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合集下载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文课件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文课件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文课件《古诗两首》1、《夜书所见》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两首古诗都是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有一句千古绝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这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春节、中秋节、清明节、七夕节、端午节、冬至节、元宵节等)。

3、《回乡偶书》中的“书”就是(书写)。

“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萧萧”就是(风声)。

“篱落稀稀一径深”中的“篱落”就是(篱笆)。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逢”就是(遇到)。

“独在异乡为异客”中的“独”就是(单独),“异”就是(别的,其他的)。

4、《夜书所见》(南宋诗人:叶绍翁)古诗大意: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出门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突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猜测肯定是孩子们在听蛐蛐。

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朝诗人:王维)古诗大意:“我”一个人客居异乡,每次遇到重阳节就加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这时候,“我”想远方的弟兄们肯定是登上了高处,他们的身上都佩带了茱萸,只是少了“我”一人。

《风筝》1、这篇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

童年的时候,我们这孩子,最大的欢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2、我们做风筝的时候(心中布满了向往和盼望、愉快);放风筝的时候我们(愉快地喊叫着,在田野里舍命地奔驰);线断以后,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找风筝时,我们都(哭了、垂头丧气)。

3、在中国,风筝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以前它还叫作木鸢和纸鸢。

山东潍坊是闻名的.风筝之都。

4、句子:我们细心做着,心中布满了向往和盼望。

我们去放风筝。

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慢慢高过了树梢了。

风筝越飞越高,好像飞到云彩上。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查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 9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ppt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  9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ppt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王维:字摩诘,盛 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yì féng jiā 异 逢 佳 bèi chā 倍 插
忆 异逢 佳 倍遥遍插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异乡:他乡。 倍:加倍,更加。 遥知:远远的想到。 登高:指民间在重阳 节登高避邪的习俗。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十日即事 李白 昨日登高罢, 今朝更举觞。 菊
九月九日望乡台,
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
鸿雁那从北地来?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岑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牧 的《江南春》、李白的《山中问答》、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朱熹的 《观书有感》。

看见
诗人在夜里写下他看见的情景。


促 深
萧萧:风声。 动:打动.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捉。 促织:俗称蟋蟀,有 的地区叫蛐蛐。 篱落:篱笆。

《夜书所见》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夜书所见》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此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在重阳节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通过 描绘节日的热闹和喜庆,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乡之苦 。
02
《夜书所见》
诗的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 叶绍翁在异乡漂泊,深感孤独。
个人经历
叶绍翁在旅途中看到秋夜萧瑟的 景色,引发了他的思乡之情,创 作了这首诗。
诗的主题思想
文化传承
两首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启示现代人要重视文化传承, 了解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两首诗对文学的影响
1 2 3
情感表达
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后 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文学创作 中情感表达的典范。
意境营造
两首诗通过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营造出深 远而优美的意境,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 的启示。
想象手法
诗人通过想象自己身在异 地,而兄弟们在家乡登高 赏菊的场景,表达了自己 的怀旧之情。
04
两首诗的比较分析
主题比较
主题相似性
《夜书所见》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两首诗的主题都涉及到离别和思念之情。
主题差异性
《夜书所见》主要表达了作者在夜晚看到一些景物引发的思乡之情,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则更多地表达了 作者对远方亲地表达了作者的孤独和 无奈,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则更多 地表达了作者的思念和牵挂。
05
总结与思考
两首诗对现代人的启示
家庭情感
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 思念之情,启示现代人要珍惜家 庭情感,常回家看看,关心家人 的生活和健康。
人生感悟
两首诗都蕴含着对人生境遇的感 悟,启示现代人要勇敢面对生活 中的挑战和困境,保持积极乐观 的心态。
孤独之感

