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
2015河南政法干警考试文化综合知识点: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2015河南政法干警考试文化综合知识点:明、清(鸦片战争以前)2015河南政法干警考试即将开始,广大考生已经进入备战状态,河南政法干警考试科目往年公共科目是行测,申论,报考专科的考生需参加文化综合(历史、地理、政治)的考试,报考专科及以上学历起点本科的考生需参加民法学的考试,河南政法干警考试网为参加2015河南政法干警考试的考生汇总了《文化综合》的相关知识点,供考生参考。
六、明、清(鸦片战争以前)1.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导读】此考点命题率较高,是复习的重点。
明朝建立略作了解,重点掌握君主专制的加强并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强化进行比较。
对《大明律》的内容(包括小字阅读内容)要认真复习。
要分析此知识点反映出的时代特征。
要对科举制的发展变化进行归纳总结,并作出正确的评价和认识。
对北京城的布局要重点掌握。
(1)明朝的建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2)《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3)八股取士(4)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2.明朝中后期的政局和明末农民战争【导读】对明末农民战争的史实略作了解,重点掌握“口号”的内容及其意义。
(1)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2)明末农民战争3.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导读】此考点的命题率不高,在复习时重点掌握两个人物: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三个概念: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文字狱。
国家公务员| 事业单位| 村官| 选调生| 教师招聘| 银行招聘| 信用社| 乡镇公务员| 各省公务员|(1)满洲的兴起和建国(2)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3)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试题举例】(2008·天津卷)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
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A.专制皇权B.中央集权C.监察权力D.对农民的控制【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依据史实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属容易题。
专制主义中央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知识,解答这方面试题需要正确理解“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概念。
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
第一节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知识体系】一、明朝建立:。
二、专制制度的加强:(一)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官制:1、在中央:①②2、在地方:(二)制定律法:(三)加强特务统治:目的:1、设立锦衣卫特点:2、其他特务机构:(四)加强文化专制——八股取士1、目的:2、举措:3、后果:三、靖难之役1、原因2、经过:3、结果:四、营建北京:【重点、难点】:1、如何认识明朝的君主专制制度明初加强君主专制制度的措施及其作用,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总结其特点:(1)明朝君主专制制度在继承前朝的基础上有很大发展。
(2)内容详尽完备,涉及政治、军事、司法、监察、文化、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
(3)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大明历》的严酷、特务统治、廷杖制度、八股取士文字狱诸方面。
(4)体现出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特点: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逐步走向反动。
思考:明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的突出表现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2、关于明朝的科举制度(1)科举制在隋唐初创时期,有着极大的进步意义。
首先,它是一种比较严密正规的考试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其次,它有效地克服了九品中正制按门第选官的弊端,有利于出身贫寒的庶族地主参与政治,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
而明朝的科举制采取八股取士,没有丝毫的进步意义。
八股文最大特点是“代言”——“代圣人立言”。
考生严格地按朱熹的注解来铺陈,不能有任何自己的见解。
皇帝就利用这种呆板乏味的文体,严格地控制了考生们的思想自由,培养出了忠顺的奴仆。
(2)八股取士和大兴文字狱从正反两方面钳制知识分子,其实质与作用同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秦代的“焚书坑儒”没有多少差别,都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维护君主专制的权威。
【知识联系】1、回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及其对它的评价。
2、回顾隋、唐、北宋及其明朝的科举制的发展演变,并对唐朝和明朝的科举制进行评价。
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加强
(4)评价: (4)评价: 评价 归纳朱元璋为强化君主专制制度采 取了哪些措施? 取了哪些措施?如何评价明朝的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制度? 义中央集权制度?
