或实际或抽象的空间形象,并加以分析。

在巴什拉看来,空间不再只是物质占有的场所,而是人类意识栖息的居所。

人在建构着空间的同时,空间也在建构着人。

在这样的相互建构中,私密的家宅空间与广阔的自然空间相互渗透。

浅析中国诗学中的“时空”意识

浅析中国诗学中的“时空”意识

对 于人类社会来说 ,时间和空 间是两 个具有终极意义 的话题。 “ 世 界 万 物 的 存 在 形 式 是 时 间 和 空 间 … … 时 间 以 外 的 存 在 和 空 间 以 外 的 存 在 同样 是非常荒诞 的事情 。”“ 一 事物 总是处在一 定的时空 当中,文学创作 离 开处于特 定时空的事物 ,且 创作者本 身就 是处于特定 的时空当 中, 因而 将事物与 时空相伴相生 的关 系延伸至 文学 领域 ,则表现 为文学作 品 描 述和反映时 空概念 的必然 性和普遍性 ,即文学和时空是 天然紧密联系 的 。而对于涵 盖在文学领域 中的诗歌范畴 自然 也不另 外,其对 “ 时空 ” 范畴 的描写 与 思考亦普 遍 存在 。而与 诗歌 原则 上相对 应 的诗学 ,其对 “ 时空”的反应和接受则是截然不同 。 古代中国诗学的 “ 时空”意识 所谓时空 意识 ,是指人类在成 长的过程 中,有 意识地去观照时 间、 空问的律动变化 ,探索大 自然生生不息 的底蕴 ,并将 自我 的生命与 时空 相 对 照 ,从 而感 悟人 生 ,反思 人生 ,抒 写性情 ,安 顿心灵 ,造 就完 美 人格, 以期达 到人与 自然 的完美和谐 。这 种意识也可称之 为宇宙意识或 生命意识 。诗学中 的 “ 时空 ”意识是指 能够 自觉地从 “ 时空 ”维瘦 来研 究、分析诗歌 ,并能在诗学空 间中映现生命 以至超越生命 的意义 。 古代 中国将 “ 时空 ”视 为一种诗学研究角度 ,即从 “ 时 空”的角度 来探讨诗歌 。 如 “ 情景 交融”说,从 融汇了时空关系的 “ 景”来分析鉴 赏诗歌 。又如 “ 三远 ”说 ,因空 间视角的不 同 ( 下到上产生 “ 高远 ”, 前 自后 产生 “ 深远 ”,近 到远产生 “ 平远 ”)而产生 不同的 审美感 受。 从 “ 时空 ”角度来 鉴赏诗歌 之美 ,具有进步 意义 。但客观地 说, 在 古代 中 国,即使是将 “时空”作为一个 论诗的角度 ,但 却并不是 自觉 的、有 意识 的,即并没有将 时间 、空 间抑 或时空组合关 系本身作为诗歌 鉴赏和 评判 的维度 ,也没有 将 “ 时空 ”概念看作为独 立的美学理念 或是诗学范 畴 ,不 管是 “ 情景 交融”说还是 “ 三远 ”说都 只是不 自觉 、无 意识地涉 及到 了 “ 时空 ”这一 角度和概念 。 二 、近代 中国诗学 的 “ 时空”意识 中国诗学的 “ 时 空”意识真正获得 发展,即开始 自觉地 、有意识地 从 “ 时 空 ” 向度 来 蒯 释 和 鉴 赏诗 歌 是 从 近 代 开 始 的 。受 谣 方 哲 学 思 想 影 响 的文论家或 美学家们, 承接 着此前学者们 的思想和成果, 将 本属于哲学 范 畴的 “ 时空 ”引入 中国古代的诗学研 究, 从而发掘 出中国古代诗歌独 到的 “ 时空”之美,代表性研究学者有宗 白华、王国维和朱光潜 。 宗 白华深 受康德 时空观 、哲学 、美学思想, 黑格 尔的辩证法 和爱 因 斯坦的 “四维 空间 ”等理 论的影响 。宗 白华 先生从 “时空”角度解释包 括 诗歌、绘画 、书法 以及 音乐等 的中国艺术, 从而使 哲学的 “ 时空 ”问 题 完全成为 一 ‘ 个诗学 问题 。 王 国维在西方哲 学的基础上 于他的 《 人 间 词 话》 中提 出了其著名 的 “ 境界说 ”。所谓 “ 境界 ”,是 指读者在欣赏 诗词艺术作 品时, 通过作 品的表达内容、表现技巧 和 自己的审美再创造 活动而 产生 出来 的终极性 审美情感一一 高远 、旷 阔、深遽 、博大、无 限的心灵 、精 神、生命 自由空间 的感受 、感 觉 。这种境 界,是读者真切 感 觉到的, 但 折射 出的诗 人词 家的高远、旷 阔、深邃 、博大、无 限的心 灵、精神 、生 命 自由空间 。 虽然王 国维 并没 有明确提 出时 空之美, 但 至少可 以肯 定, 此时 “ 时空 ”作 为一个 考察 、 研究中国古代诗学 的角 度 或维度 已经提 出。或者说, 本是哲学 问题 的 “ 时空 ”问题 已经转化 为一个 诗学问题。 和王国维一样, 朱光潜也深受 西方 哲学尤其是康德 、黑格尔 、叔本

