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小说(二)茅盾
30年代小说整理
30年代小说一,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到30年代,进入成熟、繁荣的时期,究其原因:(见朱栋霖本p159)二,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的标志(或30年代小说创作的成就)(一共6条,见笔记本整理)三,小说流派(一)“左联”和左翼小说1 “左联”准备期(1)普罗文学(小说)——见笔记本整理主要是太阳社成员,以蒋光慈为代表。
其他成员:洪灵菲,楼建南,戴平万,孟超,钱杏邨等。
还有后期创造社成员郑伯奇,华汉(阳翰笙)等。
注:太阳社(用文学为革命呐喊)——思想大于艺术,公式化、概念化通病。
粗暴的革命画面,“革命加恋爱”的流行主题。
普罗文学(小说)是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这一转变时期出现的一个小说流派。
①蒋光慈强烈的宣传鼓动性,对重大事件的及时反映,昂扬的激情与艺术追求。
但早期作品形象流于浮面。
《少年漂泊者》以少年的流浪历程,展现五四到五卅的社会矛盾和斗争。
《短裤党》工人运动中的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人。
《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大革命失败后青年知识分子的分化。
《丽莎的哀怨》纠正简单化描写的尝试,写出人物思想性格复杂性。
《咆哮了的土地》(《田野的风》)革命现实主义对“革命浪漫蒂克”一次攻克。
以客观写实反映早期农民武装运动的风暴,对概念化的有力校正。
②洪灵菲凄婉与刚烈、感伤主义与英雄主义统一。
后转向工农题材。
《流亡》知识分子型革命者在革命流亡中的困顿、爱情与不屈。
自叙传色彩。
③华汉《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从政治观念生发故事。
1932重版时五个序言对“革命的浪漫蒂克”进行了历史批判性总结。
(2)柔石/胡也频(二者转变都在后期)同样是文学革命→革命文学转变中的初期无产阶级文学家(这一点与普罗小说家相同),与左联作家群具有相同的创作倾向。
①柔石早期写青年婚恋题材,后期表现知识者的追求、开掘下层人民的命运。
《二月》对知识分子道路的思考。
个人奋斗和人道主义理想在封建主义习惯势力前的碰壁,大时代下知识者徘徊、倒退的思想面貌。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章课后练习及答案解析
第二章30年代文学(1928-1937)第一节30年代文学概述1.【单选题】下列属于香港小说家、诗人侣伦的作品的是(A)A《殿薇》B《南国风》C《行过的生命》D《海上》文字解析:B项陈江帆的诗集,C项路易士的诗集,D项是汝华的作品,故A3.【单选题】下列属于台湾最早提出改革台湾文学、提倡白话文的文章的是(A)A《文学与职务》B《汉文改革论》C《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D《为台湾的文学界一哭》文字解析《文学与职务》是台湾最早提出改革台湾文、提白话文的文章,故选A4.【单选题】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B)成立A北京B上海C广州D香港文字解析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立,故选B5.【单选题】1932年9月,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性的诗歌团体中国诗歌会成立,其会刊是(C)A《诗》B《拓荒》C《新诗歌》D《中国诗歌》左联即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它将《新诗歌)作为会刊,故选C第二节茅盾1.【单选题】方罗兰、章秋柳这两个人物形象出现于茅盾小说(B)A《虹》B《蚀》C《三人行》D《野薔薇》文字解析方罗兰,童秋柳这两个人物形象出现于茅盾小说《蚀》,故选B2.【多选题】下列属于茅盾的短篇小说的有(ABDE)A《林家铺子》B《残冬》C《腐蚀》D《秋收》E《春蚕》文字解析C项属于茅盾的长小说,故选ABDE3.【单选题】茅盾在《子夜》中塑造的典型民族资本家是(C)A潘月亭B赵伯韬C吴荪甫D周朴园文字解析矛盾在《子夜》中型造的典型民族资本家是吴荪甫,故选C4.【单选题】茅盾在“五四“时期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大力提倡的艺术主张是(A)A文学为人生B文学为艺术D浪漫主义文字解析茅盾是文学研究会的主要成员,在文学创作提倡“文学为人生”的艺术主张,故选A5.【单选题】茅盾作品《蚀》的主人公是(B)A静女士B梅女士C章秋柳D赵明文字解析1929年,在日本的茅盾创作了长小说《蚀》,主人公梅行青女士是封建家庭中的叛逆者,故选B 6.【单选题】《嘉陵江畔的传奇》的作者是(A)A路翎B田间C田汉D夏衍文字解析20世纪40年代后期,路翎创作了长篇小说《燃烧的荒地》,中篇小说《蜗牛在荆棘上》、《嘉陵江畔的传奇》以及十余个短篇小说,大多以农村和农民为题材,故选A7.【单选题】绿原属于下列哪个流派(C)A九叶诗派B新月诗派C七月诗派D现代派文字解析绿原属于七月诗派,故选C8.【主观题】试述《蚀》三部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主要内容:(1)《幻灭》:一个小资产阶级女性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到幻灭的全过程(静女士)(2)《动摇》:对知识分子生存的社会现实环境的再现(方罗兰,胡国光)(3)《追求》:大革命失败后知识分子人生追求的悲剧(张曼青、王仲昭、章秋柳)艺术特色:(1)再现了大革命失败前后一代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心灵历史,揭示了时代社会的历史真相。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矛盾
第二节 《子夜》
《子夜》原名为《夕阳》,正式出版时,才更名 为《子夜》。是我国现代文学一部杰出的革命现 实主义的长篇,1933年1月由开明书店出版。
