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合集下载

【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人类在探索领域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认识的能动作用,突破固定的逻辑通道,不断以新颖方式和多维角度的思维转化来寻求获得新成果的思维活动。

这种思维在思维过程中具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性、探索过程的发散性、解决问题的新颖性、思维结构的综合性,是一种高级思维,是人的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这种创造思维品质,既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效率,也将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一、通过提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要不断创新,首先就要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

有了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进行有意识、有意义的创新活动,也才可能达到创新的目的。

中国具有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

对于这些,中学生总是充满好奇,有时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如:“为什么既肯定元朝统一中国的积极意义,又赞扬文天祥的抗元斗争精神?”、“吴三桂不引清军入关,李自成会成为一个新封建政权的皇帝吗?”、“ __为什么要把大总统职位让给袁世凯呢?”、“假如林则徐没有去禁烟,中国近代史会怎样发展呢?还会有鸦片战争的发生吗?”“是不是正义的战争一定会取得胜利呢?”等等。

有些问题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是一种对好奇心的满足。

他们正是带着这种好奇心来认识这个世界的。

学生有了这样的问题后,教师不能只简单的肯定和否定,而要抓住这个契机,不仅要给学生以知识方面的答疑,更要给学生这一良好的求异思维苗头以鼓励与进一步引导,激发他们永不熄灭的创新欲望。

二、通过有目的的引导培养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又叫求异思维,指的是一种逆向性的创造思维,其特征是用不同于常规的角度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客观事物而得出全新形式的思维成果。

求异思维的内涵具有广博的开拓创新性和迁延性,运用求异思维教学能够克服教学模式的凝固化和一统化弊病,冲破陈旧的思维模式,把思维从狭窄、封闭、陈旧相因的体系中解放出来,在一个新的领域中进行思维的创造性、开拓性的辐射与复合。

历史课堂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

历史课堂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

历史课堂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摘要:历史学科是涉及面广的人文学科,而历史事件本身的发展过程又充满复杂性,如多样性与统一性,偶然性与必然性,曲折性与规律性,因果联系等,这些反映辩证思维的过程为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出了很高要求。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加强和改进历史课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突出而紧迫的课题。

本文从引导学生观察、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培养学生想象力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在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历史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世界经济和科技领域不断前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

而参与国际竞争的资本,就是民族素质和科学技术,就是教育和人才。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新型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迎合素质教育大潮。

那么,历史教学在“科教兴国”的今天,在知识经济腾飞的时代,应当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我认为,历史教学要勇于站在时代的前列,适应形势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能为“科教兴国”做出积极的贡献。

那么,历史教学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创造能力呢?下面笔者仅就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谈一点体会。

一、引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让学生能够透过重重迷雾“一眼看穿”事物的本质。

观察力是人类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起步器。

在历史教学中,对于一些插图,要多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去观察。

这样学生就会成为知识的“发现者”,问题的“创造者”,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如在讲“张衡和地动仪”这一目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地动仪的表状、结构,使学生从观察中认识到地动仪的科学性、先进性。

二、鼓励学生质疑“疑”,在心理学中称之为“怀疑感”。

它是对客观真理的探求,并加以评价的体验。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内容提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挖掘学生创新潜能。

培养创造性思维,一是提高兴趣,设置问题情境激发思维;二是创新学法,培养思维的多向性;三是鼓励质疑,培养求异思维能力。

标签:初中历史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之一,而思维能力又居于核心地位,因此历史课程改革的灵魂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所谓创新就是推陈出新,而创造性思维就是指人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通过创造思维,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

因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何在教学中挖掘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呢?下面谈几点个人体会:一、提高兴趣,设置问题情境激发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获得创造成果。

历史知识具有形象性、丰富性的特点,教师要突出历史知识的趣味性、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通过设置问题教学。

依据历史的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以及历吏事件的内在联系,层层设问,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唤起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教学实践中,对关于世界三次科技革命,我就作了如下设问:三次科技革命发生于何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各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在理解了一般层次的问题后,再设置深入层次的问题:三次科技革命各自的特点是什么?中国为何错失三次科技革命的良机?面对当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这样步步深入的设问,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就深刻了。

