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3337615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6f.png)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必修第一册1、施莱登和施旺运用了归纳法这种科学方法,是细胞学说主要建立者2.罗伯特.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死细胞),并把“小室”命名为cell——细胞,是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3.魏尔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4.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5.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地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了细胞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错误),把细胞膜描述为静态统一结构(错误)。
6.辛格与尼克尔森提出细胞膜的结构——“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运用了科学方法——“提出假说”7.分离细胞器的方法——差速离心(一种科学方法),起始速度比较低,让较大的颗粒沉降到试管底,小颗粒悬浮在上清液中。
收集沉淀,改用较高的离心速度离心上清液,将较小的颗粒沉降。
8.科学方法——同位素标记法。
可用于示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
通过追踪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楚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
有的同位素不具有放射性,如N和O。
9、科学方法——建构模型,高中生物学用到的模型有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
10、斯帕兰札尼(必修一p76)意大利人,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注:胃液中有盐酸,盐酸在高中生物学中作用,①杀菌作用(非特异性免疫,第一道防线)②供给胃蛋白酶所需的酸性环境;③使食物中的蛋白蛋变性,易于分解。
)后来德国科学家发现胃腺能分泌胃蛋白酶。
11.巴斯德法国人,他研究发酵及酒类变质问题,证实了其中微生物的作用,提出加热灭菌的防腐方法——巴氏消毒法。
12.毕希纳: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3.萨姆纳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高中生物学发展史知识小结
![高中生物学发展史知识小结](https://img.taocdn.com/s3/m/f0fc47a8b52acfc789ebc9e1.png)
高中生物学发展史知识小结必修一(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1.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罗伯特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3.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4.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180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5.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1.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
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
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三)酶的发现史1.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3.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
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总结word版本
![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总结word版本](https://img.taocdn.com/s3/m/6df5c9256bd97f192379e93e.png)
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总结必修一:分子与细胞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死细胞),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5、欧文顿: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认为细胞膜是静止的,膜蛋白的分布是对称的。
7、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为多数人所接受与酶的发现8、斯帕兰札尼: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11、萨姆纳: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2、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光合作用的发现13、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4、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5、 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6、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17、卡尔文: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最终探明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18、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
19、约翰逊:1909年,他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命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21、萨顿:在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并由此提出了遗传因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98ecfb1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82.png)
中学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学问总结必修第一册1、1-1邹承鲁(1923~2006):江苏无锡人,生物化学家。
1958年,他参与发起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工作,并负责胰岛素A和B链的拆合。
这项工作的完成确定了胰岛素全合成线路,为人工合成胰岛素做出了重要贡献。
2、1-2 威尔逊(E.B.Wilson,1856~1939):美国人,细胞生物学家。
1905年他和斯特蒂文特确定了染色体同性别的关系,并提出XX为雌性,XY为雄性。
3、1-10施莱登(M.J.Schleilden,1804~1881):德国人,植物学家。
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
1938年,他通过探讨植物的生长发育,首先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4、1-10施旺(T.Schwann,1810~1882):德国人,动物学家。
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
1939年,他发表了探讨报告《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样性的显微探讨》。
5、1-10维萨里(A.Vesalius,1514~1564):比利时人,人体解剖学创始人。
1543年,他通过大量的尸体解剖探讨,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6、1-11比夏(M.F.X.Bichat):法国人,解剖学家。
他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7、1-11虎克(R.Hooke,1635~1703):英国人,物理学家,细胞的发觉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视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觉由很多规则的小室组成,他把视察到的图像画了下来,并把“小室”成为cell——细胞。
8、1-11列文虎克(A.van Leeuwenhoek,1632~1723):荷兰人,博物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
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视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描述,发觉了原生动物和细菌,并描述了细菌的3种类型。
9、1-11马尔比基(M.Malpighi,1628~1694):意大利人,解剖学家。
用显微镜广泛视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
高中生物学史科学家与其成就总结
![高中生物学史科学家与其成就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d1c3fa17e21af45b207a821.png)
