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温中补虚,降逆止呕的“吴茱萸汤”

合集下载

吴茱萸汤临床举隅

吴茱萸汤临床举隅

之 一 。《 伤 寒论 ・ 辨 阳 明病 脉 证 并 治) 2 4 3条 : “ 食 谷 欲 呕, 属 阳明 也 , 吴 茱萸 汤主 之 ” 。《 伤寒 论 ・ 辨 少 阴病 脉 证并 治 》 3 0 9条 : “ 少 阴病 , 吐利 , 手足逆冷 , 烦 躁 欲 死
者, 吴茱 萸 汤 主 之 ” 。《 伤寒论 ・ 辨 厥 阴病 脉 证 并 治 》 3 7 8条 : “ 干呕, 吐涎沫 , 头 痛者 , 吴茱 萸汤 主 之 ” 。三 条 所论症 状 虽然有 别 , 但 病 位 均 在 肝 胃, 其 阴 寒 内盛 , 浊 阴上 逆 的病机相 同 。吴 茱 萸 汤正 是 应 用 于 肝 胃虚 寒 ,
光明 中医2 0 1 7年 l 2月 第 3 2卷 第 2 4期
C J G MC M D e c e mb e r 2 0 1 7 . V o l 3 2 . 2 4
・3 5 2 5・
【 经典温课 】
吴茱 萸 汤 临床 举 隅
刘 要 武
摘要: 吴茱萸汤出自于《 伤寒论》 , 具有温中补虚, 降逆止呕的功效, 是临床上治疗肝胃虚寒, 浊阴上逆的常用经典方剂之一。笔
者结合多年临床实践经验, 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吴茱萸汤灵活加减治疗如头痛、 眩晕、 呕吐等, 不论西医何种病名, 只要辨证属肝 胃虚 寒, 浊阴上逆之证, 应用吴茱萸汤加减治疗, 皆能取的满意疗效。
关键词: 吴茱萸汤; 头痛; 眩晕; 呕吐; 中医药疗法; 《 伤寒论》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7 . 2 4 . 0 1 0 文章编号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7 ) - 2 4 — 3 5 2 5 - 0 3

经方应用:吴茱萸汤

经方应用:吴茱萸汤

经方应用:吴茱萸汤作者:余运泽本方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其主病虽有阳明、少阴、厥阴之别,但均以呕吐为主病。

(1)阳明:不能食,食即呕吐,呕吐物无酸腐之气味,或呕吐痰涎清水,或伴有胃脘疼痛不适,喜温喜按,甚则手足厥冷。

病机:胃阳不足,浊阴上逆。

(2)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病机:中阳虚衰,寒浊中阻。

(3)厥阴:头痛、呕吐或干呕吐涎沫,或少腹冷痛,或腹满寒疝,舌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细弦等。

病机:肝寒犯胃、浊阴上逆。

方用吴萸温中散寒降逆,生姜散寒降逆止呕,参、枣补脾益气和中。

合用,温胃散寒,补中泄浊,降逆止呕。

现代常用于急慢胃肠炎,消化性溃疡、肝炎、疝痛、高血压病、神经性呕吐、幽门痉挛、青光眼等属于中焦虚寒所致者。

案65、肝寒犯胃头痛(血管紧张性头痛):张某,男,75岁。

2000年11月5号诊。

患者素有半侧头痛10年,每至冬季发作,头痛呈阵发性,不可忍受,伴呕吐,吐出物为清水痰涎,发作1-2小时可自行缓解或经服止痛片缓解,每天发作3-4次,经半-1月可自行停止。

此次发作已两个月不见缓解,且多方治疗无效。

特到本所求治。

刻诊:头痛阵发性发作,发时痛不可忍,疼痛在巅顶部牵及前额,兼呕吐清水痰涎,面色苍白,四肢冷,舌淡苔白水滑,脉沉弱。

证属肝胃虚寒,浊阴上逆。

治宜暖肝和胃,温中降逆。

方用吴茱萸汤。

吴茱萸(洗)20g,红参15g,生姜20g,大枣7枚。

水煎服,4剂。

二诊:患者自诉服至第二剂时头痛呕吐已止,4剂服完已无不适感,二诊减量再服3剂以巩固疗效。

2年后随访愈后未发。

按:本例头痛呈阵发性,痛势剧而伴呕吐清水痰涎,肢冷面白,舌淡苔水滑,脉沉弱。

证属肝胃虚寒,浊阴上逆。

吴茱萸汤能暖肝和胃,温中降逆,故投之效如桴鼓。

案66、肝寒犯胃头痛(血管紧张性头痛)患者,董某,女,35岁,2012年10月4日诊。

主诉:阵发性眼花,头痛5年。

患者诉:“5年前开始出现头痛,发作前先感眼前冒金星,随即出现头痛,疼痛以前额痛为主,疼势剧烈,不能忍受,并伴眩晕,剧烈呕吐,吐至胃内无物为至,呕吐止则头痛渐缓解,每次持续约半小时,每年发作2-3次。

胃虚,呕吐,又口渴,吴茱萸汤主之

胃虚,呕吐,又口渴,吴茱萸汤主之

胃虚,呕吐,又口渴,吴茱萸汤主之食谷呕吐者,属【阳明】也,【吴茱萸】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

吃了东西想吐,这个是吴茱萸汤证,也属于阳明范畴,这里不是大便鞭哦!上次我们介绍了朝食暮吐,早晨吃了东西黄昏会吐,有两个症状,第一个是实证,胃里面堵到,有坏死的食物,是大黄甘草汤,比例是大黄二甘草一,一般来说大黄三分之二钱,甘草三分之一钱,感觉吃了坏的东西,马路边的小吃,肚子不对劲,马上大黄甘草汤清理掉。

另一个是虚证,用吴茱萸汤,胃里面虚掉了,吃了东西不消化,用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劈此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七合,日三服如果把吴茱萸去掉,只有人参、生姜、大枣,就知道这是虚证,实证的时候,我们不会用这些。

