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与利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受干扰或破坏,致使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时 的情绪状态。
(2)该理论的主要观点
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 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反之, 挫折的存在也总是导致某种形式的侵犯。 就是说,侵犯只有一个原因(挫折),挫 折只有一个反应(侵犯)。
挫折—————侵犯 (一一对应)
(唯一原因) (唯一结果)
被当作“替罪羊”的人往往具有如下两 个特征:第一,软弱性。 第二,特异性。
【补充参考 (五)减少社会不公正,减少挫折感 (六)给予挫折一个合理的理由 (七)成熟个性的培养】
第二节 利他行为
一、什么是利他行为 1.定义 利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行为是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
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2.利他行为的特点 ①以帮助他人为目的 ②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 ③自愿的 ④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 利他行为倾向:自我利他主义;纯利他主义;
挫折——侵犯理论的缺陷: 忽视了侵犯的产生可能由与挫折无关的
因素所引发。
它只能解释某些侵犯行为发生的原因, 而不能用来解释所有的侵犯行为。
(四)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提出,儿童的侵犯行为并非生来就有,而 是后天习得的。
1.模仿学习 (1)通过强化(reinforcement)习得侵犯行
二、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一)利他行为的唤起
紧急情况是利他行为唤起决定因素之一。如果 人们将事件判断为紧急的,就有可能给予帮助, 事件被认定的紧急程度决定了旁观者给予帮助的 可能性大小。
求助者的需要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
助人者是否有能力提供有效的帮助,也会影响 他助人与否的决策。
……..
(一个原因) (多个结果) (一对多)
显然,米勒认为,侵犯行为的发生是以挫折为 前提的,但挫折未必一定导致侵犯。
(2)伯克威茨(L.Berkwitz)提出的修正 理论
伯克威茨认为(教材P248):
挫折的存在并不一定会导致个体发生实 际的侵犯行为,只能使个体处于一种侵犯 行为的唤起状态(即情绪准备状态,如愤 怒)。侵犯行为最终是否会发生,取决于 个体所处的环境是否给他提供一定的引发 侵犯的线索。
范的行为 2.亲社会的侵犯行为: 公检法人员抓强盗、调查贪污、惩罚罪犯都属
于这类情况 3.被认可的侵犯行为: 因正当防卫而击伤歹徒、父母以体罚教育孩子
三、侵犯行为的原因
(一)侵犯的本能论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 宣泄侵犯能量的方式: (1)社会不许可的方式 : 侵犯行为 (2)社会许可的方式:辩论、体育竞赛、
竞技、冒险
2.洛伦茨的习性学观点 同种系内的侵犯是一种适应行为,对物
种的延续非常重要,侵犯是一种本能,被 释放出来促进生存。
(二)有关侵犯的生物学解释 激素:雄性激素对侵犯行为有影响。 遗传:有研究证明遗传对侵犯行为有作用 染色体:XYY基因的作用
*(三)挫折——侵犯理论
1.挫折一侵犯理论最初的观点 (1)什么是挫折? 指当一个人为实现某种目标而努力时遭
许多生活中的例子表明,挫折虽然会导致侵犯 行为的发生,但是并非所有的挫折都会导致侵犯 行为。
挫折: → 侵犯 ↘ 退缩 ↘ 失望 ↘ 自卑 ↘ 借酒消愁
……..
尽管侵犯行为有时是由于挫折而产生的,但并 非所有的侵犯行为都是由挫折产生的 。
挫折↘
诱惑→ 侵犯
命令↗
.......