高中生物学史科学家及其成就总结细胞(必修一书P10)★施莱登、施旺细胞学说建立者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命名者列文虎克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胞魏尔肖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所有细胞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细胞膜(必修一书P65)欧文顿膜是由脂质组成(提出假设)后人提取膜成分分析:膜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荷兰科学家膜中脂质排列成连续的两层罗伯特森电镜观察“暗- 亮- 暗”提出“蛋白质-脂质- 蛋白质”静态结构荧光标记: 膜具有流动性桑格、尼克森膜流动镶嵌模型酶(必修一书P81)巴斯德显微观察,酿酒中发酵是酵母细胞的存在李比希发酵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酵母死亡后裂解释放毕希纳酵母细胞提取液引起发酵,称为酿酶萨姆纳提取脲酶,证明为蛋白质切赫、奥特曼少数RNA也具有催化功能拉瓦锡物质燃烧需氧气,把呼吸作用比作碳氢“缓慢燃烧”光合作用(必修一书P101)★普利斯特利植物可以更新污浊的空气英格豪斯更新只有在有光,绿叶条件梅耶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萨克斯光合作用产物有淀粉(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光)★恩格尔曼好氧细菌检测水绵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氧★鲁宾、卡门标记H2 2 证明氧气来自H2O18O 、C180★卡尔文14C0 2 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途径,卡尔文循环2 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途径,卡尔文循环遗传(必修二)★孟德尔豌豆、“假说- 演绎”分离/ 自由组合定律约翰逊将“遗传因子”命名“基因”提出表现型、基因型魏尔曼理论推导减数分裂、受精作用★萨顿类比推理假说:基因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到子代★摩尔根实验证明(白眼果蝇)基因位于染色体上道尔顿发现色盲、患者DNA是遗传物质(必修二P42)★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S菌中存在转化因子★艾弗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DNA是遗传物质★赫尔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DNA是遗传物质沃森、克里克DNA双螺旋模型;“假说-演绎”DNA半保留复制,后人同位素示踪技术证明克里克中心法则DNA(复制)—RNA—蛋白质(后人补充RNA复制,逆转录)进化(必修二P)★拉马克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达尔文过度繁殖、遗传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内环境稳态(必修三P8)贝尔纳内环境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调节坎农稳态是在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共同作用,通过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稳态是中动态平衡现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动物激素(必修三P24)沃森默促进胰液分泌是神经调节斯他林、贝利斯盐酸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化学物质-促胰液素肯德尔从动物甲状腺中提取出甲状腺激素(28页)植物激素(必修三P24)★达尔文向光性鲍森.瞻森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通过琼脂传递给下部拜尔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影响在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温特胚芽鞘弯曲生长是由化学物质引起,命名”生长素”后人提取证明为吲哚乙酸类林德曼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生态学95页)选修三韦尔穆特用成年绵羊乳腺细胞得到体细胞核移植后代。
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1ef0855e518964bcf847c20.png)
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必修1第1 章1.19 世纪30 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论证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2.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1543 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人体器官水平的结构法国比夏指出器官是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1665 年英国科学家虎克(R·Hooke)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木栓组织并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细胞荷兰著名磨镜技师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意大利的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
但是他们并没有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
1838 年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施旺发现研究报道《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耐格里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上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1858 年,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第2 章英国科学家桑格经过10 年努力,终于在1953 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1965 年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第3 章1、美国细胞生物家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细胞分开。
——定性定量分离细胞组分的经典方法2、比利时的德迪夫发现了溶酶体3、罗马尼亚的帕拉德,改进了电子显微镜,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结构,1960 年,帕拉德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细胞“超微活动图”。
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质合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第4 章1、19 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1925 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得出细胞膜中的脂质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3、1959 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生物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静态模型)4、1972 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5、1988 年美国科学家阿格雷成功地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
超全高中生物学史汇总你都复习到了吗(附电子文档)
![超全高中生物学史汇总你都复习到了吗(附电子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d3efacb6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47.png)
超全高中生物学史汇总你都复习到了吗(附电子文档)生物新课程标准指出核心任务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并在《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第七点中提出“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
可见生物学史的内容
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对新课标高中生物学史的超全汇总,希望对你有所
帮助哦~
一、细胞学说
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必修一P10)
建立者主要是施莱登和施旺。
意义是揭示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
统一性。
2.细胞世界探微三例(必修一P51)
二、生物膜结构
1.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必修一P65)
2.通道蛋白的研究(必修一P74)
三、酶本质的探索历程(必修一P81)
四、光合作用(必修一P101)
五、遗传学(必修二)
六、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必修二)
七、稳态调节(必修三P8)
八、激素调节(必修三P23)
九、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必修三P46)
十、种群和群落(必修三)。
高中生物科学史教材科学史汇总