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调研试卷语文(答案在最后)2024.11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古典诗歌创造了中国文学的辉煌。

它以高贵的形式,华彩的节奏,典雅的词汇,隽永的意境,造出了充满魅力的诗意世界。

音乐、色彩和非凡想象力的综合,传达着古老文明的神韵。

寄情于田园,流连于山水,微风中的燕子,细雨中的游鱼,大漠的孤烟,春江的花月,在露水的晶莹中颤动的花枝,在深深庭院中无望的等待……这一切,经过无数代诗人编织而成的永久的心灵声音,是这个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古老民族的骄傲。

十九世纪下半叶开始的灾难,促使人们对原有的一切产生怀疑。

当时的普遍想法是,苟能救亡图存而宁肯抛却一切。

中国诗界更是如此。

打破山林宁静,装进工业时代的喧嚣,由经典的节律和音韵造出的完美受到轻蔑。

五四时代,人们要做的事,就是竭力把他们新发现的白话诗,做得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圆润剔透的古典诗。

用当时流行的话说,就是“要把诗做得不像诗”。

这里有一种“破坏”,也有一种从头做起的创造。

新诗的最初实践者,他们为寻求诗与人们的现时生活状态的契合而创作,他们把目光投向了个人以外的社会群体。

新诗的纪元几乎就是从书写个人以外的社会生活开始的。

郭沫若《女神》集中,那些凤凰再生美妙歌唱,那些要把日月吞下去的天狗狂呼,诗人有时用“我们”,有时用“我”,代表的都是时代和时代的人们。

一个从封建时代中解放出来的“我”,在为一个解放的时代而召唤和欢呼。

闻一多说《女神》:“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词相去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的精神——二十世纪底时代的精神。

”新诗在它的草创期也留下了许多弊端。

人们面对新诗普遍忽视诗性的现象,一直有一种“眷念的失落”的情绪。

几乎在新诗草创同时,一些诗人便感到新诗艺术表现方面存在匮缺,开始了关于诗的艺术的思考与呼唤。

徐志摩和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派”,几乎可以说是专为艺术的探究而诞生的一个群体。

空间诗学参考书籍

空间诗学参考书籍

空间诗学参考书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空间诗学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文学学科,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空间的理解、探究和表达,将空间元素融入到诗歌创作中,使诗歌更具有空间感和立体感。

空间诗学参考书籍是学习空间诗学的必备工具,通过细读这些书籍,可以更好地理解空间诗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诗歌创作水平。

下面就给大家推荐一些值得一读的空间诗学参考书籍。

《空间恐惧》是一部由中国作家刘慈欣所著的科幻小说,虽然不是专门讨论空间诗学的书籍,但其中对于空间的想象和构建却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灵感。

在小说中,刘慈欣构建了一座天文台,里面有着不可思议的空间结构和布局,读者可以通过小说中的描写感受到作者对空间的深刻理解和表达。

这部小说可以帮助我们拓展对于空间的认识和感受,为我们的诗歌创作带来新的启发。

《空间的几何》是由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德拉(David Hilbert)所著,是一部经典的数学著作。

在这本书中,哈德拉讲述了空间的几何结构和性质,探讨了几何学和空间的关系。

尽管这本书是关于数学的,但其中的一些关于空间的思考和理论观点对于空间诗学的研究也是有着很大的启发作用的。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空间的特性和构造,为我们的诗歌创作提供更为丰富的灵感。

《空间诗学导论》是一本系统介绍空间诗学理论的专业书籍,其中包括了空间诗学的概念、发展历程、研究方法等内容。

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对于空间诗学的整体认识,了解空间诗学的研究现状和前沿领域,从而更好地掌握空间诗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框架,为我们在空间诗歌创作中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除了以上几本书籍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读的空间诗学参考书籍,比如《空间与神秘感》、《空间的韵律》、《空间诗学中的图像表达》等等。

这些书籍都对于空间诗学的研究和探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和把握空间诗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而提升自己的诗歌写作水平和创作能力。

意象思维、意象组合与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空间性——从言、象、意论中国古代诗学的空间性之四

意象思维、意象组合与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空间性——从言、象、意论中国古代诗学的空间性之四

意象思维、意象组合与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空间性——从言、象、意论中国古代诗学的空间性之四邓伟龙;尹素娥【摘要】“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基石和核心,而“意象”创造必须遵循“意象思维”,这种“意象思维”的本质是一种空间思维方式,同时诗歌创作中的意象组合也是一种以空间思维为主的空间展开。

这就决定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是一种空间(或至少是偏向于空间)性的艺术。

%"Image" is the foundation and core of Chinese ancient poetry art, and" image" creation must followthe "imagery thinking", the" imagery thinking" and its essence is akind of spatial mode of think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image combinationof poetic creation is the extension of spatial thinking. These characteristics decide that Chinese ancient poetry art is a kind of spatial art (at least is biased toward the space of art).【期刊名称】《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3)003【总页数】7页(P97-103)【关键词】中国古代诗歌;意象思维;意象组合;空间性【作者】邓伟龙;尹素娥【作者单位】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广西桂林541001;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图书馆,广西桂林541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5前此,我们曾从“象”及“意象”本身的空间性角度探讨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空间性,认为由于“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基石和核心,是“意”和“象”的有机结合,而“象”的具象可视与空间性以及“意象”本身“虚实”的空间性,决定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是种空间(至少是偏向空间)性的艺术[1]。

