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协同创新中心规制度

合集下载

公司协同创新与团队合作制度

公司协同创新与团队合作制度

公司协同创新与团队合作制度1. 背景和目的本公司深知协同创新和团队合作对企业的发展至关紧要。

为了提高公司的创新本领和团队合作效率,确保项目顺利进行,并实现预期目标,订立了公司协同创新与团队合作制度。

本制度的目的是规范团队成员的行为和职责,明确协同创新和团队合作的原则和要求,促进团队成员的协调搭配和有效沟通,提升整体业绩。

2. 定义2.1 协同创新:公司内部各个业务部门、团队之间共同合作,通过共享资源、知识和经验,整合优势,共同解决问题,推动创新和业务发展的一种方式。

2.2 团队合作:针对特定任务或项目,不同专业背景、技能和经验的成员之间相互搭配、互补优势,共同完成任务并实现预期目标的行为。

3.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全部业务部门和相关团队,并适用于全部公司员工。

4. 协同创新与团队合作原则4.1 每个成员要认同和遵守公司的价值观和使命,为公司整体利益着想,并遵从道德和职业操守。

4.2 敬重和信任:成员之间应相互敬重,相互信任,在沟通和决策中敬重多样性和不同看法。

4.3 共享信息和知识:成员之间应及时、全面地共享相关信息和知识,不绝学习和吸取他人的经验和教训。

4.4 共同承当责任:每个成员都要对本身的工作负责,并乐意与团队成员共同承当团队的成功或失败。

4.5 目标导向:团队成员要明确共同的目标,并向着实现目标而努力,保持高度的学习和进取心。

5. 协同创新与团队合作流程5.1 团队成立在项目启动前,由项目发起人或团队负责人组建跨部门或专业的团队,确保团队成员之间具备合适的技能组合和工作经验。

5.2 沟通与协调团队成员之间应保持乐观的沟通和协调,及时共享项目进展、问题和决策等信息,确保信息的流通畅通。

5.3 任务调配依据团队成员的专业背景和技能,以及项目要求,由团队负责人合理调配任务,并确保每个成员清楚本身的职责和目标。

5.4 合作执行团队成员应相互合作,确保各自任务的高质量完成,并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确保项目定时、按质量完成。

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制度汇编

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制度汇编

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制度汇编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协同创新中心的管理,规范协同创新中心的运作,保障科研和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协同创新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并应得到全体人员的严格遵守。

第三条协同创新中心应本着开放共享、务实高效、规范管理和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推动科研和创新的发展。

第四条协同创新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组织规定,尊重科研和创新的基本规律,维护协同创新中心的良好形象。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五条协同创新中心应设立科学委员会,负责全面指导科研和创新工作的开展。

第六条科学委员会由协同创新中心的主要科研骨干组成,委员会成员由中心主任提名,并报协同创新中心领导小组批准。

第七条科学委员会应定期召开会议,研究科研和创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为协同创新中心的科研和创新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

第八条协同创新中心应设立学术委员会,负责学术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工作。

第九条学术委员会成员由协同创新中心主要科研骨干和外部专家组成,负责举办学术研讨会、学术讲座等学术活动。

第十条协同创新中心应设立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和协调中心的日常工作。

第十一条管理委员会成员由协同创新中心的管理人员组成,负责全面管理中心的人员、财务和设备等日常工作。

第十二条协同创新中心应设立日常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的管理和协调工作。

第三章科研和创新管理第十三条协同创新中心应制定科研和创新工作计划,合理安排科研和创新项目的开展。

第十四条协同创新中心应建立科研和创新项目评审制度,严格把关科研和创新项目的质量和进度。

第十五条协同创新中心应建立科研和创新成果评价制度,及时总结和推广科研和创新成果。

第十六条协同创新中心应建立科研和创新成果奖励制度,激励科研和创新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十七条协同创新中心应积极推动科研和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第四章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第十八条协同创新中心应建立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机制,培养和激励青年科研和创新人才。

创新中心规章制度

创新中心规章制度

创新中心规章制度1. 前言本文档旨在规范和管理创新中心的日常运作,确保创新中心的高效运行和良好的创新氛围。

各创新中心成员应仔细阅读并遵守本规章制度。

2. 创新中心成员2.1 成员要求创新中心成员应具备以下要求:•对创新有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具备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遵守创新中心的规章制度。

2.2 成员权益创新中心成员享有以下权益:•参与创新项目的机会;•获得专业培训和指导;•社区资源的共享;•参与学术交流和合作的机会。

2.3 成员义务创新中心成员应承担以下义务:•遵守创新中心的规章制度;•完成分配的工作任务;•积极参与团队讨论和合作;•尊重其他成员和合作伙伴。

3. 创新项目管理3.1 项目流程创新项目的管理流程如下:1.提案阶段:成员可以提交创新项目提案,并由创新中心进行评估和筛选。

2.立项阶段:经过评估和筛选的项目将进行立项,并进行详细规划和资源分配。

3.执行阶段:项目团队按照规定的计划和目标进行项目执行,定期汇报项目进展。

4.完成阶段:项目团队提交项目总结报告,并进行成果展示和评估。

3.2 项目评估创新项目的评估标准包括:•创新性:项目是否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可行性:项目是否具有可行性和可实施性;•价值:项目是否具有市场价值和社会影响力;•资源:项目所需资源是否满足可行性要求。