![高中生物科学史教材科学史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88616aa748d7c1c708a145c2.png)
(6)遗传规律的发现史
①孟德尔——用豌豆作遗传材料,利用
法提出遗传的
两大基本遗传规律,即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
律(关注孟德尔成功的原因)。
②丹麦植物学家约翰逊,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起
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③德国动物学家魏斯曼预言:在精子和卵细胞成熟的过程
中存在减数分裂过程,后来被其他科学家的显微镜观察所
①高斯——证明大小两个种的草履虫间存在着竞争关系。通 过实验发现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
②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通过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 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的定量分析,发现生态系统 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两个特点,能量在相邻两 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证实。
④萨顿—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细胞形成过程,
研究中发现等位基因分离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有明显的的平
行关系,由此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学说。(类比推理
法)(★)
⑤摩尔根——用
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用白眼雄果
蝇作遗传材料)。
⑥道尔顿——第一个提出色盲问题。
(7)遗传本质的发现史 ①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加热杀死 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 ②艾弗里——通过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肺炎双球菌的 遗传物质是DNA不是蛋白质(转化因子为DNA)。 ③赫尔希和蔡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32P、35S)分别标记 噬菌体,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 ④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的实验证明RNA也是遗传物质。—所 以说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⑤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为沃森和克里克提供了DNA的X射线衍 射物图谱。 ⑥查哥夫——腺嘌呤(A)的量=胸腺嘧啶(T)的量,胞嘧啶(C)的 量=鸟嘌呤(G)的量。 ⑦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不久之后,提 出了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假说。 ⑧1958年,科学家利用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运用同位素示踪 法和密度梯度离心,实验证实了DNA的半保留复制。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主要科学史(人教社)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主要科学史(人教社)](https://img.taocdn.com/s3/m/02b867370912a216147929e0.png)
教材中的科学史
罗伯特。
虎克发现细胞并命名
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细胞学说
威尔肖新细胞来自老细胞
欧文顿通过很多脂溶性物质优先通过膜膜由脂质构成
罗伯特森电镜下观察到暗---亮-----暗三层结构提出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静态模型
桑格和尼克森在流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
普利斯特利植物可以更新空气成分(忽视光的的作用)
英格豪斯发现植物必须在光下才能更新空气成分
恩吉尔曼证明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叶绿体(好氧细菌)
萨克斯植物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
鲁宾和卡门证明光合作用产物氧气中的氧原子来自于水
卡尔文用C14证明C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过程即卡尔文循环
斯帕兰扎尼证明鹰存在化学性消化
斯他林和贝利斯发现促胰液素
林德曼通过赛达贝格湖的研究提出能量流动的特点
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
单侧光照射使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刺激可以向下传至伸长区
詹森刺激可通过琼脂
拜尔尖端产生的刺激可在其下部分布不均造成弯曲
温特证明刺激为物质,同时命名为生长素
孟德尔通过假说演绎提出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萨顿类比推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摩尔根通过假说演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同时绘制出果蝇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图
道尔顿发现色盲
格里菲斯死亡的s型细菌体内存在转化因子
艾弗里证明转化因子为DNA进而证明遗传物质为DNA
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噬菌体证明遗传物质为DNA
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的双螺旋模型
克里克提出了中心法则
拉马克用“用进废退”解释生物进化
贝尔纳内环境的稳态是靠神经调节维持的
坎农内环境的稳态是靠神经和体液调节维持的。
高中生物科学史知识点
![高中生物科学史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98dab3689eb172dec63b79c.png)
高中生物生物学史知识点分子与细胞(一)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细胞学说:1、19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
2、罗伯特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3、列文虎克: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4、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5、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细胞是先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6、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7、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8、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
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
9、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构成。
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一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10、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11、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三)光合作用的发现史:12、1771年,英国的普里斯特利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3、1773年,荷兰的英格豪斯证明只有植物的绿色部分在光下才能更新空气。
14、1845年,德国的梅耶发现植物把光能转化成了化学能储存起来。
15、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证明植物叶片在光下能产生淀粉。
16、1880年,美国生物学家恩格尔曼利用好氧细菌证明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高中生物科学历史知识点
![高中生物科学历史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c9cee28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41.png)
高中生物科学历史知识点高中生物科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现代生物学的起源通常被认为是在19世纪。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历史知识点:1. 古代生物学: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被认为是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动植物进行了分类,并研究了它们的生理和行为。
2. 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等艺术家和科学家开始对人体解剖学进行详细研究,这为后来的生物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3. 显微镜的发明:17世纪,显微镜的发明使得生物学家能够观察到细胞和其他微观结构,这标志着细胞学和微生物学的诞生。
