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临床医学检验技士考试辅导 ( 第七章 钙、磷、镁代谢与微量元素)讲义及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钙、磷、镁代谢与微量元素
本章考点
1.钙、磷、镁代谢
(1)钙、磷、镁的生理功能掌握
(2)钙、磷、镁代谢及其调节掌握
(3)钙、磷、镁测定的临床意义及方法评价熟练掌握
2.微量元素熟悉
(1)微量元素分布及生理功能
(2)锌、铜、硒、铬、钴、锰、氟、碘的生理作用与代谢
(3)微量元素与疾病的关系
钙盐和磷酸盐是人体含量最高的无机盐。
99%以上的钙和86%以上的磷以羟磷灰石的形式构成骨盐,和胶原纤维结合在一起使骨牙组织具有特殊的硬度和韧性。
一、钙、磷、镁代谢
(一)钙、磷、镁的代谢及调节
1.钙、磷、镁的代谢
(1)钙:
吸收部位:十二指肠,是在活性D3调节下的主动吸收。
影响吸收的因素:
①肠道的pH:偏酸时促进吸收。
②食物成分:食物中草酸和植酸可以和钙形成不溶性盐,影响吸收。食物中钙、磷比例对钙吸收也有一定的影响。
Ca2+:P3+=2:1时,吸收最佳。
排泄:
钙主要由肠道排出,其次是肾脏排出。
肾小球滤过钙约10g/天,由尿中排出的仅约150mg/天,大部分被肾小管重吸收了。
尿钙排出量直接受血钙浓度影响,血钙低于2.4mmol/L时,尿中几乎无钙排出。
(2)磷:
食物中磷以有机磷酸酯和磷脂为主,在肠管内磷酸酶的作用下被分解为无机磷被吸收。
由于吸收不良引起的缺磷现象较少见。
磷主要由肾排泄,其排出量约占总排出量的70%,每天经肾小球滤过磷约5g,但85%~95%被肾小管回吸收。
(3)镁:
镁的日摄入量约250mg,其中2/3来自于谷物和蔬菜。
吸收:部位主要在回肠,是主动运转过程。
消化液中也有多量镁,长期丢失消化液(如消化道造瘘)是缺镁的主要原因。
排泄:主要是肾。
经肾小球滤过的镁大量被肾小管回吸收,仅2%~5%由尿排出,每日排出约100mg。
2.钙磷代谢的调节
调节钙磷代谢的因素有三个: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和活性维生素D。
(1)甲状旁腺激素(PTH)
由甲状旁腺分泌,是维持血钙正常水平最重要的调节因素,有升高血钙、降低血磷和酸化血液等作用。
总结果:血钙升高、血磷下降(升钙降磷)。
血钙↓PTH分泌↑。
(2)降钙素:由甲状旁腺细胞合成、分泌,其主要功能是降低血钙和血磷。
总结果:降低血钙、降低血磷(降钙降磷)。
血钙↑降钙素分泌↑,二者呈正比关系。
(3)维生素D:
在肝和肾(1-α羟化酶)的作用下,维生素D3转变成1α,25-(OH)2-D3。(影响肠道钙吸收最主要的因素)
总结果:升高血钙、升高血磷(升钙升磷)。
在正常人体内,通过上述三种物质的相互制约,相互协调,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保持血钙、血磷浓度的相对恒定。
(二)钙、磷、镁测定的临床意义
1.血钙测定
血钙可分为游离钙和结合钙。
蛋白结合钙含量和血浆白蛋白浓度有关,如血浆白蛋白明显下降,非扩散性钙也减少,以致血清总钙量下降,但因游离钙不减少,所以临床上不出现缺钙症状。
非扩散性钙和离子钙之间可以互相转变,呈动态平衡。
血清pH对离子钙浓度有显著影响。
酸中毒时Ca2+浓度升高,碱中毒时Ca2+浓度下降。
测定方法:
(1)离子钙测定:采用钙离子选择性电极进行测定。
(2)总钙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染料结合法和滴定法等。
普遍应用的是络合滴定法,优点操作简便,不需特殊设备,用血量少,准确性符合要求。
(总钙通常指血清或血浆钙)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总钙测定的参考方法,使用空气-乙炔焰,钙焰的光吸收特征是422.7nm,比火焰光度法灵敏度高,但不适宜常规检验。
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钙离子已在临床应用。
比色法有甲基麝香草酚蓝法和邻甲酚酞络合法。
参考值
血清总钙:2.25~2.75mmol/L
离子钙:0.94~1.26mmol/L
临床意义
(1)血清钙升高:(高血钙症比较少见)
引起血钙增加的原因有溶骨作用增强,小肠吸收作用增加以及肾对钙的重吸收增加等。
1)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产生过多的甲状旁腺素,多见于甲状旁腺腺瘤,X线检查可见骨质疏松等情况。
2)甲状旁腺素异位分泌:某些恶性肿瘤可以分泌甲状旁腺素,如肾癌、支气管癌等,但此种情况如未发现原发癌瘤,则很难诊断。
3)恶性肿瘤骨转移:
是引起血钙升高最常见的原因。
恶性肿瘤伴有骨转移时有大量骨质破坏,而肾和肠又不能及时清除过多的钙而引起高血钙。
4)维生素D中毒
长期大量服用维生素D引起,但此种情况是可以避免的。
5)其他:高血钙还可见于类肉瘤病、肾上腺功能不全、急性肾功能不全、酸中毒、脱水等情况。
(2)血清钙减低:
低血钙症临床上较多见,尤多见于婴幼儿。
1)甲状旁腺功能低下:
见于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甲状腺切除手术后、放射性治疗甲状腺癌时伤及甲状旁腺等情况。
血清钙可降到1.75mmol/L以下,血磷可增高。
2)维生素D缺乏:
食物中缺乏,阳光照射少,消化系统疾患等,使血钙血磷均下降,使得钙、磷乘积下降。
婴幼儿缺乏维生素D可引起佝偻病,成人引起骨软化病。
3)新生儿低血钙症:是新生儿时期常见惊厥原因之一。
4)长期低钙饮食或吸收不良:
严重乳糜泻时,食物中的钙与未吸收的脂肪酸结合,生成钙皂,排出体外,造成低钙。
5)严重肝病、慢性肾病、尿毒症、远曲小管性酸中毒等时血清钙可下降,血浆蛋白减低时可使非扩散性钙降低。
6)血pH可影响血清游离钙浓度。
碱中毒时总钙不变,离子钙可下降。
碱中毒离子钙下降是产生手足抽搐的主要原因。
酸中毒,pH下降,游离钙浓度可相对增加。
2.血磷测定
血液中的磷以有机磷和无机磷两种形式存在,血浆中3/4为有机磷,1/4为无机磷。无机磷主要以磷酸盐形式存在,构成血液的缓冲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