评价: 评价:朱元璋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表明封建专制主 义已经空前强化, 义已经空前强化,这客观上有利于社会政治 的安定。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的安定。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但这些措施加强对人民的镇压, 但这些措施加强对人民的镇压,扼杀思想 的进步,阻碍科技文化的发展, 的进步,阻碍科技文化的发展,表明我国的 封建制度已经日益腐朽衰落。 封建制度已经日益腐朽衰落。
3、律法改革:明太祖时制定《大明律》 律法改革:明太祖时制定《大明律》 内容: 内容: 规定了封建特权,重罚百姓反抗行为; ①规定了封建特权,重罚百姓反抗行为; 增加经济立法; ②增加经济立法; ③严惩贪污贿赂 特点: 特点: 条文尚简:内容集中,条理分明; ①条文尚简:内容集中,条理分明; 内容全面: ②内容全面:增设经济立法 量刑标准: 重其重罪,轻其轻罪” ③量刑标准:“重其重罪,轻其轻罪” 实质:体现封建君主的意志,最大限度 实质:体现封建君主的意志, 地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
君主专制的加强在明清前期起到了提高效率,加强 封建统治的作用.但到封建社会末期,其消极作用 是主要的,影响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拉 大了中外差距。君权过于集中容易造成大权旁落, 使封建统治更加黑暗和腐朽,导致严重的统治危 机和社会矛盾激化的局面。
归纳:明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从以下几个方 归纳 明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从以下几个方 面: 在政治上改革官制;在军事上改革大都督府; 在政治上改革官制;在军事上改革大都督府;在 思想上实行八股取士;在法律上实行大明律; 思想上实行八股取士;在法律上实行大明律;在 监察上这行特务制。 监察上这行特务制。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有利于巩 固明朝的统治和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巩固。 固明朝的统治和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巩固。 但是, 但是,君主专制的加强也严重束缚了社会经济和 文化的发展,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隐患。 文化的发展,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隐患。
2012届全国版统编教材学海导航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第13讲 明清时期专制制度的加强与明末农民战争
2.“八股文的毁灭文化,等于秦始皇 的焚书!八股文的败坏人才却比秦始皇 在咸阳外郊坑儒还要厉害。” ——顾炎武 解读 顾炎武抨击了八股文对毁灭文化、 败坏人才的危害性。八股文,由破题、承 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 股八个部分组成。破题要求用两句话点题; 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进一步加以发挥; 起讲,开始议论;以后各股层层推进;中 股是全篇的中心。
满洲 改女真为_____ 皇太极 改国号为清(1636年)
清军入关:1644年在吴三桂的引导下清 军入关。不久,顺治帝迁都 _____ 北京 统一中国:历经二十多年,灭明残余, 基本统一
君主权力的 逐步加强 强化君主专制 文化专制的 进一步加强
君主权力的逐步加强:议政王大臣会议 (清初) →南书房的设立→______的设立(顶峰) 军机处 (康熙) (雍正)
爆发原因
根本原因:明朝中后期的政 治危机
直接原因:明末,陕北地区 连年灾荒,政府 照旧催粮逼税
陕北起义
经过
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
爆发:1627年,饥民王二在陕 北首先起义,揭开明末 陕北起义 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响应:陕北各地农民纷纷响应。 高迎祥、______、张献 李自成 忠先后举起义旗
李自成农民 军推翻明朝
③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明朝废行省, 设三司,三司分权,分别对中央负责,彼 此相互牵制;清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 同时又在边疆地区设将军、办事大臣辖区 等特殊行政区,加强管辖。 ④加强思想控制:明朝开始推行八股 取士,严格控制知识分子的思想;清代更 是大兴文字狱,严厉压制知识分子的反清 思想。
评价:
进步作用:
①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防 止分裂割据,有利于抵御外国侵略,有 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②有利于维护国内政局的稳定,为经 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 环境;
一、明朝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
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 万历皇帝后期的内阁首辅叶向高说的 话:“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 原非宰相!” •内阁 不是国家的正式部门,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
秘书班子。阁臣职权大小、地位高低完全由皇帝随意而定。
无行政权力,无决策权。无属官。
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3、司礼监太监牵制内阁 宦官参政专权, 导致明代政治黑暗。
