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背诵小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 宝命全形
1、经文所述的养生原则和方法有哪些?
原则: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方法: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2、你如何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1)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
2)养即制也,春夏阳盛故宜食寒凉,以制其亢阳;秋冬阴盛,故宜食温热以抑其盛阴;
3)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护秋冬之阴;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
4)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
3、何谓“治未病”,其实践意义怎样?
治未病主要是指: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两方面
实践意义:反应了《内经》以预防为主的思想,对养生保健、防病治病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数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学的防治实践。
第二单元 阴阳应象
1、试述“治病必求于本”之本与标之本有何异同?
“治病必求于本”之本是指阴阳
标本之本是指疾病的根本原因,与标相对。
2、药物是如何分阴阳的?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药物之气为阳,气厚者为阳中之阳,气薄者为阳中之阴
药物之味为阴,味厚者为阴中之阴,味薄者为阴中之阳
临床意义:味厚者为阴中之阴,有泄泻作用;味薄者为阴中之阳,有通利小便的作用;气厚者为阳中之阳,有助阳发热的作用;气薄者为阳中之阴,有发汗解表的作用。
3、何谓“壮火”、“少火”?与气的关系是什么?
1)壮火:药物饮食的纯阳作用
与气的关系:销蚀耗散人体的元气
2)少火:药物饮食的温和作用
与气的关系:补养人体的元气
4、如何理解“阳盛则阴病”,举例说明。
阳盛则阴病:过用辛甘发散药则机体阴精耗伤,后世认为:人体阴阳必须保持平衡,若阳气偏盛则阴气就会受到克伐。
举例:如过用麻黄等一类辛热药物,则会大汗不止,出现津液亏虚的症状。
第三单元 藏气法时
1、试述十二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心:藏神,主人体精神思维活动和协调各脏的生理功能
肺:主气,助心调畅全身气血和气机升降
肝:主谋虑,胆:主决断,二者相辅,正确处理事务
膻中(心包络):代君行令,主情志喜乐
脾:受纳腐熟水谷,化生水谷精微
大肠:传化糟粕
小肠:将脾胃消化之食物分清别浊
肾:藏精,充脑养骨,使人运动强劲,动作精巧,神强聪慧
三焦:疏通水道,运化水液
膀胱:贮藏全身升清降浊后的津液,在肾的气化作用下变为尿液排出体外
相互间关系:既分工又合作,密切配合,共同维持人体生理功能。
2、脏腑
分为哪几类?他们的功能特点各是什么?这一理论有何临床意义?
1)脏腑分为:五脏、六腑、奇恒之府三类
2)功能特点:
五脏——主藏精气(如心藏脉、肺藏气、肝藏血、肾藏精、脾藏营),精气又要保持运行流畅,不能壅实不行,才能灌注营养全身组织器官——满而不能实
六腑——主传化物而不藏,包括水谷及其糟粕,还有五脏代谢后的浊气。水谷和糟粕在六腑中不可久留,胃肠不能同时充满,需要按时排空——实而不能满
奇恒之府——主藏阴精——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写
3)临床意义:
五脏“满而不能实”,故多为虚证,应治以补法,但不可纯补、峻补、壅补,应补中寓通,静中有动,如补脾时应配以和胃消导之品。
六腑“实而不能满”,故多以满而不通为其主要病理特征,如食积、便秘等实证病变,应以通降去实为其治疗大法。
3、为什么说“魄门亦为五藏使”?有何临床意义?
1)“魄门亦为五藏使”:指魄门的启闭要依赖于心神的主宰,肝气的条达,脾气的升提,肺气的宣降,肾气的固摄,方能不失其常度,而魄门的功能正常有能协调内脏的升降之机。
2)临床意义:大便秘结或泄泻要分别从肺、胃、脾、肝、肾等脏腑辨证施治而这些脏腑的病变有时也可通过控制魄门的启闭而收到疗效。
4、试述“阳道实,阴道虚”的含义?
