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说课稿

合集下载

《书愤》说课稿4篇

《书愤》说课稿4篇

《书愤》说课稿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讲话致辞、报告体会、合同协议、策划方案、职业规划、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eport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career plann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书愤》说课稿4篇下面是本店铺收集的《书愤》说课稿4篇书愤说课稿,供大家参阅。

书愤教案-专业文档!

书愤教案-专业文档!

书愤教案【精华】书愤教案4篇书愤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通过充分的“知人论世”掌握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

2.当堂成诵。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诗人情感的把握。

2.难点:与《蜀相》的比较。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回顾学生熟悉的诗歌引入作者: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二、知人论世:作者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少年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

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

“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其时诗人61岁。

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常,这首诗是他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三、朗读课文:注意:节奏、感情基调的把握!四、结合学生自主朗读完毕后的理解鉴赏诗歌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

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书愤教案(优秀6篇)

书愤教案(优秀6篇)

书愤教案(优秀6篇)书愤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七律的特点用用典的含义。

能力目标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情感目标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教学要求教学重点背诵全文,提高对、研讨的鉴赏能力,教学难点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教学方法诵读分析比较课是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关于陆游陆游(一一二五~一二一O),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宋高宗时,试礼部,名在前到,因触怒秦桧,被罢免,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历官隆兴,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建及江南西路平茶监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去职,归老故乡。

二、解题,诵读本诗写于1186年陆洲居山阴时所作,诗中追求壮岁心情,自伤迟幕,致慨世事多艰,小人误车,恢复中原的时机,一去而不可没,结尾诗人并不消沉,以赞颂的口吻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诵读(教读,齐读,背诵)三、分析(一)释题书,写,愤,愤懑,悲愤。

(二)请学生朗读“阅读提示”(三)诗歌分类1、诗歌分类简表(见投影)2、研讨分类(见投影)3、七律常识七律共八句,每句七言,计56字,二,四,六,八句抻韵。

一二句称首联,二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对句最后一字为平声字。

讲究平仄相间。

(1)问:本诗抻何韵、?有什么好处?答:每联第二句押an韵,天成节奏和韵律,读起来回环上口,具有音乐美,给人以情韵流容的艺术感受。

(2)问: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答: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

檀道济传》。

“出师一表” 出自《三国志》。

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尾联用典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推崇,诸氏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尽管蜀汉地狭人少,他仍毅然上表北伐,颂古为了非邻居作者自负为卫国良将,却“报国欲死无战场”。

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将全诗批判的矛头集中到南宗起先的全降派身上,用“千载”名反洁,到现的委婉含蓄,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人教版书愤说课稿

人教版书愤说课稿

人教版书愤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的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人教版书愤》。

这篇文章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说课。

教材分析:《人教版书愤》是一篇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散文,通过作者对书籍的热爱和对知识渴求的描写,展现了书籍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具有积极作用。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书籍的热爱,培养他们尊重知识、追求真理的品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文章主旨,感受作者对书籍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

2. 难点:分析作者通过哪些具体事例和语言表达了对书籍的热爱,以及这种热爱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教学方法与手段: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索文章深层含义。

2.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文章的理解。

3. 情境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与书籍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课题。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或个别朗读,感受文章的节奏和韵律。

3. 内容理解: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

4. 小组讨论:分组探讨作者通过哪些事例和语言表现了对书籍的热爱。

5.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作者,表达对书籍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

6. 情感升华:教师总结,引导学生思考书籍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对书籍的理解和感悟。

2023最新-《书愤》教案(优秀6篇)

2023最新-《书愤》教案(优秀6篇)

《书愤》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勤劳的编辑帮家人们分享的《书愤》教案(优秀6篇),欢迎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书愤》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准确背诵并默写这首诗②赏析《书愤》,掌握从语言和意象等方面赏析古诗的基本方法2.过程与方法③通过对内容、语言等方面的赏析,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④通过诵读、讲析、问答与探究等方法,开展有关的教学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⑤继承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颔联的分析,赏析诗歌意象与语言艺术。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语言,准确把握作者情感。

三、教学准备本课将制作简单课件,辅助教学。

四、教学时间本课计划一课时授完。

(如果课堂活动活跃,讨论深入,超时,那么意象赏析、形象赏析可以放在下节课)五、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亘古男儿一放翁”,这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对陆游的赞美。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陆游的诗歌《书愤》。