过程:土司制度的形成——元代; 开始改土归流——明代永乐年间; 大规模改土归流——雍正
四、近代化浪潮与清末政治(阅读) 1.背景:中西方历史的逆转
近代化: 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工业化进程起步 ;
东方: 君主专制强化,自然经济主导 。 就是要实现社会的转型 ,即从封建社会转化为 近代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 它主要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 经济上的工业化、 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
英国国会
清朝军机处
2.清末政治改良:
①原因及目的: 清政府为了摆脱政治上的被动局面,
也为了迎合西方列强的要求。
②改良表现:
设外务部;设巡警部和学部;改巡警部为民政部等; 增设邮传部;筹备设立海军部;设资政院。
③评价:
(1)客观上顺应了世界潮流,有利于 中国社会的进步和 发展,有利于中国近代化发展。 (2)改良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 并未从根本上
触动专制主义皇权
本课小结
专制主义空前强化
明:废丞相,设内阁 清:军机处,密折制
基本原则; 理藩院; 重视边疆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 改土归流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 空前强化
专制主义强化的弊端: 近代化浪潮与清末政治
——引自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后逐步扩大到其他事务。
雍正帝
概括明朝与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概括明朝与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明朝与清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朝代,它们在加强君主专制方面都采取了积极措施。
明朝时期,为了加强君主的权力,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以统治者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明成祖朱元璋彻底废除了地方宗族“宋制”,将权力集中掌握在中央。
他把国家统一分为六部,采取一种标准化的税制来实施中央统治,他还把公文归入六部,实行“黄门机关”,把每个州的官员都列入六部,这是实行中央集权的典型措施。
此外,明朝在宗法制度方面还进行了很大的改革,以朱允的《元朔正统》为代表。
《元朔正统》的宗教制度从祖先崇拜转移到尊崇皇帝,把皇帝的君主地位贯彻到宗教当中,也就是所谓的“藩属”,也就是庙宇中供奉皇帝的偶像,这样,皇帝的权威既受到保护,又得到宗教上的支持。
清朝接棒了明朝,也继承了明朝的中央集权和宗法制度,但清朝又在这两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
首先,清朝在统治政策上,重新设立官吏制度,规定封建贵族不得拥有太多的权力,大大减少了官中实权,把权力进一步集中在君主手中。
其次,清朝时期建立了“封建势力的闭关锁国”的政策,大大限制了封建贵族的权力,把外来文化的影响限制在最低限度,以便保护本土文化,坚持宗法制度,维护皇权。
由此可见,明朝与清朝在加强君主专制方面都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有效地维护了皇权,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同时也实行了宗
法制度,封建势力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君主专制得以维护,持续了很长时间,使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的新纪元。
明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
明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一、背景介绍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建立于1368年,结束于1644年。
在明朝的统治下,中国经历了许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和发展。
其中,强化君主专制是明朝政治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强化君主专制的意义强化君主专制可以有效地加强皇权,增强国家的稳定性和统一性。
同时,也有利于推进政治改革和促进社会进步。
三、具体措施1. 建立六部制度明朝在建立六部制度时,明确规定了官员的职责和权力范围,并对官员进行了分类管理。
这样可以有效地限制官员的权力,并加强皇帝对官员的控制。
2. 实行科举考试科举考试是明朝推行的一项重要政策。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文人士子能够为国家提供优秀人才。
同时,科举考试也可以有效地控制士子们对于政府和社会事务产生过多干预。
3. 设立东厂东厂是明朝建立起来的一个特殊机构,主要负责监视和打击政治上的异己。
通过东厂的存在,皇帝可以更加有效地控制社会和政治局势。
4. 加强地方行政管理明朝在加强地方行政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设立巡抚、提督等官职,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和考核,并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以保障法律的公正实施。
5. 推行“一统江山”思想明朝在推行“一统江山”思想时,强调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是最重要的。
这种思想可以有效地增强皇帝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控制力,并促进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