二、创新学法,培养思维的多向性为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打开思路,学会全面的观察问题,只有帮助学生冲破狭隘的老框框,更新学法,使学生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探究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探究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探究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历史教学的方式,学生可以了解过去的人与事件,思考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结果,并且尝试着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文将探究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 初中历史教学的内容要多样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历史教学的内容应该多样化。

教师可以从不同的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等方面进行选择,涉及到不同的时代和地区。

通过多样化的内容,学生可以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同时,获得更多的信息和体验,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 引导学生思考并提问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并提问。

通过提问,学生可以主动思考问题,并且尝试着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与他人进行讨论和辩论。

这种引导和激发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提供实践机会和项目探究学生在历史教学中,不仅需要了解历史事件和事实,还需要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教师可以组织实践活动,如历史实地考察、模拟演练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事件,并从中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性。

同时,教师还可以安排项目探究活动,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并深入研究和探索。

这种实践机会和项目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鼓励学生创新和创造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创新和创造。

学生可以尝试着改编历史故事、创作历史剧本,或者使用不同的媒体表达自己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

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在学生的创新过程中给予肯定和鼓励。

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5. 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历史思维历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历史思维。

学生需要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历史事件,并分析其中的利弊得失。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评价,并让他们理解历史事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初 中语文课程的整合 。有利于培养学 生的创新 能力
要 方法。作为初 中语文教师 的我们要紧跟时代 的步伐 ,将信息技术 与初 中语文 课程 有效整合 ,充分挖掘 、发挥 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 ,为最终培养 中学生 的仓
1 、使用信 息技术 , 有 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发展
片有 待挖掘的教育教学资源 ,又是 这片教育教 学资源的拥 有者和开发者。因此, 知识 。学生的学习是受一定 的动机支 配的 ,学习动机 中最活跃的 因素是认知兴 我们应 该整体考虑知识与 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过程与教学方 法的综 趣 。利用信 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 ,能够在 较短时间内向学生提供丰富 的感性材 合 ,使学生 的学 习成 为学生发现 问题 、分析 问题 、解决 问题 的过程 ,变 “ 被动 ” 料 ,有助 于学生 凭借这些感性材料迅速地把形 象思维 过渡到抽象思维 ,实现学 为 “ 自主” ,变 “ 单向”为 “ 合作” ,变 “ 接受 ”为 “ 探究 ” 。学生只有对某件事 生在认识上 的飞跃。学生还可 以在 网络 资源的海洋中 ,自由地去探寻知识 ,使 情产生 了好奇 心 , 有 了兴趣 ,才会 自 觉思考 ,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 问题 的方法 。 每一位学生在创 造性的学习 中获得新知识 ,这样有利 于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能 并且才会感到乐在其 中,精力也会高度集 中,才能充分地发挥 自身 的聪 明才智 , 力 ,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发展。 有所创 新。利用信息技术创设 教学情境 ,渲染教学气 氛 ,能够有效地 引导学生 2 、有利 于营造 民主和谐 的课 堂氛围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的兴趣 ,启发学生 的思 维,促进 学生对所 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幂 且圄
1 、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 习兴趣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黄浦区教科所任琍概要全面落实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面向21世纪的紧迫任务。

作为历史学科,它有其特定的知识综合、知识联想和知识迁移作用,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进一步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由此我们提出应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本文拟从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及教学原则等五个方面作进一步的阐述,目的是想在大力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寻觅一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较佳途径,赋予初中历史教学以新的活力。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必要性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要在竞争中占据制高点,需要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超前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为此,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历史学科教学目标之一应该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一观点,已为越来越多的历史教育工作者所认同。

这个能力包括:能够对既定的史实提出异议;能够分析有争论的问题,能够依据历史文献和材料,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历史现象和本质进行再认识。

现行的中学历史教学,往往只在高中甚至高三才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只注重知识传授,轻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近二十年来的研究认为,创造性思维具有连续的思维品质,每个人及儿童都有创造性思维,因此,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为此,应该从初中就开始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可行性一般认为,初中生年龄小,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对其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效果不会好,但心理学家最新研究发现:处于十二岁至十四岁年龄段的初中生,他们的思维能力并不那么简单。