古代文学与艺术交叉研究空间的再拓展

古代文学与艺术交叉研究空间的再拓展

研究成 果颇 丰, 甚至在有些领域 已经达 到饱和以至“ 琐碎化 ” 的状态 , 因此交 叉研 究亟待拓 展新 的空间 。近年 , 文学
与艺术交叉研究适时 而起 , “ 文化 诗学” 视域 内的“ 艺术诗学” 逐渐 成长为新 的研究点 。为拓展其广 阔的学术空 间 ,
必须通过对交叉型研 究的发 展历程 及现状的审视 , 彰显文学与艺术交叉研究 的意 义 , 总结 经验建立 范型 , 并提 出进
古代 文 学与 艺术 交 叉研 究的 现状 与 空间
交叉研究正 引导着古代文学走 向多 元开放式 研究。拓宽视域 , 尝试从 多学科 、 多角度审视 古代
收 稿 日期 : 2 0 1 3~0 3—2 9

研究; 罗时进 、 张剑等关于文学与家族的研究; 李浩
作者 简介 : 杨Z - L( 1 9 8 5一) , 男, 河北沧州人 , 南开大学文学院博 士研 究生 , 主要从 事 中国古代文学研 究。 ①“ 琐碎化 ” 为 当前 学术研 究 出现的新 问题 , 陈尚君先生在《 史料 ・ 视 角 ・方法》 一 文 中说 : “ 史料文 献工作是 有一 定 限度的……刺 史以下还 能考县令、 县尉 , 当然也 有用 , 可是仅得 百之 一二 , 意 义就不 大。 ” 而近年 来却也 出现 了《 唐 宋县尉 研 究》 一 类的著作。 罗宗强先 生 2 0 1 1 年在 南开大学的一次讲座 中口头指 出了这一 学术研 究误 区 , 并 总结 为“ 琐碎化 ” 。
与民俗关 系研究也开展得 轰轰烈烈。交 叉研 究到 现 在 已不 再是一个新话 题 , 但 正如戴 伟华先生所
言: “ 在二 十 世纪 学 者们 在 交 叉学 科 中研 究 中 国 古
融合关系的探讨 , 如钱钟书的《 中国诗与中国画》 、

比较文学_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比较文学_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比较文学_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渊源学属于平行研究的范畴。

答案:错误2.渊源学对外国文学渊源的探究不仅可以建立在实证性研究基础之上,也可以是以类似性为基础的文学关系“想象”。

答案:错误3.对渊源学施加影响的源头是明确的,不需要研究者加以考证和追溯。

答案:错误4.从阐释学的观点看,误读在交流中是必然的,其根本原因在于读者的接受期待。

答案:正确5.创造性误读是指主体对外来对象的有目的的选择,通过吸收和改造异文化中的某些因素,创造出一些新的思想和形式。

答案:正确6.比较文学形象学中的“形象”主要指文学中的()答案:异国形象7.下列关于形象学的研究对象说法不正确的是()答案:研究某国文学中的人物形象8.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语,或民族心理定势推动下对他者形象的一种象征性表述,我们称之为()答案:套话9.下面哪一项不属于“社会集体想象物”的特性?()答案:一个民族对异国的“社会集体想象物” 是一致的10.形象学中的形象,不仅仅指异国的人物、景物,也可以指作品中关于异国的情感、观念和言辞。

答案:正确11.形象学中的异国“形象”是由作家创作出来的,是一种单纯的个人行为。

答案:错误12.“中华民族”的观念是随着空间的扩展和“他者”的出现而逐步形成的。

答案:正确13.形象学中的民族意识是可以消除的。

答案:错误14.形象学的突出特点是关于“异”的研究。

答案:正确15.一般认为,比较文学的主题学是在()中培育出来的。

答案:民俗学1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主题学研究的内容()答案:修辞17.()是富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既可以是自然现象,也可以是动物或植物,还可以是想象中的事物。

答案:意象18.下列选项中,属于属于主题史研究范围的是()答案:中西文学死亡意象的比较19.文学的主题不同于它的题材,在于它具有什么特点()答案:抽象性与丰富性20.主题研究和主题学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对某部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涵的探讨和揭示。

京畿空间与中唐吏隐诗学的体系建构

京畿空间与中唐吏隐诗学的体系建构

杜甫研究学刊二〇二三年第三期总第157期京畿空间与中唐吏隐诗学的体系建构徐贺安〔摘要〕中唐是吏隐主题诗歌发展演变的重要时期,而中唐吏隐诗学的发展定型与京畿空间关系密切,具体是由钱起、韦应物、白居易、姚合等京兆府畿县县官推动。

京畿空间是仕与隐交织的场所,为吏隐主题的形成提供了自然条件。

诗人“官”与“吏”的双重定位、地方官与中央官交集的工作环境营造了吏隐主题创作的政治前提。

“文以饰官,隐以淡吏”构成了创作群体的情感表达。

“幽”与“闲”的交响显示出创作群体的审美趣味。

萌芽性、间歇性、持久性反映出中唐吏隐主题诗歌的演进特点。

中唐京畿吏隐诗学的产生、构成、变化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畿县县官吏隐中唐“吏隐”是唐代文人特殊的生活方式与隐逸形态。

