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准备巷道布置及参数分析共100页

合集下载

准备巷道布置及参数详解

准备巷道布置及参数详解

10~12m
20m 2
(a)
1012 m
• 运上、轨上走向距20 m
适用:A小、服 务年限短的采区。
(t<5a)
(3) 双岩上山
Fig、17—1、b示。 布置特点:
•两条上山置于底板岩石 中 轨上距煤层810 m •运上距煤层1214 m •走向间距:2025 m
8~10m 1
12~14m
20~25m
电机:1544kW; 长度:150300m。 适应角度;向下运可达1828。 阻力小,耗电低,能力大,事故少,易维护。
适用,采区上山长度较小,采区能力不 大。运费略高于胶带机;运输可靠。
自溜运输
松煤的自然安息角: 35 i、 煤层或上山倾角 > 3时,均采用 自溜;
搪瓷溜槽:> ,可自溜。 铁板溜槽等,=30。
区段集中巷 区段集中运输平巷(集中机巷):集中出煤 区段集中轨道平巷(集中轨巷):运送物料等
18 68
2 11
7 17
6 12
14 5
m1 12 13
9
10
布置区段集中平巷的目的
•减少各层区段平巷的维护时间,降低 维护费; •布置能力大的集中运输系统,减少设 备占有数; •各层同采,合理集中生产。
2、 运煤上山
2)近水平、缓倾和倾斜煤层运输上山中 的运输设备
•胶带输送机 吊挂式
落地式
胶带输送机
运输可靠,费用低。
运距长。一般一部胶带输送机运距可达 300-500 m。 功率大的可达500-1000 m。 适用: 上山(向下运煤);
下山(向上运煤)7 新型胶带机:适于=28。
铸石溜槽上链式刮板机
l 需留煤柱保护;

六采区巷道布置及参数12.12

六采区巷道布置及参数12.12

第一节 煤层群区段集中平巷的布置
四、机轨分煤岩巷布置
(二)区段集中巷与超前平巷的联系方式
1) 石门联系 (1)石门联系的优缺点 ➢ 优点:这种方式施工方便,可以利用区段石门布置采区
中部车场,辅助运输环节少,人员行走方便。 ➢ 缺点:当煤层倾角较小时,石门很长,掘进工程量大,
石门不易维护,且石门辅设输送机运煤,占用设备较多。 (2)适用条件
➢机轨分煤岩巷布置; ➢机轨双岩巷布置; ➢机轨合一巷布置; ➢机轨双煤巷布置。
第一节 煤层群区段集中平巷的布置
三、集中平巷布置的特点
➢ 在联合准备的煤层群中,若有赋存条件稳定、 围岩条件较好的薄及中厚煤层,且位于煤层群 的下部时,则可将集中平巷布置在该煤层中, 以减少岩石巷道的工程量。
➢ 当联合准备的煤层群层数多,总厚度大,集中 平巷服务期较长,而煤层的围岩条件较差时, 可将集中运输平巷、集中轨道平巷均布置在煤 层群底板岩层中,以减少巷道维护工程量。
第一节 煤层群区段集中平巷的布置
四、机轨双煤巷布置
(二) 机轨双煤巷布置适用条件
➢煤层多,下部有薄及中厚煤层、围岩稳定。
第二节 采区上山布置
一、采区上山位置
➢ 对于单一煤层,上山位置 有布置于岩层中和煤层中 问题;
➢ 对于煤层群,上山位置有 布置于煤组上部、中部或 下部岩层中,煤层中问题。
第二节 采区上山布置
这种方式一般用于准备倾角大于15°~20°的煤层。
第一节 煤层群区段集中平巷的布置
四、机轨分煤岩巷布置
(二)区段集中巷与超前平巷的联系方式
2) 斜巷联系 斜巷联系方式,如图6-1(b)。
(1)斜巷联系的优缺点 ➢ 优点:这种方式可以使煤炭自溜,少占设备。 ➢ 缺点:施工条件差,辅助运输和行人不方便。特别是综

20-带区参数及巷道布置分析

20-带区参数及巷道布置分析

带区参数及巷道布置分析包括:分带工作面长度、分带倾斜长度、分带数目和带区走向长度。

1211123457881010工作面长度分带倾斜长度带区走向长度●分带工作面长度(l):同走向长壁工作面。

●倾斜长壁VS 走向长壁◆煤层倾角相对较小时,加大长度有利于发挥先进采煤装备优势;◆煤层厚度和采煤工艺相同时,倾斜长壁工作面相对较长。

●实践情况:一般l ≥150m,甚至l ≥250m。

神东矿区工作面长度l=240~450m。

●分带走向长度(l’):l’=l+2l+l柱巷12112117108I4(a)8I456I12I6217●分带倾斜长度≈工作面连续推进距离,约为上山或下山阶段斜长。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规定:分带倾斜长度不宜少于工作面一年的连续推进长度。