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论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首先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加强历史科研意识,培养历史科研能力;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历史教学观念;引导学生对已有的历史结论进行重新审视,使历史变得鲜活。

其次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不但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的广阔性,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此外,教师还需传授学生思维方法,交给学生创新思维的钥匙。

一、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一)中学历史教师自身的水平亟待提高。

加强历史科研意识,培养历史科研能力,对于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来说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

尽管如此,中学历史教师应该知难而上,为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而努力。

(二)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历史教学观念。

从本质上说,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统一发展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是不能代替学生的学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研究性学习的推广,教师的主导地位更应该体现在引导学生对已有的结论进行重新审视,创设全新情境,从而把握历史真正的内涵,使之变得鲜活。

(三)中学历史教师要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

脱离了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土之木。

轻视历史知识的传授而专注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最终会使创新思维意识的训练流于形式。

相反,只传授历史基础知识而忽略创新能力的思维训练也违背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初衷。

二、在历史教学中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青少年都有自己的爱好,自己的秘密,自己的一块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趣味的小天地,在这个天地里倾注着自己的热情和精力。

而传统的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的是一个封闭的、禁锢的、狭窄的、高压的学校牢笼。

学生在这种环境下,自己的个性被抹平了,创造力就不易被激发出来。

缺少富有创造力的学生,也就不可能有诸多富有创造力的人才。

没有人才,在经济的大潮中,我们就不可能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有一种宽松、自主、自由、丰富多彩的教育氛围。

中学历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探索

中学历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探索

中学历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探索中学历史教学要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必须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那么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呢?结合教学实际,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运用启发式教学,创设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历史是已经发生了的事情,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创造性思维是能动思维活动。

学生只有对学习活动持主动态度,才会使自己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活跃状态,思维才能具有创造性。

为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具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接受、理解和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发现新现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比如,每节课的开始,精心导学就很重要。

在“日本明治维新”一课的教学时,我开始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日本民族音乐和日本民族特色的画面,优美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紧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到了日本,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二、教学中强化学生发散式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包括聚合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两种思维能力方式。

前者要求能从已有材料的集中、综合中获得新的认识,后者要求在已有材料的基础上,沿着各种角度、方向进行扩散、辐射,从而获得新的认识。

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发散式思维起主导作用。

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发散式思维的训练。

主要有以下几点:1.运用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

比如,上“日本明治维新”一课,准备教学时,我把全班学生变成几个学习小组。

教学中,我首先要求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然后,各小组把未解决的问题在班上提出来,互相交流,各小组再展开讨论,要求每个小组必须解答其中的一个疑难问题。

在这样的气氛下,小组讨论就特别激烈,学生的思维也十分活跃,大家畅所欲言,得到的结论也就特别多。

初中历史创造性思维教案

初中历史创造性思维教案

初中历史创造性思维教案
1. 了解历史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 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和影响。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历史的意义和重要性;
2. 探讨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
3.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5分钟)
老师引导学生谈论历史的意义和重要性,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历史?历史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二、学习历史概念(15分钟)
老师向学生介绍历史的基本概念,包括历史的定义、种类、分期等内容,并引导学生讨论历史的意义和作用。

三、探讨历史事件(20分钟)
老师向学生介绍一个历史事件,并让学生分组探讨事件的背景、影响和意义,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四、展示成果(10分钟)
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见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总结与反思(10分钟)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历史问题,鼓励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探讨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意义,并写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探讨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但在展示环节,部分学生表现较为保守,需要更多的引导和鼓励。

下一次教学将着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独立地分析综合,形成新联系,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的一种思维过程。

初中历史如何进行教学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下面浅谈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主要做法。

1、处理好基础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以特定历史条件为基础。

坚持“论从史出”的科学思维方式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证明,创造能力的产生和发展,是以已知的知识信息为前提条件的。

因此,我把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当作教学第一能力层次来抓。

在落实基础知识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阅读、理解教材的能力,培养其获得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比较等基本技能,以此作为教学的第二能力层次来抓,为创造性思维训练奠定知识和能力基础。