古诗词全文解析 9月9日忆山东兄弟古诗原文

古诗词全文解析 9月9日忆山东兄弟古诗原文
对面落笔的动人在于个体超越自己,顾念到家人的情感,还 在于对彼此间亲情的充分信心。三十多年后,安禄山攻占长安 时,王维曾任伪职。唐肃宗收复长安后要将王维定罪。此时弟弟 王缙请求免除自己的官职来为兄长赎罪,才使王维得到从宽处 置。真挚的兄弟情谊印证了当年“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互相顾 念。
这首传颂千古的名诗相传是王维 17 岁时所作。少年固然天 才,但思乡之苦对一个出身贵族的年轻人可能真的格外锥心刺骨 吧。首句连用“异乡”“异客”和“独”表现远在他乡茕茕孑立 的凄惶感,与第二句的“佳节”形成强烈反差,自然引出“倍思 亲”之感。
三、四句伸足“思亲”之意,但妙在从对面落笔,想象家乡 的每个兄弟都插上了茱萸登高临远,他们在团聚喜悦中也会怀想 “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自己吧。想及此,稍感安慰,却也更加思 乡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 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 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 400 余首,重要诗作有《相 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 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 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古诗词全文解析 9 月 9 日忆山东兄弟古诗原文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2.忆:想念。 3.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4.异乡:他乡、外乡。 5.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6.逢:遇。 7. 倍:格外。 8.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9.茱萸(zhū yú ):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 据说可以避邪。 独自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 每逢佳节到来就更加思念亲人。 遥想家乡的亲人们今天都在登高, 遍插茱萸时唯独少我一个人。 王维(701 年-761 年,一说 699 年—761 年),字摩诘,汉 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诗鉴赏及译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诗鉴赏及译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诗鉴赏及译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诗鉴赏及译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注释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市),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创作背景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写下。

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

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

在当时封建社会里,交通闭塞,人们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地域之间的往来较少,所以不同地方的人们在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语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诗人离开生活多年的家乡到异地生活,自然感到陌生而孤单。

1月9日忆山东兄弟的古诗

1月9日忆山东兄弟的古诗

1月9日忆山东兄弟的古诗
《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古诗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诗歌。

该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
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其翻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其翻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其翻译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翻译: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作者介绍: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因笃信佛教,又被称为“诗佛”。

公元701年,生于蒲州(今运城永济市)。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受累,贬为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二十三年,张九龄执政,擢为右拾遗,次年迁监察御史,后奉命出塞,为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

此后半官半隐居。

安史之乱被捕后被迫出任伪职,战乱平息后下狱。

他才华早显,既是诗匠,又精禅理。

生在一个虔诚佛教的家庭里,据其《请施庄为寺表》云:“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

”《王右丞集笺注》卷二五,有一篇《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文中述及了诗人同当代名僧道光禅师的关系时说:“维十年座下。

"可见王维确实也与佛家因缘不浅,其晚年更是过着僧侣般的生活。

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衣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采,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

”此时的王维俨然是一僧侣了。

与其小一岁的弟弟缙幼年均聪明过人。

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少年王维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

有关他在音乐上的天赋,《唐国史补》曾有这样一段故事:一次,一个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为何题名。

王维见后回答说:“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ppt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ppt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猜想那是孩子们在斗蟋蟀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忆(yì):回忆 异( yì):异同
逢(féng):相逢 佳节(jiā jié )
插(chā):插画 茱萸(zhū yú)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 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 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夜书所见
(南宋)叶绍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我会认:
促忆异 逢 佳倍插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我会写:
促 深 忆异 逢 佳 倍 遥遍 插
我会写:
促 深 忆异 逢 佳 倍 遥遍 插
我会写:
促 深 忆异 逢 佳 倍 遥遍 插
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 (xiāo xiāo) 梧叶(wú yè) 篱落(líluò ) 知道(zhīdào) 寒声( hán shēnɡ ) 客情(kè qíng ) 挑促织(tiǎo cù zhī)
灯明(dēng míng)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
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 家乡

9月9日忆山东兄弟赏析

9月9日忆山东兄弟赏析

9月9日忆山东兄弟赏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诗人王维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一种香草,即草决明,此处应为吴茱萸,是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近成熟果实。

古时人们以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赏析•创作背景: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的作品。