●一般上山部分倾斜长度宜为1000~1500m 或者更长,下山部分倾斜长度宜为700~1200m 。

分带倾斜长度连续推进距离●一般2-5个分带共用一个煤仓或车场,划为一个带区(n =2-5)。

1267I45I76124,5II 3386′7′8′4′5′9●也可以每个分带有独立煤仓或不设煤仓(n =1)。

IIII109109887766554433221111111212带区走向长度:各分带走向长度之和(nl ’ )。

1211123457881010带区走向长度我国部分煤矿倾斜长壁开采主要参数矿井煤层厚度倾角/°顶板底板采煤工艺推进方向带区走向长/m带区倾斜长/m工作面长/m阳泉一矿中厚4~8 砂页岩砂页岩综采仰1000~1500 1500 120铜川桃园矿薄<10 砂页岩砂页岩炮采仰、俯800~1000 500~1000 70大同永定庄矿厚7 细砂岩粉砂岩综采仰800 790 150松藻打通一矿薄 5 粉砂岩粉砂岩综采仰1000 900~1400 150大同同家梁矿中厚3~4 砂岩粉砂岩综采仰800 750 150~166 大同四老沟矿中厚3~6 砂砾岩砂质页岩综采俯960 1000 107阳泉三矿中厚 5 砂页岩砂页岩综采仰1500 1200 156阳泉贵石沟矿厚5~7 砂页岩页岩综采仰、俯1800 1000 180芙蓉白胶矿中厚8~10 细砂岩黏土岩普采仰1870 970 150古交东曲矿中厚3~8 砂质泥岩砂质泥岩综采俯1000~1700 1300~1800 150~180 晋城凤凰山矿厚1~2 砂页岩页岩普采仰2233 1000 134我国部分煤矿倾斜长壁开采主要参数矿井煤层厚度倾角/°顶板底板采煤工艺推进方向带区走向长/m带区倾斜长/m工作面长/m双鸭山双阳矿中厚10~12 白色中砂岩砂岩综采仰、俯1800 1000 154罗城插花矿薄17 页岩页岩炮采伪仰1000 256 60~70 枣庄陶庄矿厚5~8 石英砂岩砂页岩普采俯1000 500 120徐州权台矿中厚3~6 砂页岩页岩综采俯1500 1015 110鸡西二道河子矿中厚12~17 细砂岩页岩综采俯1000~1200 700~1200 150橙台权家河矿中厚5~11 中粒砂岩粗粒砂岩综采仰1500 800~1000 150兖州南屯矿厚3~7 粉砂岩粉细砂岩综采仰650~1200 1800 142合山东矿中厚4~6 石灰岩鲕状灰岩炮采仰1350 1000 110~125 肥城查庄矿中厚5~7 粉砂岩粉砂岩普采仰350 1200 120~160 神东矿区厚2~3 粉砂岩粉细砂岩综采仰、俯—3000~6000 240~340●开拓巷道1-主井;2-副井;3-风井;4-胶带运输大巷;5-辅运大巷;6-回风大巷●准备巷道7’-带区进风行人斜巷;煤仓●回采巷道7-进风运煤斜巷;8-回风运料斜巷;9,10-工作面9778612345 78107’●前进式:工作面从运输大巷附近向上部或下部边界方向推进。

井下巷道布置及支护方案

井下巷道布置及支护方案

井下巷道布置及支护方案第一节巷道布置一、巷道布置及施工顺序二水平回风下山总施工长度约为154m(具体施工至+1965m水平为准),目前已施工17m,使用掘进机沿M7煤层顶板掘进施工,平均坡度15°,施工方位316°16′22″,施工断面为倒梯形,净宽3.4m,中心净高2.5m,中腰线由生产技术科标定。

二、断面设计根据运输、掘进、通风安全及服务年限需要,依据技术优越经济合理的原则及《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将二水平回风下山断面设计为直墙半圆拱形断面,具体参数如下:巷道设计掘进断面为宽 3.6m,中心净高 2.6m,梯形断面,S掘=9.36m2,S净=8.84m2。

第二节矿压观测一、巷道表面位移观测1、施工过程中,若发现巷道出现明显变形时,要根据地质条件对巷道表面位移情况及时进行观测。

2、观测方法:在巷道每隔50m设一组矿压观测杆监测巷道断面变化情况,观测点分别布置在巷道拱顶、底板及两帮处;自观测点设置之日起每天观测一次,连续观测7天,7天后每周观测一次,并将检测结果记入专用记录本中备查。

每个观测点自设立之日起,连续观测不少于60天。

3、观测项目为围岩表面位移,内容为巷道的顶底板及两帮移近量,顶板下沉、底鼓、上帮和下帮位移。

二、数据处理观测数据超过界限值30~50mm时,应立即向矿生产技术科汇报,分析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巷道支护。

