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景物形象鉴赏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一切景语皆情语——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学习重点】 1. 掌握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方法2.积累诗歌相关意象的内涵【学习要点】一、概念解析1.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
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2.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二、基本思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2、描摹诗歌图景;3、剖析作者思想。
读诗文——找意象——析词语——悟情感——赏技巧三、试题类型 1 、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等概括意境描绘图景。
2 、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作者情感思想。
四、例题分析1、诗中赏画:概括意境,描摹图景。
(1 )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这是近年常考的一种题型)①意象与意境: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
例如: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题型一:意象类提问方式: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1、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附:常见意象2、明确意象的作用:①营造氛围。
如《琵琶行&It;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
②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
③塑造背景或环境。
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 即是。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鉴赏
《卜算子•咏梅》)
•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 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 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 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 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 这两者是一致的。
一、常见题型及提问方式
•(1)题型: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这样的氛 围? •(2)题型:把握画面,描摹图景。 •提问方式: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 的画面? •(3)题型:分析景物,概括情感。 •提问方式:这首诗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要求等
形 象
辨析:下列诗句属于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
鉴
赏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
·
借 《雨霖铃》)
景 抒
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
情 《石灰吟》)
与 托
3、“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
物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言 志
4、“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
啼叫声?
【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 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闻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悠。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寒塘 赵嘏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高考语文 鉴赏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课件
例二
江汉
杜甫
•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 “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 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明确意象的作用:
• ①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 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 • ②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 具有这一作用。 • ③塑造背景或环境。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 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 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 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
• 【答题范式】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 作者的思想感情) • 【答题套路】这首诗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营 造了一种( )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因( ) (写原因或处境)而( )的情感(心情,心境)。 • 特别提示:题目中如要求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一定注 意结合原诗中的意象进行具体阐释。 •
• ⑥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
• ⑦以景衬境。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 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莲动下渔 舟”,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雁字 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 木,犹厌言兵”等等。
二、基本思路
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 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 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 2、描摹诗歌图景; • 3、剖析作者思想。 读诗文——找意象——析词语——悟情感——赏技巧
高考一轮复习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课件32张
• 6.简析“又”字在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6分)
