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汤症

合集下载

【吴茱萸汤:一方治三经病证】:药...

【吴茱萸汤:一方治三经病证】:药...

【吴茱萸汤:一方治三经病证】:药...2.关于一方治三经病证吴茱萸汤在《伤寒论》中所治包括阳明、少阴、厥阴三. 经病证。

即“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的阳明病证;“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的少阴病证和“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生之”的厥阴病证、虽病在三经有别,症状亦有差异,但其见症均有呕吐,皆与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有关。

且君药吴茱萸味辛性热,入肝、肾、脾、胃经,既能温胃止呕,又可温肝降逆,更可温肾以止吐利,一药而三病皆宜,故可用吴茱萸汤一方以治三经病.5方论选录许宏:“干呕,吐涎沫,头痛,厥阴之寒气上攻也;吐利,手足逆冷者,寒气内甚也;烦躁欲死者,阳气内争也;食谷欲呕者,寒不受食也。

此以三者之症,共用此方者,以吴茱萸能下三阴之逆气为君,生姜能散气为臣,人参、大枣之甘缓,能和调诸气者也,故用之为佐使,以安其中也”(《金镜内台方议》卷8)方有执:“食谷欲呕,胃寒也,故曰届阳明言与恶寒呕逆不同也。

吴萸辛温,散寒下气,人参甘温,固气安中,大枣益胃,生姜止呕。

四物者,所以为阳明安谷之主治也。

上焦以膈言,亦戒下之意。

《寒论条辨》卷4柯琴:“少阴吐利,手足冷,烦躁欲死者,此方主之。

按少阴病吐利,烦躁四甚微之别矣。

…少阴之生气注于肝,阴盛水寒,则肝气不舒而木郁,故烦躁;肝血不于四未,故厥冷;水欲出地而不得出,则中土不宁故吐利耳病本在肾,而病机在肝,不得相生之机,故欲死。

势必温补少阴之少火,以开阴之出路,生死关头,非用气味之雄猛者,不足以当绝处逢生之任也。

吴茱萸辛苦大热,禀东方之气色,入通于肝,肝温则木得遂其生矣;苦以温肾,则水不寒辛以散邪,则上不扰。

佐人参固元气而安神明助姜、枣调营卫以补四末。

此拨乱反正之剂,与麻黄附子之拔帜先登,附子、真武之固守社稷者,鼎足而立也。

若命门火衰,不能腐熟水谷,故食谷欲呕。

若干呕、吐涎沫而头痛,是脾肾虚寒,阴寒上乘阳位也,用此方鼓动先天之少火,而后天之土生,培植下焦之真阳,而上焦之寒自散,开少阴之关,而三阴得位者,此方是欤。

▲吴茱萸汤--证见干呕吐涎沫头痛

▲吴茱萸汤--证见干呕吐涎沫头痛

▲吴茱萸汤--证见干呕吐涎沫头痛
方名:吴茱萸汤
方源:伤寒论
典籍: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使用:只要头痛伴恶心或呕吐涎沫及清水者,我均使用吴茱萸汤的原方;
组方:吴茱萸、生姜、大枣、党参,
功能:药仅4味,却能迅速止痛止吐,且较长时间不再复发(一例至今20年未复发);即使偶尔复发,头痛亦较轻,再投原方仍奏捷效。

病机:关于吴茱萸汤证的病机,古今医家皆归结为肝胃寒凝、浊阴上逆。

这无疑是完全正确的。

评述:但我治愈的不少患者,并不具备甚至不具有肝胃寒凝、浊阴上逆的全身症状和舌脉,有的还伴见一些热象。

若不走方证对应这一条捷径,是不会想到使用吴茱萸汤的。

@育儿小当家zyxkp@快问中医@四合中医#健康头条#。

吴茱萸汤证病机、脉、证

吴茱萸汤证病机、脉、证

吴茱萸汤证病机、脉、证243、食榖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

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吳茱萸湯方:吳茱萸一升(洗)、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切)、大棗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

溫服七合,日三服。

解:素体太阴运化不利之人,吴茱萸汤证传经太阴呕吐。

吴茱萸汤证病机:厥阴阳虚。

脉:沉迟短,左长紧弱芤右短(左右皆不长,左右比较左长右短)。

证:呕吐、头痛等。

吴茱萸汤证寒热夹杂解: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行不息,半表半里为阳出阴之枢机,厥阴为半表半里之阴,厥阴主囚禁、束缚,厥阴阳虚阳出阴枢机不利为本,其标证有二:一是本经阳郁化热,故饥、烦躁、头痛、呕等。

二是传经阳虚,故不能食、手足逆冷、下利等。

吴茱萸汤证脉解: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行不息,半表半里为阳出阴之枢机,厥阴为半表半里之阴,阳郁阴中传经阳虚,故脉沉、迟。

厥阴主囚禁、束缚,阳郁欲伸,故左脉紧芤。

脉左长右短,上热下寒之意,左长应厥阴本经阳郁化热,右短应传经阳虚。

吴茱萸汤方解:吴茱萸味辛性热,温厥阴畅通厥阴阳出阴之枢机。

厥阴阳出阴枢机不利传经太阳宣发不利,用大枣引药入太阳(令吴茱萸之热从厥阴直透太阳之意),用大剂生姜助太阳宣发。

厥阴为阳出阴之所,太阴为阳入阴之所,炙甘草有引药入阴之功,恐其引狼入室、恋湿,故不用炙甘草。

半表半里阳出阴枢机不利,阴化生有碍,故用人参补阴虚。

原文“食谷欲呕属阳明”疑为讹传,正确疑为“食谷欲呕属太阴”。

呕为太阴病外证。

阳明阳虚不欲食,食之不能消。

厥阴病其外证为寒热夹杂证,饥不欲食,证几微之差不可不知。

得汤反剧者:服吴茱萸汤后呕吐反而加重。

吴茱萸汤证饥不欲食病标为寒热夹杂证,黄连汤证、半夏泻心汤证、栀子干姜汤证等寒热夹杂证也可出现饥不欲食、呕。

有雷同之证有雷同之脉,舍脉从证舍证从脉皆失之偏不可从,脉证几微之差不可不知。

吴茱萸汤的功能主治

吴茱萸汤的功能主治

吴茱萸汤的功能主治吴茱萸汤简介吴茱萸汤,是一种传统中医药方剂,由吴茱萸、生姜和大枣等组成,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范围。

吴茱萸汤在中医理论中被归类为温阳化滞的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寒凝血滞引起的疼痛症状,并能够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调节内分泌平衡,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吴茱萸汤的功能吴茱萸汤在中医学中有着多种功能主治,下面将详细介绍吴茱萸汤的功能及其主要治疗的疾病。

1.缓解胸腹疼痛–吴茱萸汤可以温阳化寒,活血通络,对于胸腹疼痛有良好的缓解作用。

–主治胃寒胀痛、腹痛腹胀、胸肋疼痛等疾病,能够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不良症状。

