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空间的完美利用 ——广东骑楼空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灰空间的完美利用
——广东骑楼空间
引言
骑楼从产生起就与港澳与珠江三角洲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相关联,与广东的历史脉搏同起伏,作为特定区域的地域建筑,骑楼自然而然的成为整个广东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文化景观。

骑楼建筑由于在街道和建筑之间存在过渡性的架空层,既所谓的“灰色空间”,因此骑楼街道空间相对于普通的城市街道空间具有极大的特殊性。

本文将以骑楼街“灰色空间”的空间形态与保护利用为基点进行城市设计分析。

广东骑楼的空间传播
骑楼遍布世界许多地区,尤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及东南亚地区最多,整体上表现为大区域范围的圈层结构,分为珠江三角洲核心圈,粤东、粤西、粤北边缘圈、琼桂闽赣台外围圈、东南亚及其他外域圈。

骑楼的建筑源类型之一是地中海地区的外廊式建筑。

在地理大发现后,外廊式建筑随着殖民侵略的脚步逐渐向印度、南中国海沿岸扩散、变形。

通过对世界各国对文化遗产的考察,发现亚洲与大洋洲之间的南亚太地区、在北美与南美之间的加勒比海地区,都形成了与地中海地区相似的外廊式建筑,这三个重要的大陆板块的结合部成为文化交流和糅合的敏感区域,成为世界文化的接受地、传播地,成为骑楼的发源地。

通过对骑楼形态、建设年代的考察,推测骑楼的传播秩序和传播方向,是在印度初步成型以后,由殖民者以马来半岛为节点传入南洋地区,在大致分为三条路径向太平洋沿岸地区传播。

一为广东,一为海口,一为台湾,然后以这三个城市为中心向周围传播,(如下图所示)。

灰色空间的宏观应用
骑楼建筑由于在街道和建筑之间存在过渡性的架空层,既所谓的“灰色空间”,因此骑楼街道空间相对于普通的城市街道空间具有很大的特殊性。

宏观上看,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街区空间、广场空间、绿色空间。

其中街区空间是最为丰富的类型。

看过一本书上曾提出过“前店后铺”的建筑形式,既面临城市主干道的是出售商品的商店,后面面向街区次要街道的是家人居住的场所。

前店后铺的建筑模式创造了两类街区空间:商业型街区空间与交通性街区空间。

从骑楼商业街的横断面看,很清楚的得反映出三种不同性质的空间——中间是露天公共空间街心、人车快捷的纵向流动带,两侧底部是店员监控的商业营销空间,骑楼底下、柱廊内侧的空间则是模糊性的所谓的灰色骑楼空间。

(如下图所示)
骑楼空间具有以下两点形态特征:
1、存在既向街道开敞,又具有封闭屋顶的模糊空间。

2、由于灰色空间影响,街道界面后推,D/H具有特殊性,虽然路面宽度不
大,但会产生D/H>1的心理感受。

广州市属于南方湿热型气候对市区人行道热环境影响主要是降雨、日晒和吹风,为满足防雨、防日晒、防台风的要求,骑楼人行道无疑是最适合的。

骑楼空间的群体布局
广东骑楼的群体布局可以归纳为两个基本类型:梳式布局与坊式布局。

1)梳式布局优劣分析
梳式
布局是指
骑楼建筑
沿一条主
要街道的
一侧或两
侧成排布
置,形如
梳子的布
局形式。

骑楼建筑沿着街道紧密排列,后面的用地则布置其他建筑,这是骑楼规模较小、商业功能相对分散的的情况下普遍采用的形式。

(如图所示)
对于广东骑楼来说,梳式布局是最基本的形式。

几乎所有拥有骑楼的城镇都采取了这种布局形式,只是因为城镇骑楼的规模和用地条件的差异而有所不同,表现方式为两种,单边式和双边式。

当骑楼建筑沿河边布置时,一般形成单边梳式布局;当骑楼沿商业街道布置时,则形成双边梳式布局。

在以水上交通为主的的
早期商业活动中,骑楼建筑主
要沿河边呈单边梳式布局。


边梳式布局因在建筑与街道、
河流之间组成了一个开场的
空间,易于进行商业休闲交流
等多种活动,因而在发展演变
中逐渐转化为城市公共活动
和景观地带,商业职能逐渐退
化。

