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混胰岛素临床共识

合集下载

预混胰岛素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年版)

预混胰岛素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年版)

预混胰岛素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年版)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期刊名称】《药品评价》【年(卷),期】2016(013)009【摘要】Premixed insulin is the most common insulin formulation in China as antidiabetic treatment. Premixed insulin consisted two categories, 1) low human insulin mixtures and its analog, 2) mid human insulin mixture and its analog, which both are widely used either as starter insulin or intensive insulin treatment. The main probable reason is premix provides both basal and mealtime insulin simultaneously, and the corresponding insulin regimen is convenient and therefore acceptable. The development of insulin regimen should be individualized; the solid clinical evidence and other factors like patients' blood glucose profile, economic status, life style, feasibility of insulin treatment and compliance should be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ed.%预混胰岛素是中国临床糖尿病治疗中常见的胰岛素制剂,其主要可分为低预混人胰岛素及其类似物,中预混人胰岛素及其类似物,两者临床上均广泛使用于包括胰岛素起始及强化治疗阶段,这可能与预混胰岛素能同时提供基础及餐时胰岛素,方案简便易于接受有关。

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治疗糖尿病疗效观察

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治疗糖尿病疗效观察

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治疗糖尿病疗效观察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药物之一,其效果的观察对于疾病的控制和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观察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治疗糖尿病的疗效。

本次观察对象为50名糖尿病患者,包括男性和女性,年龄在30至70岁之间。

这些患者中,有30人患有糖尿病1型,20人患有糖尿病2型。

所有患者在入组前都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调查和检查以确诊病情。

观察期为3个月,患者在此期间接受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治疗。

患者根据医生的指导,在每天的早餐、午餐和晚餐前注射胰岛素,并在注射前检测血糖水平。

所有患者在入组时已经接受糖尿病相关药物治疗。

观察指标包括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和临床症状。

每个患者在入组前、治疗3个月后的不同时间点,比如每周或每两周,都需要检测空腹血糖水平和餐后血糖水平。

HbA1c水平在入组前和治疗结束时进行检测。

病人在治疗期间,主治医生还会记录病人自觉症状,如多饮、多尿、体重变化和低血糖症状等。

观察结果显示,治疗进行3个月后,患者的血糖水平和HbA1c水平均有明显的下降。

在治疗开始后的第4周,空腹血糖水平平均下降了20%左右,餐后血糖水平下降了15%左右。

在治疗结束时,空腹血糖水平平均下降了30%左右,餐后血糖水平下降了25%左右。

HbA1c水平在治疗开始后的第8周开始下降,治疗结束时平均下降了2%,表明了良好的血糖控制。

观察结果还显示,治疗期间大多数患者的自觉症状得到了改善。

多饮多尿症状减轻或消失,体重也有所下降。

低血糖症状发生率较低,并且没有发生严重低血糖事件。

总结而言,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在治疗糖尿病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它可以有效降低血糖水平和HbA1c水平,改善患者的自觉症状,并且低血糖的风险较低。

由于样本量有限,本次观察结果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认。

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定期监测血糖水平,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治疗糖尿病疗效观察

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治疗糖尿病疗效观察

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治疗糖尿病疗效观察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胰岛素,由快速作用的胰岛素和中等长效作用的胰岛素混合而成。

它能够模拟人体自然胰岛素的释放模式,可以有效地降低血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耐受和胰岛素阻抗。

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可以方便病人使用,减轻病人的注射次数和改善遵从性。

为了观察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治疗糖尿病的疗效,我们选择了一批符合研究条件的糖尿病患者进行观察。

这些患者均接受了医生的建议,并按时按量使用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进行治疗。

在治疗期间,我们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和数据收集,以评价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的疗效。

我们观察到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在降低血糖水平方面表现出较好的效果。

在短期治疗中,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得到明显改善。

尤其是在餐后血糖控制方面,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可以有效地减少患者的血糖峰值,提高血糖的平稳性,减少血糖波动对机体的不良影响。

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对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耐受和胰岛素阻抗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通过观察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和血清胰岛素水平的变化,我们发现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可以提高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胰岛素进入细胞,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还可以改善患者的胰岛素耐受,减少患者对外源性胰岛素的需求量,从而降低胰岛素的使用量和副作用。

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对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糖尿病患者长期以来需要严格控制饮食和注射胰岛素,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和困扰。

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的使用不仅能够减少病人的注射次数,还能够提高血糖控制的稳定性,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稳定的血糖水平也有利于病人的心理健康,减轻他们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治疗糖尿病疗效观察

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治疗糖尿病疗效观察

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治疗糖尿病疗效观察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都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

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是一种联合使用长效胰岛素和快速效胰岛素的混合胰岛素制剂,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减少餐后高血糖对患者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观察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治疗糖尿病的疗效,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依据。

