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诊的渊源及方法论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舌诊的渊源及方法论

舌诊的渊源及方法论

舌诊是通过观察舌质、舌苔和舌下络脉的变化,了解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诊察方法。在众多古代中医经典的浩瀚长河中,舌诊以直观、便携、易上手等优势,成为临床中医生的必修课。现在我们通过以下三点,夯实舌诊的基础,加强临床中医生对常规舌诊的记忆。

1

舌诊的典籍记载

早在《黄帝内经》中便记载有舌诊的基本理论及舌与内脏之间的关系。《素问·刺热》曰:“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即说明了风热犯肺的患者,除了对临床症状“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进行辨别外,通过舌苔薄黄的表现,也能够进行证型的辨别。

在人气较旺的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中,也将舌诊作为中医辨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指出:“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指出通过舌相的表现,进行对疾病或证型的治疗指导。

明清时期,随着温病学派的兴起,医者尤为重视辨舌验齿,对温病临床辨证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实践证明,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舌的变化迅速而明显,能较为客观地反映病位的浅深、病邪的性质、邪正的盛衰及病势的进退。举例说明如卫、气、营、血四个病程阶段中,其舌象变化可概括为:

舌淡红/红,苔薄黄/白→→舌红

苔干黄/黄厚/焦黄起刺→→舌绛/绛红

苔剥→→舌干红/瘦小,苔少/镜面舌

在此,我们将舌象分为两类作用,第一是通过对某患者舌面的解读,用来辨证用药,第二类是针对治疗后的患者而言,通过治疗后舌象的记录和解读,判断患者病情的顺逆,疗效的快慢等。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2

方法论

A. 舌面划分

I. 区域划分

舌的上面称为舌背,中医称为舌面;舌的下面称为舌底。舌体的前端称为舌尖;舌体的中部称为舌中;舌体的后部、人字形界沟之前,称为舌根;舌体两侧称为舌边。舌体的正中有一条不甚明显的纵行皱褶,称为舌正中沟。

II. 脏腑划分

以五脏来划分,各家学说略有不同,但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舌尖属心肺,舌边属肝(胆),舌中属脾(胃),舌根属肾。

以胃经来划分,舌尖属上腕,舌中属中脘,舌根属下脘。适用于胃病的诊断。

以三焦来划分,舌尖属上焦(心肺),舌中属中焦(脾),舌根属下焦(肝肾)。此法适用于温热病的诊断。

B. 望舌内容

1.自然光线下进行;

2.嘱患者尽量张口,放松、自然地将舌伸出口外;

3.顺序:先看舌尖,再看舌中、舌边,后看舌根;

4.观察舌体:有无舌体偏向一侧、有无舌体缩小短缩;

5.观察舌苔:舌的质地、光泽、颜色,苔的厚薄、质地、颜色。

3

注意事项

为了使舌诊所获得的信息准确,必须注意排除各种操作因素所造成的虚假舌象。望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A.光线的影响

光线的强弱与色调对舌象颜色的影响极大,稍有疏忽易产生错觉。《辨舌指南》所说:“灯下看黄苔,每成白色,然则舌虽可凭,而亦未

尽可凭,非细心审察,亦难免于误治矣。”望舌以白天充足而柔和的自然光线为佳,如在夜间或暗处,用白色日光灯为好,光线要直接照射到舌面,避免有色光源对舌色的影响。

B.饮食或药品的影响

饮食及药物的摄入可使舌象发生变化。如进食之后,由于食物的反复摩擦,使舌苔由厚变薄;饮水后,可使干燥舌苔变为湿润。过冷过热的饮食及刺激性食物可使舌色发生改变,如刚进辛热食物,舌色可由淡红变为鲜红,或由红色转为绛色。长期服用某些抗生素,可产生黑腻苔或霉腐苔。

另外,注意在看诊前1小时,嘱咐患者避免食用牛奶、豆浆、椰汁、花生、瓜子、豆类、核桃、杏仁、蛋黄、橘子、柿子等,容易导致舌苔染色影响判断的食物。一般染苔多在短时间内自然退去,或经揩舌除去,多不会均匀附着于舌面,且与病情亦不相符。如有疑问时,可询问饮食、服药等情况进行鉴别,慎勿误认。

C.伸舌姿势的影响

伸舌时舌体蜷缩,或过分用力,或伸舌时间过长,会影响舌体血液运行而引起舌色改变,或导致舌苔紧凑变样,或舌苔干湿度发生变化。因此,要引导患者放松,进行舌诊观察的时间不宜过久。

感谢观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