从“吏”的角度讲是仕宦之风,从“隐”的角度讲是隐逸之风,两者碰撞、融合不仅是仕与隐的叠加,还产生了新型的生活方式、诗歌艺术、诗学思想。

关于吏隐主题诗歌的发展定型,国内外学者多有论述①。

尤其是蒋寅先生考证出姚合“《武功作》是吏隐主题真正定型的标志”②。

姚合,“调武功主簿,世号姚武功”③。

这里的“武功”具有三重含义:地理上的唐代京畿武功作者简介:徐贺安,信息工程大学洛阳校区讲师,471000。

①国内学者研究如蒋寅的《大历诗风》(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大历诗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百代之中:中唐的诗歌史意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武功体”与吏隐主题的发展》(《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古典诗歌中的“吏隐”》(《苏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葛晓音《中晚唐的郡斋诗和“沧洲吏”》(《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外国学者研究如[美]宇文所安著,陈引驰、陈磊译《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文化论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美]杨晓山著,文韬译《私人领域的变形:唐宋诗歌中的园林与玩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论中国古代诗歌的空灵美

论中国古代诗歌的空灵美

论中国古代诗歌的空灵美中国传统的艺术崇尚空灵之美,中国古代诗学亦复如此。

袁枚说:“诗之灵在空不在巧。

”①在中国古代诗论家看来,诗人创作的目的并不是以实就实,而是在于空诸一切,心挂无碍,以实就虚,容纳万境。

在一片光明莹洁的空旷景象中,时时吐露着充实内在、自由无限的生命光辉,这就是空灵美。

空灵美,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所追求的极境,是富有中国特色的美学范畴。

一空灵美作为中国古代诗作艺境的极致,占有极高的品位。

许多诗论家往往拈出一些妙语金言式的象喻和独标一格的范畴对此加以认识,诸如“镜花水月”、“神”、“味”、“诗无达诂”、“诗不可解”,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古代诗学着意虚无、标举空灵的审美追求。

“镜花水月”,是中国诗论史上一个常见的比喻,其渊源来自佛典,后移之论诗。

严羽说:“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②。

正如屠隆所说:“诗道之所贵者,在体物肖形,传神写意,妙入玄中,理超象外,镜花水月,流霞回风,人得之解颐,鬼闻之欲泣也。

”③“镜花水月”作为佛喻,移来论诗,形象地说明了诗作的审美特质:诗不必实求,应以空灵淡远为尚。

“神”,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之一。

中国诗论家言最高的审美境界,称之为“神”而不言“美”。

“神”之于诗作品往往要求诗人塑造一种神化境界。

司空图称之为“脱有形似,握手己违”,“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王士祯号为“得其神而遗其形,留其韵而忘其迹”。

神的奥秘就是“空”,就是“虚”。

它之于诗作非是诗作中的一个元素,而是从象外、言外、意外显露出来的超越性新质。

明人彭辂说:“盖诗之所以为诗者。

其神在象外,其象在言外,其言在意外。

”④“神”的审美特质是即形色又超形色,即感观又超感观,具有妙造自然、神超理得的空灵之美。

正可谓“无迹之迹诗始神”。

“味”,被应用于说诗论艺,就已脱离了生理层面上的形质。

孔子听了《韶》乐之后用“三月而不知肉味”来形容说明音乐动人的美感力量。

“诗性”空间初论

“诗性”空间初论

中国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诗性”空间初论姓名:郑丽景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环境艺术设计指导教师:钱江帆20060530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郑丽景——,诗性”空间初论第3章中国传统人居环境中的“诗性”空间3.1中国徼派古民居的“诗性”空间中国宋代以后成熟的山水画,逐渐形成了以自然山水和移情达性的诗画语境为特质来表达思维、感觉、理想的文化风貌。

强调诗画语境在建筑中的审美作用就开始成为自觉或不自觉的重要追求。

徽州的民居建筑在这一文化的浸润中,借助诗画意境普遍的影响力,使人“贻情丘壑”、“顿开尘外想”。

戏剧家汤显祖赞日:“欲识金银气,多纵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m1足见优美奇趣的天然风景。

3.1.1村落在徽州,我们随处可以看到那一片片灰瓦、白墙的村落散落在群山与大地组成的空间中。

马头墙所形成的交错、重复、递进的韵律感;图3—1村落地形变化反映出屋面的跌落、层次感;墙顶与墙面黑白调子对比;这些形态与村庄背景起伏不断的群山;优美的天际线;不同的季相色彩,相互协调,相互依从,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形式构图效应,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图3—1)古村落的“山不能动,以水缭绕之”的自然环境体现在“绿水荡朱栏,曲涧绕回廊”的村落空间布局上。

(图3—2)徽州的古村落依山傍水而聚,靠山脚依山势而上。

背山起楼,面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郑丽景一诗性”空间初论坡垒园。

村落利用山势的坡度,造成水系的落差,溪水常年流动,家家门前碧水长流,池塘、人工湖常年碧波荡漾,湖光山色。

石径幽幽,信步盘恒。

一庭~院,无不独具匠心。

建筑与水系一静一动中,使山村充满了灵气和活力。

白墙黛瓦,构成了气势磅礴的充满山水画意境的自然、人文景观。

徽州宏村的村落布局特点可以概括为:枕高岗面流水一望无际。

宏村的村后背靠雷岗,面临羊栈河、汐河二水汇处,南有平缓的桑田,青山绿水;又开沟渠,九曲十八弯,小桥流水,穿街入院,清泉潺缓;村中有一半圆形“月塘”,村图3—2溪水门莳过边有一池清水“南湖”,内外沟渠水道、河塘贯通相连,终年长流不绝。