1. 研究对象和方法选取符合以下条件的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在18-65岁之间;确诊为2型糖尿病,病程在5年以内;未接受胰岛素治疗或接受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患者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治疗,另一组接受口服降糖药物治疗。

治疗周期为12周,观察2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使用量、服药依从性以及不良反应等指标。

2. 研究结果2.1 基线特征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比较,年龄、性别、病程和病情严重程度等指标均无显著差异。

2.2 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观察期末,接受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治疗组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明显低于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糖化血红蛋白(HbA1c)2.4 胰岛素使用量2.5 服药依从性和不良反应3. 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治疗2型糖尿病有着明显的疗效。

与口服降糖药物相比,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能够更好地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减少餐后高血糖对患者的影响。

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治疗组的不良反应较少,服药依从性较高,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治疗体验。

4. 结论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能够明显降低血糖水平,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但是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样本容量不大,随访时间较短,还需进一步的大样本、长期随访的研究来验证本研究的结果。

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治疗糖尿病疗效观察

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治疗糖尿病疗效观察

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治疗糖尿病疗效观察糖尿病是一种严重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患病率逐年上升。

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药物之一,它能够调节血糖水平,维持正常的代谢功能。

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是一种由快速作用胰岛素(R型)和中速作用胰岛素(N型)组成的混合物,多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本次研究旨在观察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在治疗糖尿病中的疗效。

选取100名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女比例约1:1,年龄在30-70岁之间。

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预混胰岛素治疗,另一组接受口服降糖药物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详细的临床观察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

观察指标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等。

研究持续时间为12周,每4周进行一次观察和检测。

经过12周的治疗,我们观察到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组在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上的改善明显优于口服降糖药物组。

预混胰岛素组在空腹血糖水平方面的改善率为80%,而口服降糖药物组仅为50%。

餐后血糖水平方面的改善率分别为75%和40%。

两组间的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

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组在胰岛素抵抗指数上的改善效果也明显优于口服降糖药物组。

预混胰岛素治疗后,胰岛素抵抗指数平均下降了30%,而口服降糖药物组仅下降了15%。

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在治疗糖尿病中的疗效较口服降糖药物更佳。

它能够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指数,有助于糖尿病患者保持良好的血糖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需要进一步研究扩大样本量和延长观察时间,验证这一结论的准确性。

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治疗糖尿病疗效观察

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治疗糖尿病疗效观察

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治疗糖尿病疗效观察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不足或胰岛素的作用异常,导致血糖水平升高。

胰岛素是一种由胰腺分泌的激素,它能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使血糖水平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胰岛素治疗是糖尿病管理的一种重要方法之一,它可以通过补充体内缺乏的胰岛素来调节血糖水平,进而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预混胰岛素是一种将长效胰岛素和短效胰岛素混合在一起使用的胰岛素制剂,它能够更好地模拟体内自然的胰岛素分泌方式,提供更好的血糖控制。

方法:本研究纳入了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范围在40-70岁之间。

这些患者在研究开始前3个月内没有使用胰岛素治疗。

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治疗方案:所有患者开始使用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每天一次,餐前注射。

剂量根据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和血糖监测结果进行调整。

治疗持续3个月。

观察指标:1.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糖控制的关键指标,一般认为HbA1c水平在良好的控制范围内应该低于7%。

2. 空腹血糖(FPG)水平:空腹血糖是评估胰岛素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正常范围为3.6-5.6mmol/l。

3. 餐后2小时血糖(PPG)水平:餐后2小时血糖指数了餐后血糖控制的效果,正常范围应低于7.8mmol/l。

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观察对象的HbA1c水平从治疗前的平均9.2%降至7.4%。

有60%的患者的HbA1c水平成功下降到7%以下。

空腹血糖水平从治疗前的平均8.7mmol/l降至6.2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从治疗前的平均11.3mmol/l降至7.9mmol/l。

除了良好的血糖控制效果外,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还表现出了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在治疗期间,没有严重的低血糖事件发生,并且患者的总体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

结论: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是一种有效的治疗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制剂。

它能够改善患者的血糖控制,降低HbA1c水平,同时还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预混胰岛素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

《预混胰岛素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

《预混胰岛素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预混胰岛素是一种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由快速作用胰岛素和缓慢作用胰岛素的混合物组成。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者人数的不断增加,预混胰岛素的临床应用也逐渐增多。

为了指导预混胰岛素的合理使用,中国内分泌学会和中国糖尿病协会联合制定了《预混胰岛素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接下来,将重点介绍该共识的要点。

首先,该共识明确指出预混胰岛素适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特别是那些无法通过口服药物控制血糖的患者。

同时,对于1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预混胰岛素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使用。