初版本
40年代版本
吴天的戏剧剧本
子夜
蓝棣之说:“《子夜》读起来就像是一部高级形式的社会文件,因
而是一次不足为训的文学尝试。” ——《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
年
司马长风说:“它是最早的一部有规模的长篇巨著。”——《中国新
文学史》
一、故 事 情 节:
二、人物形象分析
吴荪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民族资本家的典型形 象:自私、贪婪、专断与残酷。茅盾称他为“二十世纪机械工 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他有着发展中国独立的民族工 业的雄才大略,有着活跃的生命力,刚毅、顽强、果断的铁腕 与魄力,更有现代科学管理的经营之才。但他生不逢时。吴荪 甫性格的基本特征是似强实弱、外强中干。
3.“农村三部曲”:
包括3个连续性的短篇《春蚕》、《秋收》、《残 冬》,反映了农村破产、凋敝和“丰收成灾”的严 重社会现象。《残冬》中重点写的是老通宝的儿子 多多头,他早知道父辈们想靠苦干来改善处境只不 过是幻想,在那个社会里"规规矩矩做人就活不了命 ",在《秋收》中,他组织和率领饥饿的村民们到镇 上抢米囤,吃大户;在《残冬》中,他和六宝的哥哥 陆福庆等人,在一个风雪弥漫的夜晚,摸进反动武 装保卫团"三甲联合队"的驻地,缴了他们的枪,勇 敢地走上了武装革命斗争的道路。
矛盾
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30、40年代在时代的感 召下积极投身革命文艺 运动和抗日救亡工作。 1949年参加第一次文代 会,被选为全国文联副 主席和文协主席。
建国后,曾任新中 国第一任文化部长, 主编《人民文学》 杂志。此外,还曾 担任过全国政协副 主席等职。
第七讲 三十年代小说(二)茅盾
a李玉亭 b中小老板 c馮云卿与冯眉卿 d吴少奶奶与雷参谋 e四小姐与范博文 f 杜竹斋
2、工厂里的劳资斗争 屠维岳 3、当时的南北大战,农村经济破产以 及农民暴动
五、吴荪甫形象
“The Twilignt : A Romance of China in 1930”
八十年代后期,在大陆一度出现了重评《子夜》 的声音。徐循华的《诱惑与困境——重读〈子 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9 年第 1 期)通过对《子夜》艺术缺陷的分析,指出茅 盾陷入了蒋光赤们“概念化的困境中”;作者之 所以会陷入这一困境,是他“按照既定的理性的 先验框架去构建小说人物世界而非从审美冲动的 逻辑起点出发进行创作”造成的,是“非审美的 政治意识与审美意识的冲突导致了《子夜》的艺 术缺陷”。
第七讲 30年代小说(二) 茅盾
第一节 茅盾创作概述
茅盾 1896—1981 , 浙 江 省 桐 乡县乌镇人,原名沈德 鸿,字雁冰 “茅盾”是在1927年发 表《幻灭》时开始使用 的笔名,此外,他还使 用过玄珠、郎损、方璧 等130多个笔名。
太平桥
东栅老街
一、早期的文学活动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 预科第一类(文科) •1916年毕业后到上海的商务 印书馆就职,一直工作到 1925年底。 •1921年1月,茅盾出任《小 说月报》主编,并参与发起 文学研究会 •五四时期茅盾文学活动一个 重要内容是外国文学的翻译 和介绍
《蚀》从在中国革命中有特殊重要地位的 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心灵历程的独特角度来 反映大革命,丝毫不回避其中包含的深刻的 历史教训,显示了茅盾对中国社会的深刻认 识、把握,以及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虽然 受到了“左”的方面的责难与批评,但却由 此证明了茅盾正是由鲁迅所开创的“五四” 现实主义传统发展而来的,一开始就有别于 其他脱离中国现实生活的“革命文学” 。
大学近现代文学史重点内容笔记整理
近现代文学史重点内容三十年代的小说(一)新感觉派:定义:新感觉派是30年代海派文学中的重要一支,是活跃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半期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新感觉派的主要阵地是《无轨列车》、《新文艺》和《现代》等刊物。
特征:1.快速的节奏,频繁描写都市生活现代派方法描写现代都市。
2.追求感觉印象3.心理描写,潜证描写(强化人物内心世界,弱化现实存在),重视心理情绪。
4.在复杂微妙的内心矛盾冲突中着力刻画人物两重人格,主观与客观相分离,理智与情感相冲突。
三十年代的小说(二)老舍:1.老舍的知识结构:①赴英留学期间系统通读中国古代小说与古典诗赋;②在英国留学期间大量阅读古希腊作品,拓宽了艺术视野,使小说具有一种气魄;③阅读了狄更斯、康拉德等西方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
2.老舍对人情世态与人物性格的深刻体验与把握:老舍从小生活与底层社会,十分了解底层人物的性格,熟悉当时的3.老舍早期创作小说的得与失:得:①老舍早期作品通过对“市民生活”全景式的描写,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国民性的关注;②他在写人性、人伦的时候是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来划分,而非阶级;③他的小说早期创作了四种市民人物:老派的市民、新派的市民、底层市民、理想市民。
老舍通过“老派市民”的刻画,揭示了市民的生活病态,批判了传统文化;老舍通过“新派市民”的刻画,揭示了市民的虚荣、浅薄、堕落,以及对西方文明以及五四新潮的反思与批判;老舍通过“底层市民”的刻画,展示了在特定文化环境下人物的命运,揭示了文化对人伦的影响,试图寻找市民“劣根性”的源头;老舍通过“理想市民”的刻画,展示了对传统道德观的向往。
④老舍的早期小说以他广阔的文化视野展示了古都时期新旧社会交替与共存的社会现状。
⑤老舍早期小说所描写的古都都是在他离京时所写,带有回忆性。
同时是在新的环境下对旧生活的重新认识,具有一种现代意识。