当时他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适逢重阳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思乡之情的表达:诗的前两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开篇便直抒胸臆,用一个“独” 字和两个“异” 字,强调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感和客居他乡的生疏感,而“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道出了无数游子在节日时对亲人的加倍思念之情,成为了千古名句,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共鸣,因其朴素自然又高度概括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的共同情感。

•对比与想象的手法:后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转换视角,从自己思念亲人,联想到亲人在登高时也会思念自己,通过这种对比和想象,更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兄弟们登高插茱萸时,发现唯独少了自己,这种遗憾和思念之情通过“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句诗委婉地表达出来,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却又在情理之中,使情感更加深沉、真挚。

•艺术风格:整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和雕琢,但却以其真挚的情感、巧妙的构思和深刻的内涵,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与王维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以其质朴的文字展现了诗人少年时期的才华和情感世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教学设计针对三年级学生,旨在通过学习两首优秀古诗,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加深学生的文学修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两首古诗的词意,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2.培养学生的语感、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夜书所见》课文介绍《夜书所见》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小诗,诗中描绘的是夜晚看书的情景。

全诗共三十二个字,表达了作者自由自在、潇洒不羁的情怀。

教学过程1.以整体感知为先导,让学生在识字的基础上给课文起一个合适的标题;2.导读课文,让学生了解作者李白的生平及诗歌特点;3.分析诗歌的音、调、节奏、韵律和词汇的运用,让学生体会李白的创作特点;4.引导学生挖掘诗歌的深层内涵,了解作者的生活感悟,探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5.带领学生练习课文的朗读和感性表达,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介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长篇古诗,全诗共三百零四字,描写了王维远离家乡,怀念故乡好友的情感。

教学过程1.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背景和诗歌的特点;2.带领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加强学生的语感体验;3.分析诗歌的体裁、结构、用词和造句技巧,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4.课文阅读过后,要让学生展开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情感、思想和意境;5.组织学生模仿诗歌风格,并创作自己的小诗。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两首古诗的词意,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2.培养学生的语感、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2.教学难点1.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诗歌的含义、情感、意境以及文学价值;2.帮助学生在模仿、创作过程中,克服语言的限制,表达个人思想和感受。

人教版小学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原文
及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绝句,课文原文如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在重阳节这一天,独自在异乡,思念远方的亲人和兄弟所作。

全诗情感深沉,语言简洁明快,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深深的人文关怀。

首句“独在异乡为异客”,诗人以自我为中心,描绘了自己身处异乡的孤独和陌生感。

"异乡"、"异客"两个词语的重复使用,强化了诗人身处异地的孤独和疏离感。

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人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

"每逢佳节"表明这种思念并非一时之情,而是每逢节日就会加倍地涌现出来。

"倍思亲"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深深挂念和无尽的思念之情。

第三句“遥知兄弟登高处”,诗人通过想象,描绘了远方的兄弟们在重阳节这一天登高赏景的情景。

这里的“遥知”二字,既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也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艺术功底。

最后一句“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以茱萸为象征,表达了自己未能与家人共度佳节的遗憾和失落。

"遍插茱萸"是重阳节的传统习俗,而"少一人"则暗示了诗人自己未能参与其中,进一步突出了诗人的孤独和思念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重阳节为背景,通过对自身处境和家乡亲人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深深思念和孤独之感,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刻的人生体验。

同时,这首诗也以其深情厚意和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夜深篱落一灯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