其次,该共识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血糖控制状况、身体状况和血糖监测结果等因素,制定合理的预混胰岛素治疗方案。

不同患者的治疗目标和用药方案可能存在差异,需要进行个性化调整。

第三,该共识对预混胰岛素的使用方法和剂量进行了详细说明。

根据患者的胰岛素需求和血糖水平,可以选择2次或3次每日注射预混胰岛素。

同时,还要根据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进行剂量调整,确保血糖控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此外,该共识指出了预混胰岛素的常见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预混胰岛素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低血糖、皮肤过敏和注射部位反应等。

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并对不同剂型的切换进行患者教育和指导。

最后,该共识还特别强调了预混胰岛素联合口服药物的使用。

对于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可以考虑联合使用磺脲类似物、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或胰岛素增敏剂等药物。

然而,联合治疗需要密切监测血糖和药物的相互作用,以确保疗效的最大化。

总而言之,该《预混胰岛素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为医生提供了指导预混胰岛素治疗的重要参考依据。

通过个体化治疗、合理使用和监测调整,预混胰岛素可以有效帮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临床医生在使用预混胰岛素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2型糖尿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专家共识解读

2型糖尿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专家共识解读

最新:2型糖尿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专家共识解读(全文)导语: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是强化血糖控制的重要方法之一,有助于快速减轻高糖毒性,改善患者预后。

近日,《2型糖尿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专家共识(2021年版)》1(以下简称“共识”)重磅发布,以2017年《2型糖尿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临床专家指导意见》2为基础,结合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研究新进展,内容涵盖的定义和临床获益、治疗的适用人群、血糖控制目标和治疗方案、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后续血糖管理等,以期指导临床医生合理规范的使用胰岛素短期强化治疗方案。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定义、流程和临床获益1997年,一项土耳其研究证实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使患者病情缓解3,为T2DM 的治疗开辟了新思路,至此T2DM 患者早期胰岛素强化的探索进程拉开序幕。

随着循证证据的累积,多项研究证实,T2DM早期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诱导病情缓解4-6,且0细胞功能改善和胰岛素敏感性的改善对于缓解均具有重要意义7。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是指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通过每日多次(3〜4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或使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使血糖快速达标的一种治疗方法1。

新版共识推荐,对于新诊断的T2DM 患者,当糖化血红蛋白(HbA1c )>9. 0%或空腹血糖(FPG ) >11. 1 mmol/L ,或伴有明显高血糖症状时,可采用短 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图1 )。

对于已诊断的T2DM 患者,口服降糖 药治疗后HbAlc >9%或胰岛素治疗后HbAlc >7% ,可进行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图2)1。

一项纳入382例新诊断中国T2DM 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显示,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显著修复0细胞功能并改 善胰岛素敏感性(P 均<0. 0001 ),且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使近50% 患者获得1年以上糖尿病缓解6。

对于不同病程的T2DM 患者,短 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均可不同程度地改善胰岛0细胞功能8。

基层2型糖尿病胰岛素应用专家共识2021(全文)

基层2型糖尿病胰岛素应用专家共识2021(全文)

基层2型糖尿病胰岛素应用专家共识2021(全文)糖尿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我国≥18岁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1.2%[1]。

胰岛素是最有效的降糖药物之一,尤其当患者胰岛功能逐渐衰退、口服降糖药治疗效果不佳或使用禁忌时,进行外源性胰岛素补充治疗是非常必要的手段。

基层医生需及时了解胰岛素最新进展、掌握和应用胰岛素治疗的相关知识。

本共识适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护人员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患者规范应用胰岛素治疗,有助于基层医生优先使用降糖平稳、低血糖风险低、患者依从性好的胰岛素治疗方案,使患者从胰岛素治疗中充分获益,促进基层糖尿病的管理。

一、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与血糖控制目标(一)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随机血糖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2 h血糖水平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无糖尿病典型临床症状时必须重复检查以确认诊断(表1)[2](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考虑到不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A1c,HbA1c)检测水平及质量控制(质控)存在差异,建议已经达到国家临床检验中心要求、采用标准化方法检测HbA1c且有质控能力的机构,可将HbA1c≥6.5%作为诊断糖尿病的补充指标。

但存在镰状细胞病、妊娠(中、晚期)、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艾滋病、血液透析、近期失血或输血、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等情况,则只能根据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诊断糖尿病[3]。

(二)血糖、HbA1c的控制目标HbA1c是反映血糖控制状况的最主要指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设定控制目标[3]。

血糖是糖尿病的综合控制指标之一,血糖水平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又不至于出现低血糖风险,大多数非妊娠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毛细血管血糖控制目标见表2[2,4](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二、胰岛素的临床治疗地位目前,用于治疗高血糖的药物包括口服类降糖药和注射类降糖药[2]。