6. 加强对军队和武将的控制明朝在加强对军队和武将的控制时,采取了许多措施。
例如,规定所有武将必须服从皇帝命令,并且不能私自招兵买马。
同时还规定武将必须接受科举考试才能晋升官阶。
7. 加强对民间组织和宗教团体的管控明朝在加强对民间组织和宗教团体的管控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规定所有民间组织必须向政府申请注册,并接受政府的监督。
同时还规定所有宗教团体必须接受国家的认可,并且不能干涉政治和社会事务。
四、总结明朝在强化君主专制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加强皇权,增强国家的稳定性和统一性。
高三历史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例题解析-旧人教
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例题解析【经典题】例1 (2002年上海卷)明太祖废丞相,撤行中书省的目的是A.健全地方职能B.厉行思想控制C.监视官吏百姓D.强化君主专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理解重要历史事件的能力。
明朝是我国古代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时期.废丞相,有利于力口强君权。
撤行中书省,地方设立三司,直接隶属中央。
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本题正确答案应为D。
【答案】D例2 (2000年上海卷试题)秦朝御史大夫职权相似的明朝中央机构是A按察使B都察院C大理寺D锦衣卫【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重要历史事实,历史发展过程的能力,也考查了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秦朝时御史大夫的职权是负责监察百官;明代的按察使是地方监察机构,大理寺是中央司法机构,锦衣卫是特务机构,都察院是中央监察机构.解此题时可用排除法。
【答案】B例3 (2000年全国高考题)明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中,与后来的宦官专权有直接关系的是A废丞相B设立厂卫特务机构C八股取士D地方设三司【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归纳能力.四个选项均围绕明初加强专制统治。
而本题的落点在于与后来的宦官专权有直接关系的。
宦官专权的直接根源,认真分析一下就可知道是由于厂卫被宦官把持,封建专制走向极端—-特务统治而导致的。
【答案】B例4 (1999年全国卷)明朝科举考试规定只能在四书五经中命题五经是( )A.《诗》《书》《礼》《论语》《春秋》B.《春秋》《易》《论语》《书》《诗》C.《易》《诗》《书》《孟子》《礼》D.《诗》《书》《礼》《易》《春秋》【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重要历史概念的能力。
【答案】D例5.(2003江苏卷考题)下列事件中属于封建王朝皇族内部争斗的是①七国之乱②靖康之变③靖难之役④陈桥兵变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A【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和归纳总结能力,本题的关键是对历史概念的正确理解和掌握。
七国之乱是指西汉初年七个受封的诸侯王为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实际上是皇族内部争权夺的斗争.靖康之变则是北宋末年,少数民族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于1127年打败北宋,俘虏北宋皇帝,历史上称之为靖康之变,不符本题题意。
明朝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明朝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一、明朝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1、政治重视作用:明朝建立君主专制的措施之一是高度重视君主的政治作用,明朝重点讲求“以真宗为体”,把真宗列为万民之主,赋予其临时地位,因此,任何政治活动,无论大小,都要经过真宗的同意和批准。
2、统一司法权:明朝把司法权统一掌握在皇室,实行一体化管理,实施严格的审判制度,推行“纠罝田库制度”,以镇压和惩戒重犯。
3、实行礼制:明朝清朝均重视实行礼法,把宫廷的礼仪贯彻在全国的官吏和民间,将礼制树立为司法中的重要原则,周规范礼制,加强专制统治。
4、下令实施:明朝清朝拒绝任何一种势力抗拒的建议,凡是明朝的大学士、尚书都必须服从君主的下令,一切以君主的命令为准绳,权力在君主手中,下令必须执行。
5、维护国家威信:明朝清朝希望用国家政策维护和提升国家威信,加强对宗族的统治,维持英明的君主统治,以获得国家尊严和民众的支持。
6、军权绝对:明朝清朝都实行军队的绝对统治,军权绝对地归真宗所有;军队以军长元老为追随者,一再以君主的话为准绳,顶住民众问政,将诸军纳谏,不可背书,不可乱实,全心全意服从君主。
7、整合各类衙门:明朝加强君主专制主要是要让官吏把注意力放在真宗的命令上而不是朝野大政,当时明朝官府把朝野大政、端直巡视、推行纠罝田库等政策整合成一个衙门,统治朝野,一统各类衙门,使政治秩序更加完善。
8、加强宗教控制:明清实行礼崩乐坏、重庆宗教的政策,对寺庙进行监管,明朝清朝都把教会作为一种宗教,加强了教会的管理,严格执行宗教仪式,教会参与宗政事务,以稳定皇室的统治。
9、实施教育政策:明朝清朝准许民间建立学校,给官府成立府坛,要求官吏、士大夫以及将员对学问有所认识,明清也进行了重大改革,改革了校名院规、考试宁节、书章制度等。
10、建立政教合一体制:明朝清朝希望消除宗教控制下带来的乱政策,通过政教合一体制,强力实施宗政活动,使宗政活动更加权威,把宗教活动从普通民众的生活中彻底拔除,并以君主的权威和权力推行法律。
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