空间的诗学

空间的诗学

空间的诗学这个悬空的旅馆让投宿者找不到方向一一何小竹〈〈天堂旅馆》梦想本身是一个经常被人和睡梦混为一谈的心理结构精神可能经历一种松弛,但在诗歌梦想中,灵魂清醒着,但并不紧张,既放松又活跃。

让-保罗.里希特尔:“他读伟人的颂歌时是如此快乐,就好像他白己成了这些颂词的歌颂对象一样。

”“诗歌不断地超越它的起源,越是深沉地酝酿于狂喜或忧伤之中,它就越是白由。

”——皮埃尔-让.茹弗莱斯屈尔:“艺术家不是像他的生活那样创作,而是像他创作那样生活。

”古典心理学几乎不讨论诗歌形象,因为它总是被混同于单纯的隐喻不但我们的回忆是“安居”的,我们所忘却的确东西也是。

我们的无意识也是“安居”的。

我们的灵魂就是居所乔治.桑:“还有什么比一条小路更美的东西?它是生动而多变的生活的象征和形象。

”让.瓦尔:“篱笆如云翻卷,/只存于我心间”居所复杂外貌可能会掩盖它的内心空间。

花儿总在种子里传说神话祭祀居所隐士的小木屋是一个不需要变奏的主题。

只要最简单一次忆起被办禁的目光/困在石砌的四面墙之间诗歌的梦想和睡中的梦想相反,它从不入睡。

它总是必须从最简单的形象开始,让想象之波扩散开来。

山水里尔克“远处小屋的一扇发亮的窗户,那是最远处的小屋,大片田野和沼泽前的地平线上唯一一座小屋”临时居所孤独筑室兮水中诱惑性安定白己的渴望归最普通的形象,这个诗人肯定已经见过几百次的形象我们难道不能说,那盏来白孤独的、固执的守夜人的灯火具有催眠的力量。

我们被孤独催眠,被孤独家宅的目光催眠兰波:就像一个寒冬的夜晚,雪让世界彻底窒息可就这个虚无的背景下长出了人性的价值!相反,如果我们超出回忆,前往幻想深处,那么在那前记忆中,我们仿佛年岁虚无抚摸着存在,渗透着存在,轻柔地解开存在的各种关联。

树对鸟来说已经是一处庇护所陋室的渴望休息的形象、安静的形象一样,鸟巢直接关联着简单家宅的形象山水缩影文学中缩影,这些很容易被文人缩小的对象家宅空想内部美那种在长期形成的科学思维方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哲学思考会要求把新观念纳入已经过检验的观念体系中去,即使那个新观念会迫使整个观念体系发生深刻的重组,就像当代科学中的所有革命一样。

唐宋诗词中古代城市意象特征及营建思想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唐宋诗词中古代城市意象特征及营建思想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establish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urban planning with Chinese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city image; construction thought; poetry of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Wuhan1引言20世纪60年代,凯文·林奇(Kevin Lynch)的城市意象理论开创了认知行为观察融入城市研究的先河,一经提出便成为城市设计领域的经典理论,众多国内外研究无不在此基础上继续拓展完善。

2010年前,城市意象研究基本围绕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五要素的本地化特征展开[1],主要包括结构性、独特性、评估性意象研究三大主题和描述性、诊断性研究两种范式[2]。

2015年以后,城市意象研究进入“图片城市主义”时代[3]。

物质空间的亲身接触不再是意象感知的基本前提,借助网络图景等媒介材料的间接分析[4-6],成为城市意象研究的重要方式。

整体而论,过去30年的研究实现了凯文·林奇城市意象理论与现代中国相结合的本地化。

但与此同时,对中国古代城市意象特征的研究却始终处于“沉默”状态,其原因主要在于研究媒介材料、研究技术方法的不足。

古代城市意象研究,主要借助方志城池图[7]、诗词歌赋[8]等图文资料进行间接分析。

尽管方志城池图具有更直观的知觉传达性,但诗词歌赋的历史时段更悠久,传世样本更丰富。

并且,中国传统诗学始终与建筑、园林、聚落互证互显,诗文所构建的意境图景,既是客观世界的真实描绘,也是主观世界的理想蓝图。

它影响了后世城市环境摘要 文章以唐宋诗词为媒介,借助文本量化分析、诗词意境分析,梳理古代的城市意象特征。

研究发现,诗词文本中古代城市意象主要包括自然山水、人文建筑、城市区域三类要素。

其中,自然山水和人文建筑是关联域最广、关联度最强的核心要素。

这种以山水人文空间为主要意象的中国特色,来自传统文化中结合自然的方位布局规划思想和以文化人的空间营建思想。

巴赫金历史诗学中的时空体

巴赫金历史诗学中的时空体

巴赫金历史诗学中的时空体作者:吴承笃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1期摘要:巴赫金的历史诗学,通过时空体的概念,确立了文学参与现实的一元的社会学诗学观念。

时空体通过对世界图景的构形塑造提供了不同文化间标签化的类型划分,这一特点决定了其建构性特征。

关键词:巴赫金;历史诗学;时空体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077-02历史诗学是巴赫金诗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实践着一元的社会学诗学观念,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文学参与意识形态的独特身份;另一方面又深入到文学文本产生与接受的文化语境中,积极推动文艺学与文化史的联姻。