实证,我们要攻还要补。

临床上,病人很恶心,恶心我们有两个处方,半夏和吴茱萸。

二者都是止呕,止恶心的。

半夏是水饮造成的,不渴可以用,有渴就不用半夏。

所以有渴又恶心的时候,用吴茱萸或生姜。

如果病人不渴,代表胃里面有积水,这是水饮造成的恶心,这个时候诸位要用半夏,不用吴茱萸。

如果你更高明一点,可以摸脉,寸关尺的脉,非常的弦细,弦细的脉就代表水饮的脉。

简言之,今日我们重点区分了两味止呕的药,一个是半夏,另一个是吴茱萸。

半夏是有水饮造成的,病人口不渴的时候可以用,这时候的脉象是非常的弦细。

如果病人口渴,又恶心,这时候才可以用吴茱萸。

学习经典,传播经方广告,为有兴趣者提供!吕家传膏药,迄今两千多年历史,吕家传秘方的成功申遗,受益于祖国对民族瑰宝的挖掘,传承,发扬!如今,为造福百姓,恩泽客户,契合潮流,2016年,吕家传从膏贴类销售冠军的电商平台步入微商领域(时代),现诚招广大微信代理商。

您可以足不出户,用一部手机,一份坚持,实现财富自由,传递健康理念!。

吴茱萸汤——精选推荐

吴茱萸汤——精选推荐

吴茱萸汤吴茱萸汤(⽢养⾟散法)汉张仲景《伤寒论》吴茱萸⼀升,洗⼈参三两⽣姜六两,切⼤枣⼗⼆枚,擘上四味,以⽔⼀升,煮取⼆升,去滓,温服七合,⽇三服。

【主治】治阳明胃寒,⾷⾕欲呕,及少阴吐利,⼿⾜逆冷,烦躁欲死者;⼜厥阴⼲呕,吐涎沫⽽头痛者,并主之。

【⽅论选萃】明许宏:⼲呕吐涎沫,头痛,厥阴之寒⽓上攻也;吐利⼿⾜逆冷者,寒⽓内甚也,烦躁欲死者,阳⽓内争也;⾷⾕欲呕者,胃寒不受⾷也。

此以三者之症,共⽤此⽅者,以吴茱萸能下三阴之逆⽓为君,⽣姜能散⽓为⾂,⼈参、⼤枣之⽢缓,能和调诸⽓者也,故⽤之为佐使,以安其中也(《⾦镜内台⽅议》)。

清张⽯顽:凡⽤吴茱萸汤⽤三证:⼀为阳明⾷⾕欲呕;⼀为少阴吐利,⼿⾜逆冷,烦躁欲死;此则⼲呕吐涎沫头痛。

经络证候各殊,⽽治则⼀者,总之下焦浊阴之⽓,上乘于胸中清阳之界,真⽓反郁在下,不得安其本位,有时欲上不能,但冲动浊⽓,所以⼲呕吐涎沫也。

头痛者,厥阴之经与督脉会于癫也,⾷⾕欲呕者,浊⽓在上也,吐利者,虚阳扰乱者。

故主吴茱萸汤,以吴茱萸专开豁胸中逆⽓,兼⼈参、姜、枣以助胃中清阳,共襄浊阴之功。

由是清阳得以上升,⽽浊阴⾃必下降矣(《张⽒医通》)。

清吕震:此本温胃之⽅,⽽亦以通治厥少⼆阴吐利垂绝之证。

盖阳明居中⼟,⾷⾕欲呕,⼟受⽊克,胃⽓垂败。

按吴茱萸本厥阴药,兹以⼈参、⽢草、⼤枣,奠安中⼟,⽽主吴萸温中散寒,以泄⼟中之⽊,则呕⽌⽽⾕可纳。

⾄少阴吐利,⼿⾜逆冷,烦躁欲死,此因上下交征,胃⽓随吐利⽽将败,⽽厥阴更得侮其所不胜,病本在肾,病机在脾,⽽主治在胃。

得此剂补⽕⽣⼟,⽽浊阴⾃退矣(《伤寒寻源》)。

清吴谦等:少阴厥阴多合病,证同情异⽽治别也。

少阴有吐利,厥阴亦有吐利;少阴有厥逆,厥阴亦有厥逆;少阴有烦躁,厥阴亦有烦躁,此合病⽽证同者也。

少阴之厥有微甚,厥阴之厥有寒热;少阴之烦躁则多躁,厥阴之烦躁则多烦。

盖少阴之病多阴盛格阳,故主以四逆之姜、附,逐阴以回阳也;厥阴之病多阴盛郁阳,故主以吴茱萸之⾟烈,迅散以通阳也,此情异⽽治别者也(《医宗⾦鉴删补名医⽅论》)。

藏在脾胃里的寒,一个方子——吴茱萸汤,可根除!

藏在脾胃里的寒,一个方子——吴茱萸汤,可根除!

藏在脾胃里的寒,一个方子——吴茱萸汤,可根除!文/温暖中医人生有大愿力,而后有大建树。

■脾胃是喜暖恶寒的,如果有寒气潜藏在胃里,按照它的性子,一定会掀起不小的风浪,表现出呕吐、呕酸水或者干呕等症状。

吴茱萸能除寒气,也能降逆,对脾胃虚寒引起的上述症状,效果很好。

常配伍人参、生姜、红枣,组成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吴茱萸6克、人参12克、生姜18克、红枣4枚逆,在词典里的解释是方向相反的意思,比方说一个人要往东边去,却阴差阳错的走到了西边,走反了。

我们看呕吐的时候是不是先有一个向上的动作,然后才俯下身去,其实就是胃气上逆,胃气走反了,走到上边去了。

降逆是把错误的方向纠正过来,吴茱萸就好像一位热心的指路人,拍拍胃气的肩膀,告诉它正确的方向是向下。

胃气当然也不想背道而行,但是没办法,因为寒气从中作梗,受寒气阻挡,不得不更改路线。

吴茱萸辛热,所以我们夸它“热心肠”,辛热和寒凉是一对冤家,辛热的药材专门除寒。

这吴茱萸还能把胃气引导到正确的方向,脾胃会很高兴,因为结束了混乱的局面,因为回到了温暖的状态。

吴茱萸多厉害,拨乱反正,上逆的问题会得到根本解决。

在吴茱萸身边紧挨着它的是生姜。

脾胃虚寒的朋友,在日常的饮食中可以多接触些生姜,不要嫌弃它辛辣,正是这火辣的性子让寒气缴械投降。

受寒引起的呕吐单用生姜也能起到作用,不过也有效果不明显的时候,说明力度还不够,配上吴茱萸,刚刚好。

人参补气,气是支撑脾胃运转的动力,通过补气恢复脾胃功能。

人参补脾胃之气只是局部作用,它还可以作用在整体,从整体上发挥气的扶持与防御作用,防止寒邪入侵。

红枣健脾和胃,锦上添花但又不可缺少。

吴茱萸和生姜目标一致,人参和红枣目标一致,两支队伍经过严密布控,对打赢这场战役信心十足。

哲人说,这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这句话放到中医这里也同样合适,温中补虚的方子中医有很多,吴茱萸汤定有它过人的地方,它最突出的作用是什么呢?降逆止呕。