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字廷秀,号诚斋。

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孝宗时官至太子侍读,光宗召为秘书监。

工诗,为“南宋四大家”之一。

诗歌创作大体上经历了从模仿、过渡到自成一体的过程。

初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

一生作诗两万余首。

亦能文,有《诚斋集》。

【咏柳】歌颂和赞美瘤树。

作者借赞美柳树来赞美春天。

【碧玉】绿色的玉石。

本课用绿色的玉石来比喻柳叶。

【绿丝绦】绿色的丝带。

本课用来形容柳条。

【胜日】好日子。

【光景】风光景物。

【等闲】随意。

【潋滟】〖理解〗波光闪动的样子。

【空蒙】〖理解〗云雾迷茫的样子。

【西子】〖理解〗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

一、补充音节。

xùīfí萧萧促织每逢篱落ūújdb茱萸佳节登高倍思亲(家佳)(节乡)(促捉)(进虫)家乡(山相)(逢峰)(摇遥)(动远)三、写出句中带点词的意思。

萧萧梧叶送寒声,知有儿童挑促织。

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

四、默写古诗,回答问题。

1、默写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一句已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常用来表达之情。

2、默写古诗《夜书所见》:《夜书所见》的作者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读读他的名句:满园春色关不住,。

五、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1、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这首诗的作者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品格。

2、给“乾坤”一词注音:3、根据意思写诗句。

这些梅花不是为了让人夸赞自己的颜色美,而是只愿在天地人间留下清香之气。

部编版小学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原文及
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绝句,课文原文如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在重阳节时,独自在异乡思念家乡亲人而作。

全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和对亲人的深深怀念。

首句“独在异乡为异客”,诗人以“独”、“异”二字,刻画出自己身处异乡的孤独和陌生感,为下文的思乡之情埋下了伏笔。

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人用“每逢”、“倍”二字,强调了在节日这个特殊时刻,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更加浓厚。

这句诗简洁明了,深入人心,成为了表达思乡之情的经典诗句。

第三、四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通过想象,描绘了家乡的兄弟们在重阳节登高赏景,佩戴茱萸的情景,但在这个欢乐的场面中,却缺少了诗人自己。

这种对比手法,更加强化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以朴素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

它不仅表达了诗人个人的思乡之情,也道出了许多人离乡背井、思念亲人的心声,因此具有广泛的社会共鸣和深远的艺术影响力。

课件《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件

课件《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件

诗歌人遥相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诗歌描绘了作者怀念故友,追忆旧时情景,抒发了 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诗歌分析
1
夜书所见
诗歌写古琴声,具有崇高的音乐性和浓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郁的艺术气息。同时,通过静谧的夜晚 描写,以孤独的琴声表达了作者对故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被誉为王维的
课件《古诗两首:夜书所 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PPT课件
欢迎来到古诗课件,我们将介绍中国文化中两首经典的古代诗歌《夜书所见》 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简介
李商隐
唐朝著名诗人,工于隐逸之境,渊博有深度。生于 少年失势,贬于永王起兵,昼隐夜出山水之间,所 著诗文名传千古。
王维
唐朝著名文学家,擅长山水田园之景写作。诗作优 美清新,气象万千,被誉为唐诗中的一股清流。
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深刻表 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诗歌饱含深情 和思念,被後人称为唐诗三百首之一。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作者:陈启峰,黄小蕾
《唐诗三百首》
作者:杜甫
《文学常识》,诗选部分
作者: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十 五”规划教材
思念之情。
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作者对美好友谊的
思念之情。在写作手法上,王维巧妙地
运用叠字、对仗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
情感真挚。
诗歌主题
夜书所见
主题:怀念故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主题:美好友谊
结论和总结
1 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通过琴声和晚夜萧条的氛围, 表达了作者对一段故旧之情的挥之不去的回 忆和思念。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同东兄弟》)_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同东兄弟》)_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同东兄弟》)【教学目标】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背诵课文。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培养和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朗读并背诵课文,识记生字,正确、规范书写生字。

2、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中的秋意和感情。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2、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并读读背背。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夜书所见》)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古诗的意思。

2、.体会诗人情感的转变。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由郁闷转为欢快的心情变化一、导入新课,提出学习目标。

(3分钟)1、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秋天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季节,丝丝的凉意和片片纷飞的黄叶,给人带来无尽的思乡情绪。

.谁能来说一说写思乡之情或描写秋天的古诗吗?预设)生1:静夜思……(2)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写思乡的古诗。