正是历史诗学中的丰富资源,为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狂欢化”以及对话性等理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早期,巴赫金撰写了《小说的时间形式和时空体形式——历史诗学概述》、《长篇小说的话语》、《长篇小说话语的发端》和《史诗与小说》等一系列论文,试图通过对时空体以及小说的话语等问题的研究来建立一门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诗学”。

在巴赫金早期的哲学美学论著中,自我与他人的共在,以及自我与他人相区别的基本范畴是时间与空间。

时空结构从根本上标记了世界的组织构成,是对不同主体(或历史文本中主体的意识)的世界观的把握。

这种对于时空的体认对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在历史的发展中所体现出的世界意识的认识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而时空体的概念就是在方法论的意义上对文学的时空因素和世界图景的独特把握。

从思想渊源上来看,时空体概念受到康德的认识论、乌赫托姆斯基的生物学理论以及胡塞而的现象学理论的影响。

在对时空的体认上,巴赫金扬弃了康德“先天直观形式”的时空观念,而看作是真正现实本身的形式。

而受乌赫托姆斯基对于身体的观点的影响,巴赫金坚持空间和时间在人类经验中的直接性,正是时空体概念所确定的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的整体感决定了个人、时代和艺术作品的主要特征。

中国古代诗学的空间问题研究

中国古代诗学的空间问题研究

中国古代诗学的空间问题研究【摘要】:本文认为,对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研究或认识至少有两种路向:一是解析具体的古代诗歌文本,并进而理论归纳;一是从对中国古代诗学(诗歌理论)的研究中进而达到对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认识。

而本文则尝试从空间的维度,择取中国古代诗学中具有统摄性的赋比兴、言象意和意境等范畴来探讨中国古代诗歌艺术中有关空间或空间性的问题,并试着对其加以理论和系统化,以期进而揭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空间或空间性特质。

本文除导论、结论、余论和结束语之外,正文分三编共八章。

上编分三章,着重从空间思维的角度重新阐释古代诗学传统中的赋、比、兴范畴。

本编认为,人类思维的两种最基本的方式是时间思维和空间思维,而赋比兴则都是空间思维的方式,但因受时间思维影响的不同,因而同是空间思维的赋比兴则又有区别,这就是古人为何重“兴”而轻“比”、“赋”的原因。

除引言外,第一章着重阐释作为铺陈、扩展的空间思维——“赋”,并在本章中解释与本编相关的时间思维和空间思维问题;第二章着重论证作为二象并置、隐喻的空间思维——“比”;第三章则探讨作为瞬间、直觉的空间思维——“兴”。

中编亦分三章,着重从空间的建构途径角度来探讨传统的言、象、意范畴。

除引言外,第四章论述作为“依存时间的空间性媒介”的“言”,以及和言相关的空间语法和“字思维”等问题;第五章论证“跨度言意之间的空间性组合”的“象”,并阐释与象紧密联系的中国古代诗学中的“物象、形象、景象、意象、兴象、境象、象外之象”等概念,以及意象组合和意象思维问题;第六章则论述“依象而存的空间性混沌”的意,同时阐述与之联系的“道”、“气”等范畴或概念,并引入现代文学创作中的混沌学、非构思写作等加以论证。

进而得出“言、象、意”是空间构建的途径之结论。

下编共两章。

除引言外,第七章从意境之“境”及其空间生特征,构成意境的三个最主要因素(即意象、虚实和氛围)及其空间性特征,和意境的三个主要结构层次(即情景交融、象外言外和进乎道层)及其空间性特征来探讨意境的空间性本质。

中国古典诗词的时空意识及其表现探讨

中国古典诗词的时空意识及其表现探讨

[3]d
时空意识的体现 于


感1其
特1
起来 感 到

d
2.2审美体验
个人对诗词内涵的


体验的 现1 诗词创作
者的

影d《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中:“忽如一夜春风来i千树万树 梨花开。”其 体验的表现首先
于对生命意 生命现 的感
悟i
生命就是一 特的
体验!4]。这部作品通过将南国
梨花与北国风雪联系起来i由此
古典诗的时空 及其表现,提高人的时空 S
关键词:古典诗 时空
体 表现形式
为更多的了解中国古典诗词
的时空意识,要先了解时空意识 的概念,由时间、空间的概念演变 为时空意识,对中国古典诗词有
深层次的感悟D诗词创作者对时 空的体会通常是最敏感的,春秋
变换到花草枯荣,这都是自然变 化的规律,其中也展示了时空的 内涵叫诗词是有生命的,诗是生 命的诗,词是具有生命的词,将个 人的处世心态与时空体验结合起 来,更好的展示中国古典诗词的 时空意识。
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i其
中“遥知兄弟登高处i遍插茱萸少
一人。”处境尴尬i真切的 现岀
诗人漂浮、无奈的心i生活犹如
浮萍i时间漫长而难熬i上一句 “每逢佳倍亲”,很自然的流
露岀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怀念i将
时间设定在九月九日这个日子i
是团聚的日
聚i .
家乡的亲人此 登高、
茱萸i其中少了自i时间 一 1 这 感的 现越
1.中国古典诗词的时空意识
的概念
v寸空”这一词最早岀现于哲
学中,先秦时期的
、:
人都对v寸空”提岀个人见
解,
为:时空意识是时空观