3.3 项目管理工具创新中心使用以下项目管理工具:•项目管理软件:用于项目计划、任务分配和进度跟踪;•团队协作平台:用于团队成员的沟通和合作;•文档管理系统:用于存储和共享项目文档和资料。

4. 行为准则4.1 诚信和合作创新中心成员应保持诚信和公正的态度,遵守学术道德和团队合作原则。

不得抄袭他人成果,不得妨碍他人的创新工作,不得泄露机密信息。

4.2 知识产权保护创新中心成员应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他人的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

在参与项目过程中,应签署相关合同和保密协议,确保知识产权的安全和合法性。

xxxx协同创新中心合作协议(校地协同)

xxxx协同创新中心合作协议(校地协同)

xxxx协同创新中心合作协议(校地协同)本合作协议(下称“协议”)由以下各方于xxxx年xx月xx日签订:甲方:[甲方名称]乙方:[乙方名称]丙方:[丙方名称]鉴于:1.甲方是xxxx协同创新中心的创办方,具有优秀的资源和声誉;2.乙方是___,具有丰富的教学和研究实力;3.丙方是xxxx企业,具有创新能力和市场经验;基于相互合作的愿望,各方经友好协商,达成如下合作协议:1.合作范围1.1 合作目标:本协议旨在推动校地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科技创新项目。

1.2 合作内容:各方将在以下方面开展合作:研究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相互支持和合作完成科研任务;人才培养:联合培养研究生和本科生,提供实践机会和资金支持;技术转移: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和商业化,探索合作开发新产品和技术;人员交流:建立定期交流机制,促进人员相互了解和学习;共享资源:分享实验室、设备和文献等资源,提供互惠互利的合作环境。

2.合作方式2.1 本协议约定的合作方式为校地协同创新,各方将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2.2 合作项目的选择和具体实施将通过双方共同研究确定,并在合作协议附表中详细列明。

2.3 合作期限为自协议签署之日起X年。

3.权责条款3.1 各方应按照本协议约定,积极履行合作义务,共同推进合作项目的开展。

3.2 各方在合作过程中应保持紧密联系,及时沟通,共享信息,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3.3 合作双方应妥善保管涉及到知识产权、商业机密等的信息,确保信息的安全和保密性。

4.争议解决本协议履行过程中如发生争议,各方应通过友好协商解决;若协商不成,应提交给双方共同选择的仲裁机构进行仲裁。

5.其他条款5.1 本协议自双方签署之日起生效,并取代之前的一切口头或书面约定。

5.2 本协议的修改或补充须经各方书面签署,且经各方合法代表签字或盖章后方生效。

5.3 本协议的一方未就其在本协议中未能行使的权利或未能履行的义务采取任何行动,不构成对该方行使权利或履行义务的豁免。

联合创新中心管理制度

联合创新中心管理制度

联合创新中心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联合创新中心的管理,提高创新效率,激发员工的创新潜力,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联合创新中心是指由多个单位、企业或组织共同成立,以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人才培养为宗旨,开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技术转移等活动的研究机构。

第三条联合创新中心的管理应遵循科学、民主、规范、透明的原则,实行科学管理、依法管理,保障联合创新中心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

第四条联合创新中心的目标是建立健全的创新体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第五条联合创新中心应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提高创新绩效,实现良性循环发展。

第六条联合创新中心的管理层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服务创新、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创新服务。

第七条联合创新中心应加强与各级政府部门的沟通与协调,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科技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第八条联合创新中心应注重人才培养,建设高水平科研团队,提高创新人才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培养新一代科技人才。

第二章组织架构第九条联合创新中心设置理事会、主任、副主任、办公室、部门、科研团队等职能部门。

第十条理事会是联合创新中心的最高权力机构,负责决定重大事项,审批年度工作计划和预算,监督管理层的工作。

第十一条理事会由联合创新中心的成员单位、企业或组织共同组成,成员单位应指定代表出席理事会会议,全权代表成员单位参加决策。

第十二条理事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议事程序由主席主持,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召开临时会议。

第十三条理事会设主任、副主任,由成员单位推荐产生,负责组织召开理事会会议,领导和指导联合创新中心的工作。

第十四条主任是联合创新中心的核心领导,承担全面领导责任,负责决定联合创新中心的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制定工作计划和预算。

第十五条副主任协助主任工作,协调各职能部门工作,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技术转移等工作。

学院校级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办法

学院校级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办法

学院校级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办法为规范我校协同创新中心的管理,确保我校协同创新中心健康有序运行,扎实推进我校“XXXX计划”,切实提升我校创新能力,根据有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管理机构及其职责协同创新中心坚持统筹、委托与自主管理相结合的模式。