如教学《中国历史》第四册第7课的“团结抗战”时,为了让学生掌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相关的历史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我指导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中有关中共抗日通电的黑体字材料: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共提出了哪一主张?这一主张是怎样实现的?当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黑体字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互为补充地完成以上问题的解答,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了感性认识并具有解答该问题的基本技能后,我把教学引向第三能力层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通过训练,学生掌握了评价历史事件或人物应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考察,坚持论从史出的科学思维方式,从而使学生的历史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有科学性,还有可操作性。

2、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问难。

敢于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感到不需要有任何的戒备心也就是“心理安全”状态下,能够比较自由地思维和表达问题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聪明才智。

教学中,我重视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或问题,我都认真地倾听,充分肯定和欣赏学生的思维成果,对敢于质疑的学生给予鼓励,使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和民主的学习气氛中大胆地标新立异,打破思维定势,用不同于常规的角度和方法去观察和分析历史,从而得出全新的结论,也就是求异思维。

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浅谈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摘要: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

通过质疑、启发、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创新。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思维创新是人的本质的特征,而创新的基础在于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创造性思维常常表现为思维的流畅性、奇异性、变通性和独创性,是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

体现在思维活跃,点子多,观念新,扬弃旧的习惯性思维方法,使思维过程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产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多角度、全方位的研究和思考问题。

中学历史课教学就是要通过重大的历史事件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运用历史上著名的历史人物的悲壮事迹和成功的历史经验来教育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和事物的发展规律。

如何在历史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

一、充分认识历史课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中的重要作用中学历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肩负着传承祖国几千年的优秀历史和灿烂文化、弘扬伟大民族精神的神圣使命。

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魏征说过:“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衰,以人为镜,可知得失”。

中学历史课教学就是通过借古比今、以史为鉴的精神培养中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尊心,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起远大的理想,树立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着中华之振兴而刻苦学习、努力奋斗。

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

通过质疑、启发、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创新。

同时,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每一个学生的见解,观察全体学生的表现,注意把创新的机会留给每一位学生。

对待学生提出的观点或问题,教师要注意遵循以下原则:(一)充分肯定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评价学生的观点。

历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历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历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现代社会需要创造型人才,创造型人才的思维品质是具有较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中学历史教师往往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自觉地被压制了,从而造成呆板僵化的思维方式和习惯,缺乏创造性。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改革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入门和获得成功的最好保证,如果我们历史老师善于寓教于乐,使教学活泼生动,情趣横生,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欲罢不能,乐于探索,涌起学习的冲动,从而启动和活跃思维,那么不仅有益于提高历史教学效果,而且可能在学生心中埋下终生为之探索的种子。

如,学习北京人体质特征时,教师一般提问:“北京人体质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如换个角度设问:“北京人的眉骨为什么是连着的?上下肢有什么不同?”这种提问,能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兴趣盎然的问答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增强了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二、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把现成的知识硬灌给学生,而要善于启发学生,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学知识探求新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方法再现历史情景或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使学生由被动的听、变为主动的看、参与,激发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如可借助生动的语言描述历史情境,讲述贞观之治时,介绍唐太宗如何善于纳谏,可以讲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唐太宗下朝回宫,怒气冲冲地大叫道:“终有一天,我要杀了这个乡下人。

”长孙皇后听后忙问要杀谁。

太宗说:“魏征在朝廷上与我争论,每次叫我下不了台,当众侮辱我,叫我难以忍受。

”皇后听后回到后宫,换了朝服来见太宗,太宗很吃惊,问这是为什么?皇后说:“我听说皇帝英明,大臣才会忠直,魏征如此忠直,是陛下英明的缘故,我怎能不向陛下祝贺呢?”太宗听后,转怒为喜。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绝不仅仅是一种能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综合素质。

培养青少年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下面谈谈自己在历史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一、创设宽松环境,引导学生求异质疑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学生善学、乐学,教师善教、乐教,这是师生梦寐以求的。

课堂气氛过于严肃,就会有一种无形的压抑感,这将严重制约学生智能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所以教师应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融洽师生关系,营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思维活跃,智力呈开放状态。