呕出来的可能是没来得及消化的食物残渣,仲景先生用“食谷欲呕”来形容,就是说这种情况特别容易出现在饭后。

茱萸汤--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茱萸汤--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茱萸汤--温胃散寒,降逆止呕茱萸汤(又名:吴茱萸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吴茱萸15g 人参9g 生姜18g 大枣12枚上4味,以水500ml,煮取300ml,温服lOOml,日三次。

(功效)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主治} 主证:干呕,吐涎沫,头痛,尤以巅顶冷痛多见;胸脘痞满,吞酸嘈杂;少阴吐利,四肢厥冷,烦躁不安。

舌质淡,苔白,脉沉弦而迟或沉微者。

副证:手足厥冷,胃脘疼痛,或下利。

(临证力口减)1.本方临床应用:吴茱萸汤方中人参临床常以党参代之,疗效无明显差异。

方中药物的剂量,临床实践中体会到人参(党参)与吴茱萸等量,生姜为吴茱萸倍量时效果更好,可供临证参考。

[江苏中医杂志,1982,c3,:30]2.吴茱萸汤加减治疗目疾:症见目赤肿痛,泪多,不畏阳光,脉弦细。

方用吴茱萸18g,生姜30g,党参30g,大枣4枚。

恶寒者加炮附子,手足麻痹或四肢怠懈加桂枝;心悸不寐或血虚加当归、茯苓;呕多加半夏;腹胀满加砂仁、厚朴;腹痛LI苦加白芍。

结果均获痊愈。

旷东中医,1958,f6,]3.吴茱萸的临床新用:从内用和外用两个方面介绍了吴茱萸的临床应用。

内用可治疗神经性嗳气、头痛、胁痛、胀痛、排尿性晕厥、失眠、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病、泄泻、崩中、不孕等;外用可治疗癫痫、高血压病、慢性前列腺炎、阳痿、早泄、口疮、阴囊湿疹、麻痹性肠梗阻、小儿咽炎、多发性麦粒肿、小儿泄泻等。

[河北中医,1996,c2,:3Z](原文] 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8) 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经义阐释) 本条论述胃虚寒凝呕吐的证治。

以方测证,本证呕吐当是由胃阳不足,寒饮内停,胃失和降所致。

寒饮内盛,气机不利,胸阳不展,则胸满不舒。

故治用茱萸汤温中补虚,化饮降逆。

方中吴萸、生姜温胃散寒,化饮止呕,人参、大枣补益中气。

(文献选录) 徐忠可:胸乃阳位,呕为阴邪,使胸中之阳气足以御之,则未必呕,呕亦胸中无恶也。

经方:吴茱萸汤(胃寒、呕吐)

经方:吴茱萸汤(胃寒、呕吐)

经⽅:吴茱萸汤(胃寒、呕吐)吴茱萸汤【原⽂】吴茱萸⼀升(洗)⼈参三两 ⽣姜六两(切)⼤枣⼗⼆枚(擘)右四味,以⽔七升,煮取⼆升,去滓,温服七合,⽇三服。

【作者】张仲景【出⾃】《伤寒论》【经典回顾】1、⾷⾕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伤寒)2、少阴病,吐剧,⼿⾜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伤寒)3、⼲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伤寒)4、哕⽽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呕⽽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匮)5、⼲呕,吐诞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匮)【剂量】1、吴茱萸⽤三钱,重证的时候可以⽤到五钱,⼈参、⽣姜、⼤枣酌量的⽤。

2、吐得厉害津液伤了,所以⽤⼈参;吴茱萸⽌呕。

【组成】⼈参⼤枣姜吴茱萸【时机】胃寒呕吐【加减】1、⾥虚之吐家:⽤吴茱萸汤,胃酸,逆流,严重的可以将⽣姜换成⼲姜。

2、如果反逆到⾷道胸腔,这个⼒量就不够了,可⽤吴茱萸加旋覆代赭汤。

【应⽤集锦】1、胃下垂吴茱萸汤⼀剂就好。

2、(1)普通情况吃饭太快,胃虚热打嗝,⽤橘枳姜汤、橘⽪⽵茹汤;(2)胃虚寒打嗝,⽤吴茱萸汤;(3)癌症病⼈,到最后的胃⽓欲绝打嗝,⽅⽤茯苓四逆汤,或者通脉四逆汤。

3、(1)巅顶是厥阴之脉与督脉相会之处。

巅顶痛是肝阴不⾜,不能上荣络脉,虚⽽作痛。

症见痛如针剌,⽤乌梅丸。

(2)厥阴头痛;槀本善治巔顶头痛,尤能引诸药达病所。

⼈参败毒散加川芎、蒿本、酒炒黄柏、⽊⽠、红花、酒炒⼤黄。

(3)远志宁神益智。

厥阴头痛⽤吴茱萸汤或乌梅丸。

4、嗳⽓、呕,胃⾥有虚寒:吴茱萸汤5、呕⽽头痛,这类是吴茱萸汤证。

6、朝⾷暮吐,⼤半夏汤,半夏与⼈参等量加蜂蜜;严重⼀点的,有胃酸反逆,⽤吴茱萸汤;更严重的,嗝⽓得厉害,⼒量上冲到⾷道、胸腔,⽤旋覆代赭汤。

7、吴茱萸汤:⾃觉冷⽓聚于⼼下,冲于胸胁、逆满、⼲呕、或吐涎沫,头项强痛,⼿⾜逆冷者,吴茱萸汤之证也。

故其腹状可见胸满、⼼下痞硬、胁下挛急(两章门之⾏上下挛急),右⼩腹结聚、按之疼痛等证。

吴茱萸汤的功能主治

吴茱萸汤的功能主治

吴茱萸汤的功能主治吴茱萸汤简介吴茱萸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由古代医家张仲景所创,属于方剂中的八正祛邪方之一。

该方剂组方简单,用药独特,具有明确的功效与主治,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吴茱萸汤的组成和用药吴茱萸汤的组成主要包括吴茱萸、附子(炮制)、生姜、大枣。