闺阁内部的文学空间--论清代康熙时期的女性诗歌

闺阁内部的文学空间--论清代康熙时期的女性诗歌

闺阁内部的文学空间--论清代康熙时期的女性诗歌吴琳【摘要】Female literal horizon which changed from the outside world to the bou doir in the poetesses of Kangxi period consciously obeyed the rules of female norms and the poetry criterion of elegant legitimism, and pushed female poetry developing toward a narrow field with gender characteristics. Consequently, the poetesses broke away from the man-like style in the period betwee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developing a new literary world with distinct sex characteristics.%康熙年间,是明清女性诗歌从“闺外”转向“闺内”的重要节点。

这一时期的女诗人自觉在创作中实践着温柔敦厚的礼教要求与清新雅正的诗学宗尚,改变了晚明以来才女追求文人化、男性化的风尚,并以女性作者特有的深细视角与温婉情感书写家庭生活,在古代诗歌畛域内开辟了富于性别特色的文学空间。

【期刊名称】《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5页(P76-80)【关键词】康熙时期;女性诗歌;文学空间【作者】吴琳【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2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作为古代女性诗歌史上的首个创作高峰,明末清初时期不仅作品数量激增,诗歌题旨亦呈现出风云变幻的宏大气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诗学的空间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认为,对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研究或认识至少有两种路向:一是解析具体的古代诗歌文本,并进而理论归纳;一是从对中国古代诗学(诗歌理论)的研究中进而达到对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认识。

而本文则尝试从空间的维度,择取中国古代诗学中具有统摄性的赋比兴、言象意和意境等范畴来探讨中国古代诗歌艺术中有关空间或空间性的问题,并试着对其加以理论和系统化,以期进而揭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空间或空间性特质。

本文除导论、结论、余论和结束语之外,正文分三编共八章。

上编分三章,着重从空间思维的角度重新阐释古代诗学传统中的赋、比、兴范畴。

本编认为,人类思维的两种最基本的方式是时间思维和空间思维,而赋比兴则都是空间思维的方式,但因受时间思维影响的不同,因而同是空间思维的赋比兴则又有区别,这就是古人为何重“兴”而轻“比”、“赋”的原因。

除引言外,第一章着重阐释作为铺陈、扩展的空间思维——“赋”,并在本章中解释与本编相关的时间思维和空间思维问题;第二章着重论证作为二象并置、隐喻的空间思维——“比”;第三章则探讨作为瞬间、直觉的空间思维——“兴”。

中编亦分三章,着重从空间的建构途径角度来探讨传统的言、象、意范畴。

除引言外,第四章论述作为“依存时间的空间性媒介”的“言”,以及和言相关的空间语法和“字思维”等问题;第五章论证“跨度言意之间的空间性组合”的“象”,并阐释与象紧密联系的中国古代诗学中的“物象、形象、景象、意象、兴象、境象、象外之
象”等概念,以及意象组合和意象思维问题;第六章则论述“依象而存的空间性混沌”的意,同时阐述与之联系的“道”、“气”等范畴或概念,并引入现代文学创作中的混沌学、非构思写作等加以论证。

进而得出“言、象、意”是空间构建的途径之结论。

下编共两章。

除引言外,第七章从意境之“境”及其空间生特征,构成意境的三个最主要因素(即意象、虚实和氛围)及其空间性特征,和意境的三个主要结构层次(即情景交融、象外言外和进乎道层)及其空间性特征来探讨意境的空间性本质。