如右图,为开平市赤坎镇
的堤中路,过去曾经繁华一时
的骑楼街现已冷落了许多,只
有潺潺流水、坚固的石桥和连绵的骑楼山墙还在延续着他的辉煌。

随着交通状况的的改变、城
市道路的发展、城市重心的转移
和商业活动的繁荣,骑楼建筑逐
渐转向沿新的城市道路两侧呈双
边式布局
双边梳式布局能够产生具有
双向作用的感应空间,更有利于
促进商业贸易活动的繁荣发展。

由于骑楼建筑的平面多数是
由竹筒屋的基础发展而来,其单
体开间小而进深大、建筑之间排
列密切、地区夏季较长湿热多雨等特点,决定了对骑楼空间的通风采光具有更高的要求。

而广东夏季主导风向以东南风为主,故对骑楼建筑坐北朝南最为推崇,建筑朝向成为骑楼群体布局的首要选择。

因此,梳式布局就有了方向性。

这种方向性导致了骑楼群体组合布局变化的规律性,即以东西向为主要道路南北向为连接道路,将骑楼的主入口面向主道,形成建筑南北向的布局特点。

对于骑楼规模较小的城镇来说,线性的梳式布局无疑是最基本最简洁的形式,但对于骑楼规模较大的地方来说,呈组团式的弄式布局和集中式布局就显得更加有利于整体发展。

2)坊式布局优劣分析
坊式布局是指骑楼建筑布置在一个完整的街区内,形成方向平行或者垂直的形如“街坊里弄”的排列方式。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骑楼坊式布局源自中国古代城市的里坊制度,并在宋代
以后的开放
式街坊的基
础上有所发
展和创新。


于中国古代
传统的里坊
而言,住户的
大门都是面
朝街坊內巷
的,而对于骑
楼街巷而言,
住户的大门
已发生了转
变,面向大街。

因为骑楼建
筑本身正是
在打破风剑的里坊制度的束缚,将底层融入街巷而产生的,因此骑楼空间具有明显的开放性。

在广东的骑楼小镇中,台山市台城的骑楼街巷的基本组合是较典型的坊式布局,骑楼建筑整齐规则的布置在了一个个完整的街区内,结合骑楼建筑小开间大进深的平面
特点,形成了
以长方形单
元为基本形
态的重复构
成激励。

究其
原因,一方面
是由于中国
古代城市里
坊制度的根
深蒂固,另一
方面也是由
于侨乡深爱北美城市规划理念的影响,采用了规矩的方格网构架,从而形成了布局规则有序、功能单一、建筑用地相似的格局,体现了里坊制度与西方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综上所述,广东的骑楼街巷布局整体上较为规则,无论是简单、线性的梳式布局,还是复杂、组团状的坊式布局,都依据骑楼建筑的单体平面结构和城市用地布局发展条件进行合理分布,形成单一型与组合型、规则型和变化型的不同布局特征,将中国传统布局方法和西方规划思想统一起来,将整体的严谨与局部的自由统一起来,构成了独特的梳式和坊式肌理。

骑楼的这些群体特征,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广东城镇既继承了中原传统文化的的遗传基因,又汲取了西方文化的丰富营养,其兼收并蓄的特质使骑楼的发展与城市的整体发展达到了协调和统一。

骑楼空间的平面简析
广东骑楼的平面几乎就是广东民居的翻版,所以广东民居有几种平面形式,广东骑楼也就有几种平面形式,分为单开间、双开间和多开间式。

单开间式骑楼平面图双开间式骑楼平面图
骑楼空间的立面样式
从整个广东来看,骑楼的立面可称为中西合璧式,因为几乎每一栋骑楼建筑的立面均有中国传统建筑的处理手法,又有西方建筑的装饰构件,所以学者们就干脆用折衷式、混交式、中西合璧式等来概括骑楼的样式。