三、软弱破碎顶板的识别标准1、破煤后,顶板高低不平、永久支护后48h顶板有明显开裂、下沉(下沉速度大于5mm/d)、坠网等现象。

2、打锚杆眼时,有堵钎子水孔现象。

3、打锚杆眼过程中发生钎杆向上猛跳现象(即顶板出现中空现象)。

4、顶板为复合顶板,且锚杆机钻进阻力出现忽大忽小现象。

第三节支护设计一、支护形式1、临时支护:该巷采用前探梁作为临时支护。

2、永久支护拟采用锚网+梯子梁+锚索。

二、支护规格(一)临时支护1、采用金属前探梁作为临时支护。

前探梁使用3根完好且管壁壁厚不小于4.5mm,长度为4m的2吋无缝钢管。

煤矿开采学复习大全

煤矿开采学复习大全

煤矿开采学复习大全一、简答题(共 7 小题,每小题 8 分,共 56 分) 1 阶段内划分有几种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2、矿井巷道分那几类?并举例说明。

3、选择采煤方法应考虑哪些因素?4、选择开拓延深方案的原则和要求是什么?5、采煤作业规程一般包括哪些内容?6、正确合理的准备方式应遵循哪几项原则? 7、矿井技术改造的目的是什么?其内容包括那几个方面?二、论述题(共 4 小题,共 54 分) 1、试述下山开采的主要特点及其应用条件。

(14 分) 2、论述倾斜长壁采煤法的特点及使用条件。

(14 分) 3、论述采区设计的依据、程序和步骤。

(12 分) 4、论述如何确定合理的采区走向长度。

(14 分)三、绘图说明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 1、绘图说明普采面单体支架布置方式的种类和特点。

2、绘图并说明开采水平大巷布置的种类及特点。

3、绘图说明回采顺序的几种方式和应用情况。

4、绘图并说明单一走向长壁采煤法的主要生产系统、、、、、、小题,一、简答题(共 7 小题,每小题 8 分,共 56 分)简答题( 1、选择采煤方法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2、选择开拓延深方案的原则和要求是什么? 3、斜井开拓方式的井筒布置有几种?其适用条件如何? 4、简述为什么确定矿井服务年限时要考虑储量备用系数? 5、采区上山布置有哪些类型?采区参数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6、矿井技术改造的目的是什么?技术改造的内容包括那几个方面? 7、简述仰斜和俯斜开采的特点。

小题,二、论述题(共 4 小题,共 54 分)论述题( 1、论述倾斜长壁采煤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

(10 分) 2、论述矿井几种风井布置方式的特点和适用条件。

(15 分) 3、论述如何合理确定开采水平垂高?(15 分) 4、试述综采放顶煤技术的适用条件。

(14 分)小题,三、绘图说明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绘图说明题( 1、绘图(剖面图)并说明开采水平大巷布置方式有哪几种? 2、画出立井环行井底车场(大巷采用固定式矿车运输、主井采用箕斗提升)线路布置图,标注并说明图中线路名称,并在图上用符号标明调车方式。

新大采矿学课件12准备巷道布置及参数分析

新大采矿学课件12准备巷道布置及参数分析

(二)上山的倾角(坡度)
一般与煤层倾角一致; 当有变化时,力求使上山保持固定坡度; 为满足运输要求,岩石上山可穿层布置: 当 1520时,“运上”调为15,胶带机;
2030 时,“运上”调为30,煤自溜。
三、采区上山数目及布置类型
(一) 上山数目
1、 采区上山至少两条 轨道上山—进风、辅运 运输上山—运煤,回风
(二)上山布置类型
(5) 双岩一煤上山 布置特点:
•走 向 间 距 1 - 3 和 3 - 2 1015 m •层位上: •1距煤层 810m, •2距煤层 1214 m , •3—沿煤顶
此种方式:
3—先掘,超前勘探,为1和2 取 直定向;3用于通风行人。
适用:开采煤层数目多,厚度 大,储量丰富的采区;
1) 岩石工程量大;
2) 接替困难;
3) 矸石排放多,污染环境。
(二)岩石上山(rock rise )
4、岩石上山适用条件: l 单一厚煤层(3个分层),或近距煤层群联 合布置; l 采区服务年限3年以上; l 煤层底板岩层较稳定,无承压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岩石上山
5、 岩石上山实例 张庄矿,开采M=5 m, 煤层上山:维护费67.2元/a.m,煤柱宽100 m; 岩石上山:维护费2.0元/a.m,不留煤柱.
10~15m 10~15m 2
适用:煤层多,储量丰富,瓦斯大、水大的 采区。
三、采区上山数目及布置类型
(三) 采区边界上山
l 在采区边界设1~2条边界上山。 l 适用条件:
1) 瓦斯大,采用Z、Y型通风时,两条需设回风 边界上山。
2) 往复式开采,不沿空留巷,区段煤柱护巷的 往复式开采,要求采区一翼开掘两条上山。