2.调节经期–吴茱萸汤有助于调节月经周期,缓解痛经及闭经等症状。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妇科疾病,能够活血化瘀,改善经血不畅引起的身体不适。

3.提高免疫力–吴茱萸汤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增加抵抗力,预防感冒等疾病。

–主要用于感冒、风寒感冒等疾病,能够温中散寒,改善身体寒冷症状,提高机体免疫力。

4.祛湿化痰–吴茱萸汤有一定的祛湿化痰功效,对湿寒痰饮引起的痰喘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主要用于咳嗽、痰喘、气滞痰阻等疾病,能够活血通络,化痰散结,改善胸闷咳嗽症状。

5.调节内分泌平衡–吴茱萸汤可以调节内分泌功能,改善女性月经不调、内分泌失调等疾病。

–主要用于月经不调、内分泌失调、面部色斑等疾病,能够调理卵巢功能,平衡激素水平。

吴茱萸汤的用法与用量1.用法–将吴茱萸、生姜、大枣等药材放入煲汤锅中,加入适量清水。

–以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慢炖煮1小时左右。

–调入适量蜂蜜或冰糖,根据个人口味酌情添加。

–每日服用1-2次,最好在饭前服用。

2.用量–吴茱萸约10克,生姜约15克,大枣约5枚。

–根据个人情况及医生建议适量增减。

注意事项在服用吴茱萸汤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孕妇禁用–孕妇不宜使用吴茱萸汤,以免影响胎儿的发育。

2.慎用超量–每次剂量不宜过量,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3.遵医嘱–在使用吴茱萸汤时,应根据医生的指导和处方用药,不可自行增加或减少剂量。

(十)吴茱萸汤——阴烦,精神分裂,目赤,孕吐,更年期证

(十)吴茱萸汤——阴烦,精神分裂,目赤,孕吐,更年期证

(十)吴茱萸汤——阴烦,精神分裂,目赤,孕吐,更年期证81阴烦——李颖医案要某,女,63岁。

丙寅春月病手肢疖疮,住院治疗周余,疮愈。

继而变生夜间失眠之苦,服镇静催眠药,反日渐加剧,彻夜烦躁不得眠。

改肌注速效镇静药,病人反夜烦更剧,大声哀叹不休,至天亮方安然入睡,每晚如是。

虽中西药合治,但不取效。

时逾半月余,前邀余试诊。

诊见:病人面色晦暗,手足逆冷,食纳不佳。

语言正常,白日静坐不烦,大便微溏,舌质淡红无苔,双脉沉迟有力。

辨证为肝肾阳虚,中阳不振,浊阴气逆之阴烦(虚烦)证。

治拟温中补虚,降逆散寒。

方选吴茱萸汤:吴茱萸、人参各9克,生姜18克,大枣12枚。

1剂,水煎,日3服。

服药后,病人当夜安然入睡,呼之不醒。

知药中病机,守原方,继服1剂而告痊愈。

1年后访,无复发。

[陕西中医1990,(1):27]按语:病家年高体弱,始病疮疖,多用清热解毒之苦寒剂治之.疮虽愈,则胃气伤,元阳败,虚寒内生,继遂虚烦不得眠。

本应以温中补虚治之,然医者不辨,为烦躁、失眠诸标象所惑虽多法治之,皆非治本,且更伤中阳,阳逾损则阴寒逾盛。

夜为阴之主时,二阴相得重阴之气上逆,扰于神明,则发为阴烦。

表现为夜间烦躁,失眠,彻夜哀叹无休,细审之,则见病人面色晦晴,手足逆冷,食少便溏,舌淡无苔,脉沉迟,一派阴寒内盛之证。

故投吴茱萸汤使肝肾得温,中虚得补,逆降寒散药中病机取效如神。

《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82脏躁——李颖医案崔某,女,54岁。

平素性情抑郁,常烦闷焦躁,喛气叹息,近1年来逐渐加重。

多处投医,均以更年期综合征论治,投以逍遥散、甘麦大枣、百合地黄汤类,皆不奏效。

近十天来,每睡至鸡鸣时分,焦躁烦闷欲死,不自主,胡言乱语,说唱不休,至平旦时分,自觉舌下有津液自生,口舌润,则说唱止。

曾用大剂量镇静抗焦虑药治之,效果不佳,邀余诊之。

诊见:患者面色晦暗,体态虚浮肥胖,脘腹胀满,按之则漏,不欲饮食。

脉沉细而缓,舌淡嫩、苔少。

辨证为少阴阳虚,厥阴气逆之脏躁(更年期综合征)。

吴茱萸汤治少阴阳虚、心悸、四逆、烦躁

吴茱萸汤治少阴阳虚、心悸、四逆、烦躁

吴茱萸汤治少阴阳虚、心悸、四逆、烦躁张某, 女, 30岁, 1991年4月25日初诊。

因计划生育手术后大出血转院至西安某医院治疗后回家。

患者面色白、头痛呕逆、腹胀、气短、心悸、烦躁、恶寒, 动则汗出, 舌淡、苔白腻, 脉沉细弱缓。

辨证:体素虚寒, 冷气随血脱, 阴脱阳损, 心主血, 故气短心悸, 阳虚则神气浮越, 阴虚则阳无所恋, 阴脱阳离, 烦躁自生, 阴浊上冲夹瘀故呕逆腹痛、头疼。

治则:温经、降浊祛瘀。

方药:吴茱萸汤、当归四逆汤化裁。

组成:吴茱萸6g, 党参10g, 半夏10g, 桂枝10g, 当归10g, 白芍10g, 甘草6g, 生姜5片, 香附10g。

二诊:服药后诸症均有好转, 气短心悸阵发, 烦躁自觉从口有冷气吸入, 心窝处有冰感从脐下有一股气上冲至咽下。

脉沉细, 舌苔淡薄, 脉证合参, 拟经所云:少阴上下皆虚治宜心肾同温。

法当回阳益阴, 茯苓四逆汤主之。

方药:党参10g, 附子10g, 干姜10g, 炙甘草10g, 茯苓15g, 2剂。

三诊:服药后四肢保温, 手足心有微汗出, 诸症均减, 精神振作, 拟前方加桂枝、甘草、龙骨、牡蛎, 2剂。

党参15g, 桂枝10g, 炙甘草10g, 附子10g, 茯苓20g, 干姜10g, 龙骨15g, 牡蛎15g, 3剂。

四诊:四逆烦躁已除, 偶有心悸冲逆之感, 脉弦, 苔白, 拟温阳逐饮之剂, 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15g, 桂枝10g, 白术10g, 甘草6g, 半夏10g, 党参15g, 生姜10g, 陈皮10g, 大枣3枚。

2剂。

参考文献:[1]花玺山.中医经方及经典名方临床案例[J].中医杂志,2009,50(S1):7.注:方药使用请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吴茱萸汤(又名茱萸汤)。

吴茱萸汤(又名茱萸汤)。

吴茱萸汤(又名茱萸汤)。

【原文】1.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伤寒论》2.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伤寒论》3.干吐,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伤寒论》4.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5.干呕,吐涎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组成与用法】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七合,日三服。