其用药特点如下:1.吴茱萸:是本方剂的主药,具有温暖脾胃、祛寒湿的功效。

2.附子(炮制):是本方剂的辅药,能温阳消寒、散寒止痛。

3.生姜:是本方剂的佐药,具有温中止呕、化湿健脾的作用。

4.大枣:是本方剂的使药,有调和其他药物的功效。

以上药物配伍合理,相互协同作用,共同发挥吴茱萸汤的功效。

吴茱萸汤的功能主治吴茱萸汤作为一种具有明确功效的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脾胃阳虚寒湿内停引起的病症,其功能主治如下:1.温中散寒:吴茱萸具有温暖脾胃、祛寒湿的作用,可以温中散寒,主治寒湿中阻引起的脘腹冷痛、呕吐等症状。

2.脾胃健运:吴茱萸汤可以温暖脾胃,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有助于消化吸收,主治脾胃阳虚引起的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3.祛湿化痰:有效消除湿邪,促进湿气排除,主治脾胃寒湿引起的痰湿停滞、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

4.止痛散结:吴茱萸汤可以温阳消寒,散结止痛,主治阳寒引起的胸腹疼痛、痛经等症状。

5.补气固表:吴茱萸汤具有温阳固表的功效,可以增强抵抗力,主治气虚阳虚引起的乏力、畏寒等症状。

综上所述,吴茱萸汤作为一种经典中药方剂,具有温中散寒、脾胃健运、祛湿化痰、止痛散结、补气固表等功效,适用于脾胃阳虚寒湿内停等病症的治疗。

使用吴茱萸汤的注意事项1.忌辛辣刺激性食物:使用吴茱萸汤期间,应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2.用药剂量要准确:使用吴茱萸汤时,应按照医生的指导准确使用药物,并注意剂量的准确控制。

3.对药物成分过敏者慎用:对吴茱萸、附子、生姜、大枣等药物成分过敏者,应慎用或避免使用吴茱萸汤。

4.孕妇、哺乳期妇女慎用:由于吴茱萸汤含有一些药物成分,孕妇、哺乳期妇女应在医生指导下慎用。

吴茱萸汤辨证治疗头痛、呕吐、眩晕

吴茱萸汤辨证治疗头痛、呕吐、眩晕

吴茱萸汤辨证治疗头痛、呕吐、眩晕《伤寒杂病论》中有关吴茱萸汤的条文“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组方: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本方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四味药组成,具有温肝降逆之功效。

本方配伍精良,理法严密,药仅四味,却力专效宏,实为治疗肝经虚寒之良方。

临床运用本方的基本病机为肝经虚寒,只要紧紧抓住这一基本病机,可以广泛运用它来治疗临床各科多种疑难病症,且疗效显着。

吴茱萸汤治疗阳明、少阴、厥阴三经病证,组方精练,配伍尤妙,有温肝暖胃、降逆止呕之效。

吴茱萸汤主治虽有病在阳明、少阴、厥阴之别,但其证都有呕吐,说明他证的产生,其病机是一致的,都是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所致。

主治胃中虚寒,食谷欲呕,胸膈满闷,或胃脘痛,吞酸嘈杂,以及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方中吴茱萸味辛苦而性热,归肝、脾、胃、肾经,有温肝暖胃,散寒降浊的功效,是为君药,是组成本方的主要药物,所以用作方名,突出方中温中散寒之效。

重用生姜辛散寒邪,温胃止呕,是为臣药。

人参、大枣补虚益胃,甘缓和中,共为佐使。

诸药合用,共奏温中补虚,消阴扶阳之功,使逆气平,呕吐止,余证自除。

1 头疼张某某,女,45岁,2009年5月10日以头部疼痛一周就诊。

一周前,病员无明显诱因于凌晨四时左右,突然出现头部胀痛,痛势剧烈,难以忍受,不伴有恶寒、发热、恶心、干呕、吐涎沫等症状。

行急诊头颅CT、血流图及神经科医生协查后排除占位性病变,诊断为血管扩张性头痛。

服用曲马多、西比灵等药物后症状略有缓解,但仍较疼痛。

然而至当天上午十时左右,头部胀痛的症状竟然明显减轻,仅隐隐疼痛,已能忍受,整个下午及晚上12点以前症状无明显加重。

第二天凌晨四时,头痛症状明显加重,症状减轻的时间与前一天相同。

此后几天亦是如此循环。

曾服用龙胆泻肝汤、大柴胡汤等疗效甚微。

老中医:二则温中补虚,降逆止呕,吴茱萸汤治偏头痛、细菌性痢疾验案

老中医:二则温中补虚,降逆止呕,吴茱萸汤治偏头痛、细菌性痢疾验案

二则温中补虚,降逆止呕,吴茱萸汤治偏头痛、细菌性痢疾验案导读:吴茱萸汤,具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的功效。

全方温中与降逆并施,寓补益于温降之中,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效。

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头痛、耳源性眩晕等属肝胃虚寒者。

【组成】吴茱萸 6~12g,人参 6~12g,大枣 6~12 枚,生姜 9~21 片,水煎服。

一、辨证胃脘虚寒疼痛,泛酸嘈杂,干呕或呕吐,吐涎沫或下利。

头痛烦躁,肩颈部发硬,四肢厥冷。

上腹部膨满痞塞感,有时可闻及振水音。

舌苔白滑,脉沉弦。

二、辨病1.头痛,偏头痛。

2.急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

3.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

4.膈肌痉挛(呃逆)。

5.癫痫。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7.梅尼埃病。

8.小儿蛔虫病。

9.妇女妊娠呕吐。

三、辨体质体质偏弱且畏寒,体格偏瘦或中等。

属虚证、寒证者。

【慎用或禁忌】胃热较盛或肝阳上亢导致的恶心呕吐,泛酸嘈杂,头痛烦躁,肩颈部发硬者应慎用或禁忌本方。

【临床加减应用】1.头痛,偏头痛:加川芎、藁本、荆芥。

2.急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加姜半夏、砂仁、甘草。

3.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加石榴果皮、臭椿根皮、艾叶炭。

4.膈肌痉挛(呃逆):加芍药、柿蒂、丁香。

5.癫痫:加桂枝、柴胡。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加酸枣仁、合欢皮、夜交藤。

7.梅尼埃病:加桂枝、茯苓、猪苓。

8.小儿蛔虫病:加使君子、乌梅肉、花椒。

9.妊娠呕吐:加半夏、茯苓、伏龙肝。

1.偏头痛张某,女性,39岁,小学教师。

1964年7月初诊。

患者自诉平素患有左侧偏头痛,每感受风寒或恼怒时即发作。

且患有慢性胃炎,劳累或遇寒后胃部即感不适或有疼痛发作。

近来因工作繁忙,睡眠时间较少,又出现剧烈之偏头痛,呕吐不食,甚至手足厥冷。

按其心下部可见膨满感。

观其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而紧。

初诊认为是太阴痰厥头痛。

采用半夏天麻白术汤 3 剂(配不到天麻),药后症状改善不显。

再诊时考虑到患者素有胃病,且伴有胃寒,此乃厥阴头痛也,因而改用吴茱萸汤:吴茱萸 9g,东北红参 6g,大枣 9 枚,生姜 12 片。

【经方研读】吴茱萸汤

【经方研读】吴茱萸汤

【经⽅研读】吴茱萸汤【经⽅研读】吴茱萸汤〔原⽂〕⾷⾕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243)【辨证提要】 此条辨呕证的寒热。