巷道断面布置标准

巷道断面布置标准

巷道断面布置标准(一)、采区轨道铺设的规定1、回采巷道道板长度出现差异时,道板铺设要以人行道一侧一头齐为准,道板铺设露出巷道底板道木上平面。

2、轨道铺设时,必须严格按照轨道铺设要求铺设,轨道接头间隙等,必须符合规定,不得出现鸳鸯道,要求同型号的轨道要成双成对铺设。

3、道板间距不大于700㎜。

(二)、过道处的电缆吊挂1、电缆出开关、接线盒后,应保留适当余线,再顺巷帮垂直上行,过肩窝贴顶吊挂到对帮指定位置,接线盒其它喇叭口方向一律向下。

2、信号电缆过帮过顶采用小电缆钩平放吊挂,每0.5米一个小电缆钩,多股应按钩平行摆放吊挂,电缆钩钩向上贴住顶部。

3、动力电缆过帮过顶采用电缆钩平放平行吊挂,每0.5米吊挂一个,电缆钩钩向上贴住顶部。

4、过巷道肩窝电缆应弯成圆弧,无死弯,过道电缆垂向成一平面。

5、电缆过道后往前延长,拐弯处要保持垂直。

(三)、采掘面两道电缆吊挂1、通讯、信号等小电缆的吊挂1.1、准备、回采巷道小电缆的吊挂:1.1.1、皮电缆钩的制作要求:使用废旧皮带打眼制作,皮带钩宽5cm,一般为6个钩眼,设计留有2个备用钩眼。

1.1.2、通讯信号电缆固定连接绳采用2分钢绳,回采巷可采用8#铁丝,两端固定在巷道帮部锚杆上,并用拧紧螺丝拧紧,中间每隔3m,用12#铁丝固定,铁丝用单股拧两圈,铁丝头握鼻方向朝帮。

1.2、永久巷道的小电缆的吊挂1.2.1、电缆钩使用20mm扁铁制作,安装时必须统一使用黑色防腐漆防腐。

1.2.2、两端头采用射钉固定在巷道帮部。

1.3、通讯、信号电缆钩的下端距离巷道底板不低于2.0m。

1.4、通讯、信号电缆吊挂皮带钩间距1.5m。

2、工作面进风巷动力电缆钩设5钩,回风巷设4钩。

2.1、电缆钩使用50mm扁铁制作,安装时必须统一使用黑色防腐漆防腐。

2.1、电缆在电缆钩上的布置:高压电缆在上方,低压电缆在下方。

2.2、电缆钩的固定2.2.1、岩巷段:两端头固定于可以专门施工小锚杆。

2.2.2、煤巷段:采用8#铁丝吊挂在巷道的顶部。

采矿学-第十七章准备巷道布置及参数分析

采矿学-第十七章准备巷道布置及参数分析

采区走向长度
缓斜煤层: 不受地质条件限制的普采、炮采双翼采区: 一般 1000 1500m 不受地质条件限制的综采双翼采区: 一般 2000(1600) 2430m 大柳塔推进4000 6000m 急斜煤层: 双翼采区走向长1000 m 单翼采区走向长500 m
四、采区采出率
务年限短的采区。 (t5a)
(3) 双岩上山
Fig、17—1、b示。 布置特点: 8~10m 12~14m 1 •两条上山置于底板岩石 20~25m 2 中 轨上距煤层810 m (b) •运上距煤层1214 m 适用: 开采单一厚煤层 •走向间距:2025 m
采区; 煤层群最下一层为厚煤层; CH4小的联合布置采区普 遍采用。
M
我国煤矿开采准备系统的改革及发展方向
我国煤矿开采准备系统的改革及发展方向
3、运输大巷及总回风巷保护煤柱 •大巷布置在底板岩石中,其上可不留煤 柱(跨大巷开采) •大巷布置在煤层中,本层中一侧的煤柱: 煤层 一侧的煤柱宽度(m) 近水平 ≥40 缓斜 25 40 倾斜 15 25 急斜 10 15
采区边界煤柱
4、采区边界煤柱:一般10m 5、断层煤柱
断层落差 断层一侧煤柱宽度(m) 落差很大( 10m) 30 落差大 ( 5m) 10 15 落差很小( 3m) 不留煤柱
2、 运煤上山
2)近水平、缓倾和倾斜煤层运输上山中 的运输设备 •胶带输送机 吊挂式 落地式
胶带输送机
运输可靠,费用低。 运距长。一般一部胶带输送机运距可达 300-500 m。 功率大的可达500-1000 m。 适用: 上山(向下运煤); 下山(向上运煤)7 新型胶带机:适于=28。
区段斜长
(2)当前开采技术条件,工作面长度为 80~250m。

煤矿开采知识点

煤矿开采知识点

第一章1.煤田:在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同一地质时期形成并大致连续发育的含煤岩系分布区称煤田。