成人2型糖尿病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ppt课件

成人2型糖尿病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ppt课件
预混胰岛素:每日1次起始剂量0.2u/Kg/d
每日2次起始剂量0.4-0.6u/Kg/d
按l:1的比例分配到早餐前和晚餐前
27
胰岛素剂量起始与调整方法
胰岛素剂量调整原则:

若FPG不达标,需要增加2~4个单位; 若出现低血糖,需要减少2~4个单位;
成人2型糖尿病胰岛素临床 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患者乔某某,女,79岁,2016年03月06号收住入院

前言 合理选择胰岛素的治疗时机 初始胰岛素治疗方案的制定 不同类别胰岛素的选择 胰岛素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2
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疾病
糖尿病病程
餐后血糖 血糖 空腹血糖
–10
–5
0
5
10 胰岛素水平
作为胰岛素起始治疗方案

如血糖不达标则应将治疗方案调整为多次胰岛素治 疗(基础胰岛素加餐时胰岛素或每日3次预混胰岛素)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
25
26
胰岛素剂量起始与调整方法
胰岛素起始剂量:

基础胰岛素:起始剂量0.1-0.2 u/Kg/d
餐时胰岛素:一般起始剂量为4u;
11
已上市胰岛素种类及特点2
12
目录

前言 合理选择胰岛素的治疗时机 初始胰岛素治疗方案的制定 不同类别胰岛素的选择 胰岛素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3
二、合理选择胰岛素的治疗时机

T2DM尽早启动胰岛素治疗能减轻胰岛B细胞的负荷,尽快纠正
高血糖状态,迅速解除高糖毒性,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甚 至逆转残存B细胞功能。

对于胰岛素起始治疗的时机,不同学术组织的推荐有所不同
14

胰岛素的分类及临床应用

胰岛素的分类及临床应用

Ciszak E, et al. Structure. 1995; 3: 615-622.
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比较
——起效快慢及作用维持时间

胰岛素的生物利用度持续时间在个体之间有很大的差距
1. 2. 3. 4.
Bergenstal RM et al. Int Text Diabet Mell 2004; 995-1015. McMahon GT et al. N Engl J Med 2007; 357: 1759-1761. Novolin® R package insert 2005. Humulin® R information for the patient 2007.
改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UKPDS研究显示胰岛素 强化治疗明显降低糖尿病并发症风险
任何糖尿病 糖尿病相 相关终点 0
21% 21% 14% 14% 12% 43% 37% 19%
外周血 全因死亡率 心肌梗死 卒中 管病变
微血管 病变
白内障 摘除术
关死亡
-10
相对风险降低(%)
*
-20
*
** *
*
-30
胰岛素
预混人胰岛素与 预混胰岛素类似物
主要内容
胰岛素历史
胰岛素治疗目的 胰岛素种类 中外指南/共识推荐的胰岛素治疗策略 预混胰岛素治疗的循证进展
各国指南胰岛素治疗起始时机与 方案的推荐
学术组织 ADA 指南/共识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15:Summary of Revisions Management of Hyperglycemia in Type 2 Diabetes, 2015: A PatientCentered Approach Consensus on type 2 Diabetes: An Algorithm for Glycemic Control(2009) Global Guideline for Type 2 Diabetes(2005) 胰岛素起始时机 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明显的糖尿病症 状和/或明显的血糖或HbA1c升高,考虑胰岛素单 用或联合其他药物 强化治疗后HbA1c水平未达标时(HbA1c≥7.0%) 起始胰岛素方案 基础胰岛素,空腹血糖达标而糖化血红蛋 白未达标时加餐时胰岛素 基础胰岛素,空腹血糖未达标而糖化未达 标时加餐时胰岛素 基础胰岛素、预混胰岛素、基础-餐时胰岛 素或MDI、餐时胰岛素加二甲双胍这4中 胰岛素方案中任一种均可作为起始治疗 基础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或MDI

2023年2型糖尿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3年2型糖尿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3年2型糖尿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是强化血糖控制的重要方法之一,有助于快速减轻高糖毒性和改善患者预后。

尽管大型临床研究对〃强化血糖控制能否降低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me11itus,T2DM)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结果不完全一致,但针对大型临床研究的荟萃分析结果提示,强化血糖控制可以使大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降低9%,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降低15%,尤其是年轻、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个体更能从中获益。

当然,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不仅受血糖的影响,也受血压、血脂等多种代谢因素的影响。

为了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转归,临床上应重视以血糖控制为基础兼顾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治疗。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推荐,新诊断T2DM患者如糖化血红蛋白(g1ycatedKemogIobinAi c,HbAi c)≥9.0%或空腹血糖(fastingp1asmag1ucose,FPG)≥11.1mmo1/1z或伴有明显高血糖症状者,可行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