指属于阳的六腑多病外感而为实证,属于阴的五脏,多病内伤而为虚证。
它高度概括了脾胃的病理特点:
1)足阳明胃经属阳、主表,外感虚邪贼风阳受之,多从燥化、热化,故以热证、实证多见,以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为主症;
2)足太阴脾经属阴、主里,内伤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而阴受之,病从湿化、寒化,故以寒证、虚证多见,以胀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为主症。
第四单元 血气精神
1、试述五脏虚实病证特点及病机?
1)肝:肝气亏虚——恐;肝气壅实——易怒
2)脾:脾气虚衰——四肢不用,五脏不安;脾气壅实——腹部胀满,二便不利,女子月经 失调
3)心:心气虚衰——易悲伤;心气壅实——大笑不止
4)肺:肺气虚衰——鼻塞不利,少气;肺气壅实——呼吸急促,喝喝有声,胸部胀满,仰面呼吸
5)肾:肾气虚衰——四肢厥冷;肾气壅实——小腹胀满,五脏不安
2、营卫二气的循行会和规律是怎样的?有何意义?
1)营气:从手太阴肺经开始,沿十二经脉次序又复合于手太阴肺经,一昼夜运行五十周次
2)卫气:卫在脉外,与营气俱行;昼夜调节运行,即卫气昼行三阳,夜行三阴;卫气不循脉而散布的部分,分布于皮肤腠理、分肉、四肢等。
3
)会合:营卫二气在半夜子时会合于手太阴肺经
4)意义:营卫昼夜运行节律是人体生命节律的一种反应。
3、你对“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是怎样理解的?有何临床价值?
1)指:严重血亏的人不能用汗法,严重出汗的人不能用活血法
所谓汗血同源,汗乃津液所化生而来,血也由水谷精微和津液化生而来,所以失血必伤津,故不可再用发汗之法;多汗必伤血,故不可活血。
2)临床价值:阐述了亡血,多汗之证的禁忌疗法。治疗过程中必须遵守“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原则,以保全阴液,留的一份生机。
4、三焦之气发出的部位及其功能特点如何?
1)上焦之气:出于胃口,并咽以上,即出于膈以上的胸部及头面部
功能特点:上焦如雾,指上焦宣发敷布水谷精气如雾般弥漫全身。
2)中焦之气:出上焦之后,即膈以下,脐以上;
功能特点:中焦如沤,指中焦脾胃对食物的腐熟、消化、吸收和输布水谷精微ie的功能。
3)下焦之气:别回肠,注于膀胱,即出于脐以下;
功能特点:下焦如渎,下焦将胃传下的食物分清别浊,清者渗入膀胱,浊者归入大肠排除体外。
第六单元 百病始生
1、如何理解“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指虚邪遇到正气虚弱之人,则会滞留于人体而发病;
阐述了外感疾病的发病机制,外感发病的条件有两个,一是风雨寒热等虚邪,而是人体正气虚弱,两者缺一不可必须同时存在才能致病,且在两者之中,正虚起主导作用。
3、试述积证形成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病因:1)寒邪伤下——血脉凝涩,循脉上逆而入肠胃——场外汁沫迫聚;
2)卒中外寒,内伤忧怒——气逆而上,六输不通,阳气不行——凝血蕴里不散,津液涩渗;
3)猝然多饮食,起居不节,用力过度——经络受损——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肠外之络伤则血溢肠外。
病机:寒邪、气滞、血瘀、津液凝涩,积聚不散。
4、试述煎厥、薄厥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煎厥:病因:过度烦劳——阳气亢盛,煎灼阴液;外感暑热——耗伤阴精;
病机:阴液亏虚,亢阳无制
临床表现: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即病证来势凶险,意识丧失,耳目失于聪明
薄厥:病因:大怒;病机:阳气上逆,血随气涌,气血逆乱
临床表现:面目红赤,突然昏厥。
5、试述《举痛论》“九气为病”的病机要点、基本证候?
