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北大政治学概论考研复习规划,历年真题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学概论
孙关宏主编
第四节政治文化的发展
一、政治文化发展的动因
以观念形态出现的政治文化,既是历史发展进程的现实性反映,同时也是人们思想观念代际传递、不断沉淀的历史继承。历史继承性决定了政治文化发展背后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定性;而现实性则决定了政治文化的发展是随着现实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
(一)政治文化的发展集中表现为文化的世俗化和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形成。
文化世俗化意味着人们世界观、思维方式以及社会角色定位标准的深层次变迁,如果说传统社会人们是以笼统的标准观察客观事物,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那么,文化世俗化的现代社会,人们能够以明确的、中立的方式观察事物,在评价和录用社会角色的过程中,现代世俗文化注重的是个人的成就,而非世袭门第。参与型政治文化则意味着作为现代政治主体的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角色将日趋活跃,他们从先前政治生活中的消极服从者开始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
(二)政治文化发展的动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动因;二是外部动因
1、内部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教育的普及和知识信息流量的增加等方面。现代化意味着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开始遭到否定,个人在政治系统中的角色也开始由原来的消极服从的“臣民”觉得向现代公民角色转化。随着现代技术手段和科学知识的不断推广普及,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自己有能力认识和控制周围的环境。从听天由命到理性自觉,个人的权利意识和主体意识得到空前启蒙和强化。主体意识的觉醒改变了传统社会人们与政治权位之间的关系模式。文化日趋走向世俗化,人们对政治权威的忠诚不再是出于某种神秘的彼世信仰或抽象的意识形态,而是将政治权威改善自己生存境遇的能力作为给予支持的条件,与此同时,政治权威也将自身的正当性建立在满足民众福利要求的基础之上。随着社会和经
济的发展、信息流量的扩大以及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现代公民越来越意识到政治系统与自身福利的内在相关性,并相信自己能够为实现自身的利益诉求而采取行动,改变政治系统于己不利的政策输出。研究表明,社会成员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构成了政治文化发展重要推动力量。受过较多教育的人更能意识到政府的影响,对政治信息的认知水平更高,掌握更多的政治信息,更有兴趣和能力参与各种组织,讨论政治事务。
2、外来政治文化成分的进入也是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由于政治体系的异质性,与特定政治体系相对应的政治文化必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异质性。这样,外来政治文化的某些元素常常会破坏原有政治文化与政治结构之间的平衡,以致政治文化和政治体系都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重新建立两者间的和谐。这一过程往往充满曲折,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可能完成。
二、民主政体的文化基础
任何政治体制都有与之相应的文化基础。
专制体制下的当权者不遗余力地防止民众对其行为形成独立的判断,并将民众排斥于政治系统之外,因而,民众没有机会掌握参与政治生活的实践技能,他们对权威者的要求也相当低,这就决定了该体制下人们在政治文化方面表现出的依附性。
现代民主政体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它是社会契约思想的具体体现。民主政体不仅表现为一套正式的制度建制,如普选制度、议会制度、政党制度,而且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文化。英格尔哈特在对24个欧美早发现代化国家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发现,民主政治在欧美崛起是基于长期的社会文化变迁、早期清教徒的出现,以及其后资本主义的扩张带来的高度的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增加,最终建立了公民文化和民主政治。基于此,新的民主政体是否成功,取决于大众对民主的支持态度,而向民主过渡,又与新教精神、资本主义发展有关。
与传统政体不同,民主政体承认个人的自由、尊严和权利,认为政府的权力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民众有权参与那些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政治决策,等等。概括起来说,民主政体的文化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民主政体下,政治系统赖以立基的主要依据在于民众对该系统中“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结构之内在合理性的信仰。在传统社会,政治权威的正当性可能取决于统治者的世袭地位,取决于制定和执行法律过程中是否遵守某些宗教习俗。而在现代民主政治体系中,民众对系统的支持则主要取决于当权者在竞争性选举中是否获胜,取决于他们在制定和执行法律时是否遵守既定的宪法和法律程序。民众对政治系统的正当性支持主要包括政治共同体、体制和当权者三个结构层次。对当权者的支持即成员对当下权力的控制者的认可;对体制的支持是指系统成员对待政治机构的态度(包括政治系统的价值目标、规范以及权威结
构)而非特定的政治领袖,它也包括政府运作的程序和政治制度;而对政治共同体的支持则是成员对国家和政治系统的一种超越现有政府制度的依附感干,亦可被视为国家的认同意识。现代民主政体第一次完成了当权者的正当性与体制的正当性的分离和良性互动,并将整个政治系统的正当性建立在取得其治下民众的信任和支持基础之上。如果说君主专制政体、极权政体和威权政体在一定时期也可能得到民众的积极支持,但由于体制的正当性完全建立在当政者的个人魅力基础之上,一旦当政者死亡或政府在政策上出现重大偏差和失误,不仅瓦解了当权者的正当性,而且使整个制度也失去了民众的支持。历史上各种形式的专制体制虽然曾一度风光无限,但他们之所以最终难逃走向败落的命运,一个重要的原因即在于此。
其次,民主政体下的公民对自己在政治过程中的影响力有较强的自信。由于民主政体较其他政体形式具有明显的开放性,使得该政体下民众获得了较为多元的参与渠道。他们对那些促进自己介入政治的过程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并形成了鼓励自己利用各种参与机会的态度,也就是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去做就能影响国家的政治事务。他们对政治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并愿意表达自己对政治事务或政治领导人的看法,具有较强的政治功效意识。正是这种态度不断促进他们采取政治行动,将积极参政视为良好公民的重要条件。相反,在一个独裁的政治体系中,民众参与政治过程的机会非常有限,他们也不相信自己能够在国家事务中产生多少影响,最多只能是政府“顺从的参与者”。他们影响公职人员的途径主要是非正式的个人关系网络和利用金钱贿赂政府行政人员。
最后,由于民主政体的开放性和参与主体的多元性,使得人们在公共政策的倾向上表现出明显的渐进性和保守主义色彩。公共政策倾向就是对政治行为的选择,即对社会资源的提取和分配以及对行为管制的选择。作为实现特定战略目标和意图的手段,公共政策的性质直接取决于所要达到的目标的性质。民主政体的开放性决定了该体制能够较为充分地吸纳、整合由现代化进程中动员起来的社会参与冲动和利益诉求,与其他政体模式相比,民主政体形成了自身更具包容性的利害卷入机制,这就使得社会集团中的大多数公民反对推行激进的、具有革命性的政策;而且,由于参与决策过程的利益主体的多元性,使得任何激进变革的企图都变得不可能。
三、公民文化的培育与政治民主化
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民主化进程中遇到的重大挫折,其原因错综复杂,但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均未发展起民主政体赖以立基的文化基础——公民文化。
公民文化对于民主政治体系的稳定影响甚大。所谓公民文化,既不是传统的文化,也不是纯粹理性的现代工业文化,而是一种将传统与现代完全融合的文化。它是“以沟通和说服为基础的多元主义文化,是一致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文化,是允许变革但要渐进性变革的文化”。
公民文化的特质主要表现在:(1)公民具有“民主人”的人格特征。政治学家拉斯威尔曾指出,民主政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