• 答案:“又”字表现了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 无可奈何的心绪。“又”用于“浮生一日”前,加深了词人的 感慨,深化了词的主题。“又”“一日凉”表现出词人的落寞 失意,与前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形成对比,造成反差,“又” 更加突出了词人失意无聊的心情。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①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 ①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②泠泠:形容声音清越③楹:房屋的柱子。 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6分) 【答案】 (步骤一)本词描写了半夜万籁无声,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 凉月色照射疏竹,泉水轻声作响,山中的鸟儿不时传来声声鸣叫,诗人倚 靠在门柱到天明的画面。(步骤二)营造了凄清寂静的氛围,(步骤三) 抒发了自己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无人理解的寂寞抑郁的情怀。
题型二:分析写景特色及作用型 提问方式: (1)这首词从哪些角度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2)这首诗在写景上用了哪些技巧? (3)请分析这首诗的写景特色及作用 【答题步骤】 ①明确写景角度(远近、高低、俯仰、动静、虚实结合;色彩绚丽;视觉、 听觉、嗅觉、触觉(各种感官)等) ②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③分析作用(表达技巧、营造氛围、情感)
•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 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怎样“感伤”。
•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
• 题: 请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2025年高考语文古诗词考点梳理:鉴赏古代诗歌形象之景物形象(意象、意境)
鉴赏古代诗歌形象之景物形象(意象、意境)考点解读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如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
诗人在抒发主观情感时,往往借助这些自然景物或人文景物,这些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就成了“意象”,它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而多个意象构成“意境”。
一、意象(景象)(一)意象的含义诗人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采用寄情于物的方式,通过描写具体而生动的形象,把复杂而深刻的内心情感投射到客观的物象上,使思想感情——“意”和客观的物象——“象”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统一,从而构成了“意象”。
意象是渗透着诗人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既是情的物象化,也是情景交融的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就是拨开意象的“迷雾”,见到思想感情的“天日”。
(二)常见意象的特点和寓意1.松柏——松柏生长环境恶劣,经寒不衰,枝干坚韧,具有一种凛然正义的品质。
在文人笔下,松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如李白《赠韦侍御黄裳二首(其一)》:“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2.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
葱茏绿竹代表正直谦虚、坚贞高洁的品格或象征隐士君子。
如苏轼《于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3.柳——“柳”者,“留”也。
柳枝依依,缠绵悱恻,古人常借柳抒发送别怀人的离愁别绪。
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表达了分别时诗人对友人的眷恋。
又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在杨柳依依的岸边,词人的离别之情油然而生。
4.梅——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是君子。
如宋代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歌颂了梅花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专题02古诗词景物形象鉴赏-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古诗词鉴赏(原卷版)
专题01 古诗词景物形象鉴赏(原卷版)【考点穿透】【考向阐释】古代诗歌中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如贺知章(味柳》中的“柳”》和人文景象(如陶渊明(归困园层》中的“方宅”“草屋”“远人村”“墟里烟”)。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诗人的感情一旦被激活,他们触目所见,均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
在他们所摄取的景物中,很少有纯自然的景物。
因为“国破”,即使“城春”,他们也会看到存在因伤时而进射出泪水,失群的春鸟因恨别而惊修地发出哀喂。
诗入触景生情,移情于物,虽不直接言情,情已充溢其间。
鉴赏诗中这些形象的特点,品味这些形象所蕴含的意义与思想情感就是设题点、赋分点。
中高考对于景物形象的考查一般分为两种类型:意象货析、意境品味。
1.意象赏析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无品可上者主观感情的客观景象,是作者思想内容和艺术感体易秘食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意象资桥极日士要华是体先动的自然景象。
意象赏析题目主要考查抓住关键词句,识别诗歌意象,根据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句子概括诗歌意象特点;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选取意象的用意;分析意象在表情达意方面方面的作用与效果。
2.意境品味意境是诗歌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诗歌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境品味题目主要考查对形象的解读、对画面的描绘理解以及对情感的把握。
【方法探究】一、景物形象鉴赏要求1.“诗中赏画”。
古代写景诗大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
赏析画面美,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物象的组合方式;画面色彩;动态;静态。
2.“画中品诗”。
由景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一般而言,诗歌描绘的形象画面是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的色调,其内在形象即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是阴暗、凄冷和低沉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二、意象赏析角度设问方式及答题思路设问示例:1.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结合全诗分析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
练习1: 下面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意 象
“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代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
观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现人的主观情
感。客观事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
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 。意
象是诗人在诗歌中描写的融注了自己思想情感的景 和物。意象是具体的。
明确意象的作用