4. 林奈分类系统:18世纪,瑞典自然学者林奈发展了一种生物分类系统,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5. 进化论的提出:19世纪,查尔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自然选择和进化论的概念,这彻底改变了我们对生物多样性和物种起源的理解。
6. 遗传学的发展:20世纪初,孟德尔的豌豆实验被重新发现,奠定了遗传学的基础。
随后,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进一步推动了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7. 生物技术的进步: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生物技术的发展,如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使得科学家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精确度修改生物体的基因。
8. 现代生物科学的多元化:随着研究的深入,生物学已经扩展到多个子领域,包括生态学、神经科学、生物信息学等,这些领域都在不断推动生物学的边界。
9. 生物伦理问题: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伦理问题,如基因编辑的道德界限、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这些问题在当代社会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10. 全球合作与挑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生物学家们面临着诸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新出现的传染病等全球性挑战,需要国际合作来寻找解决方案。
这些知识点概述了高中生物科学历史的主要发展脉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来理解生物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发展史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0c32f72bbceb19e8b9f6ba97.png)
人们发现第一种RNA病毒——烟草花叶病毒
三、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科学家
研究成果
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
认识到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1951年,英国科学家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
提供了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
1952年,奥地利著名生物化学家查哥夫
研究得出:含氮碱基A=T、G=C
1953年,科学家沃森(美国)和克里克
20世纪,俄国人生理学家巴浦洛夫
曾认为盐酸导致胰液分泌属于神经反射,后来认同以上两位科学家的结论
三、生长素等的发现过程(生长素——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植物激素)
科学家
研究成果
1880年,英国的达尔文
通过实验提出:胚芽鞘尖端感受单侧光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使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
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即“单位膜模型”
1970年,弗雷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迪登
用荧光标记法进行人-鼠细胞融合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
提出“流动镶嵌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3、关于酶本质的探究
科学家
研究成果
必修2《遗传与进化》
1、遗传方面的科学家
科学家
研究成果
1868年,英国的达尔文
提出融合遗传(早期的遗传理论)
1866年,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
(孟德尔——遗传学之父)
用豌豆做实验材料,发表论文“植物杂交试验”,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
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
热点专题01高中生物常用技术方法及生物科学史归纳-2023年高考生物考前热点知识梳理课件
![热点专题01高中生物常用技术方法及生物科学史归纳-2023年高考生物考前热点知识梳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d862e2a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c2.png)
(二)假说—演绎法 假说—演绎法,就是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 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推出预测的结果,再通过实验来检 验,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测相符,则假说成立。 教材中的假说—演绎法: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孟德尔的两对相 对性状杂交实验;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DNA半保留复制的证明。
(核酸、蛋白质、多肽等大分子)吸附或共价结合后,其荧光特性发生改变,从而 反映出有关研究对象性能的信息。下列有关荧光标记技术应用的说法中,不合
理的是( B)
A.可采用荧光标记技术研究细胞骨架在细胞中的分布 B.可用荧光标记的亮氨酸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C.可采用荧光标记技术研究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D.可采用荧光标记技术研究染色体上端粒的数目
例3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许多科学家的 研究都用到了该方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孟德尔利用该方法发现了两大遗传定律,且都通过演绎推理预测了测交的 实验结果 B.萨顿利用该方法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通过实验验 证了该假说 C.艾弗里等人依据格里菲思提出的假说,进一步演绎推理并通过实验验证了 “转化因子”是DNA D.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全保留复制”的假说,后续科学家利用该方法 证明了DNA是半保留复制的
[解析] 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纤维组成,可采用荧光标记技术研究细胞骨架在细胞 中的分布,A正确;可用同位素标记的亮氨酸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B错误; 通过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运用荧光标记的手段,可以很直观地观察到基因在染 色体上呈线性排列,C正确;每条染色体的两端都有一段特殊序列的DNA,称为 端粒,科学家用黄色荧光标记端粒,可以追踪端粒在每次细胞分裂后的变化,以 此研究端粒变化与细胞活动的关系,D正确。
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645936b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c3.png)
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高中生物科学史是一个涵盖了许多重要生物学概念和理论的时期。
以下是对一些关键事件和人物的简要总结:1. 古典生物学时期:- 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古希腊哲学家,他对动物进行了分类,并提出了许多关于生物学的初步理论。
2. 文艺复兴时期:- 达芬奇:他的解剖学研究为生物学带来了新的视角。
3. 17世纪:- 列文虎克:他发明了显微镜,并观察到了微生物,从而开启了微观生物学的时代。
4. 18世纪:- 卡尔·林奈:他建立了现代生物分类系统,并提出了“双名法”来命名生物。
5. 19世纪:- 查尔斯·达尔文:他提出了自然选择的理论,为进化论奠定了基础。
- 格雷戈·门德尔:他是遗传学的奠基人,提出了遗传定律。
6. 20世纪:- 沃森和克里克:他们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为分子生物学奠定了基础。
- 巴巴拉·麦克林托克:她在遗传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转座子( transposons)的研究上。
- 芭芭拉·麦克林托克、简·布罗德本特和罗莎琳德·富兰克林:他们对烟草花叶病毒的研究为理解病毒和基因复制提供了基础。
- 乔治·比德尔和爱德华·塔特姆:他们发现了基因表达的调节机制。
- 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他们提出了中心法则,描述了遗传信息在细胞中的流动方向。
- 汉斯·克雷布斯、卡尔·科里和格特鲁德·埃利恩:他们发现了尿素循环和柠檬酸循环,对理解生物代谢有重要意义。
- 埃弗里、麦克劳德和麦卡蒂:他们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 巴巴拉·麦克林托克:她独立于其他科学家发现了转座子,这为理解基因重组和进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7. 21世纪:- 克雷格·文特尔和詹妮弗·杜德纳:他们开创了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为基因治疗和生物技术的进步打开了新的大门。
关于高级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归纳