2.矿区;统一规划和开发的煤田或其一部分。

3.井田:划给一个矿井(露天矿开采的那一部分煤田称井田或矿田。

4.矿田的范围:指井田沿煤层走向的长度和倾向的水平投影宽度。

6矿山井巷可分为:直立、水平、倾向巷道。

7.直立巷道有:立井、暗立井、溜井。

水平巷道:平硐、大巷、平巷、石门。

倾向巷道:斜井、暗斜井、上、下山斜巷。

8.一个阶段:是在煤田范围内,沿着煤层的倾向,按一定标高把煤层划分为若干个平行于走向的长条部分,每个长条部分称为一个阶段。

9.阶段内再划分:采区、分段、带区式。

10..开采水平:通常将设有井底车场、阶段运输大巷并且担负全阶段运输任务的水平,称为“开采水平”,简称“水平”。

阶段与水平的区别:阶段表示井田的一部分,水平是指布置大巷的某一高标水平面。

广义的水平不仅表示一个水平面,同时也是指一个范围,即包括所服务的相应阶段。

11.矿井主要生产系统:运煤、通风、运料排砰、排水系统。

第二章1.采煤方法: 采煤系统与采煤工艺的综合及其在时空的配合。

2.采煤系统:掘进、回采在时空上的配合。

3.采煤工艺:各种工序在时空上的配合。

4.回采工作面:在采场内进行的煤壁。

回采工作:在采场内,为采煤所进行的破、装、运、支助等工作。

采场:用来直接采取大量煤炭的场所。

5.分层采煤法:倾斜、水平、斜切分层。

第三章1.长壁采煤工作面的采煤工艺:炮采、普采、综采。

炮采:爆破采煤工艺。

普采:普通机械化采煤工艺。

综采: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

2.爆破采煤工艺包括:打眼、放炮落煤和装煤、人工装煤、刮板输送机运煤、移置输送机、人工支护和回柱放顶等主要工序。

3.爆破落煤:由打眼、装药、填炮泥、联线及放炮等工序组成。

要求保证规定进度,工作面平直,不留顶煤和底煤,不破坏顶板,和不崩倒支柱和不崩翻工作面输送机, 尽量降低炸药和雷管的消耗。

4.炮眼布置有:单排眼、双排眼、三排眼。

采矿学知识点总结4

采矿学知识点总结4

5
四、倾斜长壁采煤法评价及适用条件
1、优点 (1)巷道布置简单,巷道掘进及维护费低,投产快,工期短。 (2)运输系统简单,占用设备少。 (3)回采巷道沿煤掘进,易固定方向,采面可等长布置,利 于生产管理。 (4)通风系统简单,风路短,通风构筑物减少。 (5)对某些地质条件的适应性强。 2、缺点 (1)长距离倾斜巷道辅运和行人困难; (2)大巷装车点多,可设带区,共用一个煤仓。 (3)下行回风 — 注意监测。
根据开采技术条件煤层按倾角分类:
近水平煤层 缓倾斜煤层 倾斜煤层
α<8° 8° ~ 25° 25° ~ 45°
急倾斜煤层 α > 45°
根据开采技术条件煤层按厚度分类:
薄煤层 中厚煤层 厚煤层
M<1.3 1.3 ~ 3.5 M >3.5
阶段:沿一定标高划分的一部分井田 开采水平:布置有井底车场、阶段运输大巷,并担负全阶段 运输任务的水平。 采区:在阶段范围内,沿走向把阶段划分为具有独立生产系 统的块,每一块叫一个采区。 采区斜长=阶段斜长 区段:在采区内沿倾斜方向划分的开采块段。 分带—沿煤层走向把阶段划分为若干长条,每一个长条叫一 个分带。 由若干分带组成,并具有独立生产系统的区域叫带区。
Ø采煤机割煤,挂顶梁,到另一端,反向割煤(或 清理浮煤),推移输送机(滞后采煤机15 35m) 采煤机往返一次进一刀,煤壁推进了一个截深。
2、双向割煤方式
Ø采 煤 机 上 行 割 煤 , 挂 梁 , 推 移 输 送 机 ( 滞 后 15 35m),铲装浮煤,支柱,到上端头;在完 成进刀后,反向下行割煤,挂梁,推移输送机铲 装浮煤,支柱,采煤机往返一次进两刀。
第九章 单一 长壁采煤法
1、熟练画图 2、巷道名称 3、掘进顺序 4、生产系统