骑楼建筑是东西方文化碰撞融合的结果。

广东的骑楼形成于西洋文化大量涌入中国近代时期,虽然骑楼后来逐渐变得中国化、本土化了,但是在骑楼中仍然保留了大量的西洋建筑元素,被人们称为“洋式店面”。

在广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变化种类上,西式骑楼都远远超过中式骑楼,西式骑楼是广东骑楼样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1)仿古罗马式
仿古罗马式
骑楼为模仿古罗
马券廊样式,其连
续的拱廊丰富了
街道与骑楼下的
中介空间,赋予了
建筑明快的韵律
和节奏感。

如广州
万福路口仿古罗
马式骑楼。

仿哥特式骑楼是模仿法国哥特式教堂的垂直线条和尖券等细部装饰手法的骑楼形式。

这种形式在广东地区较少采用,仅在广州有所发展。

这也是由于哥特式建筑本身功能和特征的局限性造成的。

从精神和宗教意义来看,哥特建筑无论是纵向延伸的空间处理还是垂直升腾
的气氛渲染,再加上象征精神的荣耀的宏大光
辉、瑰丽的巨窗,使他们表述了一种超越其他
一切时代的基督教建筑的神秘力量。

广州市一德路哥特式教堂“石室”广州市北京路科技书店正立面图
3)仿文艺复兴式
仿文艺复兴式骑楼是模仿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立面连续拱形窗和穹隆顶的骑楼样式。

广州市同福西路仿文艺复兴式骑楼
巴洛克式建筑兴起于17世纪的意大利罗马。

巴洛克原意为畸形的珍珠,人们对他褒贬不一,但仿巴洛克式建筑对城市和建筑系统和动态观念的建立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骑楼建筑中大量运用巴洛克的装
饰手法,称为“仿巴洛克式”。

因为与
欧洲地道的巴洛克建筑相比,这种形
式只是局部和有限度的学习和模仿,
是在中国南方的传统民居建筑上附加了
巴洛克形式。

他以阳台的凹凸变化、顶部
的复杂造型、曲折变化、及连续的韵律,
甚至整个立面、整个街道来体现这种形式。

5)仿古典主义式
仿古典主义式骑楼是模仿法国绝对军权时期的宫廷建筑的骑楼形式。

古典主义的规则是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将比例尊为建筑造型中的决定性因
素。

骑楼空间的立面色彩
骑楼立面色彩常以灰白色和米黄色为主,强烈的光反射和散射作用,骑楼下的亮度也是很高的。

相对室内他成为光源的过渡空间,即使缺乏辅助光源,商店深处的照度也不成什么问题。

相对外立面而言,色彩的明暗对比、光源照射的方向性特点,骑楼空间界面的灰色现象加强了街道的稳重感,架起的骑楼从来没有给人上重下轻的感觉。

骑楼典型城市特征——自然与人文的差异
从整体上来看,广东骑楼的平面类型变化并不是很大,基本上都是在竹筒屋的基础上加以变化。

在开间的大小宽窄变化上,主要是根据广东各大城市的用地大小以及承重构件的跨度大小来确定骑楼空间的尺度。

但归根结底,骑楼的空间差异存在两个明显的特征:
其一为城市等级的差异,也就是说,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骑楼较多拥有多开间式平面类型,而小城镇则多是单开间骑楼类型。

说明,城市等级越高,规模越大,大型骑楼的数量越多,反之,则越少。

因为城市规模越大,就意味着城市人口越多,城市吸引力越强,城市商业活动也就越频繁,进而商业活动所需的空间就越多,作为城市商业建筑的骑楼也就越多。

其二就是自然和人文生活的差异。

也就是说,城市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背景的不同,城市对于骑楼空间类型就会有不同的选择,在经济、社会、文化高度集中的城市,又有相对广阔的用地发展条件,商业活动以大型财团为主体,骑楼的平面多采用大型多间式,而以自家经营的小店铺为主体、用地条件又受到限制的城市,骑楼平面则多采用单栋式。