【功效】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医案】1、经期过长初诊:2005年8月9日。

杜某,28岁,患者因原发不孕就诊,月经史:15岁初潮,周期先后不定,经量较多,9~15天净,5月份经行13天不净,使用妇康片后月经方止,6月份月经不潮用黄体酮针注射后,月经于8月1日来潮,经量中等,至8月9日经量未减,经色鲜红,吃冰西瓜后胃脘疼痛3天,昨又水泻一次,恶心。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温中健脾,止血。

方剂:吴茱萸汤合桃花汤加减。

吴茱萸5g 党参12g 炮姜6g 大枣6个赤石脂20g 阿胶(烊冲)10g 荆芥炭10g,3剂。

二诊:2005年8月12日。

进药一剂,腹泻未作,阴道出血今净,咳痰,纳可,舌脉如上。

治法:化痰止咳。

方剂: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加浙贝10g、蒌皮10g、桔梗6g,3剂。

2、妊娠恶阻初诊:2006年11月16日。

章某,21岁,妊娠64天,B超提示宫内活胎,约9周大小。

恶心,口淡,唾多频吐,纳可,大便稍结。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

治法:温胃散寒降逆。

方剂: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合小半夏汤。

桂枝6g 炙甘草6g 生姜5片大枣6个淡附片3g 半夏10g,4剂。

二诊:2006年11月22日。

症如上,舌脉如上。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方剂:吴茱萸汤合附子粳米汤。

吴茱萸5g 党参10g 生姜6片大枣5个淡附片5g 半夏12g 炙甘草5g 炒粳米30g,4剂。

吴茱萸汤的功效与作用

吴茱萸汤的功效与作用

吴茱萸汤的功效与作用
吴茱萸汤是一种中药汤剂,由吴茱萸、五味子、制首乌、炙甘草组成。

吴茱萸汤具有以下功效与作用:
1. 调节女性生理周期:吴茱萸汤被广泛应用于调节女性生理周期的不调。

它可以通过调节雌激素水平,促进卵泡发育,缓解经痛和不规律的月经。

2. 改善经前综合症:吴茱萸汤对缓解经前综合症症状也具有一定效果。

它可以减轻情绪波动、乳房胀痛、头痛、疲劳和水肿等症状。

3. 保护心脑血管:吴茱萸汤还有促进血液循环、保护心脑血管的作用。

它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预防动脉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4. 抗氧化作用:吴茱萸汤中的吴茱萸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质,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缓细胞老化过程,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5. 调节肝脏功能:吴茱萸汤对调节和保护肝脏功能也有一定的作用。

它可以促进肝细胞再生和解毒功能,帮助肝脏排毒,减轻肝脏负担,改善肝功能。

总之,吴茱萸汤是一种中药汤剂,在调节女性生理周期、改善经前综合症、保护心脑血管、抗氧化和调节肝脏功能等方面具
有一定的功效和作用。

但在使用吴茱萸汤之前,应咨询医生的建议,并严格按照剂量使用。

吴茱萸汤辨证治疗头痛、呕吐、眩晕

吴茱萸汤辨证治疗头痛、呕吐、眩晕

吴茱萸汤辨证治疗头痛、呕吐、眩晕《伤寒杂病论》中有关吴茱萸汤的条文“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组方: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本方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四味药组成,具有温肝降逆之功效。

本方配伍精良,理法严密,药仅四味,却力专效宏,实为治疗肝经虚寒之良方。

临床运用本方的基本病机为肝经虚寒,只要紧紧抓住这一基本病机,可以广泛运用它来治疗临床各科多种疑难病症,且疗效显着。

吴茱萸汤治疗阳明、少阴、厥阴三经病证,组方精练,配伍尤妙,有温肝暖胃、降逆止呕之效。

吴茱萸汤主治虽有病在阳明、少阴、厥阴之别,但其证都有呕吐,说明他证的产生,其病机是一致的,都是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所致。

主治胃中虚寒,食谷欲呕,胸膈满闷,或胃脘痛,吞酸嘈杂,以及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方中吴茱萸味辛苦而性热,归肝、脾、胃、肾经,有温肝暖胃,散寒降浊的功效,是为君药,是组成本方的主要药物,所以用作方名,突出方中温中散寒之效。