煤矿开采学第八章--采(盘)区准备巷道布置及参数分析

煤矿开采学第八章--采(盘)区准备巷道布置及参数分析
➢ 减少各层区段平巷的维护时间,降低维护费。 ➢ 布置能力大的集中运输系统,减少设备占有数。 ➢ 各层同采,合理集中生产。
第一节 煤层群区段集中平巷的布置
二、区段集中平巷布置方式分类
根据煤层赋存条件和生产需要,煤层群 区段集中平巷方式大致有四种:
➢机轨分煤岩巷布置; ➢机轨双岩巷布置; ➢机轨合一巷布置; ➢机轨双煤巷布置。
第一节 煤层群区段集中平巷的布置
三、机轨合一巷布置
(三) 机轨合一巷布置优缺点 ➢ 机轨合一巷布置缺点
机轨合一巷的跨度和断面大,没有煤巷定向, 巷道层位不好控制,因此施工相对比较困难, 进度较慢。 (四) 机轨合一巷布置适用条件 ➢ 煤层多,A大的采区。
第一节 煤层群区段集中平巷的布置
四、机轨双煤巷布置
合机械化采煤时,工作面设备的吨位重,体积大,通过 斜巷运送比较困难。 (2)适用条件 这种联系方式适用于倾角较小,层间距较大的煤层,以 便减少掘进工程量。
第一节 煤层群区段集中平巷的布置
四、机轨分煤岩巷布置
(三)区段集中平巷与采区集中上山的联系方式
➢ 采区集中上山与区段集中平巷之间的联系方式, 主要根据运输需要而定。并与区段集中平巷和区 段各煤层超前平巷的联系方式同时考虑和选定。
➢ 双岩巷布置的缺点: 岩石巷道掘进工程量大,掘进费用高,采区准备时间较 长。
第一节 煤层群区段集中平巷的布置
二、机轨双岩巷布置
(三) 机轨双岩集中巷布置适用条件
➢煤层数多,生产时间长,煤巷难以维护。
第一节 煤层群区段集中平巷的布置
三、机轨合一巷布置
(一) 布置特点
➢胶带运输和轨道运输集中巷布置在同一条 断面较大的岩石巷道内。
7 8
2 5

第十三章采盘区准备巷道布置及参数分析

第十三章采盘区准备巷道布置及参数分析

返回
21
一、采区倾斜长度
• 采区倾斜长度影响因素: • 1、地质因素, • 2、运输设备因素, • 3、掘进通风, • 4、区段斜长及数目, • 5、经济比较 • 合理的采区倾斜长度:
返回
22
二、采区走向长度
• 采区走向长度影响因素: • 1、地质因素, • 2、运输设备因素, • 3、采煤机械化水平, • 4、掘进通风, • 5、经济比较GO • 合理的采区走向长度:
返回
• 1、煤层上山的优缺点GO • 2、煤层上山的应用条件GO • 3、煤层上山受采动的影响GO • 4、改善煤层上山维护状况的措施GO
14
1、煤层上山的优缺点
返回
• 优点: • 1)岩巷工程量少,掘进费低; • 2)掘进速度快,采区准备期短; • 3)生产系统简单 • 缺点: • 1)巷道维护费高; • 2)煤柱损失多
返回23采区走Fra bibliotek长度经济比较最优化 返回
24
三、采区生产能力
返回
• 采区内同时生产的工作面数目GO
25
采区内同时生产的工作面数目 返回
26
1、采区采出率
返回
• 地质储量:勘探查明的总储量 • 工业储量: A、B、C 、D四个等级储量,前
三项为能利用储量,D级储量叫远景储量或 暂不能利用储量 • 设计储量: A、B、C三级之和减去地质损 失的那部分储量 • 可采储量:可以采出的储量= K(Z-P)
• 2、轨道集中巷超前掘进,可查明地质构造, 为岩石运输集中平巷掘进定向。。。
• 3、与“机轨合一”相比,区段过渡时通风方 便
• 4、运输平巷超前掘时,运料方便 • 5、便于排水,不影响运输巷 • 缺点:受采动影响大,维护较困难

采矿学-第十二章准备巷道布置及参数分析

采矿学-第十二章准备巷道布置及参数分析

3、机轨双岩巷布置优缺点分析: 1)优点:
易维护;
2)缺点:岩石工程量大,掘进费用高, 准备时间长; 4、机轨双岩巷布置适用
煤层数多,煤层厚度大,生产时间长,煤 巷难以维护。
三、机轨合一巷布置
1、机轨合一巷布置特点:
胶带机和轨道布置在同一大断面岩巷内;
1)布置方式问题
l 机轨合一巷的轨道置于远离煤层一侧, 轨上通过中部车场直接与3相连,不穿越输 送机;但采用平石门与各分层平巷联系时, 则需穿输送机,抬高输送机。
1、一般与煤层倾角一致; 为满足运输要求,岩石上山可穿层布置: 当 2030 时,“运上”调为30,煤自溜。
2、当有变化时,力求使上山保持固定坡度;
1520时,“运上”调为15,胶带机;
三、采区上山数目及相对位置
(一)上山数目 1、采区上山至少两条
轨道上山—进风、辅运 运输上山—运煤,回风
第十二章 准备巷道布置及参数分析 第一节 采区上山布置
一、上山位置 l 单一煤层布置 岩层中,煤层中 l 煤层群联合布置 煤组上部、中部和下部 岩层中,煤层中 上山位置的选择
(一)煤层上山
沿煤层布置。(要求不破坏顶板的完整性) 1、 煤层上山特点 l 掘进速度快,联络巷工程少,费用低; l 超前探煤作用;当变化时,坡度对输送机 不利; l 需留煤柱保护; l 上山围岩是煤和软岩;维护条件差; l 上山与平巷的层面交叉,多开绕道工程; l 受采动影响
《煤矿安全规程》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高瓦斯 矿井、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的矿井、易自燃的采 区,必须设置至少一条专用回风巷;低瓦斯矿井 开采煤层群和分层开采采用联合布置的采区,必 须设置一条专用回风巷;采区进、回风巷必须贯 穿整个采区,严禁一段为进风巷,一段为回风巷。