并以《书愤》为例,学习鉴赏古诗语言和意象等基本方法。

(二)板写课题《书愤》陆游——例读高中古诗赏析(三)诵读感知指导学生先听录音朗诵,然后集体朗读课文,再分组读、集体齐读。

(四)诗题解读教师明确:书:即书写,愤:心中不平、不满意。

两个字合起来,即:写写我心中的不平。

(()五)《书愤》内容赏析①教师讲析:赏析古典诗歌,首先要理解诗歌内容,而表现内容的诗歌语言具有含蓄性和跳跃性,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补出诗歌的空白。

②师生共同活动指点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解说《书愤》诗句,并补出诗句间的空白,使之连贯流畅。

③教师明确首联:早年由于不懂世事的艰难,那时,我遥望着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真渴望一举收复沦陷的故土。

颔联:曾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瓜洲做通判时,与朝廷军队一起在雪夜里驾驶着高大的战船在瓜洲大败敌军,第二年朝廷军队骑着勇猛的快马,奔驰到西北大散关,赶走了敌人,收复了大散关。

《书愤》语文参赛说课稿

《书愤》语文参赛说课稿

《书愤》说课稿高二语文备课组 ****一、说教材陆游的七言律诗《书愤》选编在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这个单元收录的都是唐宋诗词,第三课选了五首唐宋诗,其中《书愤》是最后一首。

学生在小学学过陆游的《示儿》,初中学过《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诉衷情》,对陆游已经了解,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定为全面深入地了解陆游的生平经历,学习陆游的爱国诗词,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理解陆游等南宋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通过与课后一篇《临安春雨初霁》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诗歌鉴赏中要学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古代诗词是古代诗人心灵的透视,生活的缩影,字里行间流溢着诗人的激情。

可以说,每一个词都经过历练,每一句诗都经过生活的淘洗。

即使平仄声调,也如珠落玉盘。

因此,学习古诗词首先要学会吟诵,,在反复的吟诵中,感知诗词的声韵美,在吟诵中激起想象,体味诗人的丰富情感。

根据上面的考虑,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为:1、知识目标:(1)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的思想感情。

(2)当堂背诵并默写全诗。

2、能力目标:赏析《书愤》,掌握从语言和意象等方面赏析古诗的基本方法3、情感目标:继承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4、重点难点:1.通过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内容。

2.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理解诗人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说教法1、诵读法:作为高二学生从字面上理解《书愤》,应该说难度不大,而且诗歌篇幅短小,那么教学中怎么来教这一课?我采取了以诵读为主,在教学方式上采取“五读”的板块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既是教法,也是指导学法;既充分调动学生情感,又加强课堂容量,由诗人的一首诗到他的很多同一主题的诗,由这一个诗人作品到很多诗人的作品,以“爱国情”这样一个主题统率整个课堂和教学材料,由《书愤》说开去,提炼出“千秋英雄爱国情”的宏大主题。

《书愤》 说课稿

《书愤》 说课稿

《书愤》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书愤》。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代表作之一,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

这首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充分展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从诗歌的体裁来看,它属于七言律诗,格律严谨,语言精练。

在内容上,诗人通过回顾早年的壮志豪情和如今的艰难处境,抒发了对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渴望收复失地的决心。

这首诗在教材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南宋时期的社会背景和诗人的思想情感,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基础,能够初步理解诗歌的大意和情感。

但对于诗歌中深刻的内涵和复杂的艺术手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思考,深入探究诗歌的魅力。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背诵并默写《书愤》。

理解诗歌的大意,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掌握诗歌中运用的借景抒情、用典等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诗歌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

分析诗歌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如借景抒情、用典等。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人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以及这种情感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通用6篇)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通用6篇)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书愤》优秀教学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书愤》优秀教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篇1一、导入介绍陆游诗作及特点,结合《钗头凤》、《示儿》等诗。

二、【作者介绍】陆游(放翁):科举除名——绝恋沈园——载浮载沉——临终示儿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陆游生于1125年,就在他出生的第二年,金兵南侵,他的父亲不得不带着家人南下逃难,九岁时才返乡定居。

这种生活,在陆游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他出生于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官僚家庭,其父陆宰是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

这种家庭环境,对陆游爱国精神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18岁时又师从曾几,不仅学诗,更受到言传身教的爱国教育,20岁时便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

但是,由于君上昏聩,朝廷内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把持朝政,使得全国的抗战形势每况愈下。