并进而得出所谓“意境”,其实就是一种空间、空间感或审美空间的结论。

第八章则从空间或审美空间的角度检讨当代有关意境的现代化、泛化问题,并主要评析了现代关于意境的六种界说,以期突出意境的空间性特性。

综此,本文认为,在中国古代诗学思想视界中,诗歌艺术乃是一种空间性的艺术,每多空间或空间性视角之阐发,故空间可谓解读中国古代诗学的一有力维度。

进而言之,空间或空间性可能就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特质。

余论则着重就正文没有论及但很重要的对仗、节奏、格律等问题进行简单探讨,认为包括对仗在内的中国古代诗歌艺术技巧其实是一种空间建构的艺术技巧或手法。

另外,在结束语中对本文存在的问题或不足亦进行了简单检讨。

【关键词】:中国古代诗学空间或空间性赋比兴言意象意境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207.22
【目录】:中文摘要6-8Abstract8-15导论”空间”:中国古代诗学研究的一个有力维度15-38一、”时空”问题在中国古代诗学研究中的提出15-21二、”空间”维度的重要性21-27三、与本文相关的几个问题27-38(一)”诗学”、”中国古代诗学”及本文研究的对象和范围27-31(二)研究现状简述31-34(三)本文的思路和结构34-38上编:赋比兴与空间思维方式38-94第一章赋:铺成、排比的扩展空间思维41-55第一节赋的落差与问题的提出41-43一作为与比兴同等的赋41-43二问题的提出:为何轻赋而重比兴43第二节从赋作为表现技巧谈思维方式43-49一从作为表现技巧之赋的特征44-45二时间思维与空间思维45-47三文学活动与时间、空间思维47-49第三节赋:一种空间思维的方式49-52一作为表现技巧之赋的空间思维49-50二作为文体之赋的空间思维50-52第四节作为空间思维方式之赋的缺陷52-54本章小结54-55第二章比:二象并置的隐喻空间思维55-70第一节比兴连用及轻比重兴55-57第二节比:作为隐喻的空间思维及与兴之比较57-64一作为”比喻”之比(兴)57-59二作为隐喻之比(兴)的空间思维方式59-64第三节比:作为隐喻的空间思维的语言学阐释及与兴之比较64-69一比:作为隐喻的空间思维的语言学阐释64-67二作为空间思维之比兴比较67-69本章小结69-70第三章兴:瞬间、直觉的空间思维70-85第一节从”譬喻”理解”兴”的缺陷70-72第二节艺术直觉及其空间思维性
72-77一兴与艺术直觉72-74二艺术直觉与空间思维74-77第三节兴:作为瞬间、直觉的空间思维77-83一艺术直觉与兴及空间思维77-81二由兴生发的有关概念与艺术直觉及空间思维81-83本章小结83-85本编结论85-88附:赋比兴的提出及其大致发展演变史88-94(一)作为不同诗体的赋比兴88-89(二)作为不同表现手法或技巧的赋比兴89-91(三)走向融合、多样的比兴思维91-94中编:言象意与空间构造途径94-195第四章言:依存时间的空间性媒介95-124第一节”言”:作为诗学研究的必要性95-98一言、文、字及语法的相关说明95-96二以”言”研究中国古代诗学的原因96-98第二节空间性语言与时间性语言98-102一中西语言的简单比较99-100二时间性语言与空间性语言:中西语言差异之因100-102第三节汉语的特性:空间语法102-108一”时间语法”与”空间语法”102-104二空间语法与中国语言104-106三以《璇玑图》为例看汉语空间语法106-108第四节汉字与字思维的空间性108-122一”字”与中国语言108-110二汉字的魔力:空间性的视觉符号110-111三汉字空间性的四重理解111-122(一)从”字”之本义看汉字的空间性111-113(二)从”六书”象形性、示意性看汉字的空间性113-118(三)从形音义结合的单音节性看汉字的空间性118-121(四)汉字空间性的其他理解121-122本章小结122-124第五章象:跨度言意的空间性组合124-162第一节”象”之本源及其空间性124-128一”象”之本源与文论之”象”125-126二”象”之空间性探究126-128第二节物象、景象、形象及其空间性128-134一物象及其空间性128-130二景象及其空间性130-131三形象及其空间性131-134第三节意象、意象思维、
意象组合及其空间性134-157一”意象”的大致历程及重要性135-136二”意象”之内涵136-138三”象”、”意象思维”与”意象组合”:”意象”之空间性探究138-154(一)作为”意象”之”象”的空间性138-142(二)作为虚实之”意象”的空间性142-144(三)作为空间思维的”意象思维”144-150(四)作为空间思维的意象组合150-154四意象与语象及其空间性154-157第四节兴象、气象、境象、象外之象及其空间性157-160一兴象及其空间性157-158二气象及其空间性158-159三境象与象外之象及其空间性159-160本章小结160-162第六章意:依象而存的空间性混沌162-194第一节”意”与诗文创作之”意”及不同理解162-169一”意”与”志”、”情”及文艺心理之”意”162-164二对诗文创作之”意”的不同理解164-169第二节作为哲学之”意”的空间性169-178一从哲学理解”意”之必要性及”言意之辩”169-170二”意”之空间性的哲学探究170-178(一)”意”之与”道”170-173(二)”意”之与”道”及”混沌”173-175(三)混沌及其空间性175-176(四)混沌之与”气”176-178第三节作为诗文创作之”意”的空间性178-192一诗文之”意”的空间性178-180二从混沌分形看诗文创作过程之”意”的空间性180-192(一)混沌分形及空间性180-181(二)诗文创作中”意”之混沌分形及空间性思维181-191(三)以《登高》为例看诗文创作中”意”之混沌分形191-192本章小结192-194本编结论194-195下编意境与审美空间追求195-251第七章审美空间:空间或空间感——意境之内涵本质196-233第一节意境及其现代化问题196-199一探讨意境之必要性196-197二意境的现代化及其问题197-199第二节境的空间或空间性199-205一”境”之
本义:空间或空间性199-201二文论之”境”的空间或空间性201-203三”境”之与”景”及”场”的空间或空间性203-205第三节意境构成的空间性因素:意象、虚实、氛围205-221一”意境”:空间之”意”的空间(境)205-207二意境的空间性构成因素207-221(一)意象、虚实、氛围作为意境空间性构成因素的探讨207-209(二)意象及其空间性209(三)虚实及其空间性209-217(四)氛围及其空间性217-221第四节意境构成的空间性结构层次221-229一意境的结构层次探讨221-224二意境的结构层次及其空间性224-229(一)情景交融层及其空间性224-225(二)象外言外层及其空间性225-228(三)道气层及其空间性228-229本章小结:意境的空间特质与附带问题229-233第八章从审美空间检讨现代意境两个六种界说233-251第一节情景交融说234-236第二节典型形象说236-238第三节生气远出说238-240第四节哲理(学)意蕴说240-243第五节对话交流说243-246第六节审美空间说246-250本章小结250-251结论251-252余论:对仗——空间构建的艺术技巧252-257结束语257-260参考文献260-275后记275-276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