一.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一)废除宰相制度1.原因(1)现实原因:明初地方废除行省、设置三司分权地方集权于中央,宰相职权随之扩大(2)历史原因:吸取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的教训(3)直接原因:宰相胡惟庸恣意妄为,向皇权提出了极大挑战(4)根本原因:宰相制度威胁皇权,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2.丞相制度的废除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废丞相,撤中书省,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并下令不再设丞相3.影响(1)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2)全国重大政务都由皇帝决断,负担加重,难免偏颇;(3)缺少制约皇权的机制;缺少法定辅臣,宦官专政;(二)内阁制度的确立1.原因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2.确立及发展(1)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奠定基础(2)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正式确立(3)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发展时期(4)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全盛时期3.内阁性质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4.评价内阁没有行政权;权力来自皇权;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内阁的建立实际上加强了君主专制,强化了中央集权二.清初君主专制的强化1.背景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皇权受到限制.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朝初年由满洲贵族组成的商讨和决定军国大事的最高权力机关。
议政王大臣会议具有很大的决策权,它决策的事,连皇帝也难以更改。
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强化的措施(1)康熙:在宫内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事物,起草谕旨中枢权力遂一分为三(2)雍正:设立军机处①时间:1729年(雍正七年)②成员:皇帝直接从大学士、尚书、侍郎中挑选谨慎可靠的亲信任军机大臣。
③演变:由一个暂设的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央机构之上常设政务机构。
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④目的 A.直接目的:办理西北军务B.根本目的:加强君主专制⑤特点A.简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品级不高,都由钦定;办公场所简单;B.速办事效率高:皇帝有旨随时承办,今日事今日毕;廷寄制度;C.密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外官不得擅入;皇帝⑥职能跪受笔录,承旨传达⑦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探究思考:明清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1.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和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政治保障。
明清历史
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改革发生在万历年间,其人内阁首辅,利用 当权的机会实行了一系列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 ①整顿吏治。提出“考成法”就是根据官员的政绩、 功过作为其升降的依据 ②整饬边防。改善同蒙古的关系,与蒙古进行边境 贸易 ③兴修水利 ④清丈土地 ⑤实行“一条鞭法”:田赋和力役折银征收;把力 役部分摊入田赋征收;归并和简化征收项目;赋役 的征收解运改为官收官解。
1883——1885年中法战争:为越南主权而爆发的战 争,1885年《中法新约》P190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彻 底失败。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程度大大加深。P192 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英美法徳俄日意奥), 签订《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P193
二、靖难之役和明成祖 时间:1399年 人物:朱棣、朱允炆 经过:明太祖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将自己的24个 儿子和一个从孙分封到腹里和边境。1398年,明太 祖死,长孙朱允炆继位,即建文帝。时诸王势焰, 建文帝采取齐泰、黄子澄的计策,开始是实行削藩。 1399年,燕王朱棣以诛齐、黄为名,誓师北平,其 “靖难(评定祸乱)军”,夺取了河北大部。双方 军队相互征伐长达四年之久,史称“靖难之役”。 最终,燕王朱棣夺取了帝位,改年号永乐,是为明 成祖。
三、康乾盛世