失:①他早期的小说时代感不强,背景大多是五四特定时期的冲动与激情,但并未写出新思想鼓动下青年人的精神面貌;②他的小说格调油滑,刻意追求笑料、诙谐,追求过分了就是一4.老舍小说的特点:①浓郁的京味儿;②形象鲜明的市民王国;③文化审视和社会批判相融合的思想意蕴;④小说文体的创新。
中国现代文学史30年代小说-茅盾
征。
网状结构,事件此起彼伏,场面纵横交错,人物众多,
井然有序,纷而不乱。
五条线并进结构: 1.买办资本家赵伯韬、金融资本家杜竹斋、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
甫等人为代表的公债投机活动;
2.在世界经济危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及军阀混战等影响下民
族工业的兴办、挣扎和最后的彻底破产;
3.工人阶级的悲苦生活以及他们的反抗斗争; 4.如火如荼的农村革命运动,吴老太爷仓惶出逃、曾沦海暴死
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到 作家的身份转移。
解放后,茅盾曾任过文
化部长、文联名誉主席、 作协主席等职务,《人 民文学》主编。
文学史界近年来公认茅
世。遗嘱中要求恢复党 籍,捐出25万元,设立 “茅盾文学基金会”, 每三年评一次“茅盾文 学奖”,鼓励长篇小说 的创作。
盾是中国社会剖析派小 说的坛主。
二、创作
性,反映生活的政治性,结果亵渎了文学的尊严。
蓝棣之《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
《子夜》是一部抽象观念加材料堆砌而成的生活文献。
《子夜》是一部可读经验、缺乏时空的超越意识,过于急功
近利,没有深厚的哲理内涵和人生启示,缺乏对人性、 生命和宇宙意识的透视。
王晓明《惊涛骇浪里的自救之舟--论茅盾的小说创作》
论述了茅盾创作在艺术上的滑坡现象:
从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风姿,在对往事的追忆中获取
灵感的《蚀》三部曲,——“每每是从判断时事的抽象 例题出发去进行构思”,“拥有明确的社会政治主题” 的《子夜》、《林家铺子》等,这种随社会潮流而动 的文学功利欲求,掩盖了他本身的艺术素质的充分发 挥。
“我写这部小说,就是想用形象的表现来回答托派和
资产阶级学者:中国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中国在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买办阶级的压迫下, 是更加半封建半殖民地化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中虽 有些如法国资产阶级性格的人,但在1930年半殖民地 半封建的中国不同于18世纪的法国,中国民族资产阶 级的前途是十分黯淡的,他们软弱而且动摇。当时, 他们的出路只有两条:投向帝国主义,走向买办化, 或者与封建势力妥协。”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朱栋霖版)配合扬州大学中文系2013-2014年第二学期教学上编(1917-1949)第八章30 年代小说(一)1、30年代小说繁荣的原因。
2、30 年代中、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品。
30 年代小说的基本流派概况。
3、萧红、沙汀、艾芜、吴组缃、李佶人小说创作简况。
4、丁玲小说创作概况。
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代表的20年代丁玲小说创作。
丁玲在延安时期的小说创作及代表作品《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
5、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刘呐欧、穆时英、叶灵凤的创作概况。
施蛰存的代表小说《将军底头》《梅雨之夕》《石秀》中表现出的精神分析特色。
新感觉派小说的总体特色。
第九章30年代小说(二)1、茅盾在五四时期的理论倡导及文学主张。
茅盾与《小说月报》。
茅盾的中、短篇小说创作概况及代表作品农村三部曲和《林家铺子》。
2、《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长篇小说创作上的地位。
《子夜》写作的背景及“主题先行”的问题。
茅盾长篇小说创作的意义。
3、吴荪甫、赵伯韬等人物形象分析。
4、《子夜》的“网状结构”及艺术特色。
第十章30 年代小说(三)1、老舍小说创作的分期及长、中及短篇小说代表作品。
老舍小说中“幽默”风格的演化。
老舍小说表现的国民性思考主题。
2、《骆驼祥子》在老舍小说创作中的地位。
祥子与虎妞的人物形象分析及悲剧原因。
《骆驼祥子》地域风格的表现及开创意义。
第十一章30年代小说(四)1、五四运动对巴金的影响。
巴金小说创作概况及代表作品简述。
2、巴金小说对“家”的主题的关注。
3、《激流三部曲》的内容及表现出的反封建思想。
《激流三部曲》众多人物塑造的成功。
《家》中觉慧人物形象分析,觉新身上表现的复杂性。
4、《激流三部曲》的艺术成就及对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发展的贡献。
第十二章30年代小说(五)1、“京派”“海派”概念及相互间的论争。
2、沈从文湘西背景对其小说创作的意义。
3、沈从文小说的两类题材:城市与知识阶级,乡村与抹布阶级,两类题材中的代表作品。
中国现代文学史-30年代小说
课堂讨论
• • • • • • • 从罗大佑的歌曲看京派小说 《鹿港小镇》 回忆: 废名《竹林的故事》 郁达夫《迟桂花》 现代文学的母题—— 传统-现代,城市-农村,利益-仁义,理性-诗意
六、东北作家群
• 1、背景: • “九一八”事变,东北 沦陷,一批作家逃亡到 关内,思念\仇恨,开 了抗日文学先河。
• 大量使用夸张、变形、 魔幻、荒诞、蒙太奇、 意识流、心理分析等 手法进行现实创作, 传达对都市的异样的 情绪和感受,常常使 客观事务扭曲和变形。
• 白云流着光闪闪的汗珠 • 钟的走声是黑色的 • 我听觉派”没有产生堪称经典的杰作,但从它开 始中国第一次有了自己的都市文学。 • “新”:第一次用现代人的眼光打量上海,用新异 的现代的形式来表达东方大都会的城与人的神韵, 城市第一次成为审美对象。 • 提问:与老舍的城市叙述比较? • 与左翼的城市叙述比较?如茅盾城市书写
二、普罗小说