成立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科研处),统筹管理协同创新中心的运行。

各二级学院受学校委托管理牵头组建的协同创新中心。

各协同创新中心依据章程实行自主管理。

相关管理机构的具体职责如下:(一)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主要职责:1.落实XX学院“XXXX计划”领导小组确定的顶层设计、宏观布、统筹协调、经费投入等重大事项决策;2.受理并组织协同创新中心的申请、论证和立项;3.负责制定协同创新中心的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组织协同创新中心的检查、监督、评估和验收;4.负责办理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和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等机构人员的备案工作。

(二)牵头二级学院是协同创新中心的依托单位,主要职责是:1.负责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组织和工作;2.指导协同创新中心成立后的运行管理,成立由二级学院主要领导负责参加的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委员会,协调并解决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落实政策、资金及其他配套条件;指导成立中心理事会;3.根据中心建议,负责向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报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配合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做好协同创新中心的验收与评估工作;4.协调与各参与单位之间的合作等有关事宜。

二、管理与运行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应以学校为实施主体,积极吸纳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以及国际创新力量参与,重点围绕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等四种类型实施建设。

1.XX学院协同创新中心在XX学院“XXXX计划”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协同创新中心采取相对独立的管理体制,制定的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和配套的内部制度等,报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备案。

省创新中心规章制度范本

省创新中心规章制度范本

省创新中心规章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省创新中心的管理,推动科技创新工作,提高创新能力,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省创新中心是省级科技创新工作机构,主要负责协调和组织本省科技创新工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第三条省创新中心的任务是:指导、协调和监督本省科技创新工作;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建设和运营创新平台,服务科技创新需求。

第四条省创新中心成立机构管理委员会,设主任,若干副主任,成员,分管各项工作,负责省创新中心的日常工作。

第五条省创新中心遵循科学、公正、紧密联系实际、服务基层的原则,加强规范管理。

第六条省创新中心的规章制度是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规范,全体工作人员必须遵守。

第二章组织机构第七条省创新中心设立办公室、科研部、项目管理部、信息技术部、宣传部等功能部门,分工明确,协作配合。

第八条省创新中心设立专家委员会,由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组成,担任科技评审和咨询工作。

第九条省创新中心设立创新平台,包括实验室、科技园区、科技孵化基地等,支持创新项目的研发和转化。

第十条省创新中心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保障科技创新工作的数据安全和流畅性。

第十一条省创新中心设立奖励机制,对取得重大创新成果和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第三章员工管理第十二条省创新中心对全体员工实行岗位管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第十三条省创新中心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根据工作表现和岗位需求确定薪酬水平和晋升途径。

第十四条省创新中心对员工进行培训和学习,提供相关学习资源和机会,不断提升员工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第十五条省创新中心建立员工激励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绩效。

第四章项目管理第十六条省创新中心设立项目管理部,负责项目的立项、资金申请、执行、结题等工作。

第十七条省创新中心对项目实行严格管理,要求项目的研发和成果转化符合科技政策和市场需求。

第十八条省创新中心对项目进行过程监督和绩效评估,确保项目按时、按质完成。

校企联合创新中心规章制度

校企联合创新中心规章制度

校企联合创新中心规章制度
《校企联合创新中心规章制度》
校企联合创新中心是学校和企业合作的重要平台,为了有效管理和规范中心的运行,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

首先,校企联合创新中心明确了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

中心设立了管理委员会和工作人员,管理委员会负责中心整体规划和决策,工作人员负责具体的项目运营和管理。

每个成员的职责和权利都被明确规定,以确保中心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其次,中心规定了项目管理和评估制度。

校企联合创新中心作为创新项目的孵化器和推动者,需要建立细致的项目管理制度,确保项目能够按时、高质量地完成。

同时,中心还设置了项目评估机制,对每个项目的成果和效益进行监测和评估,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方向。

此外,中心还建立了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

校企联合创新中心鼓励工作人员参与各种培训和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同时,中心还设立了各种奖励机制,如年度最佳员工、最佳创新项目等,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最后,中心还规定了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与监督。

中心设立了专门的监督部门,对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同时,中心还鼓励员工提出建议和意见,不断完善中心的管理和运行。

总的来说,校企联合创新中心的规章制度对中心的管理和运行起到了重要的规范和指导作用,有利于中心的长期稳定发展和高效运行。

协同创新中心考评与激励机制

协同创新中心考评与激励机制

协同创新中心考评与激励机制脑疾病磁共振成像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规章制度中心考评与激励机制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进一步强化协同创新中心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面向行业产业发展需求,中心通过相关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的选聘,提升中心科学研究的原始性、前瞻性,社会服务的实效性、针对性,并对中心人员实行综合评价机制和退出机制,鼓励竞争,动态发展。

第二条中心人员实行聘期目标管理,期满考核依据合同进行。

对于科研人员的考核,实施以原始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制度。

第二章考核评价管理第三条考核对象。

凡是隶属于中心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实验人员,包括专职与兼职,均被列为考核对象。

