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联邦主义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政联邦主义

财政联邦主义(fiscalfederalism)是联邦主义一词的延伸,虽然它是个经济概念,但它仍然具有政治意义上联邦主义的基本特征:一是中央与地方的分权;二是中央与地方政府职能的划分。马斯格雷夫认为,围绕“财政联邦主义”的问题,是关于财政事务的空间安排以及在各种管辖权内对这些事务的管理。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认为财政联邦主义就是指不同层次政府的财政责任的划分。可见,财政联邦主义最简单的含义就是指多级政府间进行财政职能分工的体制或原则。在政治上是单一制的国家,在财政上同样可能是联邦主义的。

一、财政联邦主义的原则

经历数百年的发展,财政联邦主义逐渐形成了一些基本的原则,按照布朗和杰克逊的看法,财政联邦主义至少包括八项原则:一是多样性原则。由于各个社区对于公共服务的偏好有所不同,因此强迫社区公众遵循单一的模式,地方政府财政存在着差别。二是等价原则。对于地方性的公共产品的提供,须由受益地区的公众来投票决定,并由他们支付成本。三是集中再分配原则。指财政政策的再分配职能应当集中在联邦这一级政府手中,否则再分配就会无效,居住地的决定也会被扭曲。四是地区中性原则。一定程度的干预是财政联邦主义不可避免的成本,为使这种成本最小化,就须使干预尽可能地克服地区间的财政差异。五是集中稳定原则。以宏观政策(稳定、增长)为目的的财政工具的使用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地方政府没有自身的稳定政策。六是纠正溢出效应原则。地方辖区间的收益外溢导致无效的支出决定,这要求上级政府对此类行为进行纠正。七是基本服务的最低供应原则。在一国之内,无论处在哪个地区,公民个人都能得到某些基本公共服务的最低标准的保证,如安全、健康、福利和教育等。八是财政地位的平等性原则。地方政府的财政地位应该是平等的,这样才能通过税收上的可比努力,保证最低水准的服务。

不过,以上八项原则在实际运用中难以同时坚持,其中一些甚至相互冲突,如多样性原则与地区中性原则就是相互冲突的。关于财政联邦主义一直存在着争议,比较大的争议是财政联邦主义下的财政竞争(财政竞争是指不同政府之间为了特定的目标(吸引资本、吸引居民等),通过降低税收、增加公共支出或其他影响政府收支的方式而展开的竞争。)的效率。1998年3月,西方财政学界的两大权威人物马斯格雷夫和布坎南在德国慕尼黑大学进行了为期五天的学术讨论,其中财政联邦主义成为第四天讨论的核心。在讨论中,马斯格雷夫表示了对财政竞争的怀疑,认为财政竞争最终将导致财政单一性,在结果上产生类似集权的体制的矛盾,因此要避免竞争的扭曲效应。对此,布坎南反驳说,在一定意义上,财政竞争给予作为地区资源所有者和居民的公众、个人一种退出权,如果有退出权或有机会离开,必定对官僚结构予以约束。布坎南说,他赞成财政竞争是因为这必然对政府施加限制。

二、中国的财政联邦主义

财政联邦主义概念充分反映了美国的财政面貌。一方面,美国是个典型的联邦制国家,另一方面,当代美国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学在全世界的强势地位,更进一步使财政联邦主义一词深深烙上美国印记。但是,从众多的文献来看,财政联邦主义不只用来描述美国,这也说明各国的财政联邦主义是具有自身特色的。

20世纪80年代初进行的财政体制“分灶吃饭”改革,就开启了中国财政体

制的联邦主义改革之门,而1994年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更是在形式上向着财政联邦主义迈出了一大步。在这方面,我国财政体制方面的论著和理论分析,都不同程度地涉及了中国的财政联邦主义问题。不过,到了90年代后期,中国学界对于“中国式财政联邦主义”的关注程度大大增强。针对改革开放后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比重不断增加的情况,杰弗里·萨克斯、胡永泰和杨小凯分析认为,来自税收和国有企业利润的政府收入依据一定的分配规则在中央和省级政府之间划分。在早期,固定数量的省政府收入上交给中央政府,在后期,固定比例的省政府收入上交给中央政府。这种中国式财政联邦主义从这个演进过程中出现,它为20世纪90年代的改革提供了推动力量。在世界银行的帮助下,这种财政联邦主义把地方政府的税收种类和征收机构与中央政府的税收种类和征收机构分离开。中国的财政联邦主义和俄罗斯中央集权型的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形成鲜明对比,这部分地解释了中国和俄罗斯改革绩效的差别。

钱颖一认为,从1980年中国开始了分权改革。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地方政府的权力是很大的。地方政府拥有较大的财政支出权力,可以管制本地经济、管理国有企业,中国有80%的国有企业是地方政府负责管理,而苏联80%的国有企业是中央计委管理。地方政府投资规模非常大,对信贷的影响也非常大。因此,虽然从法律上讲,中国不是一个联邦制的国家,但是从经济决策权上讲,中国有很明显的联邦制国家色彩。在他与巴理·R·温加斯特1995年合作的一篇论文里,他们认为中国财政联邦主义是保护市场型的联邦主义,为中国市场改革的成功提供了关键的政治基础。

表1:我国中央与地方财政支出比重(%)

注:2000年以前的统计不包括国内外债务还本付息支出和国外借款收入安排的基本建设支出,2000起,包括国内外债务付息支出.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我们应如何看待中国的财政联邦主义?在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历来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新中国建国初期,毛泽东就在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中央要注意发挥省市的积极性,要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毛泽东,1956)改革开放以后,地方分权持续扩大,地方财政的层次也趋向复杂。一方面,省级财政的放权使地区级财政得到加强,另一方面,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乡(镇)一级财政得以新设,从而形成了省一地区(地级市)一县(县级市)一乡(镇)的四级地方财政结构。同时,地方政府长期实行“财政包干”,形成了对政府的激励,进而产生了财政竞争。因此,从多级财政的结构复杂性与地方政府间存在的财政竞争看,中国确实出现了一定的财政联邦主义的特征。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的财政联邦主义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财政联邦主义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首先,中国缺乏有效的地方分权。有效财政分权的一个前提是地方要拥有足够的支出自主权,这种自主权由两个基石来支撑:其一,地方公众能够决定所需公共服务的水平,并且能够得到所需的公共服务;其二,地方政府必须具有充分的民主性和代表性,地方行政首长须由公众选举,并对地方公众负责。而在目前中国,地方行政首长程序上经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但实际上受上级或中央政府的影响很大,地方官员的选任往往是由上级或中央政府决定。另一个前提是收入的自主权,即地方政府有权设定税率并为资本项目融资。这正是中国目前的地方财政制度所缺失的,地方政府的收入规模在很大程度上由中央政府决定。罗伊·鲍尔(RoyW.Bahl)在运用国际有效分权标准对中国财政分权化程序进行分析后认为:“中国仍然处在分散化的非常初级的阶段,并且许多需要表现地方政府成功管理的特征还远未实现。”在2中,鲍尔从十个方面比较了中国分权化水平与国际标准的差距。

表2中国分权化水平与国际标准的差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