• 1、代表性作家:主要是创造社、太阳社作家,蒋 光慈、洪灵菲、郭沫若、阳翰笙等。 • 2、立场:高举“普罗列塔利亚”旗帜。革命立 场。 • 3、题材:现实革命斗争,表现无产阶级与其他 劳苦大众的痛苦和不幸和走向革命的必然历程。
• 4、作品 • 《短裤党》(蒋光慈)、《地泉》(阳翰生)、 《流亡》三部曲(洪灵菲)、《到莫斯科去》 (胡也频)等 • 5、艺术风格:粗砺浓烈 • 6、不足: • (1)模式化:革命+恋爱 • (2)把现实的斗争神秘化、理想化、罗曼蒂克 化
• 2、代表性作家: • 萧军、萧红、端木蕻 良等。 • 3、代表作品: • 《生死场》、《呼兰 河传》 • 《八月的乡村》等。
萧红
• (1911年─1942年)
• 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 龙江省呼兰县(现哈尔滨 市呼兰区)人 • 原名张乃莹,“萧红”是 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 笔名,另有悄吟笔名。 • 观看视频—— • 那一场风花雪月的往事
第九章30年代小说(二)茅盾
四、1937年以后
•抗日战争爆发后,茅盾离开上海,创办或参与 编辑了《文艺阵地》(1938--1942)、《抗战文 艺》(1938—1946)、《笔谈》(1941)等杂志 •1941年5月,发表日记体长篇小说《腐蚀》 • 1942年写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茅盾出任新 政府的文化部长,以后也一直担任国家和文艺界 的领导职务
3、也有的研究者从阅读感受出发,认为“当吴荪甫 完全以一个工业资本家的面目出现时,他并不怎样 吸引人”,“但是,当他在书房里独自一人的时候, 读者的感受却完全不同了。他不再仅仅是一个资本 家,更是一个普通的中年男子,他的暴躁、沮丧, 他那仿佛等待判决似的紧张,那种对失败的不由自 主的预感,那种承受不住重负的虚弱,那种竭力要 振作自己的挣扎;这一切都使人感到可信,因为那 正是我们自己也能够体验到的情感”。“一个真正 丰满的人物形象是绝不可能仅仅只向读者显示他的 政治和经济身份的。作家越是深入发掘他的内心世 界,就越能把他那些积淀着全部社会和遗传影响的 深层心理揭示出来。”
二、主题思想
以20世纪3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上海为背景, 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 冲突为主线,充分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 盾和斗争,展现了金钱的罪恶,描述了动荡时代 中国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压迫下 的艰难处境和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深刻地揭示 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可能走资本主义 道路,反而更加殖民化了。
•先后发表的《近代戏剧家传》 (1919)、《梅特林克评传》 (1921)、《罗曼•罗兰评传》 (1921)、《托思妥以夫斯基 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1922)等,都是对外国作家 及其作品进行系统研究之作 •“五四”时期茅盾文学活动的 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文学批评 •五四时期的茅盾与同时代许多 作家有所不同,他当时是在政 治与文学两条战线进行工作的
(完整ppt)第十一章 30年代小说(5)沈从文
• 中国社会是农业文明,中国作家向来不乏田园感情。中国古 典诗歌和散文都充满了田园情感,田园山水文学是中国古典 文学历久不衰的文学潮流,田园诗、山水诗,几乎是没有中 断的文学传统。即使到了五四文学革命,这种田园文学传统 也仍然没有消失。五四作家往往流露出田园感情,即使象鲁 迅那样小说的创作。他是五四时代唯 一的田园小说家。但是,废名的佛教信念使他的田园小说过 多地注重个人化的内心体验,忽略了人物、故事,甚至连乡 土习俗,后来甚至走向孤僻怪异的风格。到了三十年代,沈 从文把传统田园感情进行了现代的改造和升华,终于创作出 熔铸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文化追求的田园小说。沈从文的田 园小说,即使到了现在,也没人超过。
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 | 对外汉语专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授课人:赵步阳 | 章澄
2011年9月
上编 中国现代文学(1917~1949)
绪论:“现代文学”学科的建立与嬗变 第一章 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背景与“五四”文学革命 第二章 鲁迅 第三章 二十年代小说 第四章 二十年代新诗 第五章 二十年代散文 第六章 三十年代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第七章 三十年代小说(1)
• 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往往是 对乡土人生的道德赞歌。
• 在沈从文笔下,乡土人生 虽然也存在着痛苦和不幸, 但是,却充满着道德光辉 和生命力量。那些乡土社 会的男男女女,要么淳朴、 善良,要么单纯、天真, 或者洋溢的旺盛而饱满的 生命力量。
《柏子》
• 《柏子》写一个水手与一个妓女的爱情。从通常的道德 观念上看,一个水手,以船为家,浪荡江湖,一定有许 多痛苦;一个妓女靠出卖肉体生活,也一定会有述说不 尽的辛酸。但是,作家所感受的却不是这些,而是另一 面。就是他们生活、性格中的那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一切都顺应自己的本性,顺应着自己的感情、意志的特 点。那个水手,把攒了一个月的钱和精力,全部贡献给 妓女,在妓女那里获得了一种感情和欲望的满足,而妓 女也觉得自己用肉体换回了真诚和勇敢,获得了真正的 感情。这实际上是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中国现代文学简答论述终极整理(二)