骑楼空间的过渡美
骑楼敞廊空间,他是处在明亮的街道空间与即使阳光下也可谓黑体的室内空间的中间部位,它既属于内部空间又属于外部空间,既属于步行公共交通空间又属于商品交流售卖的营业空间,亦此亦彼、亦虚亦实,因而,很多艺术性的美学效果应运而生。


黑川纪章曾提出,灰空间也是一种手段,使“城市——建筑”的交界处成为柔性边界,变得暧昧多义,可以“减轻现代建筑跟城市空间分离成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而造成的感情上的疏远”。

骑楼空间功能的丰富性表现与:通行和停留,为人们提供了诱发各种活动的条件,形成一个自由活动的场所。

骑楼带来的是“游、憩、购、赏”等交往方式的丰富性,有序、有为、有味的特色性。

骑楼空间在量的方面当然离不开适宜人体生理、心里上的尺度的舒适感,骑楼空间设计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小了不能取胜,太大了也不可能成功。

空间高度、宽度过大的现代建筑往往得不到民众的认同。

七楼恰当的街道尺度正体现出了人性化的魅力,传统骑楼街宽度宜人,骑楼逐浪对人性的防护内聚功能,使人有了亲切感和安定感。

骑楼的空间艺术,创造出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条件,为二元空间里的不同行为和心里提供了平缓的过渡,既照顾私密又非完全公共的柔性界面,令人的生理、心理轻松愉快。

当心理行为需求反映在空间构成形态上时,空间的过度关系必然会给人以无限欣慰。

一个对于空间艺术敏感的人,因为骑楼具有过渡性美学特质而兴奋不已。

显示空间层次关系大概如下
空(廊外)——虚(廊下)——实体(建筑)
外部(街)——半外半内——内部(店铺)
公共(大众)——半公半私——私密(个人)
动态(逛街)——中间状态——静态(停留)
骑楼的中介空间具有连续的转换功能。

没有这种转换功能的商铺,叫人想进而又不好进,好一阵心理活动,让人心烦。

有了中介空间,不但造成了街道空间与商铺空间的连续性,且缓和了两者之间的直接冲突与尴尬,购销自然而又随意。

“界”
骑楼的中介空间使街道的虚实空间之界限变得灰色模糊,弱化了“边”、
的分别,是城市空间具有流动感、具有内涵感,他对于诱导人们的活动方式、提高生活的舒适度、人性化自尊具有积极地影响作用。

“模糊”往往不是混乱,而是一种美。

建议与展望
骑楼是20世纪20~40年代,在广东大量兴建起来的具有地域风格的建筑形式,成为广东最具代表性的地域建筑。

在骑楼的长廊下,没有日晒雨淋之苦,只有从容的购物、尽情的玩耍、少了街道的呆板枯燥,多了几分家居般的温暖和惬意。

室内外的互相渗透,增加了街道的灵巧秀丽,城市空间也更加丰富多彩。

与新近开辟的城市干道相比,亲切宜人的骑楼街成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议1 继承传统骑楼的商业功能,引导现代中心商业街区创造更加人性化的空间,赋予现代商业建筑更多的人文意义。

建议2 继续发挥骑楼的居住功能,使骑楼街由外向型变为内向型、由城市级街巷变为居住区级街巷。

建议3 充分发挥骑楼街的步行交通功能和市民尤其中心功能,促进城镇商业中心向RBD转变
建议4 对骑楼采取保护性互补性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充分展示各城镇骑楼街区风貌的差异性特征。

骑楼建筑和骑楼街是近代岭南文化的显在表征。

骑楼街的复兴,将成为广东城镇留下的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