![关于高级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897be6af0c22590102029de2.png)
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必修1第1 章1.19 世纪30 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论证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2.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1543 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巨着《人体构造》揭示人体器官水平的结构法国比夏指出器官是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1665 年英国科学家虎克(R·Hooke)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木栓组织并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细胞荷兰着名磨镜技师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意大利的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
但是他们并没有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
1838 年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施旺发现研究报道《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耐格里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上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1858 年,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第2 章英国科学家桑格经过10 年努力,终于在1953 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1965 年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第3 章1、美国细胞生物家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细胞分开。
——定性定量分离细胞组分的经典方法2、比利时的德迪夫发现了溶酶体3、罗马尼亚的帕拉德,改进了电子显微镜,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结构,1960 年,帕拉德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细胞“超微活动图”。
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质合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第4 章1、19 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1925 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得出细胞膜中的脂质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3、1959 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生物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静态模型)4、1972 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5、1988 年美国科学家阿格雷成功地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
高中新人教版生物学教学科学史归类
![高中新人教版生物学教学科学史归类](https://img.taocdn.com/s3/m/0e017744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4a.png)
高中新人教版生物学教学科学史整理必修一《分子与细胞》(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①维萨里:通过尸体解剖研究,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②比夏:经过对器官的解剖观察,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
③罗伯特·胡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④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细胞。
⑤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如细胞壁和细胞质。
⑥施莱登和施旺——建立“细胞学说”。
⑦耐格里: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⑧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2)流动镶嵌模型的建立过程①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实验——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②戈特和格伦德尔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
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是双层的。
③丹尼利和戴维森发现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已知油脂滴表面如果吸附有蛋白质成分则表面张力会降低,因此推测细胞膜除含脂质分子外,可能还有蛋白质。
④罗伯特森——电镜下观察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将细胞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⑤科学家通过荧光标记的人鼠细胞融合实验,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⑥辛格和尼科尔森——提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⑦阿格雷成功地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证实了水通道蛋白的存在。
⑧麦金农测出了钾离子通道蛋白的立体结构。
(3)酶的发现过程①斯帕兰札尼: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②巴斯德——酿酒中的发酵是由酵母菌细胞的存在所致(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不可能变成酒精)。
③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④毕希纳——将酵母菌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⑤萨姆纳——提取出脲酶并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⑥切赫和奥尔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
必修1
第1 章
1.19 世纪30 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论证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2.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1543 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人体器官水平的结构法国比夏指出器官是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
1665 年英国科学家虎克(R·Hooke)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木栓组织并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细胞
荷兰著名磨镜技师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意大利的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
但是他们并没有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
1838 年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施旺发现研究报道《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耐格里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上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1858 年,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第2 章
英国科学家桑格经过10 年努力,终于在1953 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1965 年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第3 章
1、美国细胞生物家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细胞分开。
——定性定量分离细胞组分的经典方法
2、比利时的德迪夫发现了溶酶体
3、罗马尼亚的帕拉德,改进了电子显微镜,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结构,1960 年,帕拉德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细胞“超微活动图”。
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质合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