第二部分:30年代文学30年代小说左联作家:蒋光慈、石柔、艾芜、沙汀、丁玲38.社会剖析派小说的特点社会剖析派小说主要作家有茅盾、沙汀、艾芜、吴组缃等,多为左翼作家。
他们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一般都运用阶级观点,从社会的政治经济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以期其创作能从本质上揭示生活的真实并正确预示社会生活发展的方向。
茅盾的《子夜》描写了30年代初期上海的社会生活,对当时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基本矛盾及阶级关系的揭示是深刻的准确的,被称为革命现实主义巨著。
沙汀、艾芜、吴组缃的小说展示了中国农村经济破产的现状。
社会剖析派作家一般都采取现实主义写作方法,他们都有较深厚的生活底子,因而作品具有很强的历史真实性,再现了30年代中国社会生活面貌。
1.简析《咆哮了的土地》(后改名《田野的风》)的思想内容《咆哮了的土地》(后改名《田野的风》)是左翼作家蒋光慈最后也是最成熟的一部长篇小说。
内容:小说描写了北伐大革命时期和大革命失败后农村阶级矛盾和南方的农民运动。
矿工张进德和大地主的儿子李杰,携手合作发动农民起来组织农会,实行抗租。
“马日事变”后,农民建立自卫队,奔向金刚山革命队伍汇合。
艺术:注意人物性格刻画与心理描绘,较以前作品来得细腻真切,是蒋光慈创作道路上的一次自我超越。
2.简评蒋光慈“革命文学”创作的成就、意义和缺失蒋光慈是革命文学的理论倡导者之一,又是革命文学创作的身体力行者。
他的革命文学作品,除暴露、诅咒黑暗的旧社会外,还有两个重要特点。
一是塑造了具有进步思想、革命思想的新人形象;二是以饱满的革命热情,迅速反映和描写现代史上的重大革命斗争。
例如写于北伐革命前的中篇小说《少年飘泊者》,主人公汪中是一个佃农的儿子,父母被地主逼死,少年汪中一心想报仇,他从乡村到城市,从中部至南方,做过店员、工人,随着他飘泊的脚步,展示和暴露了旧中国的黑暗,反动势力的凶残。
他在纱厂鼓动工人罢工,被解雇;后到铁路工会工作,亲身参加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目击林祥谦烈士英勇斗争、壮烈牺牲的场景。
《子夜》的简介
《子夜》的简介
《子夜》是茅盾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33年。
它以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通过描绘主人公吴荪甫的人生经历和民族工业的兴衰,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
吴荪甫是民族资本家的代表,他有着强烈的爱国心和实业救国的愿望。
然而,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下,民族工业受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生存困难。
同时,吴荪甫也面临着来自其他资本家的竞争和排挤,他的事业最终走向了失败。
小说中通过展现吴荪甫的奋斗和失败,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包括民族工业的困境、帝国主义的压迫、封建主义的束缚、官僚资本主义的腐败等等。
这些问题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导致了民族工业的衰落和破产。
《子夜》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它通过深入的人物刻画和细腻的社会描写,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全貌。
它不仅揭示了社会问题的根源,也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途径。
因此,它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九章 30年代小说(一)
“大河小说”
“大河小说” (法文romance-fleave), 是近代法国小说的重要体式,其特征是以 多卷体连续小说的形式表现时代历史的社 会生活全貌。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左拉《卢贡马卡尔家族》等都是大河小说。
第二节 丁玲、张天翼
一、丁玲 (一)作家生平 (二)早期作品:承袭“五四”精神的苦闷 1、《梦珂》 2、《莎菲女士的日记》及“莎菲”的形象 (三)左联时期 1、知识分子题材:《韦护》 2、工农题材:《阿毛姑娘》、《田家冲》、 《水》
艾芜(1904—1992)
原名汤道耕,四川新繁人。 代表作《南行记》(包括《人生哲学的一课》、《山
峡中》等八篇)、《丰饶的原野》等。
吴组缃(1908—1994年)
原名吴祖襄,安徽泾县人。 代表作《樊家铺》、《一千八百担》、《箓竹山 房》等。
李劼人(1891-1962)
原名李家祥,四川成都人。 代表作《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大河小说”的探索者
3、出色的艺术才能
①散文化的小说结构,无完整的故事情节, 却韵味深长。 ②重文化风俗和自然景物的描写。 茅盾在《〈呼兰河传〉序》里说,“它是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俗画,一串凄 婉的歌谣。”
那是一个初春,正月的早晨,乡村的土 场上,孩子们群集着,天空里飘起颜色鲜 明风筝,三个五个,近处飘着大的风筝, 远处飘着小的风筝,孩子们在拍手,在笑。 老人——刘成的父亲也在土场上依着拐杖 同孩子们看风筝。就是这个时候消息来了! ——《看风筝的人》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县人 。以 1938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作品有《生死场》、《手》、 《牛车上》、《商市街》等小说和散文。后期作品有《鲁迅先 生散记》、《小城三月》、《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呼兰河 传》。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述总 (2)