⾷⾕欲呕,有阳明中寒与上焦⽓阻之异。

本条所论为阳明中寒证,其特点为胃脘隐痛,呕吐清稀痰涎,可⽤吴茱萸汤温胃散寒,降逆⽌呕;若服吴茱萸汤后呕吐反加剧,是上焦病变所致,当随证选⽤其他⽅剂治疗。

(李克绍伤寒解惑论中认为得汤反剧是药已中病的缘故,同时认为这⾥上焦指的阳明上焦【对此观点有点困惑】)【疑难分析】 如何理解阳明中寒证?外感病证传⼊阳明有寒热之辨。

阳明病以燥热为主,但亦有中寒证。

阳明中寒证的主要证候之⼀是⾷⾕欲呕,呕吐物多为清稀痰涎⽆酸腐⽓,⾆淡苔⽩,脉缓弱等,乃阳明中寒,浊阴上逆所致,治疗⽤吴茱萸汤温胃散寒⽌呕。

【病机关键】 胃阳亏虚,浊阴上逆。

【诊断依据】 胃脘冷痛,呕吐清稀痰涎。

【鉴别诊断】 吴茱萸汤证与⽠蒂散证均有欲呕吐的症状。

⽠蒂散证是痰⾷壅堵在胃上脘,实邪阻滞,治疗⽤催吐法;吴茱萸汤证胃阳亏虚,浊阴上逆,属虚寒证,⽤温阳散寒法治疗。

如何根据呕吐辨胃热、胃寒?⼀般胃热呕吐,是⾷⼊即吐;胃寒呕吐,是朝⾷暮吐。

吴茱萸汤证出“⾷⾕欲呕”,不但说明病变在胃,⽽且表明是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所致。

其呕吐是⾷⼊以后才有欲吐不吐的感觉,这是因为胃中寒浊,得⾷物之后欲往上逆,是胃寒不化之故,故其属中寒呕吐。

【治疗要点】 温胃散寒,降逆⽌呕。

煎服法:上四味,以⽔七升,煮取⼆升,去滓,温服七合,⽇三服。

【⽅解】吴茱萸既可祛寒降逆,⼜能舒肝温胃。

虚寒之症以温为主,温中寓补,取⼈参以益⽓健脾,温中补虚,使本⽅成为温补之剂;⽣姜⾟温散寒,温胃降逆,与吴茱萸同⽤有相得益彰之妙;⼤枣⽢补,既可协助温中补虚,⼜能⽢缓调和诸药,共同组成可散可降,既温⼜补之剂。

【运⽤思路】 吴茱萸汤在论中出现3次,皆以胃⽓虚寒,浊阴上逆为其基本病机。

其主证为呕逆,或兼见头痛,或兼见下利,⼿⾜厥冷,烦躁欲死。

温里祛寒方之吴茱萸汤

温里祛寒方之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方源】:《伤寒论》【组成】:吴茱萸3克,人参6克,大枣4枚,生姜18克。

【用法】: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1、胃中虚寒。

症见食谷欲呕,胸隔满闷,或胃脘作痛,吞酸嘈杂。

2、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

3、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方解】:胃脘作痛,食谷欲呕,吞酸嘈杂为本方主症,属胃中虚寒。

厥阴头痛,呕吐涎沫;少阴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均可兼见病症。

以上诸症虽各有特点,但其病机同属虚寒。

胃中虚寒,气逆不降,故食谷欲呕,吞酸嘈杂;寒主收引,气机凝结,故胃脘作痛;肝经挟胃,上会巅顶,肝胃虚寒,阴寒上犯,浊阴上你,故厥阴头痛,呕吐涎沫;少阴阳虚,清阳不升,不达四末,故手足不温,吐利频作,并见烦躁欲死。

【按语】:本方以呕吐涎沫、舌质不红、苔白滑、脉细迟或弦细为辩证要点。

现代常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炎、胆囊炎、梅尼埃综合症,原发性高血压,头痛,热身恶阻等。

如呕多者,加陈皮、砂仁、半夏;头痛者,加川芎、当归、白芍;寒甚者,加干姜、附子;腹胀,加砂仁、厚朴;吞酸,加乌贼骨,煅瓦楞子;腹痛,加白芍。

呕吐剧者,宜少量频服、冷服,以免格拒不纳。

有些患者服药后症状反剧,约半小时后可自行消失。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具有制酸、镇吐作用。

能明显抑制胃排空,显著提高小鼠胃残留率,并能抑制离体大鼠胃条的自发运动,对于乙酰胆碱和氯化钡所致大鼠胃条的痉挛性收缩有拮抗作用;能明显降低大鼠的胃液分泌,显著减小其胃酸浓度。