临床上也在已经使用多种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血糖仍明显升高(如HbAιc≥9.0%)或已起始胰岛素治疗但仍未达到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的患者中,应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改善血糖控制以利于后续管理。

一、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定义和临床获益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是指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通过每日多次(3~4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或使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ontinuoussubcutaneousinsu1ininfusion,CSII),使血糖快速达标的一种治疗方法。

实施该治疗方案时需要对胰岛素剂量进行精细化调整,减少低血糖不良事件。

为确保患者安全和缩短达标时间,一般需要患者住院治疗。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通过快速解除高糖毒性,发挥促进β细胞功能恢复并改善靶器官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

我国学者在新诊断T2DM患者中进行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显示,2~3周胰岛素强化治疗可显著修复B 细胞功能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重塑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CSII组和每日4次胰岛素注射组的患者分别有51%和45%获得了1年以上的糖尿病缓解,即无需使用降糖药物,仅依靠生活方式管理维持FPG<7.0mmo1∕1x餐后2h血糖(2hpostprandia1b1oodg1ucose,2hPG)<10.0mmo1/1的状态,这一作用已被国内外多项研究证实。

胰岛素制剂的分类及临床使用

胰岛素制剂的分类及临床使用

胰岛素制剂的分类及临床使用作者:苏磊何文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0年第13期胰岛素的种类从来源上胰岛素制剂可分为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

动物胰岛素和人胰岛素在血糖控制能力、低血糖不良反应等方面差异不大,动物胰岛素的优势在于价格便宜,缺点是纯度不高,可能导致过敏反应。

根据作用时间长短可分为短效胰岛素、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又名速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和长效胰岛素。

短效胰岛素包括诺和灵R、优泌林R、甘舒霖R等。

此类胰岛素主要用于控制餐后血糖,一般在餐前30 分钟皮下注射。

注射后0.5 小时内起效,1~3 小时达峰,作用持续时间约8小时。

超短效胰岛素对人胰岛素氨基酸序列进行基因修饰而产生,包括赖脯胰岛素、门冬胰岛素,此类胰岛素起效、达峰及维持正常时间较人胰岛素缩短,更符合进餐时人体胰岛素的分泌模式。

皮下注射后起效时间10~20 分钟,最大作用时间为注射后1~3 小时,降糖作用持续3~5 小时。

与生物合成人胰岛素相比,其降糖效果相当。

它的最大优点在于使用时间灵活(可以在餐前10分钟使用),低血糖反应少,有利于提高病人的依从性。

中效胰岛素又称低精蛋白锌胰岛素,指将胰岛素混合到锌和鱼精蛋白磷酸缓冲液中,包括诺和灵N、优泌林N、甘舒霖N、万苏林N。

中效胰岛素主要用于提供胰岛素的日基础用量,可每日早餐前或睡前0.5~1小时皮下注射,皮下注射后平均1.5小时起效,4~12小时达峰,作用持续时间18~24小时。

可单独使用于餐后血糖正常而空腹血糖升高的病人;也可以和短效(速效)胰岛素制剂配合使用,用于4次/日的胰岛素强化治疗。

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包括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

此类胰岛素吸收变异小,无明显峰值出现,释放更缓慢,作用持续时间更长,能更好地模拟人体生理基础胰岛素分泌。

一般10 U起始,每日睡前注射,皮下注射3~4 小时起效,12~20 小时达峰,作用维持22~24小时。

其作用同中效胰岛素,但低血糖的不良反应明显减少。

胰岛素抵抗相关临床问题专家共识(2022版)解读PPT课件

胰岛素抵抗相关临床问题专家共识(2022版)解读PPT课件

高渗性昏迷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防止脱水引发的高渗 性昏迷。
低血糖
合理调整降糖药物剂量,避免低血糖发生。
慢性并发症监测与管理
01
心血管疾病
定期评估心血管风
险,控制血压、血
02
脂等危险因素。
糖尿病肾病
监测肾功能指标,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延缓肾病进展。
04
神经系统并发症
关注患者神经系统
03
症状,及时诊断和
03
胰岛素抵抗相关疾病临床表 现与诊断
相关疾病概述
胰岛素抵抗相关疾病定义
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对胰岛素的生理作用产生抵抗,导致胰岛素在降低血糖方面的效率下降,从而引发一系列代 谢紊乱和疾病。
常见胰岛素抵抗相关疾病
包括2型糖尿病、肥胖症、代谢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等。
临床表现与分型
胰岛素抵抗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
更新胰岛素抵抗的诊断标准
新版共识对胰岛素抵抗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更新和完善,提出了更为严格和科学的诊断标准。
规范胰岛素抵抗的治疗方案
新版共识对胰岛素抵抗的治疗方案进行了详细阐述,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
强化多学科协作
新版共识强调多学科协作在胰岛素抵抗治疗中的重要性,鼓励内分泌科、心血管科、营养科等相 关科室加强合作,共同为患者提供更为全面和专业的诊疗服务。
02
胰岛素抵抗流行病学及危险 因素
流行病学现状
胰岛素抵抗的流行情况
胰岛素抵抗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其流行情况因地域、种族、年龄、性别等 因素而异。近年来,随着肥胖和2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增多,胰岛素抵抗 的患病率也呈上升趋势。
胰岛素抵抗与代谢性疾病的关系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等代谢性疾病的共同病理基 础。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且相互影响。