重用生姜辛散寒邪,温胃止呕,是为臣药。

人参、大枣补虚益胃,甘缓和中,共为佐使。

诸药合用,共奏温中补虚,消阴扶阳之功,使逆气平,呕吐止,余证自除。

1 头疼张某某,女,45岁,2009年5月10日以头部疼痛一周就诊。

一周前,病员无明显诱因于凌晨四时左右,突然出现头部胀痛,痛势剧烈,难以忍受,不伴有恶寒、发热、恶心、干呕、吐涎沫等症状。

行急诊头颅CT、血流图及神经科医生协查后排除占位性病变,诊断为血管扩张性头痛。

服用曲马多、西比灵等药物后症状略有缓解,但仍较疼痛。

然而至当天上午十时左右,头部胀痛的症状竟然明显减轻,仅隐隐疼痛,已能忍受,整个下午及晚上12点以前症状无明显加重。

第二天凌晨四时,头痛症状明显加重,症状减轻的时间与前一天相同。

此后几天亦是如此循环。

曾服用龙胆泻肝汤、大柴胡汤等疗效甚微。

(八)吴茱萸汤——腹痛,吐利,眩晕

(八)吴茱萸汤——腹痛,吐利,眩晕

(八)吴茱萸汤——腹痛,吐利,眩晕61胃脘疼痛——刘渡舟医案刘某,男,32岁。

有十二指肠溃疡病史,现今右上腹疼痛,每于夜间发作,伴寒战,呕吐酸水,大便反干,舌苔水滑,脉沉弦而缓。

吴茱萸12克生姜15克党参9克大枣12枚当归15克服药一剂,疼痛缓而吐酸减,又加香附、高良姜各6克,三剂后疼痛止。

《临证指南》论:同样的医案读多了,就会在脑中自动生成关键读。

吴茱萸汤,呕吐。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腹胀满。

另外加各种副证和变脉,都能意识,各种副证,只有在主证正确的情况下,才会知道是副证。

辨证错误的情况下,副证就变成主证,而主证就变成了副证。

62腹痛——刘渡舟医案闫某,男,37岁。

有十二指肠溃疡病史,每夜子时十二点钟左右,先左下腹发胀疼痛,继而呕吐酸水,伴寒战,头目眩晕。

夜复一夜,很有规律。

舌质淡嫩,苔白润,脉弦缓无力。

吴茱萸12克生姜12克党参9克大枣12枚当归12克服一剂即效,连服十六剂而愈。

《临证指南》《伤寒掣要》63腹痛——刘景琪医案张某,男,42岁,农民,1982年12月30日初诊。

腹部串痛,恶心呕吐已二年,常觉脐部有气串动,串到后背则后背发胀,串到少腹则少腹痛;串到胃脘,则胃痛、恶心呕吐,每天吐三、四次,吐后胃脘稍舒。

经常心烦。

发作时手足发凉。

脉左沉滑,右沉紧,苔薄白。

辨证:肝寒犯胃,胃失和降。

治则:暖肝和胃,降逆止呕。

处方:吴茱萸18克生姜18克党参18克大枣6个竹茹12克服六剂。

1983年1月12日复诊:服上药后症状大减,串痛消失,近十多天来只吐过一次,脉同前。

又以上方加木香6克服六剂,请症状消失。

《伤寒论》说:'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英汤主之。

”此为胃家虚寒,寒则胃气上逆,出现疼痛和呕吐。

苓友说:“吐为气逝,气逆者,必散之以辛,吴茱萸辛苦下泄,治呕为最,兼以生姜,又治呕圣药。

”《经方验》论:经常心烦,此心烦就是胃寒不降,君火升腾,离根之虚烦。

黄元御医学研究读《伤寒论》学古中医,每天分享三条提纲,研究黄元御学术理论,为每一个想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学者,提供交流的平台。

温里祛寒方之吴茱萸汤

温里祛寒方之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方源】:《伤寒论》【组成】:吴茱萸3克,人参6克,大枣4枚,生姜18克。

【用法】: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1、胃中虚寒。

症见食谷欲呕,胸隔满闷,或胃脘作痛,吞酸嘈杂。

2、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

3、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方解】:胃脘作痛,食谷欲呕,吞酸嘈杂为本方主症,属胃中虚寒。

厥阴头痛,呕吐涎沫;少阴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均可兼见病症。

以上诸症虽各有特点,但其病机同属虚寒。

胃中虚寒,气逆不降,故食谷欲呕,吞酸嘈杂;寒主收引,气机凝结,故胃脘作痛;肝经挟胃,上会巅顶,肝胃虚寒,阴寒上犯,浊阴上你,故厥阴头痛,呕吐涎沫;少阴阳虚,清阳不升,不达四末,故手足不温,吐利频作,并见烦躁欲死。

【按语】:本方以呕吐涎沫、舌质不红、苔白滑、脉细迟或弦细为辩证要点。

现代常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炎、胆囊炎、梅尼埃综合症,原发性高血压,头痛,热身恶阻等。

如呕多者,加陈皮、砂仁、半夏;头痛者,加川芎、当归、白芍;寒甚者,加干姜、附子;腹胀,加砂仁、厚朴;吞酸,加乌贼骨,煅瓦楞子;腹痛,加白芍。

呕吐剧者,宜少量频服、冷服,以免格拒不纳。

有些患者服药后症状反剧,约半小时后可自行消失。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具有制酸、镇吐作用。

能明显抑制胃排空,显著提高小鼠胃残留率,并能抑制离体大鼠胃条的自发运动,对于乙酰胆碱和氯化钡所致大鼠胃条的痉挛性收缩有拮抗作用;能明显降低大鼠的胃液分泌,显著减小其胃酸浓度。

【同名方】:1、《审视瑶函》吴茱萸汤,即本方去大枣,加川芎、半夏、炙甘草、白茯苓、白芷、陈皮构成。

功能暖肝温中,散风止痛,降逆止呕。

主治厥阴经头风头痛,四肢厥冷,呕吐涎沫。

2、《医宗全鉴》吴茱萸汤,由当归、吴茱萸、肉桂、丹皮、半夏、麦冬、防风、细辛、藁木、茯苓、干姜、木香、炙甘草构成。

功能逐风散寒,温经止痛。

主治妇女经行腹痛,胞中不虚,惟受风寒为病者。

经典名方系列之五---吴茱萸汤

经典名方系列之五---吴茱萸汤

经典名方系列之五---吴茱萸汤概述吴茱萸汤,经典名方100首之五。

为温里剂,具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效。

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

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冷,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头痛、耳源性眩晕等属肝胃虚寒者。

歌诀吴茱萸汤重用姜,人参大枣共煎尝,厥阴头痛胃寒呕,温中补虚降逆良。

用量吴茱萸 9g,生姜18g,人参9g,大枣十二枚。

用法上四味,以水1升,煮取4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日服三次。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

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冷,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方义本证多由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所致,治疗以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为主。

肝胃虚寒,胃失和降,浊阴上逆,故见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厥阴之脉夹胃属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胃中浊阴循肝经上扰于头,故见巅顶头痛;浊阴阻滞,气机不利,故见胸满脘痛;肝胃虚寒,阳虚失温,故畏寒肢冷;脾胃同居中焦,胃病及脾,脾不升清,故见大便泄泻;舌淡苔白滑,脉沉弦而迟,均为虚寒之象。

方中吴茱萸味辛苦而性热,既能温胃暖肝祛寒,又能和胃降逆止呕,为君药。

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为臣药;人参益气健脾,为佐药;大枣甘平,合人参益脾气,为使药。

配伍特点温中与降逆并施,寓补益于温降之中,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效。

运用本方用于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临床应用以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吐清涎冷沫,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若呕吐较甚者,加半夏、陈皮、砂仁以增强和胃止呕之功;头痛较甚者,加川芎以加强止痛之功;肝胃虚寒重证,加干姜、小茴香温里祛寒。

禁忌热呕吐、阴虚呕吐或肝阳上亢之头痛禁用此方。

温州吴茱萸汤的功能主治

温州吴茱萸汤的功能主治

温州吴茱萸汤的功能主治一、简介温州吴茱萸汤是中国传统草药汤方之一,由温州名医吴茱萸创制。

该汤方主要由吴茱萸、红花、柴胡、人参等多种中草药组成,经过科学配伍制作而成。

温州吴茱萸汤具有多种药用功效,被广泛用于中医临床治疗各种疾病。

二、功能主治以下是温州吴茱萸汤的主要功能主治:1.温中止呕:温州吴茱萸汤具有温中止呕的作用,可有效缓解消化系统引起的恶心和呕吐症状。

特别适用于因脾胃虚寒、寒湿内滞所致的呕吐、恶心等症状。

2.疏肝理气:温州吴茱萸汤可以疏肝理气,缓解肝胆系统引起的不适症状。

该汤方中的柴胡被认为具有调节肝气的作用,可缓解病理性的肝气郁结、胸闷、烦躁等症状。

3.祛风除湿:温州吴茱萸汤中的红花、苏子等草药具有祛风除湿的功效,可帮助缓解湿气引起的关节疼痛、浮肿等症状。

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湿疹等湿热病症。

4.补脾健胃:温州吴茱萸汤中的人参、炙甘草等中草药具有补脾健胃的作用,可促进脾胃消化功能,缓解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5.舒缓痛经:温州吴茱萸汤对于经期痛经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汤方中的吴茱萸、当归等草药可以活血化瘀,舒缓痛经引起的腹部疼痛和不适感。

三、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1.使用方法:温州吴茱萸汤一般以草药煎剂的形式使用。