【同名方】:1、《审视瑶函》吴茱萸汤,即本方去大枣,加川芎、半夏、炙甘草、白茯苓、白芷、陈皮构成。

功能暖肝温中,散风止痛,降逆止呕。

主治厥阴经头风头痛,四肢厥冷,呕吐涎沫。

2、《医宗全鉴》吴茱萸汤,由当归、吴茱萸、肉桂、丹皮、半夏、麦冬、防风、细辛、藁木、茯苓、干姜、木香、炙甘草构成。

功能逐风散寒,温经止痛。

主治妇女经行腹痛,胞中不虚,惟受风寒为病者。

温州吴茱萸汤的功能主治

温州吴茱萸汤的功能主治

温州吴茱萸汤的功能主治一、简介温州吴茱萸汤是中国传统草药汤方之一,由温州名医吴茱萸创制。

该汤方主要由吴茱萸、红花、柴胡、人参等多种中草药组成,经过科学配伍制作而成。

温州吴茱萸汤具有多种药用功效,被广泛用于中医临床治疗各种疾病。

二、功能主治以下是温州吴茱萸汤的主要功能主治:1.温中止呕:温州吴茱萸汤具有温中止呕的作用,可有效缓解消化系统引起的恶心和呕吐症状。

特别适用于因脾胃虚寒、寒湿内滞所致的呕吐、恶心等症状。

2.疏肝理气:温州吴茱萸汤可以疏肝理气,缓解肝胆系统引起的不适症状。

该汤方中的柴胡被认为具有调节肝气的作用,可缓解病理性的肝气郁结、胸闷、烦躁等症状。

3.祛风除湿:温州吴茱萸汤中的红花、苏子等草药具有祛风除湿的功效,可帮助缓解湿气引起的关节疼痛、浮肿等症状。

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湿疹等湿热病症。

4.补脾健胃:温州吴茱萸汤中的人参、炙甘草等中草药具有补脾健胃的作用,可促进脾胃消化功能,缓解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5.舒缓痛经:温州吴茱萸汤对于经期痛经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汤方中的吴茱萸、当归等草药可以活血化瘀,舒缓痛经引起的腹部疼痛和不适感。

三、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1.使用方法:温州吴茱萸汤一般以草药煎剂的形式使用。

根据个人情况,可将汤方中的草药配比加水煎煮后,分数次温服。

2.注意事项:–孕妇、哺乳期妇女和月经期妇女慎用温州吴茱萸汤。

–忌食辛辣、生冷、油腻等食物,以免影响温州吴茱萸汤的药效。

–使用过程中如出现过敏现象,应立即停用并就医。

–没有医生指导时,不宜长期连续服用温州吴茱萸汤,以免出现不必要的副作用。

四、总结温州吴茱萸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草药汤方,具有温中止呕、疏肝理气、祛风除湿、补脾健胃、舒缓痛经等多种功能主治。

根据个人情况,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能够起到辅助调理疾病的作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合理使用温州吴茱萸汤并遵守注意事项,以免出现不必要的副作用。

如有需要,请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

吴茱萸汤降逆止呕

吴茱萸汤降逆止呕

吴茱萸汤降逆止呕【处方】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用法】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

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

食后泛泛欲呕,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凉,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加减】若呕吐较甚者,可加半夏、陈皮、砂仁等以增强和胃止呕之力;头痛较甚者,可加川芎以加强止痛之功。

肝胃虚寒重证,可加干姜、小茴香等温里祛寒。

【方解】本方证乃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所致。

肝胃虚寒,胃失和降,浊阴上逆,故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厥阴之脉夹胃属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胃中浊阴循肝经上扰于头,故巅顶头痛;浊阴阻滞,气机不利,故胸满脘痛;肝胃虚寒,阳虚失温,故畏寒肢冷;脾胃同居中焦,胃病及脾,脾不升清,则大便泄泻;舌淡苔白滑,脉沉弦而迟等均为虚寒之象。

治宜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方中吴茱萸味辛苦而性热,归肝、脾、胃、肾经。

既能温胃暖肝以祛寒,又善和胃降逆以止呕,一药而两擅其功,是为君药。

重用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用为臣药。

吴茱萸与生姜相配,温降之力甚强。

人参甘温,益气健脾,为佐药。

大枣甘平,合人参以益脾气,合生姜以调脾胃,并能调和诸药,是佐使之药。

四药配伍,温中与降逆并施,寓补益于温降之中,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

【运用】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肝胃虚寒,浊阴上逆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食后欲吐,或巅顶头痛,干呕吐涎沫,畏寒肢凉,舌淡苔白滑,脉弦细而迟为辨证要点。

2.3.现代运用本方适用于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头痛、耳源性眩晕等属肝胃虚寒者。

4.使用注意胃热呕吐,阴虚呕吐,或肝阳上亢之头痛均禁用本方。

解析名方:吴茱萸汤,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效,肝胃虚寒者可用

解析名方:吴茱萸汤,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效,肝胃虚寒者可用

解析名方:吴茱萸汤,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效,肝胃虚寒者可用大家好,我是中医老刘今天给大家讲讲名方:吴茱萸汤此方出自《伤寒论》,原文如下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243)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

日三服。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309)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378)2、难点一、吴茱萸汤证究竟是阳明病?还是少阴病?还是厥阴病?亦或是杂病?二、吴茱萸汤证的特异性的表现究竟是什么?是呕吐吗?三、第378条为什么只吐涎沫?会不会吐食物呢?3、讲解在《伤寒杂病论》中,吴茱萸汤证的条文如上,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篇各1条,杂病的呕吐1条。

是否可以认为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和杂病都有吴茱萸汤证呢?看起来确实如此,比如第243条“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语气是很肯定的,属阳明,就是阳明病。

同样,第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语气也是很肯定的,就是少阴病。

反倒是第378条没有说是属厥阴或者厥阴病,但从实际内容来看,却只有这一条是真正的厥阴病。

那我们就要弄清楚,吴茱萸汤证的特异性的表现是什么?从上述4条原文来看,共有的表现是呕吐。

呕吐是吴茱萸汤证的特异性表现吗?也就是说见到呕吐就能用吴茱萸汤吗?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呕吐的实际病位在胃,病机是胃气上逆。

也就是说,吴茱萸汤证可以有呕吐,甚至可以说,吴茱萸汤证必须有呕吐,但呕吐却并不都吴茱萸汤证。

那吴茱萸汤治疗的呕吐有什么特征呢?吴茱萸汤治疗的呕吐必须是肝寒犯胃的呕吐,导致胃气上逆而呕吐的原因是肝寒,即只有肝寒犯胃导致的呕吐才是吴茱萸汤证。

吴茱萸汤证的呕吐必须有肝寒的特征,在呕吐的同时伴有肝寒的特征才是吴茱萸汤证的特异性构成要素。

那么,肝寒的特征又是什么呢?一般而言,就是在肝经循行的部位出现胀痛等,同时有寒象,如怕冷、手足寒冷、呕吐物清稀,甚至冰凉、舌质淡苔白等。

(中医杂谈)浅谈吴茱萸汤

(中医杂谈)浅谈吴茱萸汤

(中医杂谈)浅谈吴茱萸汤蓝月提示:健康靠自己生命属于你检查不成病千万别侥幸异常小指标生病慢悄悄耐心学一点减少大风险劝君提升健康管理学习意识耐心看一篇完整的健康科普这对大家都好!吃饭后就恶心,想吐,有时候还干呕;常常是手脚怕冷不说,时常感到胃里满满的;常常是吃完就会拉肚子,头还疼,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医院各项指标都很好,到底是得了邪病还是……?实际上这些症状在古中医看来是属于脾胃虚寒、浊阴上逆的症状!那么,今晚凡是有这类症状还找不到原因的伙伴,不容错过!跟您聊聊古经方:“吴茱萸汤”一、吴茱萸汤组成剂量:吴茱萸9克、人参9克、生姜18克、大枣4枚。