胰岛素的使用共识

胰岛素的使用共识

基础+三餐时胰岛素方案
基础胰岛素按照0.1~0.2U/kg/d剂量给予 根据空腹(早餐前)血糖调整睡前基础胰岛素用量 根据午餐前、晚餐前、及睡前血糖的水平调整三餐 前的胰岛素用量 餐时胰岛素一般首剂给予4U,根据下次餐前血糖 的水平调整上一餐前胰岛素剂量。一般先对最高餐 前血糖值进行调整,每3 ~ 5 d调整一次,每次调 整1 ~ 2 个注射点,根据血糖水平每次调整的胰岛 素剂量为1 ~ 4 单位,直到血糖达标。

其他:妊娠、围手术期、急性并发症或应激 状态(如酮症酸中毒、非酮症性高渗性状态、 乳酸性酸中毒、严重感染等)、严重慢性并 发症(如重症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
胰岛腹血糖升高的患者 一天两次预混胰岛素,适用于空腹血糖 高或(和)餐后血糖高的患者

对新发病并与1 型糖尿病鉴别困难的消瘦的 糖尿病患者,应该把胰岛素作为一线治疗药 物。 在糖尿病的病程中(包括新诊断的2 型糖尿 病患者),出现无明显诱因的体重下降时, 应该尽早使用胰岛素治疗。


初诊2 型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对于血糖较 高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口服降糖药 物很难快速使血糖得到满意控制,而高血糖 毒性的迅速缓解可以部分减轻胰岛素抵抗和 逆转β 细胞功能,故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 者伴有明显高血糖时可以使用胰岛素强化治 疗。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有多次皮下注射、 胰岛素泵注射等。应注意加强血糖的监测, 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使各点血糖在最短时 间接近正常,同时尽量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胰岛素的使用共识
我国近年关于胰岛素应用的共识及指南
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专家共 识 2013成人2型糖尿病胰岛素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共 识 中国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使用教育管理规范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版)

2023胰岛素抵抗相关临床问题专家共识最全版

2023胰岛素抵抗相关临床问题专家共识最全版

2023胰岛素抵抗相关临床问题专家共识(最全版)胰岛素抵抗不仅是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me11itus,T2DM)、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1coho1icfatty1iverdisease,NAF1D)、多囊卵巢综合征(po1ycysticovariansyndrome,PCOS)、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1eroticcardiovascu1ardisease,ASCVD)等慢性代谢相关性疾病的〃共同土壤〃,还是一些少见病和罕见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胰岛素抵抗在临床上极为常见。

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结果显示r18-44岁成人中约40%存在胰岛素抵抗。

美国内分泌学院认为,美国的T2DM患者中超过90%存在胰岛素抵抗。

国内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国225岁成人胰岛素抵抗的标化患病率为29.22%o科学评估和管理胰岛素抵抗具有重要意义。

有鉴于此,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组织专家在2018年发布的《胰岛素抵抗评估方法和应用的专家指导意见》基础上,编写了《胰岛素抵抗相关临床问题专家共识(2023版)》,以期增进广大临床医师对胰岛素抵抗的认识和管理水平,改善临床疗效和患者预后。