怒则气上:肝气上逆,血随气升——呕血、面红目赤、头晕目眩
肝气横逆,脾失健运——飧泄
喜则气缓:心气涣散不收,神不守
舍——笑不休,甚则狂
悲则气消:心肺郁结化热,损伤心肺精气
恐则气下:肾精不能上奉,久则上焦不通——少腹胀满,遗精,小便失禁
寒则气收:阻遏阳气——在表腠理闭塞,恶寒发热无汗
在里腹痛,下利清谷。
炅则气泄:腠理开泄——气随汗泄,气津两伤
惊则气乱:心气紊乱——惊慌失措,精神错乱
劳则气耗:喘促耗散内气,汗出泄越外气——喘息,汗出
思则气结:气留不散,久则伤脾——胸闷、腹胀、不欲饮食、便溏
6、试述病机十九条的内容,并谈谈你的认识?
1)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大凡肢体震颤,头晕目眩之类病证,其病机多属于肝
2)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大凡出现疼痛、瘙痒等症状的疮疡,多与心有关
3)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大凡因湿所致的肌肤水肿、腹部胀满等证,多由脾失健运所致
4)诸气贲郁,皆属于肺:大凡因气机不利出现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等证,多与肺有关
5)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大凡因寒而致身体蜷缩、筋脉挛急、关节屈伸不利等证,多与肾有关
6)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大凡肢厥、昏厥,大便秘结、泄利等证,多与下焦有关
7)诸萎喘呕,皆属于上:大凡痿症、喘逆、呕吐等,多与上焦有关
8)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大凡突然筋脉拘挛、身体僵直不能屈伸,多与风邪有关
9)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大凡痰液清稀、小便清长、大便溏薄、带下清冷等证,多与寒邪伤阳所致
10)诸痉项强,皆属于湿:大凡项强不舒,屈颈困难乃至身体强直不能屈伸,多与湿邪阻滞有关
11)诸热瞀瘛,皆属于火:大凡神识模糊,肢体抽搐,多与火扰心神,火灼阴血有关
12)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大凡出现口禁、鼓颌、战栗等寒盛之证,多与阳盛格阴有关
13)诸逆上冲,皆属于火:大凡呕吐、哕等胃热上逆之证,多与火性上炎、扰动气机有关
14)诸躁狂越,皆属于火:大凡烦躁不宁、狂言骂詈,不避亲疏行为失常,多与火壅扰神,神志错乱有关
15)诸病跗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大凡红肿溃烂、疼痛酸楚、惊骇不守等证,多与火热壅滞有关
16)诸胀腹大,皆属于热:大凡腹部胀满,疼痛据按,大便难下,多与邪热传里,蕴结胃肠有关
17)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大凡腹胀,肠鸣有声,叩之如鼓,多与胃肠积热,气机不利有关
18)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大凡筋脉拘急扭转,身屈不直,涕、唾、痰、尿、带等黄赤混浊,多与热盛伤津有关
19)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大凡呕吐酸腐,暴泄如注,肛门灼热,里急后重,多与胆热犯胃
,食积化热有关
第七单元 病之形能
1、如何理解“此皆聚于胃,关于肺”?
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咳嗽与肺胃两脏的密切关系
1)胃为五脏六腑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若胃气弱,化源不足,脏腑失养,则抗病能力弱,易于感受外邪
2)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若脾胃受损,失于健运,则津液输布失常,停聚于胃为痰为饮,上逆于肺而成咳嗽
3)胃属土,为外物所归,且肺经出于中焦,下络大肠,环循胃口,故胃独自受邪或接受五脏六腑内传聚于胃的邪气,均可循肺经上传于肺而为咳
2、论述痹病发生的病因病机,及行痹、痛痹、着痹的临床特点?