可见,挫折与侵犯并不必然存在一一对应的因 果关系。
2.挫折一侵犯理论的修正
(1)米勒的《挫折——侵犯假说》的观点
米勒认为(见教材P248):挫折作为 一种刺激,可以引起一系列的不同反应, 侵犯效应只是其中一种形式而已。挫折的 存在,不一定会导致侵犯行为;但侵犯行 为肯定是挫折的一种结果。
挫折:
→ 侵犯
↘ 退缩
↘ 失望
↘ 自卑
↘ 借酒消愁
挫折--→侵犯行为的唤起(情绪准备)状态
↗无 未必侵犯
---→侵犯线索:
↘有 导致侵犯
(多个原因) (一个结果) (多对一)
侵犯线索是指那些经常伴随着引发挫折的 对象和侵犯行为出现的刺激物。
伯克威茨特别强调,外在环境的侵犯线索是使 内在侵犯冲动形成实际表现所必须的条件。
但他在1989年对其理论进行补充。他认为, 如果挫折引起的情绪唤起程度强到某一水平时, 既便没有侵犯线索,也可以引发实际的侵犯行为。 但是,外在环境和个人内在的思维中如有适当的 侵犯线索出现,则侵犯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会更大。
*二、侵犯行为的类别 (一) 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划分 1.言语侵犯:使用语言、表情 2.动作侵犯:使用身体特殊部位及武器 (二)按照侵犯者的动机划分 1.报复性侵犯 2.工具性侵犯。
(三)根据侵犯行为是否违背社会主流规范划分: 1.反社会的侵犯行为: 如人身攻击、凶杀、打群架等违反社会主流规
为
(2) 通过观察习得侵犯行为 但他认为,通过观察习得的侵犯行为表现与否
受到认知的影响。
2.侵犯与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的普及性及深入性提供了人们
大量观察学习的机会。
*四、侵犯行为的转移与消除 (一)宣泄 (二)习得的抑制 1.社会规范的抑制 2.痛苦线索的抑制 痛苦线索对侵犯的抑制实际上是移情的结
第一节 侵犯行为
一、什么是侵犯行为 *(一)定义 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
的、伤害他人的行为。 (二)侵犯行为判定依据 1.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 2.其行为是否违反社会主流规范 3.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
(三)怎样推知行为者是否具有侵犯意图? 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 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 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 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
果。
*移情:是指当一个人感知到对方的某
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
即能够体察到他人的情绪状态,并产生共
鸣。
移情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识别和感受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 二是能在更高级的意义上接受他人的情绪、 情感。
3.对报复的畏惧 4.减少接触侵犯行为模式的机会 5.惩罚侵犯行为 6.奖励非侵犯行为 (三)置换(metathesis) (四)寻找替罪羊
(2)该理论的主要观点
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 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反之, 挫折的存在也总是导致某种形式的侵犯。 就是说,侵犯只有一个原因(挫折),挫 折只有一个反应(侵犯)。
挫折—————侵犯 (一一对应)
(唯一原因) (唯一结果)
被当作“替罪羊”的人往往具有如下两 个特征:第一,软弱性。 第二,特异性。
【补充参考 (五)减少社会不公正,减少挫折感 (六)给予挫折一个合理的理由 (七)成熟个性的培养】
第二节 利他行为
一、什么是利他行为 1.定义 利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行为是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
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2.利他行为的特点 ①以帮助他人为目的 ②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 ③自愿的 ④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 利他行为倾向:自我利他主义;纯利他主义;
挫折——侵犯理论的缺陷: 忽视了侵犯的产生可能由与挫折无关的
因素所引发。
它只能解释某些侵犯行为发生的原因, 而不能用来解释所有的侵犯行为。
(四)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提出,儿童的侵犯行为并非生来就有,而 是后天习得的。
1.模仿学习 (1)通过强化(reinforcement)习得侵犯行
二、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一)利他行为的唤起
紧急情况是利他行为唤起决定因素之一。如果 人们将事件判断为紧急的,就有可能给予帮助, 事件被认定的紧急程度决定了旁观者给予帮助的 可能性大小。
求助者的需要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
助人者是否有能力提供有效的帮助,也会影响 他助人与否的决策。
……..
