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物形象鉴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 黄冈)期间。前两句写环境,后两句写爱花心事。题为“海棠”, 而起笔却对海棠不做描绘,这是一处曲笔。“东风袅袅”形容春风 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之 句。“崇光”是指正在增长的春光,着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 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次句侧写海棠,“香雾空蒙”写海棠 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 “月转廊”,月
既然满院牡丹只有两枝残败,似乎不必如此惆怅,然而一叶知秋, 何况两枝?诗人从两枝残花看到了春将归去的消息,他的担心并非 多余。“明朝风起应吹尽”,语气又是一转,从想象中进一步写出 惜花之情。明朝或许未必起风,“应”字也说明这只是诗人的忧虑。 但天有不测风云,已经开到极盛的花朵随时都会遭到风雨的摧残。 一旦风起,“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②,那种凄凉冷 落实在使人情不能堪。但是诗人纵有万般惜花之情,他也不能拖住 春天归去的脚步,更不能阻止突如其来的风雨,这又如何是好呢? 古人说过:“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古诗十九首》)那 么,趁着花儿尚未被风吹尽,夜里起来把火看花,不也等于延长了 花儿的生命么?何况在摇曳的火光映照下,将要衰谢的牡丹越发红 得浓艳迷人,那种美丽而令人伤感的情景又自有白天所领略不到的 风味。全篇诗意几经转折,诗人怜花爱花的一片痴情已经抒发得淋 漓尽致,至于花残之后的心情又如何,也就不难体味了。
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 当然你也可从中读出一层隐喻: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
“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写得痴绝,是全诗的关键句。此句 转折一笔,写赏花者的心态。当月华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诗 人顿生满心怜意:海棠如此芳华灿烂,怎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 幽暗之中呢?这蓄积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儿,居然无人欣 赏,岂不让她太伤心失望了吗?夜阑人静,孤寂满怀的我,自然无 法成眠;花儿孤寂、冷清得想睡去,那我如何独自打发这漫漫长夜? 不成,能够倾听花开的声音的,只有我;能够陪我永夜心灵散步的, 只有这寂寞的海棠!一个“恐”写出了我不堪孤独寂寞的煎熬而生 出的担忧、惊怯之情,也暗藏了我欲与花共度良宵的执著。一个 “只”字极化了爱花人的痴情,现在他满心里只有这花儿璀璨的笑 靥,其余的种种不快都可暂且一笔勾销了:这是一种“忘我”、 “无我”的超然境界。
1、读郑板桥的《竹石》,回答问题: 郑板桥笔下的“竹”具有什么特点?象 征了什么样的品格?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 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①立足破岩,备受风霜雨雪的磨难, 依旧顽强生存。 ②诗人在赞美岩竹的坚定顽强中,隐 寓自身不媚权贵、不流世俗、身自好 的刚劲风骨。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07重庆卷)
末句更进一层,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极点。“故”照应上文 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为的意思,表现了诗人对海棠的情有 独钟。此句运用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转 而以花喻人,点化入咏,浑然无迹。“烧高烛”遥承上文的“月转 廊”,这是一处精彩的对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于这怒放的海棠的
那般刻薄寡恩,不肯给她一方展现姿色的舞台;那就让我用高烧的 红烛,为她驱除这长夜的黑暗吧!此处隐约可见诗人的侠义与厚道。 “照红妆”呼应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 “烧”“照”两字表面上都写我对花的喜爱与呵护,其实也不禁流 露出些许贬居生活的郁郁寡欢。他想在“玩物”(赏花)中获得对 痛苦的超脱,哪怕这只是片刻的超脱也好。虽然花儿盛开了,就向 衰败迈进了一步,尽管高蹈的精神之花毕竟远离了现实的土壤,但 他想过这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生活的积极心态,又有谁可以阻 挠呢?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1)前二惆句怅阶描前写红了牡光丹,彩晚正来艳唯、有两香枝气残正。 浓的海明棠朝风花起在应春吹风尽,中夜、惜月衰色红把下火的看朦。 胧[注美]崇;光:后美艳二的句光彩用。了拟人手法,以花 比人。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
古典诗词中,一些客观事物被诗人们赋予了 特定的含义,时间一长,这些客观事物就有 了固定的含义,形成了特殊的文学意象。如: 望月怀远、喜春悲秋、流水思年、折柳送别、 见雁思归、闻蝉生凉等,例如:傲雪开放的 梅——意志坚强傲岸高洁:虚心劲节的竹— —不随流俗孤高刚劲。今天,我们就来鉴赏 古典诗歌中的特殊文学意象——事物形象和 景物形象。
全诗语言浅近而情意深永。清代诗人查慎行说:“此诗极为俗口 所赏 。
【赏析】 在群芳斗艳的花季里,被誉为国色天香的牡丹花总是姗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姗开迟,待到她占断春光的时候,一春花事已经将到尽期。历代多 愁善感的诗人,对于伤春惜花的题材总是百咏不厌。而白居易这首 《惜牡丹花》却在无数惜花诗中别具一格。人们向来在花落之后才 知惜花,此诗一反常情,却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 把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 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
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22))苏这两诗首爱诗抒花发之感情盛有何开不,同。白诗惜花之将 谢。
这首诗写的是苏轼在花开时节与友人赏花时的所见。首句写白天的 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洁美丽。第二句写夜间的海棠,作者 创造了一个散发着香味、空空蒙蒙的、带着几分迷幻的境界。略显 幽寂,与海棠自甘寂寞的性格相合。后两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 花睡去,不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为花着想,十分感 人,表明了作者是一个性情中人。作者要烧红烛陪伴、呵护海棠, 另一方面创造了一种气氛,让海棠振作精神,不致睡去。后两句极 赋浪漫色彩。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认为此诗“造语之工”“尽古 今之变”。 (选摘自《苏轼诗词选》,自认为这些是有用的)
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文气跌宕回环,语意层层深入。首 句开门见山,点出题意:“惆怅阶前红牡丹”,淡淡一笔,诗人的 愁思,庭院的雅致,牡丹的红艳,都已历历分明。“惆怅”二字起 得突兀,造成牡丹花似已开败的错觉,立即将人引入惜花的惆怅气 氛之中。第二句却将语意一转:“晚来唯有两枝残”,强调到晚来 只有两枝残败,才知道满院牡丹花还开得正盛呢!“唯有”、“两 枝”,语气肯定,数字确切,足见诗人赏花之细心,只有将花枝都 认真数过,才能得出这样精确的结论,而唯其如此精细,才见出诗 人惜花之情深。这两句自然朴质,不加雕饰,仅用跌宕起伏的语气 造成一种写意的效果,通过惜花的心理描绘表现诗人黄昏时分在花 下流连忘返的情景,可谓情笃而意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