巷道布置及支护说明

巷道布置及支护说明

巷道布置及支护说明第一节巷道布置井底煤仓皮带联络巷沿5#煤层顶板掘进358米再以80上掘37米进入岩层完后掘建10米平台与井底煤仓贯通。

石门付巷南端改造巷沿5#煤层顶板掘进22米,再以80下掘91米与已维护好的石门付巷段贯通。

第二节支护设计一、巷道断面井底煤仓皮带联络巷设计开口向里358米煤巷,矩形巷道锚网梁索喷支护,掘进毛断面12.16㎡、净断面10.8㎡;再37米煤、半煤岩、岩巷,拱形巷道锚网索喷支护,掘进毛断面12.13㎡、净断面10.85㎡;再10米岩巷,拱形巷道锚网索喷支护,掘进毛断面22.44㎡、净断面20.67㎡。

(附巷道支护图)二、永久支护1、矩形巷道锚网梁索联合支护(1)锚梁采用‘M’钢带,规格长×宽=3800×120mm,锚梁排距800mm,锚杆间距800mm,每根锚梁打5根锚杆,靠帮锚杆距帮300mm,锚杆用φ20×L2200mm树脂锚杆。

锚杆托板用规格长×宽=150×120mm的‘M’钢托板,螺帽与托板间加橡胶圈,紧固锚杆必须使用锚杆机上。

(2)顶部网采用直径6㎜的冷拔丝制做的经纬网,网的规格为长×宽=3800×1000㎜,网孔为长×宽=70×70㎜,相临两张网要用12#铁丝双股扭接,逢孔必连。

(3)每1.6m在两锚梁顶中部打两根(或3根)锚索,锚索长度不小于6000mm,锚固力不小于8吨,锚索外露为150~200mm,托板采用长×宽=120×120mm钢托板配合长×宽=400×300mm的槽钢,槽钢托板方向与巷道走向相垂直,紧固锚索必须使用紧锚器紧固。