功能主治: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用于脾胃虚寒或肝经寒气上逆,而见吞酸嘈杂,或头顶痛、干呕吐涎沫.。

这个方的典型特征是:干呕,吐涎沫,头顶痛,手脚凉,胃怕寒凉。

适应病症:1、阳明胃寒,食谷欲呕吐,或者胃脘作痛,吞酸嘈杂。

2、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

3、厥阴干呕,吐涎沫而头痛者。

二、吴茱萸汤加减适合哪些病症?1、胃寒:胃痛时用热物捂按则减轻。

服用别药无效。

吴茱萸9克、人参9克、生姜15克、大枣4枚。

2、慢性胃炎:饮食不容易消化,经常容易呕吐。

胃难受,四肢凉。

吴茱萸9克、人参9克、生姜15克、大枣4枚、加党参15克、反酸加黄连2克。

如果喝凉水后,吐水者,也适用这个方子。

3、头顶头痛:头顶头痛也叫巅顶痛。

痛的时候,呕吐吐涎沫。

时发时止。

怕冷,大便溏稀。

辩证为厥阴肝经引发的头痛。

吴茱萸9克、生姜18克、大枣4枚,拿掉人参,换成党参15克、加干姜15克。

4、眩晕症:医院诊断为内耳眩晕症。

症状为眩晕、耳鸣,天旋地转、吃饭则呕吐,反复发作,欲坐不能坐,欲躺不能躺。

吴茱萸汤加半夏10克。

(最好用姜半夏)5、房事后头痛热痛,呕吐严重。

吴茱萸10克、党参10克、生姜10克、大枣9枚、当归10克、白芍10克,熬10付,一付熬出两袋,吃药后一个半小时后吃金匮肾气丸。

课后福利1、急性扁桃体炎:小柴胡汤加减方柴胡10克、黄芩12克、党参12克、炙甘草6克、姜半夏15克、生姜10克、红枣8克、生石膏15—30克、蒲公英30克、桔梗20克、牛蒡子10克、元参9克、当归6克、连翘9克、金银花15克。

一周一方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原来可以这么广

一周一方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原来可以这么广

一周一方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原来可以这么广吴茱萸汤是中国传统草药方剂之一,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

它由吴茱萸、生姜、陈皮、人参、炙甘草等多种中草药组成,被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和症状。

它深受中医界和患者的喜爱,并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吴茱萸汤最早出现在《伤寒杂病论》一书中,被用于清热解毒、温中散寒的功效。

传统上,吴茱萸汤主要用于治疗伤寒、黄疸以及其他急性感染性疾病。

它能够清热解毒,减轻病症,加快康复。

同时,吴茱萸汤还具有活血化瘀、消积、调理脾胃等作用,被广泛用于中医治疗。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草药疗效的认可和对传统中医疗法的重新关注,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除了传统的治疗感染性疾病,吴茱萸汤还被用于治疗更广泛的病症。

首先,吴茱萸汤被广泛应用于调理胃肠功能。

在中医理论中,吴茱萸汤主要用于温中健脾、行气调中,对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许多患者通过吴茱萸汤治疗,改善了肠胃功能,消化吸收能力得到了提升,食欲也得到了恢复。

其次,吴茱萸汤还广泛应用于调理血液循环系统。

根据中医理论,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异常是很多疾病的根源。

吴茱萸汤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输送,加快病变组织的修复。

因此,吴茱萸汤被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导致的血液循环不畅,如心脑血管疾病、痛风等。

此外,吴茱萸汤还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

中医理论认为,吴茱萸汤能够温通经络,益气活血,对于神经系统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例如,吴茱萸汤可以用于治疗中风后遗症、神经衰弱、焦虑抑郁等症状。

通过调理气血,吴茱萸汤不仅可以改善症状,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吴茱萸汤还可用于调理女性生殖系统。

中医理论认为,女性生殖系统的疾病与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有关。

吴茱萸汤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调理女性子宫、卵巢等器官的功能,改善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肌瘤等问题。

许多女性通过吴茱萸汤得到了疾病的缓解和康复。

总结起来,吴茱萸汤作为传统中药方剂,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

吴茱萸汤临床新用解析

吴茱萸汤临床新用解析

吴茱萸汤临床新用解析作者:本刊编辑部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0年第12期出处汉•张仲景《伤寒论》。

功效温中散寒,降逆止呕。

方药组成吴茱萸9g(洗),人参9g,生姜18g(切),大枣4枚(擘)。

服法与禁忌上4味,以水1 L,煮取400ml,去滓,温服100ml,3次/日。

经方方论吴茱萸辛苦温,有温胃暖肝,降浊止呕的功效。

生姜18g,用量独重,与吴茱萸相合,化饮止呕功著,温胃散寒力强。

配人参、大枣,甘温益胃,有补气助运之功,对中寒气虚,浊阴上泛,食谷欲呕者有良效。

经方新用●吴茱萸汤加半夏12g,赭石15g,陈皮15g,治疗神经性呕吐。

●吴茱萸汤加制南星9g,钩藤30g,葛根30g,川芎15g,治疗神经性头痛,伴颈部强痛者。

●吴茱萸汤加柴胡10g,枳实15g,白芍15g,合欢皮30g,石菖蒲10g,治疗抑郁症。

●吴茱萸汤加桂枝12g,桃仁12g,丹皮10g,元胡15g,川芎15g,治疗经寒腹痛。

●吴茱萸汤加黄芩10g,白术10g,半夏12g,砂仁10g,紫苏12g,治疗妊娠恶阻及胎动不安者。

●吴茱萸汤加桂枝15g,制附子12g,白术15g,枳实12g,川椒12g,治疗中寒胃痛。

医案举例例1患者,女,39岁。

素性孤僻,不善交际,相互交谈,寥寥数语。

一日,姑嫂发生争执,便自生闷气,不过数日,头痛发作,开始两颞部胀痛,后来连及头顶及颈项部,形成一条线似的牵掣作痛,痛重恶心欲吐,手足欠温,心中烦闷,吐物酸苦,胁肋撑胀,舌淡红,苔白,脉象弦紧。