从有疑到解疑到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学生有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所以教师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求异质疑,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对问题的洞察能力。

二、发挥主体作用,重视学生个性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大都是重视教法,忽视学法,学生缺少主动权,更谈不上发展创新思维了。

所以教师要落实如何从“教”的角度去唤起学生的“学”,以学动为主体,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全过程。

教师可结合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和不同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问题和情景,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和探索,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再发现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

例如,在学过中国近现代史后,我问学生有何启发?学生经过看书思考总结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只有根据中国的国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才会有前途。

通过自主学习学到的知识印象深刻,来龙去脉清楚,容易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学生的素质是有差异的,不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和兴趣好是不同的。

教师不能搞一刀切,要注意个别差异,尤其是对那些主体参与度低的学生,通过增强自尊心、自信心以及改正思维方式和学习策略、学习方法,获得再次启动和进步的动力,并进入良性循环的学习和发展机制。

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创造性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效率呢?一、介绍新观点,拓展新思维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入最新的史学研究的成果,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在对新观点甄别论证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而发散性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例如,在讲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时,我介绍了现在史学界对“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作用”的争论,并让学生对此进行讨论,使学生在争论中拓展了自己的思维。

再如,在讲《新航路的开辟》时,我有意识地介绍了现在史学界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认识”的三种观点,然后让学生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进行评价。

学生在课堂上争论后还意犹未尽,课后又去找资料,而且有不少学生写出了有一定水平的小论文。

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问题,而不能仅停留在课本知识中。

这样就能不断让学生去思考问题,从而开拓自己的思维。

例如,在讲到19世纪40—60年代的清王朝的统治时,大多数学生想到的就是腐败无能,但我让学生从探索方面去考虑时,很多学生就又想到了清政府政策的调整(洋务运动)等,从而对清政府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二、问题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有力前提素质教育要求我们的教育制度和考试方式有相应的转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

在考试中,我们的问题既要有观点、史实,又不能太笼统。

例如,“有关《马关条约》中有人认为李鸿章是卖国贼,那么我们应不应该这样称呼李鸿章呢?说明理由。

”这一问题不是“是或否”所能定论的,我们可以从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回答,也可以从教材的重点史实出发,只要我们能够基本说明问题即可,不要刻意去追求讨论结果。

无论是哪种说法,只要学生说得有理有据均可得分,这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墨守成规,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浅谈历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历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历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学历史教学在现代教育的大嬗变中,应重构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素质教育模式,强化创造意识的渗透,塑造学生积极健康的创造人格与个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使学生富于创造的实践活动得以成熟和发展。

创造思维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结论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且能清楚地勾划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表现为打破惯常解决问题的程式,重新组合既定的感觉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思维成果的思维过程。

例如某学生一反史学界对方伯谦临阵脱逃、最终伏法的定论,认为“方案”纯属冤狱,并通过旁征博引,自圆其说,得出‘重新认识甲午战争中的方伯谦”这一观念。

该过程实际就是由心智到实践,最终演绎出创造思维的过程。

可见,在创造思维过程中,学生高度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囿于成规,突破问题的固定反应方式,从史实的现象及本质中,剖析探索,寻找新切口,得出新的思维结论。

一、改变课堂教学程式,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培养创造动机根据教育的开放性原则,适当改换传统教学模式,开辟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推动学生担任学习主角,加强学生的个体间的信息交流。

如以讨论、辨析、导演历史小剧等多种形式,诱发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中,在激发其自主意识时,刺激他们的创新兴趣。

另外,教师还要允许学生对教师讲课提出的见解(观点、结论)提出质疑,并调动学生参与,如引导若干学生支持或反对教师的某一观点,通过有序的积极辩论,使学生各抒己见,想人之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能人之所不能,从而优化学生的创造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有效调动学生的潜意智能,使之成为创造思维的策源地。

二、利用感性材料,交换思维角度,激发学生发散思维中学生心理学认为学生对新材料、新情境具有猎奇的心理。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充实新材料的同时,抓住学生的新奇刺激下的活跃力,引导学生转到“发散——集中——再发散——再集中”的思维运动轨道上来。