康熙(1654——1722):把中枢权力一分为三——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 三方互相制约,最后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平定三藩, 收复台湾;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文字狱,禁思想。 雍正(1678——1735):设立军机处,加强君主专制独 裁,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摊丁入 亩”;文字狱;“改土归流”,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 的统治。 乾隆(1711——1799):“宽严相济”;平定大小和卓 叛乱,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管辖;修编《四库全 书》,焚毁大量文物古籍,加强了对汉人的思想控制; 以“天朝上国”自居,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
列举明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一)
列举明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一)明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一、加强皇帝的权威•朝会定制:明朝规定皇帝每年定期与百官举行朝会,这是皇帝展示自己权威的重要场合。
通过这种方式,皇帝能够直接接触到百官,并对其进行命令和指示,强化了皇帝的权威地位。
•尊奉神灵:明朝君主以自己为天子,代表天地,因此要尊奉神灵。
每年举行祭天、祭地等宗教仪式,以彰显君王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皇帝的服装仪仗:明朝皇帝的服装仪仗非常讲究,通过豪华的服饰和精致的仪仗来展示皇帝的尊贵地位,让百姓对皇帝怀有崇敬之情。
二、设立机构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明朝通过设立中央机构,如内阁、都察院等,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监督。
各级官员由中央任命,对地方的政务进行统一管理,进一步巩固了君主专制。
•官僚系统:明朝建立了庞大的官僚体系,各级官员由考试选拔,确保了官员的能力和忠诚度。
朝廷通过选拔官员,使得君主能够更好地控制各地政务,维护自己的权威。
•总督制度:明朝实行了总督制度,将地方行政区域划分为若干总督司,由总督负责统辖地方行政、军事等事务。
这样一方面加强了地方行政的管理,另一方面也加强了皇帝对总督的控制。
三、加强监察与惩罚手段•内监系统:明朝设立了内监机构,对皇宫内的宫女、太监等进行监察,确保皇帝的安全和权威。
内监系统更是对皇族和高级官员进行监察的重要手段,以防止有人对皇帝进行谋逆或背叛。
•锦衣卫:明朝设立了锦衣卫,是专门负责维护朝廷的安全和秩序的特殊机构。
锦衣卫负责监视和打击内外敌对势力,对有可能破坏皇帝权威的人进行打击和处罚。
•重文轻武政策:明朝更加注重文治,弱化武装力量对皇帝的挑战。
通过控制武将的权力,减弱武装集团的势力,使君主专制得以得以巩固。
以上是明朝强化君主专制的一些措施。
这些措施都是针对不同方面的,旨在加强皇帝的统治地位,巩固君主专制的统治体系。
这一系列措施使得明朝在政治、社会等各个层面广泛应用了君主专制的原则和手段。
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三、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直接影响
•积极作用: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封 建经济文化发展和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了 政治保障。 •消极作用:
a.独断性和随意性,难免出现失误 b. 官僚机构膨胀,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2、深远影响 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政治
材料一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直 (连日值班)者多虑漏泄军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 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材料二: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 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 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摘自《清史稿》 材料三:清朝军机处内景(图略) (1)清朝设立军机处的原因是什么?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军机大臣的职能是什么?结合上述材料, 概括军机处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原因: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而设置
职能:跪受笔录,承旨下达 特点:简、速、密
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由丞相统领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削弱了皇权;
后废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加强了皇权。
3、雍正时军机处的设置
(1)原 因: 办理西北军务
跪受笔录,承旨下达(皇帝挑选亲信充任,皇帝 (2)职 责: 每天召见,商议军国大事,跪受笔录,按皇帝的 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 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3) 特 点:简、速、密
(4)影 响: 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 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3)皇帝利用太监牵制内阁,造成了太监专权乱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