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无产阶级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的各自发展、演变,构成了30年代现代文学两条基本历史线索。
革命文学争论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大革命失败之后,日益激烈的阶级斗争和新的革命形式对文学艺术提出了新的要求。
于是,经过整顿了的创造社和由蒋光慈等组成的太阳社,在《创造月刊》、《文化批评》《太阳月刊》等各自的刊物上,正式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暴露了很多幼稚的,片面的,绝对化的错误的观点。
鲁迅与其进行了长达两年的争论。
1929年国民党开始扼杀“革命文学”“无产阶级文学”。
党组织调解创造社、太阳社与鲁迅之间的争论,以便团结一致共同对敌。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在上海成立。
“左联”的成立,标志着以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为发端的左翼文学运动走上了健全发展的道路。
在“左联”的旗帜下,左翼文艺阵线开展了多方面的活动,为现代革命文学发展作出了贡献。
(一)团结、组织左翼作家,大力开展革命文学创作。
“左联”成立后,陆续出版了《拓荒者》《萌芽》《巴尔底山》等刊物,在北平和日本东京两地设有“左联”分盟,在广州、天津等地成立小组。
许多左联作家同时又是革命者,从事革命活动,为了服从旨在抵抗日本侵略的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到1936年春解散,其前后活动的6年时间,对30年代乃至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介绍,注重文学批评。
左联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把“确立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及批评理论”作为主要任务。
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作了系统全面的介绍。
(三)开展文艺大众化讨论,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设立文艺大众研究会,并明确规定“文学大众化”是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个重大的问题”。
作家们还进行三次大讨论,并作过部分创作试验。
30年代小说三大流派一“左联”和左翼小说“左联”准备期间的小说,主要是以蒋光慈为代表的。
中国现代文学:30年代小说(二)
2.短篇小说《林家铺子》1932年7月发表于《申报月刊》第1 卷第1期,标志着茅盾小说创作的成熟。作品描述了“一二八” 战争前后上海附近小市镇上林家的小百货店从兴隆到倒闭的全 过程。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林老板的形象。
林老板是一个典型的民族小商人,既老实厚道又精明 能干,他重信誉,懂经营,在社会动荡中,来维持难做的 生意。但是,又胆小怕事、委曲求全,一次一次退让,终 于被逼迫走上破产之路。另外,作者还描绘了林老板的唯 利是图、损人利己的资本家的性格特征。
浙江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他 1927年发表小说处女作《幻灭》时使用的 笔名。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 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新文化运动 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1913 年考入北大预科。1916年经人介绍来到上 海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开始了他的编辑 和写作生涯。
矛盾
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30、40年代在时代的感 召下积极投身革命文艺 运动和抗日救亡工作。 1949年参加第一次文代 会,被选为全国文联副 主席和文协主席。
建国后,曾任新中 国第一任文化部长, 主编《人民文学》 杂志。此外,还曾 担任过全国政协副 主席等职。
49年茅盾在第一次文代会上
1981年茅盾去世前曾将自 己的稿费25万元捐给作协, “作为设立一个长篇小说 文艺奖励基金,以奖励每 年最优秀的长篇小说。” 此项文学奖金后来定名为 “茅盾文学奖金”,是目 前为止国内长篇小说评奖 中的最高大奖。
3.“农村三部曲”:
包括3个连续性的短篇《春蚕》、《秋收》、《残 冬》,反映了农村破产、凋敝和“丰收成灾”的严 重社会现象。《残冬》中重点写的是老通宝的儿子 多多头,他早知道父辈们想靠苦干来改善处境只不 过是幻想,在那个社会里"规规矩矩做人就活不了命 ",在《秋收》中,他组织和率领饥饿的村民们到镇 上抢米囤,吃大户;在《残冬》中,他和六宝的哥哥 陆福庆等人,在一个风雪弥漫的夜晚,摸进反动武 装保卫团"三甲联合队"的驻地,缴了他们的枪,勇 敢地走上了武装革命斗争的道路。
第七章 30小说二 茅盾1
1927同年7月,离上海去日本,先住东京,后迁京 都。写有长篇小说《虹》(未完)和一些短篇 小说、散文诗作;《从牯岭到东京》、《读 〈倪焕之〉》等论文。 1930年4月,茅盾从日本回到上海。不久,加入中 国左翼作家联盟,并一度担任“左联”执行书记。
1927至1937年,是茅盾创作的成熟和丰收的阶段。 这期间,完成的有中篇《路》、《三人行》和 长篇《子夜》。还完成优秀的短篇小说《林家 铺子》、《春蚕》、《秋收》、《残冬》等的 创作