观其一生,陆游仕途坎坷,始终没有得到重用。

29岁时赴试,明年复试,由于名列秦桧之孙秦埙之前,且“喜论恢复”,触怒了秦桧,竟被黜落。

其后孝宗即位,起用抗战派人士,赐他进士出身,派任地方通判。

后张浚北伐,终以失败告终。

因陆游曾力说张浚北伐,因此被加上“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山阴故里。

后入王炎幕府担任川陕宣抚使司干办公事(主管视察军政事务),但不到一年王炎被召东归,他被调成都,代理地方官,无所作为。

范成大镇蜀,他被召为成都府参议官,后虽入朝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等职,但十余年间,三遭黜落:在江西任上因拨义仓救灾,以“擅权”罪免官还乡;在淮东任上以“不自检饬,所为多越于规矩”论罢;朝官任上又被诬为“嘲咏风月”而罢黜。

此后二十年中,除了一年起用为史官外,一直闲居在山阴家中。

他的一生,“恢复”之志贯穿始终。

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5篇)

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5篇)

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作者整理了5篇陆游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书愤教案。

《书愤》教案篇一一、说教材《蜀相》和《书愤》分别是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单元第四、五篇课文。

本单元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即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

知人论世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是一首七言律诗。

杜甫作为为“诗圣”,一生经历分为四个时期,留下大量诗篇这样的名家名篇是进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鉴赏指导的较好教材,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学习本单元其他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蜀相》前两联写景,通过精巧的炼字艺术,情景交融,表达了独特的情感和意蕴;后两联抒情,表达了对诸葛亮丰功伟绩的崇敬和思慕,由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不仅表达了诗人杜甫对其的痛惜,而且概括了古今英雄在国家危难之时,有才无命,壮志难酬的悲慨。

《书愤》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单元第五篇课文。

本诗的教学内容定为全面深入地了解陆游的生平经历,学习陆游的爱国诗词,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理解陆游等南宋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二、说教学目标古代诗词是古代诗人心灵的透视,生活的缩影,字里行间流溢着诗人的激情。

可以说,每一个词都经过历练,每一句诗都经过生活的淘洗。

即使平仄声调,也如珠落玉盘。

因此,学习古诗词首先要学会吟诵,在反复的吟诵中,感知诗词的声韵美,在吟诵中激起想象,体味诗人的丰富情感。

根据上面的考虑,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为:(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围绕《蜀相》《书愤》分析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社会角色等一系列文化现象,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品味诗中写景的诗句,体会炼字技巧,把握其中蕴涵的作者情感。

书愤详细教案

书愤详细教案

《书愤》详细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书愤》全诗。

2.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把握诗中的意象与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把握诗中的意象与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分析诗中的典故与历史背景,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陆游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的题目,理解“书愤”的含义。

2.诗歌解读(1)学生自读全诗,感知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2)教师逐句解读,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与表达技巧。

例:【第一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解读:诗人回忆年轻时对世事的看法,认为世事艰难,而中原地区的景色壮丽,令人向往。

【第二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解读:描绘了战争中的景象,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等意象,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悲壮。

【第三句】“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解读:诗人自嘲自己曾立志守卫边疆,但如今已老,镜中的衰鬓先于斑白。

【第四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解读: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忠诚、勇敢的赞美,认为出师有名,永载史册。

3.分析讨论(1)分组讨论,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历史背景,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4.课堂小结5.课后作业(1)背诵《书愤》。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解读《书愤》,使学生深入理解了陆游的爱国情怀,感受到了古典诗词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意象与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同时,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但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资源1.《陆游诗集》2.《古诗词鉴赏词典》3.网络资源:陆游生平介绍、相关诗词解读等。

六、教学时间1课时七、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024最新-陆游《书愤》教案设计优秀5篇

2024最新-陆游《书愤》教案设计优秀5篇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优秀5篇《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十分值得学习,该页是勤劳的小编为家人们分享的陆游《书愤》教案设计优秀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书愤篇一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国仇未抱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

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

上句指此。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

下句指此。

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

“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

”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

“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

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

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

《书愤》教案(优秀3篇)

《书愤》教案(优秀3篇)

《书愤》教案(优秀3篇)书愤教案篇一一、教学目的1.通过充分的“知人论世”掌握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