www.5y
kj.co
m课
时
教
案
总第36课时课
题教学目标(目的)识记明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这些措施的时代背景和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明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难点: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措施的作用。
备
注教法:以归纳分析为主,以补充材料为辅。
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新课引入:1368年明朝建立以后,明初统治者采取多种措施强化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
教学过程:第一节
一.明朝建立和君主专制加强1.明朝建立1368年
朱元璋
应天(南京)——六朝(七朝)古都2.加强中央集权(1)背景:明初,社会矛盾复杂,政局动荡不安;明太祖认为元灭亡的重要原因是君主不够专权。
(2)措施:①中央
官制:废除丞相分六部,另设殿阁大学士。
(废除丞相制,权力分六部;六部设尚书,听命于皇帝;殿阁大学士,协帝理政务)②地方行政制度:废除行省设三司。
(承宣布政使司管民政和财政;提刑按察使司管监察和司法;都指挥使司管军政)③军事制度:都督兵部制约。
(五军都督府统兵;兵部奉旨调兵;将领临时任命)(类似唐朝府兵制、也类似北宋初将帅枢密相牵制)二.《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1.制定《大明律》(1)实质:充分体现君主专制意志,维护皇权。
(2)特点:①增加经济立法。
(反映明代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②主张分等量刑。
(皇族大臣有特权;百姓不满受极刑)③严法整顿吏治。
(重典治国:首创廷杖制度;剥皮实草——警示继任)2.设立特务机构(厂卫特务机构)(1)概况:明太祖—锦衣卫;明成祖—东厂;明宪宗—西厂。
(2)职能: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
(3)特点: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东厂和西厂由宦官统领,都不隶属刑部。
(4)影响:突出反映封建制度衰落趋势。
锦衣卫与东厂、西厂的异同:①相同:都是皇帝直接控制、指挥的专制统治工具。
②不同:锦衣卫是军队编制,东厂和西厂是特务组织。
锦衣卫由外戚或功臣率领;东厂和西厂由太监统领。
锦衣卫要受东厂或西厂的监督。
第
页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三.八股取士1.目的:严厉控制士人(读书人)思想,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2.特点:考试的内容、形式和观点都有严格限制。
命题范围——四书五经;答题格式——八股文;答题观点——程朱理学。
(隋唐时进士科能自由发挥;王安石变法时务策可联系现实)3.消极影响为主: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培养了封建统治的忠顺奴仆;严重阻碍了中国科学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
(正如顾炎武所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凡四百六十余人也。
”)小结:明初从官制、法制、监察、选官四个方面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科举制发展演变历程:开创——隋朝(文帝、炀帝);完善——唐朝(太宗、武则天、玄宗);发展——北宋(程序、科目、方法、名额);僵化——明清(八股取士);废除——清末“新政”。
四.“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1.“靖难之役”(1399—1402)(1)性质:明初皇族内部争夺统治权的斗争(2)背景:①明太祖分封藩王,地方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重犯西汉初的错误);②建文帝削藩严重威胁藩王利益,直接导致朱棣起兵反抗。
(3)结果:①燕王朱棣破南京,即位改元(明成祖——永乐);②建文帝朱允炆失踪(郑和下西洋原因之一);③营建北京与迁都北京(南京——北京)。
2.朱棣即位与营建北京(1)朱棣即位:1402年。
(2)营建北京:①蒯祥主持
设计;②结构(由外向内):进京看皇宫。
③特点:突出皇权至上与威严(三重结构;讲究对称;黄墙红瓦)。
3.迁都北京1421年。
原因:龙兴之地;对付蒙古。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迁都(商王盘庚迁殷;周平王东迁洛邑;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金朝迁都燕京;元世祖迁都大都;明成祖迁都北京;清顺治帝迁都北京)。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地方叛乱事件(西汉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唐朝安史之乱;明朝靖难之役;清朝三藩之乱)。
认识:明初加强专制统治的进步性与消极性1.进步性:起到了稳定统治秩序,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作用。
2.消极性:严刑峻法、特务统治和八股取士等极端手段的广泛使用,说明君主专制制度可供调节的余地越来越小,说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师生互动记录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之谜自焚说;出逃说(一是躲在国内:逊国为僧,云游四方;北京西山说;江苏吴县普济寺和穹窿山皇驾庵说;四川平昌望京寺或江油说;湖南永州新田县南国武当山说。
二是逃到国外:漂洋出海,不知所终。
)
www.5y
kj.c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