第四条考核机构。

中心的科研人员、实验人员由学术委员会负责,管理人员由管理委员会负责。

考核的最终结果上报中心理事会,予以审议通过。

第五条专职科研人员的考核由中心学术委员会负责,采用国际科学界普遍施行的“同行评议”制度。

在世界范围内聘请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作为评议专家,进行定性评价。

科研人员的自评作为客观评价指标。

第六条兼职科研人员的考核由项目团队负责人负责考核。

其中,兼职科研人员主要考核指标包括完成聘期内的各项科研任务,并达到预期目标,同时,需积极参加中心各类的学术交流、工作汇报等会议。

第七条人事关系隶属原单位的科研人员按照合同协议的规定,完成预期的工作任务及目标,并以此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

第八条考核模式。

中心人员的考核采取“分类考核与分层考核”相结合、“自评与同行评议”相结合的模式。

实现人员考核的科学性、公开性、公平性、全面性。

第九条分类考核主要是针对中心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实验人员,按照分类标准予以考核。

分层考核主要是上一层次负责下一层次的考核,不越层考核。

自评主要是被考核对象按照既定的评价考核指标,进行自我评价。

同行评议主要是在世界范围内聘请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作为评议专家,依据被考核对象的岗位职责,以及工作效果和效率加以考核。

第三章考核评价内容第十条中心管理人员与实验人员的考核评价。

XXXX协同创新中心实施方案

XXXX协同创新中心实施方案

XXXX协同创新中心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科技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日益竞争,协同创新成为了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XXXX作为一家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经验的企业,深知聚集各方力量进行协同创新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将成立XXXX协同创新中心,旨在集合内外部资源、开展协同创新活动,提升本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二、目标和定位XXXX协同创新中心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协同创新,加速科技研发和技术转化,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水平,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中心将定位为企业内部创新和外部合作的连接枢纽,为企业创造一个开放、共享、协同的创新环境。

三、中心职能1.内外部资源整合和管理:中心负责整合和管理内外部的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以支持协同创新活动的开展。

2.协同创新项目筛选和管理:中心通过建立项目评估和管理机制,筛选并管理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协同创新项目。

3.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中心建设协同创新平台,提供技术交流、合作对接、知识共享、信息发布等功能,促进各方之间的协同创新合作。

5.人才培养和引进:中心将组织创新人才培训和团队建设活动,同时吸引国内外的优秀人才加入协同创新团队。

四、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1.组织架构:中心设立领导小组,由企业高层领导担任,负责制定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战略和决策;设立管理团队,负责具体的运营管理工作,包括资源整合、项目管理、平台建设等;同时成立专家委员会,由领域专家担任,提供技术支持和评估意见。

2.运行机制:中心将建立项目申报、评审和管理的机制,确保项目的有效推进和管理。

同时,中心将建设信息平台,用于发布协同创新项目的信息、技术需求和合作意向,以促进内外部合作的对接。

五、合作模式和措施1.产学研合作:中心将积极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协同创新模式。

2.行业联盟合作:中心将组织企业参与行业内的联盟组织,加强行业内部的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行业面临的问题。

3.开放创新平台:中心将建设开放创新平台,与其他企业共享研发设备、技术资源等,实现资源互补、优势互补,推动协同创新的发展。

协同创新中心实施方案

协同创新中心实施方案

协同创新中心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全球经济的快速变化,创新已经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为了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和满足客户需求,企业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而协同创新中心作为企业内部创新的重要平台,对于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制定协同创新中心实施方案,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二、目标设定。

1. 提升创新能力,通过建立协同创新中心,打破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促进跨部门、跨领域的创新合作,提升企业整体创新能力。

2. 加强资源整合,整合企业内部各类创新资源,包括人才、技术、资金等,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提高创新效率。

3. 培育创新文化,通过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营造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创新氛围,激发员工的创新潜能,推动企业创新文化的建设。

三、实施步骤。

1. 确立组织架构,成立协同创新中心领导小组,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和权责,建立协同创新中心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

2. 制定创新规划,制定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规划和目标,明确创新方向和重点领域,为后续的创新活动提供指导和支持。

3. 建立创新平台,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整合企业内部的创新资源和信息,提供开放式的创新环境,促进员工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 推动创新项目,组织开展创新项目申报和评审工作,支持优秀的创新项目,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推动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5. 培训与激励,开展创新能力培训和知识分享活动,激励员工参与创新活动,鼓励创新思维和实践,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保障措施。

1. 领导支持,企业高层领导要对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给予充分的支持和重视,为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资源和保障。

2. 人员配备,合理配置专业人才和管理人员,建立专业的创新团队,确保协同创新中心的正常运转和管理。

3. 绩效考核,建立创新绩效考核机制,将创新成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激励员工参与创新活动,推动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4. 风险评估,及时评估创新项目的风险和可行性,制定应对措施,确保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成果的稳健实现。