局部巷道根据顶板情况适当加密锚索,保障支护的有效性。

(4)帮部采用锚网支护,锚杆采用水泥锚杆,水泥锚杆长度不小于1600mm,锚杆间距为800mm,排距为800mm,锚杆最上一排距顶300mm、最下一排距底板500mm,每排4根锚杆,水泥锚杆锚固力不小于4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④不受煤层倾角影响,可定向按坡度取直掘进;
⑤能合理处理上山与平巷的平面或立面相交工 程,绕道工程量小。
3、缺点:
①岩石工程量大,掘进费用高; ②掘进速度慢,准备时间长; ③联络巷工程量大。 3、岩石上山适用条件: ①单一厚煤层(3个分层),或近距煤层 群联合布置; ②采区服务年限3年以上; ③煤层底板岩层较稳定,无承压水。
➢运输可靠,费用低。 ➢运距长。 一般一部胶带输送机运距可达300-500m。 功率大的可达500-1000 m。 适用: 上山(向下运煤)6;
《煤矿安全规程》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高瓦斯 矿井、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的矿井、易自燃的采 区,必须设置至少一条专用回风巷;低瓦斯矿井 开采煤层群和分层开采采用联合布置的采区,必 须设置一条专用回风巷;采区进、回风巷必须贯 穿整个采区,严禁一段为进风巷,一段为回风巷。
2、在下述条件下增加上山数目 ①A大的厚煤层采区或联合布置采区; ②A大,瓦斯涌出量大的采区,特别是下山采 区; ③A大,常出现上、下区段同采的采区。 ④ “运上”、“轨上”均置于底板岩石中, 需探明煤层情况,或为提前掘进其它采区巷道 的采区 ⑤采用特采技术(如水砂充填)需设充填管道 或泄水的采区。
炮采—Q(采区日产量)1.5以及每 班按56h计算;
2)近水平、缓倾和倾斜煤层运输上山 中的运输设备类型
视上(下)山倾角和产量,选运输设备
①胶带输送机
–吊挂式 –落地式
➢胶带输送机能力大:
胶带输送机运输能力
带宽(mm) 800 1000 1200 1400
能力(t/h) 350 630
7001000 2500
适用:
•开采煤层数目多,厚度大,储量丰富的 采区。 •瓦斯、水大的采区。
3
8~10m
1
12~14m
2
10~15m 10~15m (d)
5、三岩上山
布置特点: •三岩上山均置于底板岩层 中; •走向间距:1015m •层位上: 1 和 3 同层位 •2低24m
8~10m 3
12~14m 1
10~15m 10~15m 2
(二)上山布置类型
1、双煤上山 布置特点:
双上山置于下部薄及 中厚稳定煤层中;
走 向 间 距 20 25m, 两侧煤
适用: 下部有薄及稳定的中厚煤层。 单一薄及中厚煤层。
2、一煤一岩上山
布置特点:
1
•轨上沿煤层顶板布置;
10~12m
•运上沿底板岩层布置。
20m 2
•上山错距: 运上距煤层
(a)
1012 m
适用:A小、瓦
•运上、轨上走向距20m。斯不大,服务年
限短的采区。
(t5a)
3、 双岩上山 布置特点:
•两条上山置于底板岩石中
轨上距煤层810 m
•运上距煤层1214 m
•走向间距:2025 m。
适用:
8~10m 1 20~25m (b)
12~14m 开采单一厚煤层采区;
煤层群最下一层为厚煤层; 2 CH4小的联合布置采区普遍
(二)上山的倾角(坡度)
1、一般与煤层倾角一致; 2、当有变化时,力求使上山保持固定坡度; 为满足运输要求,岩石上山可穿层布置: 当 1520时,“运上”调为15,胶带机;
2030 时,“运上”调为30,煤自溜。
三、采区上山数目及相对位置
(一)上山数目 1、采区上山至少两条
轨道上山—进风、辅运 运输上山—运煤,回风
(一)煤层上山
沿煤层布置。(要求不破坏顶板的完整性) 1、 煤层上山特点 l 掘进速度快,联络巷工程少,费用低; l 超前探煤作用;当变化时,坡度对输送机 不利; l 需留煤柱保护; l 上山围岩是煤和软岩;维护条件差; l 上山与平巷的层面交叉,多开绕道工程; l 受采动影响
2、 改善维护状况的技术措施:
l 避免两侧采面同时接近上山。 l 煤柱越宽,采动影响越小。
薄—30 m 厚—3040 m l 采用可缩性支架或锚网支护。
3、 适用条件
1)单—薄及中厚煤层采区,服务年限短; 2)浅部开采只有两个分层的单一厚煤层采 区(一次采全高或放顶煤),煤及围岩稳定; 3)煤层群联合布置采区,下部有维护条件 较好的薄及中厚煤层; 4)为部分煤层服务,时间短的专用通风或 运煤上山。
(二)岩石上山
1、 岩石上山布置: 岩性要求 布置于煤层底板稳定的岩 层中,避免构造破坏 层间距要求(h) 距煤层1530 m 范各庄矿:页岩 12 m; 新庄孜矿:砂页岩 68 m; 平四矿: 砂页岩 15 m
2、优缺点:
①维护费用低;
②煤损少;可跨上山采,加大采面连续推进长 度;
③生产系统可靠,通风条件好,易封闭采空区, 防自燃有利;
采用。
4、双岩一煤上山
布置特点:
•走向间距 1-3 和 3-2 1015 m •层 位 上 : 1 距 煤 层 8 1 0 m,2 距 煤 层 1214 m , 3—沿煤顶
3
8~10m
1
12~14m
2
10~15m 10~15m (d)
此种方式: 3—先掘,超前勘探,为1和2 取直定向; 3用于通风行人。
4、为满足上下区段工作面沿空掘巷的时间 要求;
5、在较好的地质条件和开采技术条件下, 为增加工作面连续推进长度,一个采区 可布置多组上山,实现工作面跨上山开 采。
如图12-2
四、采区上(下)山运输
1、运煤上山 1)上山设备能力:大于同时生产的工作面 产量之和。 一般:综采、普采—按采面设备能力计算;
二、上山的层位与坡度
(一)层位 联合布置采区。 1、一般将上(下)山置于下部稳定的煤 层或底板岩石中。主要原因为: ❖ 能适应煤层下行开采顺序; ❖ 煤损少; ❖ 采区生产系统可靠,易维护。
二、上山的层位与坡度
2、特殊条件下,将上山置于煤层群的中部或 上部。可能的原因为: ❖下部煤层底板接近富含水层,或底板岩石 松软,且很厚,不易维护。 如:华北奥陶纪灰岩,承压水。峰峰局,焦 作局49m3/t水等 ❖ 煤层赋存适于人为或自然分组,单独设置 为分组煤层服务的专用上山。
适用:煤层多,储量丰富,瓦斯大、水大的 采区。
(三)设采区边界上山
在采区边界设12条边界上山,主要用于: 1、瓦斯大,采用Z、Y型通风时,边界需 设回风边界上山。
2、往复式开采,不沿空留巷,区段煤柱护 巷的往复式开采,要求采区一翼开掘两条 上山。
3、工作面跨过上山开采后,需要在采区一 翼形成生产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