根据个人情况,可将汤方中的草药配比加水煎煮后,分数次温服。

2.注意事项:–孕妇、哺乳期妇女和月经期妇女慎用温州吴茱萸汤。

–忌食辛辣、生冷、油腻等食物,以免影响温州吴茱萸汤的药效。

–使用过程中如出现过敏现象,应立即停用并就医。

–没有医生指导时,不宜长期连续服用温州吴茱萸汤,以免出现不必要的副作用。

四、总结温州吴茱萸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草药汤方,具有温中止呕、疏肝理气、祛风除湿、补脾健胃、舒缓痛经等多种功能主治。

根据个人情况,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能够起到辅助调理疾病的作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合理使用温州吴茱萸汤并遵守注意事项,以免出现不必要的副作用。

如有需要,请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

《伤寒论》经方:吴茱萸汤方证案

《伤寒论》经方:吴茱萸汤方证案

《伤寒论》经方:吴茱萸汤方证案刘渡舟:吴茱萸汤医案八则导读:吴茱萸汤是经典的经方,经方家刘渡舟先生是如何运用的呢?胃脘疼痛案一刘某,男,32岁。

有十二指肠溃疡病史,现今右上腹疼痛,每于夜间发作,伴寒战,呕吐酸水,大便反干,舌苔水滑,脉沉弦而缓。

吴茱萸12g,生姜15g,党参9g,大枣12枚,当归15g。

服药一剂,疼痛缓而吐酸减,又加香附、高良姜各6g,三剂后疼痛止。

胃脘疼痛案二某女,32岁。

主诉胃脘疼痛,多吐涎水而心烦。

舌质淡嫩,苔水滑,脉弦无力。

初以为胃中有寒而心阳不足,投以桂枝甘草汤加木香、砂仁,无效。

再询其证,有烦躁夜甚,涌吐清涎绵绵不绝,且头额作痛,辨为肝胃虚寒挟饮。

吴茱萸9g,生姜15g,党参12g,大枣12枚。

服三剂后诸症皆消。

呕吐案周某,男,27岁。

患慢性肾炎而住院治疗,症见:恶心呕吐,泛逆酸水,至夜间则发生寒战,全身振栗如疟,其人面色黧黑,舌质淡嫩,苔薄白而润,脉弦缓无力。

吴茱萸12克,生姜15克,党参9克,大枣12枚。

共服药五剂,呕吐与寒战皆止。

唯肾炎化验仍有蛋白。

呃逆案姜某,女,39岁。

患呃逆,连声不断,声低无力,而且心下逆满,时时气窜作痛,纳呆,神疲乏力,面色萎黄。

舌苔白润,脉弦无力。

此属胃气虚弱,中焦运化无权,肝气挟寒饮冲逆所致。

吴茱萸9g,生姜15g,党参15g,大枣12枚,茯苓9g,桂枝9g,炙甘草9g,陈皮15g。

服药二剂,小便甚利,胃中觉宽,呃逆止而饮食增进。

脘胁胀满案丁某,男,53岁。

胃脘及胸胁胀满,进食后更甚,以致饮食日减,四肢乏力。

舌质淡苔白而滑,脉弦缓无力。

此乃厥阴肝经之水寒上犯胸阳,气闭为胀,必口中多涎。

吴茱萸12g,生姜15g,党参9g,大枣7枚,桂枝6g,厚朴12g。

服一剂则胀满减,胸胁顿觉舒畅。

上方内增加吴茱萸至15克,加半夏、茯苓涤饮和中,共服八剂而愈。

腹包游移案杨某,女,42岁。

所诉之证甚奇,每日天将拂晓时,小腹部隆起一软包如鸡蛋大小,从下往上游移,抵胃脘则呕吐苦水黄涎,伴头目眩晕。

一周一方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原来可以这么广

一周一方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原来可以这么广

一周一方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原来可以这么广吴茱萸汤是中国传统草药方剂之一,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

它由吴茱萸、生姜、陈皮、人参、炙甘草等多种中草药组成,被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和症状。

它深受中医界和患者的喜爱,并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吴茱萸汤最早出现在《伤寒杂病论》一书中,被用于清热解毒、温中散寒的功效。

传统上,吴茱萸汤主要用于治疗伤寒、黄疸以及其他急性感染性疾病。

它能够清热解毒,减轻病症,加快康复。

同时,吴茱萸汤还具有活血化瘀、消积、调理脾胃等作用,被广泛用于中医治疗。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草药疗效的认可和对传统中医疗法的重新关注,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除了传统的治疗感染性疾病,吴茱萸汤还被用于治疗更广泛的病症。

首先,吴茱萸汤被广泛应用于调理胃肠功能。

在中医理论中,吴茱萸汤主要用于温中健脾、行气调中,对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许多患者通过吴茱萸汤治疗,改善了肠胃功能,消化吸收能力得到了提升,食欲也得到了恢复。

其次,吴茱萸汤还广泛应用于调理血液循环系统。

根据中医理论,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异常是很多疾病的根源。

吴茱萸汤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输送,加快病变组织的修复。

因此,吴茱萸汤被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导致的血液循环不畅,如心脑血管疾病、痛风等。

此外,吴茱萸汤还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

中医理论认为,吴茱萸汤能够温通经络,益气活血,对于神经系统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例如,吴茱萸汤可以用于治疗中风后遗症、神经衰弱、焦虑抑郁等症状。

通过调理气血,吴茱萸汤不仅可以改善症状,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吴茱萸汤还可用于调理女性生殖系统。

中医理论认为,女性生殖系统的疾病与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有关。

吴茱萸汤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调理女性子宫、卵巢等器官的功能,改善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肌瘤等问题。

许多女性通过吴茱萸汤得到了疾病的缓解和康复。

总结起来,吴茱萸汤作为传统中药方剂,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

《伤寒论》——吴茱萸汤

《伤寒论》——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用法与原方用量】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伤寒论:243)吴茱萸汤方【原文】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伤寒论:309)吴茱萸汤治寒邪犯胃吐利证。

症见呕吐,下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原文】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伤寒论:378)吴茱萸汤治呕吐,厥阴肝寒犯胃证。

症见干呕,吐涎沫,头痛。

足厥阴肝经夹胃属肝,上贯膈,布胁肋,上入顽颡,连目系,上出与督脉交于巅顶。

厥阴肝经寒邪犯胃,浊阴不降而上逆,故干呕而无物,或见泛泛欲吐;胃阳虚寒,饮停于中而上泛,故口吐涎沫;肝经寒邪及浊阴循经上逆清窍,故头痛,且以厥阴巅顶痛为著。

治用吴茱萸汤暖肝温胃散寒,泻浊和胃降逆。

【原文】呕而胸满者,茱萸汤[1]主之。

(金匮呕吐:8)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功效配伍】吴茱萸汤温中和胃,降逆止呕。

方中以吴茱萸辛苦热为主药,既能降肝胃寒逆以祛浊阴,又能疏肝解郁以调达气机,《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