(一个原因) (多个结果) (一对多)
显然,米勒认为,侵犯行为的发生是以挫折为 前提的,但挫折未必一定导致侵犯。
(2)伯克威茨(L.Berkwitz)提出的修正 理论
伯克威茨认为(教材P248):
挫折的存在并不一定会导致个体发生实 际的侵犯行为,只能使个体处于一种侵犯 行为的唤起状态(即情绪准备状态,如愤 怒)。侵犯行为最终是否会发生,取决于 个体所处的环境是否给他提供一定的引发 侵犯的线索。
范的行为 2.亲社会的侵犯行为: 公检法人员抓强盗、调查贪污、惩罚罪犯都属
于这类情况 3.被认可的侵犯行为: 因正当防卫而击伤歹徒、父母以体罚教育孩子
三、侵犯行为的原因
(一)侵犯的本能论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 宣泄侵犯能量的方式: (1)社会不许可的方式 : 侵犯行为 (2)社会许可的方式:辩论、体育竞赛、
竞技、冒险
2.洛伦茨的习性学观点 同种系内的侵犯是一种适应行为,对物
种的延续非常重要,侵犯是一种本能,被 释放出来促进生存。
(二)有关侵犯的生物学解释 激素:雄性激素对侵犯行为有影响。 遗传:有研究证明遗传对侵犯行为有作用 染色体:XYY基因的作用
*(三)挫折——侵犯理论
1.挫折一侵犯理论最初的观点 (1)什么是挫折? 指当一个人为实现某种目标而努力时遭
许多生活中的例子表明,挫折虽然会导致侵犯 行为的发生,但是并非所有的挫折都会导致侵犯 行为。
挫折: → 侵犯 ↘ 退缩 ↘ 失望 ↘ 自卑 ↘ 借酒消愁
……..
尽管侵犯行为有时是由于挫折而产生的,但并 非所有的侵犯行为都是由挫折产生的 。
挫折↘
诱惑→ 侵犯
命令↗
.......
可见,挫折与侵犯并不必然存在一一对应的因 果关系。
2.挫折一侵犯理论的修正
(1)米勒的《挫折——侵犯假说》的观点
米勒认为(见教材P248):挫折作为 一种刺激,可以引起一系列的不同反应, 侵犯效应只是其中一种形式而已。挫折的 存在,不一定会导致侵犯行为;但侵犯行 为肯定是挫折的一种结果。
挫折:
→ 侵犯
↘ 退缩
↘ 失望
↘ 自卑
↘ 借酒消愁
挫折--→侵犯行为的唤起(情绪准备)状态
↗无 未必侵犯
---→侵犯线索:
↘有 导致侵犯
(多个原因) (一个结果) (多对一)
侵犯线索是指那些经常伴随着引发挫折的 对象和侵犯行为出现的刺激物。
伯克威茨特别强调,外在环境的侵犯线索是使 内在侵犯冲动形成实际表现所必须的条件。
但他在1989年对其理论进行补充。他认为, 如果挫折引起的情绪唤起程度强到某一水平时, 既便没有侵犯线索,也可以引发实际的侵犯行为。 但是,外在环境和个人内在的思维中如有适当的 侵犯线索出现,则侵犯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会更大。
*二、侵犯行为的类别 (一) 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划分 1.言语侵犯:使用语言、表情 2.动作侵犯:使用身体特殊部位及武器 (二)按照侵犯者的动机划分 1.报复性侵犯 2.工具性侵犯。
(三)根据侵犯行为是否违背社会主流规范划分: 1.反社会的侵犯行为: 如人身攻击、凶杀、打群架等违反社会主流规
为
(2) 通过观察习得侵犯行为 但他认为,通过观察习得的侵犯行为表现与否
受到认知的影响。
2.侵犯与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的普及性及深入性提供了人们
大量观察学习的机会。
*四、侵犯行为的转移与消除 (一)宣泄 (二)习得的抑制 1.社会规范的抑制 2.痛苦线索的抑制 痛苦线索对侵犯的抑制实际上是移情的结
第一节 侵犯行为
一、什么是侵犯行为 *(一)定义 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
的、伤害他人的行为。 (二)侵犯行为判定依据 1.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 2.其行为是否违反社会主流规范 3.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
(三)怎样推知行为者是否具有侵犯意图? 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 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 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 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
果。
*移情:是指当一个人感知到对方的某
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
即能够体察到他人的情绪状态,并产生共
鸣。
移情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识别和感受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 二是能在更高级的意义上接受他人的情绪、 情感。
3.对报复的畏惧 4.减少接触侵犯行为模式的机会 5.惩罚侵犯行为 6.奖励非侵犯行为 (三)置换(metathesis) (四)寻找替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