历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历史过程中,教师应摈弃陈旧的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努力创造条件,采用灵活的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善于启疑例如在教学《“五四”风雷》一节时,学生急于知道的是“五四”运动的过程,尤其是对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的故事感兴趣。

而实际上,“五四”运动是在十分复杂的历史背景下爆发的,这部分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极好材料。

为此,我注意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的愿望。

首先,我引导大家了解我国参加协约国方面作战的史实,让学生明白,中国也算是个战胜国。

然后,又让学生叙述在“巴黎和会”上中国领土被重新瓜分的辛酸历史,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提出了如下疑问:“在巴黎和会上,中国是战胜国,但为什么《凡尔赛条约》在关于中国问题的处理上使中国受到战败国的待遇?”从而取得很好的启疑效果。

二、学会质疑例如,在讲“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时,我重点交代当时林彪选为党的副主席,并在党章中规定为毛泽东的接班人,按照逻辑推理,学生自然会提出:“既然是毛泽东的法定接班人,为什么还要迫不及待地‘抢班’夺权呢?”引导学生探索原因、主动认识历史背景。

这种提问的质量较高,有利于开启思维机器,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三、善于解疑例如,在《西安事变》一节教学中,有学生提出:张学良是北洋军阀张作霖之子,又是蒋介石的重要将领,怎么会发动西安事变?这个问题是这一节的难点之一,为此,我除了引导学生看书、找出课文中给出的依据之外,还做了两项工作:其一是引导学生回忆电视剧《少帅传奇》和电影《西安事变》中的有关内容,如他的部下被我军俘虏释放见到张学良的片断,又如西安事变发生前夕,张学良会见为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而举行示威游行的西安学生的场面;其二是补充了有关史实,如蒋介石给张学良、杨虎城两条“出路”:要么出战陕北;要么移师福建、安徽等地。

通过形象直观的影视和具体详实的史料,要求学生归纳出这样几个要素:一是张学良具有一定的爱国基础。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历史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探讨一些方法,帮助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一、培养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各种有趣的历史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激发他们对历史事件的兴趣。

例如,在讲解一场战争时,可以询问学生:“如果你是当时的军事统帅,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主动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引入多样化的资源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引入多样化的资源,包括图片、音频、视频等。

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生动地了解历史事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例如,在讲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相关影片,让学生通过观看了解当时的战争场景,然后引导他们思考战争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

三、鼓励学生质疑和思辨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质疑和思辨。

在课堂上,可以引入一些有争议性的历史事件,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辩论。

例如,在教授中国历史时,可以引入一些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人物在某些方面受到好评,而在另一些方面又受到批评。

这种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

四、鼓励学生进行历史研究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该鼓励他们进行历史研究。

教师可以设立一些历史研究项目,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历史课题,并进行深入研究。

这样的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例如,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历史事件,通过查阅文献、采访专家等方式,深入了解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并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五、创设开放性评价环境为了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教师应该创设一个开放性的评价环境。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应用启发式教学,营造同学制造性思维的情境激发同学学习动机和新奇心,培育同学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援助同学形成与进展创造性思维技能的重要条件。

这条件的产生需要依靠老师创设的启发式教学情境。

历史课需要把老师单一信息输出、同学单向信息输入的沉闷的注入式教学,转变为以老师为主导同学为主体,师生同步合作,双向信息沟通的启发式教学。

上课伊始,老师不作滔滔不绝的讲解并描述,而是提出问题,提供导读线索,着重激发同学学习的爱好,调动他们的求知欲,为主动地学习制造须要的外部和心理条件。

接着,让同学独立地阅读课文,理解教材表述的内容,思索老师提出的问题。

允许同学相互沟通、争论,进一步开拓思路。

此间老师可回答同学的质疑,也可进一步启发、诱导,还可针对不同程度的同学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满意各自学习的需要,在此基础上,让同学解答问题或汇报互议结果。