XXXX协同创新中心实施方案

XXXX协同创新中心实施方案

XXXX协同创新中心实施方案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类型:XXXX协同创新中心实施方案(试行)主管部门(公章):牵头单位(公章):联系人:联系电话:传真:二O一年月日 of prepared, and group volume, and review, and binding and transfer work 8.11 timely do appraisals summary work, strict reward measures. 8.12 safety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based on "safety and prevention first," the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national security law as the criterion, ... Appendix a, company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program信息表中心名称中心类型 ?科学前沿 ?文化传承 ?行业产业 ?区域发展推荐部门,可多个,单位名称牵头姓名年龄职务/职称单位情况牵头人联系电话电子邮箱主要参与单位包括:协同创新体构建与分工、已开展的机制体制改革、资源汇集与获得的支持情况以及取得的主要成效,限500字内,培育组建情况起止时间包括:新的机制体制改革重点、可新增资源与支持情况、人才引进与聘任以及主要研究计划等,限500字内,下阶段主要任务拟申请国家政策与专项经费支持计划curity policy, national security law as the criterion, ... Appendix a, company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programd measures. 8.12 safety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based on "safety and prevention first," the national seof prepared, and group volume, and review, andbinding and transfer work 8.11 timely do appraisals summary work, strict rewar2概述(2000字内)1.建设背景2.总体目标与重点任务3.前期培育组建情况4.下阶段计划开展的重点工作5.预期成效与社会贡献一、建设依据、背景与意义1.1协同创新方向选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2该方向国内外现状与发展趋势1.3我国在该方向科技创新面临的主要机制体制问题 1.4开展协同创新的迫切性与可行性二、总体目标与重点任务2.1近中期发展目标2.2整体发展思路2.3重点建设任务三、申报基础与培育组建情况3.1牵头和主要参与单位的已有基础与影响力注:在人才、学科、科研等方面的基础和代表性工作 3.2协同创新体的基本形式、主要构成与任务分工 3.3已开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和主要措施 3.4人才队伍建设情况3.5创新要素的汇聚情况注:包括国家级或教育部重点平台、基地整合,现有用房、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后勤保障等基础条件 3.6已获得的相关支持情况3.7前期培育取得的其他主要成效四、下阶段计划开展的重点工作4.1新的机制体制改革计划与措施4.2拟开展的主要研究计划与重点任务安排tional security law as the criterion, ... Appendix a, company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programres. 8.12 safety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based on "safety and prevention first," the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nad measuof prepared, and group volume, and review, and binding and transfer work 8.11 timely do appraisals summary work, strict rewar34.3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生培养计划4.4新的资源汇聚计划与措施4.5实施周期与年度计划安排五、中心组织管理保障与政策支持5.1组织机构与职责5.2管理运行方式5.3骨干人员介绍六、政策支持与保障6.1已建立和落实的相关配套政策与措施注:包括部门、行业、地方、高校等已给予针对性的政策支持以及已有的各类国家级基地和教育部平台等6.2希望国家给予的政策支持七、经费需求与筹措方案7.1总体经费需求与测算依据7.2经费筹措及落实情况注:部门、行业、地方、企业、985工程、211工程以及高校自筹和其他方面的投入等表1:来源支持方式金额支持可使用的(含项目名称) (万元) 年限主要范围7.3专项经费总体使用计划注:须扣除筹措经费中可解决的部分后,详细说明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总需求和使用计划、年度需求和使用计划以及协同创新体间的分配计划等。

大学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办法三篇

大学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办法三篇

大学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办法三篇篇一:XXXXXXXX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办法一、总则(一)为加强XXXXXXXX协同创新中心的科学管理,根据《20XX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二)XXXXXXXX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标准:1、科学研究:通过校企、校地结合,组织协同创新项目,并明确任务、联合攻关,产出区域经济社会急需发展,惠及民生的重大研究成果,体现出需求性、改革性、创新性和系统性,促进学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建立知识创新机制,体制创新机制,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机制形成的环境和氛围。

2、人才培养:通过协同创新项目的实施,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通过创新项目研究和吸收多学科领域专家的参与开发,促进最新研究成果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向学科发展、向教学层面转化,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培养XXXX管理高级专门人才;为XXXX的现代服务,向社会有关业界提供以知识更新为主要内容的短期培训;使其成为全国相同研究领域的专门人才库和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3、学科建设:以XXXXXXXX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协同创新中心)为依托,在研究的过程中,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制定学科建设规划,创新研究成果,形成新学科课程基础,有计划地举办全国或国际学术会议、接受国内同行的研究人员,建立图书资料和信息网络等措施,发挥对外学术交流窗口作用,努力建成为本学科的全国学术交流和资料信息基地。

4、咨询服务:通过协同创新项目和承揽应用部门的委托研究课题、吸收XXXXXXXX 行业领域的工作人员参与合作研究、派遣专兼职研究人员担任实际工作部门顾问等措施,面向各级有关政府部门及社会XXXXXXXX行业界开展咨询服务,提高解决重大实践问题的综合研究能力和参与重大决策的能力,建成XXXXXXXX行业的思想库和咨询服务基地。

5、深化机制、体制改革:要把机制创新、制度创新作为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关键,通过建立协同创新项目研究人员聘任制和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形成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竞争创新、“产学研用”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妥善平衡各方责任权利关系,不断探索协同创新机制,在探索高校科研体制改革方面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