让我们先去认识这个主人公——叶绍翁吧.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古诗的学习中认识到他,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和大家一起分享?(预设)生:他是一位南宋的诗人(板书:南宋叶绍翁)生: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他擅长写景抒情,字句华美精丽。

生:他的祖籍在建安,也就是今天的福建建欧,和我们一样都是福建人,说起来还是我们的老乡呢。

2、回忆方法,明确目标。

(师生共同回忆以往古诗教学情境,明确学习古诗的基本要求。

)下面老师想请大家自学这首古诗,在学习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觉得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读懂古诗呢?(预设)生1:读。

把古诗读准,读流畅。

生2:说。

利用注释说说古诗的意思。

看看注释,想想每一句诗的意思,然后说给同桌听,看看能不能说明白。

(师:对,利用注释理解诗的大意,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④篱落:篱笆。
萧萧梧叶送寒声,
萧萧:风声
梧叶:梧桐树的叶子
江上秋风动客情。
动客情:使客人产生了思念家乡之情
茱 萸
九月九日:
是重阳节,是亲人团聚 的日子。
忆:
思念、想念
山西有座名山叫华山,华山 以东有个地方叫蒲州,是诗 人王维的老家;作者的家 乡。)
山东 : 山西有座名山叫华山, 华山以东有个地方叫蒲 州,是作者王维的家乡。
亲人、朋友、同胞兄弟。 兄弟 :
按照我们作文的六要素我们从 题目可以知道的是哪几要素? 时间: 重阳节
地点: 外地异乡 人物: 作者王维 故事情节: 思念家乡兄弟
经过我们共同思考学习可 以知道题目的意思是:
在重阳节,作者思念 自己家乡的兄弟亲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1.收集有关节日的古诗。 2.收集其他描写思乡的故事。 3.讲一讲《九月九日忆山东 兄弟》的故事。
送寒声:送来阵阵寒意
知有儿童挑促织,
知:料想 挑:捉 促织:蟋蟀
夜深篱落一灯明。
篱落:篱笆ຫໍສະໝຸດ [注释] 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④篱落:篱笆。
[解说]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 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 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读一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赏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赏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赏析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译文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创作背景此诗原注:“时年十七。

”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

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

《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赏析1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起欣赏这首诗。

因身在异乡,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而后笔峰一转,将思绪拉向故乡的亲人,拟托亲人也想念自己,此诗曲折有致,出乎常情,更显诗人深厚功力。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

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让人感觉有一丝凄凉。

这是王维十七岁时写的一首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书所见
作者:叶绍翁
你知道叶绍翁吗?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
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 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叶绍翁诗集《靖逸小集》,有《南宋群贤小集》 本。著《四朝闻见录》,叙宋高宗、孝宗、光 宗、宁宗四朝轶事,颇有史料价值,有《知不 足斋丛书》本、《丛书集成》本。
独在异乡为异客
解释:我独自一人在外 地,人地每当遇到节日就更 加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解释:我在遥远的地 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 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 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 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 单缺少我一个人。
[注释] 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④篱落:篱笆。
[解说]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 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 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 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晚秋的夜风飒飒吹过,从樱桃树和海棠树上落 下的残叶,在青砖地面上滚动,发抖似的作响. 入了秋之后,天气日冷一日,枯树上两三片黄叶, 还在凉风中颤抖着,挣扎着. 。
到大自然里走一走, 写写你对秋天的感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 诗人在十几岁时离开故乡到长安 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 士,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漂波 在外,自然产生思乡念亲之情。 特别是在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 这种情感更为强烈。这首诗就是 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重阳节又叫“老人节”, 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 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晚年 生活 增添了无限乐趣。
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 天思念家乡的诗?
月夜忆舍弟 唐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秋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 • • • •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 一种怎样的感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yì 独在异乡为异客, féng jiā bèi 每逢佳节倍思亲。 yáo 遥知兄弟登高处, biànchāzhū yú 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生平简介
王维,701年生,761年逝世, 祁(今山西祁县)人。唐诗人、画 家。字摩诘。北宋苏轼称 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