辨证:厥阴头痛,经脉拘挛,风动掣急,浊阴上泛。

治法:温肝降浊,理气舒肝,解痉止痛,和胃除烦。

方药:吴茱萸汤加减。

组成:吴茱萸10g,生姜30g,半夏15g,葛根18g,川芎15g,制南星9g,钩藤30g(后下),枳实15g,白芍20g,甘草12g,茺蔚子20g。

1剂/日,水煎分早晚温服。

复诊:药服5剂,头痛轻,呕吐止,烦闷好转,手足转温,继服5剂,诸症悉除。

例2患者,女,46岁。

吴茱萸汤原文用法用量与原方组成注解

吴茱萸汤原文用法用量与原方组成注解

吴茱萸汤原文用法用量与原方组成注解吴茱萸汤《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用法与原方用量】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伤寒论:243)吴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功效配伍】吴茱萸汤温中和胃,降逆止呕。

方中以吴茱萸辛苦热为主药,既能降肝胃寒逆以祛浊阴,又能疏肝解郁以调达气机,《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

”重用生姜六两助吴茱萸温胃散寒,化饮降逆止呕。

人参、大枣甘平补益胃气。

诸药合用,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但以降肝胃寒逆见长。

上四味药,水煮,去滓,温服,一日三次。

【方证论治辨析】吴茱萸汤治阳明病,胃寒食谷欲呕证。

症见食谷欲呕,或服药后呕吐加重者。

食谷欲呕,病位有中焦、上焦之异,病性亦有寒热之别。

据《伤寒论》第190条云:“阳明病,不能食者,名中寒。

”本证当属阳明寒呕。

大凡中焦有寒,或中焦有寒饮,皆可出现食谷欲呕,因中焦有寒,脾不能运化,胃不能纳谷以降,浊阴反而上逆。

故治用吴茱萸汤温中和胃,降逆止呕。

若服吴茱萸汤后,呕吐反加剧者,盖上焦有热,胃失和降,致食谷欲呕或呕吐,则治宜清热和胃,降逆止呕,当另择善方;假若上焦有热,医者不察,反服用吴茱萸汤,是以热治热,胃拒而不纳,必致呕逆加剧。

【原文】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伤寒论:309)吴茱萸汤治寒邪犯胃吐利证。

症见呕吐,下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本条以少阴病冠首者,因吐利、手足逆冷诸症,类似少阴阳衰阴盛证,治用吴茱萸汤而不用四逆汤,因病属寒邪犯胃的阳明中寒证。

由于脾胃虚寒,升降失职,浊阴不降而上逆,故呕吐;脾虚清气不升而下陷,故下利。

胃虚寒郁,阳气不达四肢,故手足逆冷。

本证阴邪虽盛,但阳气未衰,阳气尚能与阴邪抗争,病见心烦躁扰,难以忍受,故曰“烦躁欲死”。

因病属阳明中寒升降逆乱,故治用吴茱萸汤温中散寒降逆。

吴茱萸汤治疗顽固呕吐

吴茱萸汤治疗顽固呕吐

吴茱萸汤治疗顽固呕吐
顽固呕吐中寒证,治以温中和胃、降逆止呕。

陈某,男,36岁。

初诊:2008年4月29日。

间断呕吐半年余。

患者自诉半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呕吐,量少,多为涎沫,伴有胃内容物,呕吐常持续几日,每日呕吐甚则十余次。

在外院行胃镜检查示:糜烂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曾多次住院治疗,效果不明显,故来我院。

入院症见:呕吐涎沫、巅顶痛、口不渴、四肢欠温、寐差、舌淡红、苔薄、脉沉细、小便可、大便干。

查体:全腹软,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浮肿。

诊其为呕吐,属中寒证。

此为患者素体脾胃虚弱,过食生冷,损伤脾阳,中焦阳虚,浊阴上逆则呕吐、巅顶痛,脾阳虚衰,温煦失职,则四肢欠温,阳虚气血不荣,水气上泛,则口不渴,舌苔脉皆从证。

治宜温中和胃、降逆止呕。

拟方吴茱萸汤。

处方:吴茱萸,党参,生姜,大枣。

水煎服,日1剂,连服7天。

二诊(2008年5月6日):患者自诉服药后无恶心、呕吐,但大便质干如球,自觉畏寒。

前方加火麻仁,黄芪。

水煎服,日1剂,连服7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茱萸汤
方歌:吴茱萸汤重用姜,人参大枣共煎尝,厥阴头痛胃寒呕,温中补虚降逆良。

方义:本证多由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所致,治疗以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为主。

肝胃虚寒,胃失和降,浊阴上逆,故见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厥阴之脉夹胃属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胃中浊阴循肝经上扰于头,故见巅顶头痛;浊阴阻滞,气机不利,故见胸满脘痛;肝胃虚寒,阳虚失温,故畏寒肢冷;脾胃同居中焦,胃病及脾,脾不升清,故见大便泄泻;舌淡苔白滑,脉沉弦而迟,均为虚寒之象。

方中吴茱萸味辛苦而性热,既能温胃暖肝祛寒,又能和胃降逆止呕,为君药。

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为臣药;人参益气健脾,为佐药;大枣甘平,合人参益脾气,为使药。

吴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吴茱萸9g,生姜18g,人参9g,大枣十二枚。

用法:上四味,以水1升,煮取4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日服三次。

加减:若呕吐较甚者,加半夏、陈皮、砂仁以增强和胃止呕之功;头痛较甚者,加川芎以加强止痛之功;肝胃虚寒重证,加干姜、小茴香温里祛寒。

吴茱萸汤的功用主治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

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冷,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运用:本方用于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临床应用以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吐清涎冷沫,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为辨证要点。

吴茱萸汤的禁忌
热呕吐、阴虚呕吐或肝阳上亢之头痛禁用此方。

吴茱萸汤文献摘要
①《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②《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③《金镜内台方议》:“干呕,吐涎沫,头痛,厥阴之寒气上攻也。

吐利,手足逆冷者,寒气内盛也;烦躁欲死者,阳气内争也。

食谷欲呕者,胃寒不受也。

此以三者之症,共用此方者,以吴茱萸能下三阴之逆气为君,生姜能散气为臣,人参、大枣之甘缓,能和调诸气者也,故用之为佐使,以安其中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