”重用生姜六两助吴茱萸温胃散寒,化饮降逆止呕。

人参、大枣甘平补益胃气。

诸药合用,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但以降肝胃寒逆见长。

上四味药,水煮,去滓,温服,一日三次。

【医案举例】(1)温载之医案:钟表匠某姓患头痛,常以帕缠头,发时气火上冲,痛而欲死。

外敷凉药,内服清火顺气之品,可以暂安。

旋愈旋发,绵延数年。

因与友人修理钟表,病发,托其转求诊治。

见其痛楚难堪,头面发红,但六脉沉细,左关伏而不见。

乃厥阴肝经真阳不足,虚火上泛。

用清热顺气,只可暂救燃眉,不能治其根本,是以时发时愈。

遂用吴茱萸汤以补肝阳,两剂而愈。

迄今数年,并未再发。

假寒假热,实难分辨,但治病必求其本,乃可根除耳。

[鲁兆麟.二续名医类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364.](2)冉雪峰医案:武昌周某室,年三十八,体质素弱,曾患血崩,平日常至余处治疗。

【每日一方】吴茱萸汤

【每日一方】吴茱萸汤

【每日一方】吴茱萸汤吴茱萸汤出自汉·《伤寒论》组成吴茱萸一升,洗(9g) 人参三两(9g) 大枣十二枚,擘(4枚)生姜六两,切(18g)方歌吴茱萸汤参枣姜,肝胃虚寒是良方,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亦堪尝。

用法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

温服七合,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主治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虚寒呕吐。

阳明胃痛,畏寒喜热,胃脘痞塞,食谷欲呕,吞酸嘈杂;或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或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方解此温中祛寒、补虚降逆之方。

临床使用以干呕,吐涎沫,烦躁,胸闷,头顶痛,手足厥冷,脉沉迟弦细为目标。

呕吐一症,病因种种,首辨寒热,应为至要。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王太仆云:“食入即出,是有火也。

”为因热呕吐之指导理论。

呈食后即吐,伴有口苦,口臭,舌红苔黄,便干尿赤,脉数等胃热症状。

本证呕吐则反之,为中焦虚寒,无阳以化,水饮内生,胃气上逆之证也。

《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多有呕吐清水、涎沫或前日食物,不馊不腐,或伴有脘痛,或呕吐下利并见,及食欲不振,倦怠神疲,眩晕头重,面色晦暗,目胞水肿,畏冷喜热,口鼻气冷,舌淡润,苔白滑,脉沉迟等症状。

虚寒呕吐之辨识,张景岳谓之“无食无火而忽为呕吐者;呕吐无常而时作时止者;食无所停而闻食则呕者;气无所逆而闻气则呕者;或身背或食饮微寒即呕者;或吞酸或嗳腐,时苦恶心兀兀然,泛泛然,冷咽靡宁者;或因病误治,妄用克伐寒凉,本无呕而致呕者;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食入中焦不化者”。

可临床参考之。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309条)与296条“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不同。

吴茱萸汤证病机为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故以呕吐为主,下利呈稀溏粪便,手足逆冷出现于烦躁之先。

而296条之四逆出现在吐利躁烦之后,吐利清水,或完谷不化,或滑脱不禁。

《伤寒论》第243条吴茱萸汤方证浅释

《伤寒论》第243条吴茱萸汤方证浅释

《伤寒论》第243条吴茱萸汤方证浅释《伤寒论》第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译文】病人进食后想呕吐的,属阳明胃寒症,主治可用吴茱萸汤。

若服吴茱萸汤后呕吐反而增剧的,则不属胃中虚寒,而是上焦有热。

本条讲吴茱萸汤证。

这是一个著名的方证,是寒性呕吐的有效方剂之一。

“食谷欲呕”的病变证机是阳明胃寒,浊气不降,寒食相搏,气逆于上。

吴茱萸汤治疗胃有寒饮冲逆诸症。

此前的一些条文,阳明病篇的大多数条文,都是讲热证的,但是本条讲的是寒证,这也是用来与其他条文相鉴别的。

阳明病是典型的热证,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是,本条的方剂,显然是一个热性的方剂。

热性的方剂是治疗寒性的疾病,不可以治疗热性的疾病。

所以,本条方剂显然不能用于热证,不能用于阳明病。

黄帝内经说,寒则热之,热则寒之。

不可犯虚虚实实之戒。

所以,如果是一个阳明病患者,里热证患者,是断不可以用吴茱萸汤这样的热性方剂的。

本条句首并未对患者的证型进行定性,上来就说——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食谷欲呕,就是一吃饭就要呕吐。

呕吐这个症状,可以出现在很多证型中,比如桂枝汤证可以有呕吐,小柴胡汤证可以有呕吐。

桂枝汤的呕一般是偏寒体质的呕,小柴胡汤的呕,一般就是偏热性体质的呕。

这两个就不一样。

判断他们的寒热性质,可以从其他症状来判断,也可以从呕吐物本身来判断,比如,寒性的呕吐,往往没有强烈的酸腐气味,而热性的呕吐,则酸腐难闻。

本条的呕也是寒性的呕吐,所以呕吐物也不会特别酸腐。

当然也会有点味道的。

因为本条方证,多数都有肝气犯胃的问题,本身就比较容易有胃中反酸等等症状。

所以呕吐物也会有点味道。

但是,本条仅仅凭一个食谷欲呕,就判断属阳明,这是有点武断的。

阳明病属里热,而本条明明是寒性的,怎么就属阳明了呢?有注家认为,这个所谓的“属阳明也”,应该是属阳明胃,即胃的毛病。

吴茱萸汤方证原文与解释

吴茱萸汤方证原文与解释

吴茱萸汤方证原文与解释导读:《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汉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那么伤寒论吴茱萸汤证方证原文与解释是什么?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原文】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诠释】食谷欲呕,反胃之作,有因寒因热之不同,从吴茱萸汤方药看,此呕乃寒逆胃腑,浊阴不降。

具体症状必兼胃脘胀满,口吐清水,呕吐涎沫,手足欠温,自觉胃冷如冰,得热则舒,舌淡苔白:脉象沉迟等,治宜吴茱萸汤,温胃止呕。

如果饮用吴茱萸汤反而吐剧,此上焦有热,非吴茱萸汤所主,其症当有,口干燥烦,饮水即吐,舌红苔黄,脉象滑数者,此膈热气逆之故,治当泻心汤为是。

【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呕。

【方药组成】吴茱萸1升(洗),人参3两,生姜6两(切),大枣12枚(擘)。

【服法与禁忌】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经方方论】吴茱萸辛苦温,有温胃暖肝,降浊止呕的功效。