(1)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 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 (2)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凡诗歌中描写的景物,一 般都具有抒情作用。 (3)塑造背景或环境。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成意象群,为人物 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 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 (4)营造意境。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个特定景物 以进行描绘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 立体感强的画面,目的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如王维的“大 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5)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用雪、 竹、梅、松、鹤、荷、金风玉露等,衬托人物品行的高洁、性 格的坚毅、情感的纯洁等。
参考答案: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 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 清冷孤寂的意境。
练习3 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西 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
•
形象鉴赏
· 景
景象即景物形象,常指借景抒情诗中的 的景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意象。景象常常 寄托诗人的情感或者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 法。 •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 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 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 “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意象勾画出杨 柳依依,晓风吹拂,残月微明的情景, 这些最能触动人离愁的意象交融在一 起,构成了凄凉难耐的意境,淋漓尽 致地抒发了作者感伤离别的悲哀。
诗歌常见的意境术语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幽深、 壮阔、 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清新、 朦胧、恬淡 明丽——恢弘、清远、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瑰丽、闲适 清冷——冷森、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凄怆、寂寥 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瀚辽阔,博大 新奇,深邃奇崛,朦胧渺远,空灵高远,空蒙迷茫, 苍凉悲壮;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 恬淡,清净悠闲;冷森幽僻,凄清冷落。
思,篁是竹林。 2、长啸:长声呼 啸。 • 【韵译】: 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 子里,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 却有 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七:“大漠孤烟直,长 雄浑壮阔 河落日圆”表现出 _______的意境
•八.“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 幽清明净 流”构成了_________的意 境。
基本题型是: 1、指认意象; 2、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3、剖析作者思想; 4、欣赏画面美。 鉴赏形象综合题,基本思路是:
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 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 答题步骤为: • 一、诗中描绘了一幅……的画面/描写了……意象。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既忠实于原诗,又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创造。 描述时,语言力求优美。 • 二、这些景象营造了一种……的氛围。一般用两个双 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 萧瑟凄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 三、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要答具体,切忌空 洞。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
拓展延伸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一、知识点讲解1、形象形象主要指诗歌所描写的人、景、物。
既指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那么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和物。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是客观事物在作品中的反映。
景物类型:〔1〕景象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2〕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3〕色彩描写2、形象的特点形象是诗人思想和情感的载体,或者说形象中蕴含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3、诗歌形象的鉴赏方法一、把握诗中画面,品味意境。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象,就是包含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具有“象征意蕴〞的客观物象。
如杨柳、鸿雁、流水、梅花、红豆等。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
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传统意象〔1〕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相思〕如杨柳、长亭、南浦、酒等〔2〕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如月亮、鸿雁、双鲤、捣衣等〔3〕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的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的气氛〕如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等〔4〕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如菊花、梅花、松柏、竹、冰雪、草木等〔5〕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如红豆、莲花、连理枝、比翼鸟等〔6〕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如投笔、长城、楼兰、柳营、请缨、羌笛等2、描摹图景,品味意境。
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三方面着手:①写景角度----上下、远近、俯仰、视觉、听觉、触觉等;②画面色彩----季节色彩,冷暖色调;②动态静态----以静衬动,以动写静,动静结合。