1)病因: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2)病机:多种外邪留滞关节,闭塞经脉,阻滞气血
3)行痹:风邪偏盛,关节酸楚疼痛,游走不定,范围广
痛痹:寒邪偏盛,疼痛剧烈,且伴有挛急僵直等症状
着痹:湿邪偏盛,肢体关节疼重,麻木不仁,缠绵不愈
3、阐述萎病发生的病因病机,分析治萎独取阳明的机理
1)病因:
情志所伤——气郁化热,热灼伤津——心、肺、肝三脏气热
劳倦过度——伤精耗气,阴不制阳,阳亢生热——肝肾气热
湿邪浸淫——湿邪热化,久则生萎——脾肾气热
2)病机:五脏气热,灼伤阴津,其中以“肺热叶焦”为主要病机
3)治萎独取阳明:足阳明胃经为五脏六腑之海,能润养宗筋,人体的骨节筋脉需要依赖阳明经化生的气血来濡养;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将阳明经化生而来的气血渗灌溪谷,并与阳明合于宗筋。
4、试述水胀、肤胀、鼓胀的症状特点,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1)水胀:腹大,以手按腹,随手而起,有波动感,皮薄光泽,腹腔有水——阳气虚弱,水湿内停,泛溢于外;
肤胀:腹大,按之无波动感,叩之如鼓,皮色不变,腹腔无水而有气——寒客皮肤阻碍气机,气聚腹中
鼓胀:腹大,腹壁经络突起显露,皮色苍而黄——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水湿内停
2)治疗原则:水胀——调理阳气,利水消肿
肤胀——温散寒邪,行气利水
鼓胀——活血逐瘀,通脉行水
5、简述肠覃、石痰的鉴别及治疗?
肠覃 石痰
病位 肠外 子宫
病机 寒邪侵入肠胃,气血凝滞 寒邪侵入子宫,气血不通
症状 同:二者均为实质性肿块,无粘连,日以益大如怀子
异:月经按时来潮 影响月经按时来潮
治法 破血逐瘀,导而下之
6、试述内伤水肿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及其对后世的指导意义?
病因病机:五脏遏阻,气不行水,导致水湿内停,泛溢肌肤而成
水肿
治疗原则:协调阴阳,恢复阴阳平衡
治疗方法:开鬼门——发汗;洁净府——利小便;去菀陈莝——化瘀
意义:为后世认识水肿的病理和治疗水肿提供了理论依据,且对后世水肿病的辩证施治具有重大影响
第八单元 脉要精微
1、举例说明“五脏者中之守”,“五脏者身之强”的诊法意义?
1)“五脏者中之守”主要强调了闻诊、问诊,病人声音的清浊,语音的高低,语言的正常,
二便的情况,均可反应五脏的功能状况,如:
声音重浊沉闷——为湿困脾土;声低息微,言不接续——为气被劫夺,肺脏失守;
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心神失守;
泄利不止,大便失禁,门户不固——脾胃失守;
遗尿,小便失禁——为膀胱失约,肾脏失守
2)“五脏者身之强”强调了望诊,头、背、腰、膝、骨,为心肺肾等脏精气聚居之处,故通
过观察各处动静状态,可了解五脏的功能情况,如:
头低垂不举,目陷无光——精神衰败;背屈肩垂——心肺精气衰败
腰痛转侧困难,不能久立,行则身体振摇不稳——肾气将败
屈伸不利,身体弯曲而行——肝气衰败
2、四时脉象的形成机理及特点如何?
1)形成机理:自然界阴阳二气的消长决定了春、夏、秋、冬四时变化,从而有了春暖、夏
暑、秋凉、冬寒的气候特征,而人与天地相参,人的脉象规矩权衡相期而至,可随四时阴阳
的变化规律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2)特点:春应中规——春季脉象圆滑;夏应中矩——夏季脉象方盛;秋应中衡——秋季脉象不上不下,平衡于中;冬应中权——冬季脉象伏沉
3、如何理解“脉以胃气为本”?其脉象特点是什么?