生姜六两,用量独重,与吴茱萸相合,化饮止呕功著,温胃散寒力强。

配人参、大枣,甘温益胃,有补气助运之功,对中寒气虚,浊阴上泛,食谷欲呕者有良效。

【经方新用】(1)吴茱萸汤加半夏12克,赭石15克,陈皮15克,治疗神经性呕吐。

(2)吴茱萸汤加制南星9克,钩藤30克,葛根30克,川芎15克,治疗神经性头痛,伴颈部强痛者。

(3)吴茱萸汤加柴胡10克,枳实15克,白芍15克,合欢皮30克,石菖蒲10克,治疗抑郁症。

(4)吴茱萸汤加桂枝12克,桃仁12克,丹皮10克,元胡15克,川芎15克,治疗经寒腹痛。

(5)吴茱萸汤加黄芩10克,白术10克,半夏12克,砂仁10克,紫苏12克,治疗妊娠恶阻及胎动不安者。

(6)吴茱萸汤加桂枝15克,制附子12克,白术15克,枳实12克,川椒12克,治疗中寒胃痛。

【医案举例】例1李某,女,39岁。

索性孤僻,不善交际,相互交谈,寥寥数语。

一日,姑嫂发生争执,便自生闷气,不过数日,头痛发作,开始两颞部胀痛,后来连及头顶及颈项部,形成一条线似的牵掣作痛,痛重恶心欲吐,手足欠温,心中烦闷,吐物酸苦,胁肋撑胀,舌淡红,苔白,脉象弦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茱萸汤与吴茱萸➢「吃了饭才吐」➢作用于中焦、下焦➢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干呕,吐涎沫,头痛二四三、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吴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三0 九、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三七八、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小半夏汤主之。

➢吴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劈)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食谷欲呕。

很多「吐」的症状,是有事没事都乱吐的,像小柴胡汤证的话,不吃饭也会吐。

可是吴茱萸汤的症状是「平常没事,但吃了饭,就要吐」。

所以,这里的食谷欲呕它本身就是一个辨证点,可以跟很多其它的吐区分开,「吃了饭才吐」,这是一个特征。

属阳明也。

这个属阳明也,历代的很多注家都有意见:「吴茱萸汤是厥阴的药,怎么会是属阳明?」我觉得我们不需要这么苛求。

张仲景他〈阳明篇〉写到这么多次「阳明」,「阳明」常常在张仲景的语感,就是表示「消化轴」──这个病是在消化系统的病──我们这样想就好了。

吴茱萸这味药,我们先讲最大概的部分:吴茱萸,基本上它的药性是辛热的,归经是归在厥阴肝经,这个药它是走肝经的。

男人的疝气或是女人的子宫发炎──男人的疝气先不讲──女人的子宫发炎,属于阴症的很多,这时候吴茱萸就是一个会用到的药,它可以通这整条的足厥阴肝经。

(阴性的子宫发炎)它的药性是辛热的,在我们现在说的所谓「破阴实」的药物里,吴茱萸破阴实的效力是非常具代表性的。

像附子,还分心在补阳气,吴茱萸它是「只专心在破阴实上」,效果是非常顶级的。

(吴茱萸:强力破阴实)我们今天放眼望去,阴实的人非常多,所以吴茱萸简直可以说是现代人的好朋友。

我觉得对很多现在的妇女而言,妇女之宝已经不是四物汤了,只要你会用,妇女之宝是吴茱萸啊!好多妇女病在今天都牵涉到吴茱萸了。

古时候不是这样的;今天的人很阴实。

吴茱萸vs.附子附子这个东西,如果单纯去煮汤的话,它吃起来就像洋芋一样,没什么味道的。

可是吴茱萸的味道就是又呛又辣的,有的人也说它有一股「臊」味,喜欢的人说是咖啡味,不喜欢的人说它是臊臭、有一股苦臭味。

然后它又辛辣辛辣的,它的这个辛辣味,我们说本身就是容平气的调性;而它的树,据说树皮不是褐色的,而是绿色的;吴茱萸又长在它的树梢头。

绿色的一棵树、长在树梢头的果实,臊味又重……大概这样可以确定它是钻到肝经去的了。

入肝经的容平之气,就可以打掉肝经里头的一些不好的东西。

当然,它的作用点不是只在肝,以肝脏为中心轴的整个消化系统它都还可以治得到;用在少阴病,也治得到肾功能衰竭。

吴茱萸这个药的「特质」是什么?我们中国人,九九重阳要登高对不对?登高的时候要把吴茱萸插在地上或佩在身上。

这个东西实在是好,古时候的神仙故事说,有个神仙叫费长房,有一天跟他徒儿说:「你们家快要大祸临头,你们在九月九号那天要赶快从家里逃走、到山上去,然后,身上绑吴茱萸、登高喝菊花酒。

」这个徒儿照做了,当天回到家里一看,唉唷!果然家里的什么猪、狗、牛都死光了……就是瘟疫来了,他们在山上用吴茱萸把它挡下来了。

这个故事其实是有「相当正确」的「象征符号」意义的,怎么讲啊?吴茱萸这个药,最厉害的就是「破阴浊之邪」,或者要说「袪湿浊之痰」也可以。

而且它的走势,是从上往下压的。

阴气、阴浊的湿痰这种东西,本来照道理说是会往下掉的。

可是,有时候这些东西也很厉害,它会沿着身体往上爬,它在身上爬着爬着,当这些阴邪,包住、缠住你的阳气的时候,就会出现吴茱萸汤证。

阴浊之邪这样爬上来的时候,如果我们用吴茱萸这味药,一吃下去,它就立刻把这些东西跟身体分开、然后往下打掉,是很强的一味药;同时又可以顺便通肝经。

但「通肝经」这个效果,我不要特别去强调它,因为吴茱萸不是补药,它是破阴药、专心破阴的破阴药,所以吴茱萸的副作用,例如吃了之后眼睛发干、人燥燥的……这是常有的,我们接下来会讲到。

但,即使有这些副作用,它的药性还是真的太好了。

附子会比较走气,吴茱萸因为它味道重,所以作用在阴的部分就特别多。

吴茱萸汤的辨证:不是热也会烦你如果要以用药的路数,来看吴茱萸通肝经这件事的话,你说一个人有头顶痛,这是厥阴头痛对不对?用乌梅丸、吴茱萸汤、当归四逆汤,这些都是厥阴药,用了都可能有效,你说「那这时候到底要用什么?」看症。

➢如果你是头顶痛又胃酸上逆,这是吴茱萸汤;➢头顶痛又「肚子很饿,可是饭到面前又觉得不那么想吃了」,这是乌梅丸;➢头顶痛又手指冰冷、脉弱到快要把不出来,这是当归四逆汤。

这些都是入厥阴的药方,使用上我们抓主证就可以了。

吴茱萸汤证的主要结构,是「浊阴上逆」这件事情,湿冷湿冷的东西在中焦这里,从肝堆着堆着,堆到脾胃去,这个湿浊之气在这里盘踞着之后,阳明病的这个消化轴会出问题。

可能就是因为这些湿冷的东西堆积在这个地方,你不吃的时候,阴邪它平常不作乱──阳邪很会到处跑,阴邪不太会──所你不吃的时候它不作怪,一吃东西了,身体要消化这些东西,阳气就动了,当阳气要动的时候就不行了,阳气被这些浊阴之气绑住、压住,动不了,所以就只好把食物吐掉了。