意境特点常用术语:雄浑壮丽雄奇险峻辽阔苍茫苍凉悲壮明丽清新清幽明净闲适恬淡恬静优美萧瑟凄凉孤寂冷清肃杀荒寒······二、关注景与情的关系。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歌中景物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2. 培养学生欣赏和分析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诗歌情感和主旨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1. 诗歌景物形象的概念与特点。
2. 诗歌景物形象的作用。
3. 分析具体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景物形象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引导学生思考景物在艺术作品中的作用。
2. 讲解:介绍诗歌景物形象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如《春晓》、《登鹳雀楼》等。
4. 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歌,并分析其中的景物形象。
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参与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诗歌景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馈,以便进行改进。
六、教学资源1. 诗歌文本:准备相关的诗歌文本,如《春晓》、《登鹳雀楼》等。
2. 投影仪:用于展示诗歌文本和相关的图片。
3. 学生反馈表格:用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
七、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八、教学延伸1. 进一步分析其他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2. 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并注重景物形象的描绘。
九、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诗歌中景物形象的特点和作用,并能够分析具体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艺术。
十、课后作业1. 阅读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并分析其中的景物形象。
2.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熟悉的景物,并尝试运用诗歌中的表达技巧。
六、教学案例案例一:《江南春》1. 展示诗歌:“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如“千里莺啼绿映红”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和意境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这首诗的首句用了“月黄昏”三个字, 请问,借“月黄昏”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 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 容简要赏析。
答案: 首句中描写了 客船、“无灯”野(小) 店、“半死”枫树这些意象,这一切都笼罩 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 (步骤一) 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 (步骤二) 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步骤三)
③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①运用什么样的手法,描绘 诗中展现的意象和画面
一般表达式
本诗通过描写……等景物, (描绘了一 幅……的画面), 营造了……的氛围/特点 表达了……得感情。
(绘景——析境——悟情)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问:诗歌前两句写出了雨后山村怎样的景物特点? (请描绘前两句中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 情? 参考:1细雨蒙蒙,几家鸡鸣,小路曲折,溪水潺 潺,板桥简朴; 2这些都写出了山村景物幽静与和谐优美的特点; 3表达了作者对这样的山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这首小诗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江村生活:深夜,月亮 落下去了,人也已经很疲倦了,渔翁垂钓回来懒得系船,
而让渔船任意随风飘荡。且不说夜里不一定起风,即使起
风,没有系住的小船也至多被吹到那长满芦花的浅水边, 又有什么关系(步骤一) 意境真切而甜美(步骤二)诗人
通过心理活动及细小动作的描写,使得钓者悠闲的生活情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月陂 宋 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 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 诗歌内容分析。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析其效果 。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
诗中描写了绿草、芳树、涧水、春山、鸟语等宜人 之景,但诗人着以“自”和“空”,却成了以乐写 哀,以闹写寂,营造出了荒凉、孤寂的意境,烘托 出诗人凄凉的心境,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 啼的愁绪,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南柯子· 忆旧 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 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 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 酒那人家①? 【注】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 (5分)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6分)
掌握诗歌景物形象鉴赏题 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1、什么是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 物和人文景物,指的是情中景。
2、常考题型有哪些?
(2010新课标卷)《雨雪曲》江总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
(2013山东卷)《山寺夜起》江湜 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第三种类型: 这首诗歌描写的景物(或景物的特点)有何作用? 这首诗歌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描写某一景物有何好处? 1.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 2. 塑造环境或背景的作用。它多表现为通过多个意象组成 群,为人物活动提供环境或背景。 3、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借景抒情、以景衬情//以景结 情,含蓄隽永) 4.衬托人物气节、性格、或品质。(常见于咏物诗) 5.结构上的线索作用。
景物形象
景物类型:
1、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 2、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 3、色彩描写
(1)远近结合。首句是远景,写边塞城镇荒凉萧瑟的气氛: “边城暮雨雁飞低。”黄昏时分,边城阴雨连绵。雁儿在阴沉 沉的暮雨天中低飞。次句是近景,河边芦苇发芽似笋,抽枝吐 叶,争着向上生长。(2)俯仰结合.首句为仰视所见到,次句为 俯视所见,在广阔的空间位置中展现了边城的阴沉;暮雨、芦 笋,上下映照,鲜明地衬托出美好时节里的悲凉景色,(3)对照 (对比)。远景写得阴沉抑郁,近景的色彩鲜明,情调昂扬,富 有朝气,刚好形成强烈的对照。(答出任两点即可得满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风。