老师对同学的阐述应实时反馈,让同学品尝胜利的'喜悦或启发他们继续思索。

课终前老师作总结性发言,进一步理清课文的脉络和走势,留有肯定的思索余地,让同学学会归纳和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因教学内容的关系,可以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不管你运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应当努力启发同学思索,充分调动同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既提高教学效果,又营造了培育和进展同学制造性思维的情境。

二、提高“三个维度”,培育同学的分散思维讨论说明,一个制造性活动的过程,要经过分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分散思维,经过多次循环才能完成。

所以,既要培育同学的分散思维,又要培育同学的集中思维。

培育集中思维主要是培育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的技能。

这里仅讲分散性思维的培育。

分散性思维的“三个维度”,即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要培育分散思维、就应加强这“三个维度”的训练。

1.多角度、多侧面思索,提高思维的流畅性思维的流畅性指对刺激很流畅地作出反应的技能,即单位时间通过的思维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独立地分析综合,形成新联系,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的一种思维过程。

初中历史如何进行教学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下面浅谈本
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主要做法。

1、处理好基础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以特定历史条件为基础。

坚持“论从史出”的科学思维方式
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证明,创造能力的产生和发展,是以已知的知识信息为前提条件的。

因此,我把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当作教学第一能力层次来抓。

在落实基础知识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阅读、理解教材的能力,培养其获得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比较等基本技能,以此作为教学的第二能力层次来抓,为创造性思维训练奠定知识和能力基础。

如教学《中国历史》第四册第7课的“团结抗战”时,为了让学生掌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相关的历史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我指导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中有关中共抗日通电的黑体字材料: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共提出了哪一主张?这一主张是怎样实现的?当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黑体字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互为补充地完成以上问题的解答,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了感性认识并具有解答该问题的基本技能后,我把教学引向第三能力层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通过训练,学生掌握
了评价历史事件或人物应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考察,坚持论从史出的科学思维方式,从而使学生的历史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有科学性,还有可操作性。

2、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问难。

敢于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感到不需要有任何的戒备心也就是“心理安全”状态下,能够比较自由地思维和表达问题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聪明才智。

教学中,我重视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或问题,我都认真地倾听,充分肯定和欣赏学生的思维成果,对敢于质疑的学生给予鼓励,使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和民主的学习气氛中大胆地标新立异,打破思维定势,用不同于常规的角度和方法去观察和分析历史,从而得出全新的结论,也就是求异思维。

如《中国历史》第三册第12课有关《马关条约》的教学,课本叙述了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前往日本谈判,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于是同学们头脑中立即浮现出李鸿章是大卖国贼,该条约的签订罪归李鸿章。

为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我作了以下引导:《马关条约》的签订,罪归李鸿章,这种看法对不对?为什么?通过辩论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批判性、逻辑性及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积极思考与激烈争辩中,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感受历史的境况和氛围,体会历史人物的心态和想法,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的机械的死记硬背课本内容的学习方
法,学生在老师的调控和鼓励下,遵循历史的科学思维方式,大胆地质疑问难,标新立异,自圆其说,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充满生机活力的求异思维的教学氛围中,得到了积极的训练和显著的提高。

3、鼓励学生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观察历史。

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历史现象,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历史是综合性的学科,包容着已逝岁月的方方面面;历史也是绵延不断地演进的发展之中的学科,只靠一时一地就事论事是难以得出科学结论的。

历史知识的多样性、广延性、复杂性等特点,为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提供了理想的条件。

教学中,我有选择地介绍不同的史学观点,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对知识进行重组与综合,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如《中国历史》第四册和12课有关抗日战争胜利这一问题,课本上的思考题是:想一想,八年抗日战争,中国人民为什么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在学生回答该问题后,我设问题:中国抗日取得最后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介绍说:有人认为是“屈原”,也就是日本屈服于美国原子弹的结果;有人认为是“苏武”,也就是苏联百万红军出兵中国东北,歼灭日本关东军的结果;有人认为是“蒋干”,意为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将士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有人认为是“毛遂”,意为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和广大人民英勇抗日。

对上述有关抗日的主要原因,你的看法如何?这是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加以重组和综合,运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多角度剖析历史,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教学,我认识到,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精神,还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从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出发,依据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创造性地开辟教学和考试测评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