吴茱萸汤的这种特征,通肝经这个就不用讲了,比方说我们桂林本讲到「肝脏结」的时候说的两胁痛、脉沉而结,肝脏的脉已经沉下、去而且纠成一坨,这个用吴茱萸汤没问题。

腋下痛、大便难,这个是我们之后会教到的条文,也不太有问题。

我要说的是,桂林古本卷十一里面有一条讲的是少阴病的吴茱萸汤证,它是什么主证?呕吐、拉肚子、手脚冰冷而烦躁欲死,「一个人烦到不行」,吴茱萸汤证的这个特征,实在是很好用!一个人热盛会烦,这个我们都知道对不对?可是你不要忘记,一个人的阳气被阴邪所纠缠的时候,更会烦!所以前面有学喝了桂枝汤「反烦不解者」要刺风池、风府对不对?这是阳气无能摆脱阴气的纠缠,这个时候更加会烦。

辨证点方面,少阴病的那个吐、利或者手脚冷都还没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烦躁欲死。

但,病人可不会直接跟你说「我烦躁欲死」哦,他会说「我痛苦得要命!」、「我觉得我快不行了!」,你也可能是看到病人在床上翻滚挣扎、坐立不安,这些都要认得出来。

如果一个少阴病的病人的主证之中同时有「手脚冰冷」加「烦躁」,你不必管他有没有吐、利、头痛、有没有大汗,吴茱萸汤开下去,几乎都会对。

如果不是感冒,而是杂病的话,这个「手脚冰冷」加「烦」的辩证点,也有百分之八九十以上有效。

我觉得我自己都好会制造吴茱萸汤证,有人在攻击张仲景这一条,说:「吴茱萸这个药,是厥阴药,『少阴病』有什么好烦躁欲死的?这为什么要算到少阴病?」我说,以我制造吴茱萸汤证的方法来讲,它的确可以算到少阴,怎么讲呢?要制造这个少阴病的烦躁欲死要怎么制造?你只要刚感冒的时候,还在桂枝汤、麻黄汤证的时候就吃肾气丸,马上拉到少阴,这个病的阳邪跟阴邪都纠结在一起的时候,你的人就只好在床上挣扎翻滚、烦躁欲死啊!很好制造的。

所以基本上拉进少阴或是拉进厥阴都是可以的,肾气丸三阴都入嘛。

如果是体质本来就湿气很重的、痰饮很多的人,得了少阴病,真武汤能去水、四逆汤能去寒,可是这些汤都不去湿痰!残余的湿气、痰饮,在少阴病的时候,往往会发成吴茱萸汤证的。

卷十一之100条「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这个也很重要,呕吐这个东西,比如说小柴胡汤的主证,有呕而发热、呕而心烦……但是为什么要特别讲到「呕而胸满」呢?其实我们可以说呕吐这个动作,是会损耗人的胸中大气、伤胸阳的,这个人的阳气本来就已经被阴浊之邪纠缠不清了,一吐之后,阳气更少,阴浊之邪是不是更能窜上来?所以吐完之后,不但不松反而更紧,虽然我这样讲,有一点曲解原文,原文是「以胸闷为主,兼且呕吐」的意思才对,但这样「看吐了之后更胸闷」,就蛮好抓吴茱萸汤的主证了。

卷十一之101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那个「涎沫」是我们有时候干呕的时候涌上来的那种酸酸、咸咸的大量的口水,那个口水就是吴茱萸汤证啊!如果你平常就是会干呕的时候,嘴里一堆这种口水的人,那这根本可以说在体质上就是吴茱萸汤证的体质。

有些人的这个「吐涎沫」,是在那个人不是很有意识的状态下,可能是睡醒了之后整个枕头上一大滩口水的,这是吴茱萸汤证。

再加上头痛的话,主证就更好抓了。

这种种的阴浊之气包裹住阳气的问题和症状,种种加在一起,现代人的疾病能打到多少?很多哟。

一般的头痛,可以用袪风、通经络的药去治对不对?但是吴茱萸汤证的头痛,袪风、通经络没有办法。

吴茱萸汤证头痛的这个阴浊上逆,一定要把底下肝脏的阴实挖掉,这个头痛才能收掉,它的特征是什么?如果一个人的偏头痛长年不愈,你可能要问他「痛起来什么感觉?」他如果说「痛得我好想去撞墙!」想撞墙是「烦躁」,这就可以用吴茱萸汤了;「痛得我坐立不安!」这也可以,只要有那种烦躁的感觉夹杂在里头,就可以。

或者是,问他「会不会头痛的时候想吐?」如果会,就最好,那这就是很完整的吴茱萸汤证了,头痛和泛恶心都会在一天之内出现的,打很就很准。

也可以加一点半夏。

主证差不多这样抓。

但各位要知道,这种头痛,如果去看西医,普拿疼拿来当糖吃也不会好啊!止痛药吃到最后都要止痛药上瘾了,但头痛还是不会好。

以治疗路数来讲,这不是西药碰得到的领域。

之后我们再讲吴茱萸汤的推扩的时候,下体痛、痛得坐立不安,这男人、女人都有可能啊,有「坐立不安」就可以用吴茱萸汤,是这样抓主证的;阴浊之邪跟阳气纠缠的时候,人就是会有这种感觉。

各位学的时候,先拿吴茱萸汤治头痛、呕吐、治少阴病,等到练熟了,认得出这个「烦躁欲死」的调调和轻重程度,治其它的杂病,也就会顺手了。

像我小的时候,记忆回溯到我大概两、三岁的时候,我现在是饭后一根烟,小时候我非常开心的事情,是每天晚上吃完饭以后,大人一定会帮我准备一瓶养乐多,吃完饭灌一瓶养乐多,多得意啊!觉得自己好象是王子一样、养乐多是我的「贡品」。

……结果,我四岁的时候就闹偏头痛了!然后,我奶奶就从路边找那种他们信得过的郎中来帮我看,那个老先生就说「你这个是头风!头受风!」所以就开了那种很辛辣的散风药,吃了不知道多久,也都没有好。

我现在回忆起来,才知道那样的小王子,得的是吴茱萸汤证啊!你把我当头风医,在那里散风散了半天!医术不足啊,果然是时方派的。

吴茱萸证的治疗,在经方领域之外、在其它药味之中,很难找得到可以替代吴茱萸的药或方。

我再大一点之后,不太头痛了,但那个头痛一直都没有断掉,时有时无;再到后来就变成很严重的肝阴实,个性超级郁闷、动不动就呕酸水。

肝阴实跟呕酸水这件事,如果你看过某一些心理谘商团体,他们会带你做一种呼吸法,让你躺在那里,然后嘴巴跟鼻子同时吸气吐气,那种呼吸会让人把压抑的情绪散出来,你就可以看到:做这种呼吸的人,呼吸呼吸着,躺在那边口水「哗啦」地吐出来、吐不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