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导案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块一:遭遇战争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海因里希·伯尔)

编制:叶兴华审核:房立平2010-11-12

班级姓名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课文中的重要词语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学习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与态度: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肉体和精神摧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认识

战争对人的精神摧残和对人类文化的毁灭作用。

2.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探究,了解不同的叙述风格,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三、文章解题

公元前480年,波斯入侵希腊,300名斯巴达战士扼守温泉关,抵抗强大的波斯军队,最后全部牺牲。希腊人为纪念这些阵亡的战士,在温泉关立碑纪念,碑上的铭文如下:“流浪人,你若到家乡,请报告斯巴达公民,我们在此地阵亡,至死忠于他们的命令。”这篇小说的标题是这段铭文的起句,小伤员在上美术课时曾按美术老师的要求用六种字体将这段铭文写到黑板上。

斯巴达战士抛洒鲜血是为了保卫祖国,而伤员则充当了纳粹德国侵略战争的炮灰,最终变成了残废人。小说的标题令人深思,暗含着对纳粹德国军国主义的教育的嘲讽与抨击。标题本身就奠定了篇小说的批判和反思基调。

课时安排:一课时

自主质疑:

走近作者)

1、伯尔(1917-1985)德国小说家,出生于科隆一个雕刻匠家庭。

2、在科隆度过艰难的童年,1939年入科隆大学学习。

3、二战爆发,征兵入伍,历时6年,1945年4月被俘入战俘营,12月获释。

4、1947年发表小说,1951年成为专业作家。

5、1972年因“他对时代的广阔视野,结合典型的灵敏技巧和复兴德国文学作出了贡献”,获诺贝尔文学奖。

6、1985年去世,举国哀悼。

熟读课文,找出重点字词,利用工具书给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

镜框.(kuàng)甲胄.(zhòu) 绚.(xuàn)丽疲惫.( bèi ) 吞噬.(sh

ì)

坍.( tān )塌惬.(qiè)意粗犷.( guǎng)褪.色( tuì)模.(mú)样

包扎.(zā) 呢喃.(nán)油腻.( nì) 瘦削.(xuē)肃穆.( mù)

啐.( cuì ) 诅.(zǔ )咒憎.(zēng)恶百卉俱腓.( féi )

1、根据小说的几个要素,写出其时间、地点、人物、情节。

2、从主人公的遭遇中,我们可以看出文中的“我”是个什么样子的人?

合作探究

一、导入新课

在上一个文本中我们形象地感触到一个为保家卫国而战的战士在二战中饱受战争创伤的痛苦经历,今天,我们再学一篇小说,它讲述的是敌对阵营中的一个为法西斯卖命的小伤兵的悲惨遭遇——战争不仅有害于人民,同样,也有害于战争发动者及其追随者……

二、预习检查(注音)(见上)

三、课堂讨论、文本研习:

(一)初读课文,请你找出本篇小说的基本要素

时间:盟军已经攻入德国,一个夜晚。(小伤员参军仅三个月)

地点:战地医院。(小伤员三个月前离开的文科学校)

场景:火光冲天,炮声不绝。(包括“我”在内大批伤员运往战地医院,许多人死去)

情节:一个原中学八年级学生、现在的德国伤兵,他始终想知道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二)分析讨论小说的情节结构。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我吸了一口,说了声‘谢谢!’”)开端:写“我”负伤到了伤兵医院后,被抬进美术教室。

第二部分:(“这一切不是证据”到“烟草的气味……”)发展:写“我”怀疑伤兵医院是三个月前自己就读的学校改建的。

第三部分:(“抬担架的终于又进来了”到结尾)高潮、结局:“我”终于认出手术室就是自己读书的教室。

(三)阅读课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文中的“我”一般处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文中“我”的叙述给人造成怎样的悬念?悬念的设置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我”负重伤后被注射了麻醉药。一直处在半昏迷状态。给人造成的悬念是――到底受了什么样的伤?是不是就在自己的母校?悬念抓住了读者的心:传播人类文明的美术学校怎么成了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17岁的学生怎么会作为伤兵进了“简易外科手术室”?而这间“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