2.当堂成诵。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诗人情感的把握。

2.难点:与《蜀相》的比较。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回顾学生熟悉的诗歌引入作者: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二、知人论世:作者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少年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

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

“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其时诗人61岁。

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常,这首诗是他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三、朗读课文:注意:节奏、感情基调的把握!四、结合学生自主朗读完毕后的理解鉴赏诗歌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

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书愤教案(通用10篇)

书愤教案(通用10篇)

书愤教案(通用10篇)书愤教案 1一、教学目的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情感。

2.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

2.白描、对比等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步骤:教学过程一、导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每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几乎他的每一首诗歌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下面让我们从他的《书愤》中一起感悟。

二、作者介绍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主要诗作《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等。

三、背景介绍: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书:书写;愤:悲愤。

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诗歌鉴赏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2.师问: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事”。

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写出来试加以分析。

生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

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州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

书愤教案五篇

书愤教案五篇

书愤教案五篇书愤教案五篇书愤教案篇1 一、介绍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书愤》教案。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二、背景介绍: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陷落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屡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绝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书:书写;愤:悲愤。

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三、讲析:总说: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

它借北望中原,回忆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炽热的战斗生活。

并由此府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慨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首联:慨叹国事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

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

“艰”字有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斥和迫害。

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

它是诗人“愤”的根。

下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

颔联:连用六个名词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

“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

两句都写当年壮观的战争成功的场面,这说明南宋人民有才能打退金人,这两句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诗人壮年时期生活的回忆。

形象地说明了作者的理想,写出了诗人青壮年时期战斗生活的向往,教案《《书愤》教案》。

他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炽热的战斗生活。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前半局部。

回忆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

板书设计:首联:点题,追述青年时的豪情壮志颔联:连用六个名词,描绘当年两幅气壮山河的抗金场面。

书愤说课稿

书愤说课稿

书愤说课稿《书愤》说课稿一、教材学生特点古典诗词,语言简练,句式多变,技巧多样,认知难度大,。

文学鉴赏对学生能力要求高,学生不仅要理解诗词内容,还要从文学角度欣赏诗词,逐步形成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单元教学理念《书愤》选自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第七课《近体诗六首》。

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花园里的奇葩,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高峰。

学习诗歌不仅能欣赏情质兼美的文字,了解古代瑰丽的文化,还能陶冶性情,感悟生活。

鉴赏诗歌是感情与认知相统一的精神活动,要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反复诵读,理解大意,注意题目,抓住诗眼,边读边提出问题,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联想探究它的意境,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言外之意。

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诗言志,诗歌多是写景、叙事、抒情、言志,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把握诗题“愤”字的含义熟读背诵重点:“愤”的内涵,体会陆游诗的风格难点:壮志未酬的忧愤与立誓报国的情感四、导入课题八年的“安史之乱”使盛唐由盛转衰,杜甫、刘禹锡、白居易、杜牧等中晚唐诗人在诗中多有表现“国破山河在”的感伤,国运衰微的感叹及自己不得志的苦闷。

南宋,又一个不能让文人平静视之的朝代,“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岳飞壮怀激烈,“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挑灯看剑。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又一位爱国诗人慷慨悲凉!他就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今天我们来完整地学习陆游的《书愤》。

五、背景及作者* 按照“知人论世”的原则,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与作者的经历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做诗歌鉴赏题时看题目,看诗歌,看注释。

六、反复诵读*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多次的感性经验积累达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所以诗歌鉴赏也需要一个“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过程,反复诵读就是千百度寻觅主题情感的重要途径。

我指导学生分四步诵读:首先,听朗读,感受节奏语气(规范诵读,激发学生思维、感情,使课堂更具感染力)其次,自渎,看注释(结合注释,理解大意,为进一步鉴赏铺路)然后,齐读,体会情感(深入体会诗人情感,推进课堂气氛)最后,再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组讨论,组织语言,准备上讲台发言)七、鉴赏问答* 学生只有成为课堂的主体,老师成为引导者,学生自主探究的道路才能延伸得更长,兴趣才能得以激发和保护。

《书愤》优秀教案

《书愤》优秀教案

《书愤》优秀教案哎,说到《书愤》,那可是我小时候最爱读的一首诗了。

每次读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我都能想象到那个激昂的场景,诗人杜甫在战乱中,得知国家有好转的消息,激动得泪流满面。