共识主要推荐意见见表I o表工主要推荐意见表推荐推荐意见序号1对超重/肥胖、糖尿病、高血压、ASCVD.NAF1Ha B D等患者应评估胰岛素抵抗I B 2临床医师可根据使用目的和条件等具体情况选择胰岛素抵抗的评估方法3建议对胰岛素抵抗者充分评估心血管风险及糖尿I A病风险,并行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筛查4不论是否合并糖尿病,建议胰岛素抵抗者都应进行I A生活方式干预,并贯穿于疾病管理的始终I B 5胰岛素抵抗患者每日热卡减少12%以上(消瘦者除外),超重/肥胖的胰岛素抵抗患者每日热卡减少20%~30%以使体重降低5%以上I A 6建议胰岛素抵抗者减少饱和脂肪、反式脂肪的摄入;控制碳水化合物总量,减少高升糖指数食物;控制果糖摄入;总膳食纤维摄入量不低于35g/d,或补充膳食纤维15g/dI A 7建议胰岛素抵抗者保持每周至少150min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并与抗阻运动结合8合并T2DM的胰岛素抵抗患者建议给予二甲双服I A治疗;如血糖不达标,在没有禁忌证的情况下,建议联合TZD或PPAR泛激动剂9合并T2DM的胰岛素抵抗患者,如存在ASCVD或I AASCVD高风险,建议联合具有心血管获益证据的G1P-IRA或SG1T2i10糖尿病前期、T2DM伴胰岛素抵抗患者,如既往出现I 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卒中,建议联合毗格列酮,以降低卒中复发的风险;如存在ASCVD或ASCVD高风险,建议联合可降低卒中风险的G1P-IRAI A11合并T2DM的胰岛素抵抗患者,如存在心力衰竭,建议联合SG1T2i12合并T2DM的胰岛素抵抗患者,如存在慢性肾脏I A病,建议联合具有肾脏获益证据的SG1T2i或G1P-IRA(优先选择SG1T2i)∏b B13合并PCOS的胰岛素抵抗患者,可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使用二甲双服、TZD或PPAR泛激动剂Hb B14肥胖的胰岛素抵抗患者,如生活方式干预不能控制体重,可使用减重药物15重度肥胖的胰岛素抵抗患者,如生活方式干预联合Ha B 减重药物不能控制体重,可在充分评估风险和获益的情况下行减重手术注:参考美国心脏病学学院与美国心脏学2015年联合制订的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指南的推荐级别和证据水平分类。

胰岛素指南共识

胰岛素指南共识

胰岛素指南共识
「胰岛素敏感性」或「胰岛素抵抗」是可以定量检测与判断的;
由于国内使用的胰岛素检测试剂盒尚未统一,建议每个实验室建立自己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以用于临床胰岛素抵抗个体的判断。

简单来说,「血糖正常」「胰岛素增高」提示胰岛素抵抗,而「血糖增高」「胰岛素降低」时反映胰岛素分泌缺陷;
应根据科学研究或临床诊断等不同的目的,选择不同的胰岛素敏感性评估方法:
(1)各种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及新药评价,宜选用直接的胰岛素敏感性测定方法,如:「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
(2)大样本人群的研究及流行病学调查,宜采用空腹状态下间接检测胰岛素敏感性的方法,如「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定量胰岛素敏感性检测指数」和「李光伟指数」等。

预混胰岛素临床应用共识:衔接指南与临床实践的桥梁

预混胰岛素临床应用共识:衔接指南与临床实践的桥梁

预混胰岛素临床应用共识:衔接指南与临床实践的桥梁
时立新
【期刊名称】《药品评价》
【年(卷),期】2014(0)17
【摘要】预混胰岛素可以同时控制餐后血糖和空腹血糖,在胰岛素治疗中的地位不可忽视。

如何规范使用预混胰岛素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CSE于2013年发布了《预混胰岛素临床应用共识》。

本文围绕该《共识》的要点进行阐述,以与读者共享。

【总页数】4页(P8-11)
【作者】时立新
【作者单位】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7.1
【相关文献】
1.预混胰岛素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年版) [J],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2.预混胰岛素临床应用共识 [J],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3.中国临床实践指南/共识解读类文献报告质量分析 [J], 王子君;刘萧;李沁原;杜亮;杨克虎;陈耀龙;周奇;邢丹;杨楠;罗旭飞;张静怡;史乾灵;赵思雅;刘辉
4.对比剂肾病临床实践指南和专家共识质量评价 [J], 孙一琦;苗思萌;潘晨;温爱萍;沈素
5.用临床实践指南的评价标准指导指南的临床应用 [J], 王吉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0版 -2型糖尿病的治疗路径
生活方式干预
如血糖控制不达标 (HbA1c≥7.0%),则进入下一步治疗 主要治疗路径 备选治疗路径
一线药物治疗