校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方案

校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方案

校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方案1. 方案目标校企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旨在促进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搭建一个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知识交流和技术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

具体目标如下:1.搭建高效的校企合作平台,促进双方共同参与创新活动。

2.提升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和市场竞争力。

3.加强高校教师与企业专家的交流和合作,提高教学质量。

4.培养创新型人才,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2. 实施步骤步骤一:规划与准备阶段1.成立校企协同创新中心筹备组,明确建设目标、任务和时间表。

2.调研市场需求和高校科研实力,确定合作重点领域和优势学科。

3.筹集资金支持,包括政府资金、企业捐赠和科研项目经费。

步骤二:基础设施建设阶段1.确定校企协同创新中心的场地和办公设施,提供必要的硬件条件。

2.配备先进的科研设备和实验室,满足科研需求。

3.建立信息化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协同办公。

步骤三:人才培养与引进阶段1.建立校企人才培养机制,制定双向交流和合作的政策措施。

2.开展校企联合培养项目,推动研究生实习和企业员工进修。

3.引进高水平科研团队和专家,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步骤四:项目合作与成果转化阶段1.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共同攻关关键技术和解决实际问题。

2.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或服务,促进产学研结合。

3.提供知识产权保护和商业化推广的支持。

步骤五:评估与优化阶段1.定期评估校企协同创新中心的运行情况和成效。

2.根据评估结果进行优化和改进,提升中心的运作效率和科研水平。

3.加强与其他校企协同创新中心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创新发展。

3. 预期结果通过校企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预期可以达到以下结果:1.科研成果转化率显著提高,为企业提供更多技术支持和创新产品。

2.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得到提升,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3.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关系更加紧密,形成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4.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xxxx协同创新中心规章制度

xxxx协同创新中心规章制度

xxxx协同创新中心规章制度科研组织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xxxxx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实施以任务导向和目标导向为核心的独立性、紧密型科研组织形式,完全按照“承担大项目、组建大团队、构筑大平台、培育大成果、实现高转化”的原则开展,实现中心统筹安排、协同实施;跨国组合、跨界交叉;优势互补、人才互动的良好局面。

第二章科研组织形式第二条中心科研组织形式采取“矩阵式”模式,“横向”以科研课题为依托,实现资源的横向流动,以项目为核心,不同方向的项目团队组建新的团队,联合攻关。

项目的选择主要面向国家急需和行业急需的重大科研课题。

“纵向”以基础研究为核心,培植科研梯队,以“世界一流”为目标,致力于科学前沿的课题研究。

第三章科研项目管理第三条科研项目种类1.国家合作课题;2.国家、省市科技立项及中标课题;3.上级下达的科研项目和研究任务;4.中心级项目课题:指根据本学科、专业工作需要自选的课题;5.合作课题(有经费支持);6.其他项目或课题(相关学会、机构等)。

以上项目的申报,均以中心名义,并由中心统一规划、统一管理。

第四条项目日常管理1.科研项目实施课题负责人制。

各课题组成员可以交叉,跨方向的科研课题,采取双向选择,自由组合的方式进行。

2.课题负责人对课题全面负责,具有管理权。

全面负责课题的进度、经费、人员调配、物资领取、课题奖金分配等工作,按课题进度完成各项任务并接受科学研究部的检查考核。

3.学术委员会每年对课题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

课题组应按时将阶段性小结和评价及工作进程等情况上报学术委员会,每半年至少有一小结。

4.科研课题的研究内容、课题组成员、进度计划及经费预算一经确定,课题组未经配准不得擅自变更或修改,如遇特殊情况需上报中心学术委员会审批。

5.研究工作中形成的所有资料不得短缺,不得据为己有。

未经许可,不得随意摘抄和发表。

第五条实施科研记录档案制,科研记录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名称、方案、人员、进度安排、设备信息、预期成果、经费使用等方面,要求做到及时、准确、真实、完整,作为科研任务考核的参考指标。

XXX协同创新中心(章程)

XXX协同创新中心(章程)

XXX协同创新中心(章程)XXX协同创新中心章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与企业、学术机构、政府等各界资源的合作,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XXX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于xxxx年xx月xx日。

第二条中心是由企业、学术机构、政府和其他社会力量组成的非营利性协同创新组织,致力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资源共享、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提升国家在相关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第三条中心坚持开放、包容、公正的原则,积极引入各方力量参与创新合作,共同促进创新发展。

第四条中心的组织形式为联合体,依法设立,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第五条中心的名称为XXX协同创新中心,统一英文名称为XXX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第六条中心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引导和推动联盟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打破部门壁垒和机构界限,整合社会资源,实现科技信息共享、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

第七条中心的主要活动包括但不限于科技论坛、研讨会、科技创新咨询、人才交流、技术开发及转移、产学研用服务和科技成果评价等。

第二章组织结构第八条中心的组织形式为联合体,联合体成员包括企业、学术机构、政府和其他社会力量。

第九条中心设立管理委员会,由联合体成员推举的董事会组成。

董事会为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制定和审议中心的发展战略、工作计划、章程修订等重要事项。