《蚀》是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描写视角(本意是客观的; 本能又是主观的),就使得小说呈现出一种再现与表现 相融合的形式技巧。 作者在表现人物心理世界的现实时,部分采用了现代派 的技巧和手法,尤其是采用了局部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段 和多重视角的表现方法,使得(蚀》的心理描写突破了 现实主义传统手法的局限,更为深刻、逼真地表现出小 资产阶级时代病的多种根源。
《子夜》的独特性在于, 它注重的不是静止的街 市风景,而是由人的活 动构成的社会风俗画面, 绚烂繁富如油画般的环 境景物描写是《子夜》 写作的一大特色。
吴荪甫一直是《子夜》解读中众说纷纭的形象, 研究者们都注意到了吴荪甫性格的二重性、矛盾 性,但如何评价这种性格的意义,则有多种解说。
20世纪50、60年代的文学史著述,多从吴荪甫的 社会、阶级身份着眼,认为吴的性格矛盾,是中 国民族资本家的阶级属性的体现,“属于吴荪甫 所处的社会阶级地位的共性,是通过他特有的性 格来表现的”。
1930年2月,《虹》由开明书 店单行出版。 《虹》的表现重心,则明显 转向了人与时代生活的关系、 作用方面。梅行素在努力挣 脱旧式家庭、婚姻的束缚、 寻求理想生活的过程中,也 曾遇到挫折,受到精神重创, 但她并没有像章秋柳那样陷 入狂乱的精神状态,而是选 择了投身方向明确的社会革 命。
(10)30年代小说
萧红(1911-1942);她的小说主要 展示东北市镇的生活图景和农村的沉滞、 闭塞,带有原始的本真色彩,包含着巨大 的文化含量与深刻独特的生命体验,具有 浓烈的抒情性和散文化倾向,是典型的散 文化抒情小说。代表作《生死场》《呼兰 河传》《小城三月》等。 萧军(1907-1908):主要写东北人 民英雄的反抗斗争,具有昂扬的雄浑风格。 小说《八月的乡村》《第三代》。 端木蕻良(1912—1996):作品呈现 出强烈的流亡意识和英雄情绪。长篇《科 尔沁旗草原》、短篇《鴜鹭湖的忧郁》是 主要作品。
她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早 有着成熟的女性话语与独特的女性 风格的作家。
丁玲小说的创作分期及特点 20年代——女权 30年代——左翼 40年代——双向
(一)20年代末期(五四思想)
丁玲是“满带着’五四’以来时代的烙 印”登上文坛的。她早期创作主要探讨 五四的叛逆精神、个性主义、女性解放 等命题,表现了理想幻灭所产生的精神 苦闷(女性精神苦闷),具有鲜明的女 性主体意识。
因而,莎菲眼中的男性都是灰色、萎缩的 男人:懦弱的苇弟、粗俗的安徽男人、笨拙的 云霖、卑劣的凌吉士。 但是莎菲在贬抑、嘲弄男性的同时,也感 到困惑和荒凉。因为世界的完整状态就是男、 女的协力所为,提高任何一方而压制另一方都 会破坏协调、自然的两性关系。莎菲觉醒的同 时面对的却是男性的坍塌与沉沦。 “男人死了”“男人萎缩了”以后,“女 人怎样”的命题是当代女性文学面对的困惑, 丁玲早在20年代就敏锐的提出了这个棘手的问 题。
“飞蛾扑火,非死不止” ——瞿秋白 “丁玲是我们最优秀的作家” ——鲁迅 “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毛泽东
双重人格:
女性解放/社会解放
“飞扬的政治革 命”是以“安稳 的女性欲求”为 双性写作: 底子的。 原因何在? (童年生活、 女性意识/社会政治 母亲影响)
三十年代小说之其他
4、解放以后 作品不多,《杜晚香》是代表性作品,写一 个农村童养媳成长起来的劳动模范,在平凡 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可以看作是丁 玲的精神自传。
(五)张天翼(1906—1985): 原名张元定,又名张一之,生 于南京。 优秀的讽刺小说家和文体作家。 小说具有反虚伪、反庸俗、反 彷徨的基本讽刺主题。主要是 对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市镇社会 的揭露,风格泼辣夸张、具有 速写和戏剧性的张力。代表作 有《速写三篇》、《华威先 生》、中篇小说《清明时节》、 《包氏父子》、《团圆》、 《春风》、《时代的跳动》, 童话《大林和小林》、《秃秃 大王》等。
二、京派小说
30年代活跃在北平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 家群,他们主要以办同人刊物而联系在一起,在创 造精神、心态和审美追求上有相对的一致性,政治 意识淡化,追求艺术独立性,创作上一方面反映了 西方的民族观念和现代意识,一方面与时代性较强 的尖锐的社会冲突保有距离。往往以“乡下人”的 眼光,在乡村与城市的比照中建立自己的审美天地。 作品多有乡土气息,具有乡野的质朴之美,同时又 有凝重古久之风。
(六)叶紫 (1912-1939): 《丰收》《山村一夜》、 《电网》、《星》等, 主要写湖南洞庭湖畔农 民的生活和斗争,以揭 露农村阶级压迫的尖锐 性著称,作品洋溢着理 想的光辉,充满昂扬的 色彩,体现出浓烈的悲 壮美。
(七)沙汀: (1904-1992) 《俄国煤油》、《法律外的航线》、 《土饼》《苦难》、《代理县长》、 《在祠堂里》等“天府小说”。主 要表现四川农村的黑暗和基层政权 中的反动角色。 《在其香居茶馆里》《磁力》、 《堪察加小景》等著名短篇小说。 长篇三记《淘金记》、《困兽记》、 《还乡记》也相继问世。作品主要 反映抗战时期的四川农村生活,从 不同侧面揭露抗战时弊和新旧痼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子夜》
《子夜》是茅盾于1931年 至1932年间创作的长篇小 说,1933年出版
一、写作背景和动机
我那时打算用小说的形式写出以下三个方面:(一)民 族工业在帝国主义经济的压迫下,在世界经济恐慌的影响 下,在农村破产的环境下,为要自保,使用更加残酷的手 段加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二)因此引起了工人阶级的 经济的政治的斗争,(三)当时的南北大战,农村经济破 产以及农民暴动又加深了民族工业的恐慌。这三者是互为 因果的。我打算从这里下手,给以形象的表现。这样一部 小说,当然提出了许多问题,但我所要回答的,只是一个 问题,即是回答了托派: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
第九章 30年代小说(二) 茅盾
第一节 茅盾创作概述
茅盾 1896—1981 , 浙 江 省 桐
乡县乌镇人,原名沈德 鸿,字雁冰 “茅盾”是在1927年发 表《幻灭》时开始使用 的笔名,此外,他还使 用过玄珠、郎损、方璧 等130多个笔名。
太平桥
东栅老街