二甲

胰岛素促分泌剂或

α-糖苷酶抑制剂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或DPP-4抑制剂
中国 156
日本 172 韩国 46
14
研究设计
治疗(26周)
Mix 25 BID +/- 双胍类/TZD
筛查 入组
Mix 50 BID +/- 双胍类/TZD
停止除双胍类和TZD的其他口服降糖药
周 -2~-4
0
26
CLASSIFY是一项4期、随机、开放性标签、平行的多种族对照研究。对比使用口服降糖药血糖未能获得良好控制的 T2DM患者使用LM25 BID(n=207)和LM50 BID (n=196)自基线起至26周HbA1c的变化。
• 70/30 剂型(30%短效+70%中效) • 如优泌林 70/30、诺和灵 30R、甘舒霖 30R、重和林 M30等
– 中预混人胰岛素
• 50/50 剂型(50%短效+50%中效) • 如诺和灵 50R、甘舒霖 50R等
9
预混人胰岛素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种类 70/30 剂型 50/50 剂型
起效时间 0.5h 0.5h
16
中预混胰岛素的HbA1c达标率更高
总研究1
P=0.007
p<0.001
中国亚组2
P=0.001
LM25 LM50
p<0.001
HbA1c达标的患者百分率(%) HbA1c达标的患者百分率(%)
12
目录
• 我国糖尿病现状 • 胰岛素治疗 • 预混胰岛素分类
• 预混胰岛素治疗方案
13
CLASSIFY
• 由中国研究者牵头的一项4期临床研究(RCT) • 4个国家,38家医学中心(中日韩及土耳其) • 共随机化患者403名
土耳其 29
Watada H. et al. Journal of the Japan Diabetes society, 2015; 58 (Suppl.1): S-368.
种类 赖脯胰岛素 75/25(优泌 乐25) 门冬胰岛素 30 赖脯胰岛素 50 ( 优泌 乐50) 门冬胰岛素 50
CDS2010版《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起效时间
15min 10-20min
15min 10-20min
峰值时间
30-70min 1-4h
30-70min 1-4h
作用持续时间
16-24h 14-24h 16-24h 14-24h
*
**
1. Watada H. et al. Journal of the Japan Diabetes society, 2015; 58 (Suppl.1): S-368. 2. Yang WY, et al.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s 75th Scientific Sessions, Boston, Massachusetts, June 5 – 9, 2015.

三线药物治疗
基础胰岛素或
每日1-2次预混胰岛素 或
胰岛素促分泌剂或α-糖苷酶抑制剂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或DPP-4抑制剂

GLP-1受体激动剂
四线药物治疗
基础胰岛素+餐时胰岛素或 每日3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
基础胰岛素或 每日1-2次预混胰岛素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 中国糖尿病杂志.2012;20(1): S1-S36.
预混胰岛素临床共识 2016
1
目录
• 我国糖尿病现状
• 胰岛素治疗 • 预混胰岛素分类 • 预混胰岛素治疗方案
2
糖尿病患病率
新诊断糖尿病患病率: 8.1%
❖ 男性:8.5% ❖ 女性:7.7%
11.6%
男性:12.1% 女性:11.0%
既往史糖尿病患病率: 3.5%
❖ 男性:3.6% ❖ 女性:3.4%
JAMA September 4, 2013 Volume 310, Number 9
3
新诊断的中国糖尿病患者 多数存在餐后血糖升高
• 我国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
– 中国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衰退更显著
– 饮食结构多以碳水化合物为主
单纯空腹血糖升高 单纯餐后血糖升高 空腹和餐后血糖均升高
7
注:HbA1c:糖化血红蛋白;DPP-4:二肽基肽酸;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
目录
• 我国糖尿病现状 • 胰岛素治疗
• 预混胰岛素分类
• 预混胰岛素治疗方案
8
预混胰岛素分类—预混人胰岛素
• 是重组人胰岛素(短效)与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中效) 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胰岛素制剂
– 低预混人胰岛素
Watada H. et al. Journal of the Japan Diabetes society, 2015; 58 (Suppl.1): S-368.
15
中预混胰岛素显著降低HbA1c,中国亚组降幅更显著
总研究1
*P=0.072
中国亚组2
LM25 LM50
**P<0.001
HbA1c值(%) HbA1c值(%)
峰值时间 2-12h 2-3h
作用持续时间 14-24h 10-24h
CDS2010版《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预混胰岛素分类—预混胰岛素类似物
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赖脯胰岛素或门冬胰岛素)与精蛋白锌速效胰岛素 类似物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胰岛素制剂
– 低预混胰岛素类似物
• 75/25 剂型:如赖脯胰岛素 25-优泌乐25(25%赖脯胰岛素+75%精蛋白锌赖脯 胰岛素)
4
Yang WY, et al. N Engl J Med 2010; 362(12): 1090-1101.
餐后血糖平均水平很高
5
Yang W, et al.N Engl J Med 362:1090-1101 March 25, 2010
目录
• 我国糖尿病现状
• 胰岛素治疗
• 预混胰岛素分类 • 预混胰岛素治疗方案
• 70/30 剂型:如门冬胰岛素 30(30%门冬胰岛素+70%精蛋白锌门冬胰岛素)
– 中预混胰岛素类似物—50/50剂型
• 赖脯胰岛素 50-优泌乐50(50%赖脯胰岛素+50%精蛋白锌赖脯胰岛素) • 门冬胰岛素 50(50%门冬胰岛素+50%精蛋白锌门冬胰岛素)
11
预混胰岛素类似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