第十条中心设立秘书处,由专业人员组成,负责中心的日常事务管理、项目推进以及协调各方资源。

第十一条中心设立专家委员会和咨询委员会,由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行业领袖组成,及时提供专业意见与建议,为中心的科技创新提供支持。

第十二条中心可以根据需要设立工作组、项目组等临时机构,协助完成特定任务。

第三章职责与权益第十三条中心的职责包括:1. 组织并促进联合体成员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2. 建立与联合体成员单位之间的联系机制,推动各方资源共享;3. 组织和参与科技项目申报、评审及管理;4. 积极开展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工作,提升创新能力;5. 提供咨询服务、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有效措施,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6. 组织科技论坛、研讨会等交流活动,提高会员单位的科技创新意识和水平。

理工大学“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管理办法

理工大学“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管理办法

理工大学“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简称“2011计划”)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根据XX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XX理工大学“2011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为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按照“地方急需、省内一流”的要求,围绕科学前沿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发挥我校多学科的优势,积极联合省内外创新力量,有效聚集创新要素,构建协同创新模式。

建立一批协同创新中心,培养一批拔尖人才,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为建设鲜明的优秀本科大学的目标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第三条建设协同创新中心遵循“创新引领、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发展”的基本原则,坚持“多元、开放、融合、持续”的运行机制,以协同创新引领我校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第四条协同创新中心实行公开遴选,坚持“扶优扶强”和“择优汰劣”原则,突出,强化优势,目标考核,动态管理。

第二章申报条件第五条根据“2011计划”重大需求的划分,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

协同创新中心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充分利用我校的优势学科,以优秀科技人才为核心,汇聚社会多方资源,大力推进我校与省内外兄弟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地方的深度合作融合,探索建立适应不同需求,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模式。

第六条申请认定的XX理工大学协同创新中心需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方向选择紧密围绕、XX或地方行业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协同创新模式选取合理。

2.已建立了实质性的协同创新体,各方任务明确,职责清晰,建立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机制和形式,形成了良好的协同创新氛围。

3.从协同创新的实际出发,在组织管理、人员聘任、科研考核、人才培养、资源配置等方面开展了有效的机制体制改,方案具体,措施得当,进展顺利,成效明显。

XXX协同创新中心实施方案

XXX协同创新中心实施方案

XXX协同创新中心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创新已成为推动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动力。

为了进一步推动创新研究和合作,提高创新水平,提升领导力和核心竞争力,我们决定建立XXX协同创新中心。

该中心旨在促进各领域的合作与创新,搭建交流平台,打造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

二、中心目标1.提升创新能力:通过培训、研究和合作项目,提高成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推动创新思维和方法的应用。

2.促进合作与交流:搭建平台,促进各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不同行业、企业和学术机构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3.推动科技成果应用:将科技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4.培养创新人才:通过举办培训班、讲座和研讨会等形式,培养和吸引优秀的创新人才,为地方和国家的创新发展提供支持。

三、中心建设1.组织架构:成立中心理事会,由中心主任和各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负责制定中心发展战略、策划和实施创新项目。

2.资源配置:通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为中心提供资金、人力、技术和设备等资源。

3.场所搭建:建立中心办公室和实验室,提供必要的工作空间和设备,确保各项目的顺利进行。

四、运营机制1.项目管理:通过制定项目管理规范,确保项目的高效实施和成果的可复制性。

设立项目管理团队,负责项目的筹备、执行和评估,确保项目目标的达成。

2.信息共享: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收集整理行业和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提供给中心成员,促进创新和合作。

3.创新环境:营造鼓励创新和冒险精神的工作环境,建立奖励制度,激励成员提出和实施创新项目。

4.知识产权保护: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确保成果的权益得到合法保护,鼓励成员开展技术转让和产业化。

五、合作与交流1.开展合作项目:与企业、学术机构和政府部门合作,开展创新项目,共享资源和技术。

2.举办交流活动:定期组织创新研讨会、讲座和培训班,邀请国内外专家分享最新科技进展和创新经验。

3.参与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项目,拓展国际合作渠道,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x协同创新中心规章制度
科研组织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xxxxx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实施以任务导向和目标导向为核心的独立性、紧密型科研组织形式,完全按照“承担大项目、组建大团队、构筑大平台、培育大成果、实现高转化”的原则开展,实现中心统筹安排、协同实施;跨国组合、跨界交叉;优势互补、人才互动的良好局面。

第二章科研组织形式
第二条中心科研组织形式采取“矩阵式”模式,“横向”以科研课题为依托,实现资源的横向流动,以项目为核心,不同方向的项目团队组建新的团队,联合攻关。

项目的选择主要面向国家急需和行业急需的重大科研课题。

“纵向”以基础研究为核心,培植科研梯队,以“世界一流”为目标,致力于科学前沿的课题研究。

第三章科研项目管理
第三条科研项目种类
1.国家合作课题;
2.国家、省市科技立项及中标课题;
3.上级下达的科研项目和研究任务;
4.中心级项目课题:指根据本学科、专业工作需要自选的课题;
5.合作课题(有经费支持);
6.其他项目或课题(相关学会、机构等)。