先来聊聊杜甫,这位老兄,长得嘛,据说是瘦高个,一脸的忧国忧民相。

他那会儿,唐朝可是内忧外患,战火连天,他呢,就在这种环境下,写下了无数反映民生的诗篇。

咱们今天要分析的这首《书愤》,就是他在成都时期写的。

哦,对了,得先给大家普及一下背景。

当时,杜甫在成都的草堂住了下来,虽然生活清苦,但他依然心系国家,忧心忡忡。

这首《书愤》就是在这种心情下创作的。

好,现在我们进入正文。

首先,“剑外忽传收蓟北”,这句诗里的“剑外”指的是成都,因为成都地处剑门关之外。

而“收蓟北”呢,说的是唐朝军队收复了蓟北地区。

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激动得眼泪都出来了,那场面,真是感人至深。

接下来,“初闻涕泪满衣裳”,这里的“初闻”就是一开始听到这个消息,杜甫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他想到自己为国家付出的努力,想到那些为国家献身的战友,怎能不泪流满面呢?咱们再来聊聊诗中的意象。

比如,“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里的“白头”指的是杜甫自己,他已经年迈,头发花白。

而“搔更短”则是形容他焦虑不安,不停地挠头。

最后,“浑欲不胜簪”,意思是连发簪都插不上,形容他心情沉重。

在这首诗中,杜甫还运用了对比手法。

比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里的“国破”指的是国家破败,而“山河在”则是对国家未来的希望。

而“城春草木深”则是形容成都的春天景色,生机勃勃,与国家的破败形成鲜明对比。

同学们,读这首诗的时候,你们有没有感受到杜甫的爱国情怀?有没有被他的激情所感染?我觉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杜甫的才华,更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

最后,我想说,杜甫的《书愤》是一首充满激情、富有哲理的诗。

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诗人的担当,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像杜甫一样,心怀国家,热爱生活,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个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书愤教案范文五篇

书愤教案范文五篇

•••••••••••••••••书愤教案书愤教案范文五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书愤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书愤教案篇1【教学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意蕴美。

2、理解诗人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

3、掌握诗歌借景抒情、运用典故等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一、导入新课爱国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

屈原、杜甫和陆游是有代表性的三个诗人。

在屈原的作品中我们学习了《湘夫人》,杜甫的作品中我们学习了《蜀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陆游的《书愤》。

二、作家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常常谈论国难国耻以至痛哭流泪,饭都吃不下。

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他的老师也都是有骨气的人。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他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从小饱受战乱的苦难,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

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

直到秦桧死后三年(1158)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

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见,赐进士出身。

历任镇江、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

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

后被劾去职,归老山阴故乡。

他“身杂老农间”,为农民送医送药,与农民结下浓厚的情谊。

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他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

陆游《书愤》讲课稿

陆游《书愤》讲课稿

诵读提示和整体感知
这首诗是《书愤》的同期作,但风格不同: 《书愤》严肃而激愤,这一首则不乏诙谐意味。 这种诙谐其实是以轻松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忧 愤。诗的主旨是写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冷淡心情, 这是现实政治的黑暗在作者心上的曲折反映。 读这首诗的首尾两联要从容一些,有感慨兼自 嘲意,但不是真的嘲笑自己,而是嘲讽当时的 官场;中间两联要读得轻快,然而不是真有闲 情逸致,不过是聊作消遣罢了。
• 于是,在你61岁的时候,在你的书房, 在你的窗前,在你纵横万卷诗书之时,你 想念三国的诸葛孔明,你想他当年怎样力 主北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你想念 《出师》一表中的恳切浩荡之气。你想, 在千年的过往英雄之中,试问有几人可与 诸葛伯仲之间,那帮主和派嗷嗷不已的群 凶自不必说了,而你胸中的百万雄兵,你 那词句铿锵的《出师表》,又是怎样的被 遗落?而今又在何方?
你的对手在大宋的朝廷里,他们躲在阳 光射不去的最潮湿的角落,他们附着那个 姓赵的家伙,一遍又一遍地算计你,让你 满手的力量无法释放,让你的剑抽不出来。 无路请缨,空怀长风;欲死报国,不见战 场。你只能在那个名叫大宋而其实很软很 弱的国度里,把那段长城在内心里修筑, 巍巍浩荡,坚不可摧。但岁月的侵蚀终是 抵挡不了,时光使你的貂裘暗淡了光色, 使镜中如霜的鬓发更接近秋天。
写作背景