第4 章
1、19 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1925 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得出细胞膜中的脂质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3、1959 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生物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静态模型)
4、1972 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5、1988 年美国科学家阿格雷成功地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
6、1998 年美国科学家麦金农测出了钾离子通道的立体结构。
第5 章
1、1773 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L.Spallanzani,1729- 1799),通过实验证明,胃液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关于酶本质认识
1857 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通过显微镜观察,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某些物质
德国化学家毕希纳将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美国科学家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的结晶,并且通过化学实验证实脲酶是蛋白质
20 世纪80 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 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3.关于光合作用
1771 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J.Priestley,1733— 18o4),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779 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发现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但不了解植物吸收和释放的究竟是什么
1817 年,两位法国科学家首次从植物中分离出叶绿素。
1845 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提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1864 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880 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发现好氧细菌是只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
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场所
1939 年,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18O,证明光合作用中
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20 世纪40 年代美国科学家卡尔文用小球藻做实验,14C 标记CO2 追踪,探明CO2 中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卡尔文循环
第6 章
1958 年,美国科学家斯图尔德,取胡萝卜韧皮部的一部分细胞,放入植物激素、无机盐等物质的培养液中培养,这些细胞旺盛地分裂和生长,形成细胞团块——根、茎、叶——植株
必修2
第1章
1、19 世纪中期,孟德尔(G.Mendel,1822-1884),奥国人,通过豌豆等植物的杂交试验,于1865年,在当地的自然科学研究学会上宣读了《植物杂交试验》论文,提出了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他被世人公证为“遗传学之父”。
2、1909 年,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叫做基因
第2 章
1、1903 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细胞形成过程,发现孟德尔假设的一对遗传因子即等位基因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体的分离非常相似
2、英国科学家摩尔根利用果蝇为实验材料,证实基因在染色体上,摩尔根被称为染色体遗传理论的奠基人,发现了基因的连锁互换律,人们称之为遗传第三定律
3、18 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第一个发现色盲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盲患者
第3 章
第1 节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1928 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F.Grifith,1877—1941),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 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 型细菌转化为S 型细菌。
1944 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O.Avery,1877—1955)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 才是遗传物质。
1952 年,赫尔希(A.Hershey)和蔡斯(M.Chase),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2、DNA 分子结构和复制
1953 年,美国科学家沃森(J.D.Watson,1928 一)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F.Crick,1916-2004)共同提出了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1962 年,沃森、克里克和维尔金斯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英国生物物理学家威尔金斯及同事提供DNA 衍射图谱
1952 年奥地利生物化学家查哥夫提供重要信息A=T G=C
第7 章
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提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l9 世纪(1859 年),达尔文,在其《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必修3
第1 章
1、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1857 年他提出动物生活需要两个环境——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和整个有机体生活的外环境。
2、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①稳态的概念: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②提出稳态持机制的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第2 章
1、法国学者沃泰默通过实验发现,把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内,会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2、英国科学家斯塔林和贝利斯,证明了小肠黏膜能产生一种化学物质进入血液后,随血液到达胰腺,引起胰液分泌,这种物质叫促胰液素(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3、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是近代消化生理学的奠基人,他和他的学生们随后也得出斯他林和贝利斯结论。
第3 章
1、19 世纪末,达尔文注意到了植物向光性,根据实验推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向光性弯曲
2、1910 年詹森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去琼纸片传递给下部
3、1914 年拜尔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1928 年荷兰科学家温特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定是一种化
学物质。
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第4 章
1952 年,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提出从系统的整体调控着眼,运用“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战略,一方面通过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降低蝗虫密度,一方面改造飞蝗发生地。
他提出了“生态经济学”设想,
“生态工程”以及“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等一系列新观点。
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卡莱尔
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科洛廖夫
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库法耶夫
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
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
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