以上项目的申报,均以中心名义,并由中心统一规划、统一管理。

第四条项目日常管理
1.科研项目实施课题负责人制。

各课题组成员可以交叉,跨方向的科研课题,采取双向选择,自由组合的方式进行。

2.课题负责人对课题全面负责,具有管理权。

全面负责课题的进度、经费、人员调配、物资领取、课题奖金分配等工作,按课题进度完成各项
任务并接受科学研究部的检查考核。

3.学术委员会每年对课题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

课题组应按时将阶段性小结和评价及工作进程等情况上报学术委员会,每半年至少有一小结。

4.科研课题的研究内容、课题组成员、进度计划及经费预算一经确定,课题组未经配准不得擅自变更或修改,如遇特殊情况需上报中心学术委员会审批。

5.研究工作中形成的所有资料不得短缺,不得据为己有。

未经许可,不得随意摘抄和发表。

第五条实施科研记录档案制,科研记录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名称、方案、人员、进度安排、设备信息、预期成果、经费使用等方面,要求做到及时、准确、真实、完整,作为科研任务考核的参考指标。

第四章科研人员管理、评价
第六条科研人员的选聘、薪酬参照《人事管理制度》。

第七条对科研人员实施分类管理模式,建立科研人员档案,时时把握中心的科研人员流动状态,做好科研人员的统筹、分配。

第八条中心对承担教学任务的科研人员,实施“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方式。

一方面,保证专家学者不影响正常的科研任务,另一方面,制定灵活的上课时间和上课方式,可以采取学术讲座、科研报告、项目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精神。

第九条科研人员评价
1.中心针对科研团队的评价,以学术成果与人才培养为主要内容,基础研究团队侧重高水平论文、学生科研水平,应用团队侧重专利和软件登记权等,产学研团队侧重技术推广和社会经济效益,实施年度汇报工作进展,期中(2年)进行考评,不合格团队推出,学术委员会和理事会负责考评。

2.评价注重原始创新质量和贡献,实施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

定量指标在考核内容上对科研人员参加科研项目和临时任务进行级别、类别、项目类型、参与角色等分类设定分数,对获取的成果、专利、标准、获奖论文、论著等进行级别、类别、参与角色等分类设定分数。

定性指标则以科研人员的科研创新质量和贡献为考核内容,由中心学术委员会评估其所取得成果在学术领域的水平,在解决国家重大和行业重大急需问题的贡献。

3.对于探索性较强的基础研究项目,将从科学和创新的规律出发,减少数量和形式的硬性要求,适当延长评价周期,使评价工作和科研本身的规律和特点相适应。

应用研究则应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以技术推动和市场牵引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与集成水平、知识产权产出和经济、社会效益等要素为主要评价标准。

第五章科研经费管理
第十条外来项目课题经费管理
1.科研经费到位后,课题负责人应将开题报告书或协议书、合同书及批准经费的详细预算交中心管理办公室办理立项拨款手续。

2.中心按总经费的40%收取项目课题管理费(国家明确规定的项目除外)。

3.课题完成预期目标并通过有关评审后所余经费,按下述比率分配:
1)余额的60%作为本课题组的科研活动负责人所承担的另一个课题中,两年后结余经费中心收回。

2)余额的40%由中心回收,用于补充中心科研经费。

第十一条中心内部课题经费管理
1.自选或中心下达的课题,经学术委员会讨论,中心主任批准后,课题负责人应按批准经费制定详细的经费预算交管理办公室办理立项、拨款手续。

2.获中心级课题经费者不扣管理费。

3.课题完成预期目标并通过有关评审后所余经费可继续转入其他课题中实用,有效期为2年。

第十二条经费划拨至项目组后,由项目自行支配,主要作为团队建设、运行费(人头费、运行费、日常支出)、科研研究经费、设备购置费、维护费、国内外外交流(访问学者工资)、团队人员激励。

第十三条经费的实用需遵照中心的财务制度。

第六章科研成果管理
第十四条人员在实验或理论上有创造性,有一定科学水平和实用价值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器材、新药物、新理论、新认识等成果,统一由中心知识产权部门统一申报。

第十五条知识产权成果归属。

对于中心专职科研人员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实行方向归属和聘用主题归属相结合。

对于中心兼职科研人员所取得科研成果,将归属中心。

科研成果署名采取“双署名”制,期中第一位应为“xxxx协同创新中心”。

第十六条中心内的各协同体之间可以优先无偿使用中心的科研成果。

第十七条实施科技成果档案归档,归档材料包括审批文件、任务书、委托书、开题报告、设计方案、协议书、合同书;实验研究调查、分析、试制、测试、观测和各类载体的重要原始记录和数据,论文清单、成果申报材料、审批材料、成果奖励文件、成果推广使用证明材料、发明证书、奖励、经费收、支结算等。

第七章附则
第十八条本规定自理事会通过之日起执行。

THANKS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