一、早期的文学活动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 预科第一类(文科) •1916年毕业后到上海的商务 印书馆就职,一直工作到
•“五四”时期茅盾文学活动的 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文学批评 •五四时期的茅盾与同时代许多 作家有所不同,他当时是在政 治与文学两条战线进行工作的
二、大革命 失败后
• 茅盾的第一部创作小说《幻灭》于1927年
9、10月发表 •《蚀》三部曲的故事内容取自茅盾亲身经验的 1927年大革命,亦即作家自己所说的“动乱中国 的最复杂的人生的一幕”
三、《子夜》情节的三条线索
1、金融市场(期货)吴荪甫&赵伯 韬
a李玉亭
b中小老板
c馮云卿与冯眉卿
d吴少奶奶与雷参谋
e四小姐与范博文
2、工厂里的劳资斗争 屠维岳
3、当时的南北大战,农村经济破产 以及农民暴动
四、吴荪甫形象解读 1、0世纪50、60年代的文
学史著述,多从吴荪甫的社会、 阶级身份着眼,认为吴的性格 矛盾,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阶 级属性的体现 。小说通过吴
荪甫等形象,“生动地指出了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动摇性、 买办性和反动性”。而吴荪甫 的失败结局,则被认为是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封 建主义双重夹击中的必然命运。
2、“文革”以后,研究界逐渐调整单一的阶级分析观
点,调整以往研究中把人物的阶级属性等同于人物性格 的思路,以及把吴荪甫笼统称为“反动的工业资本家” 的观点。有的研究者把原因追溯到1952年小说作者本人 给吴荪甫加上的“‘反动’帽子”,认为这深刻影响了 后来人们的分析思路。“从此,人们只好不看作者对吴 荪甫所曾倾注的同情,也不谈这种同情在读者心中引起 的美学感应”。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说:“茅盾在创造吴 荪甫这个人物时,绝不是把他作为一个‘反动工业资本 家’来处理的。相反地,他是在塑造一个失败的英雄, 一个主要不是由个人的失误而是由历史和社会条件所必 然造成的悲剧的主人公。作者曾对他的命运深感遗憾和
四、1937年以后
•抗日战争爆发后,茅盾离开上海,创办或参与 编辑了《文艺阵地》(1938--1942)、《抗战文
艺》(1938—1946)、《笔谈》(1941)等杂志 •1941年5月,发表日记体长篇小说《腐蚀》 • 1942年写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茅盾出任新 政府的文化部长,以后也一直担任国家和文艺界 的领导职务
•从一定意义上完全可以说《蚀》三部曲正面展 现的全部内容都是一种“精神状态”,亦即知识 分子的精神状态。
•《蚀》三部曲问世以后,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 注,奠定了茅盾小说家的位置,同时也遭到革命 文学阵营的指责。
•1928年10月,茅盾流亡日本期间,发表长文 《从牯岭到东京》 •1930年2月,《虹》由开明书店单行出版 • 1930年4月,茅盾从日本回到上海,不久参加 左翼作家联盟,从此进入了一个文学的新阶段 •左联前期茅盾创作的短篇小说《大泽乡》、 《豹子头林冲》和《石碣》,题材取自历史著作 或古代小说,以古喻今的指涉对象主要在农民革 命
惋惜,并激起读者同样的感情”
3、也有的研究者从阅读感受出发,认为“当吴荪甫 完全以一个工业资本家的面目出现时,他并不怎样 吸引人”,“但是,当他在书房里独自一人的时候, 读者的感受却完全不同了。他不再仅仅是一个资本 家,更是一个普通的中年男子,他的暴躁、沮丧, 他那仿佛等待判决似的紧张,那种对失败的不由自 主的预感,那种承受不住重负的虚弱,那种竭力要 振作自己的挣扎;这一切都使人感到可信,因为那 正是我们自己也能够体验到的情感”。“一个真正 丰满的人物形象是绝不可能仅仅只向读者显示他的 政治和经济身份的。作家越是深入发掘他的内心世 界,就越能把他那些积淀着全部社会和遗传影响的 深层心理揭示出来。”
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
二、主题思想
以20世纪3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上海为背景, 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 冲突为主线,充分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 盾和斗争,展现了金钱的罪恶,描述了动荡时代 中国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压迫下 的艰难处境和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深刻地揭示 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可能走资本主义 道路,反而更加殖民化了。
1925年底。
•1921年1月,茅盾出任《小 说月报》主编,并参与发起 文学研究会 •五四时期茅盾文学活动一个 重要内容是外国文学的翻译 和介绍
•先后发表的《近代戏剧家传》 (1919)、《梅特林克评传》 (1921)、《罗曼•罗兰评传》 (1921)、《托思妥以夫斯基 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1922)等,都是对外国作家 及其作品进行系统研究之作
三、30年代创作
•1932至1933年间,茅盾创作了一系列短篇小说, 如《林家铺子》(1932)和《春蚕》(1932)及其 续篇《秋收》(1933)、《残冬》(1933) •前者以1932年“一•二八”战争前后因日本侵略和 腐败政治而日益凋敝的江南小城镇为背景,叙述的 是“一二八”前后江南某小镇林家杂货小店倒闭过 程的故事,细致传神地刻画了林老板这位小商业者 的生活境遇和委曲心态; •后者也称“农村三部曲”,在一幅具有浓郁的江 南水乡风土人情味的风俗画中,通过农村“丰收成 灾”的故事,揭示了帝国主义的跨国资本对中国农 民的榨取,描述了新一代农民被迫萌生的反抗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