1)脉以胃气为本:指四时、五脏的平脉、病脉、死脉,要点在于胃气的盛衰有无。脉象反
映气血盛衰变化而根源于脏腑,脏腑则依赖于胃气。
2)特点:春肝微弦;夏心微钩;长夏脾微而弱;秋肺微毛;冬肾微石
4、何谓真脏脉?为什么它是死脉?
真脏脉:即脉无胃气而真脏之气独见的脉象。
真脏之气即为五脏所藏精元之气,不仅依赖胃气的充养,还需要肾气之涵载,因而寸口脉气,
是五脏之气与胃气调和共化之气,若胃气衰败,不能涵养脏气,则脏气自至于寸口,表现为
真脏脉,故真脏脉代表了胃气衰败之死脉。
5、如何理解“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的诊断意义?
“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五脏之气,由胃气资生,病重之时,若饮食得入泄泻得止,是胃气来复的表现,预示五虚证有好转之机;
“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实证治疗当用泻法,身汗解表邪,后
利解里邪,邪去则正安,预示五实证有好转之机。
第九单元
1、何谓“神不使”和“标本不得”?对治病有什么影响?
1)神不使:指神机衰败,不能使针灸、药物发挥治疗作用
2)标本不得:指患者的神机为本,医工的治疗措施和方法为标,若患者体内的神机衰败,则不能使医工的治疗措施和方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3)影响:愈病之责在患病机体的正气(神机)驱邪(自愈),或正气借助医工的治疗驱邪康复(治愈),所以标本的得与不得关键在神机的状态,若神不使,标本不得,则邪气不服疾病难愈、或不愈、或死亡。
2、结合经文说明根据病情确定治疗的规律?
虚证:因其衰而彰之(对于气血虚衰的病人需要用补益的方法)——
1)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形体虚弱者,需用益气的方药予以温补;
2)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阴精不足者,要用味厚的药食进行滋养;
3)气虚宜掣引之——气虚者需用补气升提之法
实证:
因其轻而扬之(病情清浅者当用质轻而升散的药物及方法)
`1)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2)其在皮者汗而发之:3)其高者因而越之
因其重而减之(病情为深重者应逐步攻减邪气)
其实者散而写之(实邪壅滞于内者需用消散泻下治法以泻其实)
1) 中满者写之于内;2)其下者引而竭之;3)血实以决之
3、何谓标本?掌握“标本”理论的意义是什么?如何运用?
标本: 标本是相对的概念,一指事物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二指疾病的本质与现象,代表表病证的先后、主次,病情的轻重缓急。
意义:诊治疾病时必须做到分清标本,如此才能做到正行无问,万举万当
运用:急着治标,缓则治本,间者并行(标本兼治),甚者独行(病情严重者,标急则独治其标,本急独治其本),标本先后(审证论治)
4、 何谓正治反治?包括哪些内容?怎样运用?
正治:逆疾病征象而治,即所选药物的属性与疾病的性质相反,适用于病情清浅而单纯无假象的疾病。包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运用时应把握“适事为故”的原则。
反治:顺从疾病假象而治,适用于病势较重、病情复杂并出现假象的疾病。包括: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运用时应注意“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即先求病因,再治其病本;“从多从少,观其事也”,即用药的多少,使病情而定。
5、治疗虚热证、虚寒证的法则是什么?请分析其机理?
1)虚热证治则:寒之而热者取之阴,即虚热证需用补
阴之法,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机理:对于阴气不足所致之虚热证,若仅治其相对偏盛的阳亢,则越伤其本不足之阴气,从而导致阳更亢。故必须补阴以制阳,达到阴平阳秘。
2)虚寒证治则: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即虚寒证需用补阳之法,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机理:对于阳气不足所致之虚寒证,若仅治其相对偏盛的阴盛,则越伤其本不足之阳气,从而导致阴更盛。故必须补阳以制阴,达到阴平阳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