《书愤》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
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乡山阴(今浙江
绍兴)赋闲了5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
任命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这首七律即
写于此时。
1.纵观全诗,诗人“书”了哪些事? 2.作者有哪些忧愤? 3.本诗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愤》说课稿高二《书愤》说课稿《书愤》说课稿1一、说教材陆游的七言律诗《书愤》选编在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第三课,这个单元收录的都是唐宋诗词,第三课选了六首唐宋诗,其中《书愤》是最后一首。

学生在小学学过陆游的《示儿》,初中学过《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诉衷情》,对陆游已经了解,本课前五首诗中有王维的《山居秋暝》、杜甫的《登高》《蜀相》、李商隐的《锦瑟》,学生对律诗的特点也已经了解了。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定为全面深入地了解陆游的生平经历,学习陆游的爱国诗词,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理解陆游等南宋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诗歌鉴赏和默写也是高考中的一个大板块,所以再设计两个高考练习题。

古代诗词是古代诗人心灵的透视,生活的缩影,字里行间流溢着诗人的激情。

可以说,每一个词都经过历练,每一句诗都经过生活的淘洗。

即使平仄声调,也如珠落玉盘。

因此,学习古诗词首先要学会吟诵,,在反复的吟诵中,感知诗词的声韵美,在吟诵中激起想象,体味诗人的丰富情感。

根据上面的考虑,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为:1、知识目标:(1)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的思想感情。

(2)当堂背诵并默写全诗。

2、能力目标: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3、情感目标: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高尚人格。

4、重点:诵读,通过反复的诵读体会诗人蹉跎岁月、壮志未酬而又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情感。

5、难点:典故的运用。

二、说教法1、诵读法:作为高二学生从字面上理解《书愤》,应该说难度不大,而且诗歌篇幅短小,那么教学中怎么来教这一课?我采取了以诵读为抓手,在教学方式上采取“五读”的板块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既是教法,也是指导学法;既充分调动学生情感,又加强课堂容量,由诗人的一首诗到他的很多同一主题的诗,由这一个诗人作品到很多诗人的作品,以“爱国情”这样一个主题统率整个课堂和教学材料,由《书愤》说开去,提炼出“千秋英雄爱国情”的宏大主题。

教师应对诵读有具体指导。

2、探究式学习:(1)教师提出问题,大家共同探讨,深入了解课文。

(2)学生提出疑惑,教师点拨。

三、说学法:(1)学生在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的基础上,从诵读入手,大声朗读,带着感情朗读,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

然后将古诗改写为现代诗,在改写中了解诗歌的内容。

做到当堂背诵默写。

(2)针对教师的提问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回答,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学生提出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同学或者教师解答,多方面理解课文。

四、说课堂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请两个学生分别背诵陆游的《示儿》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让学生明确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

(二)介绍陆游的生平经历及南宋的历史背景(用投影打出)(三)诵读1、吟读:体会情味,入文入境阶段方式:教师范读,学生自由吟读,听朗读录音,个别吟读,学生老师评点,齐吟。

教师在学生读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吟读要求,然后进行细致的指导。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听朗读录音、教师点评,强化吟读的要求,在学生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点拨,学生掌握吟读的要领。

2、译读:理解内容,披文入情阶段这个环节接通了古典诗与现代诗,不仅让学生入情,并且觉得有趣味有挑战性,可以玩味;学生分组活动,全班交流,老师评价,突破难点。

(学生改写完后用投影打出,供学生参考)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豪气如山。

曾记得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

有谁能像孔明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3、背读:积累语言阶段为了便于找到背诵的规律,先思考讨论一个问题:这首诗被称为是陆游“一生感情(爱国)经历的艺术概括”,请找出诗歌中陆游的.情感经历。

(板书内容要点、作者感情线索)然后,自由背读,齐背。

4、说读:思考探究阶段教师提问(1)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2)关于对“气如山”的理解:资料注释认为“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气如山”是“北望被金兵占领的大好河山,心中的郁愤堆积如山”之意。

你同意“气愤堆积如山”这一说法吗?(3)本诗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具体说说。

(对比、用典。

)学生自由提问,教师或者其他同学解答。

5、联读《书愤》所反应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系同时代其他诗人作品回答。

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诗词中找出类似的诗句。

(用投影打出)1、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2、辛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3、岳飞《小重山》: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这三位诗(词)人,他们的志向都是一致的,“天下事”也好,“功名”也好,指的都是收复中原的大计。