(2)渲染出孤寂、悲凉的氛围。
课后作业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绝句 王雱
霏微细雨不成泥,料峭轻寒透夹衣。 处处园林皆有主,欲寻何地看春归? (1)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有 什么作用? (2)诗中哪一处点明了全诗的题旨?表达了诗人 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 【答案】 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 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 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 疏星寥落。
提问方式
▪ 1.这首诗描写的景物特点是什么? ▪ 2.这首诗描写了怎样一幅画面? ▪ 3.简要分析这首诗歌的意境。 ▪ 4.这首诗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 5.这首诗描写了哪几幅画面,请简要
▪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6分)
▪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侧重景物形象。对于诗 歌形象的鉴赏,首先要明确描写的意象,即长江;其次要从描 写角度、方法和诗人情感上确定意象的特征,“万里”“九龙 盘”写出了长江的恢宏博大,“豁”“飞”写出了长江的水 势浩瀚,最后组织语言概括。对于景象的作用可从结构、形象、 情感等方面作答。
【注】 756年,刘长卿被诬入狱,遇大赦获释。758年正月,
代理海盐令。此诗为初至海盐时作。
▪ 诗歌后两联写了哪些意象?渲染出怎样的氛 围?(5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侧重景 物形象中的意象、氛围。解答意象题首先看 清题干要求,即后两联,然后再从后两联中 逐句筛选。解答氛围题主要关注意象特点, 如“孤城、细雨”中的“孤”“细”,再仔 细体味画面,从而进行概括。
▪ 例.(2015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孤月当空 清辉满楼
▪ 月 圆①
杜甫
月映寒江 影动柴扉
月洒江波 浮光跃金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月照绮席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光彩交融
月挂空山 万籁俱静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月明中天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疏星寥落
▪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 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
▪ 答案:①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 瀚、气势宏大的景象。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 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 出诗的主旨。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 海盐官舍早春 刘长卿
小邑沧洲吏,新年白首翁。 一官如远客,万事极飘蓬。 柳色孤城里,莺声细雨中。 羁心早已乱,何事更春风。
意象
意 :诗人主观情感
意象
象 :诗中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
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意境
意: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 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 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
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景 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 表现。所以我们在鉴赏景物形象的同 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 两者是一致的。
指月圆。④列宿:众星。
▪ 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 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侧重景 物形象。解答此题,应注意逐句分析,把握每一句 中的景物特点和地点的转换。第一句写出了孤月当 空的景象;第二句地点转换,写寒江之上的景象; 第三句写江面浮光跃金的景象;第四句写到了席, 是室内景象;第五句写空山;第六句写星空。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的图景。要抓住主要景物, 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一要忠于原诗,二要 力求优美。
▪第二步,用一句话概括画面内容,即什么季节、 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一幅什么特点的画面。
▪第三步,概括景物的氛围特点。
▪第四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基本句式]
本诗描绘了 (分析) 景象,构成了一幅 (特点) 的画面,营造了 (特点) 的意境(氛 围),抒发了 (中心) 的感情。
▪ [小贴士]
意境常用术语
1.雄浑壮阔、雄奇瑰丽、恢宏高远、 浩瀚辽阔。
2.幽静美丽、清新明丽、清静幽远、 宁静恬淡、安谧美好。
3.萧瑟凄凉、幽僻冷清、萧条寂静、 阴冷悲凉、苍凉悲壮。
4.空蒙迷茫、朦胧邈远。
▪ 意象的作用
1.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 2.塑造环境或提供人物活动的背景。 3.抒发诗人感情。 4.贯穿始终,为全诗线索。 5.衬托人物性格或品质。(多为咏物诗)
一切景语皆情语
——鉴赏诗歌的 景物形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弄清景物形象 命题指向,答题的思维流程及答题模式。 2.能区分开意象和意境,熟记意境的常用 术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景物形象的设题类型及答题模式。
2.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规范做答。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指的是诗中创 造出来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 和思想感
形象
借以
表达
主观 感情
事物
的载
形象
体
A、 抒情主人公形象 即诗人自我形象
(偏重抒情的诗歌)
B、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偏重叙事的诗歌)
考点
景物形象
▪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指情中景,即意象。大多 数诗词,常借助客观事物(山川草木等)来表 现主观情感,这种承载了主观感悟的客观事 物就是景物形象。有时诗中是单个景物形象, 有时诗中有几个景物形象,各个景物形象之 间靠一定的联系构成画面,这种带有感情色 彩的画面就叫意境。
边学边练
1.(2016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 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 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 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 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概括。
思路聚焦
[方法点拨] 1.审清题干,明确答题方向。 2.意象题:逐句筛选意象,注意题干要求。 3.意境题:描绘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如恬静优美、萧瑟冷清 等。
4.图景(画面)题:把握意象,注意时令、季 节,体味特点,用一句话概括。
5.分析作者的情感。要具体到是什么情感, 因什么而产生的这种情感。