而他们的遭遇也惊人的相似,陆游是“已先斑”“鬓先秋”、辛弃疾是“可怜白发生”、岳飞是“白首”。

可见悲剧并不是陆游一个人的,报国无门、请缨无路、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是南宋所有有志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志士们共同的悲剧,甚至直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以身殉国。

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们的悲怆是英雄们共同的悲怆,陆游终生没有解开的情结不是他个人的情结,而是所有南宋爱国志士们共同的情结。

(四)高考仿真练习1、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全诗共分两层,前四句是回顾往事,表现青壮年时期的抗敌豪情和战斗经历,后四句写不被重用的悲愤和壮心不已的感情。

B、第二联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值得纪念的往事,字句里充满了战斗的豪情,又含有激愤和辛酸。

C、“千载谁堪伯仲间”,既赞扬诸葛亮无人可及,又表现了渴望效法诸葛亮干一番“北定中原”的大业的愿望。

D、全诗感情沉郁,气韵雄厚,与李白诗风相近。

(五)知识积累:陆游的名句(用投影打出)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冬夜读书示子聿》)3、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临安春雨初霁》)(六)背诵默写检查:叫三位同学上黑板默写全诗,其他同学在下面默写。

注意几个容易写错的字:“那”“洲”“渡”“斑”。

(七)课外写作:我心目中的陆游(不少于600字)五、板书设计书愤陆游首联:早年的雄心壮志;愤——义颔联:恢复之志具体化;愤——悲联: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愤——忧尾联:自比诸葛亮,表明恢复志向愤——忠《书愤》说课稿2【学习要点】1、探究诗歌的结构。

2、通过对比阅读探究有相同因素的诗歌的情感手法的不同。

☆课堂探讨☆要点一:探究诗歌的结构。

【探究活动】1、律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

请你结合《书愤》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教师释疑】这是一道探究诗歌的的结构章法的题目,律诗十分讲究起承转合,注意和意境主旨的联系。

【讨论明确】《书愤》的起句,“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

从章法上说,点明了诗题中的“愤”字,这“愤”是贯穿全诗的意脉。

结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诗人以《出师表》中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勉,表明至死也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大志。

诗人悲愤而不绝望。

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

要点二:探究诗歌的情感。

【探究活动】1、《临安春雨初霁》(参见“相关链接”)与《书愤》作于同一年,诗中也有对“世事”的感慨,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这两首诗在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教师释疑】这是一道探究诗歌的异同的题目,所给的材料基本有相似的地方,或是题材相近,或是作者相同,抑或是抒情的手法有相似之处,答题时要抓住诗歌的侧重点进行分析。

【讨论明确】这两首诗都写于1186年,陆游在被罢官六年后被重新起用,宋孝宗任命他权(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

《书愤》这首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

全诗以“愤”为意脉,沉郁顿挫,深沉蕴藉。

《临安春雨初霁》这首诗就是在这种心情支配下在临安写的。

这首诗的首联表示对仕途的厌倦与失望,并透露客居京华的懊悔;颔联用明媚的春光作背景,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颈联呈现一个极闲适的境界,却在背后,藏着诗人壮志未酬的感慨与牢骚;尾联是自我解嘲,悲愤之情见于言外。

可见,在内容上,这首诗借写江南春雨和书斋的闲适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和不得志的悲愤与牢骚,在风格上,如果说《书愤》近似杜甫的话,这首诗更近似苏轼的一些作品,写得优美动人,富于情趣。

【探究活动】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在歌咏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教师释疑】这是一道探究诗歌的异同的题目,所给的材料基本有相似的地方,或是题材相近,或是作者相同,抑或是抒情的手法有相似之处,答题时要抓住诗歌的侧重点进行分析。

【讨论明确】《书愤》和《蜀相》有相似之处,要说不同,在歌咏诸葛亮功绩方面,《蜀相》着重诸葛亮的“功盖三分国”,“天下计”和“老臣心”;《书愤》着重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出的精神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抒发个人感情方面,杜甫主要是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而陆游则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立功业。

在表现手法上,《蜀相》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全诗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间,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

而《书愤》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写得大气磅礴,笔力雄健。

可见,两诗风格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区别。

【课堂提升】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宋]郭震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吴越等地。

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

生卒年生平不详。

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5分)【答案】韦庄在诗中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

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死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